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落¹深知宋玉悲,风流儒(rú)²亦吾师。
译文:树叶零落的秋季诵读你的诗行,深深地体会了你的悲伤。你风流的文彩、儒雅的仪表,也真堪称为我的师长。
注释:¹摇落:凋残,零落。²风流儒雅:指宋玉文采华丽潇洒,学养深厚渊博。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¹
译文:面对千秋往事惆怅不已,洒下泪水,虽然生在不同的朝代,但萧亦感相同。
注释:¹“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江山故宅¹空文藻(zǎo)²,云雨荒台³岂梦思。
译文:楚国的江山早已消亡,空留下你的故宅和优雅的文章。那巫山云雨、云梦高唐,应是子虚乌有的梦乡。
注释:¹故宅:江陵和归州 (秭归) 均有宋玉宅,此指秭归之宅。²空文藻:斯人已去,只有诗赋留传下来。³荒台:山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最是楚宫¹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译文: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注释:¹楚宫:楚王宫。

  第二首是推崇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诗。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这诗便是诗人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杜甫到江陵的时候是秋天。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当时正是产生悲秋之情,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风流儒雅”是庾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亦吾师”用的是王逸的说法:“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表明这首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所以次联接着就说明诗人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辞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所以用了“空”字。就像眼前这巫山巫峡,使诗人想起宋玉的两篇赋文。赋文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前人说“言古人不可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也”,恰好与杜甫的原意相违背。

  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亲临实地,亲自凭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在诗中显露出来。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只为宋玉遗迹触发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议论中出来,蒙着历史的迷雾,充满诗人的哀伤,诗人仿佛是泪眼看风景,隐约可见,其实是虚写。从诗歌艺术上看,这样的表现手法富有独创性。它紧密围绕主题,显出古迹特征,却不独立予以描写,而使其溶于议论,化为情境,渲染着这首诗的抒情气氛,增强了咏古的特色。

  这是一首七律,要求谐声律,工对仗。但也由于诗人重在议论,深于思,精于义,伤心为宋玉写照,悲慨抒壮志不酬,因而通篇用赋,在用词和用典上精警切实,不被格律所拘束。它的韵律和谐,对仗工整,写的是律诗这种近体诗,却有古体诗的风味,同时又不失清丽。前人认为这首诗“首二句失粘”,只从形式上进行批评,未必中肯。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75-580

yǒnghuái怀shǒu ·èr

 tángdài 

yáoluòshēnzhīsòngbēi fēngliúshī 
chàngwàngqiānqiūlèi xiāotiáodàitóngshí 
jiāngshānzháikōngwénzǎo yúnhuāngtáimèng 
zuìshìchǔgōngmǐnmiè zhōurénzhǐdiǎndàojī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树叶零落的秋季诵读你的诗行,深深地体会了你的悲伤。你风流的文彩、儒雅的仪表,也真堪称为我的师长。

面对千秋往事惆怅不已,洒下泪水,虽然生在不同的朝代,但萧亦感相同。

楚国的江山早已消亡,空留下你的故宅和优雅的文章。那巫山云雨、云梦高唐,应是子虚乌有的梦乡。

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注释

摇落:凋残,零落。

风流儒雅:指宋玉文采华丽潇洒,学养深厚渊博。

“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故宅:江陵和归州 (秭归) 均有宋玉宅,此指秭归之宅。

空文藻:斯人已去,只有诗赋留传下来。

荒台:山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楚宫:楚王宫。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169-171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02-104
鉴赏

  第二首是推崇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诗。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这诗便是诗人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杜甫到江陵的时候是秋天。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当时正是产生悲秋之情,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风流儒雅”是庾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亦吾师”用的是王逸的说法:“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表明这首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所以次联接着就说明诗人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辞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所以用了“空”字。就像眼前这巫山巫峡,使诗人想起宋玉的两篇赋文。赋文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前人说“言古人不可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也”,恰好与杜甫的原意相违背。

  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亲临实地,亲自凭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在诗中显露出来。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只为宋玉遗迹触发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议论中出来,蒙着历史的迷雾,充满诗人的哀伤,诗人仿佛是泪眼看风景,隐约可见,其实是虚写。从诗歌艺术上看,这样的表现手法富有独创性。它紧密围绕主题,显出古迹特征,却不独立予以描写,而使其溶于议论,化为情境,渲染着这首诗的抒情气氛,增强了咏古的特色。

