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断青山,占住白云,岂不佳哉。尽夜枕商声,苍筠绕梦,晚庭诗景,红叶成堆。
买断青山,占住白云,岂不佳哉。尽夜枕商声,苍筠绕梦,晚庭诗景,红叶成堆。
老鹤松阴,流泉涧道,付与闲藤日往来。行吟处,见石田齐熟,篱菊新开。
老鹤松阴,流泉涧道,付与闲藤日往来。行吟处,见石田齐熟,篱菊新开。
有时落日林隈。听牛背、西风一笛回。更露洗疏桐,乌啼金井,月寒老桂,人在琴台。
有时落日林隈。听牛背、西风一笛回。更露洗疏桐,乌啼金井,月寒老桂,人在琴台。
芋栗供贫,茱萸备酿,生计年来手自栽。清幽甚,笑落花流水,春漏天台。
芋栗供贫,茱萸备酿,生计年来手自栽。清幽甚,笑落花流水,春漏天台。

qìnyuánchūnqiū--chéntíng

mǎiduànqīngshānzhànzhùbáiyúnjiāzāijǐnzhěnshāngshēngcāngyúnràomèngwǎntíngshījǐnghóngchéngduī

lǎosōngyīnliúquánjiàndàoxiánténgwǎngláixíngyínchùjiànshítiánshúxīnkāi

yǒushíluòlínwēitīngniúbèi西fēnghuígèngshūtóngjīnjǐngyuèhánlǎoguìrénzàiqíntái

gōngpínzhūbèiniàngshēngniánláishǒuzāiqīngyōushénxiàoluòhuāliúshuǐchūnlòutiāntái

陈霆

陈霆

陈霆(约1477年-1550年),字声伯,号水南,浙江德清县人。明朝官员,学者。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官刑科给事中。为人耿直。正德元年(1506年),因上书弹劾张瑜,被其同党刘瑾陷害入狱。刘瑾被诛后,复官刑部主事,次年出任山西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回乡,隐居著述。著有《仙潭志》、《两山墨谈》、《水南稿》、《清山堂诗话》、《清山堂词话》等。 ▶ 22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译文:纵使风大浪高,也不要慌,不要愁,要一笑了之。
近看两日远三月,气力穷时会自休。
近看两日远三月,气力穷¹时会自休。
译文:少则两天,多则三月,风力减弱后,浪头自会平静下来。
注释:¹穷:穷尽。

mènxíngshíèrshǒu--yángwàn

fēngxiāntiānlàngtóuzhǐxiàochóu

jìnkànliǎngyuǎnsānyuèqióngshíhuìxiū

花落春无语,春归鸟自啼。
花落春无语,春归¹鸟自啼。
译文:花瓣静静飘落,春天无声无息;鸟儿好像不知道春要归去,还在那里独自啼鸣。
注释:¹春归:春天去了。
多情是蜂蝶,飞过粉墙西。
多情是蜂蝶¹,飞过粉墙²西。
译文:只有小蜜蜂和蝴蝶甚是多情,飞过白色的墙壁去追寻春的足迹。
注释:¹蜂蝶:旧时常用以借指帮衬风月的人。²粉墙:白色的墙。

