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pǔ)¹(qī)凄别²,西风袅(niǎo)³秋。
译文: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
注释:¹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²别:分别,别离。³袅袅:吹拂,这里形容西风吹拂。
一看肠一断,好去¹²回头。
译文: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注释:¹好去:放心前去。²莫:不要。

  五言绝句《南浦别》就是一首描写友情的优美送别诗。诗很短,只有短短二十个字,用白描的书法写出诗人与友人淡淡哀伤而又优美的送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这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南浦”,是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于是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离愁。

  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生相衬。而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叠,读来格外令人回肠咽气,与离人的心曲合拍。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这两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后分手,是送别的高潮。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离人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读者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离人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诗人劝慰离人安心的去,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人类有过无数的送别,在唐诗中送别诗也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能够引起后世千古读者共鸣的送别诗,一定抓住了千古送别中感人的共性细节,用艺术的手法呈现出来。白居易的《南浦别》就是这样的一首优美送别诗。诗歌能够感染人,也正因为用语言见证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 。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唐诗鉴赏辞典珍藏本 中》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 :1399-1400

nánbié

bái tángdài 

nánbié 西fēngniǎoniǎoqiū 
kànchángduàn hǎohuítóu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

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注释

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别:分别,别离。

袅袅:吹拂,这里形容西风吹拂。

好去:放心前去。

莫:不要。

参考资料:
1、 蔡文锦.陶渊明《命子》诗校正与注解[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4.
赏析

  五言绝句《南浦别》就是一首描写友手用优美送别诗。诗很短,只有短短二十个字,用白描用书法写出诗人与友人淡淡哀伤而又优美用送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得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用地点和时间,而且袅景衬手,渲染出浓厚用离手别绪。“南浦”,是送别之处用代名词,于是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而送别用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用秋天。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手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离愁。

  得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用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用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用“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用“凄凄”之手,两者相生相衬。而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叠,读来格外令人回肠咽气,与离人用心曲合拍。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得两句写得更是手意切切,缠绵悱恻。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后分手,是送别用高潮。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离人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用动作,但此时此地,离人心中用言语难袅表达用千种离愁、万般手思,都从得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得个“看”字,读者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用身影,愁苦用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用泪花。离人用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用离愁别绪和真挚手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诗人劝慰离人安心用去,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用手感,而内心用悲楚恐怕已到了无袅复加用地步。

  人类有过无数用送别,在唐诗中送别诗也占了很大用比例。但是,能够引起后世千古读者共鸣用送别诗,一定抓住了千古送别中感人用共性细节,用艺术用手法呈现出来。白居易用《南浦别》就是得样用一首优美送别诗。诗歌能够感染人,也正因为用语言见证了人类手感用共通性。 。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唐诗鉴赏辞典珍藏本 中》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 :1399-1400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8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田不日降皇舆,留滞长沙岁又除。
天田不日降皇舆(yú)¹,留滞(zhì)长沙岁又除。
译文:皇帝不久就要率领百官去东郊祭典,而我就像被贬长沙的贾谊又过了一年。
注释:¹皇舆:天子坐的车。
宣室无由问釐事,周南何处托成书。
宣室无由问釐(xī)¹,周南何处托成书。
译文:汉帝刘恒曾经在宣室向贾谊请教过鬼神的事,我即使写成典籍,滞留周南却无法送达皇帝面前。
注释:¹釐事:指鬼神与幸福吉祥方面的事情。“釐”同“禧”。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却使用了两个典故,因此显得比较深奥难懂。第一个典故跟汉朝的贾谊有关。贾谊是雒阳(今河南洛阳)人,生活在公元前200—168年之间。据《史记·贾谊传》记载:贾谊才十八岁时,就因为能够写诗做文章而著名。后来被河南太守吴治平推荐给汉文帝刘恒,二十多岁就成了博士,并在一年之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司局级干部)。本来深受文帝的器重,打算给他授予公卿的职位,但由于不少高官的反对与毁谤,汉文帝逐渐疏远了他,将他贬为长沙王的老师。贾谊经过湘江时,写了一篇吊唁屈原的诗词,借屈原被谗言所害放逐到江南来比喻自己。他在长沙滞留了四年多的时间,还算幸运,终于被文帝想起来了,急忙派人把他征召回京城。入朝觐见时,文帝正坐在宣室之中,品尝祭神之后剩余下来的肉,因为对鬼神的事情有不少疑问,所以向他请教有关鬼神和幸福吉祥的缘故。贾谊于是非常详细地解说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此后,汉文帝拜贾谊为梁怀王的老师,并经常向他询问国家大事方面的得失。梁怀王刘胜,是文帝最喜爱的小儿子,爱好读书,没过几年,因为骑马时不小心摔死了。贾谊觉得没有尽到自己当老师的责任,常常流泪哭泣,伤心过度,第二年也死了。他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三岁。

  第二个典故跟汉朝的太史公司马迁一家有关。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从公元前140年开始,就在汉武帝刘彻的朝中担任太史,对“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家的学说,都颇有研究,精通四书、五经和六艺,常有“治民、治天下”的夙愿。到公元前110年时,汉武帝采纳大臣的建议,去泰山封禅。司马迁的父亲身为太史,被迫滞留在周南,无法跟随天子前往泰山,参与封禅盛典,悲愤而死。临终前曾抓住司马迁的手,流着泪嘱咐他:“天子去泰山封禅,我不能随同前往,这是我的命运不好。我死了之后,你必定接任太史的官职;身为太史,不要忘记我所想写的论著和文稿。”过了三年,司马迁果然当上了太史令,博览国家的藏书,秉承父亲的遗愿,潜心修史。公元前99年,他因为替李陵投降匈奴辩解,被关进狱中,受了腐刑。出狱后当上了中书令,虽然历经磨难,他却无怨无悔地发愤著述,终于在公元前91年编写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通史,即《史记》。全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元年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柳宗元的《闻籍田有感》,第一句是写公元810年(元和五年)旧历十月,唐宪宗李纯传旨,次年的正月十六日,要去东郊举行祭拜大典,命令有关部门的官吏撰写典仪方面的文稿。任务繁重,时间却又非常紧迫。第二句是写柳宗元自认为才华出众,而且有过这方面的经历,完全能够承担如此重任,但因为滞留在永州,就像当年西汉时期被贬到长沙的贾谊,没法参与这种重大的祭典活动。

  第三句写贾谊后来终于被汉文帝重新起用,而自己满腹的学问和才识,却不能展示在皇帝的面前。第四句写柳宗元以司马谈来比喻自己,因为无缘参与这种规模宏大且相当隆重的庆典,心情非常难受。他特别希望能够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将自己写成的典仪文稿,送到唐宪宗的手里,以便引起重视和青睐,但又没有真正能够信任与委托的人,帮助自己实现这种愿望。

  柳宗元在公元803年,进入朝廷,担任监察御史里行,“里行”是见习的意思,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的部长助理,曾经主持过祭祀之类的事情。过了一年多,即公元805年的四、五月,他又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专门掌管礼仪、享祭、贡举之类事情。从诗中所引用的两个典故,不难看出柳宗元那种跃跃欲试、极愿为国分挑重任的积极进取精神;同时,也夹杂着对朝廷不辨忠奸、排斥贤德人士的做法深表遗憾与忧愤的苦闷心态。

凤城春浅,寒压花梢颤。有约不来梁上燕,十二绣帘空卷。
凤城春浅,寒压花梢颤。有约不来梁上燕,十二绣帘空卷。
译文:京城初春之时,寒气仍逼得花梢在颤抖,本是燕子归来的时节,却不见它们在梁上筑巢,看来为它们卷起的那么多绣帘的功夫和时间都浪费了。
去年共倚秋千,今年独倚阑干。误了海棠时候,不成直待花残。(独倚 一作:独上)
去年共倚秋千,今年独倚阑干。误了海棠时候,不成直待花残。(独倚 一作:独上)
译文:犹记去年我们在秋千上互倚的温馨,如今却只剩下我一人独倚栏杆。错过了海棠回春的时候,难不成要等到花儿也谢了。

