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散因和气¹,冰开得暖光。
译文:白雪融化是因为阴阳之气的交合,寒冰化开是因为得到了温暖阳光的照耀。
注释:¹和气:阴阳交合之气。
春销不得处,唯有鬓(bìn)边霜¹
译文:春天到来,消解不掉的,只有鬓边像霜一样的白发了。
注释:¹鬓边霜:鬓边的白发。

zǎochūn

bái tángdài 

xuěsànyīn bīngkāinuǎnguāng 
chūnxiāochù wéiyǒubìnbiānshuā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白雪融化是因为阴阳之气的交合,寒冰化开是因为得到了温暖阳光的照耀。

春天到来,消解不掉的,只有鬓边像霜一样的白发了。

注释

和气:阴阳交合之气。

鬓边霜:鬓边的白发。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2、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45页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8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眼约也应虚,昨夜归来凤枕孤。且据如今情分里,相于。只恐多时不似初。
眼约¹也应虚,昨夜归来凤枕(zhěn)²孤。且据如今情分里,相于³。只恐多时不似初。
译文:原先的约会之期,成不了现实。昨夜,他爽约了,回来之后孤单地枕着凤枕。现在看来情分还是会趋于亲近的,只是怕再过一些时候就不如从前了。
注释:¹眼约:犹目成,通过眉目传情来结成亲好。²凤枕:绣枕,绣有凤凰图案的枕头。³相于:相厚、相亲近的意思。
深意托双鱼。小剪蛮笺细字书。更把此情重问得,何如。共结因缘久远无。
深意托双鱼¹。小剪蛮笺(jiān)²细字书。更把此情重问得³,何如。共结因缘久远无。
译文:赶紧将自己的一片深情厚意托付给书信,剪裁好信笺,用细细的字写好信。再把彼此的情分重新问清楚,怎么样?两人共结姻缘会很久远吗?
注释:¹双鱼:谓书信。²蛮笺:唐时高丽纸的别称。³得:语助词,用于动词之后,犹着。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恋爱中的女子的心理活动,她对爱情犹疑,但却执着追求,通过反复的诰问,希望能得到一个确定的答复。从女性复杂的心理世界出发描写爱情,可以说是晏几道词作中爱情词的一个特色。词的首句讲到两个人的约定似乎出了问题,男方的爽约,使这位女子感到他们的感情并不是非常牢固。晚上,孤枕独眠,难以入睡,千万思量,满腹狐疑。她想按照如今的这种情形,两人就已经有了许多的生分,如果要长期交往,只怕时间越久,感情越淡,不会再像当初那般情意绵绵。但女主人公似乎并不想轻易就放弃这份感情,很希望得到对方一个确切的音信。于是就用心剪下一幅蛮笺,写下细细密密的小字,把自己的深情厚意托付给那鱼雁来传递。我再次问一问,我们俩的感情究竟如何呢?我们究竟能不能结下天长地久的好姻缘呢?词作就是通过这位女子反复的思量、反复的追问,来探究她的内心世界,来塑造她丰满的形象的。小词虽小,容量却不小。

  送往迎来的欢场里,多的是虚情假意。晏几道喜欢被骗,喜欢将虚情当作真意。然而,在现实的逼迫下,晏几道也有清醒的时候。这首词借歌妓口诉说,表明晏几道对与歌妓情感的另类观点。眉眼传情,原来是虚假的应酬。凤枕孤眠,才体会到欢场中的欺骗。想抓住眼前已有的情分,好好相处,但是,在欢场中被骗多了,不禁疑虑:“只孤多时不似初。”这些情感经不起时问的检验。离别后欲将心事和情感都写入书信,托邮使带给情人。信中追问:“共结因缘久远无?”词人总是不甘心或不相信自己被骗,还要一再追问。答案其实是很清楚的,只是词人故意不正视现实而已。

