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bìn)毛不觉白毵(sān)¹,一事无成百不堪。
译文:我的鬓毛不知不觉中已经变得白而细长,想起我至今一事无成,真觉不堪。
注释:¹白毵毵:形容白而细长。
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
译文:一起珍惜昌盛的时候辞去官职,一同百叹我们在江南过除夕。
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
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
译文:我经常回忆起家乡的山水,你细细了解生活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
老校¹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
译文:年老的军官适合辞官了,到了明天的新年我就五十三岁了。
注释:¹老校:称年老或任职已久的下级军官。

chúwēizhī--bái

bìnmáojuébáisānsānshìchéngbǎikān

gòngshèngshíquēxiàtóngjiēchúzàijiāngnán

jiāshānquánshíxúnchángshìfēngziān

lǎoxiàojūnxiān退tuìmíngniánbànbǎiyòujiāsā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的鬓毛不知不觉中已经变得白而细长,想起我至今一事无成,真觉不堪。

一起珍惜昌盛的时候辞去官职,一同百叹我们在江南过除夕。

我经常回忆起家乡的山水,你细细了解生活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年老的军官适合辞官了,到了明天的新年我就五十三岁了。

注释

白毵毵:形容白而细长。

老校:称年老或任职已久的下级军官。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201-217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8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细草微风岸¹,危樯(qiáng)²独夜舟³
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
注释:¹岸:指江岸边。²危樯:高竖的桅杆。危,高。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³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星垂平野阔¹,月涌²大江³流。
译文:星星低垂在辽阔的天际,月亮倒映在江面上,随波涌动。
注释:¹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²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³大江:指长江。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名岂¹文章著,官应老病休²
译文:名声或许因文章而显著,官位应该在年老多病时停止。
注释:¹名:名声。²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飘飘¹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注释:¹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有“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正是诗人身世际遇的写照。

  大历三年(768年),迟暮之年的诗人终于乘舟出了三峡,来到湖北荆门,心境不免孤寂。 此诗开头四句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后四句书“怀”:“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 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

参考资料:
1、 傅思均 等.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63-564

shūhuái怀

 tángdài 

cǎowēifēngàn wēiqiángzhōu 
xīngchuípíngkuò yuèyǒngjiāngliú 
míngwénzhāngzhù guānyīnglǎobìngxiū 
piāopiāosuǒ tiānshāōu 
兄去游东阁,才堪直北扉。
兄去游东阁¹,才堪直北扉²
注释:¹东阁:指丞相府,时秦桧任丞相。²北扉:指学士院。
莫忧持橐晚,姑记乞身归。
莫忧持橐(tuó)¹晚,姑记乞(qǐ)身归。
注释:¹持橐:即“持橐簪笔”,指近臣在皇帝左右以备顾问,或有所记事,故持袋备笔。
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
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
临分出苦语,不敢计从违。
临分出苦语,不敢计从违。

  此诗作于升之宫学秩满之时,在绍兴二十一、二年间,时陆游居山阴。

  钱仲联详注仲高身世,大略云:仲高,陆游从兄陆升之也。绍兴十八年(戊辰)进士,其人阿附秦桧,谄事桧党两浙转运使兼临安知府曹泳。泳为政凶酷,缙绅畏之如鬼蜮。时升之为右通直郎,与右承务郎李孟坚亲善。孟坚之父光私撰国史,语涉朝政,或多讪谤褒贬。孟坚以秘事告之,升之发之以告泳,泳检举於朝,光故得罪。後桧死,泳被贬窜新州,升之坐为秦党亦被黜。“临分出苦语,不敢计从违”一句,深有规劝之意。