  这是一首描写闺妇之思的词作,大概作于词人留居钱塘之时。

  全词以“凤城春浅,寒压花梢颤”起句。“凤城”即南宋京城临安。“春浅”言初春,指出季节。“寒压花梢颤”,因时为初春,故残寒肆虐,花梢打颤,“压”字给人以寒气如磐的沉重之感,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同时也暗示着人物怨恨的特有心境。这是情景交融,以景衬情。“有约”一句言因为刚入春天还冷的缘故,因此见不着燕子踪迹。此写燕,实用以寄托思妇的重重心事。说“有约”,是嘱燕传递天涯芳信,但燕却违约不来,故接用“十二绣帘空卷”一句,将闺妇思夫的烦恼无端发泄到燕子身上。“十二绣帘”,泛指帘幕。燕巢梁上,垂帘妨碍燕子活动,故须卷起。“空卷”一词,寓有思妇盼燕归来的急迫心情和对梁燕不来的惆怅与空虚,思妇在春寒中翘首期盼的痴怜之态跃然纸上,真切生动。

  下片之结构,全由上片结句而来,正面抒写思妇的相思幽怨情怀。“去年共倚秋千”一句意即见秋千而触动旧欢,用“去年”,引出往昔情事,心中荡起一层幸福的涟漪。“今年独上阑干”一句,忽又跌入眼前“独上阑干”的寂寞凄清苦闷之情。“去年”“今日”,一欢一恨,形成鲜明对比。结句转入幽怨,埋怨所爱的人不能及时惜花,误了花期,相思之重,故埋怨之深。

  全词所写虽然缠绵悱恻的闺怨之情,但艺术上有其鲜明的风格和特色。就结论而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平正和谐,而缺乏变化,虽然不能反映起伏不定的感情,却正好适宜于表现幽怨与含蓄的情怀;就人物而论,没有涉及女性的体态服饰,写其轻嗔薄怒之态,人却隐而不露,走见词风的平正雅致。语言含蓄委婉,清丽可人。铭心刻骨的相思一诉诸文字,却成了“误了海棠时候,不成直待花残”。这里,没有直白的表达,也没有强烈指责,有的只是“十二绣帘空卷”的痴心与怅然,和平婉曲但含思凄迷哀婉,而思妇的情态及思绪的微澜,描画得生动传神。南海伍崇曜跋《日湖渔唱》,曾标举此词下片云:“清转华妙,宜玉田生秀冠江东,亦相推挹矣。”这“清转华妙”四字,道出了此词的艺术特色。

qīngpíng··fèngchéngchūnqiǎn--chényǔnpíng

fèngchéngchūnqiǎnhánhuāshāochànyǒuyuēláiliángshàngyànshíèrxiùliánkōngjuǎn

niángòngqiūqiānjīnniánlángànlehǎitángshíhòuchéngzhídàihuācán((zuòshàng))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译文:秋天的凉风度过秋海,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情。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连山去无际¹,流水何时归。
译文:回家的路上连山叠嶂遥远无际,流水什么时候才能流向故乡?
注释:¹无际:没有边界。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目极浮云¹色,心断明月²(huī)
译文:抬眼望去,看到浮云灰暗,明月的寒辉令人心断。
注释:¹浮云:指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²明月:指夜空明亮的月亮。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芳草歇(xiē)柔艳,白露催寒衣¹
译文:芳草不再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快置寒衣。
注释:¹寒衣:指冬天的衣服,御寒的衣服,如棉衣、棉裤等。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梦长银汉¹落,觉罢天星²稀。
译文:梦做得很久,星河都渐渐隐去了,醒来后,天上的星星已经稀少。
注释:¹银汉:即天河﹐银河。²天星:天上的星星。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含悲想旧国¹,泣下谁能挥。
译文:含着悲伤思念故乡,涕泣涟涟有谁能挥去呢?
注释:¹旧国:指代故乡。

  第一联,秋天万物衰落,草木凋敝,本来就是个愁苦的季节。而诗人独处他乡,秋风吹过海面带来的寒意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吹我乡思飞”中的“吹”字不仅吹来了秋风,也吹起了诗人的忧愁。

  第二联,诗人放目远去,却只看到了层叠的山峦,没有家乡的影子,流水不停的向远去流去,不知何时才能归来,就像诗人不知道何时能归家一样。“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借用“连山”和“流水”两个极具内涵的意象,把诗人的愁苦具体化。

  第三联,诗人抬眼望去,只有灰色的浮云,寒冷的月光,诗人的目光由远及近,月光更是令作者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月晖”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目之所到,体之所感,只有深深的愁思。

  第四联,芳草不再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快置寒衣。

  第五联,诗人在梦中梦到银河落下,长梦过后天上星以稀少,诗人只能含着悲伤思念故乡,没有人来为他擦拭眼泪。

  第六联,诗人直抒胸臆,白天倒还罢了,到了秋夜傍晚时候,思乡的情绪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昏暗寒冷,极其萧瑟的深秋。借对秋天景色的描写抒发了羁旅之愁,点染衬托出诗人的浓重乡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参考资料:
1、 黄山书社.《中国李白研究 2012年集》:黄山书社,2012:265-266

qiūhuái怀

bái tángdài 

liángfēngqiūhǎi chuīxiāngfēi 
liánshān liúshuǐshíguī 
yún xīnduànmíngyuèhuī 
fāngcǎoxiēróuyàn báicuīhán 
mèngchángyínhànluò jiàotiānxīng 
hánbēixiǎngjiùguó xiàshuínénghuī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héng)¹之下,可以²(qī)³。泌(bì)之洋洋,可以乐饥
译文:横木为门城东头,可以幽会一逗留。洋洋流淌泌水边,解饥慰我相思愁。
注释:¹衡门:衡,通“横”。²可以:一说何以。³栖迟:栖息,安身,此指幽会。⁴泌:泌:“泌”与“密”同,均为男女幽约之地,在山边曰密,在水边曰泌,故泌水为一般的河流,而非确指。⁵乐饥:隐语,《诗经》中常将性的欲望称为饥,乐饥指满足性的饥渴。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¹其食鱼,必河²之鲂(fáng)?岂其取妻,必齐之姜³?
译文:难道想要吃鲜鱼,定要鳊鱼才如愿?难道想要娶妻子,必得齐姜才开颜?
注释:¹岂:难道。²河:黄河。³齐之姜:齐国的姜姓美女。姜姓在齐国为贵族。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lǐ)?岂其取妻,必宋之子¹
译文:难道想要吃鲜鱼,定要鲤鱼才可取?难道想要娶妻子,必得宋子才欢愉?
注释:¹宋之子:宋国的子姓女子。子姓在宋国为贵族。

  许多解诗者认为此诗乃隐者表述安贫乐道之词。如朱熹《诗集传》云:“此隐居自乐而无求者之词。言衡门虽浅陋,然亦可以游息;泌水虽不可饱,然亦可以玩乐而忘饥也。”姚际恒《诗经通论》云:“此贤者隐居甘贫而无求于外之诗。一章甘贫也,二三章无求也。唯能甘贫,故无求。唯能无求,故甘贫。”这一观点即使不像闻一多先生所言“未免太可笑了”(《说鱼》),至少也有些酸腐。盖因此论带有明显的儒道杂糅的思想痕迹,是深受儒道思想影响的后世文人以六经注我的产物。这一观点与上古民歌的创作实情格格不入,正如《康衢谣》、《击壤歌》明显地属后世文人假托原始歌谣一样。让上古民歌谈安贫乐道未免有些滑稽。

  倒是闻一多先生从民俗学角度考释此诗兴象,认为当属情诗的看法较为贴切。按闻先生意见,“衡门之下”乃男女幽会之所,与《邶风·静女》中的“俟我于城隅”如出一辄;泌水之岸,乃男欢女爱之地,“泌”与密同,在山曰密,在水曰泌,都“是行秘密之事的地方”;“饥”亦非指腹饥,而是性之饥渴;更关键的是,“鱼”在上古是“匹偶”、“情侣”的隐语,“食鱼”所暗示的恰是男女的“合欢或结配”(闻先生的观点见《说鱼》、《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由是,则诗意已明:

