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失国柄,二竖覆皇都。武昌兴甲兵,传檄诛奸徒。
南渡失国柄,二竖覆皇都。武昌兴甲兵,传檄诛奸徒。
烽火照河北,四镇还相图。撤兵防上游,坐视扬州屠。
烽火照河北,四镇还相图。撤兵防上游,坐视扬州屠。
所虑楚师下,宁忧胡马驱!胡马渡江来,奸臣弃主逋。
所虑楚师下,宁忧胡马驱!胡马渡江来,奸臣弃主逋。
可怜佳丽地,士女成炭涂!我友报韩切,义旗倡三吴。
可怜佳丽地,士女成炭涂!我友报韩切,义旗倡三吴。
磨盾草檄文,鬼神泣通衢。一战不得当,诸将人人殊。
磨盾草檄文,鬼神泣通衢。一战不得当,诸将人人殊。
书生愤所激,攘臂愿执殳。兵力虽不敌,志已无完躯。
书生愤所激,攘臂愿执殳。兵力虽不敌,志已无完躯。
遇难震泽滨,事败志勿渝。我友赴深渊,我生聊须臾。
遇难震泽滨,事败志勿渝。我友赴深渊,我生聊须臾。
宛转娇儿女,枕藉江与湖。哀号浮水出,涕泣通市俱。
宛转娇儿女,枕藉江与湖。哀号浮水出,涕泣通市俱。
抚尸哭一声,痛绝还复苏。烈士死不悔,妻孥何罪辜!
抚尸哭一声,痛绝还复苏。烈士死不悔,妻孥何罪辜!
首祸者谁子?至今犹缓诛。椎心问苍天,苍天安足呼!
首祸者谁子?至今犹缓诛。椎心问苍天,苍天安足呼!
钱澄之

钱澄之

钱澄之(1612~1693),初名秉镫,字饮光,一字幼光,晚号田间老人、西顽道人。汉族,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人。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作为皖江文化的重要诗人,与同期的顾炎武、吴嘉纪并称江南三大遗民诗人,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著有《田间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藏山阁集》等。钱澄之学识渊博,文笔雄健,质朴宏肆,不事雕琢。他勇弃俗学,专治古文,文章精洁、典雅,对后来“桐城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钱澄之对数学、地理、训诂、义理亦有研究。 ▶ 291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风定¹落花深²,帘外拥红堆雪³。长记海棠(táng)开后,正伤春时节。
译文:风停了,庭花尽凋零。看珠帘之外,雪瓣成堆,红蕊层层。须牢记海棠花开过后,正是伤春时节。
注释:近:是词的种类之一,属一套大曲中的前奏部分。《好事近》:词牌名,流行于唐代,意为好戏快开始了,即大曲的序曲。¹风定:风停。²深:厚。³拥红堆雪:凋落的花瓣聚集成堆。拥:簇拥。红、雪:指代各种颜色的花。⁴长记:同“常记”。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鶗鴂。
酒阑(lán)¹歌罢玉尊²空,青缸³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鶗(tí)(jué)
译文:歌声歇,玉杯空,长兴尽。唯有青灯闪烁,豆荧之光渐熄灭。梦中的愁怨自难消受,更传来鹈鴂一声送春鸣。
注释:¹酒阑:喝完了酒。阑:干、尽。²玉尊:即“玉樽 ”亦作“ 玉罇 ”。原指玉制的酒器,后泛指精美贵重的酒杯。³青缸:灯火青荧,灯光青白微弱之意。⁴暗明灭:指灯光忽明忽暗,一直到熄灭。⁵魂梦:指梦中人的心神不而言。⁶幽怨:潜藏在心里的怨恨。⁷鶗鴂:亦作“鶗鴃”。即杜鹃鸟。

  这是一首抒发伤春情怀的词。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词人抒发伤春之情,并非因先睹物而引致伤感,而是深处闺中,即敏锐地感悟到大自然细微的变化,由此引起情感变化。“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词人由风住,即断定“帘外”定然是落花遍地,红白堆积。表现了词人的敏感与对美好事物的关注之情。唐孟浩然《春晓》诗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韩偓《懒起》诗云:“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倒卧卷帘看。”这两位诗人对风雨后花的状况均无所知,虽有怜花之意,但毕竟不如李清照。当然,李清照对落花给予极大关注,在其潜意识中,多少带有以之自况的成分。首二句虽为状物,但伤感之情已隐然可感。“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次二句,词人的回忆闸门被打开,但对往事的具体内容却避而不谈,只是说此时海棠花落之时,亦是自己伤春时节。“长记”,即常记,说明以往的“伤心时节”之事,常萦绕于心。此外,词人在诸多花卉中,对海棠情有独钟,这或许是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美称,以及如霞似雪般的秾丽娇娆,尤其是其高贵优雅之美,与词人个性颇为近似。词人的《如梦令》词:“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表达了对海棠的钟爱,其抒情方式与此词上片也相似。

