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尺顽躯多少事。浮生没个闲田地。借得桐江丝一缕。
七尺顽躯多少事。浮生没个闲田地。借得桐江丝一缕。
凭君计。要将白日竿头系。
凭君计。要将白日竿头系。
一笑水云忘世味。五湖是我安身处。梦在沧洲家在水。
一笑水云忘世味。五湖是我安身处。梦在沧洲家在水。
醒还醉。任他海月空来去。
醒还醉。任他海月空来去。

jiāàozhìjuǎn--chéntíng

chǐwánduōshǎoshìshēngméixiántiánjiètóngjiāng

píngjūnyàojiāngbái竿gāntóu

xiàoshuǐyúnwàngshìwèishìānshēnchùmèngzàicāngzhōujiāzàishuǐ

xǐngháizuìrènhǎiyuèkōnglái

陈霆

陈霆

陈霆(约1477年-1550年),字声伯,号水南,浙江德清县人。明朝官员,学者。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官刑科给事中。为人耿直。正德元年(1506年),因上书弹劾张瑜,被其同党刘瑾陷害入狱。刘瑾被诛后,复官刑部主事,次年出任山西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回乡,隐居著述。著有《仙潭志》、《两山墨谈》、《水南稿》、《清山堂诗话》、《清山堂词话》等。 ▶ 22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山高树多日出迟,食时雾露且雰霏。
山高树多日出迟,食时¹雾露且雰(fēn)(fēi)²
译文:山又高树又密太阳出得很迟,早餐时雾和露犹如细雨纷飞。
注释:东流:原为县名,在长江南岸,今属安徽东至县。¹食时:古人一日两餐,早餐在日出之后,隅中(太阳当顶)之前,食时指的就是这段时闻。²雰霏:雾露浓密的样子。
马蹄已踏两邮舍,人家渐开双竹扉。
马蹄已踏两邮舍¹,人家渐开双竹扉(fēi)
译文:骑在马上已经走过两座邮舍,路旁人家渐渐打开两扇竹门。
注释:¹邮舍:通称驿站,宋代替邮铺或邮台。供传递文书的人员和官员歌宿换马的所在。
冬青匝路野蜂乱,荞麦满园山雀飞。
冬青¹(zā)²路野蜂乱,荞(qiáo)麦满园山雀飞。
译文:冬青树环绕驿路野蜂乱成阵,荞麦花开田园里山雀不停飞。
注释:¹冬青:一种常绿乔木,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²匝:环绕。
明朝大江送吾去,万里天风吹客衣。
明朝大江送吾去,万里天风吹客衣。
译文:明天早上乘船大江送我东去,万里迢迢天风吹动客子之衣。

  一天,诗人骑着马在东流的驿道上行进。只见四周山高林密,绿色屏障连绵起伏,初升的太阳被遮得严严实实。直到早饭时分,依然雾气迷蒙。诗人策马走过两所邮舍(宋代的邮舍彼此相隔十至二十里)之后,路边的人家才相继打开竹编的门。渐渐地,一切都苏醒了,活闹了。路边的冬青树散发出缕缕清香,惹得野蜂成群而来,上下飞舞;园里的春荞麦有的已经结实,馋嘴的山雀不时前来啄食。置身子这个宁谧幽静而又生机勃发的环境里,倍感身心酣畅,真是难得的享受。诗人转而想到明天就要乘船离去,大江滚滚,天风吹衣,自是气势非凡,然而,“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离开自己的家乡兴国愈来愈远,离开自己熟悉依恋的山区景物愈来愈远,那孤凄惆怅的情怀便会与日俱增。诗的末联语极豪放,但结句“万里天风吹客衣”,着“客”字,顿呈回环跌宕之势,隐隐透露出游子的哀伤,与前六句意脉相连,浑然一体。

  朴素、真切是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开头从山区的常态落笔,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读来倍感亲切,有如身临其境。原因之一是:它真实地展示了山区早晨(严格地说是上午大部分时间)所特有的环境气氛,不加修饰而境界顿出。原因之二是:诗人善于用虚字勾连烘托,使之前后关照,而又承转自然,不着痕迹。如次旬的“且”字除强调雾露稠密,久不消散这一山区特有的景象外,还和第三句的“已”、第四句的“渐”相互映照,起了浓化情境、突出题旨的作用。

  作者王质常以苏轼自况,他的诗放旷不羁,也确乎有点苏轼的气派。以这首为例,脚韵全然合律(除首句押“支”韵,余皆押“微”韵。宋人诗首句常邻韵通押,故不可视为出韵),中间两联对仗也很考究,当是律诗无疑。但平仄的安排不合律处甚多,如首句第二字“高”,四句第二字“家”,当用仄声处却用了平声,纯是拗体,读来自有一种挺拔瘦硬之感,与情韵悠长的唐调不同。

