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假辞朝去未回,伤心囚服此时来!龙舟驻处江声急,辇路荒残马矢堆。
乞假辞朝去未回,伤心囚服此时来!龙舟驻处江声急,辇路荒残马矢堆。
钱澄之

钱澄之

钱澄之(1612~1693),初名秉镫,字饮光,一字幼光,晚号田间老人、西顽道人。汉族,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人。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作为皖江文化的重要诗人,与同期的顾炎武、吴嘉纪并称江南三大遗民诗人,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著有《田间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藏山阁集》等。钱澄之学识渊博,文笔雄健,质朴宏肆,不事雕琢。他勇弃俗学,专治古文,文章精洁、典雅,对后来“桐城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钱澄之对数学、地理、训诂、义理亦有研究。 ▶ 29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落木五湖秋。
(miǎo)渺烟波一叶舟,西风落木五湖¹秋。
译文:一只小船行在浩渺的烟波上,西风吹叶落,太湖上一片秋意。
注释:渔父词:词牌名,是“渔歌子”的别名。仲姬:作者妻子管道升的字。其人书画皆长,诗词亦精,与卫夫人并称“书坛两夫人”。¹五湖:说法不一,有指江苏太湖;有指太湖及其附近四湖;有泛指各处湖泊,如言“五湖四海”。
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
盟鸥鹭(lù)¹,傲王侯²,管甚鲈(lú)³不上钩。
译文:我和鸥鹭结盟,傲视王侯,管他什么鲈鱼能不能上钩。
注释:¹盟鸥鹭:与沙鸥白鹭结盟,暗示归隐山水田园。²王侯:指权贵。侯,侯爵,古代五等高级爵位的第二等。³鲈鱼:体扁平,嘴大,鳞细,背灰绿色,腹面白色,肉味鲜美,是一种名贵的鱼。

  赵孟頫夫人管道升的那首词“人生贵极是王侯”不失为真情之作,但从诗首先应当具有形象性的特质的角度而言,她的词未免有直露的、理念化的毛病。相比之下,还是她丈夫的诗高出一筹。赵词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一个烟波浩淼的开阔境界,在水天相接的渺渺烟波间,一叶扁舟正在若隐若现地出没。赵孟頫是元代雄称一世的大画家,他“诗格清逸,词亦有风致”,他词中所描写的也正是用文字代替线条,勾勒出一幅能使人如亲临其境的“画境”。诗人从空间的角度描写了渔父纵一叶之扁舟,凌万顷之烟波的开阔自由的形象之后,接着便点明其活动的时间和周遭的氛围:西风阵阵吹来,片片落叶飘飘而下,五湖烟水笼罩着一派萧萧秋色。《楚辞·九歌》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唐人贾岛亦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吟。赵孟頫融汇了前人绝唱的精髓,质朴而自然地创造出这样一个爽朗、清峻却不萧条、冷落的独特意境。

  诗人对渔父生活境界的讴歌乃是自身理想与希望的一种寄托,诗人笔下的渔父,实质上是作者心中自己的化身。与鸥鹭为伴为友,笑做王侯权贵,这并不是生活中渔父的实际思想状况,而是诗人自己情绪的对象化。“盟鸥鹭”,诗人希望与鸥鹭为盟。陆龟蒙诗云:“除却伴谈秋水外,野鸥何处更忘机”,陈与义诗云:“知公已忘机,鸥鹭宛停时。”赵孟頫这首词中,“盟鸥鹭”三字涵盖了上述丰富的意蕴,暗喻自己因无追名逐利的机巧之心方可与鸥鹭“为盟”。最后一句含义也颇深邃。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联想到故乡的纯羹、鲈鱼脍,感慨道:“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弃官而归。张翰较之一班功名利禄之徒,其风范情操已可谓高矣,而赵孟頫连鲈鱼(象征一切身外之物)也无所求,不管其是否上钩,似乎比张翰还高出一筹。不过赵于宋末以荫补官,入元又仕为翰林学士,史家历来认为他节操不高,并未超脱名利富贵,诗人这样写至少是反映了他思想与行为的矛盾或理性与感情的矛盾吧。