  这是一首七律,要求谐声律,工对仗。但也由于诗人重在议论,深于思,精于义,伤心为宋玉写照,悲慨抒壮志不酬,因而通篇用赋,在用词和用典上精警切实,不被格律所拘束。它的韵律和谐,对仗工整,写的是律诗这种近体诗,却有古体诗的风味,同时又不失清丽。前人认为这首诗“首二句失粘”,只从形式上进行批评,未必中肯。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75-580
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75-580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2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汝不闻秦筝¹声最苦,五色²缠弦³十三柱
译文:你没听说秦筝声音最苦,五色琴弦缠着十三琴柱。
注释:¹秦筝:古秦地(今陕西弦带)产的弦种弦乐器。筝,弦种弦乐器。²五色:涂成五色。³缠弦:将弦缠在筝上。⁴十三柱:十三根缠弦的支柱。
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
(yuàn)调慢声如欲语¹,弦曲未终日移午。
译文:曲调幽怨缓慢如泣如诉,一曲尚未弹完天已近午。
注释:¹如欲语:好似向人倾诉。
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钟和白纻。
红亭水木不知暑(shǔ)¹,忽弹黄钟和白纻。
译文:红亭池水树木不觉暑气,秦筝忽又弹起黄钟白纻。
注释:¹不知暑:不觉有暑天的炎气。
清风飒来云不去,闻之酒醒泪如雨。
清风飒(sà)来云不去¹,闻之酒醒泪如雨。
译文:清风飒飒云彩停留不动,客人醒过酒来泪下如雨。
注释:¹云不去:云彩为秦筝声吸引而不愿离去。
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
汝归秦兮弹秦¹声,秦声悲兮聊²送汝³
译文:你归秦地为你弹奏秦声,秦声悲哀啊,送你上路。
注释:¹秦:指地处秦地的长安。²聊:聊以,姑且。³汝:你。

  这首诗以秦筝为题作歌写送别。全诗可分为三层。

  诗的前四句主要写秦筝的音调特色。以“汝不闻”点明此歌乃是为肖正而作,并且强调秦筝,引起全诗,“苦”,概括了秦筝声调的特色。次句又以秦筝构造的复杂暗示曲调将不同寻常。三、四两句则具体写秦筝的声音特色,先直接写声调的幽怨沉缓,然后又以时间的推移写曲调的悠远绵长,人们预知秦筝将奏出动人的曲子。

  诗的次四句写送别时弹奏秦筝。先点明水绕树合的红亭,是送别的环境,也是弹筝的环境。次点出所弹曲调为《黄钟乐》和《白芝曲》。然后集中写秦筝的音乐效果:清风飒飒而来,浮云停滞不动。“飒”,透露出凄怨,“云不去”反映出缠绵难舍。这两句不仅用自然界的景物形象写出秦筝之声,而且以物之尚且有知’,衬托了人之不能无感,遂有“闻之酒醒泪如雨”一句,来写秦筝声引起的惆怅别情。

  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送”字。归秦地而作秦声,歌题是恰切的。结尾“汝”字与开头“汝7字相呼应,强调“送汝”,而一个“悲”字呼应开头的“苦”字,写出借秦筝传达出的悲苦不忍别离的心情。其中似也包含着弃置州县,难以归京的苦闷。

  这首诗情调悲切婉转,催人泪下,韵脚也低沉凝重,突出地表达了诗人送别时凄怆悲苦的心绪。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316-318

qínzhēngsòngwàishēngxiāozhèngguījīng--céncān

wénqínzhēngshēngzuìchánxiánshísānzhù

yuàndiàomànshēngwèizhōng

hóngtíngshuǐzhīshǔdànhuángzhōngbáizhù

qīngfēngláiyúnwénzhījiǔxǐnglèi

guīqíndànqínshēngqínshēngbēiliáosòng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译文:弃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译文:乱我心绪的今天,使人无限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长风¹万里送秋雁,对此²可以酣(hān)高楼³
译文: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注释:¹长风:远风,大风。²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³酣高楼:畅饮于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蓬莱文章¹建安骨²,中间小谢³又清发(fā)
译文:先生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注释: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²建安骨: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³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⁴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揽 一作:览;明月 一作:日月)
俱怀¹(yì)(xìng)²壮思³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揽 一作:览;明月 一作:日月)
译文: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注释:¹俱怀:两人都怀有。²逸兴: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远的意兴。³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⁴揽:摘取。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消愁 一作:销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¹愁愁更愁。(消愁 一作:销愁)
译文: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浓烈。
注释:¹消:另一版本为“销”。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人生在世不称(chèn)¹,明朝(zhāo)²(sàn)(fà)³弄扁(piān)
译文: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注释:¹称意:称心如意。²明朝:明天。³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⁴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舟,小船。

  本诗是作者在宣州谢朓楼上的饯别之作。诗人感怀万千,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和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语言明朗,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

  此诗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像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起伏涨落,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14-316页 .
2、 郑国民 等 .语文(基础模块)教师教学用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年6月版 :第137-138页 .

