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我有万古宅,嵩(sōng)¹玉女峰²
译文:我有万古不坏的仙宅,那就是嵩山之阳的玉女峰。
注释:¹嵩阳:嵩山之南。²玉女峰:嵩山支脉太皇山二十四峰之一,因峰北有石如女,故名。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译文:那挂在东溪松间的一片明月,一直留在我的心中。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¹去掇(duō)²仙草,菖(chāng)(pú)³花紫茸(róng)
译文:杨先生您又要去那里采集仙草,去攫食紫花的昌蒲保持青春的面容。
注释:¹尔:你,指杨山人。²掇:拾取。³菖蒲:多年生水生草本,有香气,根可入药,初夏开黄花,果实红色。相传嵩山石上菖蒲,一寸九节,服了可长生不老。⁴茸:草初生貌。这里形容蒲花。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¹
译文:年底时我将到嵩山之阳拜访您,您可能正在青天上乘着白龙来相迎。
注释:¹骑白龙:飞升成仙之意。用东汉瞿武故事。据《广博物志》载:东汉瞿武七岁便专服黄精紫芝,入峨眉山修道,由天竺真人授以仙诀,乘白龙成仙。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从头至尾不写离愁别恨,而主要是描写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写嵩山景色的部分,清幽高远;写杨山人归山后的生活,恬静安适。通篇紧扣诗题,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把送别之意、惜别之情表达出来。借用前人的话说,就是用景语代替情语。

  全诗可分三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嵩山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嵩山以及对昔日遁迹山林、寻仙访道生活的眷念之情。首联写峰峦,起句豪迈。一个“我”字颇有“万物皆备于我”的气概。李白当年访道嵩山,未必就栖身于玉女峰,这里选用“玉女”的峰名,是为了与上句的“万古宅”相对应。“万古宅”就暗含仙人居所的意思,使神异的气氛更加浓厚,也更加令人向往。三、四句展示的境界更加美丽神奇。月不可留,而要“长留”,并且使它处在最恰当、最美好的位置上。晶莹的月亮悬挂在苍翠挺拔的松树之上,下面是长流不断的溪水。它不只生动地显现了嵩山秀丽的景色,而且寄托着隐居者高洁的情怀。

  五、六句为第二层,写杨山人归山后的活动。诗人想象杨山人归去后将采摘仙草,而嵩山玉女峰一带就散布着开满紫花的菖蒲。这种菖蒲“一寸九节,服之长生”(《神仙传》),正可满足他求仙的欲望。这联上句写人,下句写山。人之于山,犹鱼之于水,显然有“得其所哉”的寓意。“尔”字又和前面的“我”字呼应,渲染出浓郁的别离气氛。

  末二句为第三层,诗人向好友表示“岁晚或相访”要和他一起去过求仙访道、啸傲山林的生活。结句把这种思想情绪化为具体的形象:仿佛在湛蓝的天空中,一条白龙在向前蜿蜒游动,龙身上骑坐着风度潇洒的诗人,他那仙风道骨与“青天”“白龙”相表里,构成了美丽和谐的意境。这种骑龙相访的神奇画面,显得豪放飘逸。

  此诗所写的“景”,既为外在的景物,也为内在的感情,是“情与景偕,思与境共”的统一体。例如描绘嵩山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它的爱慕之情,就寓有怀念杨山人和向往栖隐生活的思想感情在内。三者迭合在一起,惜别的情意,就显得十分浓烈。惜别而不感伤,一往情深,而又表现得超奇旷达,这样的送别诗是非常罕见的。它构思新奇,如镜花水月,亦真亦幻,不受通常的时空观念的束缚,不为常人的思想感情所左右,更不因袭模仿,落入前人的窠臼,表现了诗作者惊人的创造力。