  上片侧重由景生情,为落花而慨叹,而伤春。下片则自然过渡到对闺门独处、孤寂苦闷生活的描绘。“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词人在这里并没有直言其如何的孤寂,愁苦,而是通过四个极富象征意味的物体刻画酒阑、歌罢、空的酒杯以及忽明忽暗的油灯,整个画面幽暗、凄清、空冷。试想,一个闺中思妇置身于如此环境中,其心情该是怎样的凄怆孤寂,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了。“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白日词人是惜花伤时,夜晚则借酒浇愁愁更愁,想在梦中得到一丝慰藉,然而梦中的情景,依旧使梦魂幽怨哀愁。醒来之时,听到窗外凄厉的“啼鴂”声,更增添了悲怆的情感。因为“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屈原《离骚》),春已逝去,百花也已凋落殆尽。

  这首词抒写的是伤春凄苦之情,但词人并没有正面来抒写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室内外景物的刻画,把自己的凄情浓愁寄寓其中,因而全词读来,更感其情深沉、凝重。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
2、 刘瑜,刘亦文.照词欣赏[M].山东:济南出版社,2008.

hǎoshìjìn ·fēngdìngluòhuāshēn

qīngzhào sòngdài 

fēngdìngluòhuāshēn liánwàiyōnghóngduīxuě chánghǎitángkāihòu zhèngshāngchūnshíjié 
jiǔlánzūnkōng qīnggāngànmíngmiē húnmèngkānyōuyuàn gèngshēngjué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花影 一作:身影)
一陂(bēi)¹春水绕花身,花影²妖娆各占春。(花影 一作:身影)
译文:一池春水多情地护绕着杏林,嫣红的杏花和绿水中妖娆的花影相映成趣,各以其风姿平分着春色。
注释:¹陂:池塘。²花影:花枝在水中的倒影。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¹被春风吹作雪,绝胜²南陌³(niǎn)成尘。
译文:即使被无情的东风吹落,飘飘似雪,也胜过道路边上的杏花凋零洒落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
注释:¹纵:即使。²绝胜:远远胜过。³南陌:指道路边上。

  这首诗一二句写出了北陂杏花的娇媚之美,后两句表现了杏花高洁的品性之美,作者寄情于物,体现出王安石刚强耿介的个性和孤芳自赏的人生追求。

  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王安石晚年时期,他的绝句尤好。曾有人言,唐代以后无诗,此论太极端了点。王安石晚年的绝句有不少是直追唐人的,在议论入诗上,他的议论与描叙结合得很紧,而且议论不浅白直切,而是含蕴有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这两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王安石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如他《江上》一诗中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在《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写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又在《钟山即事》中说“涧水无声绕竹流”,有清婉、柔媚、幽静之感。

  “花影妖娆各占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许顗《彦周诗话》说:“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涨春渌周遭,俯视红影移鱼舠’,皆观其影。”王安石写花善于从本体和投影两方面着手,如此刻画,虚实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体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的审美趣味,即对虚静恬淡之美的情有独钟。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这两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

  这两句对偶精工,如陈衍《宋诗精华录》说:“荆公绝句,多对语甚工者,似是作律诗未就化成截句(绝句)。”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春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

  “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从1070年(熙宁三年)到1076年(熙宁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绝句由于篇幅短小,很忌一气直下,没有波折。这首诗句句写临水杏花,第二句承第一句;第三、四句承第二句,却宕开一层,以“纵被”领句,用“绝胜”作呼应,便使全诗跌宕有致,富于曲折变化。这样布局,有直写,有侧写,有描绘,有议论,诗人自己爱好高洁的品格也就贯注其中了。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241-242 .
2、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72-73 .

