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堤月上水迢迢,卧听陵州夜渡桥。肠断江南二三月,落花蝴蝶上兰桡。
河堤月上水迢迢,卧听陵州夜渡桥。肠断江南二三月,落花蝴蝶上兰桡。
张以宁

张以宁

(1301—1370)元明间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学者称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知县,坐事免官,滞留江淮十年。后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明师克元都,复授侍讲学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于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 ▶ 30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¹能得几回来?便使樽(zūn)前醉倒更徘(pái)(huái)
译文:登高远眺,千里美景尽收眼底。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要数这里最美。你这一去,何时才能返回?请痛饮几杯吧,但愿醉倒再不离去。
注释:¹使君:对州郡长官的称呼,此处指陈襄。汉时称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以尊称州郡长官。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沙河塘¹里灯初上,水调²谁家唱?夜阑(lán)³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译文:看,沙塘里华灯初放。听,是谁把动人心弦的《水调》来弹唱?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澈得像碧色琉璃。
注释:¹沙河塘:位于杭州东南,当时是商业中心。²水调:商调名,隋炀帝开汴渠,曾作《水调》。³阑:残,尽,晚。

  关于此词的写作,宋人傅榦的《注坡词》所叙甚详。傅云:“《本事集》云:陈述古守杭,已及瓜代,未交前数日,宴僚佐于有美堂。侵夜月色如练,前望浙江,后顾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陈公慨然,请贰车苏子瞻赋之,即席而就。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的形胜,也即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此二句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派不凡。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这两句反映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时方能重来?何时方能置酒高会?他的惜别深情是由于他们志同道合。据《宋史·陈襄传》,陈襄因批评王安石和“论青苗法不便”,被贬出知陈州、杭州。然而他不以迁谪为意,“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而苏轼亦因同样的原因离开朝廷到杭州,他自言“政虽无术,心则在民”。他们共事的两年多过程中,能协调一致,组织治蝗,赈济饥民,浚治钱塘六井,奖掖文学后进。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确实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此时即将天隔南北,心情岂能平静?

  过片描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由江上传来的流行曲调而想到杜牧的扬州,并把它与杭州景物联系起来。想当年,隋炀帝于开汴河时令制此曲,制者取材于河工之劳歌,因而声韵悲切。传至唐代,唐玄宗听后伤时悼往,凄然泣下。而杜牧他的著名的《扬州》诗中写道:“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直到宋代,此曲仍风行民间。这种悲歌,此时更增添离怀别思。离思是一种抽象的思绪,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对它本身作具体描摹很困难。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极见功力之深。

  结尾两句,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走笔至此,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此词以美的意象,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词中美好蕴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与外界景物发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词人自我情感的象征。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灵深处缕缕情思的闪现。

参考资料:
1、 王步.《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115-116
2、 陈振鹏、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7月1日:59