  此诗直白忧碍,意思不必过多解释,仲高时往投丞相秦桧门下,故陆游在此诗中予以规儆。“道义忧今古,功名有是非”,道义是不分古今的,但凡稍有智识、操守的人都应遵守,然而功名却很难说了。当逢有道之世,求取功名而不悖于道义,或说功名与道义体现为一致性时,自当努力追取。这正是儒家传统的积极用世思想。历数中国古代士人,但凡事业有成者莫不类此,国旺家兴,名垂后世,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统实现。但这样的世道,泱泱中华、上下五千载也只是凤毛麟角,因此多是一种理想状态。而遭逢乱世,帝王昏聩、奸佞当道,功名与道义则体现为对立的关系,这在漫长的中华历史中则是一种常态。士人往往有两类选择:一是舍道义而就功名。陆仲高年轻时正是走了这样一条路。绍兴二十年(1150),陆仲高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之后阿附秦桧,以告发秦桧政敌李光作私史事(仲高为李光侄婿),擢大宗正丞。显然这样的一种选择很为时人所不耻,陆游在此诗中也正是劝他不如请求退职。另一种选择是坚决维护道义,至少是维护心中的道义原则。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¹道繁难简更难。
译文:不要随意地谈论画竹的难与易,应该说工笔不易写意更加难。
注释:柯敬仲:名九思,号丹丘生,元代台州人。著名书画家,博学能诗文,长于画山水、人物、花卉,尤以墨竹为佳。著有《竹谱》一书。¹刚:偏要。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君看萧(xiāo)¹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shēng)²³
译文:您看他萧疏地涂下几片竹叶,便渲染出满堂风雨寒气凛然。
注释:¹萧萧:稀疏的样子。²不胜:禁不起。³寒:寒冷。

  《柯敬仲墨竹》首联以议论出之,谈画竹的难易繁简。诗人在此称赞柯氏墨竹之“简”。笔简,脱去形似的画风,力追写意,更能实现其气逸、其格高,这是文人画所追求的美学境界。“莫将画竹论难易”,开口就劝人不要轻率谈论画竹难易这回事,因为其中道理深沉,作者是针对识见肤浅者而言的,也是针对他自己过去的认识而言的,所以此句的“莫将”,也有心商口度的意味。“刚道繁难简更难”,这句中有两个分句,一个“刚道繁难”即硬要说繁难,因为“繁难”是简单的道理,所以才一口咬定,实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二是“简更难”,尽翻前四字之案,“简更难”是不合于习惯看法的,但它包含更深刻的道理。所以第二句中有一个波澜跌宕,令人耳目一新。

  前二句皆议论,而后两句则是为前两句寻找的艺术个案证明,诗人将目光投到画面上来,通过对具体画境和观画的感受的描述,生动展现画家所创造出来的境界,给第二句的说理以形象的论证。“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其实也是对眼前柯九思所画的墨竹图而作出的高度称赞。艺术创作并不在写繁还是写简,关键在于它是否能生动传神,让人感到真境逼人。柯九思所画竹,萧萧数叶之间却能产生风雨飘飒、寒气袭人的艺术效果,可见简便非易,数叶的竹虽简,但却是以虚写实,取得了形简而意远的艺术成就。数叶之竹,其神态却具备天下风雨飒然而至的意蕴,文人画之神妙尽在画笔间。这里的说理因具体生动的例证而变得十分有力。

  从艺术手法上,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起码由视觉沟通了两重的通感:一是作用于听觉,一幅画居然能产生满堂风雨的感觉。这是耳朵发生错觉,可见画的简而妙;二是作用于肤觉,一幅画居然又产生了降温的感觉,这是生理上另一错觉,再见画的简而妙。从炼句上看,通常形容“只数叶”,用“寥寥”也合律。而诗人却用了“萧萧”,这就不但绘形,而且绘声。这是风吹竹叶、雨打竹叶之声,于是三、四两句就浑然一体了。如换着“寥寥”,也能过得去,但过得去并不就佳妙。从语气上看,用了“君看”二字,与首句“莫将”云,皆属第二人称的写法,像是谈心对话。

  这首小诗既是评论柯氏的墨竹,也探讨了艺术的真谛,意象与画论结合,诗情与哲理交融。巧妙的做到了诗意与画论的结合。诗人以简笔写意赞画家的简笔写意,诗画相得相彰。前两句是借观柯九思的墨竹图而发议论,专门拈出了画竹的难易繁简问题,表达了诗人对文人画尚意崇简美学趣味的推崇。这里没有逼真地描绘画面,主要是写意,写出流动在画面的气韵,制造出一种萧疏、凄冷的氛围。上联以抽象论艺的方式评价柯氏的画艺,下联则是具体印证:简笔,不是简率,而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达到形似基础上的升华。