  李白写诗还常常运用夸张的艺术手腕使描绘的对象理想化、神奇化,以引起读者想象与思慕的情趣。这在此诗中有典型的表现。例如,“宅”为常见事物,并无新奇之处,可是在前面加上“万古”二字,就变得神奇、空灵而耐人寻味了。又如一轮明月挂在溪边的松树上,景物固然迷人,但若仅仅如此,诗味并不很多。诗人别出心裁,在前面冠以“长留”二字,突出意志的力量,这样人和物都发生了“超凡入圣”的变化,涂上一层神奇瑰丽的色彩,从而引人遐想,逗人情思。唐人张碧曾用“天与俱高,青且无际”(《唐诗纪事》)评价李白的诗,这八个字形象地表现了李白诗歌神奇超迈而又质朴自然的特色,是很恰当的评判。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李白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33-134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10-311

sòngyángshānrénguīsōngshān

bái tángdài 

yǒuwànzhái sōngyángfēng 
chángliúpiànyuè guàzàidōngsōng 
ěrduōxiāncǎo chānghuāróng 
suìwǎnhuòxiāngfǎng访 qīngtiānbáiló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有万古不坏的仙宅,那就是嵩山之阳的玉女峰。

那挂在东溪松间的一片明月,一直留在我的心中。

杨先生您又要去那里采集仙草,去攫食紫花的昌蒲保持青春的面容。

年底时我将到嵩山之阳拜访您,您可能正在青天上乘着白龙来相迎。

注释

嵩阳:嵩山之南。

玉女峰:嵩山支脉太皇山二十四峰之一,因峰北有石如女,故名。

尔:你,指杨山人。

掇:拾取。

菖蒲:多年生水生草本,有香气,根可入药,初夏开黄花,果实红色。相传嵩山石上菖蒲,一寸九节,服了可长生不老。

茸:草初生貌。这里形容蒲花。

骑白龙:飞升成仙之意。用东汉瞿武故事。据《广博物志》载:东汉瞿武七岁便专服黄精紫芝,入峨眉山修道,由天竺真人授以仙诀,乘白龙成仙。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92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当时李白在长安。杨山人大约是李白早年“访道”嵩山时结识的朋友。在朱紫盈门的境遇里,与之言行契合的只有这位杨山人,可见两人情谊之深。如今这位志同道合者就要离去,诗人抚今忆昔,感慨倍增,因作此诗以赠。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30-631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10-311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从头至尾不写离愁别恨,而主要是描写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写嵩山景色的部分,清幽高远;写杨山人归山后的生活,恬静安适。通篇紧扣诗题,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把送别之意、惜别之情表达出来。借用前人的话说,就是用景语代替情语。

  全诗可分三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嵩山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嵩山以及对昔日遁迹山林、寻仙访道生活的眷念之情。首联写峰峦,起句豪迈。一个“我”字颇有“万物皆备于我”的气概。李白当年访道嵩山,未必就栖身于玉女峰,这里选用“玉女”的峰名,是为了与上句的“万古宅”相对应。“万古宅”就暗含仙人居所的意思,使神异的气氛更加浓厚,也更加令人向往。三、四句展示的境界更加美丽神奇。月不可留,而要“长留”,并且使它处在最恰当、最美好的位置上。晶莹的月亮悬挂在苍翠挺拔的松树之上,下面是长流不断的溪水。它不只生动地显现了嵩山秀丽的景色,而且寄托着隐居者高洁的情怀。

  五、六句为第二层,写杨山人归山后的活动。诗人想象杨山人归去后将采摘仙草,而嵩山玉女峰一带就散布着开满紫花的菖蒲。这种菖蒲“一寸九节,服之长生”(《神仙传》),正可满足他求仙的欲望。这联上句写人,下句写山。人之于山,犹鱼之于水,显然有“得其所哉”的寓意。“尔”字又和前面的“我”字呼应,渲染出浓郁的别离气氛。

  末二句为第三层,诗人向好友表示“岁晚或相访”要和他一起去过求仙访道、啸傲山林的生活。结句把这种思想情绪化为具体的形象:仿佛在湛蓝的天空中,一条白龙在向前蜿蜒游动,龙身上骑坐着风度潇洒的诗人,他那仙风道骨与“青天”“白龙”相表里,构成了美丽和谐的意境。这种骑龙相访的神奇画面,显得豪放飘逸。

