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来托身攀贵游,倾财破产无所忧。暮拟经过石渠署,
小来托身攀贵游,倾财破产无所忧。暮拟经过石渠署,
朝将出入铜龙楼。结交杜陵轻薄子,谓言可生复可死。
朝将出入铜龙楼。结交杜陵轻薄子,谓言可生复可死。
一沉一浮会有时,弃我翻然如脱屣。男儿立身须自强,
一沉一浮会有时,弃我翻然如脱屣。男儿立身须自强,
十五闭户颍水阳。业就功成见明主,击钟鼎食坐华堂。
十五闭户颍水阳。业就功成见明主,击钟鼎食坐华堂。
二八蛾眉梳堕马,美酒清歌曲房下。文昌宫中赐锦衣,
二八蛾眉梳堕马,美酒清歌曲房下。文昌宫中赐锦衣,
长安陌上退朝归。五侯宾从莫敢视,三省官僚揖者稀。
长安陌上退朝归。五侯宾从莫敢视,三省官僚揖者稀。
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来任侠非。
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来任侠非。

huǎnxíng--

xiǎoláituōshēnpānguìyóuqīngcáichǎnsuǒyōujīngguòshíshǔcháojiāngchūtónglónglóujiéjiāolíngqīngbáoziwèiyánshēngchénhuìyǒushífānrántuōnánérshēnqiángshíyǐngshuǐyángjiùgōngchéngjiànmíngzhǔzhōngdǐngshízuòhuátángèréméishūduòměijiǔqīngfángxiàwénchānggōngzhōngjǐnzhǎngānshàng退tuìcháoguīhóubīncónggǎnshìsānshěngguānliáozhězǎozhījīnshūshìhuǐzuòcóngláirènxiáfēi

李颀

李颀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 1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长歌游宝地,徙倚对珠林。
长歌游宝地,徙倚(yǐ)¹对珠林²
译文:在高声歌唱中游览宝地,徜徉在清幽静谧的树林之中。
注释:¹徙倚:犹徘徊,逡巡。一作“屐倚”。²珠林:指林木的美称。
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雁塔风霜¹古,龙池岁月深。
译文:寺中雁塔历经风霜显得古朴庄重,九龙潭因岁月久远而更显幽深。
注释:¹风霜:一作“丹青”。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
(gàn)¹塔夕霁(jì)²,碧殿下秋阴。
译文:佛寺在雨后斜阳里显得分外明亮,碧殿如蒙上秋阴的暗淡色调。
注释:¹绀园:佛寺的别称。²霁:雨后转晴。
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译文:日暮归途中只见烟霞满天,山路上蝉鸣声到处可闻。

  这是一首记游的五言律诗,表现了诗人对佛门胜地少林寺的衷心礼赞。“长歌”的欢悦与“徙倚”的急切,毕现了诗人心中对宝地的久盼,而“宝地”与“珠林”二词,便是诗人对名刹的激赏。接着诗人取“雁塔”与“龙池”两个著名景点,展现其岁月之幽、深难测底。走出历史的风尘,来到眼前的风景中,但见雨后初霁后的宝宇,风光更为绮丽,高檐碧殿,饱蘸秋阴。 留恋之余,不觉秋晚,山蝉相送,意犹未穷。

  首联是概写游寺。诗人踏着歌声来到这所佛门宝地,仔细地观赏了寺内清幽秀美的园林景色。“宝地”“珠林”,都是出自佛经用语,所谓“黄金七宝为地,摩尼珠为林”。少林佛殿及其幽美园林风光也由此不言自喻。“长歌”二字,表现诗人当时畅游的欢快心情。

  次联进而描述寺内两处重点景物。一处是古老的雁塔。雁塔原是印度古代佛教僧人为舍身救饥的雁王立塔纪念,出自佛经故事,后世相传成为佛寺的重要建筑。另一处为龙池,指寺中有名的九龙潭,潭水很深,据说有九龙蟠聚其下,“风霜古”“岁月深”,两句上下交织成文,说明雁塔之古是由于岁月之深,而龙池之深也是因为霜风之古。

