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长贫谩自悲,年来镜里觉颜衰。殊方失路逢今日,故国投簪定几时。
不为长贫谩自悲,年来镜里觉颜衰。殊方失路逢今日,故国投簪定几时。
池草谩成清夜梦,庭花空见紫荆枝。凌云壮气消磨尽,只有丹心似露葵。
池草谩成清夜梦,庭花空见紫荆枝。凌云壮气消磨尽,只有丹心似露葵。
李昌祺

李昌祺

李昌祺(1376~1452)明代小说家。名祯,字昌祺、一字维卿,以字行世,号侨庵、白衣山人、运甓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为官清厉刚正,救灾恤贫,官声甚好。且才华富赡,学识渊博,诗集有《运甓漫稿》,又仿瞿佑《剪灯新话》作《剪灯余话》。 ▶ 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忧蚕桑之费也
红线毯¹,择茧(jiǎn)(sāo)²清水煮,拣³丝练线红蓝染。
译文:红线毯,是南方女子经过采桑养蚕、择茧缫丝、拣丝练线、红蓝花染制等重重工序,日夜勤织而织就的。
注释:¹红线毯:一种丝织地毯。此类红线毯是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所管织造户织贡的。据《新唐书·地理志》宣州土贡中有“丝头红毯”之目,即此篇所谓“年年十月来宣州”的“红线毯”。²缫丝:将蚕茧抽为丝缕。³拣:挑选。⁴练:煮缣使熟,又有选择意。⁵红蓝:即红蓝花,叶箭镞形,有锯齿状,夏季开放红黄色花,可以制胭脂和红色颜料。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¹,织作披香殿(diàn)²上毯。
译文:费尽了心血和汗水染成的红线比红蓝花还要红,织成的毛毯却被铺在宫殿地上当做地毯。
注释:¹红于蓝: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花还红。²披香殿: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轻歌曼舞。这里泛指宫廷里歌舞的处所。“披香殿”原为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地轻歌曼舞,这里借指宫廷歌舞之地。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馀(yú),红线织成可殿铺¹
译文:披香殿广阔到足有十丈多长,这些红线毯正好与宫殿地面的大小适合而铺满。
注释:¹可殿铺:亦可作“满殿铺”解。可,适合。
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róng)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shēng)¹物。
译文:红线毯松软的质地简直受不了任何东西来压,而幽幽的芳香、美丽的图案无人爱惜欣赏。
注释:¹不胜:承受不起。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译文:美人们在上面任意踩踏歌舞,她们的纤纤细足陷没于毯内,随便踏践。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sè)¹(cuì)²缕硬,蜀都褥(rù)薄锦花冷。
译文: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
注释:¹涩:不柔润。²毳:鸟兽的细毛。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译文:都不如这种丝毯柔软暖和,于是宣州岁岁上贡线毯。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¹,自谓为臣能竭(jié)力。
译文:宣州太守为表对上位者的尽心竭力,令织工翻新花样、精织勤献。
注释:¹加样织:用新花样加工精织。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¹丝多卷不得²
译文:线毯线厚丝多不好卷送,费就千百劳力担抬入贡。
注释:¹线厚:是说丝毯太厚。²卷不得:是说不能卷起。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¹
译文:得享高官厚禄的宣州太守怎会想到,织就一丈毯,需费千两丝,多么劳民伤财。
注释:¹千两丝,不是实指,虚写所耗费蚕丝之多。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¹
译文:地不知冷暖,劳苦人民却靠这生存啊,不要再夺走人民赖以织衣保暖的丝去织就地毯了。
注释:¹地衣:即地毯。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红线毯》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诗中的一首。这首诗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的事,对宣州太守一类官员讨好皇帝的行为加以讽刺,又着重暴露最高统治者为了自己荒淫享乐,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动而任意浪费人力物力的罪恶。从结尾两句,可以清楚看出浪费那么多的丝和劳力去织地毯,势必导致许多人穿不上衣服。作者在诗中对这种现象进行直接谴责,感情强烈。
红丝穿露珠帘冷,百尺哑哑下纤绠。
红丝穿露珠帘冷,百尺哑(yā)¹下纤绠(gěng)²
译文:用红丝串起露珠一样的珠子做成的帘幕,晶莹透亮,漂亮的珠帘像瀑布一样,“哑哑”地舒放下来。
注释:¹哑哑:象声词,辘轳汲水时的声音。²下纤绠:放下帘绳。纤绠,本意是井绳,这里是指帘绳。绠,汲水的绳索。
远翠愁山入卧屏,两重云母空烘影。
远翠愁山入卧屏,两下云母¹空烘影²
译文:围绕着睡床的屏风绘有山水,画意清远;地上的熏炉中,双层的云母隔火板上朦胧映出炭火的红光。
注释:¹云母:云母为饰的屏风。²空烘影:空自映照着屏风内之人的孤影。
凉簪坠发春眠重,玉兔煴香柳如梦。
凉簪(zān)¹坠发春眠下,玉兔²(yùn)³柳如梦
译文:在春寒中发簪也带着凉意,床角的兔形小薰炉里香料暗燃,笼罩在烟幕中的柳树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
注释:¹凉簪:以玻璃为饰的簪子。²玉兔:指玉兔为饰的香炉。或指月亮。³煴香:一作“氤氲”,烟雾弥漫貌。⁴柳如梦:意谓笼罩在烟幕中的柳树给人以如梦似幻的感觉。
锦叠空床委堕红,飔飔扫尾双金凤。
锦叠¹空床委堕(duò)²,飔(sī)³扫尾双金凤
译文:皱叠如浪的红锦被上是拖着长尾、展翅对飞的金凤纹样,凉风吹着一头垂悬如凤尾的发簪缓缓摇曳。
注释:¹锦叠:指锦被。²委堕红:锦被一端坠在床下,可见卧床之人辗转难眠。堕,一作“坠”。³飔飔:凉风。⁴扫尾:拂动凤尾。⁵双金凤:双股的金凤钗,或钗上有一双金凤。此钗疑为步摇簪,即簪钗一头垂悬着吊坠似的饰品,可以边走边摆动。
蜂喧蝶驻俱悠扬,柳拂赤阑纤草长。
蜂喧蝶驻俱悠扬,柳拂赤阑¹纤草长。
译文:蜜蜂嘤嘤嗡嗡,蝴蝶飞飞停停,悠扬不断,杨柳依依,细草茵茵,柳丝轻柔地拂着赤阑桥的栏杆。
注释:¹赤阑:赤阑桥,长安城郊桥名,后多泛指男女或朋友相会之处。阑,即“栏”。
觉后梨花委平绿,春风和雨吹池塘。
觉后梨花委¹平绿,春风和雨吹池塘。
译文:一觉醒来,满树梨花落在绿色的园地上,春风和雨吹拂着池塘的水面,池塘水面上泛起阵阵涟漪。
注释:¹委:散落。