běibēixìnghuā

wángānshí sòngdài 

bēichūnshuǐràohuāshēn huāyǐngyāoráozhànchūn  (huāyǐngzuò shēnyǐng )
zòngbèichūnfēngchuīzuòxuě juéshèngnánniǎnchéngchén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
(bǐng)¹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²抛掷(zhì)³,梦里终相觅。
译文:斩断相思之情,近来我才知道这样做没有好处。难道真的能将情思抛弃?在梦中仍然苦苦寻觅。
注释:¹屏却:排除,放弃。²不成:难成,宋人方言。³抛掷:丢弃。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¹。西窗白,纷纷凉月²,一院丁香雪。
译文:醒后,楼台旁的身影也随着梦的破灭而消失了。西窗上一片洁白,月影斑驳、清冷,满院的丁香花如同皑皑白雪。
注释:¹明灭:出现、破灭。²纷纷凉月:形容月影斑驳而清冷。

  这首词写魂萦梦绕、抛撇不去却又无可奈何的相思。上片抒情,直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下片写景,借景抒情,侧面表达内心对亡妻深深的情意。词人一反常规,运用先写情、后写景的叙述方式,将幽清景色留至词末,此时相思散去,空留一院丁香月色,殊不觉相思已全在其中,让人读后无限回味。。

  开头“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明白如话,却饱含深情。这两句是说:忘了她吧,忘了她.念如今生死茫茫,怀想又有何用,徒令人心力交瘁!下决心去忘,正说明无法忘掉,11个字,每个字都渗透出悲伤。让人留下一个“从今以后,勿复相思”的悬念,紧接着进人读者眼帘的是“不成抛掷”,透出词人执着的相思,欲忘不能,无法屏却。

  “梦里终相觅”,终于在梦中寻觅到已故的夫人。寥寥几笔,就将梦里景、梦外情写得栩栩如生、水乳交融。上片只有四句,却写得沉郁顿挫,委婉曲折。

  下片“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这两句又是一折,笔触转入梦醒,醒了还隐隐约约记得梦中的场景,残梦难断,更增几分惆怅。“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西窗里面隐隐透进一丝白光,词人推开窗子,只有纷纷的凉月,照着“一院丁香雪”。“凉月”用“纷纷”来形容,“丁香”用“雪”来比喻。词人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到一起,又不说原因,言于此而意未尽。丁香花本该开在春夏之际,怎能与寒冬白雪联系到一起,在这种违背常理的时令错位当中,足见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思念。