  前三联都是描述“东流道中”景物的笔墨,没有大的起伏跳荡,末联落笔于时空的现场之外,风波突起,境界大异。诗人借助于自己的联想能力和腾挪功夫,使作品显得豪气横生,充分体现了宋诗风格。

参考资料:
1、 严寿澄 贺银海.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912页

dōngliúdàozhōng

wángzhì sòngdài 

shāngāoshùduōchūchí shíshíqiěfēnfēi 
liǎngyóushè rénjiājiànkāishuāngzhúfēi 
dōngqīngfēngluàn qiáomàimǎnyuánshānquèfēi 
míngzhāojiāngsòng wàntiānfēngchuī 
石门长老身如梦,旃檀成林手所种。
石门长老身如梦¹,旃(zhān)(tán)²成林手所种³
译文:石门长老身世如梦,当年栽种的檀香已经成林。
注释:¹身如梦:指人生往事如梦。²旃檀:梵文“旃檀那”的省称,即檀香。³手所种:指旃檀的幼树是石门长老亲手栽种。
坐来念念非昔人,万遍莲花为谁用?
坐来念念非昔人¹,万手²莲花³为谁用
译文:静坐念禅今非昔坐来念念比,莲华经念了万遍有谁倾听?
注释:¹非昔人:其意是说,石门长老长年坐坛念经,年岁渐老,今非昔比。²万手:形容反复念诵。³莲花:指《妙法莲华经》,这里泛指一切佛经。⁴为谁用:意为没有人愿意听他念诵佛经。
如今七十自忘机,贪爱都忘筋力微。
如今七十自忘机¹,贪爱²都忘筋力微³
译文:如今年过七十早已忘却往日的追求,筋力衰减再不会壮志凌云。
注释:¹忘机:指忘却计较或没有巧诈之心。²贪爱:指石门长老年青时的理想与追求。³筋力微:形容身心老迈,壮志消沉。
莫向东轩春野望,花开日出雉皆飞。
莫向东轩春野望,花开日出雉(zhì)¹皆飞²
译文:不要向东边窗外春天的原野张望,晴空下百花盛开野鸟却已飞尽。
注释:¹雉:即野鸡。²雉皆飞:比喻诗人亲友多丧、孤苦伶仃的意思。

  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属于借题发挥,即借用石门长老的形象,抒发作者忠于朝庭、希望得到朝庭的理解和重新起用,而长期被冷落的悲愤失望的心情。

  诗的首句通过“石门长老”的形象,引出作者往事如梦的感慨;第二句借“旃檀”的形象,说明官场新贵们的得势。三、四句再借“石门长老”之言,说明江山易主、改朝换代、作者的忠心无人理解,等待重新起用已经无望。五、六句以“石门长老”的形象和自白,慨叹人生易老和作者生平抱负的落空。“忘机”,就是已经“无意苦争春”。“贪爱都忘”,就是心的颓丧,不再有理想与追求。七、八句是诗的尾联,也是对全诗的总结。这两句通过对“东轩”外春日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类似于“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慨。作者以青春年少成名,并被委以朝廷重任,当年的意气风发可想而知。

  “雉皆飞”含有一个典故,由乐府琴曲《雉朝飞》变化而来:“春秋时,卫侯女出嫁齐太子,中道闻太子死,傅母(女官名)仍然劝她去处理丧事。丧毕不肯归,终死于齐。傅母悔之,取女所自操琴,于冢上放之,忽二雉出墓中。傅母托雉曰:‘女果为雉也?’言未毕,雉俱飞而起,忽然不见。傅母悲痛,援琴作操,故曰《雉朝飞》。”也有人说:“《雉朝飞》为齐处士伤无妻之作。”柳宗元早年丧妻,来永州之后,母亲和女儿先后病逝,所承受的人生变故如同“屋漏偏遭连夜雨,行船又遇顶头风”,这种打击与悲痛可想而知。他被贬职后闲居永州,这期间江山易主,官场易人,新贵层出不穷,而且无不趋炎附势,对柳宗元等“俟罪”的闲官不屑一顾,或者颐指气使;更有一帮小人,经常散布一些流言蜚语,和莫须有的诬陷之辞。因此,诗人尽管悲愤交加,却不能在诗文中明明白白地流露出对朝廷的怨恨心情,只好运用巧妙的写作手法,通过“戏题”一诗,表面上是在劝戒石门长老,不要用老迈哀伤的心情,来观看东轩之外春意盎然的景色,以免触景生情,更加伤心;实际上是在劝慰自己,要忍辱负重,不与官场新贵们攀比,索性闭目塞听,让火热的心彻底地冷却,以免受到更大的伤害。