  此诗所写的“景”,既为外在的景物,也为内在的感情,是“情与景偕,思与境共”的统一体。例如描绘嵩山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它的爱慕之情,就寓有怀念杨山人和向往栖隐生活的思想感情在内。三者迭合在一起,惜别的情意,就显得十分浓烈。惜别而不感伤,一往情深,而又表现得超奇旷达,这样的送别诗是非常罕见的。它构思新奇,如镜花水月,亦真亦幻,不受通常的时空观念的束缚,不为常人的思想感情所左右,更不因袭模仿,落入前人的窠臼,表现了诗作者惊人的创造力。

  李白写诗还常常运用夸张的艺术手腕使描绘的对象理想化、神奇化,以引起读者想象与思慕的情趣。这在此诗中有典型的表现。例如,“宅”为常见事物,并无新奇之处,可是在前面加上“万古”二字,就变得神奇、空灵而耐人寻味了。又如一轮明月挂在溪边的松树上,景物固然迷人,但若仅仅如此,诗味并不很多。诗人别出心裁,在前面冠以“长留”二字,突出意志的力量,这样人和物都发生了“超凡入圣”的变化,涂上一层神奇瑰丽的色彩,从而引人遐想,逗人情思。唐人张碧曾用“天与俱高,青且无际”(《唐诗纪事》)评价李白的诗,这八个字形象地表现了李白诗歌神奇超迈而又质朴自然的特色,是很恰当的评判。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李白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33-134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10-311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 115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
译文:南风把大山吹成平地,天帝派天吴移来了海水。
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王母¹桃花千遍红,彭祖²巫咸³几回死?
译文:王母的桃花开了上千遍,长寿的彭移和巫咸也该死过几回。
注释:¹王母:传说中的西王母(事见《穆天子传》、《列子》等),传说她栽的仙桃树三千年结一次果实。²彭祖:传说他叫篯铿,是颛顼的玄孙,生于夏代,尧封他在彭地,到殷末时已有七百六十七岁(一说八百余岁),殷王以为大夫,托病不问政事。³巫咸:一作巫戊,商王太戊的大臣。相传他发明鼓,发明用筮占卜,又会占星,是神仙人物。
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缃烟。
青毛骢(cōng)¹参差钱²,娇春杨柳含缃(xiāng)³
译文:坐骑的青骢马花纹如连钱,初春的杨柳含裹着缕缕云烟。
注释:¹青毛骢马:名马。²参差钱:马身上的斑纹参差不齐。³含缃烟:形容杨柳嫩黄。缃:浅黄色的绢。缃,一作细。
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
筝人¹劝我金屈卮(zhī)²,神血未凝身问谁³
译文:弹筝美人用金杯劝我饮酒,谓我年轻,前程未知当自勉。
注释:¹筝人:弹筝的女子。²屈卮:一种有把的酒盏。³神血句:酒醉时飘飘然,似乎形神分离了,不知自己是谁。神血未凝:即精神和血肉不能长期凝聚,它是生命短促的婉曲说法。身问谁:是“身向谁”的意思。
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不须浪饮丁都护¹,世上英雄本无主。
译文:不须纵酒欣赏那哀怨曲《丁都护》,要知道世上的英雄本来无定主。
注释:¹丁都护:刘宋高祖时的勇士丁旿,官都护。
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
买丝绣作平原君¹,有酒唯浇赵州土。
译文:买丝线绣一幅怜才爱士的平原君,有好酒只拿去浇祭赵州的旧土。
注释:¹平原君:赵胜,战国时赵国贵族,惠文王之弟,善养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任赵相。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军围赵都邯郸,平原君指挥抗秦,坚守三年,后楚、魏联合,击败秦军。
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
¹催水咽玉蟾(chán)(chú)²,卫娘³发薄不胜梳
译文:漏刻催逼,水流急急通过玉蟾蜍,侍酒女子头发稀薄已经不好梳。
注释:¹漏:古代的计时器。²玉蟾蜍:滴漏上面玉制的装饰。可能诗人写的这种漏壶就是蟾蜍形状的,水从其口中滴出。³卫娘:原指卫后,即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传说她发多而美,深得汉武帝的宠爱。《汉武故事》:“上见其美发,悦之。”这里的“卫娘”代指妙龄女子,或即侑酒歌女。⁴发薄不胜梳:言卫娘年老色衰,头发稀疏了。
羞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
羞见秋眉¹换新绿²,二十男儿那刺促³
译文:眼看着浓黑眉毛转眼变衰白,二十岁的男子哪能无谓地空劳碌?
注释:¹秋眉:稀疏变黄的眉毛。²换新绿:画眉。唐人用青黑的黛色画眉,因与浓绿色相近,故唐人诗中常称黛色为绿色。³刺促:烦恼。

