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这首诗采用独白的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全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诗中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

  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表现在开头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兔丝,即“菟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菟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菟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这位新娘子之所以会伤心到这步田地,“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了这个问题的原因。“结发”二字,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床席都没有睡暖,这根本不像是结发夫妻过的生活。“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丈夫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妻子也就无法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此时,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唐王朝自己家门口来了,这不能不让诗人感到十分可叹。所以,这两句也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她非常疼爱,把她当作宝贝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她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她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新婚之时,“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丈夫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她就不能再依靠谁了。想到这些,这让她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诗的第三段,是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在这里,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剧烈的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了。“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一变哀怨沉痛的诉说而为积极的鼓励,话也说得痛快,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吞吞吐吐的了,她决定不随同丈夫前去,并且,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杀敌,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爱情,是通过一些看来好像不重要,其实却大有作用的细节,或者说具体行动表达出来的。这就是“自嗟贫家女”这四句所描写的。新娘说,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不再穿了。并且,当着丈夫的面,她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丈夫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了。这固然是她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贵的,是她的目的在于鼓励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去杀敌。她对丈夫的鼓励是明智的。因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丈夫的努力杀敌、凯旋归来上面,才有实现的可能。应该说,她是识大体,明大义的。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其中有哀怨,有伤感,但是已经不像最初那样强烈、显著,主要意思还是在鼓励丈夫,所以才说出“人事多错迕”,好像有点人不如鸟,但立即又振作起来,说出了“与君永相望”这样含情无限的话,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

  《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没有给读者勉强和抽象之感,而显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能让读者深受感染。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诗人化身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因为他描写的本来就是一个“贫家女”。

  此外,在押韵上,《新婚别》和《石壕吏》有所不同。《石壕吏》换了好几个韵脚,《新婚别》却是一韵到底,《垂老别》和《无家别》也是这样。这大概和诗歌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88-490

xīnhūnbié

 tángdài 

péng yǐnmàncháng 
jiàzhēng páng 
jiéwèijūn nuǎnjūnchuáng 
hūnchéngàobié nǎitàicōngmáng 
jūnxíngsuīyuǎn shǒubiānyáng 
qièshēnwèifēnmíng bàizhāng 
yǎngshí lìngcáng 
shēngyǒusuǒguī gǒujiāng 
jūnjīnwǎng chéntòngzhōngcháng 
shìsuíjūn xíngshìfǎncānghuáng 
wèixīnhūnniàn shìróngxíng 
rénzàijūnzhōng bīngkǒngyáng 
jiēpínjiā jiǔzhìluócháng 
luóshī duìjūnhóngzhuāng 
yǎngshìbǎiniǎofēi xiǎoshuāngxiáng 
rénshìduōcuò jūnyǒngxiāngwàng 

赏析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独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这首诗采用独白的形式,全篇先后用独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成深切感人。

  全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不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诗中人物的心情本成就是很复杂的。

  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能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表现在开头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成引起的。这很符合能的特定身份和能这时的心理状态。兔丝,即“菟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菟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能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菟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这位新娘子之所以会伤心到这步田地,“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席句,正是申明独这个问题的原因。“结发”二字,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能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床席都没有睡暖,这根本不像是结发夫妻过的生活。“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独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独,因为将成还可以团圆,偏偏丈夫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成的事且不说,眼面前,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妻子也就无法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独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独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此时,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唐王朝自己家门口成独,这不能不让诗人感到十分可叹。所以,这两句也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独。能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独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能非常疼爱,把能当作宝贝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能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能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新婚之时,“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丈夫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能就不能再依靠谁独。想到这些,这让能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成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不又怕这样一成,不不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独。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独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诗的第三段,是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在这里,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剧烈的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独出成,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独。“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能一变哀怨沉痛的诉说而为积极的鼓励,话也说得痛快,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吞吞吐吐的独,能决定不随同丈夫前去,并且,为独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杀敌,能表示独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爱情,是通过一些看成好像不重要,其实却大有作用的细节,或者说具体行动表达出成的。这就是“自嗟贫家女”这四句所描写的。新娘说,费独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不再穿独。并且,当着丈夫的面,能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丈夫走独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独。这固然是能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白,不是更可贵的,是能的目的在于鼓励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去杀敌。能对丈夫的鼓励是明智的。因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丈夫的努力杀敌、凯旋归成上面,才有实现的可能。应该说,能是识大体,明大义的。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其中有哀怨,有伤感,不是已经不像最初那样强烈、显著,主要意思还是在鼓励丈夫,所以才说出“人事多错迕”,好像有点人不如鸟,不立即又振作起成,说出独“与君永相望”这样含情无限的话,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成坚定丈夫的斗志。

