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斋(zhāi)¹每到思无穷²,门巷玲珑³野望通。
译文:每到好友唐叔良高雅的书斋,我就思绪无穷。书斋是如此的玲珑别致,旷野一览无余。
注释:¹高斋:高雅的书斋。常用作对他人屋舍的敬称。²思无穷:思绪无穷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³玲珑:指物体精巧细致:结构玲珑|小巧玲珑。⁴野望:眺望旷野。
片雨(yǔ)¹隔村²³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译文:东边村落下了一场阵雨,仍然能看到西边村落那边的落日。
注释:¹片雨:阵雨,局部地区降落的雨。²隔村:村落挨着村落。³犹:仍然。⁴疏林:稀疏的林木。疏林惠风;稀松的树林,柔和的风。
药囊¹诗卷闲行后,香灺(xiè)²灯光静坐中。
译文:白日里背着药囊行医济世、手持诗书漫步,夜晚静坐于灯烛中看那灯火闪烁。
注释:¹药囊:装药的囊袋。²香灺:指香烛灯芯的余烬。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译文:问这浮沉人世江湖,像唐兄你这样的无事之人又有几多?

  这首诗写唐叔良溪居,带写唐叔良人品,将人与景物紧密结合,抒发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首联写溪居,次联为居中望见之景,颈联为居中主人,尾联绾合宾主。全诗脉络明晰,淡淡写来,虽无惊人之笔,然轻巧细致,中间二联,尤为凝练,得韦应物诗真趣。

  首联写溪居。“高斋”谓此中乃高人所住,“每到”一词,可知诗人乃唐氏好友,常来常往,过从甚密;亦可见此诗非一时之作,而是长期观察、品味、意溪居所得,故下文写景,亦是经过了严密筛选。因为“门巷玲珑野望通”,所以“思无穷”。此居虽有门有巷道,却玲珑剔透、精致小巧,即在门巷之内,亦可望见四野风情,此乃由“思无穷”三字引发。“门巷玲珑”,形容建筑之精巧细致;“野望通”,表明在庭院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借景的妙处,所以四边美景,尽收在唐宅之中。

  颔联即由“野望通”而下,写望中所见。因“野望通”,所以“片雨隔村犹夕照”,由溪居望去,隔村的夕照,四边美景,尽收在唐宅之中。“疏林映望已秋风”,则构成了一幅和谐宁穆的画面。这二句措词疏淡,微含薄凉,亦未尝无暖色调,但终可望不可即,此正是元季江南士夫之心境,其身也疏懒,其心也淡泊,于世事也无望、于将来也漠然唯微雨、远村、夕阳、疏林、秋望,最合其心境,故最堪为伴。上联既言“每到思无穷”,则此联之景,必非溪居所望全景,诗人但摄取与我会心者而已。

  颈联由景及人。“药囊诗卷闲行后”,在此疏淡背景上,所见之人(唐氏),亦复萧散自放。不能为良相,则求为良医,不能以文章用世,则求以诗自遣。此亦闲散中无聊之举。“香灺灯光静坐中”,写唐叔良悠闲怡然的生活。

  尾联赞唐叔良,也是自己向往脱离尘世的感慨。此唐氏为人之大节,亦诗人所深企慕者。故尾联乃问,“只今”乱世,江海之上,“如君无事几人同?”“几人同”,可见其人不多,然亦未尝没有,故尾联一问,既赞主人,又隐然自道,为绾合宾主之笔。其实,有此一笔,则可见诗人与主人实为同志者,而中四句之景之人,亦诗人胸中所有之景,心中向慕之人。

