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者厚地,不息者高天。
不动者厚地,不息者高天。
无穷者日月,长在者山川。
无穷者日月,长在者山川。
松柏与龟鹤,其寿皆千年。
松柏与龟鹤,其寿皆千年。
嗟嗟群物中,而人独不然。
嗟嗟群物中,而人独不然。
早出向朝市,暮已归下泉。
早出向朝市,暮已归下泉。
形质及寿命,危脆若浮烟。
形质及寿命,危脆若浮烟。
尧舜与周孔,古来称圣贤。
尧舜与周孔,古来称圣贤。
借问今何在,一去亦不还。
借问今何在,一去亦不还。
我无不死药,兀兀随化迁。
我无不死药,兀兀随化迁。
所未定知者,修短迟速间。
所未定知者,修短迟速间。
幸及身健日,当歌一樽前。
幸及身健日,当歌一樽前。
何必待人劝,持此自为欢。
何必待人劝,持此自为欢。
翳翳窬月阴,沉沉连日雨。
翳翳窬月阴,沉沉连日雨。
开帘望天色,黄云暗如土。
开帘望天色,黄云暗如土。
行潦毁我墉,疾风坏我宇。
行潦毁我墉,疾风坏我宇。
蓬莠生庭院,泥涂失场圃。
蓬莠生庭院,泥涂失场圃。
村深绝宾客,窗晦无俦侣。
村深绝宾客,窗晦无俦侣。
尽日不下床,跳蛙时入户。
尽日不下床,跳蛙时入户。
出门无所往,入室还独处。
出门无所往,入室还独处。
不以酒自娱,块然与谁语。
不以酒自娱,块然与谁语。
朝饮一杯酒,冥心合元化。
朝饮一杯酒,冥心合元化。
兀然无所思,日高尚闲卧。
兀然无所思,日高尚闲卧。
暮读一卷书,会意如嘉话。
暮读一卷书,会意如嘉话。
欣然有所遇,夜深犹独坐。
欣然有所遇,夜深犹独坐。
又得琴上趣,安弦有余暇。
又得琴上趣,安弦有余暇。
复多诗中狂,下笔不能罢。
复多诗中狂,下笔不能罢。
唯兹三四事,持用度昼夜。
唯兹三四事,持用度昼夜。
所以阴雨中,经旬不出舍。
所以阴雨中,经旬不出舍。
始悟独往人,心安时亦过。
始悟独往人,心安时亦过。
东家采桑妇,雨来苦愁悲。
东家采桑妇,雨来苦愁悲。
蔟蚕北堂前,雨冷不成丝。
蔟蚕北堂前,雨冷不成丝。
西家荷锄叟,雨来亦怨咨。
西家荷锄叟,雨来亦怨咨。
种豆南山下,雨多落为萁。
种豆南山下,雨多落为萁。
而我独何幸,酝酒本无期。
而我独何幸,酝酒本无期。
及此多雨日,正遇新熟时。
及此多雨日,正遇新熟时。
开瓶泻樽中,玉液黄金脂。
开瓶泻樽中,玉液黄金脂。
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
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
一酌发好容,再酌开愁眉。
一酌发好容,再酌开愁眉。
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
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
忽然遗我物,谁复分是非。
忽然遗我物,谁复分是非。
是时连夕雨,酩酊无所知。
是时连夕雨,酩酊无所知。
人心苦颠倒,反为忧者嗤。
人心苦颠倒,反为忧者嗤。
朝亦独醉歌,暮亦独醉睡。
朝亦独醉歌,暮亦独醉睡。
未尽一壶酒,已成三独醉。
未尽一壶酒,已成三独醉。
勿嫌饮太少,且喜欢易致。
勿嫌饮太少,且喜欢易致。
一杯复两杯,多不过三四。
一杯复两杯,多不过三四。
便得心中适,尽忘身外事。
便得心中适,尽忘身外事。
更复强一杯,陶然遗万累。
更复强一杯,陶然遗万累。
一饮一石者,徒以多为贵。
一饮一石者,徒以多为贵。
及其酩酊时,与我亦无异。
及其酩酊时,与我亦无异。
笑谢多饮者,酒钱徒自费。
笑谢多饮者,酒钱徒自费。
天秋无片云,地静无纤尘。
天秋无片云,地静无纤尘。
团团新晴月,林外生白轮。
团团新晴月,林外生白轮。
忆昨阴霖天,连连三四旬。
忆昨阴霖天,连连三四旬。
赖逢家酝熟,不觉过朝昏。
赖逢家酝熟,不觉过朝昏。
私言雨霁后,可以罢余樽。
私言雨霁后,可以罢余樽。