měirén ·yǒuměitángzèngshù

shì sòngdài 

shānxìnshìdōngnánměi wàngqiān shǐ使jūnnénghuílái biàn便shǐ使zūnqiánzuìdǎogèngpáihuái 
shātángdēngchūshàng shuǐdiàoshuíjiāchàng lánfēngjìngguīshí wéiyǒujiāngmíngyuèliú 
青青杨柳陌,陌上别离人。
青青杨柳陌(mò)¹,陌²上别离人。
译文:排列在青青杨柳的路上,正在送别远去的亲人。
注释:¹杨柳陌:路旁栽杨柳的道路。多用指分别之处。²陌:田间小路。
爱子游燕赵,高堂有老亲。
爱子游燕赵¹,高堂²有老亲。
译文:是爱子宦游要去燕赵,高堂上还有他年迈的双亲。
注释:¹燕赵:燕赵都是古国名,地点都在河北。这里泛指河北诸郡。²高堂:用高堂指父母居处,或代称父母。
不行无可养,行去百忧新。
不行¹无可养,行去百忧新。
译文:不离家无法把双亲奉养,离家去又新忧殷殷。
注释:¹不行:不行进;不前进。
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
切切¹委兄弟,依依²向四邻。
译文:情意恳切地把兄弟嘱咐,恋恋不舍地面对相送的乡邻。
注释:¹切切:恳挚、深切之意。²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都门帐饮毕,从此谢亲宾。
都门¹帐饮²毕,从此谢亲宾。
译文:都门祖帐中饮过了饯行酒,从此就告别了亲属和友人。
注释:¹都门:都,都城。门,城门。都门,这里指都城。²帐饮:谓在郊野张设帷帐,宴饮送别。
挥涕逐前侣,含凄动征轮。
挥涕(tì)逐前侣¹,含凄动征轮²
译文:洒泪去追赶前面的同伴,怀着悲伤启动远行的车轮。
注释:¹前侣:前面的同伴。²征轮:远行人乘的车。
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
车徒¹望不见,时见起行尘。
译文:车马人从渐渐不能望见,车马后面不时扬起灰尘。
注释:¹车徒:车马和仆从。指游子及其仆人。徒:一作“从”。
吾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
¹亦辞(cí)家久²,看之泪满巾。
译文:我离开家乡日子也已很久,见到这情景不禁泪水满巾。
注释:¹吾:一作“余”。²久:一作“者”。

  王维有诗《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田山》:“陌上新离别,苍茫四郊晦。登高不见君,故山复云外。远树蔽行人,长天隐秋塞。心悲宦游子,何处飞征盖。”与这首《观别者》诗同一机杼。只是这首《观别者》写法上很别致。它借陌上人的惜别,来表现自己的宦游之悲。

  青青河畔,杨柳陌上,依依别离。似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之风,又宛若“杨柳依依”之韵,离别之境,自然而现。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爱子”一游,或为生计,或为功名。尚有高堂,已是老亲,又怎舍得弃高堂于不顾呢。一“爱”字,一“老”字,各种情境,只有画中人懂得。心念老亲,然生计所迫,远游原是那般无奈;此行远去,尚不知明天深浅,自然又有新的忧愁升起。此番远游,归期难料,然心中那个“孝”字,又该如何书写。切切转向兄弟,满腔的心思,托付于手足之上;依依而望,对父母的牵肠挂肚,都诉诸四邻。都门帐饮,饮毕做辞,心底仍是万千不舍,一一惜别那熟悉的脸庞。同伴早已动身,飞奔而去,再停留怕是要追赶不上,只得挥泪阔别,迈向前方,而那转身的瞬间,早已是两行滚烫的泪花。转眼间,已然望不见“车徒”,唯留下滚滚的行尘,淹没了远去的身影,那远眺的双眸,目送着远方消逝的身影,早已是老泪纵痕。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吾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一句拉回现实,原来诗人只是一旁观者,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内心的触动,亦随着飘扬的尘土,沾湿了衣襟。

  诗中画面,在古代并不少见,诗词之中亦不乏这样的诗篇,然右丞笔下的画面,却是那般情深。至亲别离,肝肠寸断,然生活所迫,又无可奈何。历史画卷中,重复上演了多少幕。不同的朝代,不同的主角,不变的却都是那份难以割舍的情致,亲情、友情、爱情,一幕幕,一出出,在时空的帷幕里掀起层层浪花。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9-41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新妆宜面¹下朱楼²,深锁春光一院愁。
译文:精心化好妆容缓缓走下阁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注释:¹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一作“粉面”。²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的居所。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¹飞上玉搔(sāo)²
译文:来到庭院中数着那开得正艳的花朵,蜻蜓飞到了玉簪上头。
注释:¹蜻蜓:暗指头上之香。²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此诗描写一位宫女扮好新妆却无人赏识,只能百无聊赖地独自数花朵解闷,引得蜻蜓飞上头来的别致情景。全诗抒写宫怨闺情,但与其他同类诗迥然不同。诗人通过对宫女神态的传神刻画,表现了她不胜幽怨之情。诗意别出心裁,富有韵味。

  白居易原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而刘禹锡和诗“新妆宜面下朱楼”说得十分明确,而且顺带把人物的心情也点出来了。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宜面”二字,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艳艳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的希望。

