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坐南楹下,东城夜未央。上帘邀月影,移席趁荷香。
露坐南楹下,东城夜未央。上帘邀月影,移席趁荷香。
病觉吟身瘦,眠愁客梦长。星河净如练,因尔叹殊乡。
病觉吟身瘦,眠愁客梦长。星河净如练,因尔叹殊乡。
程敏政

程敏政

(1445—1499)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11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藕肠纤缕抽轻春,烟机漠漠娇娥颦。
藕肠纤缕抽轻春,烟机漠漠娇娥颦。
金梭淅沥透空薄,剪落交刀吹断云。
金梭淅沥透空薄,剪落交刀吹断云。
张家公子夜闻雨,夜向兰堂思楚舞。
张家公子夜闻雨,夜向兰堂思楚舞。
蝉衫麟带压愁香,偷得莺簧锁金缕。
蝉衫麟带压愁香,偷得莺簧锁金缕。
管含兰气娇语悲,胡槽雪腕鸳鸯丝。
管含兰气娇语悲,胡槽雪腕鸳鸯丝。
芙蓉力弱应难定,杨柳风多不自持。
芙蓉力弱应难定,杨柳风多不自持。
回颦笑语西窗客,星斗寥寥波脉脉。
回颦笑语西窗客,星斗寥寥波脉脉。
不逐秦王卷象床,满楼明月梨花白。
不逐秦王卷象床,满楼明月梨花白。

  温庭筠和庄恪太子是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的。在庄恪太子死后,他不仅写了《庄恪太子挽词二首》《太子西池二首》《四皓》等那样明显吊唁给太子的歌词,而且还写了这题虽不明显,而实则是极其缠绵哀怨地吊唁太子的诗。这可以从他的诗中找到这样的根据。孟子说:“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这首诗分四绝。若从字面机械地读,可以分为第一绝四句,是写舞衣之制作。第二绝四句,是写舞者的装束。第三绝四句,是写舞蹈的姿态。第四绝四句,回复到作客的自己。其实这里只有一联是实的,那就是“张家公子夜闻雨,夜向兰堂思楚舞”,而其余则都是他“闻”而“思”后悬空的想象。

  第一绝:“藕肠纤缕抽轻春,烟机漠漠娇蛾颦。金梭淅沥透空薄,剪落交刀吹断云。”看似写如何抽丝,如何上机子,如何织成匹,又如何剪裁成衣。但这样远远叙来,不过写出一段常识,实在也没有多少诗味。这不是在咏这几种动作,而只是因这几种动作,勾起了他的一系列联想。因雨声恍忽听到若有人织丝,又因织而想到裁剪舞衣,因舞衣而又想到了兰堂的楚舞。这一系列作为沉思的幻觉来读,便给了人一种阅读的期望。

  第二绝“张家公子夜闻雨,夜向兰堂思楚舞”两句是全诗的总体过渡,它点明了诗人的构思。在一个寂寞的夜里,诗人或者说“张公子”独自沉思着。窗外飘起了轻微的细雨。开始,好像是谁在抽着轻丝,于这春天的夜里。这声音是如此的幽怨。织成纱般的舞衣的,恐怕就是从藕的断肠里抽出的愁丝。不知道连织起来她是否也需要这样不快的皱着眉毛;听她漠漠地像是有意无意地推动着机子,不知是怕惊散了思绪,还是因思绪而忘了动作。只是这淅淅沥沥地若断若续地来到耳际。那沙沙声,仿佛又是剪刀在裁剪着云雾般的轻纱。

  如此恍恍忽忽,可见原来什么也不是,只是张公子听到的雨声。“张公子”指的是汉富平侯张放。《汉书序传》记载:“富平侯张放始爱幸,成帝出为微行,与同辇执辔以入内禁中,设饮燕之会,引满举白,谈笑大噱。”正由于太子与飞卿的这种亲密关系,以至落个“宴游败度”,而不明不白地死去。所以温庭筠在凡与太子的诗中,几次自喻为“张公子”,以示他和太子相亲相近的程度。既然是张公子,而且是在太子已死的情况,想到舞衣,就不能不想到他们过去在那一起欢宴的日子,于是他的思绪马上转换到了“夜向兰堂思楚舞”了。

  “思楚舞”,可见他此后的思绪就进入了回忆。想起了以前夜里在太子那里一边欣赏歌舞,一边谈着知心话儿那样欢乐的情景来。“蝉衫麟带压愁香,偷得莺簧锁金缕”。“莺簧”固可谓其舌如簧,指莺的声音,但这里当是莺黄,盖以黄莺之色来形容“金缕”衣的。薄衫、玉带、香囊,都是他们当时所穿的衣裳,如此形容,只是言其贵重。于是他痛苦地想:现在我的衣带上,还带着你那御炉里散发出来的香气,呵,它为什么久久还没有淡去呢?也是因为愁儿压住了它么?