参考资料:
1、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 词曲赋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12:546
江南春尽尚春寒,添尽征衣独掩关。
江南春尽尚春寒,添尽征衣¹独掩关。
译文:江南春天已经过去,但春寒却依然不散,远行的我穿上随身所带的全部衣衫,心事重重地独自早早将门儿掩关。
注释:¹征衣:旅人之衣。
日暮酒醒闻谢豹,所思多在水云间。
日暮酒醒闻谢豹¹,所思多在水云间。
译文:日暮时分酒已醒,只闻杜鹃啼归,叫声凄婉;我所思念的故乡呵,却在那苍茫遥远的云水之间。
注释:¹谢豹:为杜鹃之别名。

chūn怀huái--gāozhù

jiāngnánchūnjǐnshàngchūnhántiānjǐnzhēngyǎnguān

jiǔxǐngwénxièbàosuǒduōzàishuǐyúnjiān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¹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²
注释:¹藉草:以草荐地而坐。²玉扶疏:指梅枝舒展。
谁擫昭华吹古调,散花便满衣裾。只疑幽梦在清都。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谁擫(yè)昭华¹吹古调²,散花便满衣裾(jū)。只疑幽梦在清都³。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注释:¹昭华:即玉管。²古调:指笛曲《梅花落》。一本作“古怨”。³清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此词借赏梅抒写爱国情怀。上片写月夜对酒赏梅,是实景。下片写忽听《梅花落》,不禁梦绕清都,是虚景。张孝祥词以雄奇奔放称,风格近苏轼。但此词却清幽含蓄,虽婉约名家亦不能过;而寄意收复中原,情真调高。

línjiāngxiān··shìwènméihuāchùhǎo--zhāngxiàoxiáng

shìwènméihuāchùhǎojūncǎoxié西yuánqīngpiànchéntiānyúnsuìliǎngshùshū

shuízhāohuáchuīdiàosànhuā便biànmǎnzhǐyōumèngzàiqīngdōuxīngyǐngzhuǎnshuāngzhòngyuèhuá

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
龙欲升天须¹浮云,人之仕进²待中人³
译文:龙想要飞天要凭借浮云,人入仕做官得君王左右贵幸之人指引。
注释:¹须:凭借。²仕进:入仕做官。³中人:君王左右贵幸之人。
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众口可以铄(shuò)¹金,谗(chán)言三至,慈母不亲²
译文:众人动嘴能把金熔化,谗言太多,就算是最亲的母亲也会怀疑。
注释:¹铄:销融。²慈母不亲:借用曾参的典故。
愦愦俗间,不辨伪真。
(kuì)¹俗间,不辨伪真。
译文:挑拨离间昏乱又庸俗,足以使人不辨假和真。
注释:¹愦愦:糊涂。
愿欲披心自说陈,君门以九重,道远河无津。
愿欲披心¹自说陈,君门以九重²,道远河无津³
译文:我想敞心扉表达真意,可惜君门九重相隔太遥远,且横一条河渡口难寻。
注释:¹披心:剖析内心。²九重:宋玉《九辩》:“君之门以九重。” 指国君的宫门深邃幽远。³津:渡口,此指渡船或桥梁。

  诗一开篇,用对仗形式以自然现象兴起社会现象:“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作者虽是平平道来,不置褒贬,提出的问题却是引人深思。试想,人的仕进本该靠才德出众,这里却说要依托皇帝的幸臣——中人,岂非咄咄怪事!作者正是通过这有悖常理的现象,开揭露朝廷问题,使诗一开始就揭出主旨。

  “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化用“众口铄金”的典故和曾参的故事。前者是说众人的话的话就连黄金也可以熔化,更不必说谗毁一个人了。后者见于《史记.甘茂传》,说鲁国有一个与孔子弟子曾参同姓名的人犯了罪,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她不相信。不久,又有一人来报告,她仍然不信,照样坐在那里织布。但等到第三个人来报告,她也慌了,投杼下机,逾墙逃跑了。坐在在这里是借古语和古事感讽现实,说明谗言可畏。

  正因为如此,所以作者接下来说“愦愦俗间,不辨伪真”,便不是泛泛地空发议论,而是对当时现实的针贬,是发自内心的呼喊。因此,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胸怀大志、欲有所为的作者,不甘心就此被小人的谗言所毁灭,他要向皇帝披露真心,陈述衷情。“愿欲披心自说陈”一句情词恳切,忠心可鉴.然而就连这样一点可怜的愿望,都成了难以实现的幻想,因为“君门以九重,道远河无津”。全诗就在这沉痛悲怆的慨叹之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尽的余味。