  这是一首闺怨诗。全诗写女子之愁,虽然是春天,但“珠帘”是冷的,镜中的人也是孤单的,与“双金凤”恰好形成映衬,久睡不醒,梦中的香暖又与现实的寂冷形成鲜明对比,醒来后看着斜风吹着细雨落入池塘,心中的惆怅犹如涟漪一圈一圈散开,久久挥之不去。虽然是主要描摹闺中细节和女子所见所闻,但描摹得非常细腻,全诗的愁情于词句间蔓延纸外,有耐人寻味之愁。

  此诗开头两句写破晓时的外景。“冷”,说明气候还处于春寒料峭之中,也渲染出深闺冷清的气氛。“百尺哑哑下纤绠”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珠帘长达百尺,既写出了女子住处的豪华,同时也写出了深闺的孤寂。在写了哑哑而下的珠帘之后,第三至八句描绘了美人空床独眠的画面。先描写室内环境,再出现了睡梦中的女人的形象,其情景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第九、十两句借旖旎的春光反衬美人孤独寂寞。末尾两句描写女子睡醒后的所见所感,以风雨送春之景,写春光虚度、美人迟暮之感。“梨花委地”,“春风吹池”,让她回到的现实。但这“梨花”“春风”并不是给她美的享受,而是心灵上的刺激,只能加重伤春情绪。温庭筠是质感的大师,是物质世界的敏锐察觉者,华丽但并无生命的日常物品,经他笔触一点,便魔幻般地有了生气,一个个都变成了暗夜中的精灵,随着夜的节奏轻轻呼吸。