xuānzhōuxiètiǎolóujiànbiéjiàoshūshūyún

bái tángdài 

zhě zuózhīliú 
luànxīnzhě jīnzhīduōfányōu 
chángfēngwànsòngqiūyàn duìhāngāolóu 
péngláiwénzhāngjiànān zhōngjiānxiǎoxièyòuqīng 
huái怀xìngzhuàngfēi shàngqīngtiānlǎnmíngyuè  (lǎnzuò lǎn míngyuèzuò yuè )
chōudāoduànshuǐshuǐgèngliú bēixiāochóuchóugèngchóu  (xiāochóuzuò xiāochóu )
rénshēngzàishìchèn míngzhāosànnòngpiānzhōu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楚襄(xiāng)¹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cuō)²³。有风飒(sà)然而至,王乃披襟(jīn)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者邪(yé)¹⁰?”宋玉对曰:“此独¹¹大王之风耳,庶(shù)人安¹²¹³而共之!”
译文:楚襄王在兰台宫游玩,由宋玉景差陪同。一阵风飒飒吹来,楚襄王就敞开衣襟迎着吹来的清风说:“这风好爽快呵!这是我与百姓共同享受的吗?”宋玉回答道:“这只是大王享受的风,百姓怎么能与王共同享受它呢!”
注释:¹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周赧王十七年至五十二年(前—前)在位。兰台之宫:朝廷收藏典籍收罗文士之所,也为楚王冶游之处,在郢都以东,汉北云梦之西。²景差:楚大夫,《汉书·古今人表》做“景磋”。“差”为“磋”之省借。³侍:站立左右侍候,这里指随从。⁴飒:风声。⁵披襟:敞开衣襟。⁶当之:迎着风。当,对着,面对。⁷寡人:古代君王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⁸庶人:众人,指人民。⁹共:指共同享有。¹⁰邪:同“耶”,疑问语气词。¹¹独:唯独,只是。¹²安:疑问代词,怎么。¹³得:得以,能够。
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pǔ)¹²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zhǐ)³(gōu)(cháo),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¹⁰焉。”
译文:楚襄王说。“风是天地间流动的空气,它普遍而畅通无阻地吹送过来,不分贵贱高下,都能吹到。现在你却认为只有我才能享受它,难道有什么理由吗?”宋玉答道。“我听老师说,枳树弯曲多叉,就容易招引鸟来作窝。有空洞的地方,风就会吹过来。由于所依托的环境条件不同,风的气势也就不同了。”
注释:¹溥:通“普”,普遍。²畅:畅通。³枳:一种落叶小乔木,也称枸橘,枝条弯曲,有刺。⁴句:弯曲。⁵来:招致。⁶巢:用作动词,筑巢。空穴来风:有洞穴的地方就有风进来。空穴,连绵词,即孔穴。⁷其:指“鸟巢”和“风”。⁸托:依靠,凭借。⁹然:如此,这样。¹⁰殊:异,不同。
王曰:“夫风始安生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飏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粲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抵华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衡,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帏,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故其风中人,状直惨凄惏栗,清凉增欷。