  《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独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独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没有给读者勉强和抽象之感,而显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能让读者深受感染。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诗人化身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诗里采用独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因为他描写的本成就是一个“贫家女”。

  此外,在押韵上,《新婚别》和《石壕吏》有所不同。《石壕吏》换独好几个韵脚,《新婚别》却是一韵到底,《垂老别》和《无家别》也是这样。这大概和诗歌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88-490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59年春。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9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三吏三别”六首诗作。这首《新婚别》是“三别”的第一篇。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第541-544页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 :第488-490页 .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2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
广开¹兮天门²,纷³乘兮玄云
译文:天宫大门大开,我乘驾起一团团连接的黑云。
注释:¹广开:大开。²天门:天帝所居紫微宫门。按,以下四节为扮大司命的神尸所唱。³纷:多。⁴吾:大司命自谓。⁵玄云:黑云。乘玄云即以玄云为车,犹云乘云车。
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
令飘风¹兮先驱,使涷(dōng)²兮洒尘。
译文:命令旋风在前面开路,指使暴雨洗净空中的飞尘。
注释:¹飘风:大旋风。²涷雨:暴雨。
君回翔兮㠯下,逾空桑兮从女。
¹回翔兮㠯(yǐ)²下,逾空桑³兮从女(rǔ)
译文:大司命你自天上盘旋降临,我则跨越空桑山与您相随同行。
注释:¹君:指大司命。祭祀女巫以少司命的口吻迎神娱神。²㠯:同“以”。³空桑:山名。⁴女:汝。
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
纷总总¹兮九州,何寿²³兮在予
译文:纷扰扰的九州众生,为何其生死大权掌握在我的手中?
注释:¹纷总总:众多的样子,指九州之人。²寿:长寿。³夭:早亡。⁴予:我。
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
高飞兮安翔,乘清气¹兮御阴阳²
译文:高高地飞呀缓缓地飞,乘着天地间的正气,驾驭着阴阳二气的变化。
注释:¹清气:天空中的元气,也称作“精气”。²阴阳:阴阳二气,此处兼及阴阳变化而言。
吾与君兮齐速,导帝之兮九坑。
¹与君²兮齐³速,导兮九坑(gāng)
译文:我与你恭谨地在前趋走,引天帝直到达九冈山上。
注释:¹吾:大司命自谓。²君:指少司命。³齐:原作“斋”,朱熹《楚辞集注》作“齐”,今据改。齐速,严肃地快步走,也叫“趋”,为恭谨之貌。⁴导:引导。⁵帝:天帝。⁶之:到。⁷九坑:当即《左传·昭公十一年》说的冈山,楚人曾祭天于冈山。“坑”同“阬”,一本作“阮”,即古“冈”字。
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
¹衣兮被被²,玉佩兮陆离³
译文:云彩的衣裳长长地飘动,腰间的玉佩叮叮当当。
注释:¹灵:《北堂书钞》等所引作“云”,二字繁体同为雨字头,相近致误。云衣,以云霞为衣。²被被:衣长的样子。³陆离:长的样子。
壹阴兮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
壹阴兮壹阳¹,众莫知兮余所为。
译文:凭借着万物阴阳生成之理,谁也不知道我的作为职掌。
注释:¹壹阴兮壹阳:指万物生成之理。
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
折疏麻¹兮瑶华,将以遗(wèi)²兮离居。
译文:折下茎断丝连的疏麻白花,将它赠给离居者聊表思念。
注释:¹疏麻:升麻(王逸称为“神麻”,神升声近)。麻的秆茎折而皮连,有藕断丝连之意。按,此下三节为女巫以少司命口吻娱神所唱。²遗:赠。离居:本来亲近而现在分离的人。
老冉冉兮既极,不寖近兮愈疏。
老冉冉¹兮既极²,不寖(jìn)³近兮愈疏。
译文:老暮之年已渐渐地来到,不能再亲近反而更加疏远。
注释:¹冉冉:渐渐地。²极:至。³寖:同“浸”,渐。
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乘龙兮辚辚¹,高驰(chí)兮冲天。
译文:驾起龙来云车隆隆,高高地奔驰冲向天空。
注释:¹辚辚:车声。
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
结桂枝兮延伫¹,羌²愈思兮愁人。
译文:我编结着桂树枝条远望,为什么越思念越忧心忡忡。
注释:¹延伫:“伫”借为“眝”。延眝,远望。²羌:何为。
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
愁人兮奈何,愿若今¹兮无亏²
译文:令人忧愁的思绪摆脱不清,但愿像今天这样不失礼敬。
注释:¹若今:像今天一样。²亏:亏损。
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
¹人命兮有当²,孰³离合兮可为
译文:人的寿命本来就各有短长,谁又能消除悲欢离合之恨?
注释:¹固:本来。²当:当然,本来的样子。³孰:谁。⁴为:作为,起作用。