  三联再写遍游以后的时间变化。“澄”“下”两字写时间转移动景,最能生动传神。“夕霁”和“秋阴”,既点时间,又指季节,自然引出尾联的“晚霞”与“蝉噪”。

  尾联写霞彩满目,蝉声盈耳,结得声色并茂,非常尽兴快意。此时的蝉声相送,同首联的长歌来游,前后相应,主体与客观协调一致,早晚一片欢愉场景,诗人畅游的欢快心情,也跃然纸上。这首诗的结尾基本上是宫廷宴会诗“让我们回去吧,天已晚了”的翻版,不过,这一效果的取得,是通过一种触发孤独及秋愁的客观景象。诗人游寺的高潮是一种与觉悟相联系的清澄,但诗人随即面对越来越浓重的暮色,最后是归家,进入烟霞弥漫的孤立世界。

  沈佺期是唐初的宫廷诗人,也是完成律诗定型的重要人物之一。其诗特点是:“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新唐书·沈佺期传》)按此标准与前代山水诗比较,无论从构思、写景、音律,形式和语言各方面看,这首诗都可说达到后来居上的胜境,实为唐初和沈氏五言律诗的代表佳作。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1-52
2、 宇文所安.初唐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273-274

yóushǎolín--shěnquán

zhǎngyóubǎoduìzhūlínyànfēngshuānglóngchísuìyuèshēn

gànyuánchéng殿diànxiàqiūyīnguīyānxiáwǎnshānchánchùchùyín

紫府东风放夜时。步莲秾李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
紫府¹东风放夜²时。步莲³(nóng)伴人归。五更钟动笙(shēng)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
译文:东风初起的京城解除宵禁之时,我伴着看貌如秾李、步生莲花的美人归去。五更的钟声响起,笙歌已散尽,月色皎皎而灯火稀疏。
注释:思越人:词牌名,又名《思佳客》《鹧鸪天》《剪朝霞》《骊歌一叠》。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¹紫府:紫色象征华贵,皇宫、仙居皆可称紫府,此处指整个东京(今开封)。²放夜:解除夜禁。³步莲:步莲,形容女子步态优美。⁴秾李:形容女子貌美如秾艳的李花。
香苒苒,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
香苒(rǎn)¹,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què)²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
译文:香烟袅袅,梦魂恢依。天涯寒意散尽,我减下春衣。京城迢递,不知在何处,只望见稀疏冷落的银河下孤雁高飞。
注释:¹苒苒:气味或烟尘轻飘的样子。²凤凰城阙:凤凰栖息的宫阙,这里指京城。

  这是一首记梦词,写梦中京城元宵节的欢乐情景,以及梦醒后的凄清之境和失落之感,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抚今追昔、怀才不遇的情绪。

  上片写梦境。在梦中,词人仿佛又置身于东京热闹繁盛的元宵之夜。古代都市实行宵禁,闹市绝行人。唐以后,逢正月十五前后几日解除宵禁,让人们尽情观灯游赏。首句用词华丽欢快,使整个梦境处于欢乐美妙的氛围之中。

  尽情游览之后,词人仿佛和一个女子相伴而归。这女子步态多姿,好像一步一朵莲花;这女子容貌娇美如秾艳的桃李。他们亲密地行走在一起,周围的环境是:“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虽是曲终人散、天色将晓的时光,但节日的痕迹仍处处可见。“五更”暗示笙歌彻夜,喧闹时间之长;“十里”点出东京处处繁华,欢度佳节范围之广。从侧面烘托出东京元宵佳节的欢腾热闹,给人留下了想象余地,收到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也符合梦境似断似续、似真似幻的实际情况。

