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第新开上苑边,满堂花色照婵娟。醉携如意阶前舞,七尺珊瑚碎画筵。
甲第新开上苑边,满堂花色照婵娟。醉携如意阶前舞,七尺珊瑚碎画筵。
胡应麟

胡应麟

(1551—1602)明金华府兰溪人,字元瑞,号少室山人,更号石羊生。万历间举人,久不第。筑室山中,购书四万余卷,记诵淹博,多所撰著。曾携诗谒王世贞,为世贞激赏。有《少室山房类稿》、《少室山房笔丛》、《诗薮》。 ▶ 311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趣之。
(péng)¹(yù)²,薪之槱(yǒu)³之。济(jǐ)(bì),左右趣(qū)之。
译文:棫树朴树多茂盛,砍作木柴祭天神。周王气度美无伦,群臣簇拥左右跟。
注释:¹芃芃:植物茂盛貌。²棫朴:棫,白桵(ruǐ);朴,枹(bāo)木,二者均为灌木名。³槱:聚积木柴以备燃烧。⁴济济:美好貌。或音qí,庄敬貌。⁵辟王:君王。⁶趣:趋向,归向。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
济济辟王,左右奉¹²。奉璋峨(é)³,髦(máo)
译文:周王气度美无伦,左右群臣璋瓒捧。手捧璋瓒仪容壮,国士得体是贤俊。
注释:¹奉:通“捧”。²璋:即“璋瓒”,祭祀时盛酒的玉器。³峨峨:盛装壮美的样子。⁴髦士:俊士,优秀之士。⁵攸:所。⁶宜:适合。
淠彼泾舟,烝徒楫之。周王于迈,六师及之。
(pì)¹彼泾²舟,烝徒³(jí)。周王于迈,六师及之。
译文:船行泾河波声碎,众人举桨齐划水。周王出发去远征,六军前进紧相随。
注释:¹淠:船行貌。²泾:泾河。³烝徒:众人。⁴楫之:举桨划船。⁵于迈:于征,出征。⁶师:军队,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zhuō)¹彼云汉²,为章³于天。周王寿考,遐(xiá)不作人
译文:宽广银河漫无边,光带灿烂贯高天。万寿无疆我周王,培养人材谋虑全。
注释:¹倬:广大。²云汉:银河。³章:文章,文彩。⁴寿:长寿。⁵遐:通“何”。⁶作人:培育、造就人。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duī)¹琢其章,金玉其相²。勉勉³我王,纲纪四方。
译文:琢磨良材刻纹花,如金如玉品质佳。勤勉不已我周王,统治天下理国家。
注释:¹追:通“雕”。追琢,即雕琢。²相:内质,质地。³勉勉:勤勉不已。⁴纲纪:治理,管理。

  关于此诗的主旨,历代学者看法很不一致,主要有两种意见。《毛诗序》云:“文王能官人也。”“官人”语出《尚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意谓善于选取人才并授以适当官职。而姚际恒《诗经通论》则曰:“此言文王能作士也。小序谓‘文王能官人’,差些,盖袭《左传》释《卷耳》之说。”“作士”一语直接取自此诗的“遐不作人”。孔颖达疏:“作人者,变旧造新之辞。”朱熹《诗集传》:“作人,谓变化鼓舞之也。”概而言之,即为培育造就人才及鼓舞振作人心。其实这两种意见并无大异,小序着眼的是前三章,故得出“官人”的结论,姚氏着眼的是后二章,故得出“作士”的结论。“官人”也罢,“作士”也罢,都离不开周王的盛德。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除第二章外,其余四章均以兴为发端,这在《大雅》中是罕见的。

  首章以“棫朴”起兴。毛传释曰:“山木茂盛,万民得而薪之;贤人众多,国家得用蕃兴。”此是将棫朴喻贤人。而《诗集传》释曰:“芃芃棫朴,则薪之槱之矣;济济辟王,则左右趣之矣。”意为灌木茂盛,则为人所乐用,君王美好,则为人所乐从。此是将棫朴喻君王。毛传释兴,每每孤立地就兴论兴,所以兴与下文的关系往往显得牵强附会。朱熹释兴,总是将起兴句与被兴句有机地联系起来,符合其“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兴的定义。就此章而言,朱熹的解释似更为合理。