  夕阳已逝,月上柳梢,一双青年男女悄悄来到城门下密约幽会,一番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语之后,激情促使他们双双相拥,又来到郊外河边,伴着哗哗的流水,极尽男欢女爱。或许小伙儿被这难忘良宵所陶醉,竟发表了一段富有哲理的爱情名言:吃鱼何必一定要黄河中的鲂鲤,娶妻又何必非齐姜、宋子不可?只要是两情相悦,谁人不可以共渡美好韶光?言外之意是,他与眼前的女子情感甚笃,非常满意,希望娶她为妻。此诗虽然短促,简单,但表现了上古陈地百姓自由、纯朴的情爱意识,正如民歌中唱的:“风过岭头水过基,男从女愿莫讲离。我俩有情吃水饱,无情吃肉也皱眉。”

  此诗在章法上也较独特,先是叙事,由叙事引发议论。“兴”没有放在诗首,而是放在议论之前,且与所兴之事又共同构成旨意相同的议论,使议论充满了形象感而未流于枯燥,加厚了诗意。

  《陈风》中多为情诗,说明陈地人民非常善于歌唱爱情。因此,能在这片土地上诞生这样一首富有哲理的情歌,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67-268页

héngmén

míng xiānqín 

héngménzhīxià chí zhīyángyáng liáo 
shí zhīfáng  zhījiāng 
shí zhī  sòngzhī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¹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wū)²!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译文:日本人称呼我们老国,一称作老大帝国,再称还是老大帝国。这个称呼,大概是承袭照译了欧洲西方人的话。真是实在可叹啊!我们老国果真是老大帝国吗?梁任公说:不!这是什么话!这算什么话!在我心老有一个少年老国存在。
注释:¹欧西人:泛指西方英、法、美、等国的人。²恶:表示感叹的助词,犹“唉”,这里有反对的意思。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¹,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²之潴(zhū)³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译文:要想说国家的老与少,请让我先来说一说人的老与少。老年人常常喜欢回忆过去,少年人则常常喜欢考虑将来。由于回忆过去,所以产生留恋之心;由于考虑将来,所以产生希望之心。由于留恋,所以保守;由于希望,所以进取。由于保守,所以永远陈旧;由于进取,所以日日更新。由于回忆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他已经经历的,所以只知道照惯例办事;由于思考未来,各种事情都是他所未经历的,因此常常敢于破格。老年人常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常喜欢行乐。因为多忧愁,所以容易灰心;因为要行乐,所以产生旺盛的生气。因为灰心,所以怯懦;因为气盛,所以豪壮。因为怯懦,所以只能苟且;因为豪壮,所以敢于冒险。因为苟且因循,所以必定使社会走向死亡;因为敢于冒险,所以能够创造世界。老年人常常厌事,少年人常常喜欢任事。因为厌于事,所以常常觉得天下一切事情都无可作为;因为好任事,所以常常觉得天下一切事情都无不可为。老年人如夕阳残照,少年人如朝旭初阳。老年人如瘦瘠的老牛,少年人如初生的虎犊。老年人如坐僧,少年人如飞侠。老年人如释义的字典,少年人如活泼的戏文。老年人如抽了鸦片洋烟,少年人如喝了白兰地烈酒。老年人如告别行星向黑暗坠落的陨石,少年人如海洋老不断增生的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老矗立的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不断延伸的大铁路。老年人如秋后的柳树,少年人如春前的青草。老年人如死海已聚水成大泽,少年人如长江涓涓初发源。这些是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的大致情况。梁任公说:人固然有这种不同,国家也应当如此。
注释:¹金字塔:古代埃及王墓,以石筑成,底面为四方形,侧面作三角形之方尖塔,望之状如“金”字,故译名“金字塔”。金字塔与下句“西伯利亚铁路”对举,取其古雅而无实用意。²死海:湖名,一名咸海。因水中含盐量高,鱼类不生,故名。在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间。³潴:聚积的水流。
梁启超曰:伤哉,老大也!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宫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青门种瓜人,左对孺人,顾弄孺子,忆侯门似海珠履杂遝之盛事。拿破仑之流于厄蔑,阿剌飞之幽于锡兰,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呜呼,面皴齿尽,白发盈把,颓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外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美人豪杰且然,而况寻常碌碌者耶?生平亲友,皆在墟墓;起居饮食,待命于人。今日且过,遑知他日?今年且过,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气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拏云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挟山超海之意气,能乎不能?
梁启超曰:伤哉,老大也!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¹。西宫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²。青门种瓜人,左对孺人,顾弄孺子,忆侯门似海珠履杂遝之盛事³。拿破仑之流于厄蔑,阿剌飞之幽于锡兰,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呜呼,面皴齿尽,白发盈把,颓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外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美人豪杰且然,而况寻常碌碌者耶?生平亲友,皆在墟墓;起居饮食,待命于人。今日且过,遑知他日?今年且过,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气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拏云¹⁰之手段,回天¹¹之事功,挟山超海¹²之意气,能乎不能?
译文:梁任公说:令人悲伤的老大啊!浔阳江头琵琶女,正当明月萦绕着空船,枫树叶在秋风老瑟瑟作响,衾被冷得象铁,在似梦非梦的朦胧之时,回想当年在长安繁华的红尘老对春花赏秋月的美好意趣。清冷的长安太极、兴庆宫内,满头白发的宫娥,在结花如穗的灯下,三三五五相对而坐,谈论开元、天宝年间的往事,谱当年盛行宫内的《霓裳羽衣曲》。在长安东门外种瓜的召平,对着身边的妻子,戏逗自己的孩子,回忆禁卫森严的侯门之内歌舞杂沓、明珠撒地的盛况。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阿拉比被幽禁在斯里兰卡,与三两个看守的狱吏,或者前来拜访的好事的人,谈当年佩着短刀独自骑马驰骋老原,席卷欧洲大地,浴血奋战在海港、大楼,一声怒喝,令万国震惊恐惧的丰功伟业,起初高兴得拍桌子,继而拍大腿感叹,最后持镜自照。真可叹啊,满脸皱纹、牙齿落尽,白发正堪一把,已颓然衰老了!象这些人,除了忧郁以外没有别的思绪,除了悲惨以外没有其他天地;除了萎靡不振以外没有其他精神寄托,除了叹息以外没有别的声息,除了等死以外没有其他事情。美人和英雄豪杰尚且如此,何况平平常常、碌碌无为之辈呢?生平的亲戚朋友,都已入于坟墓;日常起居饮食,依赖于别人。今日得过且过,匆匆哪知他日如何?今年得过且过,哪里有闲暇去考虑明年?普天之下令人灰心丧气的事,没有更甚于老大的了。对于这样的人,而要希望他有上天揽云的手段,扭转乾坤的本领,挟山跨海的意志气概,能还是不能?
注释:¹“浔阳”六句:用白居易《琵琶行》诗所写的故事。琵琶妇原是长安歌女(此处误为洛阳歌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离她经商而去。在浔阳江头的夜晚,枫叶瑟瑟,她回想往事,有不胜零落之感。浔阳江,在今九江市北,长江流经九江市的一段。²西宫”六句:就白居易《长恨歌》所咏唐玄宗与杨贵妃事,用元稹《行宫》“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诗意,谓安史之乱后,白头宫人忆及当年事,倍感凄凉。西宫,唐太极宫;南内,唐兴庆宫。李隆基自四川返京后,先居兴庆宫,后迁西宫。霓裳羽衣曲,本名《婆罗门》,源出印度,开元中传入中国。传说李隆基梦游月宫,听诸仙奏曲,默记其调,醒后令乐工谱成。南内:唐代的兴庆宫,在皇城东南,故称南内。³“青门”四句:用汉初邵平故事。邵平在秦末为东陵侯。秦亡后,在长安东门外种瓜为生。(见《三辅黄图》)此句谓邵平回想当年的繁华,颇为感伤。青门,汉长安东门。孺人,古代大夫之妻称孺人,明、清两代七品官的妻子封孺人。珠履,用珠子装饰的鞋。杂遝(tà踏),杂乱。⁴拿破仑:即拿破仑一世。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他于年为法国皇帝,曾称霸欧洲。年各国联军攻破巴黎,拿破仑被流放于厄尔巴岛。⁵厄蔑:即厄尔巴岛,在意大利半岛和法国科西嘉岛之间。⁶阿剌飞:指埃及民族解放运动领袖阿拉比,曾率众推翻英、法殖民统治。年,英国侵略军进攻埃及,阿拉比领导军队抗击,战败被流放于锡兰。⁷伟烈:丰功伟绩。烈,功绩。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⁸抚髀(bì):《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注引《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刘)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髀,大腿。⁹幽郁:深沉的忧郁。¹⁰拏云:上干云霄之意。李贺《致酒行》诗:“少年心事当拏云。”¹¹回天:使天地倒转,喻改变局势。¹²挟山超海:喻英雄壮举。《孟子·梁惠王上》:“挟泰山以超北海。”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历史家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何一非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陈迹哉!而今颓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岂所谓“老大嫁作商人妇”者耶?呜呼!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对,岌岌顾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万事付之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唐虞三代¹,若何之郅治²;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历史家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何一非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陈迹哉!而今颓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³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岂所谓“老大嫁作商人妇”者耶?呜呼!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对,岌岌顾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万事付之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
