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马蒙城道,飞津下蔡洲。江湖行役远,天地此身浮。
跃马蒙城道,飞津下蔡洲。江湖行役远,天地此身浮。
淝水寒烟积,淮山丛桂秋。昔人俱寂寞,临眺迥生愁。
淝水寒烟积,淮山丛桂秋。昔人俱寂寞,临眺迥生愁。

xiàcài--wángtíngxiāng

yuèméngchéngdàofēijīnxiàcàizhōujiāngxíngyuǎntiānshēn

féishuǐhányānhuáishāncóngguìqiūrénlíntiàojiǒngshēngchóu

王廷相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世称浚川先生,河南仪封(今兰考)人,祖籍潞州。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王廷相幼年聪慧奇敏,好为文赋诗,且留心经史。《明史》称他“博学强记,精通经术、星历、舆图、乐律,河图洛书,周邵程张之书,皆有论驳” 。明孝宗时,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提倡古文,反对台阁体,时称“七子”(“前七子”)。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谥“肃敏”。 ▶ 17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雄跨洞庭野,楚望¹古湘州²。何王台殿,危基³百尺自西刘。尚想霓(ní)(jīng)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译文:定王台建在洞庭湖之滨,位于古湘州地界上。定王台虽然在历经千年之后已经堙没,但是遗迹尚存,那残存的台基,依然高耸百尺,令我想到定王台的修建者西汉的刘发。想当年定王到此游玩时,一定是华盖如云,旌旗招展,如虹霓当空;千乘万骑前呼后拥,声势浩大;急管高歌之声似乎直抵云霄。然而,屈指已几度春秋,昔日的繁华盛地变成了一派衰败苍凉,盛衰无常,兴废两茫茫。
注释:¹楚望:楚地的望郡。唐、宋时,州、郡、县按地势、人口及经济状况划分为畿、赤、望、紧、上、中、下若干等级,形胜富庶的地区称“望”。²湘州:东晋永嘉时初置,唐初改潭州,词中指长沙。³危基:高大的台基。自西刘:始建于西汉刘发。⁴霓旌:旗帜如云霓,形容仪仗之盛。⁵依约:连绵不断。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¹。一夜寒生关塞²,万里云埋陵阙(què)³,耿(gěng)恨难休。徙(xǐ)(yǐ)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译文:登台远望,只见高大的树木枝叶枯落,长江无止息地向东奔流。对此情景,想到国家的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而自己空怀一腔报国热情却无路请缨、壮志难酬,不由得发出了悲愤苍凉的感慨:书生报国无门,空自白头,而金兵猝然南下,侵占中原,犹如一夜北风生寒,导致万里河山支离破碎、残破不堪。京都沦陷,皇家陵阙黯然被埋没在厚厚的云雾之中,令人愁恨不已。念及此,我耿耿于怀,悲愤难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徘徊往来在秋风寒霜中,夕阳将落,更增人恨愁。
注释:¹空白九分头:徒然白首。²一夜寒生关塞:比喻金人猝然南侵,攻破关塞。³云埋陵阙:皇宫与陵寝都埋没在远方的云雾中,词中指宋都汴京沦于敌手。陵阙:帝王陵墓、京都城阙,均为存亡的象征。⁴耿耿:不安的样子。⁵徙倚:走走停停。