  整个上片通过对梦境的描绘,体现了东京元宵之夜的良辰美景和舒心惬意,也表达了词人对之追念、珍惜、留恋的感情。

  下片写梦醒之后的情和景,与上片形成鲜明对比。一觉醒来,笙歌、灯火、佳人全都子虚乌有。眼前是炉香袅袅,处境孤凄,脑海中梦境历历,回味无穷。现实与梦境,如今与往昔,孤凄与欢乐,对照分明。梦中京城,如今天涯;梦中佳节,笙歌灯火,激动人心,如今暮春,只有琐碎平凡的减衣换季;梦中的五更,他与佳人相伴,踏月赏灯而归,眼前的拂晓,只有对往昔的思念,更品味出此刻的孤寂。“凤凰城阙”远在天边,当年的生活亦不再来。“知何处”表达了一种怅惘之情。词人把目光望向窗外,梦中的灯月,心中的京城都看不到;稀疏的晨星中,一只孤雁鸣叫着飞过。这许是眼前景的实写,却更具象征和比喻。远离京城,有志难展的词人就正像那只失群的孤雁。在这一凄清画面衬托下,词人抚今追昔、郁闷失意的心绪显露无疑。

  全词构思完整,一气呵成。上下片的环境、氛围、情绪截然不同。一梦一真,一虚一实,一乐一哀,对照鲜明,又侧重后者,强调词人今日的失意。做梦乃生活中平常现象,词人却能因之为词,创作出成功的佳构,抒发自己的哀乐,实非易事。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zhàng)牙旗¹得上游²,安危³共主君忧。
译文:将军的玉帐牙旗正处有利地位,国家危难的时刻应与皇帝分忧。
注释:¹玉帐牙旗:指出征时主帅的营帐大旗。²得上游:居于有利的军事地理形势。³安危:偏义复词,这里偏用“危”义。⁴须:应当。⁵主君:指皇上。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dòu)¹表已来关右,陶主(kǎn)²军宜次石头³
译文:虽然已像窦融从关右奏上战表,还应效法陶侃率大军进驻石头。
注释:¹窦融:东汉初人,任梁州牧。此处指代刘从谏上疏声讨宦官。²陶主:东晋时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陶主被推为讨伐苏峻的盟主,后杀了苏峻。³石头:石头城,即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岂有蛟龙¹²失水,更无鹰隼(sǔn)³高秋!
译文:哪能有蛟龙为失水而愁的道理,偏没有鹰隼在高爽的秋空遨游。
注释:¹蛟龙:比喻掌握天下大权的天子。²愁:一作“曾”,一作“长”。³鹰隼:比喻猛将名臣。⁴与:通“举”。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昼号夜哭兼幽显¹,早晚²星关³雪涕(tì)收?
译文:京城里日夜号哭不分人世阴间,宫内何时能抹干眼泪恢复自由。
注释:¹幽显:指阴间的鬼神和阳间的人。²早晚:即“多早晚”,什么时候,系不定之词。³星关:天门,指宫廷,即皇帝住处。⁴雪涕:指落泪。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四〇。作者在写此诗不久前已就甘露之变写过《有感二首》,所以此篇题为“重有感”。这种标题,类似无题。