  《九歌·大司命》是屈原的所做的祭大司命之神的歌舞辞,是组曲《九歌》中的一篇,是《九歌·少司命》的姊妹篇。大司命是先秦时代中国传说中的神,是掌管人的寿夭之神。其中大司命的主巫的唱辞,既有他的自述,也有他对少司命的唱辞。通过这些唱辞,描绘出了大司命威严、神秘、忠于职守、 督察人的善恶、握有生杀大权的形象。形神毕肖,准确的写出了大司命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或作者屈原对生与死、个人的生死命运与其善恶修为关系的认识及对大司命神的敬畏之情。折疏麻兮瑶华之后则是少司命的唱词,大司命与少司命的形象在篇中形成了富有意味的对照。主死 的大司命威严、神秘、令人敬畏;主生的少司命亲切、爱人、令人爱戴。

  “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令飘风兮先驱,使谏雨兮洒尘。”这是大司命的唱词,这两句是说,大开天门,我驾起滚滚的乌云,令旋风为我开路,令暴雨为我洒尘。这里写大司命的上场,从开天门的叙述里,我们可以推断他的天神地位,从以黑云为乘,令旋风为先驱和暴雨洒尘的清洁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权威,他的威严,他的冷酷和可怖。吉神降临往往有祥云为伴,有满堂的芳香,凶神的降临往往伴有黑云、狂风和暴雨。死对常人来讲是可怕的,而掌管人寿命的大司命在人心目中自然也是可怕的凶神。

  “君回翔兮以下,逾空桑兮从女。”这是迎神女巫的唱词。这两句是说你从天上盘旋而下,我则跨越空桑山与你相随通行。大司命是受了迎神女巫的礼祭从天而降的。而迎神女巫的追求则是出于对大司命的爱恋。先民的娱神的目的往往是通过男女情事来达到的,这一手段同样适用于人对大司命神的祭祀。

  “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这是大司命的唱辞。谓纷扰扰的九州众生,为何其生死大权掌握在我的手中?面对迎神女巫的追求,大司命高傲地亮明自己的权威与身份,带有自我炫耀的成分一一这或许就是人神离别的根本原因。

  “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吾与君兮齐速,导帝之兮九坑。”这是迎神女巫的唱辞。谓高高地飞呀缓缓地飞,乘着天地间的正气,驾驭着阴阳二气的变化。我与您并驾齐驱,引导您到九冈山去。她顺承大司命自炫的心理,一方面赞项了神的功德无量,一方面表现了对神的虔诚恭谨。

  “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壹阴兮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这是大司命的唱辞。谓我穿的神衣随风轻轻飘舞,我佩戴着长长的玉饰。我时隐时现、变化无常,我的所作所为,平凡人都莫知其详。这里仍是大司命夸耀其衣饰华美、神力非常的目炫之辞。至此,高高在上、冷酷无情、神秘莫测的大司命形象已塑造完成。