及对新月色,不醉亦愁人。
及对新月色,不醉亦愁人。
床头残酒榼,欲尽味弥淳。
床头残酒榼,欲尽味弥淳。
携置南檐下,举酌自殷勤。
携置南檐下,举酌自殷勤。
清光入杯杓,白露生衣巾。
清光入杯杓,白露生衣巾。
乃知阴与晴,安可无此君。
乃知阴与晴,安可无此君。
我有乐府诗,成来人未闻。
我有乐府诗,成来人未闻。
今宵醉有兴,狂咏惊四邻。
今宵醉有兴,狂咏惊四邻。
独赏犹复尔,何况有交亲。
独赏犹复尔,何况有交亲。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
临觞忽不饮,忆我平生欢。
临觞忽不饮,忆我平生欢。
我有同心人,邈邈崔与钱。
我有同心人,邈邈崔与钱。
我有忘形友,迢迢李与元。
我有忘形友,迢迢李与元。
或飞青云上,或落江湖间。
或飞青云上,或落江湖间。
与我不相见,于今四五年。
与我不相见,于今四五年。
我无缩地术,君非驭风仙。
我无缩地术,君非驭风仙。
安得明月下,四人来晤言。
安得明月下,四人来晤言。
良夜信难得,佳期杳无缘。
良夜信难得,佳期杳无缘。
明月又不驻,渐下西南天。
明月又不驻,渐下西南天。
岂无他时会,惜此清景前。
岂无他时会,惜此清景前。
家酝饮已尽,村中无酒贳。
家酝饮已尽,村中无酒贳。
坐愁今夜醒,其奈秋怀何。
坐愁今夜醒,其奈秋怀何。
有客忽叩门,言语一何佳。
有客忽叩门,言语一何佳。
云是南村叟,挈榼来相过。
云是南村叟,挈榼来相过。
且喜樽不燥,安问少与多。
且喜樽不燥,安问少与多。
重阳虽已过,篱菊有残花。
重阳虽已过,篱菊有残花。
欢来苦昼短,不觉夕阳斜。
欢来苦昼短,不觉夕阳斜。
老人勿遽起,且待新月华。
老人勿遽起,且待新月华。
客去有余趣,竟夕独酣歌。
客去有余趣,竟夕独酣歌。
原生衣百结,颜子食一箪。
原生衣百结,颜子食一箪。
欢然乐其志,有以忘饥寒。
欢然乐其志,有以忘饥寒。
今我何人哉,德不及先贤。
今我何人哉,德不及先贤。
衣食幸相属,胡为不自安。
衣食幸相属,胡为不自安。
况兹清渭曲,居处安且闲。
况兹清渭曲,居处安且闲。
榆柳百余树,茅茨十数间。
榆柳百余树,茅茨十数间。
寒负檐下日,热濯涧底泉。
寒负檐下日,热濯涧底泉。
日出犹未起,日入已复眠。
日出犹未起,日入已复眠。
西风满村巷,清凉八月天。
西风满村巷,清凉八月天。
但有鸡犬声,不闻车马喧。
但有鸡犬声,不闻车马喧。
时倾一樽酒,坐望东南山。
时倾一樽酒,坐望东南山。
稚侄初学步,牵衣戏我前。
稚侄初学步,牵衣戏我前。
即此自可乐,庶几颜与原。
即此自可乐,庶几颜与原。
湛湛樽中酒,有功不自伐。
湛湛樽中酒,有功不自伐。
不伐人不知,我今代其说。
不伐人不知,我今代其说。
良将临大敌,前驱千万卒。
良将临大敌,前驱千万卒。
一箪投河饮,赴死心如一。
一箪投河饮,赴死心如一。
壮士磨匕首,勇愤气咆(口勃)。
壮士磨匕首,勇愤气咆(口勃)。
一酣忘报雠,四体如无骨。
一酣忘报雠,四体如无骨。
东海杀孝妇,天旱窬年月。
东海杀孝妇,天旱窬年月。
一酌酹其魂,通宵雨不歇。
一酌酹其魂,通宵雨不歇。
咸阳秦狱气,冤痛结为物。
咸阳秦狱气,冤痛结为物。
千岁不肯散,一沃亦销失。
千岁不肯散,一沃亦销失。
况兹儿女恨,及彼幽忧疾。
况兹儿女恨,及彼幽忧疾。
快饮无不消,如霜得春日。
快饮无不消,如霜得春日。
方知曲糵灵,万物无与匹。
方知曲糵灵,万物无与匹。
烟霞隔悬圃,风波限瀛州。
烟霞隔悬圃,风波限瀛州。
我岂不欲往,大海路阻修。
我岂不欲往,大海路阻修。
神仙但闻说,灵药不可求。
神仙但闻说,灵药不可求。
长生无得者,举世如蜉蝣。
长生无得者,举世如蜉蝣。
逝者不重回,存者难久留。
逝者不重回,存者难久留。
踟蹰未死间,何苦怀百忧。
踟蹰未死间,何苦怀百忧。
念此忽内热,坐看成白头。
念此忽内热,坐看成白头。
举杯还独饮,顾影自献酬。
举杯还独饮,顾影自献酬。
心与口相约,未醉勿言休。
心与口相约,未醉勿言休。
今朝不尽醉,知有明朝不?
