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东来沙填海,陈留十山几山在。梁王古苑九地深,岁岁龙蛇窟穴改。
黄河东来沙填海,陈留十山几山在。梁王古苑九地深,岁岁龙蛇窟穴改。
我田在苑苑在东,灌园凿井当其中。应门两黄鹤,抱琴双玉童。
我田在苑苑在东,灌园凿井当其中。应门两黄鹤,抱琴双玉童。
行歌曳杖如游龙,前身恐是河上公。君不见七十二帝如旋蓬,惟有尧舜流高风。
行歌曳杖如游龙,前身恐是河上公。君不见七十二帝如旋蓬,惟有尧舜流高风。
人生百年电闪闪,何必希时钓誉攀援日月独为功。
人生百年电闪闪,何必希时钓誉攀援日月独为功。
子云草玄恒不调,虞卿著书仍固穷,我怀欲附沙洲鸿。
子云草玄恒不调,虞卿著书仍固穷,我怀欲附沙洲鸿。

liángyuànèr--wángtíngxiāng

huángdōngláishātiánhǎichénliúshíshānshānzàiliángwángyuànjiǔshēnsuìsuìlóngshéxuégǎi

tiánzàiyuànyuànzàidōngguànyuánzáojǐngdāngzhōngyīngménliǎnghuángbàoqínshuāngtóng

xíngzhàngyóulóngqiánshēnkǒngshìshànggōngjūnjiànshíèrxuánpéngwéiyǒuyáoshùnliúgāofēng

rénshēngbǎiniándiànshǎnshǎnshídiàopānyuányuèwèigōng

ziyúncǎoxuánhéngdiàoqīngzheshūréngqióng怀huáishāzhōu鸿hóng

王廷相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世称浚川先生,河南仪封(今兰考)人,祖籍潞州。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王廷相幼年聪慧奇敏,好为文赋诗,且留心经史。《明史》称他“博学强记,精通经术、星历、舆图、乐律,河图洛书,周邵程张之书,皆有论驳” 。明孝宗时,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提倡古文,反对台阁体,时称“七子”(“前七子”)。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谥“肃敏”。 ▶ 17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侠客¹重周游²,金鞭控³紫骝(liú)
译文:抑强扶弱的侠客喜欢四处游历,手持金鞭驾驭紫骝骏马在驰骋。
注释:紫骝马: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紫骝,古书记载的骏马名,又名枣骝。¹侠客:古代称那些急人危难,抑强扶弱的人为侠客。²重周游:喜欢四处游历。控³:驾驭。
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
蛇弓¹白羽箭²,鹤辔(pèi)³赤茸秋
译文:猿臂拉动蛇弓搭上白羽箭,鹤羽般的缰绳扬起红色的秋带。
注释:¹蛇弓:形状弯曲如蛇的弓。²白羽箭:用白色羽毛做箭羽的箭。³鹤辔:白色的缰绳。鹤,色白如鹤羽。辔,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⁴赤茸秋:红色的秋带。茸,同“绒”。秋,络于马股后的革带。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
发迹¹来南海²,长鸣向北州³
译文:为建功立业来到南部边疆,放声长啸奔向北部边地斩杀敌寇。
注释:¹发迹:指建功立业。²南海:泛指南部边疆。³北州:泛指北部边地。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匈奴¹今未灭,画地²取封侯。
译文:如今国家边境有敌人骚扰,正是立功求裂地封侯的好时候。
注释:¹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散居于大汉南北,过游牧生活,精于骑射。两汉时期经常侵扰汉朝边地,构成汉朝的主要边患。²画地:划分土地,又称裂地。古代划分土地以封爵,故称“画地取封侯”。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骑着紫骝马即将奔赴战场参加征战并热烈期盼得到君王封侯加禄的“侠客”形象,表现了当时少见的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与理想,寄托了作者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志向。前四句描写侠客以及骏马的英武形象,后四句转而抒发侠客的豪情壮志。全诗一气呵成,笔力雄健,气势轩昂, 风格豪放。

  一二句写“侠客”骑着紫骝马,再次来到此地。一个“重”字,暗示了战争的再次发生,也暗含“侠客”报效祖国的激情。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侠客”的形象,而是着重描写他手中的马鞭以及胯下的紫骝马,借此烘托“侠客”;“金鞭控紫骝”句中的“控”字,非常形象,凸显了“侠客”强壮有力及其杀敌信心,也写出了紫骝马的高大威猛。