  词的上阕“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四句,气势不凡,雄浑卓绝。“雄跨”一词,表现了定王台的雄奇地形。“危基百尺”则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定王台的壮丽。接下来三句以想象的手法接入历史的画面。想当年西汉国力强盛,定王台阁周围遍布如云铁骑,祭祀的音乐响彻云霄。然而,这些都已经是历史陈迹。“屈指几经秋”将作者的思绪从壮丽的历史收回到严酷的现实。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定王台再壮丽,到作者登临的时候,已经残破不堪。回想往昔的繁华,今日的颓墙败瓦,作者不禁慨然,感叹人事的兴衰废替。联系到作者所处的时代,当时的南宋政府偏安一隅,面对金国的威胁无力反击,将大好河山拱手相送,这也是引发作者喟叹的一个情绪基点。所以词中的兴替之感超越了普通诗文中抽象的今昔之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下阕“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三句点题,叙说登临之事。古人登高作赋,喜欢大肆铺陈的居多,但在这里,作者仅以极其简略的手法白描眼前所见:乔木老,大江流。作者并没有放纵自己的情绪,但这种沉默中却蕴涵着更加深沉的悲痛。作者跟同时代的复国志士一样,满怀报国之心,但让人痛苦的是,“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岁月蹉跎,功业未就,空白了少年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其中“关塞”是征战的偏远地段,“陵阙”是北宋宗庙祖坟所在,从前都是作者心底事,但现在离他越来越远了,“万里”一词,写出了这种虚无辽远的感觉。因为报国无门,作者永远不能在关塞为国尽忠,永远也无法收复北宋宗室的陵墓。这种无奈和遗憾,使他的“恨”意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报国无门,年华苍老,词人无可奈何,只能以一副独立寒秋、天涯孤影的悲凉画面结束。其中的“伴”字写尽词人的落寞和孤独,因为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并肩作战,只得和无情的夕阳相伴,在苍茫暮色中自怨自艾。词结尾仍收回到定王台上,结构十分紧凑,并以景寓情,饶有余韵。最后点出一个“愁”字,并不表示消沉、绝望,而是英雄洒泪。慷慨生哀,与全词悲壮的格调完全统一。

  这首词画面壮阔雄浑,音调苍凉激楚,充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418页
2、 林力 肖剑主编.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935页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万族¹各有托²,孤云³独无依。
译文:万物皆有所依托,唯有空中那一抹孤云没有依存。
注释:¹万族:万物。族,品类。²托:依托,依靠。³孤云:象征高洁的贫士,诗人自喻。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ài)¹空中灭,何时见余晖²
译文:在昏昏冥色中渐渐飘向不可知的远方,何时才能见到它的残光余辉呢?
注释:¹暧暧:昏暗不明的样子。²余晖:留下的光辉。此句喻东晋灭亡。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朝霞暧宿雾¹,众鸟相与飞²
译文:朝霞驱散夜间迷雾,鸟儿们全都匆匆结伴飞。
注释:¹朝霞暧宿雾:朝霞驱散了夜雾。喻刘宋代晋。²众鸟相与飞:喻众多趋炎附势之人依附新宋政权。相与:结伴。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迟迟出林翮(hé)¹,未夕复来归²
译文:只有孤鸟慢慢飞出树林,太阳还未西落就又飞回来。
注释:¹翮:鸟的翅膀,代指孤鸟。喻贫士,即诗人自指。这句诗人自喻勉强出仕。²未夕复来归:天未黑时又飞了回来。喻诗人辞官归隐。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量力¹守故辙(zhé)²,岂不寒与饥?
译文:尽力坚守前人安守贫贱之道,哪里不知这种生活免不了饥寒交煎的困苦?
注释:¹量力:根据自己的能力,犹尽力。²守故辙:坚持走旧道,指前人安守贫贱之道。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知音苟¹不存,已矣²何所悲!
译文:旧友零落,世无知音,在贫困中终此一生也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
注释:¹苟:如果。²已矣:犹算了吧。

  这组诗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交,是陶渊明晚年的咏怀之作。这些诗歌通过对古代贫士的歌咏,表现了诗人安贫守志、不慕名利的情怀。

  第一幅景象当是黄昏所见,万物均有所依托,唯有空中那一抹孤云,无依无傍,在昏昏冥色中渐渐飘向不可知的远方,诗人不禁感慨:何时才能见到它的残光余辉呢?恐怕是不复再见了吧。第二幅是晨景,旭日染霞,驱散了隔宿的重雾,百鸟在霞光云天中翻飞,而独独有一禽迟举,它出林不久,未等天晚,又归还于故林。