  首四句写高山大海也会变化,人不论多么长寿,也会死。在亘古以来的时空中,一切都不是永恒不变的。五至八句言借酒销愁。九至十二句写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愤懑。诗人认为当世没有平原君那样的贤主,只好买丝绣成平原君的像,洒酒祭奠他。最后四句言人生易老,既然不遇明主,索性及时行乐吧。一个普通的意思,在李贺的笔下,竟有这么多奇思妙想。

  诗题“浩歌”语本《楚辞·九歌·少司命》,即长歌、大声唱歌、纵情放歌之类。一般说来,写作这样的诗宜从叙事写景入手。但诗人不屑于蹈袭故常,偏从虚处落笔,一开始就把想象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幻象纷呈,雄奇诡谲,却又把沧海桑田的“意”婉曲而又鲜明地表达出来了。宋人刘辰翁评这首诗说:“从‘南风’一句便不可及,佚荡宛转,真侠少年之度。”(引自姚佺《昌谷集注解定本》)诗人用豪放的笔触,雄奇的景象,抒发自己凄伤的情怀,真是既“佚荡”,又“宛转”,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惊世骇俗的英气,所谓“侠少年之度”,指的就是这种非凡的气度。

  三、四两句,一写仙界,一写尘世。传说王母种的桃树,“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生实”。彭祖和巫咸则是世间寿命最长的人。当王母的桃树开花千遍的时候,彭祖和巫咸也不知死了多少次了。两相比照,见出生命的短促。长寿的彭祖和巫咸尚且不能久留人世,何况寻常之辈。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把仙人与凡人相比,一是把凡人中的长寿者与普通人相比。前者见于字面,后者意在言外。这样层层比照、烘托,“人生几何”的命意更加显豁。

  五至八句写春游时的情景,用的是反衬手法。先着力烘托春游的盛况。“青毛”句写马。马的毛色青白相同,构成钱形花纹的名叫“连钱骢”,是为名贵之马。骑在这样的马上,饱览四周的景色,真是惬意极了。初春的杨柳笼含淡淡的烟霭。眼前的一切是那么柔美,那么逗人遐想。后来大家下马休憩,纵酒放歌,欢快之至。而当歌女手捧金杯前来殷勤劝酒的时候,诗人却沉浸在冥思苦想之中了。他想到春光易老,自己的青春年华也将逝如流水。“神血未凝身问谁”描述的正是这样一种意绪。

  接着诗歌又由抑转扬,借古讽今,指摘时弊,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丁都护”或者像王琦所说,实有其人,并且是这次郊游宴乐的参与者(见《李长吉歌诗汇解》);或者当时有“丁都护嗜酒”的传说,诗人借以表达劝戒之意。“不须浪饮丁都护”,既是劝人,也是戒己,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怀才不遇就浪饮求醉,而应当面向现实,认识到世道沦落,英雄不受重用乃势所必然,不足为怪。诗人愈是这样自宽自慰,愤激之情就愈显得浓烈深沉。“世上”句中“无主”的“主”,影射人主,亦即当时的皇帝,以发泄对朝政的不满。“买丝”云云,与其说是敬慕和怀念平原君,毋宁说是抨击昏庸无道、埋没人才的当权者。表面写“爱”,实际写“恨”,恨自己没有机会施展才能和抱负,以致虚掷了黄金般的青春年华。

