柳腰清减花容瘦。眼波凝绿眉山皱。春去已多时。不堪听子规。
柳腰清减花容瘦。眼波凝绿眉山皱。春去已多时。不堪听子规。
相逢时话旧。泪湿罗衫袖。对酒莫高歌。闻歌愁更多。
相逢时话旧。泪湿罗衫袖。对酒莫高歌。闻歌愁更多。
史鉴

史鉴

史鉴(1434—1496),字明古,号西村,别署西村逸史。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史鉴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3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耿耿曙河微,神仙此夜稀。
(gěng)¹(shǔ)²河微,神仙此夜稀。
译文:天快亮了,银河已经暗淡。牛郎织女这些神仙们会面是多么稀少啊!
注释:¹耿耿:形容明亮的样子。²曙:形容天刚亮的时候。
今年七月闰,应得两回归。
今年七月闰,应得¹两回归²
译文:幸好今年有个闰七月,这样织女可以两次回到牛郎那里了。
注释:¹应得:应当,应该。²回归:回到,到来。

rùnyuèzhī--wángwān

gěnggěngshǔwēishénxiānjīnniányuèrùnyīngliǎnghuíguī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ruǎn)¹推名饮,清风坐²竹林。
译文:郑愔像三国时的阮籍以善饮酒知名,畅饮在清风吹拂的竹林。
注释:¹阮籍:字嗣宗,三国时魏人,适逢魏晋易代,不满现实,又怕遭迫害,于是纵酒谈玄,蔑视礼法。²坐:一作“满”。
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半酣(hān)下衫袖,拂拭龙唇琴¹
译文:酒喝得半醉甩一下衣袖,拂拭干净龙唇琴上的灰尘准备弹琴。
注释:¹龙唇琴:古代琴名。这里泛指琴。龙唇,琴的发音部位,后世也作为琴的代称。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译文:饮下一杯美酒弹奏一支曲子,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夕阳西沉。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¹(sù)²
译文:我的志趣本来在寄情山水,听这高山流水之音恰合我的本心。
注释:¹谐:合。²夙心:平素的志向、情趣。

  阮籍常与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聚集在竹林下喝酒,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首句以阮籍比郑愔,说郑愔像阮籍一样以善饮出名,如今在清风里,在竹林下坐着豪饮。竹林是用典,也是写实。

  三四句写郑愔喝得半醉的时候,放下衣衫的长袖,把琴擦擦,开始鼓琴。古人衣袖特长,一般挽着,故云“下衫袖”。龙唇琴,古代琴名。《古琴疏》记载,汉末荀淑有架龙唇琴,一天下大雨不见了。三年后下大雨,有条黑龙飞入李膺家中,李膺一看,是荀淑的琴,就把它送还给荀淑。诗以龙唇琴借指郑愔的琴名贵。

  五六句说郑愔一边饮酒,一边弹琴。弹着弹着,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落山。一杯弹一曲是描写郑愔边饮边弹的气派。下句表现郑愔琴艺高超,大家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中,光阴流逝,而浑然不觉。孟浩然其人也非常善琴,他的琴艺曾得到著名道士参寥的赞赏,连孟浩然也陶醉在郑愔的琴声中,足见郑愔的琴艺确实精妙。

  郑愔的琴艺得到孟浩然的欣赏,他的琴音引起孟浩然的共鸣。浩然志在山水,郑愔的琴音也志在山水,二人志趣相投。春秋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说:“妙呵,听你的琴,眼前就出现巍巍的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锺子期说:“妙呵,听你的琴,就好象滔滔的江河!”诗人表示自己喜欢山水,不愿仕进。借用伯牙锺子期的故事,说郑愔与自己思想志趣相投。一般写弹琴的诗,或渲染琴声的美妙,或感叹琴师的身世,而孟浩然通过对听琴的描写,勾划出一位善琴好饮,放浪潇洒,飘然出尘的高士形象。诗用“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的细节表现郑愔的豪放旷达,用酒、清风、竹林、琴、夕阳烘托其高洁;结尾以自己的高蹈,来表现郑愔的高蹈,展示人物的内心境界。写完弹琴,诗中的人物也就呼之欲出了。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83-84页

tīngzhèngyīntánqín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ruǎntuīmíngyǐn qīngfēngzuòzhúlín 
bànhānxiàshānxiù shìlóngchúnqín 
bēitán juéyángchén 
zàishānshuǐ wénzhīxiéxín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左右,诗人刘长卿结束了十年多闲居流寓生涯,以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题中的鄂州,在今湖北省鄂城县,是转运使署所在地。

  首联从御命赴任写起。“多惭恩未报”系泛泛铺垫之笔,主要是用以引出下句。“敢问路何长”,表面似乎在探问路途遥远实际寄寓对人生之路的探索。第二联承“路何长”写次岘阳馆所见之景。“万里通秋雁”句,也寄寓着诗人自己多年来宦海飘泊及此行中旅途劳顿之感。“千峰共夕阳”句,这里的“千峰共夕阳”,透露着旅途孤寂,只能跟千峰共赏夕阳之意。当然,此次赴任,诗人大可游山玩水、逍遥自在的,他在旅途中的这样劳顿孤寂之感,读者只能从他“路何长”一语中所透露的仕途坎坷之感中找到一点线索。第三联,缴清题目中的“怀旧居”。“旧居”有何可怀,诗中只字未道,可见此诗意不在独居。诗里略略点了一下现在离家乡和旧居越来越远了,不过是想加强“路何长”的感慨。