  首章是总述,总述周王有德,众士所归。而士分文、武,故二、三篇又分而述之,以补足深化首章之意。

  二章四句皆为赋。前两句“济济辟王,左右左璋”承上两句“济济辟王,左右趣之”而来,而又启出下两句:“左璋峨峨,髦士攸宜。”“璋”有二解,一为“牙璋”,发兵所用;一为“璋瓒”,祭祀所用。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此诗下章言六师及之,则上言左璋,当是发兵之事。故传惟言半圭曰璋,不以为祭祀所用之璋瓒耳。”据此,此章则与下章一样,均与武士有关。但马瑞辰注意了下章的“六师”而疏忽了此章的“髦士”。“髦士”在《诗经)中凡二见,另一为《小雅·甫田》中的“攸介攸止,烝我髦士”。《甫田》的髦士肯定为文士(多以为是田畯,即农官),故此诗恐亦不例外。所以璋还是训“璋瓒”为好。

  三章以“泾舟”起兴。朱熹《诗集传》以为舟中之人自觉划动船桨实喻六师之众自觉跟随周王出征,云:“言‘淠彼泾舟’,则舟中之人无不楫之。‘周王于迈’,则六师之众追而及之。盖众归其德,不令而从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亦云:“文王征伐,六师扈从,有似烝徒楫舟,则其作武勇之士也又可见。”齐诗根据此章末两句“周王于迈,六师及之”而断定此诗是言文王伐崇之事,后人多有从之者。其实以诗证史可信,以史证诗难信,况且把诗中所言一一坐实并无多大意义,所以还是把此章看作泛言为好。

  如果说前三章是以众望所归来烘托周王的话,那么后两章则转为直接的歌颂了。

  四章以“云汉”起兴。郑笺曰:“云汉之在天,其为文章,譬犹天子为法度于天下。”诸家多认为“云汉”乃喻周王。末句“遐不作人(何不培养人)”虽是问句,实则是肯定周王能培育人。严粲《诗缉》云:“董氏曰:‘遐不作人,甚言其作也。”’类似的用法还见于《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遐不眉寿”、“乐只君子,遐不黄耇”。

  末章的兴义较难理解。朱熹在《诗集传》中曰:“追之琢之,则所以美其文者至矣。金之玉之,则所以美其质者至矣。勉勉我王,则所以纲纪乎四方者至矣。”他还在《诗传遗说》中补充道:“功夫细密处,又在此一章,如曰‘勉勉我王,纲纪四方’,四方都便在他线索内牵著都动。”他答人问“勉勉即是纯一不已否?”又曰:“然。如‘追琢其章,金玉其相’,是那工夫到后,文章真个是盛美,资质真个是坚实。”二者合而言之,也就是说:精雕细刻到极致,是最美的外表,纯金碧玉到极致,是最好的质地,周王勤勉至极,有如雕琢的文彩和金玉的质地,是天下最好的管理者。如此释诗,似太迂曲,所以很多人并不把前两句视作兴,他们认为,“追琢其章”“金玉其相”的“其”指的就是周王,意谓周王既有美好的装饰,又有优秀的内质,而又勤勉不已,所以能治理好四方。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28-531