  首句“玉帐牙旗”,是说刘从谏握有重兵,为一方雄藩。昭义镇辖泽、潞等州,靠近京城长安,军事上据有极便利的形势,所以说“得上游”。这句重笔渲染,显示刘的实力雄厚,条件优越,完全有平定宦官之乱的条件,以逼出下句,点明正意: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作为一方雄藩理应与君主共忧患。句中“须”字极见用意,强调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改用“誓”字,就变成纯粹赞赏了。“须”字高屋建瓴,下面的“宜”“岂有”“更无”等才字字有根。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东汉初凉州牧窦融得知光武帝打算征讨西北军阀隗嚣,便整顿兵马,上疏请示出师伐嚣日期。这里用来指刘从谏上表声讨宦官。东晋陶侃任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京城建康危险。侃被讨苏诸军推为盟主,领兵直抵石头城下,斩苏峻。这里用来表达对刘从谏进军平乱的期望。一联中迭用两件性质相类的事,同指一人,本来极易流于堆垛重沓,但由于作者在运用时各有意义上的侧重(分别切上表与进军),角度又不相同(一切已然之事,一切未然之事),再加上在出句与对句中用“已”“宜”两个虚字衔连相应,这就不仅切合刘从谏虽上表声言“清君侧”,却并未付诸行动的情况,而且将作者对刘既有所赞叹、又有所不满,既有所希望、又不免有些失望的复杂感情准确而细密地表现出来。不说“将次”,而说“宜次”,正透露出作者对刘的“誓以死清君侧”的声言并不抱过于乐观的看法。“宜”字中有鼓励、有敦促,也隐含着轻微的批评和谴责。

  颈联中用了两个比喻。“蛟龙愁失水”,比喻文宗受制于宦官,失去权力和自由。“鹰隼与高秋”,比喻忠于朝廷的猛将奋起反击宦官。(《左传·文公十八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隼之逐鸟雀也。”鹰隼之喻用其意。)前者,是根本不应出现的,然而却是已成的事实,所以用“岂有”表达强烈的义愤,和对这种局面的不能容忍;后者,是在“蛟龙失水”的情况下理应出现却竟未出现的局面,所以用“更无(根本没有)”表达深切的忧恨和强烈的失望。与上面的“须共”“宜次”联系起来,还不难体味出其中隐含着对徒有空言而无实际行动、能为“鹰隼”而竟未为“鹰隼”者的不满与失望。

  末联紧承第六句。正因为“更无鹰隼与高秋”,眼下的京城仍然昼夜人号鬼哭,一片悲惨恐怖气氛。“早晚星关雪涕收?”两句所表达的是对国家命运忧急如焚的感情。

  用“有感”作为政治抒情诗的题目,创自杜甫。李商隐这首诗,不但承继了杜甫关注国家命运的精神和以律体反映时事、抒写政治感慨的优良传统,而且在风格的沉郁顿挫、用事的严密精切乃至虚字的锤炼照应等方面,都刻意描摹杜律。诗的风格,酷似杜甫的《诸将五首》;它的立意,可能也受到“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这两句诗的启发。但比起他后期学杜的律诗(如《筹笔驿》《二月二日》等),他前期的这类作品就不免显得精严厚重有余而纵横变化不够。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197-1198 .

zhòngyǒugǎn--shāngyǐn

zhàngshàngyóuānwēigòngzhǔjūnyōu

dòuróngbiǎoláiguānyòutáokǎnjūnshítóu

yǒujiāolóngchóushīshuǐgèngyīngsǔngāoqiū

zhòuhàojiānyōuxiǎnzǎowǎnxīngguānxuěshōu

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
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tiǎo)¹弄娇柔²
译文:杨柳的枝叶青青,沟水潺潺地淌流;黄莺在调舌歌唱,卖弄着娇美轻柔。
注释:¹调舌:等于说调嘴,耍嘴皮子。²娇柔:娇媚柔弱;娇媚轻柔。
桃花记得题诗客,斜倚春风笑不休。
桃花记得题诗客¹,斜倚(yǐ)²春风笑不休。
译文:桃花似记得当日,题诗的客人来游。斜倚和煦的春风,咯咯地笑个不休。
注释:¹题诗客:暗用唐代崔护的故事。²斜倚:轻轻地从直立位置移到倾斜的位置。