参考资料:
1、 诸葛忆兵.晏殊 晏几道集:凤凰出版社,2013.03:148
2、 何新所,贾倩.晏殊 晏几道词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05:193

nánxiāngzi··yǎnyuēyīng--yàndào

yǎnyuēyīngzuóguīláifèngzhěnqiějīnqíngfēnxiāngzhǐkǒngduōshíshìchū

shēntuōshuāngxiǎojiǎnmánjiānshūgèngqíngzhòngwèngòngjiéyīnyuánjiǔyuǎn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一望 一作:立望)
(lǒng)¹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lán)²久。一望关河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móu)
译文:山岭之上,黄昏的云彩纷飞,晚上江边, 暮霭沉沉。眼前是一片烟波万目,我凭栏久久望去,只见山河是那么清冷萧条,清秋处处凄凉,让人心中不忍难受。
注释:¹陇首:亦称陇坻、陇坂,为今陕西宝鸡与甘肃交界处险塞。²凭阑:即凭栏,倚靠着楼台的栏杆。³关河:关塞河流,这里泛指山河。⁴忍:怎能忍受。⁵凝眸:目光凝聚在一起。
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
(yǎo)¹神京²,盈盈³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冉(rǎn)飞下汀(tīng)洲,思悠悠¹⁰
译文:在那遥远的神京,有一位盈盈的如仙佳人。自从分手以来,再也没有她的音信,令我思念悠悠。我望断南飞的大雁,也未等到来任何的凭据,只能使我的愁思更长。
注释:¹杳杳:遥远渺茫。²神京:帝京,京都,这里指汴京(今开封)。³盈盈:形容女子娇媚可爱的神态。⁴仙子:比喻美女,这里指词人所爱的歌女。⁵锦字:又称织绵回文。后用以指妻寄夫之书信。⁶难偶:难以相遇。⁷断雁:鸿雁传书,这里指雁没有担负起传书的任务。⁸冉冉:形容慢慢飞落的样子。⁹汀:水中或水边之平地。¹⁰思悠悠:思念之情绵绵不绝。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¹?阻追游²。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àn)³,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译文:回想当初有多少相见的美好时光,谁知聚散不由人,当时的欢乐,反变成今日的无限愁怨。千目之外我们无从相见,只有彼此思念。每当我又见山水美景,都会勾起我的回忆,只好默默无语,独自下楼去。
注释:¹雨恨云愁:指两人的爱情不能成功,心头充满悔恨哀愁。²阻追游:被某种力量阻碍而不能自由追寻自己的所爱。³消黯:黯然销魂。⁴永日:长日。长,兼指时间或空间。⁵却下层楼:只得无精打采地走下高楼。

  此词抒写了羁旅中的怀旧伤离情绪。词的第一叠写眼前所见,第二叠写所思之人,又将此平列的两段情景交织起来,使其成为有内联系的双头。

  此词首句化用梁柳恽的名句第一叠“陇首”三句,是当前景物和情况。“云飞”、“日晚”,隐含下“凭阑久”。“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陇首,犹言山头。云、日、烟波、皆凭阑所见,而有远近方分。“一望”是一眼望过去,由近及远,由实而虚,千目关河,可见而不尽可见,逼出“忍凝眸”三字,极写对景怀人、不堪久望之意。此段五句都是写景,却仅用“忍凝眸”三字,极写对景怀人、不堪久望之意。此段五句都是写景,用“忍凝眸”三字,便将内心活动全部贯注到上写景物之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第二叠则反过来,先写情,后写景。“杳杳”三句,接上“忍凝眸”来。“杳杳神京”,写所思之人汴京:“盈盈仙子”,则写所思之人的身分。唐人诗中习惯上以仙女作为美女之代称,一般用来指娼妓或女道士。这目大约是指汴京的一位妓女。“锦字”化用窦滔、苏蕙夫妻之典。作者和这位“仙子”,虽非正式夫妻,但其落第而出京,与窦滔之获罪远徙,有些近似之故。此句是说,“仙子”虽想寄与锦字“,而终难相会。鸿雁本可传书,而说”断“,说”无凭“,则是她终不曾负担起它的任务。雁给人传书,无非是个传说或比喻,而雁”冉冉飞下汀洲“,则是眼前实事。由虚而实,体现出既得不着信又见不了面的惆怅心情。”思悠悠“三字,总结次段之意,与上”忍凝眸“遥应,而更深入一层。