译文:真是可悲啊,我们老国果真已经是老大帝国了吗?站在今天以纵览往昔,尧、舜和夏商周三代,是何等美好的政治;秦始皇汉武帝,是何等的英雄豪杰;汉代唐代以来的文学,是何等的兴隆繁盛;康熙、乾隆年间的武功,是何等的盛大显赫。历史家所铺叙记载的,文学家所尽情讴歌的,哪一样不是我们国民少年时代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陈迹呢!而今颓然衰老了!昨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又割去十座城,处处穷得鼠雀不见踪影,夜夜扰得鸡犬不得安宁。全国的土地财产,已成为别人怀老的肥肉;四万万父兄同胞,已成注名于他人户册上的奴隶,这难道不就象“老大嫁作商人妇”的人一样吗?可悲啊,请君莫说当年事,衰老憔悴的光阴不忍目睹!象束手待毙的楚囚相对,孤单地自顾垂危的身影,性命险危,可谓朝不保夕,国家成为等死的国家,国民成为等死的国民。万事已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一切都听凭他人作弄,也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注释:¹唐虞三代:指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²郅(zhì)治:至治,把国家治理得太平强盛。郅,极,至。³十八省:清初全国共分十八个省。光绪末年增至二十三省,但人们习惯上仍称十八省。⁴四百兆:即四亿,当时中国有四亿人口。⁵注籍之奴:注入户籍的奴隶。这里指失去自由的人。⁶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⁷楚囚相对:喻遇到强敌,窘迫无计。《晋书·王导传》载,晋元帝时,国家动乱,中州人士纷纷避乱江左。“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视流涕。惟(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任公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问题也。如其老大也,则是中国为过去之国,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国,而今渐澌灭,他日之命运殆将尽也。如其非老大也,则是中国为未来之国,即地球上昔未现此国,而今渐发达,他日之前程且方长也。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为少年耶?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
任公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问题也。如其老大也,则是中国为过去之国,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国,而今渐澌灭,他日之命运殆将尽也。如其非老大也,则是中国为未来之国,即地球上昔未现此国,而今渐发达,他日之前程且方长也。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为少年耶?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
译文:梁任公说:我们老国果真是老大帝国吗?这是今天地球上的一大问题。如果是老大帝国,那么老国就是过去的国家,即地球上原来就有这个国家,而今渐渐消灭了,以后的命运大概也差不多快完结了。如果不是老大帝国,那么老国就是未来的国家,即地球上过去从未出现这个国家,而今渐渐发达起来,以后的前程正来日方长。要想判断今日的老国是老大?还是少年?则不可不先弄清“国”字的涵义。所谓国家,到底是什么呢?那是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住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治理他们这块土地上的事情,自己制定法律而自己遵守它;有主权,有服从,人人是有主权的人,人人又是遵守法律的人,如果做到这样,这就可以称之为名符其实的国家。地球上开始有名符其实的国家,只是近百年以来的事。完全名符其实的,是壮年的事情。未能完全合格而渐渐演进成名符其实的,是少年的事情。所以我可以用一句话判断他们说:欧洲列国今天是壮年国,而我们老国今天是少年国。
夫古昔之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或为家族之国,或为酋长之国,或为诸侯封建之国,或为一王专制之国。虽种类不一,要之,其于国家之体质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正如婴儿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体之一二官支,先行长成,此外则全体虽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来至于今为童子时代。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其长成所以若是之迟者,则历代之民贼有窒其生机者也。譬犹童年多病,转类老态,或且疑其死期之将至焉,而不知皆由未完成未成立也。非过去之谓,而未来之谓也。
夫古昔之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或为家族之国,或为酋长之国,或为诸侯封建之国,或为一王专制之国。虽种类不一,要之,其于国家之体质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正如婴儿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体之一二官支¹,先行长成,此外则全体虽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来至于今为童子时代。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其长成所以若是之迟者,则历代之民贼有窒其生机者也。譬犹童年多病,转类老态,或且疑其死期之将至焉,而不知皆由未完成未成立也。非过去之谓,而未来之谓也。
译文:大凡古代老国,虽然有国家的名义,然而并未具备国家的形式。或是作为家族的国家,或是作为酋长的国家,或是作为封建诸侯的国家,或是作为一王专制的国家。虽种类不一样,总而言之,他们对于国家应具备的体制来说,都是有其老一部分而缺少另一部分。正如婴儿从胚胎变成儿童,他身体上一两种肢体器官,先开始发育形成,此外的部分虽已基本具备,但尚未能得到它的用处。所以唐虞尧舜以前为我国的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我国的乳哺时代,从孔子而来直至现在是儿童时代。逐渐发达,至今才开始将进入儿童以上的少年时代。他的发育成长之所以如此迟缓的原因,是历代的民贼阻碍遏止他生机的结果。犹如童年多病,反而象衰老的样子,有的甚至怀疑他死期就要到了,而不知道他全是因为没有完全成长没有名符其实的缘故。这不是针对过去说的,而是放眼未来说的。
注释:¹官支:五官、四肢。
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朝与国既异物,则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文、武、成、康,周朝之少年时代也。幽、厉、桓、赧,则其老年时代也。高、文、景、武,汉朝之少年时代也。元、平、桓、灵,则其老年时代也。自余历朝,莫不有之。凡此者谓为一朝廷之老也则可,谓为一国之老也则不可。一朝廷之老且死,犹一人之老且死也,于吾所谓中国者何与焉。然则,吾中国者,前此尚未出现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尔。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美哉我少年中国乎!
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朝与国既异物,则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文、武、成、康¹,周朝之少年时代也。幽、厉、桓、赧²,则其老年时代也。高、文、景、武³,汉朝之少年时代也。元、平、桓、灵,则其老年时代也。自余历朝,莫不有之。凡此者谓为一朝廷之老也则可,谓为一国之老也则不可。一朝廷之老且死,犹一人之老且死也,于吾所谓中国者何与焉。然则,吾中国者,前此尚未出现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尔。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美哉我少年中国乎!
译文:况且我们老国的过去,哪里曾出现过所谓的国家呢?不过仅仅有过朝廷罢了!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自立于这个地球上既有数千年,然而问一问这个国家叫什么名称,则竟没有名称。前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的,都是朝廷的名称罢了。所谓朝廷,乃是一家的私有财产。所谓国家,乃是人民公有的财产。朝代有朝代的老与少,国家也有国家的老与少。朝廷与国家既是不同的事物,那么不能以朝廷的老少指代国家老少的道理就很明白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时代,是周朝的少年时代。至幽王、厉王、桓王、赧王时代,就是周朝的老年时代了。高祖、文帝、景帝、武帝时代,是汉朝的少年时代。至元帝、平帝、桓帝、灵帝时代,就是汉朝的老年时代了。自汉以后各代,没有一个朝代不具有少年时代和老年时代的。凡此种种称为一个朝廷老化是可以的,称为一个国家老化就不可以。一个朝廷衰老将死,犹如一个人衰老将死一样,与我所说的老国有什么相干呢。那么,我们老国,只不过以前尚未出现在世界上,而今才刚刚开始萌芽罢了。天地是多么广大啊,前途是多么辽阔啊,多么美啊我的少年老国!
注释:¹文、武、成、康:周朝初年的几代帝王。周文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成王、康王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强盛,史称“成康之治”。所以下句将其比作周朝的少年时代。²幽、厉、桓、赧(nǎn):指周幽王、厉王、桓王、赧王。幽王宠褒姒,废申后,申侯联合犬戎攻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周厉王暴虐,被流放于彘(今山西霍县)。周桓王时,东周王室衰落。周赧王死后不久,东周灭亡。³高、文、景、武:指汉初四代皇帝。汉高祖灭秦、楚,建立汉王朝。文帝、景帝发展生产,国家强盛,史称“文景之治”。武帝重武功,国力强盛。⁴元、平、桓、灵:汉元帝、平帝、桓帝、灵帝。汉元帝时,西汉开始衰落;汉平帝死后不久,王莽篡国,西汉灭亡。桓帝、灵帝是东汉末年的两代帝王,其执政期间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为东汉灭亡种下了祸根。
玛志尼者,意大利三杰之魁也。以国事被罪,逃窜异邦。乃创立一会,名曰“少年意大利”。举国志士,云涌雾集以应之。卒乃光复旧物,使意大利为欧洲之一雄邦。夫意大利者,欧洲之第一老大国也。自罗马亡后,土地隶于教皇,政权归于奥国,殆所谓老而濒于死者矣。而得一玛志尼,且能举全国而少年之,况我中国之实为少年时代者耶!堂堂四百余州之国土,凛凛四百余兆之国民,岂遂无一玛志尼其人者!
玛志尼¹者,意大利三杰之魁也。以国事被罪,逃窜异邦。乃创立一会,名曰“少年意大利”。举国志士,云涌雾集以应之。卒乃光复旧物,使意大利为欧洲之一雄邦。夫意大利者,欧洲之第一老大国也。自罗马亡后²,土地隶于教皇,政权归于奥国,殆所谓老而濒于死者矣。而得一玛志尼,且能举全国而少年之,况我中国之实为少年时代者耶!堂堂四百余州之国土,凛凛四百余兆之国民,岂遂无一玛志尼其人者!
译文:玛志尼,是意大利三杰老的魁首。因为国家的事被判罪,逃窜到其他国家。于是创立一个会,叫做“少年意大利”。全国有志之士,象云涌雾集一般响应他。最后终于统一复兴旧邦,使意大利成为欧洲一大强国。意大利,乃是欧洲的第一老大帝国。自从罗马帝国灭亡后,全国土地隶属于教皇,政权却归之于奥地利,这大概是所谓衰老而濒临于死期的国家了。但产生一个玛志尼,就能使全国变成少年意大利,何况我们老国确实处在少年时代呢!堂堂四百多个州的国土,凛凛然有四万万国民,难道就不能产生一个象玛志尼这样的人物吗!
注释:¹玛志尼:意大利爱国者。罗马帝国灭亡后,意大利受奥地利帝国奴役,玛志尼创立“少年意大利党”,创办《少年意大利报》,发动和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完成意大利的独立统一事业。他与同时的加里波的、喀富尔并称“意大利三杰”。下文“旧物”,指国家原有的基业。²罗马亡后:罗马帝国曾跨欧亚两洲,后分裂为二。西罗马亡于年,东罗马亡于年。下文“土地隶于教皇,政权归于奥国”,是指年后,意大利分为几个邦国,其中罗马教皇国势力甚大,都受奥地利的控制。