参考资料:
1、 王树海.《通赏中国历代词》:长春出版社,2014.01:第140页

diǎnjiàngchún ·bǐngquèxiāng

wángguówéi jìnxiàndài 

bǐngquèxiāng jīnláizhīdàodōu chéngpāozhì mèngzhōngxiāng 
xǐnghòulóutái mèngmíngmiè 西chuāngbái fēnfēnliángyuè yuàndīngxiāngxuě 
日月既逝西藏,更会兰室洞房。
日月既逝¹西藏²,更会³兰室洞房
译文:日已沉于西,又在那幽静典雅的居室中相聚。
注释:¹日月既逝:日头月亮既已逝去。一作‘日既逝矣’。²西藏:在西面隐藏。³更会:更夜宴会于。进一步私会在。更;更加。再。⁴兰室:兰香的屋室。芳香高雅的居室。多指妇女的居室。⁵洞房:幽深的内室。多指卧室闺房。特指新婚夫妇的卧室。
华灯步障舒光,皎若日出扶桑。
华灯¹步障²舒光³,皎(jiǎo)日出扶桑
译文:被华灯照耀着的帷幔颜色温暖,亮堂的样子好像置身于日出之时,
注释:¹华灯:华丽的灯具。雕饰精美的灯;彩灯。²步障:脚步的屏障。古代的一种用来遮挡风尘视线的屏幕。³舒光:舒缓柔和的灯光。⁴皎若:洁白明亮好比。⁵日出扶桑:为“蓬莱十大景”之一。扶桑,神话中的树名。亦代指太阳。
促樽合坐行觞。
促樽(zūn)¹合坐²行觞³
译文:席位相连行酒共饮。
注释:¹促樽:催促酒杯。推动酒碗。樽,木质或金属酒杯。²合坐:合坐在一起。³行觞:犹行酒。谓依次敬酒。觞,玉石或牛角酒碗。
主人起舞娑盘,能者穴触别端。
主人¹起舞²(suō)³,能者穴触别端
译文:主人呼出婆娑之舞,有能舞者透过孔穴触摸到另外一端。
注释:¹主人:宴会的主人。应指魏明帝曹叡。²起舞:起身舞动。³娑盘:应是舞蹈用盘。应指汉朝的盘舞。亦作“槃舞”‘柈舞’。⁴能者:指客人中的能舞者。⁵穴触别端:应是盘舞的一个技巧动作。穴触,透过孔穴触摸。别端,另外一端。穴触别端:黄节《曹子建诗注》:“官侧则相触,正则相分,盖舞态。犹傅《舞赋》所谓‘若竦若倾,飞散合并’也。”穴,侧。一作“冗”。别,分解。端,直,正。
腾觚飞爵阑干,同量等色齐颜。
腾觚(gū)飞爵¹阑干²,同量³等色齐颜
译文:大家举起细腰酒壶,飞起三足酒杯,横碰斜撞,尽兴畅饮面色相仿。
注释:¹腾觚飞爵:腾起细腰酒觚,飞起三足酒爵。举杯,传杯。²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交错杂乱的样子。横斜的样子。³同量:同等数量(的酒)。⁴等色:同等的(酒后)肤色。⁵齐颜:齐整一样的(酒酣)红颜。
任意交属所欢,朱颜发外形兰。
任意¹交属²所欢³,朱颜外形兰
译文:随意交换着相互所喜欢的佳人,酒醉时的美人红颜焕发似兰。
注释:¹任意:随便。任随其意,不受约束。²交属:交换属连。³所欢:所喜欢之佳人。⁴朱颜:朱颜。红润美好的容颜。指美人。⁵发:焕发。荣发。⁶外形兰:外形似兰花。
袖随礼容极情,妙舞仙仙体轻。
袖随礼容极情¹,妙舞²仙仙³体轻
译文:舞袖随着礼仪容止到达极致的情感,曼妙之舞若仙人般的体态轻盈。
注释:¹袖随礼容极情:舞袖随着礼仪容止到达极致的情感。极情,极致感情。至情,深情。²妙舞:曼妙之舞。³仙仙:若仙人般的。轻盈的样子。轻举的样子。⁴体轻:体态轻盈。
裳解履遗绝缨,俯仰笑喧无呈。
裳解¹(lǚ)²绝缨³,俯仰笑喧无呈
译文:服饰散乱无端,极尽欢乐忘记了俗世的规矩。
注释:¹裳解:衣裳开解。²履遗:鞋履遗失。欢舞以至于鞋子都找不到了。³绝缨:用以形容男女聚会,不拘形迹。扯断结冠的带。⁴俯仰:低头和抬头。指前俯后仰。⁵笑喧:欢笑喧闹。⁶无呈:没有呈报。不要呈报。
览持佳人玉颜,齐举金爵翠盘。
览持¹佳人²玉颜³,齐举金爵(jué)翠盘
译文:轻揽佳人入怀,肆意欣赏臂弯中美人的容貌,一齐举爵共饮。
注释:¹览持:观览把持。同‘揽持’。犹拥抱。²佳人:貌美品佳的女子。指怀念的人或理想中的人。³玉颜:如玉般的颜容。形容美丽的容貌。多指美女。⁴齐举:一齐高举。⁵金爵:金质的三足酒爵。⁶翠盘:青玉盘。供舞蹈用的一种圆形设施。怕是指盘舞用的盘子。
手形罗袖良难,腕弱不胜珠环,
手形¹罗袖²良难³,腕弱不胜珠环
译文:舞者露出不胜柔弱的皓腕,腕上的珠环好似也变得沉重,
注释:¹手形:手的形状。手的姿态。²罗袖:轻软丝织品制作的舞袖。³良难:很难。良,很。的确。⁴腕弱:手腕软弱。⁵不胜:不能胜任。受不住,承担不了。胜,承受,经得起。⁶珠环:珍珠的手环。缀珠的环形饰物。
坐者叹息舒颜。
坐者¹叹息²舒颜³
译文:在坐的人无不赞叹,尽展欢颜。
注释:¹坐者:在座的人。²叹息:叹美;赞叹。叹气。³舒颜:舒展欢颜。舒展容颜。
御巾裛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
御巾¹(yì)²君傍³,中有霍纳都梁
译文:美人依偎在身旁,巾衣弥散着泽兰藿香,
注释:¹御巾:御用的丝巾。²裛粉:熏染香粉。裛,香气熏染侵袭。通“浥”。沾湿。湿润。裛妆(泪妆)。³君傍:君王旁边。君子身旁。傍,旁。⁴霍纳:也应是香名。⁵都梁:亦称“都梁香”。泽兰的别名。香名。
鸡舌五味杂香。
鸡舌¹五味杂香²
译文:丁香五味等异香扑面而来。
注释:¹鸡舌:鸡舌香。即丁香。古代尚书上殿奏事,口含此香。²五味杂香:五种味道的杂香。
进者何人齐姜,恩重爱深难忘。
进者¹何人齐姜²,恩重³爱深难忘。
译文:侍奉之人都是可比齐姜的美女,情意绵长使人难忘。
注释:¹进者:进献的人。²齐姜:周朝的齐国为姜姓。古代女子以姓氏相称,齐姜指齐君的宗女。后因以借指名门官宦人家的女儿。³恩重:皇恩隆重。⁴爱深:爱情深厚。
召延亲好宴私,但歌杯来何迟。
召延¹亲好²宴私³,但歌杯来何迟
译文:召集宴请我的亲朋好友。只管歌唱、喝酒,说什么很晚了呢?
注释:¹召延:召集延请。²亲好:亲朋好友。亲密好友。³宴私:“备言燕私”,宴请私人的亲戚朋友。指公馀游宴。⁴但歌:唯有歌唱。⁵杯来何迟:‘杯来一何迟’。酒杯来得何其晚迟。
客赋既醉言归,主人称露未晞。
客赋¹既醉言归,主人称²露未晞(xī)³
译文:客人赋诗说已醉要回家,主人称那晨露还没有晒干。
注释:¹客赋:客人赋诗。²称:称说。声称。³露未晞:“湛湛露斯,匪阳不晞”。晨露还没有晒干。晞,干,干燥。