shījīng··wénwángzhīshí xiānqín 

péngpéng xīnzhīyǒuzhī wáng zuǒyòuzhī 

wáng zuǒyòufèngzhāng fèngzhāngéé máoshìyōu 

jīngzhōu zhēngzhī zhōuwángmài liùshīzhī 

zhuōyúnhàn wéizhāngtiān zhōuwángshòu寿kǎo zuòrén 

duīzhuózhāng jīnxiāng miǎnmiǎnwáng gāngfāng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¹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译文:读书人通晓万物造化之理,使天道彰显。从物质上丰衣足食,精神上伦理政教,使百姓安身立命。替历代圣贤延续行将绝传的不朽学说,给千秋万代开创永久太平的伟大基业。
注释:¹生民:人民。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时¹至,百川灌(guàn)²³。泾(jīng)之大,两涘(sì)(zhǔ)之间,不辩牛马。大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¹⁰。顺流而东行,至大北海。东面¹¹而视,不见水端¹²。大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¹³,望洋¹⁴向若¹⁵而叹曰:“野语¹⁶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¹⁷’者,我之谓也¹⁸。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¹⁹,而轻伯夷之义²⁰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²¹之难穷²²也,吾非至大子之门,则殆(dài)²³矣,吾长²⁴²⁵笑大大方之家²⁶。”
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入黄河。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河伯转变了自己的脸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认为伯夷的义行轻。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注释:¹时:按季节。²灌:注入。³河:黄河。⁴泾流:水流。⁵两涘:河的两岸。涘:水边。⁶渚崖:水洲岸边。渚:水中洲岛。⁷辩:通“辨”。⁸焉:乎。⁹河伯:黄河之神。伯,长者之称。¹⁰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¹¹东面:脸朝东。¹²端:边,尽头。¹³旋其面目:改变他(欣然自喜)的面容。旋:转,转变。¹⁴望洋:仰视的样子,也作“望羊”、“望阳”,然解作望见海洋亦通。¹⁵若:即海若,海神。¹⁶野语:俗语,谚语。¹⁷莫己若:宾语前置,即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¹⁸我之谓也:即谓我也。¹⁹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学识少。闻:学识,学问。²⁰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义行轻。伯夷:商代诸侯孤竹君的长子,历来被看做义士的典型。少、轻,作动词用。²¹子:您。本指海神,这里借指海。²²难穷:难以穷尽。穷:尽。²³殆:危险。²⁴长:长久,永远。²⁵见:表被动。²⁶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大方:大道。
千古东流,声卷地,云涛如屋。横浩渺、樯竿十丈,不胜帆腹。夜雨翻江春浦涨,船头鼓急风初熟。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
千古东流,声卷地,云涛如屋。横浩渺(miǎo)、樯(qiáng)竿十丈,不胜帆腹。夜雨翻江春浦(pǔ)涨,船头鼓急风初熟¹。似当年、呼禹乱黄川²,飞梭(suō)速。
注释:清江:江西赣江的支流,代指赣江。¹风初熟:风起时方向不定,待至风向不再转移,谓之风熟。²“乱黄川”,渡黄河:意谓恰似当年追想着大禹的业绩横渡黄河一样,快如飞梭。
击楫誓、空警俗。休拊髀,都生肉。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荻笋蒌芽新入馔,鹍弦凤吹能翻曲。笑人间、何处似尊前,添银烛。
击楫(jí)¹誓、空警俗。休拊髀(bì),都生肉²。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荻笋³(lóu)芽新入馔,鹍弦凤吹能翻曲。笑人间、何处似尊前,添银烛。
注释:¹击楫:用东晋祖逖事。后用以比喻收复失地的决心。²休拊髀,都生肉:这里用此抒写作者被投闲置散,功名不就的激愤。³荻笋:荻,芦苇。笋,蒌蒿。⁴弦:指琵琶。⁵凤吹:指箫。

  作者于乾道八年(1172)冬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次年春过此并填写了此词。

  上片落笔先写清江水流风高浪急,赣江之水,滚滚东流,千古不变,巨大的波涛声如席卷地,翻腾的波浪又如涌起重叠的房屋,江水浩渺,无边无际,十丈高的危樯,也承受不了张开的帆腹。由于夜来春雨,水势增大,水位增高,风向刚定,便命击鼓开船。此时,风急浪高船快如飞,就如当年出使金国追想大禹业绩横渡黄河一样,令人振奋。顺风急驶,作者心情轻快。与客人痛饮船上,填词佐酒,意气洋洋,潇洒风流。但表面上的轻松难以掩饰他心中沉积的愤懑,览物之情带来的开怀,无法替代报国无门,理想破灭的悲愤,作者只有借酒浇愁,以释胸中苦痛。

  下片起首四句用祖逖击楫和刘备抚髀感叹的典故表达自己满腔爱国热情和收复失地的希望都已化为烟云的悲哀。因与朝廷政见不合,受到冷落外放为地方官,无法实现理想,他看透了一切,并表示不以此为意,不管把自己放到南方或北方,不管能否建功立业,一切都无所谓,不在乎,唯有与友人举杯同饮,才最为快乐。以下写他的豪纵行为,吃着新鲜的菜蔬美味,听着美妙的音乐,何等的惬怀。此时此刻他感到,人间还有什么事情比把酒尊前、开怀畅饮更令人高兴呢?作者这些话看似旷达不羁,实则悲恸难抑,他把报国无路和理想成空的失意都化作一腔激愤,貌似豪爽,实为悲哀。全篇用典丰富而贴切自然,写景壮阔,情感激荡。

