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后同年尚几存,惠州高蹈早为髡。闭门野史犹堪葺,莫负临轩特典恩!
难后同年尚几存,惠州高蹈早为髡。闭门野史犹堪葺,莫负临轩特典恩!
钱澄之

钱澄之

钱澄之(1612~1693),初名秉镫,字饮光,一字幼光,晚号田间老人、西顽道人。汉族,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人。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作为皖江文化的重要诗人,与同期的顾炎武、吴嘉纪并称江南三大遗民诗人,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著有《田间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藏山阁集》等。钱澄之学识渊博,文笔雄健,质朴宏肆,不事雕琢。他勇弃俗学,专治古文,文章精洁、典雅,对后来“桐城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钱澄之对数学、地理、训诂、义理亦有研究。 ▶ 29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汀洲白蘋草,柳恽乘马归。
汀洲白蘋(píng)¹草,柳恽乘马归。
译文:水中小洲上的白蘋青翠茂密,唐朝宰相柳恽正骑马归来。
注释:追和:两人或两人以上用同一题目或同一韵部做诗,称为唱和。¹白蘋:水草名,叶正四方,根生水底,叶敷水上,五月有花,白色。蘋同“苹”聚。
江头樝树香,岸上蝴蝶飞。
江头樝(zhā)¹香,岸上蝴蝶飞。
译文:江岸上的山楂树散发出阵阵清香,岸上蝴蝶成群结队翩翩而飞。
注释:¹樝树:山楂树,高五六尺,其果圆,似梨而酸。樝同“楂”。一作“栌树”。
酒杯箬叶露,玉轸蜀桐虚。
酒杯箬(ruò)叶露¹,玉轸(zhěn)²蜀桐³
译文:接一酒杯箬竹叶露当酒相祭,弹一曲高雅的曲子送给他听。
注释:¹箬叶露:即箬下酒,湖州箬溪水所酿酒味醇美,俗称箬下酒。²玉轸:琴上系弦子的柱轴,华丽者以玉为之。³蜀桐:古称以益州白桐为琴瑟者必名器,这里泛指琴体。⁴虚:琴身中空,故曰虚。
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朱楼通水陌,沙暖¹一双鱼²
译文:红楼边一条小路通向水边,暧水的沙滩边一对鱼儿游来游去。
注释:¹沙暖:喻居处安适。²双鱼:喻一对夫妻。

  这首诗是追和南北朝时的柳恽的《江南曲》而作,诗承接柳恽《江南曲》意,重在写离别后的欢聚之情。首联描写汀洲上的白苹,颔联描写江边、岸上的优美景色,颈联表达对柳恽的敬意,尾联描写水中鱼儿竞游。这首诗句法和格调都模仿了柳诗所用的齐梁体,李贺以清新的笔调写夫妇相聚时的即景。其中尾联采用暗喻的手法,以双鱼比喻夫妻感情和睦。

  “汀洲白蘋草,柳恽乘马归。”选取特有的景物“汀洲”、“白蘋”,既写出家乡的温暖,又道出柳恽回乡的欢快心情,同时表达出物是人非、柳恽仙去之意。

  “江头楂树香,岸上蝴蝶飞。”描写江边、岸上的优美景色,以“楂树香”调动嗅觉,“蝴蝶飞”调动视觉,一静一动,渲染了家乡的可爱。

  “酒杯若叶露,玉轸蜀桐虚。”写夫妻团聚后的欢乐和恩爱,一边畅饮家乡的美酒,一边弹着古琴,使相聚充满了诗情画意。

  “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描写水中鱼儿竞游,暗喻柳恽生命虽去,精神犹存。

  柳恽的《江南曲》写男女相思之情,李贺的追和诗“柳恽乘马归”应之,将笔墨落实到柳恽身上。柳诗写相思之苦,李贺写相聚时的欢乐。柳恽原诗为齐梁流行的艳体,李贺以清新的笔调写夫妇相聚时的即景。因之,所谓“追和”倒不如说是反其意而用之。