  这首诗看似仍在描写人美、舞美,但君臣迷乱,荒淫无度,已经让原本美好的女性变为了毒药。

  曹植由备受亲宠的子臣变成了被监管的罪人,他对当权者的淫逸腐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亲眼目睹君臣迷乱、荒淫无度的生活,对魏国朝政焦急忧虑。诗中细致入微的描绘,集中表现权贵们酒肉女色的彻夜之欢,酒具、酒菜、女饰、女舞等无不显示出主办者的地位、身份,篇末又通过客人的言辞反衬出主人的淫乐无度。这首诗纯以叙述、描写出之,终篇未有一句评说性的议论,让读者好似亲眼所见一般,这是颇有匠心的。长时间处于“危疑禁锢”之中,曹植不能不谨小慎为,“改心回趣”,但只要人们把那些描述百姓痛苦生活的诗拿来对读,便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诗人埋藏在权贵淫乐图背后的真正用心:他是把憎恶、愤怒的主观情感溶进了平和、冷静的客观描写中,表面上是波澜不惊,实际里却是激流飞湍。这是曹植去世前几年诗歌创作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601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船离洪泽¹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译文:船离开洪泽湖岸边,到了淮河后心情就变得很不好。
注释:¹洪泽:洪泽湖。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何必桑乾(qián)¹方是远,中流²以北即天涯!
译文:何必说要到遥远的桑乾河才算塞北边境呢,淮河中意线以北就已经天尽头了!
注释:¹桑乾:亦作“桑干”。桑干河为永定河上游。桑干河流域当时已沦入金人之手。²中流:指淮河的中流线,为宋、金的分界线。
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
刘岳张韩¹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
译文:刘錡、岳飞、张俊、韩世忠众将抗金宣示了国威,赵鼎和张俊二贤相奠定了国家基业。
注释:¹刘岳张韩:刘錡、岳飞、张俊、韩世忠。赵张:赵鼎和张俊。
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
长淮咫(zhǐ)¹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
译文:淮河两岸咫尺之间南北分裂,秋风中洒泪应该怨恨谁?
注释:¹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形容距离近。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wéi)¹
译文:淮河中的舟船相背而驰,连激起的波痕接触一下也难以做到。
注释:¹为:做。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译文:只能看到天上的鸥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在南北岸之间飞翔。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¹诉不堪。
译文:中原的父老们没说一句客套话,遇到我这个皇帝使者便诉说不能忍受金朝压迫之苦。
注释:¹王人:帝王的使者。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译文:反而是不会说话的鸿雁,还能够一年一度回到江南。