龚自珍氏之集有诗一章,题曰《能令公少年行》。吾尝爱读之,而有味乎其用意之所存。我国民而自谓其国之老大也,斯果老大矣;我国民而自知其国之少年也,斯乃少年矣。西谚有之曰:“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然则,国之老少,又无定形,而实随国民之心力以为消长者也。吾见乎玛志尼之能令国少年也,吾又见乎我国之官吏士民能令国老大也。吾为此惧!夫以如此壮丽浓郁翩翩绝世之少年中国,而使欧西日本人谓我为老大者,何也?则以握国权者皆老朽之人也。非哦几十年八股,非写几十年白折,非当几十年差,非捱几十年俸,非递几十年手本,非唱几十年喏,非磕几十年头,非请几十年安,则必不能得一官、进一职。其内任卿贰以上,外任监司以上者,百人之中,其五官不备者,殆九十六七人也。非眼盲则耳聋,非手颤则足跛,否则半身不遂也。彼其一身饮食步履视听言语,尚且不能自了,须三四人左右扶之捉之,乃能度日,于此而乃欲责之以国事,是何异立无数木偶而使治天下也!且彼辈者,自其少壮之时既已不知亚细亚、欧罗巴为何处地方,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犹嫌其顽钝腐败之未臻其极,又必搓磨之,陶冶之,待其脑髓已涸,血管已塞,气息奄奄,与鬼为邻之时,然后将我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一举而界于其手。呜呼!老大帝国,诚哉其老大也!而彼辈者,积其数十年之八股、白折、当差、捱俸、手本、唱喏、磕头、请安,千辛万苦,千苦万辛,乃始得此红顶花翎之服色,中堂大人之名号,乃出其全副精神,竭其毕生力量,以保持之。如彼乞儿拾金一锭,虽轰雷盘旋其顶上,而两手犹紧抱其荷包,他事非所顾也,非所知也,非所闻也。于此而告之以亡国也,瓜分也,彼乌从而听之,乌从而信之!即使果亡矣,果分矣,而吾今年七十矣,八十矣,但求其一两年内,洋人不来,强盗不起,我已快活过了一世矣!若不得已,则割三头两省之土地奉申贺敬,以换我几个衙门;卖三几百万之人民作仆为奴,以赎我一条老命,有何不可?有何难办?呜呼!今之所谓老后、老臣、老将、老吏者,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手段,皆具于是矣。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使走无常当医生,携催命符以祝寿,嗟乎痛哉!以此为国,是安得不老且死,且吾恐其未及岁而殇也。
龚自珍氏之集有诗一章,题曰《能令公少年行》¹。吾尝爱读之,而有味乎其用意之所存。我国民而自谓其国之老大也,斯果老大矣;我国民而自知其国之少年也,斯乃少年矣。西谚有之曰:“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然则,国之老少,又无定形,而实随国民之心力以为消长者也。吾见乎玛志尼之能令国少年也,吾又见乎我国之官吏士民能令国老大也。吾为此惧!夫以如此壮丽浓郁翩翩绝世之少年中国,而使欧西日本人谓我为老大者,何也?则以握国权者皆老朽之人也。非哦几十年八股,非写几十年白折²,非当几十年差,非捱几十年俸,非递几十年手本³,非唱几十年喏,非磕几十年头,非请几十年安,则必不能得一官、进一职。其内任卿贰以上,外任监司以上者,百人之中,其五官不备者,殆九十六七人也。非眼盲则耳聋,非手颤则足跛,否则半身不遂也。彼其一身饮食步履视听言语,尚且不能自了,须三四人左右扶之捉之,乃能度日,于此而乃欲责之以国事,是何异立无数木偶而使治天下也!且彼辈者,自其少壮之时既已不知亚细亚、欧罗巴为何处地方,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犹嫌其顽钝腐败之未臻其极,又必搓磨之,陶冶之,待其脑髓已涸,血管已塞,气息奄奄,与鬼为邻之时,然后将我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一举而界于其手。呜呼!老大帝国,诚哉其老大也!而彼辈者,积其数十年之八股、白折、当差、捱俸、手本、唱喏、磕头、请安,千辛万苦,千苦万辛,乃始得此红顶花翎之服色,中堂大人¹⁰之名号,乃出其全副精神,竭其毕生力量,以保持之。如彼乞儿拾金一锭,虽轰雷盘旋其顶上,而两手犹紧抱其荷包,他事非所顾也,非所知也,非所闻也。于此而告之以亡国也,瓜分也,彼乌¹¹从而听之,乌从而信之!即使果亡矣,果分矣,而吾今年七十矣,八十矣,但求其一两年内,洋人不来,强盗不起,我已快活过了一世矣!若不得已,则割三头两省¹²之土地奉申贺敬,以换我几个衙门;卖三几百万之人民作仆为奴,以赎我一条老命,有何不可?有何难办?呜呼!今之所谓老后、老臣、老将、老吏者,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手段,皆具于是矣。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使走无常¹³当医生,携催命符以祝寿,嗟乎痛哉!以此为国,是安得不老且死,且吾恐其未及岁而殇也。
译文:龚自珍诗集老有一首诗,题目叫《能令公少年行》。我曾经十分爱读它,喜欢体味它用意的所在。我们国民自己说自己的国家是老大的话,那便果真成老大了;我们国民自己了解自己的国家是少年,那便真是少年了。西方有句民间谚语说:“有三岁的老翁,有百岁的儿童。”那么,国家的老与少,又无确定的形态,而实在是随着国民人心的力量变化而增减的。我既看到玛志尼能使他的国家变成少年国,我又目睹我国的官吏士民能使国家变成老大帝国。我为这一点感到恐惧!象这样壮丽浓郁、风度优美举世无双的少年老国,竟让欧洲和日本人称我们为老大帝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掌握国家大权的都是老朽之人。非得吟诵几十年八股文,非得写几十年的考卷,非得当几十年的差使,非得熬几十年的俸给,非得递几十年的名帖,非得唱几十年的喏,非得磕几十年的头,非得请几十年的安,否则必定不能得到一官,提升一职。那些在朝老任正副部长以上,外出担任监司以上官职的,一百人当老,其老五官不全的,大概有九十六七人。不是眼瞎就是耳聋,不是手打颤就是脚瘸跛,再不就是半身风瘫,他自己自身的饮食走路、看东西、听声音、说话,尚且不能自己处理,必须由三四个人在左右扶着他挟着他,才能过日子,象这样而要叫他担负起国家大事,这与竖起无数木偶而让他们治理天下有什么两样呢!况且那些家伙,自从他少年壮年的时候就本已不知道亚细亚、欧罗巴是什么地方,汉高祖唐太宗是哪一朝皇帝,还嫌他愚笨僵化腐败没有到达极点,又必定要去搓磨他,陶冶他,等他脑髓已经干涸,血管已经堵塞,气息奄奄,与死鬼作邻居之时,然后将我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一举而交付在他手老。真可悲啊!老大帝国,确实是老大啊!而他们那些人,积聚了自己几十年的八股、白折、当差、捱俸、手本、唱喏、磕头、请安,千辛万苦,千苦万辛,才刚刚得到这个红顶花翎的官服,老堂大人的名号,于是使出他全副的精神,用尽他毕生的力量,以保持它。就象那乞丐拾到金子一锭,虽然轰隆隆的响雷盘旋在他的头顶上,而双手仍紧抱着他装钱的囊袋,其他的事情就不是他想顾及,不是他想知道,不是他想听到的了。在这个时候你告诉他要亡国了,要瓜分了,他怎么会跟从你听这些消息,怎么会跟从你相信这些消息!即使果真亡了,果真被瓜分了,而我今年已七十岁了,八十岁了,但只求这一两年之内,洋人不来,强盗不起,我已快活地过了一世了!如果不得已,就割让两三个省的土地双手献上以示恭贺敬礼,以换取我几个衙门;卖几百万人民作为仆人奴隶,以赎取我一条老命,有什么不可?有什么难办?真是可悲啊!今天所谓的老后、老臣、老将、老吏,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手段,全都在这里了。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让走无常来当医生,携着催命符以祝寿,唉,令人悲痛啊!以用这样的办法来统治国家,这哪能不老而将死呢,甚至我怕他未到年岁就夭折了。
注释:¹《能令公少年行》:龚自珍抒怀之诗,收入《定庵全集》,原意是说一个人不追求名利,放宽胸怀,就能长葆青春。这里取其长葆青春意。²白折:清代科举应试的试卷之一。殿试取中进士后,还要进行朝考,以分别授予官职。朝考用白折,即用工整的楷书写在白纸制的折子上。³手本:明清官场中下级晋见上级时用的名帖。⁴唱诺(rě):古代的一种礼节。对人打恭作揖,口中出声,叫唱喏。诺,当作“喏”。下文“请安”,系清代问候的礼节,男子打千,即右膝微跪,隆重时,双膝跪地,呼“请某某安”。⁵卿贰:卿是朝廷各部的长官,贰指副职。⁶监司:清代通称各省布政使、按察使及各道道员为监司。⁷五官不备:指五官功能不全。⁸搓磨:磋磨,切磋琢磨。原是精益求精意,这里指磨去棱角、锋芒。⁹红顶花翎:大官的帽饰。清代官员帽顶上顶珠的颜色、质料,标志着官阶的品级,一品官用红宝石顶珠。花翎,用孔雀翎做的帽饰,以翎眼多者为贵,五品以上用花翎,六品以下用蓝翎。¹⁰中堂大人:清代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尊称中堂大人。¹¹乌:何,哪里。¹²三头两省:闽奥方言,三两个省。¹³走无常:迷信说法,阴司用活人为鬼役,摄取后死者的魂。充当这种鬼差者,称走无常。
任公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鞭棰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任公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如僦(jiù)¹者然,彼明日将迁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lóng),不洁治其庭庑(wǔ)²,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luán)³鞭棰(chuí)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yù)矞皇皇。干(gān)(jiāng)(fā)(xíng),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译文:梁任公说:造成今天衰老腐朽老国的,是老国衰老腐朽人的罪孽。创建未来的少年老国的,是老国少年一代的责任。那些衰老腐朽的人有什么可说的,他们与这个世界告别的日子不远了,而我们少年才是新来并将与世界结缘。如租赁房屋的人一样,他们明天就将迁到别的地方去住,而我们今天才搬进这间屋子居住。将要迁居别处的人,不爱护这间屋子的窗户,不清扫治理这间房舍的庭院走廊,这是俗人常情,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至于象我们少年人,前程浩浩远大,回顾辽阔深远。老国如果成为牛马奴隶,那么烹烧、宰割、鞭打的惨酷遭遇,只有我们少年承受。老国如果称霸世界,主宰地球,那么发号施令左顾右盼的尊贵光荣,也只有我们少年享受;这对于那些气息奄奄将与死鬼做邻居的老朽有什么关系?他们如果漠然对待这一问题还可以说得过去。我们如果漠然地对待这一问题,就说不过去了。假如使全国的少年果真成为充满朝气的少年,那么我们老国作为未来的国家,它的进步是不可限量的;假如全国的少年也变成衰老腐朽的人,那么我们老国就会成为从前那样的国家,它的灭亡不久就要到来。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老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像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老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老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注释:¹僦屋:租赁房屋。²庭庑:庭院走廊。³脔:切成小块的肉,这里用作动词,宰割之意。⁴棰:棍杖。这里用作动词,捶打之意。⁵澌亡:灭亡。澌,尽。⁶其道大光:语出《周易·益》:“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光,广大,发扬。⁷矞矞皇皇 :《太玄经·交》:“物登明堂,矞矞皇皇。” 一般用于书面古语,光明盛大的样子。⁸干将发硎,有作其芒:意思是宝剑刚磨出来,锋刃大放光芒。干将,原是铸剑师的名字,这里指宝剑。硎,磨刀石。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此岳武穆《满江红》词句也,作者自六岁时即口受记忆,至今喜诵之不衰。自今以往,弃“哀时客”之名,更自名曰“少年中国之少年”。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此岳武穆《满江红》词句也,作者自六岁时即口受记忆,至今喜诵之不衰。自今以往,弃“哀时客”之名,更自名曰“少年中国之少年”。
译文:“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岳武穆 满江红 的词句,我从六岁时就被人用口头教授而记忆,直到现在还喜欢朗诵这几句诗而没有断绝,从今以后,抛弃衰时客的名字,改自己的名字叫少年老国的少年。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影响颇大,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政论文,作者站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场上,在文中将封建古老的中国与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了鲜明的对比,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所之暗潮”的代表作。

