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下没有纯正的乐声,只要听起来悦耳,使人感到欢娱就行。
人世间本无什么标准的美色,只要自己认为好看,那就是美女。
如果容颜相貌相差不大,但是家庭穷富有差异。
那么贫穷时会被对方嫌弃,富贵时会很顺利的走在一起。
住在富丽堂皇的阁楼里面的富家小姐,常常用金丝线绣织绫罗嫁衣。
人来了,也不收敛,才刚刚十六岁,还常常撒娇装傻。
家人还没有开口张罗,就有人上门提亲,并顺利地嫁人了。
住在简易的陋室里面的穷苦女子,一个人,都长到二十多岁了。
头上戴的是不值钱的荆条钗,衣裳没有任何装饰。
有好几次,人们上门想下聘礼;但是到了说好的日子,又开始犹豫。
只有好的媒人,上门撮合姻缘时,待主人安排酒宴,杯里倒满酒后。
大家且慢着饮酒,先听我说完婚姻这种事的好坏两个方面。
有钱人家女儿容易嫁出去,但是会仗着娘家有钱,轻视自己的丈夫。
贫穷家的女儿难嫁,出嫁比较晚,嫁出去会懂得善待夫家人。
听说,您家要娶媳妇,不知道娶媳妇真正意义是什么?
注释
秦中:古地名,指现在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长安地处秦中。议婚:一作“贫家女”。
正声:最标准最好听的声音。
正色:最标准最好看的颜色,美色。
悦目:好看。
姝:美女。
罗襦:用丝织品做的短衣。
娇痴:娇小天真、不懂事理的意思。
须臾:很快。
绿窗:窗前多草木,指穷人家。
荆钗:用茎木制作的头钗,指首饰简陋。
直:通“值”。
踟蹰:心中犹豫不决的样子。
两途:两种道路,两种选择。
轻:看不起。
姑:丈夫的母亲,即婆婆。
《秦中吟十首》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前后创作于长安的一组讽喻诗。这组诗是作者在政治思想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写成的。本首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之景和抒发伤春怨春之情的小词。
首句即说春日寂寂,百无聊赖,纵是有动听的乐曲也不能引起愉悦之情。 “蜀弦秦柱不关情”,既然琴瑟逸韵都难以使她动情,那么就只有整日地掩上云母屏风,独自忧伤了。“尽日掩云屏”,而掩上屏风,又是因为窗外春景,不忍再睹。那外面又是什么样的景致, “已惜轻翎退粉,更嫌弱絮为萍”,蝴蝶已经褪粉,柳絮也飘落水中,这预示着春事已消歇。 “已惜”说明他的惋惜怜爱之情,而“更嫌”分明是一种懊恼的情怀了。此二句景语,已蓄伤春之意。
下阕转写薄情的东风,“东风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醒”。表面的意思是,东风真是多事,吹散了春日余寒,送来融融的暖意,给作者陶醉的感觉。说“东风多事”,可是后两句“余寒吹散,烘暖微酲”。哪里是作怨语,分明是对春风褒奖有嘉嘛,这不是自相矛盾。
且看后面一句, “看尽一帘红雨”,李贺《将进酒》诗“桃花乱落红如雨”,史肃《杂诗》“一帘红雨枕书眠”,似为此句所本:那为何会花瓣散落如雨,满地落花狼藉?此一追问,便知当然是“东风多事”了。结合前三句,方知原来作者是怨东风带走了明媚的春光,尽管它吹散了余寒.送来了温暖,但它又摧残花落,令作者心伤。
花是春天的象征,落花飘零满地,意味这万紫干红的春天也将匆匆而去。遂有了结尾句的叹问: “为谁亲系花铃?” 此处,作者反用“金铃”之典,意思是说东风刮得如此之甚,花瓣落成红雨。飘零殆尽,纵使惜花,在花枝上缀满金铃,可这又是为谁而系呢?“为谁亲系花铃”,结处此语,充满着愁绪无着,愁怀难遣的寂寞感和失落感。
整首词在写法上亦景亦情,情景相融,自然浑融,空灵蕴藉,启人远神,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写离别相思的词,是一篇曲折回环、层次丰富、变化多端、完整而又统一的艺术佳作。
全词共分三片,上片,交待分别的时间和地点。“晓阴”、“霜凋”、“雾隐”,说明是在一个秋天雾气很浓的早晨,在“城堞”,女子“掩红泪”、“玉手亲折”,把情人亲自送走了。中片,写离别时,两人依依遥望和内心的伤别情怀。“地”是那样遥“远”,“天”是那般宽“阔”,而情人却奔向那“露冷风清无人处”。“万事难忘”,“唯是”那场“轻别”。此后,只有“断云”、“残月”,陪伴自己度过孤独凄清的寒夜。下片,写离别以后的相思与怀念。夜不寐,茶、酒无味,“恨春去”、“弄夜色”,离情相思意难绝。
整个篇幅,曲折回环,前呼后应,铺叙委婉,层次清晰,转换变化,顿挫有致,巧妙地把这篇多层次的作品融成一体,既照顾到词的整体结构,又注意到局部的灵活自如,充分显示出作者驾驭长调、结构长篇的艺术才能。陈廷焯对这首词评价很高,特别是下片。他说:“蓄势在后,骤雨飘风,不可遏抑。歌至曲终,觉万汇哀鸣,天地变色,老杜所谓‘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