  “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老冉冉兮既极,不寝近兮愈疏。”这是迎神女巫的唱词。谓采摘美丽如玉的花朵,将把它送给即将离别远去的大司命。人已经渐渐地进入老境,若不多加亲近,就会变得更加疏远。它表现了迎神女巫对神的崇敬、依恋,也表现了因年纪既老而情意愈疏的悲伤,流露了冀幸延年的情绪。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中说:“神以巡览而至,知其不可久留,故自言折其麻华,将以备别后之遗。以其年已老,不及时与神相近,恐死期将及,而益以琉阔也。盖诉而寓祈之意。”可谓深得其中三昧。

  “乘龙兮磷磷,高驰兮冲天。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这仍是迎神女巫的唱辞。谓大司命驾着滚滚的龙车离去,他高飞远举,直冲云天。我手持编好的桂枝久立凝望,越是想念他啊越是忧愁悲伤。上四句从抒清主体的角度,言因感于老境渐至却不能愈力睐近而有折疏麻以挽留之举,重点抒写了迎神女巫的复杂情感;而此四句则从另一角度,写大司命全然不顾迎神女巫的挽留,乘龙冲天而去,既表现了大司命的冷酷无情,又表现了迎神女巫的痴情与忧愁。

  “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这仍是迎神女的唱辞。谓神已离去使人忧愁,可又有什么办法呢?但愿自今而后事神之心不减。本来人的寿夭是有定数的,难道是由人神的离合可以改变的么?这是神去之后迎神女巫的自我宽解之辞:既然人的命运由天而定,又何必苦苦追求,又何必因与神的离合而徒增忧伤呢?从表面来看,作品以这样的口吻作结,显示了迎神女巫对生死寿夭的达观态度,展示了她既现实又乐观的性格。但仔细品味,其中却充满了追求不得的失落和惘怅,流露出对人生命运的无可奈何。

  作品以对话和独白的形式,成功地塑造了大司命和迎神女巫(追求者)的形象。在大司命与迎神女巫的对话中,重点突出了大司命冷酷无情、自命不凡、自鸣得意、高高在上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均自大司命口中说出,又带有明显的自炫性质。同时,在对话中还表现了迎神女巫对神的虔敬与崇拜,表现了互目寸神的热爱与追求。但二者的对话却有异乎寻常的特点:它不是承前启后的相互对答,而是大司命一方只顾炫耀自己的威灵和神秘,迎神女巫乘势表述自己对他的爱慕与追求,反映出地位尊卑的殊异。而这样的对话形式,更有利于对大司命性格的塑造。在迎神女巫的独白中,则主要突出了迎神女巫的痴情和惆怅,表现了她对命运的无可奈何。而这种种情感均以独白的方式说出,更加重了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乎引唐色彩,将一个“终被无情弃”的女子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哀怨动人。

  作品寄慨遥深,富有寄托。先民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既观照了草木的零落,也观照了自我的衰亡。他们将自己生死无常、寿夭不齐的抽象思考,塑造成为具体可感的大司命神的形象,并在迎神、送神的过程中寄托了自己长生不老的愿望。这就是民间《九歌·大司命》的原始意图。当诗人屈原利用这一形式抒发情感的时候,他则在人神离合的情节中,寄寓了自己君臣离合变化的情思和希冀,以及追求不得的失落与惆怅。而其中“老冉冉兮既极,不寝近兮愈疏”与《离骚》中的“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情感何其相似!“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与“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意味又复相同;“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与“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又同是遇合难成的牢骚与无奈。

参考资料:
1、 刘树胜; 孙玉藏.《大司命》解读[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6-30
杜陵折柳狂吟,砚波尚湿红衣露。仙桃宴早,江梅春近,还催客句。宫漏传鸡,禁门嘶骑,宦情熟处。正黄编夜展,天香字暖,春葱翦、红蜜炬。
杜陵折柳狂吟,砚波尚湿红¹衣露。仙桃宴早,江梅春近,还衣客句。宫漏传鸡,禁门嘶骑,宦情熟处。正黄编夜展,天香字暖,春葱翦、红蜜炬。
注释:¹红:一本作“江”。
宫帽鸾枝醉舞。思飘扬、臞仙风举。星罗万卷,云驱千阵,飞毫海雨。长寿杯深,探春腔稳,江湖同赋。又看看、便系金狨莺晓,傍西湖路。
宫帽鸾枝醉舞¹。思飘扬、臞仙风举。星罗万卷,云驱千阵,飞毫海雨。长寿杯深,探春腔稳,江湖同赋。又看看、便系金狨莺晓,傍西湖路。
注释:¹宫帽鸾枝醉舞:一本作“宫帽鸾枝舞”。