  此诗写闺中春愁,在艺术上的重要特征是用细节描摹闺中的伤春幽怨情绪。诗中对女主人公之外貌、心理、行动均不作正面描绘刻画,完全藉环境气氛之烘托渲染与自然景物之映衬暗示透露,写法细腻婉曲,俨然花间词境。如“远翠”二句之与《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玉兔”句之与《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觉后”二句之与《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取象造境,均极相似。但其此类作品由于刻意追摹李贺,不仅意境较为隐晦,语言亦时有生硬拗涩之处,与其词之圆融自然有别;表现亦稍嫌繁尽,不如其词之含蓄蕴藉。

参考资料:
1、 穆树红.浅谈温庭筠诗歌的艺术手法.文教资料,2014(4)

chūnchóu--wēntíngyún

hóng穿chuānzhūliánlěngbǎichǐxiàxiāngěng

yuǎncuìchóushānpíngliǎngzhòngyúnkōnghōngyǐng

liángzānzhuìchūnmiánzhòngyūnxiāngliǔmèng

jǐndiékōngchuángwěiduòhóngsǎowěishuāngjīnfèng

fēngxuāndiézhùyōuyángliǔchìlánxiāncǎozhǎng

juéhòuhuāwěipíng绿chūnfēngchuīchítáng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藉中。后一岁,公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藉中。后二年,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又二岁,余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谓之天下殊牧大和¹三年佐²故吏部沈公³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藉中。后一岁,公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藉中。后二年,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又二岁,余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译文:我于大和三年在已故的吏部侍郎沈公任江西观察使的幕府供职。那时张好好十三岁,已经小有名气,刚因会唱歌而被编入乐籍。过了一年,沈公改官宣歙观察使,又把张好好带去安排在宣城乐籍。又过了两年,张好好被沈公弟弟著作郎沈述师以双鬟的年纪纳为姬妾。再后两年,我在洛阳东城重又见到张好好。感旧伤怀,就题了这首诗送给他。
注释:¹大和:唐文宗年号(—),也作“太和”。²佐:辅佐。³吏部沈公:沈传师,字子言,吴(今江苏苏州)人,大和(太和)二年(年)以尚书右丞出为江西观察使,曾召杜牧为幕僚。大和(太和)九年(年)死于吏部侍郎任上,故称“吏部沈公”。⁴幕:幕府,将军的府署。⁵乐籍:乐部的名册。古时官伎隶属于乐部。⁶移镇宣城:沈传师于大和(太和)四年(年)九月调任宣歙观察使。⁷沈著作: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字子明,大概曾任著作郎或者著作佐郎,故称。⁸双鬟:将头发盘曲绕成环状,挽成双髻,为年少女子的常见发型。一说指一千万钱。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君为豫章¹(shū)²,十三才有余。
译文:您是南昌佳丽人,当年十三才有余。
注释:¹豫章:郡名,即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即驻于此地。²姝:美女。
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
翠茁¹凤生尾²,丹叶莲含跗(fū)³
译文:像嫩绿凤尾刚生芽,像晕红莲花还含苞。
注释:¹茁:生长。²凤生尾:植物,当即凤尾竹。³跗:花萼的基部。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
高阁¹倚天半,章江联碧虚²
译文:高阁依在半天里,章江连接碧云霄。
注释:¹高阁:指滕王阁,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所建,旧址在江西新建县西章江门上,西临大江。²碧虚:天空。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yán)¹铺。
译文:在这里请您试珠喉,专为此把华丽宴排铺。
注释:¹华筵:丰盛的宴席。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主公¹²四座,始讶来踟(chí)(chú)³
译文:主人公环顾四座客,正惊讶您来得踟蹰。
注释:¹主公:指沈传师。²顾:回头看。³踟蹰:徘徊不前的样子。
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
吴娃¹起引²赞,低徊映长裾(jū)³
译文:吴娃就起身引您上前,还犹豫掩长袖半遮面。
注释:¹吴娃:吴地的美女。²起引:搀扶引领。³裾:衣服的前襟。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rú)¹
译文:一双发髻高低恰合宜,青螺小袄正显身娇俏。
注释:¹罗襦:丝罗制成的短袄。
盼盼下垂袖,一声雏凤呼。
盼盼¹下垂袖,一声雏凤呼。
译文:明眸妩媚静垂下双袖,歌喉啭动犹如雏凤鸣呼。
注释:¹盼盼:贞元间名伎关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为武宁节制徐建封所宠。这里代指张好好。