参考资料:
1、 李贺.李贺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3:21.
2、 常旭.新唐诗三百首:大唐诗人咏襄阳[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269.
一钩初月临妆镜,蝉鬓凤钗慵不整。重帘静,层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
一钩初月¹临妆镜,蝉鬓(bìn)²凤钗³(yōng)不整。重帘静,层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
译文:一钩月牙儿斜缀在天边,正是一个春晴的早晨,发黑如漆鬓薄如蝉的她对着镜子而慵懒得无心妆扮。她独处深闺之中,在迢迢高楼上,还裹着重重帘幕。于是将重帘挑起,帘外所见,却是风吹花落,花落无凭,上下翻转,一地狼藉。
注释:应天长:词牌名。此调有小令、长调两体。各家用此调字数有增减。¹初月:新月,一说指愁眉。²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两鬓薄如蝉翼,故称。³凤钗:钗的一种,妇女的头饰。钗头如凤形,故名。⁴慵不整:指无心梳洗。慵,形容懒散的样子。⁵重帘:层层帘幕。⁶迥(jiǒng):深远,遥远。⁷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柳堤¹芳草径,梦断辘(lù)(lú)²金井³。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译文:忆当时在那长堤垂柳,芳草香径中,二人曾牵手漫步,那明净的井台,雕花的栏杆上,曾并坐谈心。而今只有梦中重见。昨夜夜深月残之时酒后醒来,梦中相聚的场景全部消失,对于春的伤愁更加深切,甚至远远超过了病痛的难受。
注释:¹柳堤:植有柳树的堤岸。²辘轳:比喻心中情思如辘轳般反复上下。³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一般用以指宫廷园林里的井。⁴更阑:夜深月残。⁵过却:超过,胜过。

  这首词以重帘层楼里的思妇伤春伤别甚于作病的春愁,表达了作者深受后周胁迫、处境艰难、语多讳忌的深刻痛苦。词从女主人公早晨起来,懒于妆扮着笔,到她惆怅之情如风里落花一样,再追忆往欢不可再得,最后以春愁重压为结。她面对妆镜,无心打扮,风里落花,飘无所依。

  上片以“一钩初月”领起,描写少妇晨起对镜,然无心梳洗,鬓发不整,其情形与《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有相似之处,亦可知女为悦己者容是一个千年的理念。“重帘静,层楼迥”即写伤春人独处深闺之中,重重帘幕,高楼迢迢。这是由寂静和遥远的意境衬托人的寂寞和思念。“惆怅落花风不定”一句最佳,道出伤春人多少思绪。花落春去,美好在凋零。花犹如此,人何以堪。落了一地的不止是无凭的花,更有无依的心。这一如无法把握的身世,没有依靠的人生,有情之人不能不感伤和惆怅。此句意象美,意蕴深,将一位深闺女子面对春景而叹息青春、渴望珍惜却感慨无奈的心思微妙地传达出来,又不露刻画痕迹,充分显示了作者语言才能的高妙。

  下片紧承风吹落花而将画面展开,视界变得开阔,似有一种心情的舒展。换头“柳堤芳草”“辘轳金井”写过去游乐的美好时光,犹记当时,与友朋携手于芳草香径之间。这些充满温馨的画面,而今却是“梦断”。“梦断”二字下得很冷,一种被夺走的恨意与无奈。写到这里,作者才揭示出楼中人郁闷的原因:原来是感伤离别。结尾点明心思:为销愁,昨夜也曾饮酒,然而夜深酒醒,四周沉寂清冷,春愁却是更深。“更阑酒醒”四个字被柳永演绎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夜的相思终是落了个“为伊消得人憔悴”,“春愁”郁积于胸成为永远的悲哀与痛苦。“春愁过却病”是词之眼,春愁之甚甚于病,苦楚难忍。张爱玲的“长的是痛苦,短的才是一生”是对“春愁过却病”最好的注释。

  这首词之所以为人称道,甚至被误认为是后主李煜词,或冯延巳词,乃至欧阳修词,是因为词中意象的妙用,渲染了思妇的春愁,使春愁力透纸背,也浸透了看客的心扉。词人在词中主要使用了以下意象,一是“重帘层楼”,二是“落花风不定”,三是“柳堤芳草径”,四是“辘轳金井”。

