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子十年何不遇,只爱欢游两京路。朝吟左氏娇女篇,
识子十年何不遇,只爱欢游两京路。朝吟左氏娇女篇,
夜诵相如美人赋。长安春物旧相宜,小苑蒲萄花满枝。
夜诵相如美人赋。长安春物旧相宜,小苑蒲萄花满枝。
柳色偏浓九华殿,莺声醉杀五陵儿。曳裾此日从何所,
柳色偏浓九华殿,莺声醉杀五陵儿。曳裾此日从何所,
中贵由来尽相许。白夹春衫仙吏赠,乌皮隐几台郎与。
中贵由来尽相许。白夹春衫仙吏赠,乌皮隐几台郎与。
新诗乐府唱堪愁,御妓应传鳷鹊楼。西上虽因长公主,
新诗乐府唱堪愁,御妓应传鳷鹊楼。西上虽因长公主,
终须一见曲陵侯。
终须一见曲陵侯。

sòngkāngqiàjīngjìn--

shízishíniánzhǐàihuānyóuliǎngjīngcháoyínzuǒshìjiāopiānsòngxiāngměirénzhǎngānchūnjiùxiāngxiǎoyuàntáohuāmǎnzhīliǔpiānnóngjiǔhuá殿diànyīngshēngzuìshālíngércóngsuǒzhōngguìyóuláijǐnxiāngbáijiāchūnshānxiānzèngyǐntáilángxīnshīchàngkānchóuyīngchuánzhīquèlóu西shàngsuīyīnzhǎnggōngzhǔzhōngjiànlínghóu