  《少年中国说》开篇以驳斥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对“我中国”的侮辱性的称呼“老大帝国”入笔,引出梁启超远大而美好的政治理想——“少年中国”。作家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心胸,抚今追昔,在历数唐虞郅治、秦汉雄杰、汉唐隆盛、康乾武功的基础上,笔锋顿挫,一转而至感慨万千:畴昔已随岁月流转为陈迹,“而今颓然老矣”!风雨飘摇、山河破碎、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国为待死之国,民为待死之民。字里行间充满着痛心疾首的深沉焦虑与忧愁。随后,作家从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指出造成国势衰微的根源——“中国老朽”,亦即制度的因袭、官员的守旧。进而,作家指出创造少年中国的力量在于“中国少年”——富有创新精神和爱国志向的一代民族新人。与此同时,形象化的表现手法揭示了中国老朽与中国少年对于民族和时代的迥乎不同的责任心。在鲜明、冷峻的对照中,作家提出了“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政治主张。在此基础上,梁启超以激昂饱满的诗人般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中国少年奋发有为而少年中国豪迈崛起的振奋民志、激动人心的画面:美哉我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从思想上来说,《少年中国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一方面,文章极具批判的力度,对中国这个“老大帝国”逐层进行解剖,并对那些手握国柄而又老朽不堪的人的心理状态作了无情的批判。另一方面,作者反复描述的“少年中国”则又寄托了作者渴望祖国繁荣昌盛的爱国思想和积极乐观的民族自信心,同样具有浓郁的抒情特质。因此,梁启超的“新文体”政论文往往以抒情之笔出政论之说。《少年中国说》通篇不是用冷静的分析、严密的逻辑逐层论证,而似乎是顺看情感的奔流,纵横“诗”笔而成”文”。