  整首诗,以一个衰老、冰冷、绝望的外表,包容了一颗充满激情、火热和突突跳跃的心。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冰与炭的不可调和,最终决定了这位大才的悲剧命运。

shíménzhǎnglǎodōngxuān--liǔzōngyuán

shíménzhǎnglǎoshēnmèngzhāntánchénglínshǒusuǒzhǒng

zuòláiniànniànfēirénwànbiànliánhuāwèishuíyòng

jīnshíwàngtānàidōuwàngjīnwēi

xiàngdōngxuānchūnwànghuākāichūzhìjiēfēi

画堂春暖绣帏重,宝篆香微动。此外虚名要何用?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主人爱客,寻常迎送,鹦鹉在金笼。
画堂¹春暖绣帏(wéi)²重,宝篆(zhuàn)³微动。此外虚名要何用?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主人爱客,寻常迎送,鹦鹉在金笼。
译文:春意暖暖的画堂,绣花帏幕一重又一重,香炉里缭绕的香气微微颤动。身外的虚名要它有什么用?醉乡中,东风唤醒了梨花一般的春梦。主人好客,热情的迎送,看见鹦鹉在金笼里声声学舌。
注释:¹画堂:汉代宫中的殿堂,后泛指华丽的堂舍。²绣帏:绣花帏幕。³宝篆香:形容缠绕的香烟的形状有如篆形的古文字。⁴梨花梦:指像梨花一般开才即败的春梦。

xiǎotáohóng··huàtángchūnnuǎnxiùwéizhòng--zhìyuǎn

huàtángchūnnuǎnxiùwéizhòngbǎozhuànxiāngwēidòngwàimíngyàoyòngzuìxiāngzhōngdōngfēnghuànxǐnghuāmèngzhǔrénàixúnchángyíngsòngyīngzàijīnlóng

花上断续雨,江头来去风。
花上断续雨,江头来去风。
译文:落在花上的雨停了又下,江上的风来了又去。
相思春欲尽,未遣酒尊空。
相思春欲尽,未遣¹酒尊空。
译文:相思在春天没有没有尽头,我还未排解这相思之苦酒杯却已成空。
注释:¹遣:排解,发泄。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dàn)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译文:长江的水浩浩汤汤,远客的情延绵不绝。
注释:¹澹澹:水波微微荡漾的样子。
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译文:将相思的遗憾寄与落花,可落花依旧落地无声。

rénèrshǒu--cuīdàoróng

huāshàngduànjiāngtóuláifēngxiāngchūnjǐnwèiqiǎnjiǔzūnkōng

dàndànzhǎngjiāngshuǐyōuyōuyuǎnqíngluòhuāxiānghèndàoshēng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雨晴气爽¹,伫(zhù)²江楼望处。澄明³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¹⁰孤烟¹¹起。
译文:雨过天晴,秋高气爽,登上江边楼台伫立远望。映入眼帘的是,远方江水清澈明亮粼粼生光,山峦叠翠连绵起伏;眺望中渐渐辨认出西湖断桥、幽深路径、隐隐渔村以及傍晚时分远处独起的炊烟。
注释:¹雨晴气爽:雨过天晴,秋高气爽。爽:清爽的意思。²伫立:长时间地站立。³澄明:清澈明净。⁴生光:发出光辉。⁵耸翠:形容山峦、树木等高耸苍翠。⁶遥认:从远处辨认。⁷断桥:桥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孤山旁,以孤山之路至此而断,故名。此处不一定特指西湖的断桥。⁸幽径:僻静的小路。⁹隐隐:指隐约;不分明。¹⁰向晚:临近晚上。¹¹孤烟:远处独起的炊烟。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残阳里。脉(mò)¹朱阑(lán)²静倚。黯(àn)³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dì)
译文:夕阳里,我含情静倚楼阑,陷入沉思,不禁动了伤别情绪,未饮先醉了。离别的忧愁无边无际。黄昏的彩云已经飘过了,秋日的风光景色已经迟暮,故人远隔千里,我无奈地整日白白凝睇不语。
注释:¹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²朱阑:同“朱栏”,朱红色的围栏。³黯然: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⁴无际:犹无边;无涯。⁵老尽:衰竭。⁶竟日:犹终日,整天。⁷凝睇:凝视;注视;目不斜视。”