  这首小诗以议论为主,却不令人乏味,除了因为作者不是苍白空洞的说理、字里行间包含着真情外,形式上也很有特色。例如字数参差错落,句式长短不齐,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兼用,或骈或散,富于变化,而又一韵到底,一气呵成。不仅避免了这类诗易于呆板的弊病,而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愤激不平的感情。

  清人朱乾解此诗云:“《春秋》传:‘人之有墙,以蔽恶也’今以蔽明,喻君门九重,不得自由也。”所言极是。《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是时伪言,云帝已崩,从驾群臣迎立雍丘王植。京师自卞太后群公皆惧。及帝还,皆私查颜色。卞太后悲喜,欲推始言者,帝曰:‘天下皆言,将何所推?’”诗道出了“众口铄金”、谣言杀人的感慨。三至五句用典,言谗言可畏。末三句写诗人遭谗而不能辩白的无奈与愤懑。全诗将愤激难平而又无奈的情绪表现得极为真实。

参考资料:
1、 曹操、曹丕、曹植.三曹诗集:三晋出版社,2008年10月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昨日山有信,只今¹耕种时。
译文:昨日山中捎信给我,眼下已到耕种时节。
注释:¹只今:如今。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遥传¹杜陵叟(sǒu)²,怪³我还山迟。
译文:信中怪我还山太迟,山中放友情深意切。
注释:¹遥传:从远处传来。²杜陵叟:这里指与军参一同隐居的人。杜陵,在长安东南,秦时置杜县,汉宣布陵墓在此地,故称。³怪:责怪,埋怨。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
独向传上酌,无人林下期¹
译文:如今独向潭上饮酒,再无兄弟林下相约。
注释:¹期:约会。
东谿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东谿¹忆汝²处,闲卧对鸬(lú)(cí)³
译文:东溪之上想你之时,只能对着鸽鹤闯卧。
注释:¹东谿:指南冠谷中的溪水,代指诗隐居之处。²汝:这里指诗人的弟弟。³鸬鹚:鱼鹰,渔人用以捕鱼的鸟。

  全诗八句可分为两层,都围绕“还”字来写。前四句写还山的原因,后四句设想还山后的情景。

  诗的开头两句说山中带出信来,告诉诗人眼下已是耕种时节。“昨日”,不一定是确指,也可能是前些日子。不说故友捎信而说“山有信”,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同时引出下文“还山”。隐居山中,时而读书,时而就种,魏晋以来一些隐居以求其志的士人们常常以这种方式生活,故信中以“耕种时”相告,催还之意自在其中。次两句紧承前两句,直接点出催还之意。“怪我还山迟”,乃是山中故友即“杜陵叟”“遥传”来的意思,用“遥传”,用“怪”,可见山中故友盼归之切,也看出诗人与他的情谊,故而不可不还。以上四句叙述,说自己当从速还山。

  以下四句写还山后的情景,为诗人的设想。“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潭上“林下”为高冠潭口的环境,“酌”和“期”为隐居之地的生活内容,说“独”,说“无”,可见诗人别弟还山后的孤独,其中透露出兄弟之间的深情。这两句虽是对别后情景的设想,但诗人也许在以往的山间生活中对此早有体验,因而不忍便与兄弟分别,“还山迟”的原因也许主要在于此。诗的最后两句仍设想还山后思念弟弟时的情景。“忆汝处”的“处”字,有彼时彼地之意。当诗人还山后想起弟弟的时候,既不能与弟弟同去潭边饮酒,又不能与弟弟携手林下同游,只能“闲卧对鸬鹚”,难以排遣的思念,难以割舍的留恋即在这一生活细节中含蓄地表现出来,不忍分别之情也就在其中了。也有人以为这后四句是转述杜陵叟的话,说杜陵里独处山间,如何思念诗人,如果这样理解,那么此篇便主要是写“杜陵叟”,似与别弟的意义不合。

  这首诗写得极为平淡自然,很适于表达山问闲居情趣。而平淡自然中义含不尽之情。诗的前半写不得不归,后半写不忍便归,把故友之情、兄弟之情都表现得很含蓄,很真切。

参考资料:
1、 张桂丽,岑参《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重读[J],《古典文学知识》,2009.06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60-16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