李颀

李颀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 1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人道横江¹好,侬(nóng)²横江恶。
译文:人人都说横江好,但是我觉得横江地势险恶无比。
注释:¹横江:横江浦,安徽和县东南,古长江渡口。²道:一作“言”。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一风三日吹倒山¹,白浪高于瓦官阁。
译文:这里能连刮三天大风,风势之猛烈能吹倒山峰。江中翻起的白浪有瓦官阁那么高。
注释:¹一风三日吹倒山:一作“猛风吹倒天门山”。三日:一作“一月”。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
三潮南去过浔阳,牛渚(zhǔ)由来险马当。
译文:倒灌进长江的海水从横江浦向南流去,途中要经过浔阳。牛渚山北部突入江中,山下有矶,地势本就十分险要,马当山横枕长江,回风撼浪,船行艰阻。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译文:横江欲渡风波十分险恶,要跨渡这一水之江会牵动愁肠几万里。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¹水东连²扬子津。
译文:从横江向西望去,视线为横江的如山白浪所阻,望不到长安。汉江东边与扬子津相连。
注释:¹汉:一作“楚”。²连:一作“流”。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qiào)¹人。
译文:江中的白浪翻滚如山,如此险阻怎么能够渡过呢?狂风愁杀了将要出行的船夫。
注释:¹峭帆:很高的船帆。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三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译文:横江上常有急风暴雨至,汹涌的浪涛能把天门山劈成两半。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浙江¹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²
译文:钱塘江八月的潮水比起它来怎样呢?横江上的波涛好似连山喷雪而来。
注释:¹浙江:此指钱塘江。²来:一作“东”。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三云生¹
译文:我在横江浦渡口的驿馆前受到了管理渡口的小吏的相迎,他向我指着东边,告诉我海上升起了云雾,大风雨即将来临。
注释:¹三云生:三上升起浓云。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译文:你这样急着横渡到底为了什么事情呢?如此大的风波危险,可不能出行啊!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
¹晕天风雾不开,三鲸(jīng)东蹙(cù)²百川回³
译文:横江之上经常月晕起风,整日笼罩在风雾中,江里的海鲸东向,百川倒流。
注释:¹月:一作“日”。²蹙:驱迫。³回:倒流。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¹归去来。
译文:波涛大浪一起,声势浩大,三山都会被之摇动,横江水势湍急,千万不要轻易渡江,如果轻易而渡,将会有去无回。
注释:¹公无渡河:古乐府有《公无渡河》曲,相传朝鲜有个“白首狂夫”渡河淹死,其妻追赶不及,也投河自尽。自尽前唱哀歌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开首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充满地方色彩。“侬”为吴人自称。“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真率,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本色。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形势险要。从横江浦观看长江江面,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谓“人道横江好”;然而,有时则风急浪高,“横江欲渡风波恶”,“如此风波不可行”,惊险可怖,所以“侬道横江恶”,引出下面两句奇语。
  “猛风吹倒天门山”,“吹倒山”,这是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当涂县西南,“两山石状飚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形势十分险要。“猛风吹倒”,诗人描摹大风吹得凶猛:狂飚怒吼,呼啸而过,仿佛要刮倒天门山。
  紧接一句,顺水推舟,形容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猛烈的暴风掀起洪涛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从高处远远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涛似连山喷雪来”。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仿佛高过南京城外江边上的瓦官阁。诗中以“瓦官阁”收束结句,是画龙点睛的传神之笔。瓦官阁即瓦棺寺,又名升元阁,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后据重冈……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舆胜览》)。它在诗中好比一座航标,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诗人在想象中站在高处,从天门山这一角度纵目遥望,仿佛隐约可见。巨浪滔滔,一泻千里,向着瓦官阁铺天盖地奔去,那汹涌雄奇的白浪高高腾起,似乎比瓦官阁还要高,真是蔚为壮观。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倒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状山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是写得活龙活现,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上看,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象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长江在安徽地界变为南北走向,所以“海潮”不是西去,而是南去。浔阳,即江西九江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的《琵琶行》所写的,就是这里。牛渚,即采石,历来以地势险峻而闻名,可以用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来形容,其险峻远远胜过马当这个地方。马当,江西彭泽县西北四十里,山形似马横枕大江而得名。“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这两句看似写渡江之险,实则写北上报国之路难行,“风波恶”,是指世事险恶,人心难测,所以才会有一个“愁”字了得。当时诗人避祸江南,也可以说报国无门,这里还没有以酒浇愁,这愁中还存在某种幻想,不似《月下独酌》其四所写的那样“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二十个字中用了三个“愁”字,而且愁到最后,连愁都不来了。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一作楚水东流扬子津。”长江天堑阻隔了李白北上的路途,只能在站在横江向西望了,长江由东西走向变为南北走向,所以用西望,而不是北望。西秦,指唐朝长安所在的地方,李白念念不忘报君恩。汉水,即长江水,东流到扬子津,古地名,实际上是扬子江畔的渡口。长江到江苏地界,俗称扬子江。李白想由此北上,但“白浪如山那可渡”,正赶上那天狂风大浪,白浪如山,根本无法渡船过江。古代人过江可没有现在方便,无论坐火车或汽车,从长江大桥几分钟就可以完全过江,古代长江上没有一座桥,过江主要是船,那时的船一般都是木头做的,根本架不住淘天的白浪,可以说一不小心就可能船翻人亡。所以在风大的日子,船一般是不过江的。“狂风愁杀峭帆人。”从这句来看,当时的船不仅有橹,还有帆,开船的也不只一个人,至少有两个人。一个摇橹,一个挂帆。从诗句来看,狂风让人愁不是李白,而是开船的人,因为不能开船渡人,他们的生活费也没有着落了,那一家人大小日子也没法过。这里实写开船人愁,而真正愁的是李白。他要北上,究竟为何事,六首词都没有交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李白不想久居江南,远离唐朝政治中心——长安。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海神”,指海潮,这里刚刚涨潮,潮还没退,狂风又来了,浪打在天门石壁上,似乎打开了天门的大门。天门,即天门山。“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八月”一词很令人费解,诗写的是江东,写到浙江去的原因,实际上不过是用浙江潮来说明横江浪涛之大。宋代的苏轼苏这样写浙江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农历八月是浙江潮最为壮观的时候,那凶险的程度非比寻常,而横江潮后之浪可与浙江潮相匹敌。可见李白是见过浙江潮的,随手捡来,不着痕迹。最后一句“涛似连山喷雪来”来形容风起涛涌的凶险。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横江驿馆面前渡口的官吏来送,可见那时的津渡是公家渡口,津吏长期生活在当地的渡口,对这里的气候变化了如指掌,他遇到李白后,伸出手臂,用手指一指东边,说:“你看,海云出现了。”意思说,马上海潮就要来了,渡船不能渡人了。接着问到“郎今欲渡缘何事?”,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大人您今天渡船北方有什么事呀?”有人根据“郎”这个字,认为李白在横江渡时还是一个年轻人,因为年轻的男子才叫“郎”,但实际上,这“郎”显然不是指人的年纪。“郎”在古代有五种含义:一是地名,春秋鲁邑;二是官名,战国开始设置,秦汉以后遂为朝廷官吏通称;三是指少年男子之通称;四是指女子对情人的昵称;五是姓氏。诗中的“郎”可以用解释为第二种,即郎官之意,比如《史记·司马相如传》:“赋奏,天子以为郎”,又比如《汉书·明帝纪》:“馆陶公主为子求郎”。李白曾在宫中呆了三年,大大小小也算一个官,但这儿离京城有好几千公里,一个渡口的小吏能够知道他在京城做官,可能是因为李白身上穿着唐玄宗赠给他的宫锦袍,人家一看,当然知道他就是一个官了。还没等李白回答,那人就说:“如此风波不可行!”意思是:不管有什么事,是大事或小事,反正今天是行不得了,因为很快就要风起浪涌了。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一作众川回。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这四句诗不仅写长江浪涛之大,“海鲸”是形容浪涛的,而且江面上起了大雾,那就更不能行了。