繁弦迸关纽,塞管引园芦。
繁弦¹(bèng)²关纽³,塞管引园芦。
译文:急促的弦索弹出关纽,高亢的管乐像要吹裂圆芦。
注释:¹繁弦:急促的乐声。²迸:喷射,裂开。³关纽:琴弦的转轴。⁴塞管:即芦管,一种少数民族乐器。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众音不能逐,袅(niǎo)¹穿云衢(qú)²
译文:多少乐声都跟不上您的歌唱,缭绕飘渺飞向那碧云天路。
注释:¹袅袅:歌声绵延不断。²云衢:天空。
主公再三叹,谓之天下殊。
主公¹再三叹,谓之天下殊。
译文:主人公赞叹了还又赞叹,说这样的歌声天下称罕。
注释:¹主公:一作“主人”。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赠之天马锦¹,副²以水犀(xī)³
译文:送给您天马绸缎,还配上水犀头梳。
注释:¹天马锦:用沙狐皮做成的皮大衣。沙狐活动于沙丘地带,身小皮白,肚子下的皮称为天马皮,下巴下的皮称为乌云豹,都是极为贵重的皮料。²副:配上。³水犀梳:用珍贵的水犀角制成的梳子。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龙沙¹看秋浪,明月游东湖²
译文:到龙沙洲去看秋浪,在明月下畅游东湖。
注释:¹龙沙:地名,在南昌城北,因其地多白沙并呈龙形,故名。²东湖:地名,在南昌城东,与章江相通,也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译文:从那以后我们便常常会面,三日不见就要算时隔太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玉质¹随月满²,艳态³逐春舒
译文:美丽资质随着月亮变得丰满,浓艳风情跟着春天更加展舒。
注释:¹玉质:玉体。²满:丰满。³艳态:娇艳的姿态。⁴舒;舒展。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绛唇¹渐轻巧,云步²转虚徐³
译文:深红的嘴唇渐渐轻灵乖巧,轻盈的步态越发从容自如。
注释:¹绛唇:红唇。²云步:像云彩一样飘逸的脚步。³虚徐:轻柔,舒缓。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jīng)(pèi)¹忽东下²,笙歌随舳(zhú)(lú)³
译文:旌旆旗帜忽然东下,笙歌乐舞转随舳舻。
注释:¹旌旆:旌旗。²东下:指沈传师调任宣州。³舳舻:船尾为舳,船头为舻,指首尾相连的船只。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霜凋(diāo)谢楼¹树,沙暖句溪²蒲。
译文:秋霜凋萎谢楼楼畔树,春沙温暖句溪溪边蒲。
注释:¹谢楼:谢朓楼,在宣城北,又名北楼,南朝齐宣城太守谢所建。²句溪:又名东溪,从宣城东流过,曲折如同“句”字,故名。
身外任尘土,樽前且欢娱。
身外任尘土,樽(zūn)¹前且欢娱。
译文:身外事任由它等同尘土,酒杯前且尽人生欢娱。
注释:¹樽:酒杯。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飘然集仙客¹,讽赋²³相如
译文:集仙殿里飘然客,作赋压倒司马相如。
注释:¹集仙客:指沈述师。²讽赋:作赋。³欺:压倒。⁴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著名文学家,初名犬子,因慕战国时人蔺相如,改名为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pìn)¹之碧瑶²佩,载以紫云车³
译文:聘您使用碧瑶珮,载您动用紫云车。
注释:¹聘:下聘,用礼物订婚。²碧瑶:碧绿的玉佩,形容贵重。³紫云车:仙人乘坐的车子,形容豪华。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洞闭水声远¹,月高蟾(chán)影孤²
译文:从此洞门关闭水声远,明月高悬蝉影孤。
注释:¹洞闭水声远:这里暗指张好好嫁给沈述师后不再与故人往来。²月高蟾影孤:此处暗示张好好独守空房,孤单寂寞。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尔来¹未几岁,散尽高阳徒²
译文:自那时过了没几年,已经散尽了我们这些高阳酒徒。
注释:¹尔来:从那时起。²高阳徒:即高阳酒徒。
洛阳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洛阳重相见,婥(chuò)婥为当垆(lú)¹
译文:洛阳城东重又相见,您身姿绰约正酒店当垆。
注释:¹为当垆: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当垆,指卖酒,垆是酒店里安放酒坛的土台。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怪我¹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译文:奇怪我“为什么事情所苦,年轻轻的就白了须胡?
注释:¹怪我:对我感到惊奇。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朋游今在否,落拓(tuò)¹更能无?
译文:同游的伙伴如今可还在?这失意的日子可还受得住?”
注释:¹落拓:无拘无束,自由放纵。
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
门馆恸(tòng)哭后¹,水云愁景初。
译文:在我哭悼沈公后,水天尽染初秋色。
注释:¹“门馆”句:指诗人因为沈传师的去世而痛哭。因为杜牧曾为沈传师的幕僚,故有此称。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yú)¹
译文:斜阳冷光照衰柳,凉风暗生起座隅。
注释:¹座隅:座边。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译文:泪水洒满胸衣襟,短歌一曲为您书。