  末联重道旅况,回应首联的“路何长”。诗人虽然说的是旅途跋涉的风霜劳顿,读者却可从中读出诗人回忆十数年的宦途,设想未来时的怅惆与踯躅。“敢问路何长”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诗人于其中融注了封建社会中一个有吏干而敢于刚而犯上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愤慨。

  刘长卿曾以“五言长城”自诩,尤工五律。这首诗运用贴切精工、凝炼自然、清秀淡雅而又谐美流畅的语言来写景抒情,诗的感情真挚动人,风格上则工秀邃密而又委婉多讽。为此卢文弓召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也指出刘诗“含情悱恻,吐辞委婉,情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26-227页

使shǐèzhōuxiànyángguǎn怀huáijiù--liúzhǎngqīng

duōcánēnwèibàogǎnwènzhǎng

wàntōngqiūyànqiānfēnggòngyáng

jiùyóuchéngyuǎndàogèngwéixiāng

cǎoshēnshāncháocháoluòshang

落日水熔金,天淡暮烟凝碧。楼上谁家红袖,靠阑干无力。鸳鸯相对浴红衣。短棹弄长笛。惊起一双飞去,听波声拍拍。
落日水熔(róng)¹,天淡暮烟凝碧。楼上谁家红袖²,靠阑(lán)干无力。鸳鸯相对浴红衣³。短棹(zhào)弄长笛。惊起一双飞去,听波声拍拍。
注释:¹熔金:形容落日照在水里灿烂的颜色。²红袖:指女子。³红衣:状鸳鸯彩羽。⁴短棹:指代小舟,此指舟中之人。
这是一首艳词。词中出现两人,一为凭栏女子,一为舟中弄笛人。不图吹箫引凤,却惊鸳鸯飞去。不言他鸟,单言鸳鸯,其微旨可见。

hǎoshìjìn··jǐng--liàoshìměi

luòshuǐróngjīntiāndànyānnínglóushàngshuíjiāhóngxiùkàolángànyuānyāngxiāngduìhóngduǎnzhàonòngzhǎngjīngshuāngfēitīngshēngpāipāi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绍圣元年¹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²游白水³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dài)可熟物。
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
注释:¹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宋哲宗的年号。²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³白水:东北白水山,一名白水岩,在今广东增城东。由于山巅有瀑布如白练,所以叫白水山。⁴汤池:即汤泉。⁵殆:大概,差不多。⁶熟:使动用法。使......成熟。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¹山而东,少北²,有悬水³百仞(rèn),山八九折,折处辄(zhé)潭,深者缒(zhuì)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译文: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注释:¹循:沿着。²少北:稍向北。³悬水:悬于山的泉水,大则谓瀑布。⁴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⁵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⁶辄为:就是。辄,就。⁷缒石:用绳系着石头向下。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⁸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暮归倒(dào)¹,观山烧,火甚²,俯仰度³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tài)中流,掬(jū)弄珠璧
译文: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
注释:¹倒行:顺来路回去。²甚:厉害。³度:越过,过。⁴击汰:击水。汰,水波。⁵掬:用双手捧取。⁶珠璧 :珠:指珍珠。璧:指圆形的玉。此指倒映在水中的月亮。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到家二鼓¹,复与过饮酒,食²余甘³煮菜。顾影颓(tuí),不复甚寐(mèi)。书以付过。东坡翁。
译文: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注释:¹二鼓:二更(大约晚上十点多);古代击鼓报时。²食:吃。³余甘:橄榄的别称。⁴顾:回头看。⁵颓然:衰老的样子。⁶寐:睡觉。⁷书:写下。

  此篇与《记游松风亭》作于同时同地。这是一篇写得非常优美的游记,描述自己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和游览佛迹院的一天经历,表达了东坡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此文叙次井然,寥寥数语,描景物如画,详略得当,情景交融。

  文章开篇简洁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后即展开具体的描写。首先写白天游览所见,主要写了温泉、悬瀑和佛迹三景,描写时抓住了三景各自的特色。

  写温泉,着眼于水温之高:“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因为二人均在其中洗过澡,故体会甚为真切。写悬瀑,着眼于它的形态,由于瀑布高达百仞,悬瀑下的山岩有八九层凹曲,每个凹曲处都形成一个水潭,而“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通过深潭的描写进一步显示了悬瀑水冲击力之大;最后写悬瀑倾泻时“雪溅雷怒,可爱可畏”,虽然只用了八个字,但把悬瀑的形态、颜色、声势和游人的感受都写到了,精练至极写佛迹,着眼于它的数量之多:“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接着写夜游所见,主要写山烧和到江心划船的情景。写山烧虽只用了“火甚”二字,但那火光熊熊的景象写的十分逼真:写“击汰中流”的情景虽只用了“掬弄珠璧”四个字,但那江月倒映水中的美丽姿态和父子二人捧水弄影的幽雅情趣皆盎然于纸上。

  最后简写回家后饮酒、进食、醉态、失眠和写作本文的情况,作为文章的结束。

  这篇游记,全文不过一百四十字左右,却把白水山一带主要的景观和这些景观的特色都逼真地写了出来,还记了一整天的游览过程,写出了游人的情趣,十分精练喜人,由此可以看出苏东坡文字技巧的娴熟高明。

参考资料:
1、 弓保安主编 姜光斗编著.苏轼散文精品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90-19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