  结束四句的内容与前面各个部分都有联系,具有一定的概括性。“玉蟾蜍”是古代的一种漏壶。铜壶滴漏,声音幽细,用“咽”字来表现它,十分准确。另外,诗人感时伤遇,悲抑万端,这种内在的思想感情也借助“咽”字曲曲传出,更是传神。“此处通过具体的形象,揭示了“红颜易老”的无情规律。末二句急转直下,表示要及时行乐。“羞见秋眉换新绿”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要辜负眼前这位侑酒歌女的深情厚意;二是不愿让自己的青春年华白白流逝。既然世上没有像平原君那样识才爱士的贤哲,就不必作建功立业的非非之想。面对歌女、美酒、宝马、娇春,就纵情开怀畅饮吧。一个年方二十的男儿,正值风华正茂之时,不能这般局促偃蹇。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是从愤世嫉俗的感情派生出来的,是对黑暗现实发出的悲愤控诉。

  这首畅叙胸臆的诗篇,造语奇,造境也奇,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诗人骑马踏青,面对大好的春光,本应产生舒适欢畅的感受。但偏偏就在此时,一种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像云雾般在心头冉冉升起。这种把欢乐和哀怨、明丽和幽冷等等矛盾着的因素糅合起来的现象,在李贺的诗歌里是屡见不鲜的,它使诗歌更具有神奇的魅力。此诗在结构上完全摆脱了由物起兴、以事牵情的程式。它先写“兴”,写由景物引起的神奇幻象。接着写春游,色彩秾艳,气韵沉酣,与前面的幻觉境界迥然不同,但又是产生那种幻觉的物质基础。诗人故意颠倒它们的先后次序,造成悲抑的气氛和起落的形势。

  后面从“神血”句起都是抒发身世之悲的笔墨。它们与开头相适应,有力地表达了悲愤的情怀。全诗活而不乱,粘而不滞,行文的回环曲折与感情的起落变化相适应,迷离浑化,达到了艺术上完美的统一。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02-1004
江南仲春天,细雨色如烟。
江南仲春¹天,细雨色如烟。
译文:江南二月的春天,飘洒的细雨如烟雾一般轻薄朦胧。
注释:¹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仲春。
丝为武昌柳,布作石门泉。
丝为武昌柳,布作石门泉。
译文:柳丝让人联想到武昌的春柳,布帛这样的织物就像石门泉的流水一般柔顺丝滑。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野旷吕蒙(méng)¹,江深刘备城²
译文:此地空旷,原是吕蒙的营地;江深流急,刘备又在此筑过坚城。
注释:¹吕蒙营:东吴大将军吕蒙曾驻军公安一带,与蜀军对峙。吴大帝封吕蒙为孱陵候,吕蒙营即蒙所屯兵处,在公安县北二十五里。²刘备城:三国蜀先主刘备曾为汉左将军荆州牧,镇油江口(故址在公安县西),即居此城,时人号为“左公”,故名其城为公安。这两句是:诗人到一马平川、江深水阔的公安县,回忆律枣,臆叹不已。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¹
译文:天寒而时日渐短,风起则浪与云平。
注释:¹与云平:风浪高与云齐。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洒落¹天臣契,飞腾(téng)战伐名²
译文:刘备孙权的君臣们都潇洒磊落,互相契合,终于战功显赫,飞黄腾达,天下闻名。
注释:¹洒落:不受拘束。这句说刘备待关羽、张飞谊同兄弟,得孔明欢如鱼水,天臣契合,臣在天前不感到拘束。²飞腾战伐名:说吕蒙是当时声播四方的良将。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维舟¹(yǐ)前浦(pǔ),长啸一含情。
译文:我系船在这前面的水边,凭吊往事,不禁一声长啸,发出思古之幽情。
注释:¹维舟:系舟。是说在江边系舟嘹望,即景生情,忆古抚今,只有含情长叹。

  诗为怀古而作,所以首先提出与公安县有历史关系的两个古人——吕蒙和刘备。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合破曹操。战争结束,“周瑜为南郡(汉置,郡治江陵,吴移治公安)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满刺州数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江表传》)刘备“借剃州”不还,孙权便要用武力夺取,任其事者为吕蒙。吕蒙趁蜀将关羽伐魏之机,奇袭南郡。事后,孙权以吕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也治公安。这是几百年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早就过去了。如今只剩得“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营已不在,只有遗址,所以说是“野旷”;城在江边,所以说是“江深”。这是首联,是写“古”。