  第三叠则是“思悠悠”的铺叙。当日之惆怅,实缘于旧日之欢情,所以“暗想”四句,便概括往事,写其先相爱,后相离,既相离,难再见的愁恨心情。

  “阻追游”三字,横插上四句下五句中间,包括了多少难以言说的辛酸内。回到当前之时,却又荡开一笔,平叙之中,略作波折,指出这种“忍凝眸”、“思悠悠”的情状,并不是这一次,而是许多次,每次“登山临水”就“惹起平生心事”。这回依然如此,“黯然消魂”的心情之下,长久无话可说,走下楼来。“却下层楼”,遥接“凭阑久”,使全词从头到尾,血脉流通。

参考资料:
1、 沈祖棻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318-319 .

guǎn ·lǒngshǒuyúnfēi

liǔyǒng sòngdài 

lǒngshǒuyúnfēi jiāngbiānwǎn yānmǎnpínglánjiǔ wàngguānxiāosuǒ qiānqīngqiū rěnníngmóu  (wàngzuò wàng )
yǎoyǎoshénjīng yíngyíngxiān biéláijǐnzhōngnánǒu duànyànpíng rǎnrǎnfēixiàtīngzhōu yōuyōu 
ànxiǎngdāngchū yǒuduòshǎo yōuhuānjiāhuì zhīsànnán fānchénghènyúnchóu zhuīyóu měidēngshānlínshuǐ píngshēngxīnshì chǎngxiāoàn yǒngyán quèxiàcénglóu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南山¹²天地,日月石上生。
译文: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
注释:¹南山:指终南山。²塞:充满,充实。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高峰夜留景¹,深谷昼(zhòu)未明。
译文: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
注释:¹高峰夜留景:《全唐诗》此句下注:“太白峰西黄昏后见馀日。”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译文:终南山矗立在那儿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这山一样爽直正派,虽然山路陡峭,崎岖不平,但他们却心地平坦,从不会有路险身危的感觉。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hè)清。
译文:山高风长,长风吹动松柏,松枝松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松涛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十分清脆激越。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译文:来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

  此诗载于《全唐诗》第三百七十五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霍松林教授认为欣赏这首诗,必须紧扣诗题“游终南山”,切莫忘记那个“游”字。

  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硬语”的“硬”,指字句的坚挺有力。这首《游终南山》,在体现这一特点方面很有代表性。

  就实际情况说,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南山塞天地”,的确是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非常“妥帖”。

  日和月,当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时从“石上生”的。“日月石上生”一句,的确“硬”得出奇,“险”得惊人。然而这也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日月并提,不是说日月并“生”;而是说作者来到终南,既见日升,又见月出,已经度过了几个昼夜。终南之大,作者游兴之浓,也于此曲曲传出。身在终南深处,朝望日,夕望月,都从南山高处初露半轮,然后冉冉升起,这就像从石上“生”出来一样。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杜甫的“四更山吐月”,都与此同一机杼。孤立地看,“日月石上生”似乎“夸过其理”(《文心雕龙·夸饰》),但和作者“游”终南山的具体情景、具体感受联系起来,就觉得它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当然,“险”“硬”的风格,使它不可能有“四更山吐月”“海上生明月”那样的情韵。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的风格仍然是“奇险”。在同一地方,“夜”与“景” (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们安排在一起,突出一个“奇”字。但细玩诗意,“高峰夜留景”,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被夜幕笼罩之后,终南的高峰还留有落日的余辉。极言其高,又没有违背真实。从《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以来,人们习惯于用“插遥天”、“出云表”之类的说法来表现山峰之高耸。孟郊却避熟就生,抓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加以夸张,就在“言峻则崧高极天”之外另辟蹊径,显得很新颖。在同一地方,“昼”与“未明”(夜)无法并存,作者硬把二者统一起来,自然给人以“险”的感觉。但玩其本意,“深谷昼未明”,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洒满阳光之时,终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极言其深,很富有真实感。“险”的风格,还从上下两句的夸张对比中表现出来。同一终南山,其高峰高到“夜留景”,其深谷深到“昼未明”。一高一深,悬殊若此,似乎“夸过其理”。然而这不过是借一高一深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于以见终南山高深广远,无所不包。究其实,略同于王维的“阴晴众壑殊”,只是风格各异而已。