  抒情诗多是缘情之作,在唐人孟棨(qǐ)的《本事诗·情感第一》中,详细描述了崔护《题都城南庄》的传奇故事。诗人崔护,进士不第。清明日独游城南,来到一处花木掩映的庄院,但见花木丛萃,寂寂无人,扣门久之,有一妙龄女子自门隙窥之,崔护“酒渴求饮”,女子赠以杯水,“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女子不以言对而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旧地重游,门墙如故,大门紧锁。崔护失望之余,题诗于左扉曰: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显然,元好问这首《杨柳》隐括着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中故事。“杨柳青青沟水流”,在桃红柳绿的春天,沟边杨柳青青,沟边流水汩汩,杨柳傍着野外沟渠而生,自是郊野之景。“莺儿调舌弄娇柔”,这里绿柳成行,柳丛中黄莺呖呖啼转,好似与诗人相识一般,有意在调转着它那如簧巧舌、逞弄着美妙娇柔的歌喉。

  在这春天的郊野大自然里,与诗人似曾相识的何止莺儿,作为当年故事的见证物桃花,对旧地重游的昔日题诗客可记得很清楚,“桃花记得题诗客”,“记得”二字仍这首《杨柳》诗的“诗眼”,它把大家从时间的隧道中带到一个令人难忘的一幕: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与一位面若桃花的女子相遇,却又失之交臂。那女子脉脉含情地“斜倚小桃柯伫立”,可时不待人,机不再来,人面桃花不知何处去了,门上题诗又有何用! “斜倚春风笑不休”,是直接从崔护的“桃花依旧笑春风”中脱化而出的,只是情绪、意蕴更显深沉了。诗人在借此感叹世上有多少崔护式的题诗客,连通晓世情的桃花也感到这些人太可笑了,每当年复一年的前来寻找自己那遗落的青春梦想时,不由得“斜倚春风笑不休”了。

  元好问这首诗的意蕴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完全一样,只是诗中描写的主角换了,崔护的诗突现在面前的是一位“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女子,而元好问的《杨柳》让大家看到的却是男主角“题诗客”,这样的变换显然在表明今日的题诗客已不同于唐代的崔护,他更多地在思考人生,有更多的觉醒与自责,因而在心灵深处也就有了一种更深沉的终生遗恨。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 等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2012年7月重印):第74-75页 .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江行日已暮(mù),何处可维舟¹
译文:已是傍晚时分,船只仍在江中前行,哪里可以让我系船停泊呢?
注释:¹维舟:系船停泊。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译文:层层树林里,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在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在秋风中振翅疾飞。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离心迸(bèng)落叶,乡梦入寒流。
译文:树孤因难以承载这离别之情而坠落,思乡之梦化入这寒冷的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着。
酒市那从问,微吟寄短愁。
酒市¹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译文:想要饮酒解愁,却不知道哪里有酒市,只能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一点思乡的愁绪。
注释:¹市:古代城中卖酒的市场。

  《夜泊钱塘》为明代著名散文家茅坤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主要叙述作者夜间游览钱塘县的经过及所见景物,是一首典型的游子思乡诗。

  “江行日已暮”,行船于江中,夕阳西下,早已是傍晚时分。傍晚之际,正是一家其乐融融的时候,远在天涯的游子看到夕阳,思乡之情也格外深沉。“何处可维舟”想要落脚休息,可是“何处可维舟”,偌大的钱塘江,竟没有一块可以拴住小船的地方吗?这句话写出了飘荡在外的游子对于无家可归的凄凉心情。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树里”“风前”承受着餐风饮露的生活,这就更让诗人怀念自己的家乡。此时正是“孤灯”难眠,见“雁”思归之际。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在作者的眼里,树叶也因难以承载离别之情而坠落,连“寒流”也载不动思乡之梦。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寻“酒市”,是想“借酒消愁”,可是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消愁愁更愁”,“杯酒”哪能化解浓浓思乡之情?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qiántáng--máokūn

jiāngxíngchùwéizhōu

shùdēngfēngqiányànqiū

xīnbèngluòxiāngmènghánliú

jiǔshìcóngwènwēiyínduǎnch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