  “重帘层楼”,既是思妇所处的与外界、与春天隔绝的实景,也是李中主孤独无依的艰难处境形象比喻;“落花风不定”,既写景又写人,既是景亦是人,春风不定而使人想到了落红无数,落红无数引起无限伤春情思,不停地伤春情思使人憔悴不堪,犹如春风不定而落红无数;“柳堤芳草径”,既是情侣惜别的实景,又是“杨柳依依”“天涯芳草”的伤心暗示;“辘轳金井”既是词人梦断之因的实景,又似在说,梦虽醒了但如辘轳金井般反复上下的情思却难以了断。这实与虚的反复出现、反复对应,大大渲染了春愁情绪,以致词人最后发出了春愁浓于酒、春愁之苦人且甚于生病的哀叹。

  全词写别离的苦痛。上片写晨起无心梳整,下片写昨夜醉醒愁浓,后者是因,前者是果;上片写风飘花落的惆怅,下片写柳堤芳草的情事,后者是回忆,前者是现实。上片立足于看,表现离情之痛;下片着笔于想,表现春愁之苦。上下两片层层推进,脉络清晰,结构严密。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1-3
2、 蒋 方 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1-13
3、 姜海锋.李璟与南唐及其词[J].许昌学院学报,1988(03).

yīngtiānzhǎng··gōuchūyuèlínzhuāngjìng--jǐng

gōuchūyuèlínzhuāngjìngchánbìnfèngchāiyōngzhěngzhòngliánjìngcénglóujiǒngchóuchàngluòhuāfēngdìng

liǔfāngcǎojìngmèngduànjīnjǐngzuógènglánjiǔxǐngchūnchóuguòquèbìng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故人具¹鸡黍(shǔ)²,邀³我至田家。
译文: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
注释:¹具:准备,置办。²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树指鸡和黄米饭)。黍: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³邀:邀请。⁴至: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绿树村边合¹,青山郭²外斜(xié,旧时读xiá)³
译文: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注释:¹合:环绕。²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³斜:倾斜。另有古音念xiá。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¹²³场圃(pǔ),把酒话桑麻
译文:推开窗户树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
注释:¹开:打开,开启。²轩:窗户。³树:树对。⁴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⁵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⁶话桑麻:闲谈农事。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待到重阳日¹,还(huán)²来就菊花³
译文: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注释:¹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²还:返,来。³就菊花:赏菊的意思。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具”和“邀”说明此饭局主人早有准备,说明了故友的热情和两人之间的真挚的情感。“感惠徇知”在文学艺术领域真挚的情感能催笔开花。故人“邀”而作者“至”,大白话开门见山,简单而随便。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上句描述的美景即入屋里来,“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细微的动作表现出了主人的豪迈。窗外群山环抱绿树成阴,窗内推杯换盏,这幅场景,就是无与伦比的古人诗酒田园画。“场圃”的空旷和“桑麻”的话题又给人以不拘束、舒展的感觉。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这就是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这里可以窥见一些消息。

  这首诗没有渲染雕琢的痕迹,自然的风光,普通的农院,醇厚的友谊,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他把艺术美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参考资料:
1、 高惠瑢.唐代诗歌鉴赏.上海:上海文学出版社,2008:397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8-389
3、 刘征.唐诗随评.武汉:湖北文化出版社,1999:311

guòrénzhuāng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rénshǔ yāozhìtiánjiā 
绿shùcūnbiān qīngshānguōwàixié 
kāixuānmiàncháng jiǔhuàsāng 
dàidàochóngyáng huánláijiùhuā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登彼西山¹兮,采其薇²矣。
译文:登上那首阳山,采摘薇来充饥。
注释:¹西山:即首阳山,又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²薇:植物名,也叫蕨菜,根含淀粉,可供食用或酿造。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以暴易暴¹兮,不知其非²矣。
译文: (周) 用暴虐去替换暴虐,却不知这种做法的错误。
注释:¹以暴易暴: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²不知其非:武王还不知道自己的过错。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
神农¹(yú)²³焉没兮,我适安归矣
译文:神农虞舜古代圣君转瞬即逝啊,我要到哪里寻找理想的归宿呢?
注释:¹神农:传说中的炎帝。²虞:即大舜。³夏:朝代名,指夏朝开国君主大禹。⁴忽:绝灭。⁵“我安适归矣”:倒装句,“安归”是倒装结构,即“归安”,是回归的意思。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xū)(jiē)¹(cú)²兮,命之衰³矣!
译文:多么可悲啊,已是生命垂危之际,命运是这样不济!
注释:¹于嗟:“于”通“吁”,感叹词。表示赞叹或悲叹。²徂:古同“殂”,死亡。³命之衰:生命垂危。