  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自嘲的杜牧,其实是位颇富同情心的诗人。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杜牧路过金陵,曾为“穷且老”的昔日歌女杜秋,写了悲慨的《杜秋娘诗》;两年后,诗人任东都监察御史,在洛阳重逢豫章(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乐妓张好好,又为她沦为“当垆”卖酒之女,而“洒尽满襟”清泪——这就是此诗的由来。

  风尘女子的沦落生涯,在开初往往表现为人生命运的惊人跃升。此诗开篇一节,正以浓笔重彩,追忆了张好好六年前初吐清韵、名声震座的美好一幕:“翠茁(zá,生长)凤生尾,丹叶莲含跗(花萼的基部)”——这位年方“十三”有余的歌女,当时身穿翠绿衣裙,袅袅婷婷,就像飘曳着鲜亮尾羽的凤鸟;那红扑扑的脸盘,更如一朵摇曳清波的红莲,含葩欲放。诗人安排她的出场非同一般,那是在一碧如染的赣江之畔、高倚入云的滕王阁中——正适合美妙歌韵的飞扬、回荡。为了这一次试唱,人们特为准备了铺张的“华筵”,高朋满座。而处于这一切中心的,便是张好好。

  此刻,她正如群星拱卫的新月,只在现身的刹那间,便把这“高阁”的“华筵”照亮了。为着表现张好好的惊人之美,诗人还不忘从旁追加一笔:“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主公,即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当时诗人正充当他的幕僚);“来踟蹰”,则化用《陌上桑》“使君从东来,五马立踟蹰”之意,描写沈传师在座中初睹张好好风姿的惊讶失态的情景,深得侧面烘托之妙。

  然后便是张好好的“试唱”,诗中描述她在“吴娃”的扶引下羞怯登场,低头不语地摆弄着长长的前襟;一双发鬟高下相宜,缕缕发辫才曳过短襦——寥寥数笔,画出了这位少女的无限柔美羞怯之态。令人不禁要怀疑如此小儿女家,竟有声震梁尘的妙喉。然而,“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当她像贞元(785-805)间名妓关盼盼那样乍一摔袖,席间便顿时响彻小凤凰一般清润圆美的歌鸣。这歌声嘹亮清丽,竟使伴奏的器乐都有难以为继之感,以至于琴弦快要迸散关钮、芦管即将为之破裂。而张好好的袅袅歌韵,却还压过“众音”,穿透高阁,直上云衢。白居易《琵琶行》表现商女奏乐之妙,全借助于连翩的比喻描摹;此诗则运用高度的夸张,从伴奏器乐的不胜竞逐中,反衬少女歌喉的清亮遏云,堪称别开蹊径。