  “长风驱松柏”,“驱”字下得“险”。然而山高则风长,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向一边倾斜,这只有那个“驱” 字才能表现得形神毕肖。“声”既无形又无色,当然不能看见它在“拂”。“声拂万壑清”,“拂”字下得“险”。然而那“声”来自“长风驱松柏”,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在飘拂,也都在发声。说“声拂万壑清”,就把万顷松涛的视觉形象和万壑清风的听觉形象统一起来了。

  这六句诗插在这中间的两句,以抒情为主。“山中人自正”里的“中”是“正”的同义语。山“中”而不偏,山中人“正”而不邪;因山及人,抒发了赞颂之情。“路险心亦平”中的“险”是“平”的反义词。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那么,山路再“险”,心还是“平” 的。以“路险”作反衬,突出地歌颂了山中人的心地平坦。

  硬语盘空,险语惊人,也还有言外之意耐人寻味。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33-734 .

yóuzhōngnánshān

mèngjiāo tángdài 

nánshānsàitiān yuèshíshàngshēng 
gāofēngliúyǐng shēnzhòuwèimíng 
shānzhōngrénzhèng xiǎnxīnpíng 
chángfēngsōngbǎi shēngwànqīng 
huǐshū zhāozhāojìnmíng 
诗情放,剑气豪。英雄不把穷通较。江中斩蛟,云间射雕,席上挥毫。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
诗情放,剑气豪。英雄不把穷通¹²。江中斩蛟(jiāo)³,云间射雕,席上挥毫。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
译文:诗情汹涌奔放,剑气豪迈惊鸿,英雄不会过分去计较人生际遇的困厄与显达。勇猛威武能下水剑斩蛟龙为民除害,武艺高强可以射落云间大雕,才思敏捷酒席上能即兴挥毫赋诗。可怜那些帮闲者得志的时候嘲笑别人,失意的时候也将会被天下人耻笑。
注释:庆东原:双调曲牌,又名【庆东园】、【郓城春】,定格句式为三三七、四四四、三三,八句六韵。首二句及末二句宜对仗,中间三个四字句宜作“鼎足对”。先辈:已故的前辈。¹穷通:指人生际遇的困厄与显达。²较:计较。³江中斩蛟:晋周处曾人入水斩蛟,为民除害。⁴云间射雕:北齐斛律光在随世宗狩猎时,曾射落大雕,被赞为云中射雕手。⁵席上挥毫:指酒席上即兴创作,才思敏捷。⁶闲人:食客,即所谓帮闲者。⁷失脚:此指失意、蹉跎。

  这首曲赞扬了一位性格豪放、才华横溢的英雄:他具有文韬武略,从不计较穷通得失,入水他能斩杀怪蛟,举手他能射落大雕,筵席上他潇酒挥毫,诗文惊动四座,和那些势利小人迥然不同。

  曲子开篇便气势宏大,韵调轩昂:“诗情放,剑气豪,英雄不把穷通较。”作者首先写出了一位英雄人物的胸怀气魄,他能咏诗,会舞剑,可谓是文武双全;此外,他从不计较个人一时的穷困失意或显达得意,思想境界也是不同凡响。

  接下来的四五六句鼎足相对,用三个意象,具体描写这位英雄的文武之才:“江中斩蛟,云间射雕,席上挥毫。”他能像勇猛威武的周处那样,无畏地在江上斩杀蛟龙,和北齐的斛律光一样箭法高强,射中云中的大雕,更有超凡的文才,能在大庭广众挥毫写诗作文。至此,一位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已经塑造出来了。

