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大地上种植桑麻,是为了给百姓提供生活之需。
百姓种桑植麻,纺织布帛,亦仅仅是为了能让自己生存下来。
在保证自己衣食住行所必需之后,其余之物均作为赋税供奉给了皇上。
国家制定两税法,本意是推行仁政,为民解忧。
在实行伊始,就防止征收过度,诏令里明白地宣示内外诸臣:
税外不许滥加税目,如果有地方官敢不这样做,便以违法定论。
无奈经过漫长的岁月,贪官污吏得以苟且因循。
沿用旧制进行敲诈勒索,为了加官进爵,不分冬春地搜刮钱财。
丝织的绢帛还没有成匹,蚕茧缫出的丝还未满一斤。
里胥就来催逼我们缴税了,并声明不许任何人怠慢延迟。
岁暮时节,天气奇寒,阴风怒号,席卷着破败的村落。
夜已经很深了,烟火早已熄灭,大雪纷纷扬扬。
小孩衣不蔽体,老人通体冰凉,瑟瑟发抖。
满腹的悲情加上寒气,全都化作了无名的辛酸。
昨日因去补缴尚未纳完的税金,得以有机会看到官库里的情况。
库中丝织品堆积如山,丝絮飘飘有如天空中厚厚的云层。
这些都是贪官们巧立名目搜刮来的民脂民膏,美其名为盈余的财物。
贪官们强夺我们老百姓的衣食,买来了朝廷对他们的恩宠。
这些宝贵的布帛,进入了宫中宝库,年深日久,最终也就化作了灰尘。
注释
厚地:与“高天”相对,大地的意思。
理布帛:将丝麻织成布帛。
身外:身外之物,指满足自身生活需要之外的布帛。
两税:即两税法,唐德宗时宰相杨炎所定。
厥初:其初。
防其淫:防止滥增税目。
因循:沿袭,照旧不变的意思。
敛索:搜括。
无冬春:不分冬春。
缲丝:抽茧出丝。
逡巡:迟疑,延缓。
阴风:冷风。
霰:雪珠。
悲喘:悲伤地喘息。一作“悲啼”。
残税:余税,尚未交清的税。
如:一作“似”。絮:不能织帛的丝,可用以絮衣,俗称丝绵。
羡余物:盈余的财物。这里指超额征收的赋税。
随月:即“月进”,每月进奉一次。一作“随日”。
琼林库:泛指皇帝积贮私财的内库。
《秦中吟十首》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前后创作于长安的一组讽喻诗。这组诗是作者在政治思想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写成的。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
“莺团”三句,点魏方泉寿诞在闰八月中。“重来两过中秋”,指这一年是闰八月。词人说:“黄莺儿在香橙林中来回盘旋飞翔,鲈鱼在莼叶飘浮的水波间不时出设。在这一年的闰八月中,我又度过了一次‘中秋节’。”“酒市”两句是说:“在渔村中的一个小酒店里,我们饮酒祝贺魏方泉的生日。习习金风迎面而来,这种无忧无虑自在的田园生活,真是比艳阳春天还要舒服啊。”“宿舂”两句,言舂米声从去年曾经居住过的一个村屋中传了出来,那里正在新炊黄粱,袅袅炊烟凝聚在西边田野的上空。“凤池去”三句是说:“到中书省任职的人选,相信还是吴中人氏符合条件。这个好机会,我看还是借给迟留至今尚无作为的寿星——魏方泉吧。”“凤池”,即凤凰池,中书省办公处。读者可从《水调歌头·赋魏方泉望湖楼》词中知道魏峻后来确已去了杭城并任刑部侍郎,可知现在已见端倪。
“应是”三句是说:“这里(指苏州)曾经是香山居士白居易在梦中再三求索的好地方,现在我继续着他的梦想,重新来到我的第二故乡——苏州,并且刻意追忆旧事,吟咏香艳句,对苏州作出大量记实性的诗词。”白居易曾作苏州刺史,吴文英又在苏州居住了十余年,所以有此说。“青鬓”两句。言青壮年时期,正是可以用来改天换地的打江山时期,也可以演出许多精彩的风流韵事,足可以流传千古。“围腰”两句是说:“魏方泉把寿宴安排在染有仙气的桂花树下,在月光溶溶之中,桂花香阵阵袭人,我们这些贺客就团聚在诱人的氛围中祝魏长寿。”“金粟”,桂花的别称。“夜宴久”两句,言寿宴至深夜才散,词人跌跌撞撞回转住地“画楼”,醉倚栏干,仰望秋空将秋夜白云尽收眼中。
这是一首怨妇诗。李太白乃浪漫主义豪放派诗人。很多作品均狂放不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细腻的描写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作品不是太多。
“君为女萝草,妾作冤丝花”。古人常以“菟丝”、“女萝”比喻新婚夫妇,优美贴切,因而传诵千古 。冤丝花为曼生植物,柔弱,茎细长略带黄色,常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之上;女萝草为地衣类植物,有很多细枝。诗人以“菟丝花”比作妻妾,又以「女萝草」比喻夫君,意谓新婚以后,妻妾希望依附夫君,让彼此关系缠绵缱倦、永结同心。即所谓“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大意可能是说,夫君在外春风得意、如鱼得水,而妻妾却在家里忧心匆匆、痛断肝肠。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我只想用一个字来理解——怨。过去,男主外、女主内。妻妾在家除了相夫教子外,别无旁务,因而想入非非。我的归宿在哪里?夫君该不会在外面与别的女子“共芬芳”、做“鸳鸯”吧?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妻妾向夫君表明态度:夫君啊!假如为妾的有二心的话,那么海水也可以用斗来量了。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海枯石烂不变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