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是云山自在身,误将书剑逐风尘。犊车何日移家去,还作条桑种杏人。
旧是云山自在身,误将书剑逐风尘。犊车何日移家去,还作条桑种杏人。
张羽

张羽

张羽(1333-1385)元末明初文人。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后移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诗作笔力雄放俊逸。张羽好著述,文辞精洁典雅,诗咏深思冶炼,朴实含华。书法纤婉有异趣,仿佛谢庄月赋。隶书效法韩择木、楷书临摹王羲之曹娥碑,虽未精极,却能离俗而入于雅。画山水法米氏父子及高克恭,笔力苍秀,品在方从义上。 ▶ 4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自有春愁正断魂,不堪芳草思王孙。
自有春愁正断魂,不堪芳草思王孙。
译文:心中的春愁让人悲痛的肝肠欲断,哪里能感受春草美好,一心思念心中人。
落花寂寂黄昏雨,深院无人独倚门。
落花寂寂¹黄昏雨,深院无人独倚门。
译文:花瓣在黄昏时分寂寂无声的飘落,深静的宅院里只有一个人独自倚门守候。
注释:¹寂寂:寂静无声貌。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新月¹曲如眉,未有团圞(luán)²意。红豆³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译文:新月弯弯如眉毛,没有圆的意思。不忍心看红豆,满眼都是相思泪。
注释:¹新月:阴历月初的月亮。²团圞:团圆。³红豆:又名相思豆,草本植物,种子形如豌豆。
终日劈桃穰,仁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终日劈¹桃穰(ráng)²,仁³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译文:整天劈核桃,那人像桃仁嵌在核壳中一样嵌在我心中。两朵隔墙相望的花,早晚会结成连理枝。
注释:¹劈:剖开。²桃穰:桃核。³仁:桃仁。这里“仁”与“人”谐音,意思双关。⁴连理:不同根的草木,它们的枝干连成为一体。古人喻夫妇为“连理枝”。

  上阕以“传情入景”之笔,抒发男女间的相思之苦。作者借“移情”笔法,赋予视野中的客观景象以强烈的主观情感,使天边新月、枝上红豆都染上别离相思的情愫。“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明为写月,实则喻人,作者以眉比月,正暗示出相思人儿因不见团聚而双眉紧蹙,郁闷不欢的愁苦之态。“红豆”本是相思的信物,但在离人的眼里却是贮满了忧伤,令人见之落泪。一弯新月,数枝红豆,词人撷取传统的寄寓人间悲欢离合、别离思念之情的两种意象,正表达出对爱人的无限深情和思之不得的痛切缺憾。

  就内容而言,下阕为上阕之顺延;就感情的“走向”而言,二者又有着微妙的差异。如果说上阕中写相思还只是借助于意象的寄托,情感的附着还比较虚幻,词中的情绪基调也是一种充满残缺感的低沉.那么下阕中的情感就相对地落到了实处,词中流露着的、是充满希冀的向上的基凋。“终日劈桃穰,仁儿在心里”,一语双关,看似百无聊赖的行为,正寄托着主人公对心上人丝丝缕缕的情爱和日复一日的期盼。“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更表明对爱情的充满信心,尽管花阡两朵,一“墙”相隔,但相爱的人儿终将冲破阻碍,喜结连理。整首词写得情致深长,淋漓沉至。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极其自然地运用了南北朝民歌中的吴歌“子夜体”,以下句释上句,托物抒情,论词家评曰:“妍词妙喻,深得六朝短歌遗意。五代词中希见之品。”