今朝不尽醉,知有明朝不?
不见郭门外,累累坟与丘。
不见郭门外,累累坟与丘。
月明愁杀人,黄蒿风飕飕。
月明愁杀人,黄蒿风飕飕。
死者若有知,悔不秉烛游。
死者若有知,悔不秉烛游。
吾闻浔阳郡,昔有陶徵君。
吾闻浔阳郡,昔有陶徵君。
爱酒布爱名,忧醒不忧贫。
爱酒布爱名,忧醒不忧贫。
尝为彭泽令,在官才八旬。
尝为彭泽令,在官才八旬。
啾然忽不乐,挂印著公门。
啾然忽不乐,挂印著公门。
口吟归去来,头戴漉酒巾。
口吟归去来,头戴漉酒巾。
人吏留不得,直入故山云。
人吏留不得,直入故山云。
归来五柳下,还以酒养真。
归来五柳下,还以酒养真。
人间荣与利,摆落如泥尘。
人间荣与利,摆落如泥尘。
先生去已久,纸墨有遗文。
先生去已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楚王疑忠臣,江南放屈平。
楚王疑忠臣,江南放屈平。
晋朝轻高士,林下弃刘伶。
晋朝轻高士,林下弃刘伶。
一人常独醉,一人常独醒。
一人常独醉,一人常独醒。
醒者多苦志,醉者多欢情。
醒者多苦志,醉者多欢情。
欢情信独善,苦志竟何成。
欢情信独善,苦志竟何成。
兀傲瓮间卧,憔悴泽畔行。
兀傲瓮间卧,憔悴泽畔行。
彼忧而此乐,道理甚分明。
彼忧而此乐,道理甚分明。
愿君且饮酒,勿思身后名。
愿君且饮酒,勿思身后名。
有一燕赵士,言貌甚奇瑰。
有一燕赵士,言貌甚奇瑰。
日日酒家去,脱衣典数杯。
日日酒家去,脱衣典数杯。
问君何落拓,云仆生草莱。
问君何落拓,云仆生草莱。
地寒命且薄,徒抱王佐才。
地寒命且薄,徒抱王佐才。
岂无济时策,君门乏良媒。
岂无济时策,君门乏良媒。
三献寝不报,迟迟空手回。
三献寝不报,迟迟空手回。
亦有同门生,先升青云梯。
亦有同门生,先升青云梯。
贵贱交道绝,朱门叩不开。
贵贱交道绝,朱门叩不开。
及归种禾黍,三岁旱为灾。
及归种禾黍,三岁旱为灾。
入山烧黄白,一旦化为灰。
入山烧黄白,一旦化为灰。
磋跎五十余,生世苦不谐。
磋跎五十余,生世苦不谐。
处处去不得,却归酒中来。
处处去不得,却归酒中来。
南巷有贵人,高盖驷马车。
南巷有贵人,高盖驷马车。
我问何所苦,四十垂白须。
我问何所苦,四十垂白须。
答云君不知,位重多忧虞。
答云君不知,位重多忧虞。
北里有寒士,瓮牖绳为枢。
北里有寒士,瓮牖绳为枢。
出扶桑枣杖,入卧蜗牛庐。
出扶桑枣杖,入卧蜗牛庐。
散贱无忧患,心安体亦舒。
散贱无忧患,心安体亦舒。
东邻有富翁,藏货遍五都。
东邻有富翁,藏货遍五都。
东京收粟帛,西市鬻金珠。
东京收粟帛,西市鬻金珠。
朝营暮计算,昼夜不安居。
朝营暮计算,昼夜不安居。
西舍有贫者,匹妇配匹夫。
西舍有贫者,匹妇配匹夫。
布裙行赁舂,短褐坐佣书。
布裙行赁舂,短褐坐佣书。
以此求口食,一饱欣有余。
以此求口食,一饱欣有余。
贵贱与贫富,高下虽有殊。
贵贱与贫富,高下虽有殊。
忧乐与利害,彼此不相窬。
忧乐与利害,彼此不相窬。
是以达人观,万化同一途。
是以达人观,万化同一途。
但未知生死,胜负两何如。
但未知生死,胜负两何如。
迟疑未知间,且以酒为娱。
迟疑未知间,且以酒为娱。
济水澄而洁,河水浑而黄。
济水澄而洁,河水浑而黄。
交流列四渎,清浊不相伤。
交流列四渎,清浊不相伤。
太公战牧野,伯夷饿首阳。
太公战牧野,伯夷饿首阳。
同时号贤圣,进退不相妨。
同时号贤圣,进退不相妨。
谓天不爱民,胡为生稻粱。
谓天不爱民,胡为生稻粱。
谓天果爱民,胡为生豺狼。
谓天果爱民,胡为生豺狼。
谓神福善人,孔圣竟栖遑。
谓神福善人,孔圣竟栖遑。
谓神祸淫人,暴秦终霸王。
谓神祸淫人,暴秦终霸王。
颜回与黄宪,何辜早夭亡。
颜回与黄宪,何辜早夭亡。
蝮蛇与鸩鸟,何得寿延长。
蝮蛇与鸩鸟,何得寿延长。
物理不可测,神道亦难量。
物理不可测,神道亦难量。
举头仰问天,天色但苍苍。
举头仰问天,天色但苍苍。
唯当多种黍,日醉手中觞。
唯当多种黍,日醉手中觞。

