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月生魄,蝻出溱洧傍。始焉学跃跳,倏忽羽翅长。
七月月生魄,蝻出溱洧傍。始焉学跃跳,倏忽羽翅长。
所过赭郊坰,矧复遗稻粱。坐令饫饱腹,立化饥馁肠。
所过赭郊坰,矧复遗稻粱。坐令饫饱腹,立化饥馁肠。
督民殄斯类,晨夕纷遑遑。隳突践垄亩,炬火明山冈。
督民殄斯类,晨夕纷遑遑。隳突践垄亩,炬火明山冈。
燎焚弱质烬,扑击微骸僵。卒夫载朽胔,络绎持筥筐。
燎焚弱质烬,扑击微骸僵。卒夫载朽胔,络绎持筥筐。
穿穴掩腥秽,作冢官道傍。罪浮彼破镜,虽死安能偿。
穿穴掩腥秽,作冢官道傍。罪浮彼破镜,虽死安能偿。
蝮蛇实摇毒,已疾传医方。蜜蜂诚小物,亦解奉其王。
蝮蛇实摇毒,已疾传医方。蜜蜂诚小物,亦解奉其王。
畜蚕必吐缕,世赖充衣裳。畏蚊恐噆体,帱幕席与床。
畜蚕必吐缕,世赖充衣裳。畏蚊恐噆体,帱幕席与床。
青蝇奚足憎,赤虿应可防。编竹蚁知报,勤诵萤聚光。
青蝇奚足憎,赤虿应可防。编竹蚁知报,勤诵萤聚光。
致雨蜥蜴验,起痹全蝎良。原性殊善恶,稼穑咸无伤。
致雨蜥蜴验,起痹全蝎良。原性殊善恶,稼穑咸无伤。
惟兹口吻酷,黍稷争先戕。乾坤百虫夥,去尔庸何妨。
惟兹口吻酷,黍稷争先戕。乾坤百虫夥,去尔庸何妨。
吾将告宰造,投畀魑魅乡。从今乐耕凿,岁岁歌丰穰。
吾将告宰造,投畀魑魅乡。从今乐耕凿,岁岁歌丰穰。
李昌祺

李昌祺

李昌祺(1376~1452)明代小说家。名祯,字昌祺、一字维卿,以字行世,号侨庵、白衣山人、运甓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为官清厉刚正,救灾恤贫,官声甚好。且才华富赡,学识渊博,诗集有《运甓漫稿》,又仿瞿佑《剪灯新话》作《剪灯余话》。 ▶ 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银地无尘金菊开,紫梨红枣堕莓苔。
银地¹无尘金菊开,紫梨红枣堕(duò)莓苔²
译文:月光铺满地面,纤洁无尘,院中金黄的菊花在月色中盛开;树上熟透的紫梨、红枣早被风吹落,坠落在长着青苔的石板地。
注释:¹银地:指月光铺满的地面,月色如银,故曰银地。²莓苔:青苔。
一泓秋水一轮月,今夜故人来不来。
一泓(hóng)¹秋水一轮月,今夜故人来不来。
译文:一片秋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今夜友人到底来不来?
注释:¹泓:量词,指清水一道或一片。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lù)¹明秋月²,南湖³采白蘋(pín)
译文:清澈的湖水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南边的湖面上,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月光下采撷着白蘋。
注释:渌水曲:古乐府曲名。¹渌水:即绿水,清澈的水。²明秋月:在秋夜的月亮下发光。“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月:一作“日”。³南湖:即洞庭湖。⁴白蘋:一种水生植物,又称“四叶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浅水草本,根茎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之上。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荷花娇欲语¹,愁杀²荡舟人³
译文:含苞待放的荷花简直就象一位娇媚多情的少女欲语还休,让人不免神魂摇荡,无限哀婉惆怅起来。
注释:¹欲语:好像要说话。²愁杀:即“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³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

  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一个“明”字,写出南湖秋月之光洁可爱。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苹。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苹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这两句诗,选词甚妙,设境奇绝,把荷花写活了,把境界写活了。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对此诗的理解,也有人认为是写一位男子在劳作中对爱人的思念。按这样理解,这首诗就与《诗经》开篇《国风·周南·关雎》极为相似,它们都选择了渌水荡舟的背景。不过《关雎》中或愁或思,或得或喜,都溢于言表;而这首《渌水曲》虽也直言“愁杀”,但语气隐忍克制,如雾里看花,热泪欲零还住。《关雎》中由思而愁,由得而喜,情节十分完整,意态高雅,从容而颇具富贵气象;而《渌水曲》则似唯有无边愁怨,不着际涯,正是抉择其寂寞凄凉之状。《关雎》中,哀止于“反侧”;《渌水曲》中,心含悲凄仍不忘劳作,都可谓哀而不伤。

shuǐ

bái tángdài 

shuǐmíngqiūyuè náncǎibáipín 
huājiāo chóushādàngzhōurén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裂石穿云¹,玉管²宜横³清更洁。霜天沙漠,鹧(zhè)(gū)风里欲偏斜。凤凰(huáng)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译文:笛声像裂石穿云一样高亢,笛子横吹,音调就更雅正了。就像下了霜的天气里的大漠,连鹧鹕也想要飞舞了。凤凰台上黑云遮盖,梅花竟被惊动,化为黄昏的雪花。人声都没了,笛子的声音把江楼上的月亮都吹落了。
注释:¹裂石穿云:形容笛声高亢。²玉管:笛的美称。³横:横吹。⁴清更洁:形容格调清雅纯正。⁵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西南角,六朝宋时所建。相传建前该处有凤凰飞集,故称。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随着演奏或歌唱的进行,它也随之消失在茫茫太空。古人为了表达把优美动人的音乐“留住”的意愿,就有了“余音绕梁”的神话故事:《列子·汤问》中说“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然而白朴的《驻马听·吹》这首小令却为读者“录”下了一段历数百年而不息的笛曲,使人们至今依然能够感受到这支笛曲的荡气回肠、悠扬嘹亮的旋律。