  此诗脉络明晰,诗中四句甚佳,其情趣自不待言,措词亦多可味,若颔联之“犹”“已”,颈联之“后”字,均见功力。“犹”字,可见前村后村皆有夕照,前村有之后村犹有之,唯溪居上不见,然则“片雨”之“片”字亦得照应“已”字含有惊悟之意,见疏林间掩映秋望,乃悟秋日已到,树木凋零。“后”字,将前之“闲行”又归结到“行”后之溪居中,不失题意。这些措词写来又声色不露,从容不迫,不作有意强调。综之全诗写景写人、遣词,皆是出于一种风神,读此诗,可想见彼人之神情,可推知彼时之士风。诗虽无惊人之笔,然确是典型的元季士人之笔。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选编、注评,元明诗三百首注评,凤凰出版社,2008.3,第111页
2、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290-291页

tángshūliáng--zhāng

gāozhāiměidàoqióngménxiànglínglóngwàngtōng

piàncūnyóuzhàoshūlínyìngshuǐqiūfēng

yàonángshījuǎnxiánxínghòuxiāngxièdēngguāngjìngzuòzhōng

wèiwènzhǐjīnjiānghǎishàngjūnshìréntó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每到好友唐叔良高雅的书斋,我就思绪无穷。书斋是如此的玲珑别致,旷野一览无余。

东边村落下了一场阵雨,仍然能看到西边村落那边的落日。

白日里背着药囊行医济世、手持诗书漫步,夜晚静坐于灯烛中看那灯火闪烁。

问这浮沉人世江湖,像唐兄你这样的无事之人又有几多?

注释

高斋:高雅的书斋。常用作对他人屋舍的敬称。

思无穷:思绪无穷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玲珑:指物体精巧细致:结构玲珑|小巧玲珑。

野望:眺望旷野。

片雨:阵雨,局部地区降落的雨。

隔村:村落挨着村落。

犹:仍然。

疏林:稀疏的林木。疏林惠风;稀松的树林,柔和的风。

药囊:装药的囊袋。

香灺:指香烛灯芯的余烬。

创作背景

  元朝末年,江南士人,身处乱世,多怀洁身自好不合流俗之心,每于荒村野居、疏林微雨之类吟咏之中,寄寓其人格精神,其有名者若高启、徐贲等“吴中四杰”“北郭十友”,莫不如此。张羽名列四杰十友之中,其元末之作,亦同此嗅味。此诗虽作年不明,然辨其气息,应亦元末之作。诗即为题唐叔良溪上野居所作。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290-291页
赏析

  这首诗写唐叔良溪居,带写唐叔良人品,将人与景物紧密结合,抒发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首联写溪居,次联为居中望见之景,颈联为居中主人,尾联绾合宾主。全诗脉络明晰,淡淡写来,虽无惊人之笔,然轻巧细致,中间二联,尤为凝练,得韦应物诗真趣。

  首联写溪居。“高斋”谓此中乃高人所住,“每到”一词,可知诗人乃唐氏好友,常来常往,过从甚密;亦可见此诗非一时之作,而是长期观察、品味、意溪居所得,故下文写景,亦是经过了严密筛选。因为“门巷玲珑野望通”,所以“思无穷”。此居虽有门有巷道,却玲珑剔透、精致小巧,即在门巷之内,亦可望见四野风情,此乃由“思无穷”三字引发。“门巷玲珑”,形容建筑之精巧细致;“野望通”,表明在庭院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借景的妙处,所以四边美景,尽收在唐宅之中。

  颔联即由“野望通”而下,写望中所见。因“野望通”,所以“片雨隔村犹夕照”,由溪居望去,隔村的夕照,四边美景,尽收在唐宅之中。“疏林映水已秋风”,则构成了一幅和谐宁穆的画面。这二句措词疏淡,微含薄凉,亦未尝无暖色调,但终可望不可即,此正是元季江南士夫之心境,其身也疏懒,其心也淡泊,于世事也无望、于将来也漠然唯微雨、远村、夕阳、疏林、秋水,最合其心境,故最堪为伴。上联既言“每到思无穷”,则此联之景,必非溪居所望全景,诗人但摄取与我会心者而已。

  颈联由景及人。“药囊诗卷闲行后”,在此疏淡背景上,所见之人(唐氏),亦复萧散自放。不能为良相,则求为良医,不能以文章用世,则求以诗自遣。此亦闲散中无聊之举。“香灺灯光静坐中”,写唐叔良悠闲怡然的生活。