  六首诗中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口北上的惆怅与焦虑。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语言也像民歌般自然流畅,明白如话。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263-264页 .

héngjiāngliùshǒu

bái tángdài 

réndàohéngjiānghǎo nóngdàohéngjiāngè 
fēngsānchuīdǎoshān báilànggāoguān 

hǎicháonánguòxúnyáng niúzhǔyóuláixiǎndāng 
héngjiāngfēngè shuǐqiānchóuwàncháng 

héngjiāng西wàng西qín hànshuǐdōngliányángjīn 
báilàngshān kuángfēngchóushāqiàofānrén 

hǎishénláiguòèfēnghuí làngtiānménshíkāi 
zhèjiāngyuè tāoliánshānpēnxuělái 

héngjiāngguǎnqiánjīnyíng xiàngdōngzhǐhǎiyúnshēng 
lángjīnyuánshì fēngxíng 

yuèyùntiānfēngkāi hǎijīngdōngbǎichuānhuí 
jīngsānshāndòng gōngguīlái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¹独难。
译文:做国君既不容易,做臣下实在更难。
注释:¹良:实在。《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为此二句所本。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忠信事不显¹,乃有见²疑患。
译文:当忠信不被理解时,就有被猜疑的祸患。
注释:¹显:明白,懂得。²见:被。疑患:猜忌。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周公¹佐成王,金縢(téng)²功不刊³
译文:周公辅佐文王、武王,“金縢”功绩不灭永传。
注释:¹周公,即姬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曾辅佐武王建立周朝,制礼定乐。武王死,成王继位,年幼,以周公辅政。²金縢:指用金属捆封起来的柜子。³刊:削除,磨灭。指周公请求代武王死之功不可磨灭。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推心辅王室,二叔¹反流言²
译文:一片忠心辅助周王室,管叔、蔡叔反大造谣言。
注释:¹二叔:指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成王的二位叔叔。²流言:指管、蔡二叔散布的周公要篡位的谣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待罪¹居东国²,泣涕(tì)³常流连
译文:周公待罪避居洛阳地,常常是老泪纵横长流不干。
注释:¹待罪:等待惩罚。²东国:东都洛阳,周公在流言起来的时候,到东都洛阳避居。当时曹植的封地在东方,东国一语也有隐喻诗人自己之意。³泣涕:流泪。⁴流连:接连不断。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皇灵¹大动变²,震³雷风且寒。
译文:天帝动怒降下大灾难,雷鸣电闪卷地狂风猛又寒。
注释:¹皇灵:上天之灵。²动变:感动而生变。古人认为天人之间有感应,这是说周公的遭遇感动了上天。³震:打雷。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拔树偃(yǎn)¹秋稼²,天威不可干³
译文:拔起了大树吹倒庄稼,上天的威严不可触犯。
注释:¹偃:倒下。²秋稼:禾。³干:触犯,抗拒。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素服¹开金縢,感悟求其端²
译文:成王感悟身穿礼服开金縢,寻求上天震怒降灾的根源。
注释:¹素服:指没有文绣的衣服,古时祭天时所穿。²端:原由,原委。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公旦事既显¹,成王乃²哀叹³
译文:周公忠信大白天下,成王感动伤心悲叹。
注释:¹事既显:指发现了周公愿以身代武王死的策文。²乃:于是。³哀叹:指周成王大为感悟,悲叹不已。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¹
译文:我真想奏完这支乐曲,可是这首乐曲又悲又长。
注释:¹“吾欲”四句:系诗末之套语,与诗旨无关,为合乐所加。竟:终。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译文:今日大家一起共欢乐,希望别后不要把它遗忘。