  《水龙吟》,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清真集》入“越调”,《梦窗词》集入“无射商”。各家格式出入颇多,历来都以苏、辛两家之作为准。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十一句四仄韵。其他句逗不同者为变格。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梅津”,尹焕,字惟晓,号梅津,山阴人。与梦窗亲兄翁逢龙为同榜进士,也是词人的好友。又此词也可与《水龙吟·寿尹梅津》词互为参照。

  上片献贺词祝寿。“杜陵”两句。“杜陵”,即陕西乐游原,在今长安县东南,汉宣帝葬于此,故名杜陵。杜甫曾居杜陵,因此自称杜陵布衣,又称少陵野老。所以这儿的“杜陵”似指代杜甫,也是作者的自诩。“红衣露”,“红衣”,即荷花的别称。“红衣露”,即为荷叶上的露水。此处是说:我攀折来杨柳枝,边狂舞边吟词,即席就用“红衣露”砚成墨汁,填下了这首《水龙吟》词为你祝寿。“仙桃”三句。点出尹的寿期在正月里。此处是说:因为目前时在正月,故没有寿桃献给寿星;只有那红梅怒放着祝寿,并且又助我大发灵感,将这首《水龙吟》词快快地写下去。“宫漏”三句,宫漏计时,鸡人报时。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有“绛绩鸡人报晓筹”句,即谓鸡人官红布包头作鸡唱以警起百官上朝。此言鸡人官夜呼达旦,警策着百官们准时上朝,所以清晨之时在午门外会有百官们上朝时乘坐来的车骑嘶鸣声。词人说:而这就是你尹焕老兄已经做熟了的事情啊!这既写明了尹焕的地位,也点出当时两人都是住在京城临安之中。“正黄编”三句,“黄编”,即黄本书。宋时写印名书用黄纸以防蠹蛀的,称为黄本。“天香”,即《天香》词。此言尹焕晚上秉烛夜读,翻阅着名贵的黄本书卷,书中的《天香》词感人肺腑。旁边又有侍女十指如葱管,为他剪烛使明。此言尹身在温柔乡中,环境优越,自在快乐。

  “宫帽”三句,自赞之语。“宫帽鸾枝”,指笔。“臞”,瘦也。“臞仙”,也是自称。此言自己虽身子瘦弱但却才思敏捷,在醉中运笔作词,势如那鸾翔凤舞,又自觉文思如泉涌,思接万里如仙人之飞举遨游。“星罗”三句。此言自己胸藏万卷书,飞笔走毫能如云如雨而落笔千言。“长寿”三句,再转入眼前的寿宴。此处是说:尹焕虽是官员身份,但是仍旧喜欢与我这样的江湖游子交结来往,所以寿宴上也就有江湖中人前来同赋寿辞,并且举杯祝颂他长寿康健,官运如春天万花齐放般的红红火火。“又看看”三句,言尹焕家的寿宴通晓达旦,直到黄莺啼晓。朋友们这才纷纷备好鞍马启程,从西湖边沿着环湖路回家去。“金狨”,即金丝猴。这里是指用金丝猴皮制成的名贵鞍具,也是指代鞍马。