  尾联赞唐叔良,也是自己向往脱离尘世的感慨。此唐氏为人之大节,亦诗人所深企慕者。故尾联乃问,“只今”乱世,江海之上,“如君无事几人同?”“几人同”,可见其人不多,然亦未尝没有,故尾联一问,既赞主人,又隐然自道,为绾合宾主之笔。其实,有此一笔,则可见诗人与主人实为同志者,而中四句之景之人,亦诗人胸中所有之景,心中向慕之人。

  此诗脉络明晰,诗中四句甚佳,其情趣自不待言,措词亦多可味,若颔联之“犹”“已”,颈联之“后”字,均见功力。“犹”字,可见前村后村皆有夕照,前村有之后村犹有之,唯溪居上不见,然则“片雨”之“片”字亦得照应“已”字含有惊悟之意,见疏林间掩映秋水,乃悟秋日已到,树木凋零。“后”字,将前之“闲行”又归结到“行”后之溪居中,不失题意。这些措词写来又声色不露,从容不迫,不作有意强调。综之全诗写景写人、遣词,皆是出于一种风神,读此诗,可想见彼人之神情,可推知彼时之士风。诗虽无惊人之笔,然确是典型的元季士人之笔。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选编、注评,元明诗三百首注评,凤凰出版社,2008.3,第111页
2、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290-291页
张羽

张羽

张羽(1333-1385)元末明初文人。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后移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诗作笔力雄放俊逸。张羽好著述,文辞精洁典雅,诗咏深思冶炼,朴实含华。书法纤婉有异趣,仿佛谢庄月赋。隶书效法韩择木、楷书临摹王羲之曹娥碑,虽未精极,却能离俗而入于雅。画山水法米氏父子及高克恭,笔力苍秀,品在方从义上。 ▶ 4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蜀魄¹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译文:蜀主杜宇的魂魄化为啼血的杜鹃鸟,年年啼鸣,声声沥血。
注释:¹蜀魄:指杜鹃。相传蜀主名杜宇,号望帝 ,死化为鹃。春月昼夜悲鸣, 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故称。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贪夫¹(juàn)听空低首,远客²初闻已断肠。
译文:不管是厌倦了杜鹃的啼鸣,还是第一次听到子规的哀怨客居他乡的游子,无不低眉惆怅、寸断肝肠。
注释:¹贪夫:贪婪的人。²远客:远方的来客。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译文:春已残,花飘零。春景黯然失色,乱红如雨;春夜难寐,举头望月只见清光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译文:声声啼鸣不断催促人们,但又有谁能归去呢?只有乡郊的人们被你催促着去忙农事了。

ziguī--cáo

shǔcéngwèiwángqiānshēngwànxuèsòngniánfāngtānjuàntīngkōngshǒuyuǎnchūwénduàncháng

jǐnshuǐchūncánhuāshìchǔtiānmèngjuéyuèshuāngcuīguīcuīshuíguīwéiyǒudōngjiāonóngshìmáng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乾。
白露¹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乾²
译文:霜露中的荷花将落未落,微微凉风吹过,衰枯的荷叶被吹干。
注释:¹白露:秋天的露水。²乾:吹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无人解¹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zā)²看。
译文:无人明白萧条境的可爱之处,只绕一圈仅看一眼即了事。而不是多绕几圈多看几眼去品味领受其美。