  末尾两句“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是作者对世俗小人的嘲讽,他们得志时嘲笑别人,等到他失脚后别人都笑他。作者塑造一个英雄的形象,目的就是为了讽刺现实生活中的势利小人。那种人一发达就嘲笑别人无能,他却没有想到,当他任途失意甚至身败名裂之时,却被天下人耻笑。这结尾两句,对比强烈,力透纸背。

  作者在这首曲子里着意刻画了一位性格豪放,不计穷通得失的旷达之士,武功超凡,文才出众。这与张可久经常描写的隐士稍有不同。这说明张可久心中理想人物,未必全是纵情诗酒、放浪山水型的隐逸之士。这首曲子写出了英雄人物应有的气度和胸怀,感情豪迈旷达,笔力雄健奔放,文辞间尽显英雄本色,在《小山乐府》中独树一帜。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元曲鉴赏辞典珍藏本 中[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1184.-1185.
2、 于明善主编. 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M]. 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5 ,301-302.

qìngdōngyuán ·zhìyuǎnxiānbèiyùn

zhāngjiǔ yuándài 

shīqíngfàng jiànháo yīngxióngqióngtōngjiào jiāngzhōngzhǎnjiāo yúnjiānshèdiāo shànghuīháo zhìxiàoxiánrén shījiǎoxiánrénxiào 
汉宫曾动伯鸾歌,事去英雄可奈何。
汉宫¹曾动伯鸾(luán)²,事去英雄可奈何。
译文:巍峨的汉宫辉煌壮丽,曾引发梁鸿的《五噫》之歌,惨痛的旧事已经过去,便是那英雄也无可奈何。
注释:都(dū):这里指金国的故都——中都燕京,就是今天的北京。自金海陵王完颜亮贞元二年(1153)把都城从上京(今属黑龙江哈尔滨)迁到燕京,至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燕京失陷,六十余年间,这里一直是金国的政权中心。¹汉宫:汉代宫廷,这里指汉章帝朝。²伯鸾歌:即《五噫歌》。东汉扶风平陵人梁鸿,字伯鸾,家贫博学,隐居霸陵山,以耕织为业。后因事进京城洛阳,见宫室华丽,便作《五噫歌》说:“陟彼北邙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巍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抨击朝廷的奢华,同情人民的劳苦。汉章帝听后很不高兴,下令搜捕梁鸿。梁鸿因而改名换姓,跑到山东一带隐居。诗中是借用这一典故来抨击金朝统治者骄奢淫逸,大营宫室而不顾人民疾苦,招致了亡国之祸。“事去”句:意思是说国家已亡,机会已失,已没有挽回的可能了。
但见觚棱上金爵,岂知荆棘卧铜驼。
但见觚(gū)棱上金爵¹,岂知荆棘(jí)卧铜驼²
译文:只看到觚棱上耸起了金雀,哪可道荆棘中倒卧着铜驼!
注释:¹“但见”句:借用班固《西都赋》中:“设璧门之凤阙,上觚棱而栖金雀”之意。爵,同“雀”。觚(gū)稜(léng),指宫阙上转角处之瓦脊成方形棱瓣之状。《西京赋》,写西京的壮丽辉煌,穷奢极侈。诗里指中都燕京。²荆棘卧铜驼:据《晋书·索靖传》记载说,索靖遇事有远见,知道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说:“将要在荆棘中见到你了。”后来便用荆棘铜驼来形容亡国后的残破景象。铜驼,铜铸的骆驼,古代放置在宫门外,道路两边各有一只,夹道相向。
神仙不到秋风客,富贵空悲春梦婆。
神仙不到秋风客¹,富贵空悲春梦婆²
译文:成仙长生之事已经轮不到秋风客,昔年的富贵徒然悲坏了春梦婆。
注释:¹“神仙”句:汉武帝迷信神仙之说,终日求仙服药,但也终究不免一死,因此说是“神仙不到秋风客”,也就是说成仙长生之事轮不到汉武帝。这里是借用这一典故来哀悼金朝皇帝。秋风客,汉武帝刘彻曾作《秋风辞》,因此后人称他为秋风客。这里是用来指代金朝的皇帝。²春梦婆:据赵德麟《侯鲭录》记载说,苏东坡晚年流放海南,曾身背大瓢在田野上行吟,遇一老太婆对他说:“内翰(指苏东坡)昔日富贵,一场春梦。”后人们便把这老太婆称为春梦婆。春梦,比喻人间荣华像春天的梦一样短暂。
行过卢沟重回首,凤城平日五云多。
行过卢沟¹重回首,凤城²平日五云³多。
译文:我走过芦沟桥头,禁不住频频回首,这宫城在往日,五彩的祥云缭绕着几多。
注释:¹芦沟:就是芦沟桥,横跨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金代称芦沟河)上,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成于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²凤城:这里指燕京。传说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很会吹箫,箫声引得凤鸟降临京城,因而称秦京城为丹凤城。后来便泛称京都为凤城。³五云:五色的云彩,古人认为是祥瑞。也用来指皇帝所在的地方。