  三四句继续用烘托的手法,进一步刻画“侠客”形象。首先描写了“侠客”身上的武器——蛇弓和白羽箭。“白羽箭”是用典。《北史·突厥传》载:“(隋炀帝)取桃竹白羽箭一枚以赐射匮,因谓之曰:‘此事宜速,使急如箭也。’”由此可知,这“白羽箭”不仅是武器,也说明了当时紧张的局势。接着描写紫骝马身上的装饰——白色的缰绳和毛茸茸的红色佩带,真可谓是好马配好鞍。

  五六句是诗“起承转合”中“转”的部分,由一、二联对紫骝马等的描写,过渡到尾联的抒情。从字面上看,写的是紫骝马,实则交代了“侠客”的来历以及他的目的地。“长鸣向北州”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紫骝马朝着北州悲鸣,虚写“侠客”之悲;同时,照应首句“重周游”,也说明了“侠客”“重周游”的原因。“向北州”的原因是“北州”被匈奴占领,同胞在其他民族的欺压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了“侠客”的豪情壮志,表明“侠客”此行的目的:报效国家,封侯授爵。“匈奴今未灭”上承“长鸣向北州”句,交代了“长鸣”之因,也照应了首句“侠客重周游”。诗句写出了侠客的侠情侠气,同时也掺杂着作者自身的生活现实和个人理想。

参考资料:
1、 张 旭.杨炯诗文研究[D].河北大学.2013
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冻杀吴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
漫天坠(zhuì),扑地飞,白占¹许多田地。冻杀吴民²都是你!难道是³国家祥瑞(ruì)
译文:漫天飘坠,扑地飞舞,白白地占了许多的田地。把黎民百姓都冻坏了,说什么是国家祥瑞?
注释:¹白占:强取豪夺。²吴民: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原作“无民”。³难道是:哪里是。⁴祥瑞:瑞雪兆丰年。

luòméifēng ·yǒngxuě

zhāngmíngshàn yuándài 

màntiānzhuì fēi báizhànduōtián dòngshāmíndōushì nándàoshìguójiāxiángruì 
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
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
译文:过去的是不可能再回归了,真是糟蹋了这整个春天。
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
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¹人。
译文:在这鸟语花香的氛围,鸟儿拼命地叫着好像劝我赶紧喝酒!可看到这即将散落的梅花更让人伤感了!
注释:¹杀:甚、极。同“煞”。

xìngjiāngdōuzuòshī--yáng广guǎng

qiúguīzhēnchéngzāochūnniǎoshēngzhēngquànjiǔméihuāxiàoshārén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¹南舍北皆春水,但见²群鸥日日来。
译文:草堂的南北绿水缭绕、春意荡漾,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注释:客至: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唐人对县令的称呼。相过,即探望、相访。¹舍:指家。²但见:只见。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花径¹不曾缘²客扫,蓬(péng)³今始为君开。
译文: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不曾因为迎客而打扫,只是为了你的到来,我家草门首次打开。
注释:¹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²缘:因为。³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盘飧(sūn)市远¹无兼味²,樽(zūn)³酒家贫只旧醅(pēi)
译文:离集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境贫寒只有隔年的陈酒招待。
注释:¹市远:离市集远。²兼味:多种美味佳肴。无兼味,谦言菜少。³樽:酒器。⁴旧醅:旧酿之酒。醅,没有过滤的酒,也泛指酒。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¹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²
译文:如肯与邻家老翁举杯对饮,那我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
注释:¹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²余杯:余下来的酒。

  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望、相访。

  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颈联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刘克庄说此诗是戏效元白体。杜甫自不可能飞跃时空去戏效他后代的元白体,这是从风格角度反讲的。简而言之,元白体就是指浅切平易的诗歌风格。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余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足当“戏效元白体”之评。另外,诗用第一人称,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

  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北京 :龙门书局出版社 ,2012年8月 :64 .
2、 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42-544 .
3、 海兵 .杜甫全集诗祥注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年 :190-120 .