  第三绝前两句是写管弦吹奏之声,吹者含兰气,弹者露雪腕,皆极写人物之美。然而却用一“悲”字来笼罩。后两句写舞姿;那舞姿如风中荷花摇摆不定,如柳枝之经风而不自持。芙蓉、杨柳,也是写人物姿色之美的。但从那“不自持”中,似仍读出了那一份酸楚。当他再听到音乐时,尽管吹奏的女子是那么娇美,甚至连吹出的气息都像兰花那样的幽香,然而在他听来,却尽是悲声。就连那舞蹈的姿势也仿佛是在悲不自胜。昔日之欢乐,在此时想来,却是无限的酸楚。

  第四绝即结尾四句:“回颦笑语西窗客,星斗寥寥波脉脉。不逐秦王卷象床,满楼明月梨花白。”“西窗客”以客座自拟,自是指自己。“回颦笑语”自是若“秦王”的太子。这里是说:回想起你对我是那样的好,有时夜已深了,连星儿也合上了眼睛,而只剩下寥寥几个的时候,你却还是那样深情地笑着对我讲话,毫无倦容。呵,这一切好像就在眼前。然而你去了,我现在只有枯坐家中,连再想接近你经常坐的象牙床都不可能了。于是他愤怒地推开了窗子,窗外,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一轮明月,照见满院梨花。月光如水,梨花如雪。这洁白的大地,也像是戴孝样的,寄托着无限的哀思。

  “秦王”是唐朝有名的圣君唐太宗李世民在作太子时的封号。温庭筠在这里不止是借指“储君”的太子,也是这样以李世民来许他的,这也就足见他们的政治抱负。所以舞衣曲,非咏物者,只是运用了这个古老的乐府名称,来寄托他对于太子的思念罢了。在政治斗争中,中华的祖先给某种人总结了“有奶就是娘”这句精辟的名言,然而温庭筠却虽险些也牵累进去而杀了头,然而他立场坚定,从不说太子的坏话,还寄托了这样深深的怀念。让人不能不感到他的品德之忠贞。

  一件舞衣,他也可以寄托这样巨大的思想内容,可见决定诗境的,毕竟是情,而不是什么题材的大小了。

--wēntíngyún

ǒuchángxiānchōuqīngchūnyānjiāoépín

jīnsuōtòukōngbáojiǎnluòjiāodāochuīduànyún

zhāngjiāgōngziwénxiànglántángchǔ

chánshānlíndàichóuxiāngtōuyīnghuángsuǒjīn

guǎnhánlánjiāobēicáoxuěwànyuānyāng

róngruòyīngnándìngyángliǔfēngduōchí

huípínxiào西chuāngxīngdòuliáoliáomàimài

zhúqínwángjuǎnxiàngchuángmǎnlóumíngyuèhuābái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luán)¹斜分凤幄(wò)²开,星桥³横过鹊飞回。
译文:织女走出凤幄,分开障扇与牛郎相会,搭长桥的喜鹊们已经完工。
注释:七夕:农历七月七日,传说牛郎和织女这天在天河的鹊桥上相会。¹鸾扇:上面绣有凤凰图案的掌扇。鸾,凤凰一类的鸟。扇,指掌扇,古时模仿雉尾而制成的长柄扇,用于坐车上,以敝日挡尘。²凤幄:闺中的帐幕;绣有凤凰图案的车帐。³星桥:鹊桥,传说七夕这日天下的喜鹊都飞往天河,为牛郎和织女相会搭桥。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争将¹世上无期别²,换得年年一度³来。
译文:怎样能将世上的死别,去换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注释:¹争将:怎把。²无期别:死别;无期重逢的离别。³一度:一次。