shūchuāngshì

zhūshūzhēn sòngdài 

huāluòchūn chūnguīniǎo 
duōqíngshìfēngdié fēiguòfěnqiáng西 
些小白须何用染。几人得见星星点。作郡浮光虽似箭。君莫厌。也应胜我三年贬。
些小¹白须何用染。几人²得见星星点³。作郡浮光虽似箭。君莫厌。也应胜我三年贬(biǎn)
译文:少许白须不用染黑,有几个人能够见到星星白发。作知州事时光如箭地过去了,你莫埋怨,应当说比我三年贬居生活强。
注释:¹些小:细小。²几人:几个人。³星星点:言鬓发花白。⁴作郡:任知州事。⁵厌:厌烦。⁶胜我:比我强。
我欲自嗟还不敢。向来三郡宁非忝。婚嫁事稀年冉冉。知有渐。千钧重担从头减。
我欲自嗟(jiē)还不敢¹。向来三郡²³非忝。婚嫁事稀年冉(rǎn)。知有渐。千钧重担从头减
译文:我自叹还没有时机回朝,想起来官于三州无非是不称职。男婚女嫁风俗事看得少了,意识到自己年岁慢慢衰老了。我知有此时刻,极重的负担从思想上卸掉。
注释:¹不敢:不敢行动,没有时机。²三郡:苏轼知密州、徐州、湖州后贬黄州。³宁:安宁。⁴非忝:不惭愧,意即还顺心。⁵冉冉:慢慢的样子。⁶有渐:有慢慢衰老时刻。⁷千钧:古代30斤为一钧。这里言其极重负担。⁸从头减:从根本上消失。卸掉:实指死亡。

  上片,作者从时光的易逝来看官场游戏生活,与曹九章相互安慰。这是一种感觉性的审美心理。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列宁说:“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从须鬓慢慢斑白感觉时光的流逝,暗叹自己老了;从“白须”上联想到曹光州官涯生活如“箭”飞过。这是自然规律。曹九章须埋怨,苏轼已过了三年贬居生活,比你差多了。“君莫厌”三字隐含着曹光州的满腹牢骚,“胜我三年贬”五字,表白了作者的坦然胸襟。彼此彼此,如此而已。

  下片,从苏轼自身的官场沉浮、世事变迁的体验来谈看穿人生。“我欲自磋还不敢,向来三郡宁非忝,苏轼自叹回朝无望,回首三州知官事又不顺心如意,难免内心郁郁不平。最后三句,再看婚嫁世事与年岁渐衰,得知人生“千钧重担”也无意义地“从头减”了。从“自磋”、“非忝”、“冉冉”、“从头减”,这一认识过程的矛盾、变化,去领略人生的真谛,苏轼还以全身心去体验痛苦,感悟生命,抗争苦难,昂扬悲剧精神。

  全词名为赠词实是慰语。从中可以看出两人遭际相似,个性相近,相互慰藉,忘却前非。词从“白须”、“浮光”、“婚嫁”等的具体人事侧面,反映了官场生活原本是一场游戏,从而隐示苏轼淡然恬静的人生观。不过,现实中存在的悲剧,经常迫使苏轼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这就是苏轼被贬黄州后不去为僧、不去投江的原因。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717-719

jiāào··zèngcáoguāngzhōu--shì

xiēxiǎobáiyòngrǎnrénjiànxīngxīngdiǎnzuòjùnguāngsuīshìjiànjūnyànyīngshèngsānniánbiǎn

jiēháigǎnxiàngláisānjùnníngfēitiǎnhūnjiàshìniánrǎnrǎnzhīyǒujiànqiānjūnzhòngdāncóngtóujiǎn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肩舆(yú)¹任所适,遇胜²(zhé)³留连。
译文:乘坐小轿任性而往,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
注释:¹肩舆:一种用人力抬扛的代步工具,用两根竹竿,中设软椅以坐人。²胜:美景。³辄:总是,就。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焚香引幽步,酌茗(míng¹开静筵(yán)²
译文:在寺院里焚香探幽,品尝香茗与素斋。
注释:¹酌茗:品茶。²静筵:指素斋。筵,酒席。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译文:蒙蒙细雨时作时停,清幽小窗更显妍丽。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盆山¹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译文:这里四面环山,如坐盆中,难见太阳,草木自生自长,苍然一片。
注释:¹盆山:指寺庙四面环山,如坐盆中。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忽登最高塔¹,眼界穷大千。
译文:登上寺内最高的塔,放眼观看大千世界。
注释:¹最高塔:指湖州飞英寺中的飞英塔。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biàn)¹照城郭,震泽²浮云天。
译文:卞山的影子映照在城郭上,太湖烟波浩渺,浮天无岸。
注释:¹卞峰:指卞山,在湖州西北十八里,接长兴界,为湖州之主山。²震泽:太湖。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深沉既可喜,旷(kuàng)¹亦所便。
译文:像卞山这样深厚沉静当然喜欢,也喜欢太湖吞吐云天,无所不容的旷荡气度。
注释:¹旷荡:旷达,大度。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幽寻未云毕,墟落¹生晚烟。
译文:游兴还没有结束,但村落中已经出现袅袅炊烟。
注释:¹墟落:村落。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归来记所历,耿(gěng)¹清不眠。
译文:归来后记下今天的游历,心中挂怀无法入眠。
注释:¹耿耿:心中挂怀的样子。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道人¹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译文:道潜也没有睡意,孤灯古佛,同参夜禅。
注释:¹道人:指僧人道潜,善诗,与苏轼、秦观为诗友.当时也在湖州。