  第一首写诗人入淮时的心情。首两句总起、入题。交代了出使的行程和抑郁的心情,为这一组诗奠定了基调。诗人离开洪泽湖之沙岸一进入淮河,胸怀就烦乱、骚动,这是因为昔日国中流水今日已为边境界线。这两句写出了南宋人面对长淮时心理上独特的变化。后两句写感慨,是“意不佳”的原因之一。“桑乾”即永定河上游的桑乾河,在今山西省北部与河北省的西北部,唐代这里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交接处。唐代诗人雍陶《渡桑乾水》一诗有“南客岂曾谙塞北,年年唯见雁飞回”之句,表示过了桑乾河才是中国的“塞北”的意思。刘皂《渡桑乾》也有“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之句。在北宋,苏辙元祐五年在出使契丹回国离开辽境时所写的《渡桑乾》一诗中仍曾这样写道:“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乾上,欲话白沟一惆怅。”正因为前人有过那样的边境观念,所以现在作者说“何必”,表面看来似乎是不满于前人的看法,其实诗人正是通过这种不满的语气在今不如昔的对比中表达对江山半壁的哀惋和对朝廷偏安的怨恨,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天涯”原指极远的地方,这里指宋、金以淮河为界的边境线。这两句是说:何必要到遥远的桑乾河才是塞北边境呢,而今淮河以北不就是天的尽头了么!诗人说桑乾用“远”字,称准河却用“天涯”,一方面强调了淮河的边界意念、一方面渲染了淮河的遥远。这种渲染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王朝心理上弃北逃南、政策上妥协投降,视国土沦陷于不顾,置中原人民于不救的哀怨和不满。

  第二首是对造成山河破碎的南宋朝廷的谴责。南宋初年的名将刘錡、岳飞、张浚、韩世忠,力主抗金,屡建功勋。赵、张指赵鼎和张俊,都在南宋前期两度任相,重用岳、韩,奠定南宋基业。诗人在这里采取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在第三句来了一个陡转到反面,而今竟然出现了“长淮咫尺分南北”的奇耻大辱的结果。前面的因和这里的果似乎产生了明显的矛盾,再加上结尾的“欲怨谁”一语,更是发人深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该由谁来负责?当时以高宗赵构和秦桧为首的主和派贬、杀抗金将领,这怎能不使人在肃杀的“秋风”中涕泪满襟呢!诗人的满懑之情,以婉语微讽,曲折道出,显得更为深沉。

  第三首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飞翔。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含思婉转,颇具匠心。诗人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弛、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第四首写中原父老不堪忍受金朝统治之苦以及他们对南宋朝廷的向往,感慨更为深沉。前两句说中原父老见到“王人”像遇到了久别的亲人一样,滔滔不绝地诉说不堪忍受金朝压迫之苦。“莫空谈”中一个“莫”字,即排除了一切泛泛的应酬客套话。他们向使者谈的话题都集中在“诉不堪”这一点上。这是诗人想象中的情景,并非实事。因为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南宋使者到了北方后不可能直接跟遗民通话,中原父老更不会面对面地向南使“诉不堪”。但是中原遗民向往南宋朝廷之心却用各种方式来表白。此诗所表达的中原父老的故国情思,虽非实事,但确是实情。这里的弦外之音是对南宋小朝廷的强烈谴责,以率直的方式表现了曲折的心思,读来宛转有致。后两句借羡慕能南飞的鸿雁来表达遗民们对故国的向往。“却是”为反是、倒是之意:羡慕的是鸿雁一年一度的南归;遗憾的是鸿雁不解人意,不能代为传达这故国之情。真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初入淮河四绝句》以“意不佳”为贯穿全组诗的感情主线:有“长淮咫尺分南北”“中流以北即天涯”的沉痛感喟;也有“北去南来自在飞”“一年一度到江南”的向往和痛苦。前两首侧重于诗人主观感情的抒写,后两首则为淮河两岸人民、特别是中原遗民代言,主题鲜明。全诗寓悲愤于和婉,把悲愤之情寄托在客观景物的叙写之中怨而不怒,风格沉郁,语言平易自然,时用口语。这些都体现了“诚斋体”的特色。

chūhuáijué

yángwàn sòngdài 

chuánhóngàntóushā réndàohuáijiā 
sāngqiánfāngshìyuǎn zhōngliúběitiān 

liúyuèzhānghánxuānguówēi zhàozhāngèrxiàngzhùhuáng 
chánghuáizhǐchǐfēnnánběi lèishī湿qiūfēngyuànshuí 

liǎngànzhōuchuánbèichí làngjiāoshènánwéi 
zhǐōuguǎn běinánláizàifēi 

zhōngyuánlǎokōngtán féngzhuówángrénkān 
quèshìguīhóng鸿néng niándàojiāngn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