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避难游云间,章公脱身沔阳还。人言汹汹匿不得,翻然投躯誓马革。
昔年避难游云间,章公脱身沔阳还。人言汹汹匿不得,翻然投躯誓马革。
天子亲征驻湖南,赐公节钺收湖北。昔何巽懦今何雄,能骑生马挽强弓!
天子亲征驻湖南,赐公节钺收湖北。昔何巽懦今何雄,能骑生马挽强弓!
身先士卒亲搏战,身死人称「章北院」!
身先士卒亲搏战,身死人称「章北院」!
钱澄之

钱澄之

钱澄之(1612~1693),初名秉镫,字饮光,一字幼光,晚号田间老人、西顽道人。汉族,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人。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作为皖江文化的重要诗人,与同期的顾炎武、吴嘉纪并称江南三大遗民诗人,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著有《田间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藏山阁集》等。钱澄之学识渊博,文笔雄健,质朴宏肆,不事雕琢。他勇弃俗学,专治古文,文章精洁、典雅,对后来“桐城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钱澄之对数学、地理、训诂、义理亦有研究。 ▶ 291篇诗文

猜您喜欢
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魏武少时,尝¹与袁绍好为游侠。观²人新婚,因³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zhǐ)(jí)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惶迫自掷(zhì),遂以俱¹⁰免。
译文:曹操年少的时候,曾经与袁绍喜欢做游手好闲的人。看别人的新婚典礼,于是潜入主人的家中,晚上大叫:“有小偷来了。”家中的人都跑了出来。曹操于是拔出刀劫走了新娘,和袁绍从原路返回了。两人迷路了,从马上摔到了荆棘丛中。袁绍不能走了,曹操又大叫:“小偷现在在这里。”袁绍惊恐得拼命从荆棘跳出逃跑,两人才都免于追杀。
注释:¹尝:曾经。²观:观看。³因:于是。⁴庐:家。⁵皆:都。⁶还出:按原路返回。⁷失道:迷路。⁸迫:被迫。⁹掷出:跳出。¹⁰俱:都,全。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
白马驮经¹事已空,断碑残刹(chà)²见遗踪。
译文:汉代白马驮经的事早已过去,只剩下断碑和残破的古庙留下遗迹。
注释:¹白马驮经:传说汉明帝遣使去天竺(今印度)求佛法,有天竺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至洛阳,同时有白马驮经而来,故所建佛寺名白马寺,白马驮经即指此事。²刹:佛寺。
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萧萧¹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jī)²浓。
译文:这茅草房上吹起了萧瑟的秋风,一夜的淅沥秋雨给人带来了多少别思离情。
注释:¹萧萧:风声。²羁思:即羁旅之思。在外做客思念故乡的心情。
诗先写入白马寺时所见所感。作者从眼前的断碑残刹想起白马驮经的往昔盛事,一“空”一“见”的鲜明对比,极为准确地传达出他当时的感伤情绪,从中透露出浓郁的时代气息。接着,抒写宿白马寺的感受。破旧的茅屋,萧萧的秋风,沙沙的雨声。触发起作者思乡念亲的愁情;在这环境的演染与衬托下,“浓”字就显得极为自然而突出。至此,伤时之恨,身世之感、羁旅之愁在诗中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因而使此诗成为继 《 枫桥夜泊 》 后的又一写愁名篇。对比《宿白马寺》和《枫桥夜泊》两首诗,可以发现两者有共同之处:两者写的都是秋天,前者为“秋风起”,后者为“霜满天”;两者均写到夜晚,前者为“一夜雨声”,后者为“江枫渔火”;两者都写到愁苦,前者为“羁思浓”,后者为“对愁眠”。
参考资料:
1、 鲍思陶 郇玉华等主编,中国名胜诗联精鉴,山东友谊书社,1992年06月第1版,第591页