xiàotáoqiánshīshíliùshǒu--bái

dòngzhěhòuzhěgāotiān

qióngzhěyuèzhǎngzàizhěshānchuān

sōngbǎiguī寿shòujiēqiānnián

jiējiēqúnzhōngérrénrán

zǎochūxiàngcháoshìguīxiàquán

xíngzhì寿shòumìngwēicuìruòyān

yáoshùnzhōukǒngláichēngshèngxián

jièwènjīnzàihái

yàosuíhuàqiān

suǒwèidìngzhīzhěxiūduǎnchíjiān

xìngshēnjiàndāngzūnqián

dàirénquànchíwèihuān

yuèyīnchénchénlián

kāiliánwàngtiānhuángyúnàn

xínglǎohuǐyōngfēnghuài

péngyǒushēngtíngyuànshīchǎng

cūnshēnjuébīnchuānghuìchóu

jǐnxiàchuángtiàoshí

chūménsuǒwǎngshìháichù

jiǔkuàiránshuí

cháoyǐnbēijiǔmíngxīnyuánhuà

ránsuǒgāoshàngxián

juǎnshūhuìjiāhuà

xīnrányǒusuǒshēnyóuzuò

yòuqínshàngānxiányǒuxiá

duōshīzhōngkuángxiànéng

wéisānshìchíyòngzhòu

suǒyīnzhōngjīngxúnchūshě

shǐwǎngrénxīnānshíguò

dōngjiācǎisāngláichóubēi

cánběitángqiánlěngchéng

西jiāchúsǒuláiyuàn

zhǒngdòunánshānxiàduōluòwèi

érxìngyùnjiǔběn

duōzhèngxīnshúshí

kāipíngxièzūnzhōnghuángjīnzhī

chíwányuèhuānchángyǒu

zhuóhǎoróngzàizhuókāichóuméi

liányánzhuóhānchàngzhī

ránshuífēnshìfēi

shìshíliánmǐngdīngsuǒzhī

rénxīndiāndàofǎnwèiyōuzhěchī

cháozuìzuìshuì

wèijǐnjiǔchéngsānzuì

xiányǐntàishǎoqiěhuānzhì

bēiliǎngbēiduōguòsān

便biànxīnzhōngshìjǐnwàngshēnwàishì

gèngqiángbēitáoránwànlèi

yǐnshízhěduōwèiguì

mǐngdīngshí

xiàoxièduōyǐnzhějiǔqiánfèi

tiānqiūpiànyúnjìngxiānchén

tuántuánxīnqíngyuèlínwàishēngbáilún

zuóyīnlíntiānliánliánsānxún

làiféngjiāyùnshújuéguòcháohūn

yánhòuzūn

duìxīnyuèzuìchóurén

chuángtóucánjiǔjǐnwèichún

xiézhìnányánxiàzhuóyīnqín

qīngguāngbēibiāobáishēngjīn

nǎizhīyīnqíngānjūn

yǒushīchéngláirénwèiwén

jīnxiāozuìyǒuxìngkuángyǒngjīnglín

shǎngyóuěrkuàngyǒujiāoqīn

zhōngqiūsānmíngyuèzàiqiánxuān

línshāngyǐnpíngshēnghuān

yǒutóngxīnrénmiǎomiǎocuīqián

yǒuwàngxíngyǒutiáotiáoyuán

huòfēiqīngyúnshànghuòluòjiāngjiān

xiāngjiànjīnnián

suōshùjūnfēifēngxiān

ānmíngyuèxiàrénláiyán

liángxìnnánjiāyǎoyuán

míngyuèyòuzhùjiànxià西nántiān

shíhuìqīngjǐngqián

jiāyùnyǐnjǐncūnzhōngjiǔshì

zuòchóujīnxǐngnàiqiū怀huái

yǒukòuményánjiā

yúnshìnáncūnsǒuqièláixiāngguò

qiězūnzàoānwènshǎoduō

zhòngyángsuīguòyǒucánhuā

huānláizhòuduǎnjuéyángxié

lǎorénqiědàixīnyuèhuá

yǒujìnghān

yuánshēngbǎijiéyánzishídān

huānránzhìyǒuwànghán

jīnrénzāixiānxián

shíxìngxiāngshǔwèiān

kuàngqīngwèichùānqiěxián

liǔbǎishùmáoshíshùjiān

hányánxiàzhuójiànquán

chūyóuwèimián

西fēngmǎncūnxiàngqīngliángyuètiān

dànyǒuquǎnshēngwénchēxuān

shíqīngzūnjiǔzuòwàngdōngnánshān

zhìzhíchūxuéqiānqián

shùyányuán

zhànzhànzūnzhōngjiǔyǒugōng

rénzhījīndàishuō

liángjiānglínqiánqiānwàn

dāntóuyǐnxīn

zhuàngshìshǒuyǒngfènpáo((kǒu))