  诗的开头四句,直叙作者乘坐小轿任性而适,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或焚香探幽;或品茗开筵,筵席上都是素净之物,以见其是在寺中游览,四句诗紧扣题目中的遍游诸寺。

  “微雨”以下四句,转笔描绘江南五月的自然景色,蒙蒙细雨,时作时停,寺院的小窗,清幽妍丽,四面环山,如坐盆中,山多障日,故少见天日。草木郁郁葱葱,自生自长,苍然一片。苏轼本人对此四句诗很欣赏,自谓“非至吴越,不见此景”(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这四句诗捕捉到了湖州五月的景物特点。

  当诗人登上湖州飞英寺中的飞英塔时,放眼观看大千世界,笔锋陡转,又是一番境界: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阔大的景物。“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二句,写景很有气魄,既写出卞山的山色之佳,又传神地描绘出浮天无岸,烟波浩渺的太湖景象。此二句诗与“微雨”以下四句,都是写景的佳句。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东坡渡江,至仪真,和《游蒋山诗》,寄金陵守王胜之益柔,公(即王安石)亟取读之,至“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乃抚几曰:‘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二句。’”这就可见王安石对“峰多”两句是如何赞赏了。但这两句的意境,又完全出现在《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的写景名句中。“盆山不见日”与“峰多巧障日”差可比肩,“震泽浮云天”比起“江远欲浮天”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个大手笔,写诗要能放能收。苏轼这首诗,在达到高峰之后,他先插入两句议论,以作收束的过渡,对眼前所见的自然美景,发表了评论,说他既欣赏太湖的那种吐吸江湖、无所不容的深沉大度,又喜爱登高眺远,景象开阔的旷荡。紧接此二句,便以天晚当归作收,却又带出“墟落生晚烟”的晚景来,写景又出一层。最后四句,又写到夜宿寺院的情景,看似累句,实则不然。与道人同对孤灯于古佛、同参夜禅的描写,正是这一日游的一部分。

  这首纪游诗,作者在写景上没有固定的观察点,而是用中国传统画的散点透视之法,不断转换观察点,因此所摄取的景物,也是不断变化的,体现出“遇胜辄流连”的漫游特点,诗人的一日游,是按时间顺序而写,显得很自然,但又时见奇峰拔地而起,六句写景佳句,便是奇崛之处,故能错落有致,平中见奇。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00-401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春江¹浩荡暂徘徊²,又踏层峰³望眼开。
译文:短暂游览了碧波荡漾的湘江,又踏上了峰峦层叠的岳麓山,登高望远,心旷神怡。
注释:¹春江:指春天涨水的湘江。²暂徘徊:即短暂流连。暂,指畅游湘江的时间短暂。³层峰:山峰层叠,这里指的是岳麓山山峰。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风起绿洲¹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²
译文:远远看到橘子洲上树木摇动,长江上卷起阵阵波浪;雨从那青青原野上直向山上扑来。
注释:¹绿洲:指橘子洲,在长沙的湘江中间的一块陆地。²上山来:指山的顶峰。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尊前¹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²事可哀。
译文:好友相会,你的声音、举止、性情如旧,而想到一些为争夺个人名利用尽心机、流落海外的人,觉得可悲。
注释:¹尊前:即宴席上。尊,同“樽”,酒杯。²鸡虫:指某个大国(应该是指苏联)领导层内部的权力斗争。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莫叹韶(sháo)¹容易逝,卅(sà)²仍到赫曦(xī)³
译文:回想三十年前事,不要感叹人生易老,今日不是又登上岳麓山的赫曦台了吗?
注释:¹韶华:美好的年华,指人的青年时代。²卅年:即三十年。毛泽东曾于1925年游历岳麓山,到此次重游旧地,恰是三十年。³赫曦台:在岳麓山的岳麓书院。南宋朱熹称岳麓山顶为赫曦,后因此山上的台为赫曦台。清代因山上台毁,将原“赫曦台”匾额悬挂于岳麓书院“前台”,由此前台更名为“赫曦台”。赫曦,光明盛大的样子。