  李东阳深谙文人画的精髓,在此诗中提出了画竹莫论难易,要做到简实则比繁更难的艺术创作观。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284
2、 张学淳.千古绝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06:132
3、 陈器之.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 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1356

jìngzhòngzhú--dōngyáng

jiānghuàzhúlùnnángāngdàofánnánjiǎngèngnán

jūnkànxiāoxiāozhǐshùmǎntángfēngshènghán

萧氏贤夫妇,茅家好弟兄。羽轮飙驾赴层城。高会尽仙卿。
萧氏贤夫妇¹,茅家好弟兄²。羽轮飙(biāo)³赴层城。高会尽仙卿。
译文:修道成仙的萧史与弄玉,是一对好夫妇;得道为仙的茅盈、茅固、茅衷,是茅家好兄弟。驾起羽轮和飙车,赶赴西王母所居的层城。这里举行盛大宴会,与会者全是仙界的贵官。
注释:¹萧氏贤夫妇:指萧史弄玉夫妇。²茅家好弟兄:指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相传轮齐成仙。³飙驾:御风而行的车。⁴层城:古神话中的地名。⁵高会:大宴会。
一曲云谣为寿。倒尽金壶碧酒。醺酣争撼白榆花。踏碎九光霞。
轮曲云谣¹为寿²。倒尽金壶碧酒。醺(xūn)(hān)争撼白榆³花。踏碎九光霞
译文:一曲云和之笛所奏的仙歌,为西王母祝寿。喝完了金壶里的美酒,酣醉的众仙争摇白榆花,踏碎了五光十色的云霞。
注释:¹云谣:即《白云谣》。²为寿:祝福。³白榆:树名,传说仙境中有白榆树。⁴九光霞:五彩缤纷的云霞。

shānduànyún··xiāoshìxián--liǔyǒng

xiāoshìxiánmáojiāhǎoxiōnglúnbiāojiàcéngchénggāohuìjǐnxiānqīng

yúnyáowèi寿shòudàojǐnjīnjiǔxūnhānzhēnghànbáihuāsuìjiǔguāngxiá

吴兴人章苟者,五月中,于田中耕,以饭置菰里,每晚取食,饭亦已尽。如此非一。后伺之,见一大蛇偷食。苟遂以鈠斫之,蛇便走去。苟逐之,至一坂,有穴,便入穴。但闻啼声云: "斫伤我某甲。 "或言: "何如? "或云: "付雷公,令霹雳杀奴。 "须臾,云雨冥合,霹雳覆苟上。苟乃跳梁大骂曰: "天使!我贫穷,展力耕恳。蛇来偷食,罪当在蛇,反更霹雳我耶?乃无知雷公也。雷公若来,吾当以鈠斫汝腹。 "须臾,云雨渐散,转霹雳向蛇穴中,蛇死者数十。《搜神后记》
吴兴人章苟者,五月中,于田中耕,以中置菰(gū)里,每晚取食,中亦已尽。如此非一。后伺之,见一大蛇偷食。苟遂以鈠(yì)(zhuó)之,蛇便走去。苟逐之,至一坂,有穴,便入穴。但闻啼声云: “斫伤我某甲。”或言: “何如? ”或云: “付雷公,令霹雳杀奴。 ”须臾,云雨冥合,霹雳覆苟上。苟乃跳梁大骂曰: “天使!我贫穷,展力耕恳。蛇来偷食,罪当在蛇,反更霹雳我耶?乃无知雷公也。雷公若来,吾当以鈠斫汝腹。 ”须臾,云雨渐散,转霹雳向蛇穴中,蛇死者数十。《搜神后记》
译文:吴兴郡有个叫章苟的人,五月间在田中耕作,他把自己带的中菜放置在菰丛之中,每到晚上去取出来吃,结果中菜已经全没了。这种事发生了不止一次。后来他悄悄去察看,看到一条大蛇偷吃他的中菜。章苟于是就用锄头去砍那蛇,那条蛇就逃走了。章苟去追赶它,到了一个山坡上,有一个洞穴,那蛇就钻进了洞穴中,只听到有哭啼的声音说:“砍伤我了!”有的在说:“应该怎么办?”有的在说:“交给雷公用霹雳把那奴才打死。”不一会儿,乌云阴雨昏暗闭合,霹雳直往章苟身上打。章苟于是大跳起来叫骂道:“天公老爷!我贫寒穷困,施展全力勤勤恳恳耕作。蛇来偷我的中菜吃,应当是蛇的罪过,为什么反而还要用霹雳来打我呢?你是个无知的雷公啊!雷公如果来了,我一定要用锄头砍你的肚腹!”不一会儿,乌云阴雨渐渐散开,霹雳转而向蛇的洞穴里打去,被雷劈死的蛇有好几十条。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