  这是一首袒露心迹、毫不矫饰的抒情诗,也是一首爱憎分明、议论风发的政治诗。全诗情理交融,在“以暴易暴”的议论中渗透着卑视鄙弃周朝的强烈感情,在“我安适归”与“命之衰矣”的感慨中隐含有同周朝势难两立的清晰判断。

  歌谣一、二句直陈登上首阳山的高处采薇充饥。这两句用赋体,字句平浅,感情也似乎平淡,其中却包含有决不与周王朝合作这一态度鲜明的抉择。所说的是采薇这一件实事,也可看作是一纸“耻食周粟”的宣言。

  三、四句以议论出之,说明不合作的原因。认为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而非以仁义王天下,是不可取的,而武王却并不以此为非。以上四句是伯夷、叔齐表明自己政治上的立场、态度,以“以暴易暴”四字对新建立的周王朝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以下转入全诗的另一个层次,写个人的历史性的悲剧。

  神农、虞、夏时代都是历史上的圣明之世;说神农、虞、夏转瞬即逝,其用意在于反衬自己的生不逢时,由于找不到一个安身立命的立足点而充满了失落感。“我安适归矣”,故意用无疑而设问的语气,增强了感慨的份量,与《诗经·魏风·硕鼠》的“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的写法正不谋而合。结尾两句是无可“适归”的延伸和发展。当伯夷、叔齐吟唱到此歌结尾时,虽已气衰力微、不可能呼天抢地地大声唱叹,但这感慨至深的垂死之言,即使声音很小甚至不甚连贯,仍然是会动情地顽强地唱出并长久地回响在首阳山的山涯水际的。

参考资料:
1、 熊依洪.中国历代文学大观 先秦文学大观: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11页

cǎiwēi

míng xiānqín 

dēng西shān cǎiwēi 
bàobào zhīfēi 
shénnóngxiàyān shìānguī 
jiē mìngzhīshuāi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¹。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
译文:春水潇潇下,涨满小溪,染绿溪边新柳。柳丝飞扬,忽然来了一对羽翼似玉的鸥鸟,它们在晴日暖阳里拍打着水面,鸣啭嬉戏。
注释:¹新绿:初春植物现出的嫩绿。
楼外翠帘高轴,倚遍阑干几曲。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楼外翠帘高轴(zhóu),倚遍阑(lán)干几曲。云淡水平烟树簇(cù),寸心千里目。
译文:翠帘高卷,栏杆倚遍,而看到的只是远处几片淡淡的云,一江静静的水,半山笼罩着烟雾的树,那寸心所系的,却依然没有出现。
这首词是由两个生动的画面组成的。上片"春雨初霁图",重在写景。画面是一片生机,春意盎然。一溪新绿,几行柳黄,双飞鸥白。大笔一抹,颜色斑谰,水之绿,柳之黄,鸥之白,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尤其巧妙地用了"染就""弄晴""对浴"等字眼,使画面显得更加活泼,富于动态美,收到了丹青难绘的效果。下片是"深闺盼远图",重在写人。画面上的少妇,将翠帘高卷,栏杆倚遍,而看到的只是远处几片淡淡的云,一江静静的水,半山笼罩着烟雾的树,那寸心所系的,却依然没有出现。少女失意的神态,被一个"目"字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这又是画家不易传达的。
参考资料:
1、 古诗词名句网.谒金门·春雨足

jīnmén··chūn--wéizhuāng

chūnrǎnjiùxīn绿liǔwàifēiláishuāngnòngqíngxiāngduì

lóuwàicuìliángāozhóubiànlángànyúndànshuǐpíngyānshùcùnxīnq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