  全词从各个方面描述自己之才,从而说明梦窗自视甚高,几乎有自我陶醉之意在。

人生能几,总不如休惹、情条恨叶。刚是尊前同一笑,又到别离时节。灯灺挑残,炉烟爇尽,无语空凝咽。一天凉露,芳魂此夜偷接。
人生能几,总不如休惹、情条恨叶。刚是尊前同一笑,又到别离时节。灯灺(xiè)¹挑残,炉烟爇(ruò)²尽,无语空凝咽³。一天凉露,芳魂此夜偷接
译文:人生能有多长呢?还不如不要去沾惹那些爱恨情愁。刚刚还是酒席宴上相聚欢笑,转眼间又 到了离别的时候。灯油已燃尽了、炉烟也烧尽了,说不出话,空自哽咽。虽然长夜清冷,天空中飘落霜露,但值得欣慰的 是此夜能偷偷地和佳人相亲相近。
注释:¹灯灺:灯烛。亦作“炧”。²爇:燃烧。³凝咽:形容悲泣幽咽之声。⁴芳魂:谓美人之魂魄。此处指某意中人或指亡妻。⁵接:见面。
怕见人去楼空,柳枝无恙,犹埽窗间月。无分暗香深处住,悔把兰襟亲结。尚暖檀痕,扰寒翠影,触绪添悲切。愁多成病,此愁知向谁说。
怕见人去楼空,柳枝无恙,犹埽窗间月¹。无分暗香深处住,悔把兰襟(jīn)亲结²。尚暖檀(tán)³,扰寒翠影,触绪添悲切。愁多成病,此愁知向谁说。
译文:害怕看见那人物楼空的阁楼,柳枝依旧,枝条遮掩了窗间的月色。你我没有缘分,不能同居共处,真悔恨当初那样的亲昵。 想到佳人还带着香粉的泪痕,已经远去的清寒的背影,心中不禁更加悲伤。愁多成病,这种悲愁又又能向谁诉说。
注释:¹犹埽句:谓柳枝遮掩了窗间的月色。²无分二句:意谓你我没有缘分,不能同居共处,真悔恨当初那样的亲昵。无分:没有机缘。宋黄庭坚《江城子·忆别》:“有分看伊,无分共伊宿。” 暗香,幽香。兰襟,本指芬芳之衣襟,又比喻为知己之交,心心相连,此处指与情人的浓密情意。³檀痕:带有香粉的泪痕。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fú)(yóu)之羽¹,衣裳楚楚²。心之忧矣,於(wū)³我归处。
译文:微弱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漂亮的外衣色彩鲜明夺目。叹其生苦短我於溢满忧伤,我将如何安排人生的归宿?
注释:¹蜉蝣之羽:以蜉蝣之羽形容衣服薄而有光泽。蜉蝣:虫名。幼虫生活在水中,成虫褐绿色,有四翅,生存期极短。比喻微小的生命。²楚楚:鲜明貌。一说整齐干净。³於:通“乌”,何,哪里。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之翼,采采¹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译文:细小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尽情展示着它华美的衣服。叹其生短促我於涌满忧郁,我人生的归宿将栖落何处?
注释:¹采采:光洁鲜艳状。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蜉蝣掘(jué)(xué)¹,麻衣²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shuì)³
译文:柔嫩的蜉蝣刚刚破土而出,轻轻舞动雪白的麻纹衣服。叹其生命短暂我忧郁满怀,到哪里寻找我人生的归宿?
注释:¹掘阅:挖穴而出。阅:通“穴”。²麻衣:古代诸侯、大夫等统治阶级日常衣服,用白麻皮缝制。³说:通“税”,止息,住,居住。

  蜉蝣是一种渺小的昆虫,生长于水泽地带。幼虫期稍长,个别种类有活到二三年的。但化为成虫,即不饮不食,在空中飞舞交配,完成其物种的延续后便结束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蜉蝣又是漂亮的小虫。它身体软弱,有一对相对其身体而言显得很大、完全是透明的翅膀,还有两条长长的尾须,飘舞在空中时,那姿态是纤巧而动人的。而且,蜉蝣喜欢在日落时分成群飞舞,繁殖盛时,死后坠落地面,能积成一厚层。因而,这小东西的死,会引人瞩目,乃至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诗人借这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

  说起来,是“人生百年”——或者往少说,通常也有几十年。但相比于人对生命的贪恋程度,这远远是不够的。而且,人作为自觉的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就意识到死的阴影,于是人生短暂之感愈益强烈。当然,活着是美好的,而且人与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们懂得以人的方式来装饰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态。然而放在死亡的阴影下来看,短暂生命的装饰与姿态,实也是最大的无奈与最大的哀伤。于是,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过程,它的弱小、美丽,以及它对自己鲜明的羽翼、鲜洁的容貌的炫耀,被诗人提取出来描画成人的上述生存状态的象征。