  一位初登歌场的少女,一鸣惊人,赢得了观察使大人的青睐。她从此被编入乐籍,成了一位为官家卖唱的歌妓。未更人事的张好好,自然不懂得,这失去自由的乐妓生涯,对于她的一生意味着什么。她大约到是满心喜悦地以为,一扇富丽繁华的生活之门,已向她砰然打开——那伴着“主公”在彩霞满天的秋日,登上“龙沙”山(南昌城北)观浪,或是明月初上的夜晚,与幕僚们游宴“东湖”的生活,该有无限乐趣。最令诗人惊叹的,还是张好好那日愈变化的风韵:“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不知不觉中,这位少女已长成风姿殊绝的美人。当沈传师“旌旆”东下、调任宣歙观察使时,自然没忘记把她也“笙歌随舳舻”地载了去。于是每遇霜秋、暖春,宣城的谢朓楼,或城东的“句溪”,就有了张好好那清亮歌韵的飞扬。这就是诗之二节所描述的张好好那貌似快乐的乐妓生活——诗人当然明白,这种“身外(功业、名声)任尘土,樽前极欢娱”的“欢娱”,对于一位歌妓来说,终竟只是昙花一现,并不能长久。但他当时怎么也没预料,那悲惨命运之神的叩门,对张好好竟来得如此突然。而这一节之所以极力铺陈张好好美好欢乐的往昔,也正是为了在后文造成巨大的逆转,以反衬女主人公令人惊心的悲惨结局。

  这结局在开始依然带有喜剧色彩:“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仙人所乘)”。

  那风度翩翩、长于“讽赋”的聘娶者,就是曾任“集仙殿”校理的沈传师。诗序称他“以双鬟(一千万钱)纳之”,可见颇花费了一笔钱财,故诗中以“碧瑶佩”、“紫云车”等夸张之语,将这出“纳妾”喜剧着力渲染了一番。张好好呢,大约以为终于有了一个归宿,生活拘检起来,正如传说中的天台仙女一般,关闭“洞门”,不再与往日熟知的幕僚交往。“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二句,叙女主人公为妾景象,虽语带诙谐,字里行间毕竟透露着一种孤清幽寂之感,它似乎暗示着,女主人公身为侍妾,生活过得其实并不如意。

  诗情的逆转,是数年后的一次意外相逢:“洛城重相见,绰绰为当垆”——当年那绰约风姿的张好好,才不过几年,竟已沦为卖酒东城的“当垆”之女。这令诗人十分震惊。奇特的是,当诗人揭开张好好生涯中最惨淡的一幕时,全不顾及读者急于了解沦落真相,反而转述起女主人公对诗人的关切询问来:“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此四句当作一气读,因为它们在表现女主人公的酸苦心境上,简直妙绝——与旧日朋友的相逢,竟是在如此尴尬的场合;张好好纵有千般痛楚,教她也无法向友人诉说。沉沦的羞惭,须得强加压制,最好的法子,便只有用这连串的问语来岔开了。深情的诗人不会不懂得这一点。纵有千种疑问,也不忍心再启齿相问。诗之结尾所展示的,正是诗人默然无语,在“凉风生座隅”的悲哀中,凝望着衰柳、斜阳,扑簌簌流下满襟的清泪——使得诗人落泪不止的,便是曾经以那样美好的歌喉,惊动“高阁”“华筵”,而后又出落得“玉质”、“绛唇”、“云步”“艳态”的张好好的不幸遭际;便是眼前这位年方十九,却已饱尝人间酸楚,终于沦为卖酒之女、名震一时的名妓。