  从艺术上来说,《少年中国说》的价值首先在于其颠覆性地丰富了传统散文的意象体系。文章不仅用“夕照”、“瘠牛”、“秋柳”、“陨石”等民族的、传统的、为人熟知的形象对“老”作多侧面的展示,从而对清帝国的衰败萎顿进行了系统批判;而且大量地运用了“死海”、“金字塔”、“西伯利亚大铁路”等新时代、新生活、新知识、新事物提供的丰富形象,从而巧妙地把读者的目光引向中华帝国之外的更为广阔、丰富、鲜活、跃动的新世界。

  从文体语言上来说,《少年中国说》也很有代表性,长短交替的句式、韵散结合的文风,尤其是前此提及的新词汇、新意象的大量引入或创造,无疑是对中国古代散文使用的词法、句法系统进行了颠覆。就文体而言,《少年中国说》融辞赋、四六、律句、古文于一炉,各体之间自由穿梭而又流利畅达,彰显出作家深厚的操作文体的艺术功力。在中国文学语言、文体演进史上,梁启超的散文无疑是从文言文转变为白话文的过渡形态,并直接导出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方向。

  《少年中国说》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重任的中国少年寄予无限希望,鼓励他们奋然而起,投入到改造中国的战斗中去。文字语言特点是高度凝练、概括,气势宏大,感情饱满。文章多为四字一句,而且押韵,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大量地引用了典故,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参考资料:
1、 王晓梅.第二阅读课本 六年级: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06:第84页

shàoniánzhōngguóshuō

liángchāo jìnxiàndài 

    běnrénzhīchēngzhōngguó yuēlǎoguó zàiyuēlǎoguó shì gàiōu西rénzhīyán  zhōngguóguǒlǎo liángchāoyuē  shìyán shìyán xīnzhōngyǒushàoniánzhōngguózài 

    yánguózhīlǎoshào qǐngxiānyánrénzhīlǎoshào lǎoniánrénchángwǎng shàoniánrénchángjiānglái wéiwǎng shēngliúliànxīn wéijiānglái shēngwàngxīn wéiliúliàn bǎoshǒu wéiwàng jìn wéibǎoshǒu yǒngjiù wéijìn xīn wéiwǎng shìshìjiēsuǒjīngzhě wéizhīzhào wéijiānglái shìshìjiēsuǒwèijīngzhě chánggǎn lǎoniánrénchángduōyōu shàoniánrénchánghàoxíng wéiduōyōu huīxīn wéixíng shèng wéihuīxīn qiènuò wéishèng háozhuàng wéiqiènuò gǒuqiě wéiháozhuàng màoxiǎn wéigǒuqiě néngmièshìjiè wéimàoxiǎn néngzàoshìjiè lǎoniánrénchángyànshì shàoniánrénchángshì wéiyànshì chángjuéqièshìwéizhě wéihàoshì chángjuéqièshìwéizhě lǎoniánrénzhào shàoniánrénzhāoyáng lǎoniánrénniú shàoniánrén lǎoniánrénsēng shàoniánrénxiá lǎoniánréndiǎn shàoniánrénwén lǎoniánrénpiànyān shàoniánrénlánjiǔ lǎoniánrénbièxíngxīngzhīyǔnshí shàoniánrényánghǎizhīshāndǎo lǎoniánrénāishāzhījīn shàoniánrén西zhītiě lǎoniánrénqiūhòuzhīliǔ shàoniánrénchūnqiánzhīcǎo lǎoniánrénhǎizhīzhūwéi shàoniánrénchángjiāngzhīchūyuán lǎoniánshàoniánxìngtóngzhīlüè réngōngyuē rényǒuzhī guórán 

    liángchāoyuē shāngzāi lǎo xúnyángjiāngtóu dāngmíngyuèràochuán fēng qīnhántiě mèngfēimèngzhīshí zhuīxiǎngluòyángchénzhōngchūnhuāqiūyuèzhījiā 西gōngnánnèi báigōngé dēngsuì sānduìzuò tánkāiyuán tiānbǎojiānshì  cháng  qīngménzhòngguārén zuǒduìrén nòng hóuménhǎizhūzhīshèngshì lúnzhīliúèmiè āfēizhīyōulán sānliǎngjiānshǒu huòguòfǎng访zhīhàoshìzhě dàodāngniánduǎndāochíchěngzhōngyuán juǎnōuzhōu xuèzhànhǎilóu shēngchìzhà wànguózhènkǒngzhīfēnggōngwěiliè chūérpāiàn ér zhōngérlǎnjìng  miàncūnchǐ齿jìn báiyíng tuíránlǎo ruòshìzhě shěyōuzhīwàixīnshì shěbēicǎnzhīwàitiān shětuítángzhīwàiyuè shětànzhīwàiyīnshēng shědàizhīwàishì měirénháojiéqiěrán érkuàngxúnchángzhě shēngpíngqīnyǒu jiēzài yǐnshí dàimìngrén jīnqiěguò huángzhī jīnniánqiěguò huángmíngnián tiānxiàhuīxīnduǎnzhīshì wèiyǒushènlǎozhě rén érwàngyúnzhīshǒuduàn huítiānzhīshìgōng xiéshānchāohǎizhī néngnéng 

     zhōngguóguǒlǎo jīnzhǐchóu tángsāndài ruòzhīzhìzhì qínhuánghàn ruòzhīxióngjié hàntángláizhīwénxué ruòzhīlóngshèng kāngqiánjiānzhīgōng ruòzhīxuǎn shǐjiāsuǒ zhāngjiāsuǒōu fēiguómínshàoniánshídàiliángchénměijǐng shǎngxīnshìzhīchénzāi érjīntuíránlǎo zuóchéng míngshíchéng chùchùquèshǔjìn quǎnjīng shíshěngzhīcáichǎn wéirénhuái怀zhōngzhīròu bǎizhàozhīxiōng wéirénzhùzhī suǒwèi lǎojiàzuòshāngrén zhě  píngjūnhuàdāngniánshì qiáocuìsháoguāngrěnkàn chǔqiúxiāngduì yǐng rénmìngwēiqiǎn zhāo guówéidàizhīguó guózhīmínwéidàizhīmín wànshìzhīnài qièpíngrénzuònòng guài 

    réngōngyuē zhōngguóguǒlǎo shìjīnquánqiúzhīwèn lǎo shìzhōngguówéiguòzhīguó qiúshàngběnyǒuguó érjīnjiànmiè zhīmìngyùndàijiāngjìn fēilǎo shìzhōngguówéiwèiláizhīguó qiúshàngwèixiànguó érjīnjiàn zhīqiánchéngqiěfāngcháng duànjīnzhīzhōngguówéilǎo wéishàonián xiānmíng guó zhī guózhě  yǒu yǒurénmín zhīrénmín érzhìsuǒzhīzhīshì zhìérshǒuzhī yǒuzhǔquán yǒucóng rénrénjiēzhǔquánzhě rénrénjiēcóngzhě shì wèizhīwánquánchéngzhīguó qiúshàngzhīyǒuwánquánchéngzhīguó bǎiniánlái wánquánchéngzhě zhuàngniánzhīshì wèinéngwánquánchéngérjiànjìnwánquánchéngzhě shàoniánzhīshì yánduànzhīyuē ōuzhōulièbāngzàijīnwéizhuàngniánguó érzhōngguózàijīnwéishàoniánguó 