  此诗前二句写诗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遥想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的美好情景:织女已经过河,并且走出凤幄,分开障扇,与牛郎相会;乌鹊完成填河铺桥的任务之后,全都撤回去了。诗人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爱妻早亡,唯有自己独留人间,再也无法与她相会,于是诗人在后两句中发出沉痛的感叹,渴望能像牛郎织女那样每年与亡妻相会一次。其中,第三句的“争将”一词写出与亡妻天人阻隔、阴阳渺茫的极致哀叹,显现人间死别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会,明显地表达出悼亡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从天上想到地下,从牛郎织女想到自己的爱情生活,语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怀,诗意在诗人的想象中奔驰,充分表现了诗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参考资料:
1、 黄世中 注疏.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 第1册.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754-756
2、 宫云维 编著.情诗三百首辞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年:261-262
3、 郑在瀛 编著.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武汉:崇文书局,2015年:572
4、 仇仲谦,沈国华,等.爱情诗选.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181-182

shāngyǐn tángdài 

luánshànxiéfēnfèngkāi xīngqiáohéngguòquèfēihuí 
zhēngjiāngshìshàngbié huànniánniánlái 
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东偏之室,治为燕私之居,而名曰画舫斋。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其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山石崷崒,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因以舟名焉。
予至滑¹之三月,即其署(shǔ)²东偏之室,治³为燕私之居,而名曰画舫(fǎng)斋。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其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凡偃(yǎn)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山石崷(yóu)(zú),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因以舟名焉。
译文:我到滑县三个月后,就在官署东边的偏室,修建了我休憩的居所,并把它命名为“画舫斋”。画舫斋的宽度有一间屋子那么大,它的深度有七间屋子那么长,用门将房子连通起来,凡进入我的画舫斋,就好像到了船上。屋子深暗的地方,就在顶部凿洞开窗,使屋子明亮起来;空疏通达的地方,就在两边砌上栏杆,作为坐立的依靠。凡是在斋中休息,就像在船上休息一样。屋外山石高峻,各种美丽的花草树木种植在屋檐的两边,人在斋中又像是泛舟江中,左右两边的山林交相辉映,都令人喜爱。于是就用“舟”来命名我的居室。
注释:¹滑:滑州,今河南滑县。²署:官署,衙门。³治:修理。⁴燕私之居:歇息的地方。⁵广一室,其深七室:一间房子宽,七间房子深。⁶温室之奥:指画舫斋最里面的房子。奥:深处。⁷其虚室之疏以达:靠外边的房子没有墙壁,疏朗而通达。⁸蝤崒:峥嵘高峻的样子。⁹泛乎中流:船行在大河之间。
《周易》之象,至于履险蹈难,必曰涉川。盖舟之为物,所以济难而非安居之用也。今予治斋于署,以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哉?矧予又尝以罪谪,走江湖间,自汴绝淮,浮于大江,至于巴峡,转而以入于汉沔,计其水行几万余里。其羁穷不幸,而卒遭风波之恐,往往叫号神明以脱须臾之命者,数矣。当其恐时,顾视前后凡舟之人,非为商贾,则必仕宦。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食而安署居。追思曩时山川所历,舟楫之危,蛟鼋之出没,波涛之汹欻,宜其寝惊而梦愕。而乃忘其险阻,犹以舟名其斋,岂真乐于舟居者邪!
《周易》之象,至于履险蹈难,必曰涉川。盖舟之为物,所以济难而非安居之用也。今予治斋于署,以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lì)¹哉?矧(shěn)予又尝以罪谪(zhé),走江湖间,自汴绝淮,浮于大江,至于巴峡,转而以入于汉沔,计其水行几万余里。其羁(jī)穷不幸²,而卒遭风波之恐,往往叫号神明³以脱须臾(yú)之命者,数矣。当其恐时,顾视前后凡舟之人,非为商贾,则必仕宦。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lǐn)食而安署居。追思曩(nǎng)时山川所历,舟楫之危,蛟鼋(yuán)之出没,波涛之汹欻(xū),宜其寝惊而梦愕。而乃忘其险阻,犹以舟名其斋,岂真乐于舟居者邪!
译文:《周易》的卦象,涉及到经历艰难险阻的,就一定称作“涉川”。这是因为“舟”这种物件,是用来渡过难关而不是用来安居的。我在官署修建的居所,是用作闲居休憩的,却反而用“舟”来命名,这难道不违背常理吗?况且我又曾经因为获罪被贬谪,行走在江湖之间,从汴河渡过淮河,又沿长江漂流,到了巴峡,再辗转进入汉水和沔水,总计水路行程几万里。其间途路蹇阻多难,突然遭遇大风浪恐惧的时候,常常呼唤神灵保佑以使自己脱离危险而保瞬间性命的情形,已经有很多次了。当恐惧的时候,我环顾船上的人,不是商人就是做官的,于是暗自感叹,认为如果不是贪图利益和身不由己的人,谁愿意到这里来呢?全靠老天的眷顾,我得以保全性命。我能够除去以往的罪责,在朝廷任职,来到这滑州,饱吃官粮,安居官署。回想起从前我辗转高山大河的经历,乘船的危险,蛟龙龟鼍的出没,波涛的汹涌,总使我在睡梦中惊醒。而我却忘记了自己遭受的艰难险阻,还用“舟”来命名我的斋室,难道我真的喜欢在船上生活吗?
注释:¹戾:乖戾,悖谬。²羁穷不幸:仕途挫折,颠沛流徙。³叫号神明:呼唤上天保佑。⁴数:屡次。⁵除去宿负:免去以前受贬谪的罪愆。
然予闻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终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乐也。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使顺风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则舟之行岂不乐哉!顾予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
然予闻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终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乐也。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使顺风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则舟之行岂不乐哉!顾予诚有所未暇(xiá)¹,而舫者宴嬉(xī)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²
译文:然而我听说古时候的人,有的逃离世俗远离江湖而逍遥,终身都不肯再返回尘世之中,他们肯定有感到快乐的地方。如果不是在危险当中求得利益,如果不是因为犯罪而身不由己,而是在船上顺风而行,风平浪静,傲然倚躺,一目之内就可以走千里的路程,那么乘船而行难道不是一件乐事吗?考虑到我确实没有空闲的时间,而“舫”是一种休憩娱乐的船,姑且用此命名我的斋室,为什么说不合适呢?
注释:¹诚有所未暇:意思是世乱方甚,自己应该做一番事业,还不能脱身世外,漫游江湖。²奚曰不宜:怎么能说不对呢?
予友蔡君谟善大书,颇怪伟,将乞大字以题于楹。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故具以云。又因以置于壁。
予友蔡君谟(mó)¹善大书,颇怪伟,将乞大字以题于楹(yíng)。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故具以云。又因以置于壁²
译文:我的朋友蔡君谟擅长写大字,字体甚为奇崛雄伟,我请求他在斋室的门楣上题写大字,可是怕他对我的斋室的命名有疑问,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作详细解释,并把它挂在墙上。
注释:¹蔡君谟:蔡襄,字君谟,作者朋友,当时以书法著名。²置于壁:刻石砌入墙壁间。
壬午十二月十二日书。
壬午十二月十二日书。
译文:壬午年十二月十二日记。