  这首诗以汉代之事咏金朝,写金朝统治者当年在燕京大营宫室,招致亡国之祸感慨事过境迁,即使有英雄豪杰,也无可奈何了。

  首联破空而来,落笔不凡。汉宫曾经因为过度奢华而引来伯鸾的《五噫歌》,诗中赞叹了汉宫的雄伟壮观,但更多流露出的,是对豪奢宫殿旁民不聊生景象的哀叹。高亢激愤的歌声撼动了朝野上下,使得统治者闻之惊心。该诗一开始就引用了一个典故,以汉宫喻金朝,意在谴责金朝统治者过于奢华,不顾民生疾苦,大营宫室,招来亡国之祸事。而今时过境迁,即使当年的梁鸿再现,也已回天无力,徒唤奈何。

  颔联紧承首联,抨击当年金朝统治者只求豪奢,不知道亡国的惨祸将会降临到自己头上。诗人怀着凄怆的心情徘徊在金朝故都草一木、一砖一瓦俱在,但已物是人非,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涌上心头。看看宫殿高的瓦脊,上面仍然站立着象征吉祥富贵的金风,然而这宫殿的主人已沦为阶下之囚。前一句流露的是诗人的伤感无奈,后一句则蕴涵了锋芒:宫殿仍在,金凤依旧,而那些象征着皇权的铜制骆驼,不再威风凛凛地排列宫门两侧,却像他们的主人一样沦落,横卧在寒烟衰草之中,默默地成了沧桑巨变的见证。该联对仗精工,对比鲜明:“但见”句写眼前之景,“岂知”句忆往昔之事;“觚棱”是富贵繁华之所,“荆棘”乃荒芜凄凉之物;“上”处高位,“卧”为沦落。抚今追昔,诗人百感交集,心潮难平。

  颈联借用两个典故,一用“秋风客”借以指金朝的故帝,有伤悼讽刺之意;二用“春梦婆”,借以对金朝的没落命运表示悲伤。该联使用典故,借以哀叹金朝覆灭的命运,同时又寄托了遗山对于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诸多感慨:没有人能够逃脱死亡的最终结局,也没有永恒的荣耀和富贵,一切都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为过去。感慨是深沉的,有着历史的厚重和哲理的意味。

  尾联对故都燕京的变迁表示无限的哀伤。离开燕京之后,诗人一路上心情郁闷,走走停停,频频回首:暮色中故国的景物依旧,燕京还是那样飘荡着吉祥的五色云朵,丝毫不因为江山易主而有所改变。诗人将浓重的伤感潜藏在淡淡的叙述中,不动声色地透露着心中的落寞悲凉。

  该诗在艺术上极为工炼纯熟,苍劲老道,警策凝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伤怀故国故都的深沉感情,感人至深。

参考资料:
1、 (金)元好问著.《元好问集》:三晋出版社,2008.08:第90-92页
2、 本社编.《宋辽金诗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第476-477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