参考资料:
1、 林音等编著,婉约词三百首注析,三秦出版社,2003年09月第2版,第52页
藕荡桥边理钓筒,苎萝西去五湖东。笔床茶灶太从容。
藕荡桥¹边理钓筒²,苎(zhù)³西去五湖东。笔床茶灶(zào)太从容
译文:藕荡桥边你手执钓竿静坐沉醉其间,偶尔抬头,苎萝山就从西边出现,回首又看见太湖在东边流淌。于是,你执笔研磨,描画江山绿水、飞鸟香荷,更有旁边茶炉白烟袅袅、清香四溢。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严荪友:即严绳孙,字荪友,一字冬荪,号秋水,自称勾吴严四,复号藕荡渔人。¹藕荡桥:严绳孙无锡西洋溪宅第附近的一座桥,严绳孙以此而自号藕荡渔人。²钓筒:插在水里捕鱼的竹器。³苎萝:苎萝山,在浙江诸暨市南。⁴五湖:即太湖。⁵笔床:搁放毛笔的专用器物。⁶茶灶:烹茶的小炉灶。⁷从容:镇定,不慌张。
况有短墙银杏雨,更兼高阁玉兰风。画眉闲了画芙蓉。
况有短墙¹银杏²雨,更兼高阁³玉兰风。画眉闲了画芙蓉。
译文:斜斜细雨滋润着矮墙边的银杏树,书架上的玉兰花也散发出清新芳香,这样闲适而美好的日子,笑看她的容颜,执画笔轻扫蛾眉,然后一起泛舟湖上。
注释:¹短墙:矮墙。²银杏:即白果树,又名公孙树、鸭脚等。³高阁:放置书籍、器物的高架子。⁴玉兰:花木名,落叶乔木,花瓣九片,色白,芳香如兰,故名。

  这首词词人从想象出发,满怀深情地描绘了南归故里的友人严绳孙的生活场景,从藕荡垂钓、五湖泛舟,到执笔挥墨、烹茶品茗,无不彰显着友人的隐逸生活,描绘出友人怡然自得、自在陶然的情态。

  上阕开首一句,言荪友过着隐逸高致的生活,桥边垂钓,五湖泛舟,自在陶然之极。“埋”字表现出欣于垂钓,陶然忘机的沉醉情形,让人生出无限向往之心。“西”、“东”二字,分明有着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潇洒飘逸,不禁令人歆羡。“五湖”作为诗歌套语,有归隐不仕的之意,词人用五湖诗词意象,苎萝指向西施,湖指向范蠡,归隐的意思就这样表达出来了。此处明写地点,暗述隐逸情怀,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接下是“笔床茶灶太从容”,典出《新唐书·陆龟蒙传》,龟蒙不喜欢与世俗之流交往,便人家登门造访他也不肯相见,行总会带着书籍、茶灶、笔床、钓具。此言友人或执笔写写画画,烹茶品茗,容自乐。这种徜徉山水、从容度日的方式,是自来遁迹山林者所乐的境界。

  夏日的藕荡桥边,绿水青青,河柳依依,湖面上荷叶亭亭玉立,你坐在湖畔,执一竿钓竿,沉醉于湖底鱼群的自由之态。偶尔抬头,苎萝山就从西边出现,回首,又看见太湖在东边流淌。于是,你执笔研磨,描画江山绿水、飞鸟香荷,更有旁边茶炉白烟袅袅、清香四溢。

  这种从容度日、归隐山林的方式,如此的闲适超脱。上片由景入笔,又以景写人,很好地刻画了荪友的山水性情,也透露出容若对荪友这种潇洒悠闲生活的赞赏和向往。

  下片“况有短墙银杏雨,更兼高阁玉兰风”二句继续承袭上片的闲适之意。“短墙银杏”、“高阁玉兰”有了“雨”和“风”,显得更加动人。“况有”和“更兼”二词更是把这种怡然自得的闲适情怀表露无遗。末句“画眉闲了画芙蓉”。“眉”在这里历来注解引用的是“张敞画眉”的典故,“芙蓉”当做“荷花”解,意指荪友家庭生活和谐,夫妻和美。其实“芙蓉”指无锡的“芙蓉湖”,意指闲暇之余游逛芙蓉湖,寄情山水,妙哉妙哉,更能照应前面的“藕荡桥边埋钓筒,苎萝西去五湖东”的意境,矮墙边的银杏树,在雨水的滋润下,娇俏可爱地招摇着;书架上的玉兰花也散发出清新芳香,这样闲适而美好的日子,笑看她的容颜,执画笔轻扫蛾眉,然后一起泛舟湖上。