  诗末的感慨,是诗人经过一夜的感情酝蘖而来的。黄昏时,诗人因孤云远逝于昏冥之中而兴感,“何时见馀辉”,以反问出之,正见老人迟暮,预感生命无多的心境。于是很自然地会对人生的历程作反思,经过一夜不眠的回顾思索,诗人对自己的归隐而穷终于无悔,于是又借晨景一幅以引出感想,当初因不满于如众鸟向日般趋炎附势的世态,而久不从仕;后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山,却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旋即归去来,正如那迟出早归的独鸟一般。于是他感慨道:自己坚守平素的生活道路,本是经过反复,量力而行的。也自知,这种生活免不了饥寒交煎的困苦;但是旧友零落,世无知音,既然如此,在贫困中终此一生,也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何所悲”是解脱之词,更可见作诗其初诗人实是悲慨盈怀。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年来鞍(ān)马困¹尘埃,赖有青山豁(huò)我怀²
译文:多少年来,鞍马劳顿,被困于尘埃之中,尘世污浊,我的呼吸都有些不畅了。还好有青山在,它稳健、挺拔、耸立,它披一身青翠,迎接清风雨露,送走晚霞明月。青山的豁达,让我也有了驰骋的胸怀。
注释:¹鞍马困:鞍马劳顿,指辛苦奔走于道路。²豁我怀:使我开怀。豁,舒展。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译文:天色渐晚,北风萧萧,吹走一片云雨,此时,晴空一碧,几座山峰就从云后面走出来了,原来它们是那么的清瘦挺拔、不染一丝尘埃。

  此诗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而第二句中“豁”则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是一首写山的诗,却没有采用常见的“开门见山”的写法,而是为山的出场先做下了一系列的铺排,诗人所见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增添了嵩山的神秘感。“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但如把这一句提前,让嵩山一开始就露面,诗的意味就会变得索然。诗人巧妙地激发了读者急于相见的欲望,使嵩山在千呼万唤中隐现,而其一旦出场,全诗便在高潮中平稳结束,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诗人首二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落笔。“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一个“困”字,形象的展现了诗人疲劳困顿的精神状态,以及空怀一腔抱负在官场中左冲右突,却不得施展的惨淡景象。

  第二句宕开一笔,转而去写奔波中的一点安慰,晓畅的语言骤然拉近了诗人与山的距离。青山的出现不仅使诗人得到精神的满足,更是一种自然流畅的情感寄托,吸引读者同诗人一样抬头绰望。所谓”近山而志高”,在这里,诗人对青山的亲近实际上就是对高洁傲岸的人格操守的亲近,也是对含蓄豁达的人生态度的亲近。

  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为嵩山的出场渲染了气氛。“日暮”言天已傍晚,落日余辉中更见嵩山的深幽巍峨。“北风吹雨去”,嵩山在风侵雨蚀后愈加清新朗润,但这只是诗人的想象,未见嵩山,心中已对嵩山的景象做了一番描摹。诗人采用渲染的手法,为嵩山的出现展开序幕。

  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成就了第四句的点睛之笔,“数峰清瘦出云来”,全诗只有这一句写嵩山,但诗境格外豁朗。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它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其高洁超脱的姿态是那么的卓尔不群,因而深得作者的喜爱和赞美。“出云来”三字抓住嵩山从云端现出的一刹那,表现出诗人的满足与喜悦,并紧扣“初见”二字。诗中鲜活清晰的意象往往是诗人情感的外化,寄予了诗人一定的审美理想与艺术追求。在这里,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有血有肉,极富灵性,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引人想象雨后嵩山的特有韵味和诗人得见嵩山后的一番情怀。至此,全诗感情达到最高潮,全诗平稳结束,却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篇诗作写的对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表现诗人自己。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困顿于仕途,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山,诗人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同时山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艺术作品里,也往往受作者的主观感情支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这里有着主观感情对象化的问题。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语比较新奇,而且在诗人审美意识活动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中国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给后世以清瘦、清竣的印象。如王维给孟浩然画像,“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就是典型的清瘦。因此,“数峰清瘦出云来”,虽是写嵩山,却又是人与景物融而为一,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这首诗,将嵩山的面貌以及诗人的精神风貌,同时展现给了读者,达到了一种物我相融的境界。