  这首诗正以如此动人的描述,再现了张好好升浮沉沦的悲剧生涯,抒发了诗人对这类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苦难女子的深切同情。作为一首叙事诗,诗人把描述的重点,全放在回忆张好好昔日的美好风貌上;并用浓笔重彩,表现她生平最光彩照人的跃现。只是到了结尾处,才揭开她沦为酒家“当垆”女的悲惨结局。这在结构上似乎颇不平衡。然而,正是这种不平衡,便在读者心中,刻下了张好好最动人美丽的形象;从而对她的悲惨处境,激发起最深切的同情。

  解释二:孤灯残月伴闲愁,

  几度凄然几度秋;

  哪得哀情酬旧约,

  从今而后谢风流。

  这是杜牧的爱人张好好写给他的诗,诗里有爱,爱重含愁,愁中又透着决然。

  杜牧和湖州名妓张好好是在南昌沈传师的府上认识的。当时的的杜牧尚未成家,风流倜傥,而张好好美貌聪慧,琴棋书画皆通。参加宴会时两人经常见面,张好好倾慕杜牧的才情,杜牧爱上张好好的色艺双绝。他们湖中泛舟,执手落日,才子佳人,自是无限美好。本应该留下一段佳话,让人没想到的是,沈传师的弟弟也看上了张好好,很快纳她为妾。张好好作为沈传师家中的一名家妓,根本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杜牧亦官位低微,只好一认落花流水空余恨,就此互相别过。

  张好好出嫁时留下此诗,从此一入侯门。后杜牧在长安抑郁而死,张好好闻之悲痛欲绝,瞒了家人到长安祭拜,想起相爱与别离的万般凄楚,竟自尽于杜牧坟前。

  所以不是什么同情,是爱情诗篇。

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
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
译文:有田有地的都是我的主人,无法无天的却是你的国民。
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
重庆有官皆墨吏¹,延安无土不黄金。
译文:重庆当官的都是贪官污吏,延安得每一寸土地都黄金。
注释:¹墨吏:贪官污吏。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
译文:我们炸桥挖路是团结,夺地争城是革命斗争。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遍地哀鸿¹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²
译文:纵便安鸿遍地血流满地,这无非是想拯救中国人民。
注释:¹哀鸿:悲鸣的鸿雁。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²救苍生:拯救中国人民。

  “有田有地皆吾主”,诗人在此传达给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表面的有田有地的人都是我的主人,而有更深的意思,即:全中国广大人民都是我的主人;工人、农民将当家作主,田、地将收归国有。

  接着诗人一转,剑锋指向蒋介石集团,“无法无天是为民”。反动派认为我们共产党不交出军队就没有合法地位,那么我们这群“无法无天”的革命者就是你的国民。1945年3月1日,蒋介石就亲口说过:共产党交出军队,才有合法地位。而毛主席回答道:“我们没有交出军队,所以没有合法地位,我们是‘无法无天’。”(引自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这里的“为民”就是指国民党政府的百姓。

  “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句,诗人概括地写出“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不同情形。重庆的国民党官僚个个都是贪官污吏,而共产党领导的延安每一寸土地都是黄金。前者腐败没落,后者廉洁清明、欣欣向荣。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句,写了共产党同国民党所进行的斗争。人民军队“炸桥挖路”是为了团结,即解放全中国人民;我们夺地争城是为了同反动派作斗争,为了建设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中国。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句,诗人告诉我们,斗争是会流血的;中国的土地哀鸿遍野,血流遍地,但这一切无非是为了最后拯救中国人民,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旧中国中解救出来。最后一句,诗人庄严地表达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与良心。

参考资料:
1、 人民网.七律·忆重庆谈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¹。谁似临平山²上塔,亭亭³。迎城西来送城行。
译文: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注释:¹不见居人只见城:取自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谓城、人皆不可见。此谓见城不见人(指述古),稍作变化。²临平山:在杭州东北。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³亭亭:直立的样子。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归路¹晚风清。一枕(zhěn)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yíng)²。秋雨晴时泪不晴。
译文: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注释:¹归路:回家的路上。²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这里指残灯照射泪珠的闪光。

  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衬托词人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

  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首先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这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不凡的功力。其次是衬托,上片“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送客西来送客行”以塔之无情衬托人之有情,“秋雨晴时泪不晴”用秋雨停衬托泪不停。本首词主要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04:65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