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王曰:“夫¹风始²³生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侵淫(yín)溪谷,盛怒于土囊(náng)之口。缘太山之阿(ē)¹⁰,舞于松柏之下,飘忽¹¹(píng)(pāng)¹²,激飏(yáng)¹³(biāo)¹⁴。耾(hóng)¹⁵雷声¹⁶,回穴¹⁷错迕(wǔ)¹⁸。蹶(jué)¹⁹伐木²⁰,梢(shāo)杀林莽(mǎng)²¹。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²²,冲孔²³动楗(jiàn)²⁴,眴(xuàn)焕粲(càn)²⁵,离散转移²⁶。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²⁷升降²⁸。乘凌²⁹高城³⁰,入于深宫³¹。抵³²³³叶而振³⁴气,徘(pái)(huái)于桂³⁵(jiāo)³⁶之间,翱翔³⁷于激水³⁸之上。将击芙蓉之精³⁹。猎⁴⁰(huì)⁴¹草,离⁴²秦衡⁴³,概⁴⁴新夷⁴⁵,被⁴⁶(tí)⁴⁷,回穴冲陵⁴⁸,萧条众芳⁴⁹。然后徜(cháng)(yáng)⁵⁰中庭⁵¹,北上玉堂⁵²,跻(jī)⁵³于罗帏(wéi)⁵⁴,经于洞房⁵⁵,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故其风中(zhòng)人状⁵⁶,直⁵⁷惨凄⁵⁸惏栗(lì)⁵⁹,清凉增⁶⁰(xī)⁶¹。清清泠(líng)⁶²,愈病⁶³析酲(chéng)⁶⁴,发明耳目⁶⁵,宁体便人⁶⁶。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译文:楚襄王问道:“那风,最初是从哪里生成的呢?”宋玉答道:“风在大地上生成的,从青翠小草尖上兴起,逐渐扩展到山谷,在大山洞口怒吼,沿着大山坳,在松柏林下狂舞。疾风往来不定,形成撞击物体的声音;风势迅疾飘扬,犹如怒火飞腾,风声如雷,风势交错相杂。飞砂走石,大风摧树折木,冲击森林原野。等蓟风势逐渐平息下来,风力微弱,四面散开,只能透进小孔,摇动门栓了。风定尘息之后,景物显得鲜明灿烂,微风渐渐向四面飘散。所以使人感到清凉舒畅的雄风,就飘动升降,凌越高高的城墙,进入深深的王宫。它吹动花草,散发香气,在桂树和椒树之间往来回旋,在疾流的水徊上缓缓飞翔。于是风吹拂水上的荷花,掠过蕙草,分开秦蘅,吹平新夷,覆盖在初生的草木之上,它急剧回旋冲击山陵,致使各种芳草香花凋零殆尽。然后风就在院子里徘徊,向北吹进宫室,上升到丝织的帷帐里,进入深邃的内室,这才成为大王的风了。所以那种风吹到人身上,其情状简直凄凉寒冷得很,清凉的冷风使人为之感叹。清清凉凉的,既能治病,又可解酒,使人耳聪目明,身心安宁,这就是所说的唯大王所有的雄风呀!”
注释:¹夫:句首发语词,无实义。²始:开始,最初。³安:怎样。⁴青蘋之末:即青蘋的叶尖。蘋,蕨类植物,多年生浅水草本。亦称“四叶菜”,“田字草”。⁵侵淫:渐渐进入。⁶溪谷:山谷。⁷盛怒:暴怒,形容风势猛烈。⁸囊:洞穴。⁹缘:沿着。¹⁰阿:山曲。¹¹飘忽:往来不定的样子,此处形容风很大。¹²淜滂:大风吹打物体发出的声音。¹³激飏:鼓动疾飞。¹⁴熛怒:形容风势猛如烈火。熛,火势飞扬。¹⁵耾耾:风声。¹⁶雷声:言风声如雷。¹⁷回穴:风向不定,疾速回荡。¹⁸错迕:盘旋错杂貌。¹⁹蹶石:摇动山石,飞沙走石。蹶,撼动。²⁰伐木:摧断树木。²¹梢杀林莽:摧毁树林和野草。梢杀,指毁伤草木。莽,草丛。²²被丽披离:皆连绵词,四散的样子。²³冲孔:冲进孔穴。²⁴动楗:吹动门闩。楗,门闩。²⁵眴焕粲烂:皆连绵词,色彩鲜明光华灿烂的样子。²⁶离散转移:形容微风向四处飘散的样子。²⁷飘举:飘飞飘动的意思。²⁸升降:偏义复词,“升”意。²⁹乘凌:上升。乘,升。³⁰高城:高大的城垣。³¹深宫:深邃的宫苑。³²抵:触。³³华:同“花”。³⁴振:摇动振荡。³⁵桂:桂树,一种香木。³⁶椒:花椒,一种香木。³⁷翱翔:形容风像鸟一样在空中翱翔回旋。