hānwàngbàochóu

dōnghǎishāxiàotiānhànniányuè

zhuólèihúntōngxiāoxiē

xiányángqínyuāntòngjiéwèi

qiānsuìkěnsànxiāoshī

kuàngérhènyōuyōu

kuàiyǐnxiāoshuāngchūn

fāngzhīnièlíngwàn

yānxiáxuánfēngxiànyíngzhōu

wǎnghǎixiū

shénxiāndànwénshuōlíngyàoqiú

zhǎngshēngzhěshìyóu

shìzhězhònghuícúnzhěnánjiǔliú

chíchúwèijiān怀huáibǎiyōu

niànnèizuòkànchéngbáitóu

bēiháiyǐnyǐngxiànchóu

xīnkǒuxiāngyuēwèizuìyánxiū

jīncháojǐnzuìzhīyǒumíngcháo

jiànguōménwàilèilèifénqiū

yuèmíngchóushārénhuánghāofēngsōusōu

zhěruòyǒuzhīhuǐbǐngzhúyóu

wénxúnyángjùnyǒutáozhēngjūn

àijiǔàimíngyōuxǐngyōupín

chángwèipénglìngzàiguāncáixún

jiūránguàyìnzhegōngmén

kǒuyínguīláitóudàijiǔjīn

rénliúzhíshānyún

guīláiliǔxiàháijiǔyǎngzhēn

rénjiānróngbǎiluòchén

xiānshēngjiǔzhǐyǒuwén

piānpiānquànyǐnwàisuǒyún

cónglǎoláiqièwèirén

qiěxiàozuìhūnhūn

chǔwángzhōngchénjiāngnánfàngpíng

jìncháoqīnggāoshìlínxiàliúlíng

rénchángzuìrénchángxǐng

xǐngzhěduōzhìzuìzhěduōhuānqíng

huānqíngxìnshànzhìjìngchéng

àowèngjiānqiáocuìpànxíng

yōuérdàoshénfēnmíng

yuànjūnqiěyǐnjiǔshēnhòumíng

yǒuyànzhàoshìyánmàoshénguī

jiǔjiātuōdiǎnshùbēi

wènjūnluòyúnshēngcǎolái

hánmìngqiěbáobàowángzuǒcái

shíjūnménliángméi

sānxiànqǐnbàochíchíkōngshǒuhuí

yǒutóngménshēngxiānshēngqīngyún

guìjiànjiāodàojuézhūménkòukāi

guīzhǒngshǔsānsuìhànwèizāi

shānshāohuángbáidànhuàwèihuī

cuōtuóshíshēngshìxié

chùchùquèguījiǔzhōnglái

nánxiàngyǒuguìréngāogàichē

wènsuǒshíchuíbái

yúnjūnzhīwèizhòngduōyōu

běiyǒuhánshìwèngyǒushéngwèishū

chūsāngzǎozhàngniú

sànjiànyōuhuànxīnānshū

dōnglínyǒuwēngcánghuòbiàndōu

dōngjīngshōu西shìjīnzhū

cháoyíngsuànzhòuān

西shěyǒupínzhěpèi

qúnxínglìnchōngduǎnzuòyōngshū

qiúkǒushíbǎoxīnyǒu