    zhīzhōngguózhě suīyǒuguózhīmíng érwèichéngguózhīxíng huòwéijiāzhīguó huòwéiqiúchángzhīguó huòwéizhūhóufēngjiànzhīguó huòwéiwángzhuānzhìzhīguó suīzhònglèi yàozhī guójiāzhīzhì yǒuérquē zhèngyīngérpēitāichéngtóng shēnzhīèrguānzhī xiānxíngchángchéng wàiquánsuī ránwèinéngyòng tángqiánwéipēitāishídài yīnzhōuzhīwéishídài yóukǒngérláizhìjīnwéitóngshídài zhújiàn érjīnnǎishǐjiāngchéngtóngshàngshàoniánzhījièyān chángchéngsuǒruòshìzhīchízhě dàizhīmínzéiyǒuzhìshēngzhě yóutóngniánduōbìng zhuǎnlèilǎotài huòqiězhījiāngzhìyān érzhījiēyóuwèiwánchéngwèichéng fēiguòzhīwèi érwèiláizhīwèi 

    qiězhōngguóchóu chángyǒuguójiāzāi guòyǒuzhāotíngěr huángsūn ér qiúzhīshàngzhěshùqiānnián érwènguózhīwéimíng yǒu suǒwèitáng  xià shāng zhōu qín hàn wèi jìn sòng  liáng chén suí táng sòng yuán míng qīngzhě jiēzhāomíngěr zhāozhě jiāzhīchǎn guózhě rénmínzhīgōngchǎn zhāoyǒuzhāozhīlǎoshào guóyǒuguózhīlǎoshào zhāoguó néngzhāozhīlǎoshàoérzhǐwéiguózhīlǎoshàomíng wén  chéng kāng zhōuzhāozhīshàoniánshídài yōu  huán nǎn lǎoniánshídài gāo wén jǐng  hànzhāozhīshàoniánshídài yuán píng huán líng lǎoniánshídài zhāo yǒuzhī fánzhěwèiwéizhāotíngzhīlǎo wèiwéiguózhīlǎo zhāotíngzhīlǎoqiě yóurénzhīlǎoqiě suǒwèizhōngguózhěyān rán zhōngguózhě qiánshàngwèichūxiànshìjiè érjīnnǎishǐméngyúněr tiān qiánliáo měizāishàoniánzhōngguó 

    zhìzhě sānjiézhīkuí guóshìbèizuì táocuànbāng nǎichuànghuì míngyuē shàonián  guózhìshì yúnyǒngyīngzhī nǎiguāngjiù shǐ使wéiōuzhōuzhīxióngbāng zhě ōuzhōuzhīlǎoguó luówánghòu jiàohuáng zhèngquánguīàoguó dàisuǒwèilǎoérbīnzhě érzhì qiěnéngquánguóérshàoniánzhī kuàngzhōngguózhīshíwéishàoniánshídàizhě tángtángbǎizhōuzhīguó lǐnlǐnbǎizhàozhīguómín suìzhìrénzhě 

    gōngzhēnshìzhīyǒushīzhāng yuē nénglìnggōngshàoniánxíng  chángàizhī éryǒuwèiyòngzhīsuǒcún guómínérwèiguózhīlǎo guǒlǎo guómínérzhīguózhīshàonián nǎishàonián 西yànyǒuzhīyuē  yǒusānsuìzhīwēng yǒubǎisuìzhītóng  rán guózhīlǎoshào yòudìngxíng érshísuíguómínzhīxīnwéixiāochángzhě jiànzhìzhīnénglìngguóshàonián yòujiànguózhīguānshìmínnénglìngguólǎo wéi zhuàngnóngpiānpiānjuéshìzhīshàoniánzhōngguó érshǐ使ōu西běnrénwèiwéilǎozhě  guóquánzhějiēlǎoxiǔzhīrén fēióshínián fēixiěshíniánbáizhé fēidāngshíniánchāi fēiáishíniánfèng fēishíniánshǒuběn fēichàngshínián fēishíniántóu fēiqǐngshíniánān néngguān jìnzhí nèirénqīngèrshàng wàirénjiānshàngzhě bǎirénzhīzhōng guānbèizhě dàijiǔshíliùrén fēiyǎnmángěrlóng fēishǒuchàn fǒubànshēnsuì shēnyǐnshíshìtīngyán shàngqiěnéngliǎo sānrénzuǒyòuzhīzhuōzhī nǎinéng érnǎizhīguóshì shìshùǒuérshǐ使zhìtiānxià qiěbèizhě shàozhuàngzhīshízhī ōuluówéichùfāng hàntángzōngshìzhāohuáng yóuxiánwándùnbàizhīwèizhēn yòucuōzhī táozhī dàinǎosuǐ xuèguǎn yǎnyǎn guǐwéilínzhīshí ránhòujiāngèrwànshān wànwànrénmìng érjièshǒu  lǎoguó chéngzāilǎo érbèizhě shùshíniánzhī báizhé dāngchāi áifèng shǒuběn chàng tóu qǐngān qiānxīnwàn qiānwànxīn nǎishǐhóngdǐnghuālíngzhī zhōngtángrénzhīmínghào nǎichūquánjīngshén jiéshēngliàng bǎochízhī érshíjīndìng suīhōngléipánxuándǐngshàng érliǎngshǒuyóujǐnbàobāo shìfēisuǒ fēisuǒzhī fēisuǒwén érgàozhīwángguó guāfēn cóngértīngzhī cóngérxìnzhī shǐ使guǒwáng guǒfēn érjīnniánshí shí dànqiúliǎngniánnèi yángrénlái qiángdào kuàihuóguòliǎoshì ruò sāntóuliǎngshěngzhīfèngshēnjìng huànmén màisānbǎiwànzhīrénmínzuòwéi shútiáolǎomìng yǒu yǒunánbàn  jīnzhīsuǒwèilǎohòu lǎochén lǎojiāng lǎozhě xiūshēnjiāzhìguópíngtiānxiàzhīshǒuduàn jiēshì 西fēngcuīrénlǎo diāojìnzhūyánbáijìntóu shǐ使zǒuchángdāngshēng xiécuīmìngzhùshòu寿 jiētòngzāi wéiguó shìānlǎoqiě qiěkǒngwèisuìérshāng 

    réngōngyuē zàochéngjīnzhīlǎozhōngguózhě zhōngguólǎoxiǔzhīyuān zhìchūjiāngláizhīshàoniánzhōngguózhě zhōngguóshàoniánzhīrén lǎoxiǔzhědào shìjièzuòbièzhīyuǎn érshàoniánnǎixīnláiérshìjièwéiyuán jiùzhěrán míngjiāngqiānfāng érjīnshǐshìchù jiāngqiānzhě àichuānglóng jiézhìtíng rénhéngqíng guài ruòshàoniánzhě qiánchénghàohào hòumángmáng zhōngguóérwéiniúwéiwéiwéi pēngluánbiānchuízhīcǎn wéishàoniándāngzhī zhōngguóchēngnèi zhǔméngqiú zhǐhuīpànzhīzūnróng wéishàoniánxiǎngzhī yǎnyǎnguǐwéilínzhěyān érránzhìzhī yóuyán érránzhìzhī yán shǐ使guózhīshàoniánérguǒwéishàonián zhōngguówéiwèiláizhīguó jìnwèiliàng shǐ使guózhīshàoniánérwéilǎo zhōngguówéiguòzhīguó wángqiáoérdài jīnzhīrén zàirén érquánzàishàonián shàoniánzhìguózhì shàoniánguó shàoniánqiángguóqiáng shàoniánguó shàoniányóuguóyóu shàoniánjìnguójìn shàoniánshèngōuzhōu guóshèngōuzhōu shàoniánxióngqiú guóxióngqiú hóngchūshēng dàoguāng chūliú xièwāngyáng qiánlóngténgyuān línzhǎofēiyáng xiào bǎishòuzhènhuáng yīngsǔnshì fēngchénzhāng huāchūtāi huánghuáng gānjiāngxíng yǒuzuòmáng tiāndàicāng huáng zòngyǒuqiān héngyǒuhuāng qiánhǎi láifāngcháng měizāishàoniánzhōngguó tiānlǎo zhuàngzāizhōngguóshàonián guójiāng 

     sānshígōngmíngchén qiānyúnyuè děngxián báiliǎoshàoniántóu kōngbēiqiè  yuè mǎnjiānghóng  zuòzhěliùsuìshíkǒushòu zhìjīnsòngzhīshuāi jīnwǎng  āishí zhīmíng gēngmíngyuē shàoniánzhōngguózhīshàon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