  下面接着写景:“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这副颔联,上句写时,下句写地。这时正是冬天,夜长昼短,才见旭日东升,忽又夕阳西下,好象有人催着似的。“催”字用得好,极见作者炼字功夫。诗人这时正坐在江边的小船上,面对风急天高、波涛汹涌的景色,不禁感慨系之。“与云平”,极言浪高。杜诗《秋兴八首》之一有句云:“江间波浪兼天涌”。清人钱谦益笺注:“江间汹涌,则上接风云。”这也可以作为“波浪与云平”的注脚。颈联“洒落天臣契,飞腾战伐名”是承首联的:上句指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下句指吕蒙擒关羽的战功。首联说的是“古”,此联说的是“怀”,说古处接“景”(寒天、风浪),说怀处接“情”:所以尾联写出了“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两句。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中的情包含了两层意思。首先是“思古之幽情”。刘备与诸葛亮的天臣关系,非同等闲。刘备三顾茅庐,孔明隆中决策。刘备临终时,托诸葛亮以后事。其次是“讽今之隐情”。唐代的李光弼、郭子仪就是像吕蒙那样的名将,可惜他们不遇明主。唐代宗宠信鱼朝恩、程元振,李、郭同受其害。所以他们虽然都有“飞腾战伐”之名,仍然不能取得全国安定团结的局面,这是诗人引以为恨的。由吊古伤今而托古讽今,这首诗的弦外之音是可以想见的。

参考资料:
1、 长江日报编辑部.楚天诗话: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09:87-89

gōngānxiànhuái怀

 tángdài 

kuàngméngyíng jiāngshēnliúbèichéng 
hántiāncuīduǎn fēnglàngyúnpíng 
luòjūnchén fēiténgzhànmíng 
wéizhōuqián chángxiàohánqíng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多少恨,昨夜梦魂¹中。还(huán)²旧时游上苑³,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译文:有多少遗恨呀,都在昨夜的梦魂中。梦中好像我还是故国君主,常在上苑游乐,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花好月圆春风醉人。
注释:¹梦魂:古人认为在睡梦中人的灵魂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²还似:一作“还是”。³上苑:封建时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⁴车如流水马如龙:意思是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形容车马络绎不绝,十分繁华热闹。⁵花月正春风:意思是形容春天鲜花怒放,春夜月光明朗,春风微拂的情景,描绘春光的明媚花月:花和月,泛指美好的景色。

  《望江南·多少恨》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被囚后创作的一首记梦词。词人以词调名本意回忆江南旧游,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表达对故国繁华的追恋,抒发亡国之痛。全词语白意真,直叙深情,一气呵成,是一首情辞俱佳的小词。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开头两句是说,我有多少的恨,昨夜梦中的景象。

  开头陡起,小词中罕见。所恨的当然不是“昨夜梦魂中”的情事,而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梦中的情事固然是他时时眷恋着的,但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却使他倍感难堪,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梦来了。两句似直且显,其中却萦纡沉郁,有回肠荡气之致。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三句是说,还像以前我还是故国君主时 ,常在上苑游玩,车子如流水穿过,马队像长龙一样川流不息。正是景色优美的春天,还吹着融融的春风。

  后三句均写梦境。“还似”二字领起,直贯到底。往日繁华生活内容纷繁,而记忆中最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游上苑”。“上苑”,皇帝的园林。在无数次的上苑之游中,印象最深的热闹繁华景象则是“车如流水马如龙”。后一句语本《后汉书·马皇后纪》:“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用在这里,极为贴切。它出色的渲染了上苑车马的喧阗和游人的兴会。紧接着,再加上一句充满赞叹情味的结尾“花月正春风”的季节。上苑游乐当然不一定都在“花月正春风”的季节,但春天游人最盛,当是事实。这五个字,点明了游赏的时间和观赏的对象,渲染出热闹繁华的气氛;还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象征着在他生活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花月”与“春风”之间用一“正”字勾连,景之秾丽,情之浓烈,一齐呈现。这一句将梦游之乐推向最高潮。