  刘禹锡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然而庭院深深,院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句。

  诗的三、四两句是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这位女主人公下楼的本意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就不必“下朱楼”,也不必“新妆宜面”。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这急剧变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数花朵”的原因当亦有对这无人观赏、转眼即逝的春花,叹之、怜之、伤之的情怀。就在她在默默地数着时,“蜻蜓飞上玉搔头”。这是十分精彩的一笔。它含蓄地刻画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蜓。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负。“为谁零落为谁开?”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题。

  有人说:“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这首诗的结尾是出人意料的,诗人剪取了一个偶然的镜头——“蜻蜓飞上玉搔头”,蜻蜓无心人有恨。这个结句是在回应“思量何事不回头”而设计的,它洗炼而巧妙地描绘了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烂漫之中的冷寂孤凄的境遇,新颖而富有韵味,真可谓结得有“神”。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50-851

tiānchūn

liú tángdài 

xīnzhuāngmiànxiàzhūlóu shēnsuǒchūnguāngyuànchóu 
xíngdàozhōngtíngshǔhuāduǒ qīngtíngfēishàngsāotóu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初 一作:还)
中原¹初逐鹿²,投笔事戎(róng)³。(初 一作:还)
译文:如今是一个群豪并起争夺天下的时代,男儿当弃文从武成就一番事业。
注释:述怀:陈述自己的怀抱、志向。¹中原:原指黄河南北一带,这里代指中国。²逐鹿:比喻争夺政权。³事戎轩:即从军,戎轩指兵车;亦以借指军队、军事。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纵横计¹不就²,慷(kāng)(kǎi)³犹存。
译文:我曾经向李密献计但不被他采纳,但我心中的壮志并没因此丧失。
注释:¹纵横计:进献谋取天下的谋略。²不就:不被采纳。³慷慨志:奋发有为的雄心壮志。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¹²(yè)³天子,驱马出关门。
译文:我拿着自己的计谋献给天子,领命纵马西出潼关。
注释:¹杖:拿。²策:谋略。³谒:面见。⁴关:潼关。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请缨(yīng)系南越,凭轼¹²东藩³
译文:终军当年请缨缚南越王,我乘车东去招降李密旧部和各路豪强。
注释:¹凭轼:乘车。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²下:是敌人降服。³东藩:东边的属国。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yù)(yū)¹(zhì)²高岫(xiù)³,出没望平原。
译文:盘旋在崎岖的山路间,放眼望去山下的平原时隐时现。
注释:¹杖纡:山路盘曲迂回,崎岖难行。 ²陟:登。³岫:山。⁴出没:时隐时现。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古木¹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译文:山林间寒鸟悲鸣,深山中不时传来猿啼。
注释:¹古木:老树。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既伤千里目¹,还惊九逝魂²
译文:远望去一片荒凉,不知前途几何,凶吉难卜。
注释:¹千里目:荒凉冷落,令人凄伤的景象。²九逝魂:旅途遥远而艰险。九:表示多次。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岂不惮(dàn)¹艰险?深怀²国士³
译文: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会不担心个人的人身安全,但一想到唐王以国士之礼相待,不敢不尽心以报其知遇之恩。
注释:¹惮:畏惧、害怕。²怀:感。³国士:一国之中的杰出人才。⁴恩:待遇。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季布¹无二诺²,侯嬴(yíng)³重一言。
译文:季布、侯嬴都是千金一诺的人物。
注释:¹季布:楚汉时人,以重然诺而著名当世,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²诺:答应,诺言。³侯嬴:年老时始为大梁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访,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魏王命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中途停兵不进。侯嬴献计窃得兵符,夺权代将,救赵却秦。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人生感¹意气²,功名谁复论³
译文:人活在世上意气当先,又何必在意那些功名利禄。
注释:¹感:念。²意气:指志趣投合,君臣际遇,必须实践诺言,感恩图报。³谁复论:谁还能去计较。