shuāi

bái tángdài 

báidiāohuāhuācán liàngfēngchuīchūgān 
rénjiěàixiāotiáojìng gèngràoshuāicóngkàn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¹讲读²。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³,以此自愧,莫知所为。
译文:臣等依凭空虚浅薄的才学,在翰林院侍讲、侍读的职位上充个数目。皇上的聪明睿智是上天赋予的,学问一天比一天深厚。臣等才学有限,然而圣贤之道没有穷尽,心中虽然想表述清楚可口头上表达不出来,因此自己感到很是惭愧,不知道该怎么办。
注释:¹备员:凑数。²讲读:指侍讲、侍读,官名。³逮:到,及。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译文:臣等认为作为臣子向皇帝进献忠诚,就像医生对准病症去用药一样,药虽然经医生之手传过去,但药方多是从古人那里留下来的。如果药方在世间证明确实很灵验,那么就不必一定要由医生自己创造出来才用。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伏见唐宰相陆贽¹,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²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译文:臣等听说唐德宗时的宰相陆贽,才能本来就是帝王的辅佐,学问足可成为帝王的老师。他的议论深刻而切合物事人情,言语从不偏离圣贤的道德规范。才能与西汉的张良(张良字子房)齐肩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议论的才能像西汉的贾谊而方法却不粗疏。上可以纠正皇帝想法上的错误,下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三代也只他一人罢了。但他不幸的是做官没能赶上良好的时机。唐德宗以严厉刻薄为能事,陆贽就以忠诚敦厚去规谏;唐德宗以猜疑忌恨去对人,陆贽就以推心置腹去劝说;唐德宗喜好用兵打仗,陆贽则认为消除战事是当时首先要做到的;唐德宗喜好敛聚财物,陆贽则认为散财于民最为迫切。至于任用人才、接受意见的方法,整治边防、驾驭将帅的策略,归罪于自身以收拢人心,改正过错以顺应天道,斥去小人以消除人民的祸患,珍惜爵位、宝器以授予有功的人,像这类合理的建议,很难列举完。陆贽真可以说是进献了苦口的良药,去诊治危害身体的重病。假使唐德宗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那么贞观之治的盛况便会再一次出现。
注释:¹陆贽:任翰林学士、宰相,后受谗被贬,著有《翰苑集》,亦名《陆宣公奏议》。唐德宗时,宰相陆贽为政清廉,从来不收受任何馈赠。在与地方藩镇官员的交往中更是从不言利,分外之财分毫不取。陆贽的母亲去世,在3年的丁忧期间,各地藩镇都纷纷赠送厚礼,数量达几百份,可他硬是一份没收。对此,一些想通过送礼巴结他这位朝中重臣的地方官员便老大不满,埋怨他不近人情。这种声音传到德宗的耳朵里,德宗也觉得陆贽“清慎太过”,便私下里对陆贽说:“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概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类,受亦无伤。”意思是说,过于清慎廉洁,拒绝地方各级官员的馈赠,恐怕有些过分。可以不收受贵重物品,接受点儿诸如马鞭、靴鞋之类的小礼物总还是可以的。然而,陆贽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利于小者必害于大,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及,必及金璧。”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伤风害礼,莫甚于私;暴物残人,莫大于赂。”此后,陆贽依旧保持清廉的节操,始终不渝。²名器:《左传》:“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意即赏赐不可滥。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¹、牧²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³;魏相条晁、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译文:臣等每次从皇帝听讲的西阁退出,都私下相互议论,认为您是圣明的天子,一定喜欢陆贽的议论。只要使像您这样的圣明天子和像陆贽那样的贤能大臣意见相吻合,那就像圣君和贤臣处于同一时代一样了。当初冯唐高度赞扬战国时廉颇、李牧的贤能,汉文帝则为不能使用他们而深深叹息;魏相陈述了西汉晁错、董仲舒等应对当时皇帝的言语,汉宣帝就按这些言语施政而成就了汉室中兴的业绩。如果陛下能自己寻求老师,就不如从近一点的唐朝选取陆贽。再说那《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史记》、《汉书》、《后汉书》三部史书,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并不是没有可以效法的,而且依照这些史籍所阐述的道理都足以治理好国家。然而《六经》当中的圣贤言论精深奥秘,而史书、子书中存留的圣贤学说却颇不完整,犹如高山大海那样崇高深远,很难从中选择出多少可以直接推广运用的东西。而陆贽的议论,一打开书本就非常明了清楚,汇聚了古往今来的学说精华,确实是国家治乱的一面镜子。臣等想把他向皇帝的进言文章稍微加以整理校对,重新抄好进呈给陛下。希望陛下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旁边,就像亲眼见到陆贽之面一样;反复熟读它,就像和陆贽当面谈话一样。这样,一定能启发陛下天子之性的神明天资,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能成就强盛国家的功业。臣等说不尽愚陋的心意,请陛下决定是否采用。
注释:¹颇:廉颇。²牧:李牧。均为战国时名将。³太息:出声长叹。⁴晁:晁错。⁵董:董仲舒。均为西汉时思想家。
陆贽为唐德宗时宰相,著名政论家。他的奏议往往切中时弊,为后世所推崇。该文写于宋哲宗即位不久。当时旧党上台,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吕惠卿等人弄得面目全非,弊端百出,新旧党之争依然激烈,国无宁日。苏轼进此札子,乞校正陆贽奏议,并建议哲宗反复熟读,从中得到治国的启发。文章写得娓娓动听,很有说服力。如“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都非常切合作者、陆贽、宋哲宗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陆贽的札子虽当世不为德宗所用,但已是如“经效于世间”的良药,为“治乱之龟鉴”,若为哲宗熟读,“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文章写得真切动人。