  文章首先解释命名的具体原因:一是斋广一室,深七室,其形似舟;二是斋中数室各具特色,或深奥温暖,如同船舱,或虚空四壁,如窗外两舷,处于室中,犹如在舟;三是斋之左右风景如画,花木山石分别两侧,斋置于其中,好似一舟行于山林相间的江水之中。同时,作者也生动地描绘了画舫斋的结构特点和它所处的自然环境,富有特色的建筑和山石花木交相辉映,构成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面。接着顺应画舫之名,转而言舟,作者先从《周易》说起,用渡河比喻处境危难,用船来摆渡,比喻自己从政治漩涡中摆脱出来,从汴水出发,渡淮河,沿长江上溯历尽艰险。人生旅途也需要有船来作为战胜艰难险阻的工具,现在我却忘记了困难和险阻,还用船来给房间起名,难道我果真喜爱船上的生活吗?作者觉得这种在江湖之上享受战胜大风大浪的快乐,也是人生的一大趣事。进而又云:我听说有的古人为逃避世事远远来到江湖上面,终身不肯回头,这里一定有某种快乐,如果不是因为贪求财利,不是因为有罪或身不由己,那么,一帆风顺,水波平静,心情平缓地躺在枕席之上,一天便可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这样乘船难道不快乐吗?作者谈这两种“乐”,都不是现实中的“乐”,只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而现实中的“江湖”和“舟之行”,带给他的都是一种不幸和痛苦。作者以舟名斋,用“画舫斋”这个饱含深意的词来时时警醒自己,即现在虽然列官朝廷,享受优厚待遇,但要居安思危。最后又回到现实中来,请朋友蔡君谟题词,白抒胸臆,宣泄他内心的积郁。