zhì

 tángdài 

shènánshèběijiēchūnshuǐ dànjiànqúnōulái 
huājìngcéngyuánsǎo péngménjīnshǐwèijūnkāi 
pánsūnshìyuǎnjiānwèi zūnjiǔjiāpínzhǐjiùpēi 
kěnlínwēngxiāngduìyǐn jìnbēi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肩舆(yú)¹任所适,遇胜²(zhé)³留连。
译文:乘坐小轿任性而往,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
注释:¹肩舆:一种用人力抬扛的代步工具,用两根竹竿,中设软椅以坐人。²胜:美景。³辄:总是,就。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焚香引幽步,酌茗(míng¹开静筵(yán)²
译文:在寺院里焚香探幽,品尝香茗与素斋。
注释:¹酌茗:品茶。²静筵:指素斋。筵,酒席。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译文:蒙蒙细雨时作时停,清幽小窗更显妍丽。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盆山¹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译文:这里四面环山,如坐盆中,难见太阳,草木自生自长,苍然一片。
注释:¹盆山:指寺庙四面环山,如坐盆中。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忽登最高塔¹,眼界穷大千。
译文:登上寺内最高的塔,放眼观看大千世界。
注释:¹最高塔:指湖州飞英寺中的飞英塔。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biàn)¹照城郭,震泽²浮云天。
译文:卞山的影子映照在城郭上,太湖烟波浩渺,浮天无岸。
注释:¹卞峰:指卞山,在湖州西北十八里,接长兴界,为湖州之主山。²震泽:太湖。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深沉既可喜,旷(kuàng)¹亦所便。
译文:像卞山这样深厚沉静当然喜欢,也喜欢太湖吞吐云天,无所不容的旷荡气度。
注释:¹旷荡:旷达,大度。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幽寻未云毕,墟落¹生晚烟。
译文:游兴还没有结束,但村落中已经出现袅袅炊烟。
注释:¹墟落:村落。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归来记所历,耿(gěng)¹清不眠。
译文:归来后记下今天的游历,心中挂怀无法入眠。
注释:¹耿耿:心中挂怀的样子。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道人¹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译文:道潜也没有睡意,孤灯古佛,同参夜禅。
注释:¹道人:指僧人道潜,善诗,与苏轼、秦观为诗友.当时也在湖州。

  诗的开头四句,直叙作者乘坐小轿任性而适,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或焚香探幽;或品茗开筵,筵席上都是素净之物,以见其是在寺中游览,四句诗紧扣题目中的遍游诸寺。

  “微雨”以下四句,转笔描绘江南五月的自然景色,蒙蒙细雨,时作时停,寺院的小窗,清幽妍丽,四面环山,如坐盆中,山多障日,故少见天日。草木郁郁葱葱,自生自长,苍然一片。苏轼本人对此四句诗很欣赏,自谓“非至吴越,不见此景”(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这四句诗捕捉到了湖州五月的景物特点。

  当诗人登上湖州飞英寺中的飞英塔时,放眼观看大千世界,笔锋陡转,又是一番境界: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阔大的景物。“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二句,写景很有气魄,既写出卞山的山色之佳,又传神地描绘出浮天无岸,烟波浩渺的太湖景象。此二句诗与“微雨”以下四句,都是写景的佳句。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东坡渡江,至仪真,和《游蒋山诗》,寄金陵守王胜之益柔,公(即王安石)亟取读之,至“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乃抚几曰:‘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二句。’”这就可见王安石对“峰多”两句是如何赞赏了。但这两句的意境,又完全出现在《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的写景名句中。“盆山不见日”与“峰多巧障日”差可比肩,“震泽浮云天”比起“江远欲浮天”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个大手笔,写诗要能放能收。苏轼这首诗,在达到高峰之后,他先插入两句议论,以作收束的过渡,对眼前所见的自然美景,发表了评论,说他既欣赏太湖的那种吐吸江湖、无所不容的深沉大度,又喜爱登高眺远,景象开阔的旷荡。紧接此二句,便以天晚当归作收,却又带出“墟落生晚烟”的晚景来,写景又出一层。最后四句,又写到夜宿寺院的情景,看似累句,实则不然。与道人同对孤灯于古佛、同参夜禅的描写,正是这一日游的一部分。

  这首纪游诗,作者在写景上没有固定的观察点,而是用中国传统画的散点透视之法,不断转换观察点,因此所摄取的景物,也是不断变化的,体现出“遇胜辄流连”的漫游特点,诗人的一日游,是按时间顺序而写,显得很自然,但又时见奇峰拔地而起,六句写景佳句,便是奇崛之处,故能错落有致,平中见奇。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00-40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