  从表面看(特别是单看后三句),似乎这首词所写的就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倒是另外一面——今日处境的无限凄凉。但作者却只在开头用了“多少恨”三字虚点,通篇不对当前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托。正因为“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景象在他的生活中已经不可再现,所以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是浓重;对旧日的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的凄凉越不难想见。由于词人是在梦醒后回想繁华旧梦,所以梦境中的“花月正春风”的淋漓兴会反而更触动了他囚徒般岁月的悲慨。这是一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98-101
2、 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3
3、 刘学锴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3-134

wàngjiāngnán ·duōshǎohèn

 dài 

duōshǎohèn zuómènghúnzhōng huánjiùshíyóushàngyuàn chēliúshuǐlóng huāyuèzhèngchūnfēng 
小院朱阑几曲,重城画鼓三通。更看微月转光风。归去香云入梦。
小院朱阑几曲,重城¹画鼓²三通³。更看微月转光风。归去香云入梦。
译文:在小院里弯曲的红色围栏中来来回回,城中的彩绘画鼓已经发出了三叠鼓声。风向已转,天上云翳散去,月色光明。回归时瑞香的香味缭绕竟涌进了梦境之中。
注释:¹重城:古时城市在外城中又建内城,故称,这里泛指城市。²画鼓:有彩绘的鼓。³三通:指三叠鼓声。⁴光风:光明。⁵香云:谓瑞香花的香气缭绕如云。
翠袖争浮大白,皂罗半插斜红。灯花零落酒花秾。妙语一时飞动。
翠袖¹争浮大白²,皂(zào)³半插斜红。灯花零落酒花(nóng)。妙语一时飞动。
译文:劝酒的群妓抢着用大杯劝我们饮酒,她们发髻上一半斜插着红花。夜已深了,灯油残烬零落,而宴会还在热烈地进行,各种酒后狂言痴语一时飞动在宴席餐桌之上。
注释:¹翠袖:翠绿衣袖。这里指侍酒群妓。²浮大白:本谓罚酒,后世则称满饮大杯酒为浮大白。³皂罗:宋时妇女发髻名。⁴斜红:斜戴着的红花。⁵酒花:谓饮酒后面色酣红如花。⁶秾:花木繁盛的样子。

  上片开头首先写院中赏花的流连忘返:“小院朱阑几曲,重城画鼓三通。”说明时间已经很晚了。但游兴正浓,特别在雨过天晴之后,月亮趁着微风爬上树梢,草木都散发着熠熠光泽。“归去香云入梦”,等到回归卧室一觉睡去,那缭绕如云的瑞香花香气,竟涌进了梦境之中。词篇倍写出了瑞香花的秾艳魅人,移步换影,时空相映。

  下片则细致地描写饮宴场景,衬托出瑞香花赋予人们的无比乐趣。“翠袖争浮大白,皂罗半插斜红。”在酒宴上,甩着翠色衣袖,在皂罗特髻上斜插着红花的漂亮侍酒女郎,往来奔忙着给大家斟满大杯劝酒。写得生动逼真,可谓察物密致。“灯花零落酒花秾”,看来宴席已经很久了,灯花为之零落,而脸上因酣酒所浮现出的红光却异常耀眼。末句“妙语一时飞动”,则尤其传神妙绝。由于过分酣酒,人们已失去常态,各种酒后狂言痴语一时飞动在宴席餐桌之上。“飞动”二字,把情不自禁之态,状溢目前,写形传情,令人揣摩不已:醉人或者跳跃欢唱,或者猜拳罚酒,或者挑逗戏谑,或者跑动打闹……总之,赏瑞香花后的欢乐,尽情表露在酒宴之中了。

  此词抒写了赏瑞香花和饮酒作乐的场景心态。全词词彩清华,流丽蕴藉,意象跳跃,章法高老。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06-1108页

西jiāngyuè··zuòjiànyùn--shì

xiǎoyuànzhūlánzhòngchénghuàsāntōnggèngkànwēiyuèzhuǎnguāngfēngguīxiāngyúnmèng

cuìxiùzhēngbáizàoluóbànchāxiéhóngdēnghuālíngluòjiǔhuānóngmiàoshífēidò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