  首联:“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此处“春江”的“春”,非常美丽,生机盎然。诗人喜游泳,故地重游,能跃入湘江,再显当年的豪情,再享欢乐,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个“又”字,上接游湘江,下连登岳麓,还含“久别岳麓今又来”之意。而一个“踏”字,则使诗人藐视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望眼开”指诗人登上重重叠叠的岳麓山,登高远望,俯览湘江从衡岳而来,直奔洞庭而去的壮观,眼界开阔,心旷神怡。

  颔联承接上面的意思而来:“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远远看到湘江中绿树笼罩的橘子洲上树木摆动,长江上卷起阵阵银浪;一会儿,飘起云团,漫延山顶,洒下细雨。视野之内,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句同三年后诗人在《送瘟神》第二首中说的“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一样,并非纯粹写景,更重要的是象征了当时国内的形势。只是后者已带有浪漫的色彩,有些想象的成分。至1959年写的《登庐山》中“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也同样是表现大好形势,但用云烟之类,意象较虚,给读者的感觉也是空中楼阁似有似无。可见,诗是思想与情绪的反映,信非虚言,当时所流露的情感、心境以至潜意识中的东西,有时连作者自己也感觉不到。总而言之,《和周世钊同志》这首诗中的景色描写真正是既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繁荣气象,也真实地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

  颈联是由景而及人。旧地重游,必然会想到一些人事。诗人同家乡的耆旧及老同学、老朋友相聚,觉得声音、举止、性情如旧,而想到一些为争夺个人名利用尽心机、流落海外的人,觉得可悲。这里的“可哀”,是说他们在域外混得并不满意,然而这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我们从“鸡虫”二字中可以感到诗人对这些人的鄙视。解说此诗者或以为这句诗指“国际间的某些事件像鸡虫得失一样渺小,人们为这些小事而钩心斗角是可悲的”。但此句的上下文俱未涉及国际间的事情,此句承“尊前谈笑”而来,而且“域外”是相对于“国内而言”,同“国际”的意思并不一致。所以,这一句应是指早年相识后来成为革命对立面而跑到海外的人,未必皆历史上有名的人,然大体应属于张国焘、王明、萧瑜一类。上句之“人依旧”指当时在一起的故旧,“域外鸡虫”则指某些流落海外的人。这两句中包含了很多的历史事实,很长的历史过程,也包含中国革命中阵营对立和路线分歧方面复杂斗争的种种回忆。但诗人这里表现出的是轻松、愉快,是胜利者的豪情。

  尾联:“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回想三十年前都是风华正茂、正当同学少年,“莫叹”二字,体现诗人乐观、高昂的情绪,与“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有异曲同工之妙。“韶华易逝”是自然发展规律,也是诗人乐观主义精神的表现。“仍到”,与前“这种乐观高昂、奋斗不息的精神,与前面描绘的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浑然一体。

  此诗上半首写景,格调明快,用“春江”、“绿洲”、“臂野”等描绘了诗人久别的故乡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下半首写情,平易、亲切,感情真挚。情随景至,情景交融,颇具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出版社,2009.8:278-283
2、 周振甫.毛泽东诗词赏:中华书局,2013.4:183-18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