  该篇诗人用周公赤心为国,竭忠尽智辅佐周武王周成王,结果仍遭流言毁谤,并被周成王所疑的历史故事,感叹自己尽心王室,志欲为国立功,不但心愿未遂,反而遭受种种打击迫害的不幸与无奈。诗人客观地吟咏历史,实际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垒块,万千感慨充溢其间。

  该诗起句由《论语·子路》中的“为君难,为臣不易”化用而出,引出诗人“怨”的真实内涵是:“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这是全篇诗眼之所在。

  接着,诗人用“周公佐成王”至“成王乃哀叹”十四句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表述诗眼,或者说运用历史事实,即通常说的例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天威不可干”的“干”,是冒犯之意。这句是诗人对“皇灵大动变”一事的直抒胸臆的评论:识忠奸颠倒易,教天理违物难。本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成王所疑,周公见毁与皇灵动变,其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然而人事与天道的偶然巧合,却引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深刻哲理: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成王昏庸固然可恶,然而“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他能知错认错仍有可取之处,暗讽曹汉集团的当政者竟不及成王。

  结尾“吾欲竟此曲”四句,又是诗的精彩之处:“竟”,终也。“悲且长”,意思是悲而情长,表示有倾诉不尽之意。本来,这四句是乐府歌辞中的套语,特别是“今日乐相乐”一句,汉乐府《艳歌何尝行》也有此句。无巧不成书,诗人在写作此诗结篇时,正遇魏明帝曹叡召见,君臣燕享时即景所见,而“别后莫相忘”既似恳求又似讽刺,冀希明帝不要在分手之后又把诗人撇在脑后。在貌似轻松的字句中蕴涵着深沉痛楚的矛盾心理,从而使这首咏史政治诗一下子明显地注入了诗人主观的爱和怨,颇有“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之感。

  该诗的前四句,“难”、“患”、“刊”押韵,后十二句,“言”、“连”、“寒”、“干”、“端”、“叹”等押韵,声调和谐,韵节响亮,从此诗中,曹植对于五言诗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姜汉林编著.《历代官怨诗赏析》:大连出版社,1996.02:第54-56页
入山已三日,登顿遂真赏。
入山已三日,登顿¹遂真赏²
译文:入山已有三天,登临韬滑寺了却了真心游赏的愿望。
注释:韬(tāo)滑:韬滑寺,庙宇。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畔北高峰南,白居易在人杭州刺史时,曾和高僧韬滑为诗友。绝顶:顶峰。¹登顿:登临。²遂真赏:了却真心游赏的愿望。
霜磴滑难践,阳崖曦乍晃。
霜磴(dèng)¹滑难践²,阳崖³(xī)
译文:铺霜的石阶湿滑难行,而向阳的山崖上已晃动着曦微的晨滑。
注释:¹霜磴:铺霜的石阶。²践:踩、踏。³阳崖:向阳的山崖。⁴曦:晨滑。⁵乍:正。⁶晃:闪耀。
穿漏深竹光,冷翠引孤往。
穿漏¹深竹滑,冷翠²引孤往³
译文:晨滑透过竹叶照射到竹林深处,那清冷的翠绿吸引我独自前往。
注释:¹穿漏:穿通。²冷翠:清冷的青翠色。³孤往:独自前往。
冥搜灭众闻,百泉同一响。
冥搜¹²众闻³,百泉同一响。
译文:走在密林深处各种声音似乎都潜匿起来,唯有山间清泉琤琮作响。
注释:¹冥搜:探寻幽深的区域。²灭:消失。³众闻:各种声响。⁴百泉:众多的泉水。
蔽谷境尽幽,跻颠瞩始爽。
蔽谷¹境尽幽,跻(jī)²(zhǔ)³始爽
译文:山谷中林木掩映,尽是清幽之景,直到登上山顶,极目四望,始觉豁然开朗。
注释:¹蔽谷:被树林遮掩着的山谷。²跻巅:登上山顶。³瞩:注视。⁴爽:清爽,明朗。
小阁俯江湖,目极但莽苍。
小阁俯江湖,目极但¹莽苍²
译文:山顶上韬滑寺的小阁俯视着钱塘江和西湖,目滑所到之处只一片迷茫混沌。
注释:¹但:只。²莽苍:迷茫混沌。
坐深香出院,青霭落池上。
坐深香出院,青霭(ǎi)¹落池上。
译文:久坐小阁中似乎还能闻到寺院中缓缓飘出的香气,那山间的青烟随着太阳的升起散落在池上了。
注释:¹青霭:青色的烟气。
永怀白侍郎,愿言脱尘鞅。
永怀白侍郎¹,愿言²脱尘鞅(yāng)³
译文:怀念曾在此地与释韬滑酬唱的大诗人白居易,但愿能摆脱尘世的喧嚣与束缚。
注释:¹白侍郎:指白居易。他于828年(唐太和二年)官刑部侍郎。²言:语助词。³脱尘鞅:鞅是套在马颈上的皮带。这里的意思是摆脱尘世束缚。