guìjiànpíngāoxiàsuīyǒushū

yōuhàixiāng

shìrénguānwànhuàtóng

dànwèizhīshēngshèngliǎng

chíwèizhījiānqiějiǔwèi

shuǐchéngérjiéshuǐhúnérhuáng

jiāoliúlièqīngzhuóxiāngshāng

tàigōngzhàn饿èshǒuyáng

tóngshíhàoxiánshèngjìn退tuìxiāngfáng

wèitiānàimínwèishēngdàoliáng

wèitiānguǒàimínwèishēngcháiláng

wèishénshànrénkǒngshèngjìnghuáng

wèishénhuòyínrénbàoqínzhōngwáng

yánhuíhuángxiànzǎoyāowáng

shézhènniǎo寿shòuyánzhǎng

shéndàonánliàng

tóuyǎngwèntiāntiāndàncāngcāng

wéidāngduōzhǒngshǔzuìshǒuzhōngshāng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8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
三山¹怀谢脁(tiǎo)²,水澹(dàn)³望长安
译文:登上三山远怀谢眺,波水澹静眺望金陵。
注释:¹三山:在南京附近的长江边上。金陵:今南京。殷淑,道士李含光门人,道号中林子。²谢脁:南朝齐诗人。³澹:水势平静。⁴长安:代指金陵。
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
芜没河阳¹县,秋江正北看。
译文:我如同在荒芜的河阳的潘岳远望京城,秋日站在江边向北看去。
注释:¹河阳:今河南孟县。
卢龙霜气冷,鳷鹊月光寒。
卢龙¹霜气河,鳷(zhī)²月光寒。
译文:卢龙关塞霜气河寂,鹩鹊观上月光寒河。
注释:¹卢龙:在金陵西。²鳷鹊:汉代长安观名。
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
(gěng)耿忆琼树¹,天涯寄一欢。
译文:诚心诚意怀念友人,相隔天涯同期一欢。
注释:¹琼树:指友人。

  首联所写登三山、望金陵与谢脁所作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相同,借用谢脁诗句,以长安代指金陵,即地即景即事自然而生的缅怀古人之情十分熨贴而浓郁。“水澹”是描绘江水恬静的样子,变绘形态为绘色彩。

  颔联“芜”是繁草丛生之貌,“河阳县”位今河南省孟县西,谓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次句“河阳望京县”,以河阳代指三山,李白循此。此联承首联“望长安(金陵)”,意为登上繁茂草木掩映下的三山,面对大江秋色而北望金陵。这一联中,不仅有“芜没”的“河阳”,秋日的大江,更有在这寥廓江山中引领北望的诗人形象。无论是葱茏的三山、旷远的秋江还是凝望的诗人,都隐含着深深的情意。此句联系诗题“寄殷淑“可以体味出诗人寄托的是思友之情。在这一联,诗人的登临之意已由首联的缅怀古人而暗暗地向思念友人过渡。

  颈联“卢龙”即卢龙山,与三山同在当时的昇州,临大江,远接金陵,此处用以代指望中之金陵;“鳷鹊”本鸟名,南朝时金陵建有鳷鹊楼,此处亦用以代指望中之金陵。“霜气冷”,“月光寒”均借助于人的感受来写景,它与上联的“秋”字相呼应,透出遥望金陵所见的一片寒凉冷寂之气。以凄凉索寞的哀景引出孤独凄凉的思友意境。这一联表面并未明言思念友人,而思念之情浸溶于景中,显得更为深沉而浓挚。