  纵览全词,词人采用了对写法,且全篇皆为想象之语,此种写法便显得更为深透,更好地表达出词人对南归友人的思念之情。画眉闲了画芙蓉桥边垂钓,五湖泛舟,纵情山水自得陶然之趣;寄情笔墨,烹茶品茗,身无旁骛平添从容之乐。一想那矮墙内银杏在雨中摇曳,高阁上玉兰在风中弥香,人生的恬淡、志趣的高远皆尽于此。更得佳人相伴,笔墨闲情之外平添画眉之乐,足以让人心神向往。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著;亦歌解析.落尽梨花月又西: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01:第121页
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
结根挺涯涘(sì)¹,垂影覆清浅。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
注释:¹涯涘:水边;岸。
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
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xuàn)¹
注释:¹泫:水下滴。指泪水、露水等。
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qiān)¹
注释:¹搴:拔取;采取。
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
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yuèshuǐbiānliǔ--cuī

jiégēntǐngchuíyǐngqīngqiǎnshuìliǎnhánwèikāilǎnyāoqínggèngruǎn

yáokōngtiáozhòngshuǐdàifāngzhǎnshìzuìyānjǐngníngchóuyuèxuàn

zhǎngkǒngzhīruòqínjīngjiànzhǎngbiéduōqínghánchūnrènpānqiān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
巴江¹可惜²柳,柳色绿侵江。
译文:实在是让人喜爱,丝丝缕缕的柳叶,一片碧色染绿了大江。
注释:¹巴江:指流经川东一带的长江。²可惜:可爱。
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
好向金銮(luán)殿¹,移阴入绮(qǐ)²
译文:这样的名柳最好是送到金銮殿去,让一片阴凉移入雕满花纹的绮窗。
注释:¹金銮殿:唐代宫殿名。殿与翰林院相接,皇帝召见学士常在此殿。²绮窗:华美的雕花窗户。

  小诗开篇即点题。“可惜”二字表明诗人对巴江柳的爱怜态度。第二句描写柳色。望王山下,巴江两岸,那成行成排的杨柳,柔条纷披,新叶繁茂,青葱凄迷,如锦似绣。倒映在水中,把一江春水都染绿了,以至于分不清哪是柳色,哪是水色,意境是新鲜、优美的。诗人不用“工笔”去刻画杨柳婀娜多姿的形态美,而是用“泼墨”去烘染它气象恢宏的色彩美,以色绘春,秀逸迷人,颇见匠心。“绿侵江”,兼用拟人、夸张手法,状柳色之丰盈、浓重、苍翠欲滴。杨柳执意要分绿与巴江,让江水与它同美,一起来装点春天。一个“侵”字写活了杨柳,赋予它动感和情感,可谓以一字而尽传精神。

  杨柳不仅“风流可爱”,而且浓荫清凉,可以为夏日的人们消暑除热。于是诗人联想到,巴江柳应该“好向金銮”,“移阴绮窗”,去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辞采的富丽,衬托出希望的美好。《南史》记载,刘悛之为益州刺史,曾献蜀柳数株,齐武帝把它们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罩,甚为钟爱。诗的后两句化用这个典故,但其用世之意更为明显。

  这首诗一、二句咏物写实,作者倾笔于柳色,流露出不尽喜爱之情;可柳生巴江,不得地利,徒有其色,难遇知音,惋惜之意见于言外。三、四句由柳色想到柳荫,畅言巴江柳的辉煌前程,借历史典故,抒自我心志。但柳荫终未移入绮窗,有才难被大用,惋惜之意又深一层。由此可见,这“可惜”二字,实为全诗之主眼。而无限“惜柳”之情,正是诗人自伤沉沦、自叹失意的心灵写照。

  李商隐这首咏物诗,不离不即,既切合于江柳,又在咏柳中表现自己的情思。全诗借柳写入,以虚衬实,景中含情,意在言外。

参考资料:
1、 王朝谦.巴蜀古诗选解: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713-714

jiāngliǔ--shāngyǐn

jiāngliǔliǔ绿qīnjiāng

hǎoxiàngjīnluán殿diànyīnchu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