  作品的主旨是登临韬光寺的所见所感。开篇一路写来,以将登临峰顶的过程作为铺垫。

  诗的开头说入山已有三天,三日中饱览了山水的奇姿逸态,登临骋目,真正领略到了自然之美,满足了自己寻幽探胜的愿望。这一天清晨,诗人再度出发去登山,晨霜覆盖着石阶,湿滑难行,而向阳的山崖上已晃动着曦微的晨光。晨光透过稀疏的竹叶射入到竹林深处,那清冷的翠色吸引着诗人独自前往,去追寻幽深之境。四处一片岑寂,各种声音似乎都潜匿起来,唯有山间的清泉琤琮作响,如一曲清歌,沁人心脾。山谷中林木掩映,遮天蔽日,所到之处,尽是清幽之景,直到登上山顶,极目四望,始觉豁然开朗。

  那韬光寺的小阁就坐落在山顶上,俯视着钱塘江和西湖,嘘吸与山光水色之中;极目远眺,只见一片苍茫寥廓的景象,恍如置身于人寰之外。韬光寺是个登览远望好去处,观海亭上写着宋之问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名句,所以使人留连忘返,久久不肯离去。

  在小阁中坐久了,似乎闻到了寺院里缓缓飘出的香气;那山间的青烟随着太阳的升起散落在池上了。面对着如此清幽绝俗的景象,诗人便产生了与古人为友、超尘脱俗的念头,他想起了曾在此地与释韬光酬唱的大诗人白居易,但愿能摆脱尘世的羁绊,长久地栖息于山巅水崖,放情于自然之中。

  《晓登韬光绝顶》所追求的是冷隽幽深的意境,如“霜磴”两句刻画了早行时的冷霜铺地、人迹罕至和空中晦明变幻的情景,“穿漏”、“冷翠”则通过光和色的描绘来形容山间的幽冷,而“孤往”二字更增添了独行无偶的凄清,与幽深的景色融合无间。“冥搜”两句更从声音上落墨,虽然一路上回响着淙淙的泉声,却更表现出万籁俱寂的感受。至于“蔽谷境尽幽”一句就直接地描述了山间的幽趣,而那一阵幽香、几缕青烟更渲染出宁静清莹的气氛。

  厉鹗的诗以幽新隽妙、刻琢研炼为特色,其五言尤工,大抵取法陶渊明、谢灵运及王维、孟浩然等人,但更注重追求清窅幽邃之趣。如这首《晓登韬光绝顶》中的“穿漏深竹光,冷翠引孤往”、“坐深香出院,青霭落池上”等都有王维诗中的韵味,但比王诗更注重锻炼而较少自然浑成。这明显的表现在他对选自用词的刻意求新上,如诗中的“登顿”、“穿漏”、“灭众闻”、“同一响”、“跻颠”、“坐深”等词都是戛戛独造,生新而不艰涩;又如以“霜”字来描绘山间石磴,以“晃”字来表现晨光乍明乍暗的景象,以“冷”字来形容山间翠色的幽冷,以“蔽”字来形同山谷的树木掩映,枝叶交加,以“落”字来写青烟笼罩池塘,都体现了诗人工于炼字,避熟避粗的折尚。全诗烹字炼句,可以表现一种山间的幽寂之美,力求自辟蹊径,不作寻常铺叙,是作者厉鹗的典型风格。