³⁸激水:激荡的流水,犹言急水。³⁹芙蓉之精:芙蓉的花朵。精,通“菁”,即华(花)。⁴⁰猎:通“躐”,践踏,此处为吹掠之意。⁴¹蕙:香草名,和兰草同类。⁴²离:经历。《史记·苏秦列传》张守节《正义》:“离,历也。”⁴³秦蘅:本产于秦地(今天水一带)的一种杜衡。⁴⁴概:古代量谷物时刮平斗斛的器具,此处为吹平意。⁴⁵新夷:即“辛夷”,又名“留夷”,一种香草。⁴⁶被:覆盖,此处为掠过之意。⁴⁷荑杨:初生的杨树。⁴⁸回穴冲陵:回旋于洞穴之中,冲激于陵陆之上。冲,冲撞。陵,通“凌”,侵犯。⁴⁹萧条众芳:使各种香花香草凋零衰败。萧条在此处用为动词。⁵⁰倘佯:犹“徘徊”。⁵¹中庭:庭院之中。一说即位置居中的庭院。⁵²玉堂:玉饰的殿堂,亦为殿堂的美称。⁵³跻:上升,登上。⁵⁴罗帷:用丝罗织成的帷幔。⁵⁵洞房:指宫殿中深邃的内室。洞,深。⁵⁶中人状:指风吹到人身上的样子。中,吹中,吹到。状,状况,情形。⁵⁷直:特意,特别。⁵⁸憯凄:凄凉悲痛的样子。⁵⁹惏栗:寒冷的样子。⁶⁰增:通“层”,重复,反复。⁶¹欷:唏嘘。本是叹息或叹息声,这里是说在酷热的天气,遇到一阵清凉的风吹来,不禁爽快地舒了一口气。⁶²清清泠泠:清凉的样子。⁶³愈病:治好病。⁶⁴析酲:解酒。酲,病酒,酒后困倦眩晕的状态。⁶⁵发明耳目:使耳目清明。发,开。明,使之明亮。⁶⁶宁体便人:使身体安宁舒适。
王曰:“善哉论事!夫庶人之风,岂可闻乎?”宋玉对曰:“夫庶人之风,塕然起于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郁烦冤,冲孔袭门。动沙堁,吹死灰,骇溷浊,扬腐余,邪薄入瓮牖,至于室庐。故其风中人,状直憞溷郁邑,殴温致湿,中心惨怛,生病造热。中唇为胗,得目为篾,啖齰嗽获,死生不卒。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
王曰:“善哉论事¹!夫庶人之风,岂²可闻乎?”宋玉对曰:“夫庶人之风,塕(wěng)³起于穷巷之间,堀(kū)(kè)扬尘,勃(bó)烦冤,冲孔袭门。动沙堁,吹死灰¹⁰,骇¹¹(hùn)¹²,扬腐余¹³,邪薄¹⁴入瓮(wèng)(yǒu)¹⁵,至于室庐¹⁶。故其风中人,状直憞(dùn)¹⁷郁邑(yì)¹⁸,殴温致湿¹⁹,中心²⁰惨怛(dá)²¹,生病造热²²。中唇²³为胗(zhěn)²⁴,得目为篾(miè)²⁵,啖(dàn)(zé)(sòu)²⁶,死生不卒²⁷。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 
译文:楚襄王说。“你对这件事解说论述得太好了!那么老百姓的风,是不是也可以说给我听听呢?”宋玉回答说:“老百姓的风是从冷落偏僻的小巷中忽然刮起来的,扬起的尘土,烦躁愤懑地回旋盘转,冲击空隙,侵入门户。刮起尘沙,吹散灰堆,搅起污秽肮脏的东西,扬起腐烂的垃圾,歪歪斜斜逼近用破瓮口做的窗户,一直吹到百姓住的草屋里。所以那种风吹到人身上,其情状简直令人心烦意乱,忧郁苦闷,受到闷热之气,得了湿病,使人内心愁昔,生病发烧。风吹到嘴唇上就生唇疮,吹刭眼睛上就使得眼睛红肿,受风得病后使人嘴巴抽搐,咬牙吮咂大叫,陷于半死不活状态。这就是所讲的老百姓的雌风呀。”
注释:¹论事:分析事理。²岂:通“其”,表示期望。³塕然:风忽然而起的样子。⁴穷巷:偏僻小巷。⁵堀堁:风吹起灰尘。堀,冲起。堁,尘埃。⁶勃郁:抑郁不平。⁷烦冤:烦躁愤懑。⁸袭:入。⁹沙堁:沙尘,沙土。¹⁰死灰:冷却的灰烬。¹¹骇:惊起。此处为搅动之意。¹²溷浊:指污秽肮脏之物。溷,通“混”。¹³腐馀:腐烂的垃圾。¹⁴邪薄:指风从旁侵入。邪,通“斜”。薄,迫近。¹⁵瓮牖:在土墙上挖一个圆孔镶入破瓮做成的窗户。瓮,一种圆底圆口的陶制器。牖,窗户。¹⁶室庐:指庶人所居住的简陋小屋。庐,草屋。¹⁷憞溷:烦乱。¹⁸郁邑:忧闷。¹⁹殴温致湿:驱来温湿之气,使人得湿病。殴,通“驱”。²⁰中心:即心中。²¹惨怛:悲惨忧伤。怛,痛苦。²²造热:得热病。²³中唇:吹到人的嘴唇上。²⁴胗:唇上生的疮。²⁵得目为蔑:吹进眼里就得眼病。²⁶啖齰嗽获:中风后口动的样子。啖,吃。齰,咬。嗽,嚼。嗽,吸吮。获,大叫。²⁷死生不卒:不死不活。此言中风后的状态。生,活下来,指病愈。卒,通“猝”,仓卒,比较快地。