mǎnjiānghóng ·qīngjiāngfēngfānshènkuàizuòyǐnzhī

fànchéng sòngdài 

qiāndōngliú shēngjuǎn yúntāo hénghàomiǎo qiánggān竿shízhàng shèngfān fānjiāngchūnzhǎng chuántóufēngchūshú dāngnián luànhuángchuān fēisuō 
shì kōngjǐng xiū dōushēngròu rènyántiānbīnghǎi bēixiāngshǔ sǔnlóuxīnzhuàn kūnxiánfèngchuīnéngfān xiàorénjiān chùzūnqián tiānyínzhú 
吉日维戊,既伯既祷。田车既好,四牡孔阜。升彼大阜,从其群丑。
四日维戊,既伯既祷(dǎo)。田车既好,四牡孔阜(fù)。升彼大阜,从其群丑。
译文:戊辰吉祥日子好,既祭马祖又祈祷。田猎车辆已备齐,四匹雄马壮又高。驱车登上大土丘,驱逐群兽快快跑。
注释:四日:四利的日子。维:语助词,有“是”的意思。戊:戊日。朱熹认为此处指戊辰日。古人认为戊日为刚日,适合外事活动,如巡狩、盟会、出兵等。伯:马祖。祷:告祭求福。因田猎用马,故祭马祖。田车:猎车。田,同“畋(tián)”,打猎。孔:很。阜:强壮高大。阜:山岗。从:追逐。群丑:这里指兽群。
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兽之所同,麀鹿麌麌。漆沮之从,天子之所。
四日庚午,既差(chāi)我马。兽之所同,麀(yōu)鹿麌(yǔ)麌。漆沮(jǔ)之从,天子之所。
译文:庚午吉祥日子好,打猎马匹已选齐。寻找野兽聚集地,鹿儿成群堪称奇。驱逐漆沮水边兽,赶到天子射猎区。
注释:差:选择。同:聚集。麀:母鹿,这里泛指母兽。麌麌:兽众多貌。漆沮:古代二水名,在今陕西境内。所:处所,此指会猎场所。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儦儦俟俟,或群或友。悉率左右,以燕天子。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儦(biāo)儦俟(sì)俟,或群或友。悉率左右,以燕天子。
译文:遥望原野漫无边,地方广大物富有。奔跑慢走野兽多,成群结队四处游。都要赶到天子处,乐得天子显身手。
注释:中原:即原中,平旷之地,原野之中。祁:大。一说指原野辽阔,或以为指兽大。有:丰富,指野兽多。儦儦:疾走貌。俟俟:缓行等待貌。或群或友:指三两成群。兽三只在一起为群;兽二只在一起为友。悉:尽,全。率:驱逐。燕:使快乐。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以御宾客,且以酌醴。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bā),殪(yì)此大兕(sì)。以御宾客,且以酌醴(lǐ)
译文:我们弓弦已拉开,也已把箭拿在手。一箭射死小野猪,奋力射死大野牛。野味拿来待宾客,共吃佳肴同饮酒。
注释:张我弓:拉开弓。挟我矢:用手指挟持搭上弓的箭,准备发射。豝:母猪。殪:射死。兕:大野牛,或谓乃犀牛。御:进,指将猪牛烹熟进献宾客。酌醴:酌饮美酒。醴,甜酒。

  全诗四章,艺术地再现了周宣王田猎时选择吉日祭祀马祖、野外田猎、满载而归宴饮群臣的整个过程。

  第一章写打猎前的准备情况。古代天子打猎是如同祭祀、会盟、宴享一样庄重而神圣的大事,是尚武精神的一种表现,仪式非常隆重。因此,事先选择良辰吉日祭祀马祖、整治田车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程序。“升彼大阜,从其群丑”二句在这一章中是将然之辞,一切业已准备就绪,只等在正式打猎时登上大丘陵,追逐群兽。第二章写选择了良马正式出猎。祭祀马祖后的第三天是庚午日,依据占卜这天也是良辰吉日。选择了良马之后,周天子率领公卿来到打猎之地。那里群鹿聚集,虞人沿着漆、沮二水的岸边设围,将鹿群赶向天子守候的地方。第三章写随从驱赶群兽供天子射猎。眺望原野,广袤无垠,水草丰茂,野兽出入,三五成群,或跑或行。随从再次驱赶兽群供天子射猎取乐。第四章写天子射猎得胜返朝宴享群臣。随从将兽群赶到周天子的附近,周天子张弓挟矢,大显身手,一箭射中了一头猪,再一箭射中了一头野牛。表现出英姿勃发、勇武豪健的君主形象,实是对周宣王形象化的颂扬。打猎结束,猎获物很多,天子高高兴兴地用野味宴享群臣,全诗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此诗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诗人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依次道来,有条不紊。另外,全诗大部分章节记叙田猎活动的准备过程以及随从驱赶野兽供天子射猎的情景,间及群兽的各种状态,以作烘托,具体写天子射猎只有四句:“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既叙述了田猎的过程,描写了田猎的场面,透露了轻松的气氛;更突出了天子的形象,增强了天子的威严,使全诗有很强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64-366

míng xiānqín 

wéi dǎo tiánchēhǎo kǒng shēng cóngqúnchǒu 
gēng chāi shòuzhīsuǒtóng yōu鹿 zhīcóng tiānzhīsuǒ 
zhānzhōngyuán kǒngyǒu biāobiāo huòqúnhuòyǒu shuàizuǒyòu yàntiān 
zhānggōng xiéshǐ xiǎo  bīn qiězhuó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