  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主要表现的是诗人在这之前的胸襟怀抱。那时候作者先后投到元宝、李密帐下,自以为胸有珠玑,频频向故主献策,但都不为故主所用,很有些怀才不遇的感慨。

  “中原”等二句,表明了天下纷扰,各地豪强并起,争夺天下。正是投笔从戎的时机,与其做个刀笔之吏,还不如从军,谋定天下。《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后汉书·班超传》:“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纵横句,魏徵借此指自己曾向李密献下策,但不被李密所采纳,反被其耻笑为老生常谈。颇有苏秦不得志时的情景,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慷慨志犹存”一句充满了转折之意,表明了自己虽然屡遭挫折,但心中热血未灭、壮志依旧还在。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四句,主要勾勒诗人遇到明主,颇受唐高祖重用,为报高祖的知遇之恩,自告奋勇出潼关去招降山东的群雄,并表现所负使命之重大。“杖策”句指出作者果断为李渊献策,并义无反顾去实现这条计谋。“驱马”表达出作者奉命安抚山东时的豪迈、敏捷和急迫之态。“请缨”等二句,则用汉终军和郦食其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表明所负使命的性质之非同凡比。“系”、“下”二动词轻捷活脱,生动地表现出其安邦定国的宏图大志,蕴含着大唐江山的辟建就在此行之意,显示了诗人卓越的政治远见。

  “杖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四句,表明作者在路途中的艰险景况。“杖纡”等二句,是写因为山路萦回,崎岖不平,行迹在群山中放眼望去,那些平原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反衬出作者心情因任务艰巨,前途未卜而起伏不平,忐忑不安。“古木”等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来渲染旅途的荒凉凄楚。古老的丛林里寒鸟悲啼,深山夜间猿猴哀鸣,构成了一幅荒无人烟,战乱留给人民的是一片凄凉。诗人把复杂的心情,都融汇到生动的旅途景物描写中,做到意境两浑,情景交融,形象地暗示了完成使命的艰难和诗人心情的沉重。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坦露。“既伤”二句既表现作者不但知道前途的艰险,个人也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伤千里目:是说远望心里伤感的意思。《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九逝魂:屈原《哀郢》中有“魂一夕而九逝”的诗句。“岂不”二句的自问自答,更显示出诗人胸襟的坦荡。“岂不惮”意为有所惮,如同不掩饰自己对未知危险的恐惧,这不但无损于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反而更真实的展现了人性,更为作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更突现了他重意气、报太祖的知遇之恩。

  最后四句“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是直抒胸臆,表明了作者重视信义,有恩必报,不图功名的思想。这里,诗人以季布、侯赢自比,表达了自己既然请缨就决不负使命的决心。“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明确地反映出魏徵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气势雄伟,意境开阔,诗人善于抓住在历史进程中的巍峨奇观,以粗犷的笔触,一扫汉魏六朝绮靡浮艳的诗风,成功地展示了诗人急欲建功立业的感情世界。魏徵后来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提倡一种将南朝的清绮与北国的气质合一的“文质彬彬”的雅体,《述怀》就基本上实践着这一主张。它一方面措语朴素,直抒胸臆,慷慨激昂,与声色大开的南朝诗风相异。另一方面又融汇典语,自铸新辞,对仗妥贴,与理胜其辞的河朔诗风不同。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3
2、 邓诗萍.唐诗鉴赏大典[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7.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故都¹遥想²草萋(qī)³,上帝深疑亦自迷。
译文:想起长安处处草萋萋,上天对此也迷惘怀疑。
注释:¹故都:指长安,原是唐的都城,朱温时迁都洛阳,所以诗人称长安为故都。²想:一作“望”。³萋萋:草茂盛的样子。⁴深疑:深深的怀疑。
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塞雁已侵¹池籞(yù)²宿,宫鸦³犹恋女墙啼。
译文:野外塞雁偷入宫中宿,宫院乌鸦留恋矮墙啼。
注释:¹侵:进入。²池籞:指宫庭中的池塘。³宫鸦:原来宫中的乌鸦。⁴女墙:宫庭中矮短的墙头。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
天涯烈士¹空垂涕,地下强魂²必噬(shì)(qí)
译文:天涯壮士白白空流泪,无辜死者饮恨悔没及。
注释:¹天涯烈士:作者自指,也是泛指不为朱温势力所屈服的人们。²地下强魂:指崔胤。
掩鼻计成终不觉,冯驩无路学鸣鸡。
掩鼻¹计成终不觉²,冯驩(huān)³无路学鸣鸡。
译文:阴谋让成大权已旁落,可叹自己不会学啼鸡。
注释:¹掩鼻:用楚怀王夫人郑袖的故事。²终不觉:不知不觉的意思,指国家的命运不知不觉地落入朱温的手里。³冯驩: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田文的门客,忠于孟尝君,为孟尝君出过力。