  风没有生命,本无雄雌之分,但王宫空气清新,贫民窟空气恶浊,这乃是事实。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对风的感知不同,生动、形象、逼真地描述了“雄风”与“雌风”的截然不同,反映了帝王与贫民生活的天壤之别。前者骄奢淫逸,后者凄惨悲凉。寓讽刺于描述之中,意在言外。

  帝王幽居深宫,生存环境优越,肆虐的狂风进了高城深宫,早已化为清凉治病的和风;而生活在穷巷贫窟的庶民生存环境恶劣,没有防护实施,狂风肆意侵凌,无奈的遭受着风的凄苦。正如文中指出“枳勾来巢,空穴来风,所托者然也,则风气也殊焉。”因为生存条件的不同,所以对风的感受也就不同,风带给帝王的是享受,带给贫民的是灾难。不管宋玉是插科打诨,逗帝王开心,还是暗藏讽谏,风带给不同条件的人的祸福感受是客观存在的。

  文章从开头到“臣闻於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为第一段。这段通过引起“雄风”和“雌风”论辩的背景,提出风气带给人不同感受的论点。

  第二段论述了风的形成、起源以及由弱到强、由强衰弱直至进入深宫化为清风四处飘散吸取万物精华而后带给帝王享受的过程。肆虐的狂风在入城前飘散为清风乘越高墙入於深宫,摇动华叶,徘徊香木之间,寻取其幽香;临池采芙蓉芳香;出水掠蕙草浓香;劈开秦衡,摆动新夷掠取清香,景开荑杨收取嫩香,然后带着五香的新鲜徜徉中庭,北上玉宫,又通过层层帷幕进入深宫。这段描写颇为生动,像是描写一个殷情而又谨慎的君王侍臣,小心的调制着君王需求的和风。这里对风的描写暗喻了帝王贪欲的神圣特权,以及臣民伺候帝王的恭敬与虔诚。帝王得到的不像是自然的风,而是精心调制的服务。这风带给帝王的享受,好像是一付神药,这种轻松与愉悦像是病愈酒醒,耳聪目明,舒服至极,使得帝王不由的感叹“好痛快!”这就是帝王享受的雄风。这也是对帝王的生活侧面写照,揭示了帝王生活的奢求与贪欲。

  第三段论述了庶人的风。突然起於闭塞的巷道中,扬起沙尘,像愤怒的冤魂恶鬼叫嚣着冲孔袭门。光这来势,就让人感觉这风对于贫民不怀好意的侵犯是何等的嚣张可怕啊!继而卷起沙粒,吹起死灰,搅起污秽肮脏的垃圾,扬起腐臭的气味,斜插进破瓮做的窗户,直冲茅庐。这阴风在贫窟里肆意妄为,使得贫民头昏胸闷,伤心劳神,疲软无力,继而发烧生病,吹到嘴上生口疮,吹到眼上害红眼病,进而嘴巴抽搐吮动,咿呀叫喊,说不出话来,得了中风病。这就是庶人的雌风。通过这段描写,我们可以深切感受的庶民生存环境的恶劣,以及庶民生存的艰难与痛苦。

  通过帝王的雄风与贫民的雌风,我们深切感受到同在一片蓝天下的生命是如此的不平等。这不平等的根源不是自然灾害,而是人权的肆意践踏。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造成雄风带来的是无与伦比的享受,而雌风带来的是欲哭无泪的灾殃。

fēng

sòng xiānqín 

    chǔxiāngwángyóulántáizhīgōng sòngjǐngchāishì yǒufēngránérzhì wángnǎijīnérdāngzhī yuē  kuàizāifēng guǎrénsuǒshùréngòngzhě  sòngduìyuē  wángzhīfēngěr shùrénānérgòngzhī  

    wángyuē  fēngzhě tiānzhī chàngérzhì guìjiàngāoxiàérjiāyān jīnwéiguǎrénzhīfēng yǒushuì  sòngduìyuē  chénwénshī zhǐgōuláicháo kōngxuéláifēng suǒtuōzhěrán fēngshūyān  

    wángyuē  fēngshǐānshēngzāi  sòngduìyuē  fēngshēng qīngpíngzhī qīnyín shèngnángzhīkǒu yuántàishānzhīē sōngbǎizhīxià piāopíngpāng yángbiāo hónghóngléishēng huíxuécuò juéshí shāoshālínmǎng zhìjiāngshuāi  chōngkǒngdòngjiàn xuànhuàncànlàn sànzhuǎn qīngliángxióngfēng piāoshēngjiàng chénglínggāochéng shēngōng huāérzhèn páihuáiguìjiāozhījiān áoxiángshuǐzhīshàng jiāngróngzhījīng lièhuìcǎo qínhéng gàixīn yáng huíxuéchōnglíng xiāotiáozhòngfāng ránhòuchángyángzhōngtíng běishàngtáng luówéi jīngdòngfáng nǎiwéiwángzhīfēng fēngzhòngrén zhuàngzhícǎnlín qīngliángcéng qīngqīnglínglíng bìngchéng míngěr níngbiàn便rén suǒwèiwángzhīxióngfēng  

    wángyuē  shànzāilùnshì shùrénzhīfēng wén  sòngduìyuē  shùrénzhīfēng wěngránqióngxiàngzhījiān yángchén fányuān chōngkǒngmén dòngshā chuīhuī hàihùnzhuó yáng xiéwèngyǒu zhìshì fēngzhōngrén zhuàngzhídùnhùn ōuwēnzhìshī湿 zhōngxīncǎn shēngbìngzào zhōngchúnwéizhēn wéimiè dànsòuhuò shēng suǒwèishùrénzhīfēng  