  从艺术技巧上看,该诗渗透着醒豁通透的人生态度,拥有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又将自己刚毅超脱的品行与之融为一体,是张耒诗风的全面写照。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01
2、 田军 等.中国古代田园山水边塞诗赏析集成.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964-965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名篇·宋诗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533

chūjiànsōngshān

zhānglěi sòngdài 

niánláiānkùnchénāi làiyóuqīngshānhuòhuái怀 
běifēngchuī shùfēngqīngshòuchūyúnlái 
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涂。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
宋有澄子者,亡缁(zī)¹,求之涂(tú)²。见妇人衣缁衣³,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
译文:宋国有个人名叫澄子,丢了一件黑衣服,到路上去找。看见一个妇人穿一件黑衣服,拉住不放,想扒下她那件衣服来,说:“刚才我丢了一件黑衣服!”
注释:¹亡缁衣:亡,丢失。缁,黑色的衣服。²求之凃:求,寻找。凃,同“途”,道路。³衣缁衣:前一个“衣”,动,穿;后一个“衣”,名词,衣服。⁴援而弗舍:援,拉。弗,不。
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
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
译文:妇人说:“先生虽然丢了黑衣服,可是这件衣服却是我自己做的呀。”
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衣,禅缁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
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缁¹也;今子之衣,禅缁也,以禅(dān)²³纺缁,子岂不得哉?”
译文:澄子说:“你不如赶快把衣服给了我,我原先丢的是件夹衣,如今你这件是单衣,拿单衣当夹衣,你难道还不合算吗?”
注释:¹纺缁:夹的黑衣服。黑色的夹衣。²禅缁:单的黑衣服。禅,单。黑色的单衣。³当:抵,偿。⁴得:便宜。

chéngwáng

wéi xiānqín 

    sòngyǒuchéngzhě wáng qiúzhī jiànrén yuánérshě  yuē  jīnzhěwáng  

    rényuē  gōngsuīwáng shísuǒwéi  

    chéngyuē   suǒwángzhě fǎng jīnzhī dān dāndāngfǎng ,zāi  

春尽杂英歇,夏初芳草深。
春尽杂英¹²,夏初芳草深³
译文:暮春时分,各色花卉都已经凋谢了,但初夏将来,芳草十分繁茂。
注释:¹杂英:各色花卉。南朝 齐 谢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²歇:凋零。花、木、草枯萎。³芳草深:指已经是暮春时节。
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xūn)¹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译文:和暖的风从南方吹来,吹到我家池塘边的树林中。
注释:¹薰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
绿蘋散还合,赪鲤跳复沉。
绿蘋(pín)¹散还合,赪(chēng)²跳复沉。
译文:风来时把池塘里的浮萍吹散,风停时浮萍又聚集在了一起。池中的红鲤鱼不时跳出水面又沉回池底。
注释:¹绿蘋:绿苹,水中植物,亦称水苹,浮苹。浮在水面,叶绿色,夏天开小白花。²赪鲤:赪指红色,赪鲤指红鲤鱼。
新叶有佳色,残莺犹好音。
新叶有佳色,残莺¹犹好音。
译文:树木新长出的叶子青翠欲滴,散发出美丽的光彩。林中黄莺鸣叫,晚春时节的黄莺鸣声依然婉转动听。
注释:¹残莺:指晚春的黄莺鸣声。
依然谢家物,池酌对风琴。
依然谢家物¹,池酌(zhuó)对风琴。
译文:我在池边喝酒,迎风弹琴,心中喜爱的依然是谢灵运的诗作。
注释:¹谢家物:参照下句“惭无康乐作”,是指谢灵运的诗作。
惭无康乐作,秉笔思沉吟。
惭无康乐作,秉(bǐng)¹笔思沉吟。
译文:我握着笔沉吟苦思,想写出好的诗作,但是我做不出谢灵运那样好的诗,感到很惭愧。
注释:¹秉:拿着;握着。
境胜才思劣,诗成不称心。
境胜¹才思劣,诗成不称心。
译文:周围景色优美,可是我却文思枯竭,勉强做成了一首诗,看来看去却感到不满意。
注释:¹境胜:景色优美。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