  尾联,思友之情由暗转明。“琼树”本是树的美称,此处用以比喻殷淑美好的人品。此联意为自己真诚地忆念着友人,将寄诗天涯,使远离的友人得到一点友情的欢慰。在这一联中,诗人的“耿耿”之情,友人的“琼树”之美,相隔“天涯”之远,寄上“一欢”之慰,把友情推向了至深至浓至切的境地。

  这首诗化用了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诗题,也借鉴了谢脁诗首二句的句意,且同为抒写愁怀。谢脁诗写思故乡之恋,李白诗写故友之思;二者所寄情不同。李白这首诗写秋夜哀景,景中有哀情,景又正衬其衰情;又以“琼树”、“一欢”作结,留给人的是飘逸之态。四联中起承转合关系中包蕴感情变化。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395-396页

sānshānwàngjīnlíngyīnshū--bái

sānshān怀huáixiètiǎoshuǐdànwàngzhǎngān

méiyángxiànqiūjiāngzhèngběikàn

lóngshuānglěngzhīquèyuèguānghán

gěnggěngqióngshùtiānhuān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liàn)(yàn)¹晴方好²,山色空蒙³雨亦
译文: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注释:¹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²方好:正显得美。³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⁴亦:也。⁵奇: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¹把西湖比西子²,淡妆浓抹总相宜³
译文: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注释:¹欲:可以;如果。²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³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但,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至于称西施为西子,恐怕不仅是为了尊重,还与平仄有关系(第三句最后一个字要求仄声字,而“施”是平声字)。现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于苏轼这首诗。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8-349

yǐnshàngchūqínghòuèrshǒu ·èr

shì sòngdài 

shuǐguāngliànyànqíngfānghǎo shānkōngméng 
西西 dànzhuāngnóngzǒngxiāng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gāo)¹,声闻于野。鱼潜在渊²,或在于渚(zhǔ)³。乐彼之园,爰(yuán)有树檀(tán),其下维萚(tuò)。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译文: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灌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注释:¹九皋:皋,沼泽地。九:虚数,言沼泽之多。²渊:深水,潭。³渚:水中小洲,此处当指水滩。⁴爰:于是。⁵檀: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时无定指。常指豆科的黄檀,紫檀。⁶萚:酸枣一类的灌木。一说“萚”乃枯落的枝叶。⁷错:砺石,可以打磨玉器。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gǔ)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²
译文: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响亮上云天。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注释:¹榖:树木名,即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²攻玉:谓将玉石琢磨成器。

  此诗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这种说法较易为今人所理解。

  先谈朱熹的说法。他分析第一章说:“盖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揜(掩)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也;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他将诗中四个比喻,概括为四种思想:即诚、理、爱、憎。并认为从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说法看起来很辩证,都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而且兼顾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然而他却是用程朱理学来说诗,这一点从他对第二章的解释中看得更加清楚。

  《诗集传》释第二章结句引程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犹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横逆侵加,然后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而义理生焉,道理成焉。”程子说诗与朱子说诗,如出一辙,皆为引申之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制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为喻。然而是否为诗的本义呢,似乎很难说。

  再谈今人程俊英关于此诗的解释。程先生在《诗经译注》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园,花园。隐喻国家。”“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毛传:‘榖,恶木也。’喻小人。”她从“招隐诗”这一主题出发,将诗中所有比喻都一一与人事挂钩,虽不无牵强附会,倒也自成一说。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篇,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读诗,读者便会受到诗的艺术感染,产生无穷兴趣。若刻意求深,强作解人,未免有高深莫测之感。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 .先秦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 :372-374 .

míng

míng xiānqín 

míngjiǔgāo shēngwén qiánzàiyuān huòzàizhǔ zhīyuán yuányǒushùtán xiàwéituò shānzhīshí wéicuò 
míngjiǔgāo shēngwéntiān zàizhǔ huòqiánzàiyuān zhīyuán yuányǒushùtán xiàwéi shānzhīshí gōng 

败叶填溪水已冰,夕阳犹照短长亭。何年废寺失题名。
(bài)¹填溪水已冰,夕阳犹照短长亭。何年废寺失题名²
译文:干枯凋落的树叶堆积在溪上,水已结冰。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依然照着长亭短亭。来到一座废寺前,寺的门额上已经看不清寺名。
注释:¹败叶:干枯凋落的树叶。²题名:寺名。
倚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净消尘土礼金经。
倚马客长碑(bēi)上字,斗鸡人¹拨佛前灯,净消尘土礼金经²
译文:闲游的过客驻马临摹碑上之字,富家子弟拨弄佛前灯芯。尘世辛劳,凡人几时醒悟。
注释:¹斗鸡人:斗鸡本为一种游戏,战国时即已存在。²金经:佛经,即《金刚经》,为《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简称。自东晋以后有多种译本。