谈生之为《崔山君传》,称鹤言者,岂不怪哉!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昔之圣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鸟者,其貌有若蒙其者。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谓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肤,颜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则人,其心则禽兽,又恶可谓之人邪?然则观貌之是非,不若论其心与其行事之可否为不失也。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嫉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
谈生之为《崔山君传》,称鹤言者,岂不怪哉!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¹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昔之圣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huì)²有若鸟者,其貌有若蒙其者。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谓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肤,颜如渥(wò)³,美而很者,貌则人,其心则禽兽,又恶可谓之人邪?然则观貌之是非,不若论其心与其行事之可否为不失也。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嫉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
译文:作者谈氏在他写的《崔山君传》里说,那些声称自己如仙鹤般长寿能知往事的人,实在太荒谬了。但据我观察,能够尽到人的本性而不像禽兽那样的人太少了,而这些人又愤世嫉俗、隐居避世,这是为什么呢?昔时的圣人们,有的头像牛,有的身体像蛇,有的嘴巴像鸟,还有的面貌像蒙倛那样方而且丑陋,但是他们仅仅是与那些野兽外貌相似,而本性却完全不同,我们能够说他们不是人吗?而有的人身材丰满,皮肤细嫩滑泽,面色红润有如朱砂,美丽非凡,他们的外表是人,而本性却像禽兽一般。那么是否还能够把他们称作人呢?所以以貌取人,不如观其言察其行来的正确。鬼神之说,我们儒家弟子从不轻信,所以我就从这个故事中选择了愤世嫉俗的一面,来发表一些感想而已。
注释:¹愤世嫉邪:痛恨、憎恶腐朽、黑暗的会现状。愤:愤恨,不满;世:世道,现状;嫉:憎恶,仇恨。²喙:人的嘴。³渥丹:润泽光艳的朱砂。多形容红润的面色。
阴山千里横东西,秋声浩浩鸣秋溪。
阴山¹千里横东西²,秋声浩浩鸣秋溪。
译文:天山自西向东延绵千里横亘于新疆中部,秋天的西风在溪涧寒气逼人。
注释:和(hè)人韵:这首诗用丘处机诗《自金山至阴山纪行》韵。丘处机诗见《长春真人西游记》。¹阴山:指天山,此处指西天山塔勒奇山。²横东西:指天山自西向东横亘于新疆中部。
猿猱鸿鹄不能过,天兵百万驰霜蹄。
猿猱(náo)鸿鹄(hú)不能过,天兵百万驰(chí)霜蹄。
译文:即使在这猿猱不可攀,鸿鹄不能越的高山之上,蒙古军队仍可以驰骋而过。
万倾松风落松子,郁郁苍苍映流水。
万倾松风落松子,郁(yù)郁苍苍¹映流水。
译文:万顷松林在一阵风之后都落下了松子,而流水映着松林茂盛的样子。
注释:¹郁郁苍苍:茂盛的样子。
六丁何事夸神威,天台罗浮移到此。
六丁¹何事夸神威,天台²罗浮移到此。
译文:天兵天将不知为什么夸耀自已的神威,把天台山和罗浮山都移到了这里。
注释:¹六丁:天兵。²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属仙霞岭山脉的东支;山势挺拔,溪涧深切,林木葱郁,风景秀丽。罗浮,山名,在今广东省境内,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余座,风景秀丽,为道教名山。
云霞掩翳山重重,峰峦突兀何雄雄。
云霞掩翳(yì)¹山重重,峰峦突兀(wù)²何雄雄³
译文:云和霞遮蔽这重重群山,高耸的山峦显得气势威盛。
注释:¹翳:遮蔽。²突兀:高耸的样子。³雄雄:气势威盛的样子。
古来天险阻西域,人烟不与中原通。
古来天险阻西域,人烟不与中原通。
译文:自古以来就是阻隔西域的天险,使人们不能与中原相同。
细路萦纡斜复宜,山角摩天不盈尺。
细路萦(yíng)(yū)¹斜复宜,山角摩天不盈²尺。
译文:小路回旋曲折直的斜的都有,山顶快要直冲云霄却还是不够高。
注释:¹萦纡:回旋曲折的样子。²盈:满,足。
溪风萧萧溪水寒,花落空山人影寂。
溪风萧萧溪水寒,花落空山人影寂。
译文:溪涧里风声萧萧,溪水寒冷无比,山上落满的花却没有人的身影。
四十八桥横雁行,胜游奇观真非常。
四十八桥¹横雁行,胜游奇观真非常。
译文:四十八桥像一行雁阵横跨丛山之中,这壮观的景象真是非一般景致所能比。
注释:¹四十八桥:果子沟中所建桥数。元代以前,果子沟未通轮轳,谷中松林稠密,怪石嵯峨,道路曲折,急流奔泻。元世祖成吉思汗西征时,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命他的二太子察合台率部在此一带凿石开路,刊木为桥,建桥四十八座,从此打开了中原通向伊犁河流域的通道。
临高俯视千万仞,令人凛凛生恐惶。
临高俯视千万仞¹,令人凛(lǐn)²生恐惶。
译文:在高处俯瞰感到极其高,高到会令人感到恐惧。
注释:¹千万仞:极写其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以周尺的七尺(一说尺)为一仞。²凛凛:恐惧的样子。
百里镜湖山顶上,旦暮云烟浮气象。
百里镜湖¹山顶上,旦暮云烟浮气象。
译文:水平如镜的赛里木湖在山顶上,傍晚也是雾气弥漫的气象。
注释:¹镜湖:此指水平如镜的赛里木湖。湖在今新疆博乐市西南,俗称三台海子。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30公里,四周群山环抱,雪峰倒影,景色清幽。
山南山北多幽绝,几派飞泉练千丈。
山南山北多幽绝¹,几派²飞泉练³千丈。
译文:果子沟中有许多泉水形成的瀑布落千丈,似白绢一般美丽。
注释:¹幽绝:极其深险的山谷。²派:水的支流。³练:白色的熟绢。
大河西注波无穷,千溪万壑皆会同。
大河西注¹波无穷,千溪万壑(hè)皆会同。
译文:塔勒奇水浩浩荡荡向西部流去,所有的溪壑都将汇集在一起。
注释:¹大河西注:指塔勒奇水浩浩荡荡向西部流去。
君成绮语壮奇诞,造物缩手神无功。
君成绮(qǐ)语壮奇诞,造物缩手神无功。
译文:你的诗用语奇特,给本来就很神奇的天山景物增添了奇异色彩,使天神对此也无法发挥功力。
山高四更才吐月,八月山峰半埋雪。
山高四更才吐月,八月山峰半埋雪¹
译文:山峰高峻,月亮升在天空也被山尖挡住,到了四更天才能见到挂在中天的月亮。
注释:¹半埋雪:有一半埋在雪中。
遥思山外屯边兵,西风冷彻征衣铁。
遥思山外屯(tún)边兵,西风冷彻征衣¹铁。
译文:想那远在山外的戍边士兵,穿在身上的铠甲肯定早已冷透。
注释:¹征衣:铠甲,又称铁衣。