jiàozhèngzhìzòujìnzhá

shì sòngdài 

    chénděngwěikōngshū bèiyuánjiǎng shèngmíngtiānzòng xuéwènxīn chénděngcáiyǒuxiànérdàoqióng xīnyánérkǒudài kuì zhīsuǒwéi 

    qièwèirénchénzhīzhōng zhězhīyòngyào yàosuījìnshǒu fāngduōchuánrén ruòjīngxiàoshìjiān jiēcóngchū 

    jiàntángzǎixiàngzhì cáiběnwángzuǒ xuéwéishī lùnshēnqièshìqíng yándào zhìfángérwénguò biànjiǎérshùshū shàngjūnxīnzhīfēi xiàtōngtiānxiàzhīzhì dànxìng shìshí zōngwéinéng érzhìjiànzhīzhōnghòu zōngcāiwéishù érzhìquànzhītuīchéng zōnghàoyòngbīng érzhìxiāobīngwéixiān zōnghàocái érzhìsàncáiwéi zhìyòngréntīngyánzhī zhìbiānjiàngzhīfāng zuìshōurénxīn gǎiguòyìngtiāndào xiǎorénchúmínhuàn míngdàiyǒugōng zhīliú wèishǔ wèijìnkǒuzhīyàoshí zhēnhàishēnzhīgāohuāng shǐ使zōngjìnyòngyán zhēnguānér 

    chénděngměituì退西 xiànggàoyán xiàshèngmíng zhìlùn dànshǐ使shèngxiánzhīxiàng chénzhǔzhītóngshí féngtánglùn zhīxián hànwénwéizhītài wèixiàngtiáocháo dǒngzhīduì xiàoxuānzhìzhōngxīng ruòxiànéngshī ruòjìnzhūzhì liùjīngsānshǐ zhūbǎijiā fēiguān jiēwéizhì dànshèngyányōuyuǎn xuézhī shānhǎizhīchóngshēn nánèrértuī zhìzhīlùn kāijuànliǎorán jīnzhījīngyīng shízhìluànzhīguījiàn chénděngzòu shāojiājiàozhèng shànxiějìnchéng yuànxiàzhìzhīzuò jiànzhìmiàn fǎnshú zhìyán néngshèngxǐngzhīgāomíng chéngzhìgōngsuìyuè chénděngshèngzhī jìnzhǐ 

一年社日都忘了,忽见庭前燕子飞。
一年社日¹都忘了,忽见庭前燕子飞。
译文:一年一次的社日都忘记了,忽然看见庭前燕子翻飞。
注释:¹社日:社日是祭祀社神的日子。立春后第五戊日为春社,那时燕子归来觅旧日人家檐前筑巢。
禽鸟也知勤作室,衔泥带得落花归。
禽鸟也知勤作室,衔泥带得落花归。
译文:禽鸟也知道应该勤劳筑巢,带回筑巢的泥土里常常捎带着落花。
一晌凝情无语,手捻梅花何处。
一晌凝情无语,手捻梅花何处。
倚竹不胜愁,暗想江头归路。
倚竹不胜愁,暗想江头归路。
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
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
这首抒情小词,着意人物心理和情态的刻画,语言精妙,委婉含蓄地抒写了伤离惜别之情。全词融情于景,清新淡雅,平易自然。

mènglìng··shǎngníngqíng--wángzhīdào

shǎngníngqíngshǒuniǎnméihuāchù

zhúshèngchóuànxiǎngjiāngtóuguī

dōngdōngduǎntǐngdànyānsh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