参考资料:
1、 王小舒.元明清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2、 钱仲联等编著. .名家品诗坊 元明清诗. .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05. :180-181
3、 刘永生编. .清诗选.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

xiǎodēngtāoguāngjuédǐng

è qīngdài 

shānsān dēngdùnsuìzhēnshǎng 
shuāngdènghuánánjiàn yángzhàhuǎng 
chuān穿lòushēnzhúguāng lěngcuìyǐnwǎng 
míngsōumièzhòngwén bǎiquántóngxiǎng 
jìngjìnyōu diānzhǔshǐshuǎng 
xiǎojiāng dànmǎngcāng 
zuòshēnxiāngchūyuàn qīngǎiluòchíshàng 
yǒnghuái怀báishìláng yuànyántuōchényāng 

极目楚天空,云雨无踪,漫留遗恨锁眉峰。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
极目楚天空,云雨无踪,漫留遗恨锁眉峰。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
译文:放眼这南方的天空,看到天的边际,云彩和雨水都消失的不见踪影,却到处仿佛都是遗憾和幽恨的氛围,不禁让我紧紧地皱起了眉头。自古以来的荷花都是开的甚晚,辜负了早早吹过的东风。
客馆叹飘蓬,聚散匆匆,扬鞭那忍骤花骢。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啼红。
客馆叹飘蓬¹,聚散匆匆,扬鞭(biān)那忍骤花骢(cōng)²。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啼红。
译文:坐在旅店里感叹你我漂泊不定的人生,聚散又是这样一瞬之间,看着你挥起马鞭猛地抽打你那匹骏马,让它飞奔起来。我看着你随着傍晚的夕阳与我渐行渐远,直到我看不到你,哭湿了那被夕阳映红了的衣袖。
注释:¹飘篷:形容人象蓬草一样飘泊无定。²花骢:骏马。

  《词林纪事》记《能改斋漫录》载:宣和间,有题陕府驿壁云:幼卿少与表兄同研席,雅有文字之好。未笄,兄欲缔姻,父母以兄未禄,难其请。遂适武弁。明年,兄登甲科,职洮房。而良人统兵陕右,相与邂逅于此,兄鞭马略不相顾。岂前憾未平耶。因作《浪淘沙》以寄情云。

  此词借景抒情。上片委婉含蓄地写出“荷花开晚,孤负东风”。下片抒发“聚散匆匆”的慨叹。“望断斜阳人不见”,流露了无限眷恋之情。全词缠绵哀怨,真挚动人。

làngtáoshā··chǔtiānkōng--yòuqīng

chǔtiānkōngyúnzōngmànliúhènsuǒméifēngshìhuākāijiàowǎndōngfēng

guǎntànpiāopéngsàncōngcōngyángbiānrěnzhòuhuācōngwàngduànxiéyángrénjiànmǎnxiùhóng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¹随之²³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¹⁰戏耳¹¹。”曾子曰:“婴儿非与戏¹²也。婴儿非有知¹³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¹⁴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pēng)¹⁵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边跟着她边哭,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与小孩子闹着玩儿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儿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如今你欺骗他,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该用的办法。”于是就杀了猪把它煮了。
注释:曾参:孔子的学生,也叫曾子。¹子:孩子,子女(注意不是特指儿子)。²之:她,代曾子之妻。³而:则,就。⁴女:通“汝”,你,你们。⁵反:通“返”,返回。⁶彘:猪。⁷适:到……去。⁸止:制止。⁹特:只。¹⁰婴儿:小孩子。¹¹耳:罢了。¹²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¹³有知:懂事。¹⁴子:你,对对方的尊称。¹⁵烹:杀。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曾参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诚实守信,不能说了做不到和说谎。

  教育子女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到他人信任。以后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知道自己所做事情的后果,要为以后着想。以后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就不能信口雌黄。

céngcānpēngzhì--hánfēi

céngzizhīzhīshìzisuízhīéryuēháifǎnwèishāzhìshìshìláicéngzizhìshāzhīzhǐzhīyuēyīngérěrcéngziyuēyīngérfēiyīngérfēiyǒuzhīdàiérxuézhětīngzhījiàojīnzizhīshìjiàoziziziérxìnfēisuǒchéngjiàosuìpēngzhì

xuǎnhánfēiziwàichǔshuōzuǒshà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