  这首七言古诗四句一转韵,从不同侧面渲染阴山的高峻艰险,壮丽雄奇。既有鸟瞰式全景,亦有局部之景,但都显得气势非凡,郁勃阳刚之力。而突出阴山之“天险阻西域”,“令人凛凛生恐惶”,乃意在衬托“天兵百万”之军威,表现元军西征之锐气,人与自然相映生辉。此诗明显受李白《蜀道难》之影响,但词意时有重复,艺术锤炼尚欠火候。全诗感情豪放,诗笔纵恣;诗中大量使用夸张、想象、比喻、对比使诗表情达意绘声绘色、生动形象。

  此诗在作法上首先是写境雄阔。如写山之雄浑则“阴山千里”“万顷松风”;写山之髙峻则“山角摩天”“泉练千丈”;写人、神之威则“天兵百万”、“六丁”移山;写水势之盛则“百里镜湖”“千溪万壑”。诗人以如椽巨笔任意挥洒,将阴山的雄奇之景写得瑰伟崇高,震人心魄。

  其次是描写铺张扬厉。全诗三十二句,韵脚四句一转,在诗人笔下,阴山的山、谷、路、风、水、树、桥、瀑、湖、霞、猿、鸿、花、月、雪、人等各种景物无不任意驱遣,令人目不暇接,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西域天山的神奇风采。另外,诗中除了大量使用夸张、想象、比喻、对比的语言以突出其形象性外,还大量运用“郁郁”“苍苍”“重重”“雄雄”“萧萧”“凛凛”等叠音词,不仅表情达意绘声绘色、生动形象,而且吟咏之间节奏感强,抑扬顿挫,富于音乐感。

  全诗感情豪放,诗笔纵恣,写景气象万千,有飞动之势,显示出诗人阔大的胸怀和张扬的诗歌个性。

参考资料:
1、 余正松.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04:354-355

guòyīnshānrényùn

chǔcái yuándài 

yīnshānqiānhéngdōng西 qiūshēnghàohàomíngqiū 
yuánnáohóng鸿néngguò tiānbīngbǎiwànchíshuāng 
wànqīngsōngfēngluòsōng cāngcāngyìngliúshuǐ 
liùdīngshìkuāshénwēi tiāntáiluódào 
yúnxiáyǎnshānchóngchóng fēngluánxióngxióng 
láitiānxiǎn西 rényānzhōngyuántōng 
yíngxié shānjiǎotiānyíngchǐ 
fēngxiāoxiāoshuǐhán huāluòkōngshānrényǐng 
shíqiáohéngyànháng shèngyóuguānzhēnfēicháng 
língāoshìqiānwànrèn lìngrénlǐnlǐnshēngkǒnghuáng 
bǎijìngshāndǐngshàng dànyúnyānxiàng 
shānnánshānběiduōyōujué pàifēiquánliànqiānzhàng 
西zhùqióng qiānwànjiēhuìtóng 
jūnchéngzhuàngdàn zàosuōshǒushéngōng 
shāngāogēngcáiyuè yuèshānfēngbànmáixuě 
yáoshānwàitúnbiānbīng 西fēnglěngchèzhēngtiě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