  “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曲牌。这首小令起句别致,先以比喻描绘其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作品基调奇特、浓烈。以“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比喻乐声的意境及其使闻者动情的魅力。“一声吹落江楼月”,以夸张手法引出想象的世界,曲终而意韵不绝。“梅花惊作黄昏雪”,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

  这首小令,通过对笛声的描绘表现了吹笛人的高超演技。作者运用通感的手法,借助想象和比喻,立体地再现了悠扬清雅的笛曲。这笛声可听——“裂石穿云”“清更洁”;这笛声可见——从苍凉、悠远、凄清的笛声中,读者似乎看到了“霜天”的凄清,“沙漠”的旷远,“鹧鸪”的低回翻飞;这笛声可感——笛声具有“感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使得因为美妙的笛曲遏止的行云把凤凰台都遮住,满树梅花感动得纷纷飘落,化作黄昏的片片飞雪,感到“暗香浮动”送来的阵阵幽香。全曲虽然很短,但却包蕴十分丰富,层次分明而衔接浑成。一、二句写笛声响起,突兀而起,将“裂石穿云”这一异常鲜明而突出的形象比喻突如其来地布陈于读者的面前,“苦调凄金石”的音响效果和“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形象效果充分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高度集中于这支响彻云霄的笛曲上;中间四句写笛曲吹奏,作者用了“霜天”、“沙漠”、“鹧鸪”、“暮云”、“梅花”等视觉形象,让读者通过联想感受笛曲的苍凉、旷远、凄清的意境以及摄魂夺魄的艺术魅力;以凤凰台上箫史、弄玉的历史典故暗示吹奏者具有仙人一般非同凡响的高超技艺;结尾两句写曲终,以极度夸张的“落月”效果收束全篇。在万籁俱寂之中,悠悠笛曲竟将挂在楼头的江月悄悄吹落。月落无声,映衬出笛声的魅力无穷,仿佛世界万物都深深地沉浸于乐声的感动之中。神思绵缈,意境悠远,余音绕梁,完成了对笛声艺术魅力的刻画和渲染。作者在短短的八句中,写出了三个阶段笛声的变化特点:起处的突兀,中间的丰富,结尾的余韵;更以丰富的联想,贴切的比喻,生动的夸张,自然巧妙、毫无斧凿之痕的用典写出了自己对笛曲的独特感受。

zhùtīng ·chuī

bái yuándài 

lièshíchuān穿yún guǎnhéngqīnggèngjié shuāngtiānshā zhèfēngpiānxié fènghuángtáishàngyúnzhē méihuājīngzuòhuánghūnxuě rénjìng shēngchuīluòjiānglóuyuè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王大司马¹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pén)²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chuí)(tà)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³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yǎn)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tì)抽肠衅鼓云。
译文:大司马王僧辨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辨在湓城驻守时,是统率三千人的将领,年龄已过四十岁,但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才能成就功业。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位 学士,聪明有才华,被父亲娇宠,缺乏教养,他若有一句话 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 绝口;但他若有一件事做错了,其父便想方设法为他遮掩 粉饰,希望他自己能改正。待学士成年后,粗暴傲慢的性 情日益增长,最终因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死,肠子被抽 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注释:¹王大司马:即王僧辨,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粱后任湘东 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²湓城:也称 湓口,古城名。³梁元帝:即萧绎,字世诚,南朝 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 人,梁武帝第七子,初 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 ,侯景叛乱时, 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 位。在位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⁴学士:官 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官。⁵揜  :同“掩”,遮蔽,掩盖。⁶婚宦:结婚和做 官。此指成年。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huáng)¹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qú)²,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pīng)³
译文: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
注释:¹凤凰山:在杭州西湖南面。²芙蕖:荷花。³娉婷:姿态美好,此指美女。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¹弄哀筝²,苦含情,遣(qiǎn)谁听!烟敛(liǎn)云收,依约是湘灵³。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译文: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注释:¹江上:宋袁文《瓮牖闲评》引作“筵上”。²筝:弦乐器,木制长形。筝在汉、晋以前设十二弦,后增至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及二十一弦。³湘灵:湘水女神,相传原为舜妃。《楚辞·九歌》有《湘夫人》。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在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jiāngchéng ·jiāngjǐng

shì sòngdài 

shàngzhāngxiāntóng shíwéntánzhēng

fènghuángshānxiàchūqíng shuǐfēngqīng wǎnxiámíng duǒ kāiguòshàngyíngyíng chùfēiláishuāngbái yǒu pīngtíng 
wénjiāngshàngnòngāizhēng hánqíng qiǎnshuítīng yānliǎnyúnshōu yuēshìxiānglíng dàizhōngxúnwèn rénjiàn shùfēngq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