  此诗开篇即以“蜉蝣之羽”为比,这个小生命的翅膀,像一件华美的衣裳那样艳丽多彩。但这种美丽来之不易,且只有一天的美丽,宛如昙花一现。诗人见此情景生发感慨。一种珍惜生命、把握现在的紧迫感油然而生。第二章意思大致相同。第三章,描述蜉蝣的初生,刚刚破土而出的时候,麻衣如雪,那薄如麻丝的翅羽好像初雪一样洁白柔嫩。但它很快就飞翔起来,尽情挥舞生命的光采。相比之下,人当然要学习蜉蝣精神,生之光华,死之绚烂。

  这诗的内容简单,结构更是单纯,却有很强的表现力。变化不多的诗句经过三个层次的反复以后给人的感染是浓重的:蜉蝣翅膀的小小美丽经这样处理,便有了一种不真实的艳光,那小虫的一生竟带上了铺张的华丽;但因这种描写之间相隔着对人生忧伤的深深感喟,所以对美的赞叹描画始终伴随着对消亡的无奈,那种昙花一现、浮生如梦的感觉就分外强烈。

  这诗的情调自然是有点消沉的。但人一旦追问自己:“你是谁?你往哪里去?”深入骨髓的忧伤根本上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在缺乏强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国,由于不能对生死的问题给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忧伤笼罩。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对死的忧伤、困惑、追问,归根结蒂是表现着对生的眷恋,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阮籍《咏怀诗》之七十一,写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这一系列短寿的生物在世间各自发出声音和光色,感叹说:“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但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87-288

yóu

míng xiānqín 

yóuzhī chángchǔchǔ xīnzhīyōu guīchǔ 
yóuzhī cǎicǎi xīnzhīyōu guī 
yóujuéxué xuě xīnzhīyōu guīshuì 

牛靿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
牛靿(yào)(zhà)¹,田确确²,旱块敲牛蹄趵(bō)³
译文:天久不雨,土地坚硬,牛拉着沉重的犁耙,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爬行着。牛蹄碰击着坚硬的土块,发出“趵趵”的声音。
注释:¹咤咤:农民的叱牛声。²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³趵趵:牛蹄声。
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日月食粮车辘辘。
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cù)¹,日月食粮车辘(lù)²
译文: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太慢,不断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咤咤”的声音,驱使着,吆喝着。然而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一无所得。因为六十年来,战争不断,年年月月、日日餐餐,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驶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
注释:¹簇簇:丛集的样子,此处以兵器的丛集象征战事的频繁。²辘辘:车轮声。象征着农民军输的繁重和急迫。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收得牛两角。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收得牛两角。
译文:自从官军征伐藩镇的战争开始以来,朝廷就把农民连人带牛和车以及农具一并征用了。农民驱牛驾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运到前线后,结果连牛也被官兵宰杀吃掉了,农民只收得两只牛角而返。
重铸锄犁作斤劚,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重铸锄犁作斤¹(zhú),姑舂(chōng)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译文:但是战争还在没完没了地打下去,新的军输又在等待着他们。农民只得重铸犁锄,重做斤,重新开始一年的辛勤耕作,收获之后,运到官仓,终年辛勤劳动所获还交不够,甚至回来连房屋也被迫卖掉买粮纳税。
注释:¹斤:泛指农具。斤,斧子一类的工具。锄一类的农具。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
愿官早胜仇早覆¹,农死有儿牛有犊(dú),誓不遣官军粮不足。
译文:但愿官军早日胜利,以报藩镇叛乱的仇恨,我们不要紧,累死了还有下一代,牛被杀了还有小牛犊,不会让官军的军粮缺少的。
注释:¹覆:覆灭,灭亡。
元和十二年(817),元稹得刘猛、李余古题乐府诗数十首,读后感动万分,于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见所闻一一写进这组古题乐府诗里。《田家词》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张。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它自始至终几乎完全用农民自述的口吻、用白描的手法叙事,在貌似平和顺从的话语里,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涵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再加上短句的安排,叠字的选用,急促重浊的入声字的韵脚,不仅加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声情和文情更加契合,深化主题,强化了感情,渲染了气氛,而且使这首古题乐府的特色更加鲜明。这正是元稹“颇近讴谣”的代表作。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