宿bái--zhāng

báituójīngshìkōngduànbēicánshājiànzōng

xiāoxiāomáoqiūfēngshēngnóng

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
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
译文:化了新的妆容!却不得人欣赏,竟然和画像争论!这幅仪态妆容!在后宫中又能排到第几名 !
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译文:临水自照,看着水中消瘦的身影,不禁自我怜惜地说:你要好好地怜惜我,我也会好好地怜惜你!
画像上的小青光鲜依旧,可生活中的小青却日渐衰弱。无缘再会心上的夫君,画像又怎能解她心上的忧愁。此生万般无奈,她只好祈祷来世的幸福。

yuàn--féngxiǎoqīng

xīnzhuāngjìnghuàzhēngzhīshìzhāoyángmíng

shòuyǐnglínchūnshuǐzhàoqīngliánliánqīng

膝上琴横,哀愁动离情;指下风生,潇洒弄清声。锁窗前月色明,雕阑外夜气清。指法轻,助起骚人兴。听,正漏断人初静。
膝上琴横,哀愁动离情;指下风生¹,潇洒弄清声。锁窗²前月色明,雕阑(lán)外夜气清。指法轻,助起骚人兴。听,正漏断³人初静。
译文:古琴横放在膝上,哀转凄清的琴声牵动起人的离情。指法迅疾如风,潇洒地拨弄出淡雅之声。镂花的窗前明月当空,雕花的栏干外夜色凄清。手指轻动,引起诗人的雅兴。你听,漏声已断,正是夜深人静。
注释:¹风生:即生风,这里形容抚琴指法之快。²锁窗:即琐窗,窗棂记得的是连锁图案的窗,与下句“雕阑”对。³漏断:即尽,指夜已深。漏,即漏壶,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一种仪器。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山与歌眉敛(liǎn),波同醉眼流。游人¹都上十三楼²。不羡(xiàn)竹西³歌吹、古扬州
译文: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注释:¹游人:指游玩的人。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²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³竹西:扬州亭名。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⁴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gū)(shǔ)¹连昌(chāng)(chù)²,琼(qióng)(yí)³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译文: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注释:¹菰黍:指粽子。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²昌歜: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歜。³琼彝:玉制的盛酒器皿。⁴玉舟:玉制的酒杯。⁵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然而,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词中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去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手法的运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眉峰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是说作者与同伴面对旖旎的湖光山色,尽情听歌,开怀痛饮。歌女眉头黛色浓聚,就象远处苍翠的山峦;醉后眼波流动,就象湖中的滟滟水波。接着补叙一笔:“游人都上十三楼。”意即凡是来游西湖的人,没有不上十三楼的,此一动人场面就出现在十三楼上。为了写出十三楼的观览之胜,作者将古扬州的竹西亭拿来比衬:“不羡竹西歌人古扬州。”这里说只要一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古代扬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楼并不比竹西亭逊色。据《舆地纪胜》记载:“扬州竹西亭在北门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的“谁知竹西路,歌人是扬州”。竹西亭为唐时名胜,向为游人羡慕。

  过片以后,极写自己和同伴于此间的游赏之乐。“菰黍连昌歜”,“菰黍”即粽子。“昌歜”为宋代一种食品。句意为他们宴会上食用的食品,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琼彝倒玉舟”,“彝”为贮酒器皿,“玉舟”即酒杯,句意为漂亮的酒壶,不断地往杯中倒酒。综上二句,意在表明他们游赏的目的不是为了口腹之欲,作烹龙炮凤的盛宴,而是贪恋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最后则以描写清歌曼唱满湖山作结:“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水调,相传为隋炀帝于汴渠开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时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水调歌头即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此二句化用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但更富声情。意思是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一曲,歌喉宛转,音调悠扬,情满湖山,最后飘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却不肯流动,仿佛是被歌声所吸引而留步。

nán ·yóushǎng

shì sòngdài 

shānméiliǎn tóngzuìyǎnliú yóuréndōushàngshísānlóu xiànzhú西chuī yángzhōu 
shǔliánchāngchù qióngdàozhōu shuíjiāshuǐdiàochàngtóu shēngràoshānfēi wǎnyúnli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