  韩偓用七律写过不少感时的篇章,大多直叙其事而结合述怀。这首诗却凭借想象中的景物描写来暗示政局的变化,情景交融,虚实相成,在作者的感时诗中别具一格。

  诗篇开首即从朝廷搬迁后长安城的荒凉破败景象落笔。“草萋萋”,虽只寥寥三个字,却点明了物态人事的巨大变化。往昔繁荣热闹的都城,而此时满是废台荒草,叫人触目惊心。长安城的衰败是唐王朝走向灭亡的先兆,诗人对此怀有极深的感慨。这里虽没明说,但领头的“遥想”一语,倾注着无限眷恋关注之情,弦外之音不难听出。下句是说连高居天宫的天帝见此情景也会深感迷惑,这固然是为了突出都城景物变异之大,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惘不安。整首诗一上来就笼罩了一层凄迷悲凉的气氛。

  次联承接首句,进一步展开故都冷落的画面。池籞,平时上面网以绳索,禽鸟无法进出。塞外飞来的大雁已侵入池籞住宿,这就意味着宫殿残破,无人管理;而园中乌鸦犹自傍着女墙哑哑啼鸣,更给人以物情依旧、人事全非的强烈印象。前联总写长安城的衰败,取景浑融概括;此联集中描绘宫苑废芜,笔触细致传神。这样将全景与特写剪接在一起,点面结合,深切地反映了作者想象中的故都近貌。

  第三联开始,转入正面抒情。烈士,是诗人自称。当时诗人尽管流寓在外,心仍萦注国事,面临朝政的巨大变故,痛感自身无能为力,其衷怀的悲愤可想而知。“垂涕”而又加上一个“空”字,就把这种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下句的“地下强魂”,指昭宗时宰相崔胤。他为铲除宦官势力,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陷入朱温掌握之中,自己也遭杀戮。此句是说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韩偓与崔胤原来关系密切,这里插叙崔胤被害的事实,是为了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愤慨之情。整个这一联抒情激切,笔力劲拔,接续前面的寥落景象,犹如奇峰突起,巨波掀澜,读来气势一振。

  尾联归结于深沉的感喟。“掩鼻计成”,用的是《韩非子》里的故事,这里借指朱温伪装效忠唐室,用阴谋夺取天下。末句诗人以冯驩自况,慨叹自己没有像孟尝君的门客那样设计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办法。这一联用典较多,但用而能化,不嫌堆砌。叙述中,像“终不觉”、“无路”等字眼下得沉重,蕴含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引证古事而能具有活生生感染力量的重要原因。

  诗的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前半凄惋,后半激越,哀感沉绵之中自有一股抑塞不平之气,跌宕起伏,撼人心魄。前人常说,韩偓的感时诗继承了杜甫、李商隐的传统,沉郁顿挫,律对精切,这是不错的。但韩偓尤善于将感慨苍凉的意境融入芊丽清新的词章里,悲而能婉,柔中带刚,又有他个人的特色。此篇似亦可以见出其风格的一斑。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15-216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37-241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24-1325

dōu--hán

dōuyáoxiǎngcǎoshàngshēn

sāiyànqīnchí宿gōngyóuliànqiáng

tiānlièshìkōngchuíxiàqiánghúnshì

yǎnchéngzhōngjuéfénghuānxuém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