  上阙写废寺之外景,荒凉冷寂,繁华消歇。“败叶填溪水已冰”,秋天的树叶凋零了,遂成“败叶”,而萧瑟的秋风又将这些枯叶吹到溪水里。“填”字说明败叶之多,给人一种沉重压抑之感。“水已冰”说明时令已值深秋冬。“夕阳犹照短长亭”说的是荒秋暮景。黄昏时分,夕阳斜照长亭短亭,而行人已经杳无踪迹。此句表面上说的是亭,实际上是人,因为长亭也好,短亭也罢,在古代皆含送别之意。此句勾勒的残阳落照、野亭萧然的暮景与前句“败叶填溪水已冰”的意境十分相合,遂为全词定下凄凉的基调。有了背景的铺垫后,作者开始切入“废寺”主题。“何年废寺失题名”,古人游览庙宇时常题名以资纪念,这些题名经年遭受风吹雨打,最终模糊难辨,以至作者想要追问这究竟是哪一年的寺庙。这一句是正面渲染废庙的冷落苍凉。

  下片写废寺内景,残破不堪,香火断绝。“倚马客长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此二句谓到此寺中之人已非往日的善男信女,而是前来闲游的过客,或是贵族豪门的公子哥们。其中“斗鸡人拨佛前灯”一句用了唐朝贾昌的典事。唐玄宗好斗鸡,在两宫之间设立斗鸡坊。贾昌七岁,通晓鸟语,驯鸡如神,玄宗任命他为五百小儿长,每天赏赐金帛。贾昌父亲死,玄宗赐他葬器。天下人称其“神鸡童”。贾昌被玄宗恩宠四十年。天宝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奔蜀,贾昌换了姓名,依傍于佛寺。其家被乱兵劫掠,一物无存。大历年间,贾昌依存于寺僧,读佛经,渐通文字,了解经义。日食粥一杯,卧草席。作者用贾昌的故事显然是说寺庙的命运同人的命运一样,在风雨流年中饱经盛衰兴亡、荣辱浮沉,最终繁华不再,一切归于荒凉冷落。结尾“净消尘土礼金经”,更是精警妙出,充分体现了纳兰词“君本春人而多秋思”(梁佩兰评性德语)的凄凉哀婉之风。此句谓,那些长碑者也好,斗鸡人也罢,以及过去来到这里的贵宦雅宾、文人墨客,虽然贤愚有所不同,然而在这劳劳尘世,终同归一梦。这分明是“人生如梦”的感喟了,但是再也没有苏东坡“一樽还酹江月”的豪放与洒脱,有的仅是对“悲欢离合终成空”的无限悲凉的感怀。

  全词语调低沉,含蕴良多,耐人寻味,透露了纳兰内心深处不胜苍凉的悲感。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 子艮.纳兰词剪碎一地的残香与叹息:万卷出版,2012:89-90
2、 (清)纳兰性德著;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246页
幽兰生矣,于彼朝阳。
幽兰生矣,于彼朝阳¹
译文:幽兰,就是生于幽谷的兰花,在幽谷里迎着朝阳。
注释:¹朝阳:向着太阳。
含雨露之津润,吸日月之休光。
含雨露之津润¹,吸日月之休光。
译文:在生长的过程中浸润着雨露,吸收着日月光华。
注释:¹津润:滋润;浸润。
美人愁思兮,采芙蓉于南浦;公子忘忧兮,树萱草于北堂。
美人之思兮,采芙蓉于南浦;公子忘忧兮,树萱草于北堂。
译文:美人君子平日里想到的只有那些能看到的莲花、萱草,却无人想起幽谷山林中的兰花。
虽处幽林与穷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虽处幽林与穷谷¹,不以无人而不芳。
译文:兰草虽然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深谷中,但它却并不因为没有人观赏而不绽放芳华。
注释:¹穷谷:深谷;幽谷。

yōulánzhī--yángjiǒng

yōulánshēngcháoyánghánzhījīnrùnyuèzhīxiūguāng

měirénchóucǎiróngnángōngziwàngyōushùxuāncǎoběitáng

suīchùyōulínqióngrénérf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