  词的上片描写秋景,江南水乡的秋色在词人的感受中是平远开阔、疏淡优美的。词开篇“雨晴气爽”两句总写登楼远眺。先以“雨晴气爽”烘托环境气氛,给人以舒适清新之感,同时暗指时值秋季;再以“江楼”点出登临地点,“伫立”而“望”则使一个在江楼上长久的孤独默立、凝望远方的词人形象兀现在读者眼前,这也直接引出了下文的景色描写。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是写目光所及的山水美景。脚下,远去的江水清澈明净,波光闪动;隔江而望,暮色中重峦叠嶂,苍苍莽莽。这里从大处落笔,一句写江,一句写山。写江水突出了秋水清澈,澄静如练的特点;写“暮山”则突出了层峦叠翠、高耸入云的特点。这两句对仗工整,字句的锤炼也颇见功力:“远”字把江水逶迤远去的景象点染了出来,使画面一下就开阔起来;“暮”字为景物涂上了苍茫的背景,使整幅画面意境全出。

  接下来,词人的视线落在了水际山峦之中。“遥认断桥幽径”三句,再进一步描绘江上秋晚的景色。远远地辨认出断桥、幽僻的小路,还隐隐约约地辨认出有个小渔村,在这黄昏时分,一缕炊烟正在村里袅袅升起。“遥认”两字用得相当确切,拉开了人与景的距离。景物显得远而小,有些模糊,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断桥”、“幽径”、“渔村”、“孤烟”,这些衰残的意象,渲染出荒凉寂寥、凄清冷落的气氛,它们在临近黄昏的江上秋色的背景中构成了秋色平远的画面。

  整个上片如一幅境界寥廓的江村晚景图,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深秋雨后的江楼,无语东流的江水,层峦叠翠的远山,还有暮色中的“断桥”“幽径”、“渔村”“孤烟”。景色是凄清沉寂的,心情亦当如此,由此下片转为抒情。

  过片“残阳里”句以“残阳”的意象承上启下,转入抒情。“残阳里”紧承“向晚孤烟起”,点出了时间的流逝,也给全词蒙上了一层惨淡的色彩。至此,词人关于具体时间已用“暮山”、“向晚”、“残阳”数词间接或直接地加以强调,突出了秋江日暮对游子情绪的景响。“脉脉朱阑静倚”一句呼应上片的“伫立江楼”,暗示了词人一直在江楼上默然凝伫。“脉脉”二字突出了“静倚”“朱阑”、凝望沉思时的如痴如醉,难以解脱。词中虽为言明词人何以长久地独倚“江楼”,但那种浓重的伤感之情已然深深感染了读者。于是词作水到渠成般过渡到下面一句:“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心情抑郁,竟至没有喝酒却已进入醺醺而醉的状态,足见愁情的深沉、浓烈。这其中,已暗暗透出了“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的浓重的伤别情绪,只是引而未发罢了。随着这种低沉感伤情绪的继续加重,词人满腹的愁思也汹涌如潮起来,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愁无际。”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这几句点出了悲秋怀人的主旨。词人置身深秋景色中,远山苍茫的迷蒙,断桥孤烟的冷落,暮云将尽的惨淡,秋光渐老的哀伤,使词人联想到了羁旅生涯的苦涩艰难,前程的渺茫无望。这份生命的悲哀需要有人与他共同承担,而“故人”却远隔千里。现实的景物增强了伤别意绪,因而无法消除,唯有“竟日空凝睇”以寄托对“故人”的思念。“竟日空凝睇”一句中“竟日”与前文的“暮山”、“向晚”、“残阳”、“暮云”相呼应,写出了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了词人陷入深深的愁怨难以自拔;“凝睇”又与开头的“江楼”伫望,换头处的“朱阑静倚”以及全篇的景物描写紧密相扣,使全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着一“空”字,表现了词人明知无望,却仍然对“故人”一片痴情,颇能动人心魄。

  这首词虽非柳永的代表作,但也清新可人,结构工巧。上片写秋景,凄美动人;下片思旧情,哀婉感人。这首《诉衷情近》在词体中属于中调,柳永在创作时依据体制的特点,在写景与抒情时,既未大肆铺叙,也不特别凝炼,词旨点到即止。全词结构完整,处处映衬照应,语言雅而不俗,笔调挥洒自如。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248-250
2、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342-343

zhōngqíngjìn ·qíngshuǎng

liǔyǒng sòngdài 

qíngshuǎng zhùjiānglóuwàngchù chéngmíngyuǎnshuǐshēngguāng chóngdiéshānsǒngcuì yáorènduànqiáoyōujìng yǐnyǐncūn xiàngwǎnyān 
cányáng zhūlánjìng ànránqíng wèiyǐnxiānzuì chóu yúnguòliǎo qiūguānglǎojìn rénqiān jìngkōngn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