  作者抓住以舟名斋这个中心主题,反复发挥,追忆自己的经历,联想古代的隐士,逐层递进转折,层层加以剖析,既简明又深婉地抒写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全文情景交融,饱含哲理,充分体现了作者豁达开朗的情怀,及其居安思危的思想。

参考资料:
1、 欧阳勇,刘德清编著.欧阳修文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120-121页
国步犹艰难,兵革未休息。
国步犹艰难,兵革未休息。
译文:国家的前途命运仍然艰难坎坷,硝烟弥漫的局面持续至今仍未终止。
注释:韦讽:成都人。浦起龙注:“韦讽,成都人。公宝应初(七六二年),先有送韦摄阆诗,兹岂归后即真,公复送欤?”上:恐当作赴。唐人多赴上连文。《唐书·来琪传》:“以填充淮西申、安十五州节度观察使,填上表称淮西无粮馈军,请待收麦毕赴上。”又《国史补》:“德宗非时召吴凑为京兆尹,便令赴上。”是其证。也可以单用一“上”字,如储光羲《终南幽居献苏侍郎三首时拜太祝未上》未上,即未赴上,是说还未去作太祝的官。又李商隐《白居易墓碑铭》:“(太和)九年,除同州,不上。”不上,是说不去做同州刺史。阆(làng)州:治所在今四川阆中。录事参军:官名,职责是掌管文书,督察治所,宣达教令,兼管狱讼捕亡等。国步:国运。《诗经·小雅·白华》:“天步艰难。”又《大雅·桑柔》:“国步斯频。”兵革:指战争。休息:停歇。
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
万方哀嗷(áo)嗷,十载供军食。
译文:全国各地哀鸣之声遍布田野山川,多年不断征收的军需负担已经达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
注释:万方:全国各地。嗷嗷:哀鸣声。十载:自天宝十四载安禄山造反至广德二年为十载。供军食:供给军队的费用。
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
(shù)官务割剥,不暇(xiá)忧反侧。
译文:众位官员致力宰割哀夺百姓的财富,对于人民的疾苦和需求几乎毫不关心,导致民心不安。
注释:庶官:众官。指一般下级官吏。他们缺乏远见,不知剥削过甚,百姓反侧不安,就要引起大乱。务:专心致力。割剥(bō):宰割剥夺。不暇:没有工夫。反侧:指民心不安。
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
(zhū)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
译文:以各种名目繁多的方式实行横征暴敛,贤者则更加强调将道德放在首位,强调品德的重要性。
注释:诛求:指横征暴敛。多门:名目繁多。贵为德:重视实行德政。
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
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
译文:韦生啊,你如今正值年轻力壮的时期,通达事理见识清明。
注释:富春秋:年岁还多,即年富力强。富春秋,谓年少。洞彻:通达事理。犹通达。清识:清明的见识。
操持纲纪地,喜见朱丝直。
操持纲纪地,喜见朱丝直。
译文:你前去掌管荆法纲纪,欣喜你执法始终正直不偏。
注释:操持:掌握、管理。纲纪:指法制伦常。《白帖》:“录事参军,谓之纲纪掾。”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操持纲纪,纠弹贪污,正须正直的人,故曰喜见。朱丝:染成朱红色的琴瑟弦,这里喻指正直无私。
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
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
译文:一定会让那些贪官污吏,从此之后再无脸面。
注释:当令:当使。豪夺吏: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无颜色:脸面。意谓使污吏害怕,不敢恣意侵渔百姓。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
必若救疮(chuāng)(yí),先应去蟊(máo)贼!
译文:如果想要解救民生疾苦,那么首先必须严惩那些损害民众利益的罪犯。
注释:必若:若要。如果一定要。二句可谓一针见血。疮痍:创伤,比喻战争后民生凋熬。蟊贼: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
挥泪临大江,高天意凄恻。
挥泪临大江,高天意凄恻。
译文:眼含泪水,将你送至岷江之畔,上天似乎也感受到了我无尽的悲伤情绪。
注释:大江:指岷(mín)江。高天:上天。
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
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
译文:你去做出好的政绩,来安慰我对你的深情忆念。
注释:行行:连续不断。树佳政:建立美好的政治。

  这首诗前四句描绘出一幅战争连绵未断、民生哀声遍野的景致,写出了国运艰难,人民疾苦。接着四句承上启下,揭示出最严重的时弊和人民疾苦的真正根源,流露出诗人对庶官的谴责,对民生艰难的忧愤。接着八句称赞友人见识卓绝、正直无私,实则揭示封建官吏“盗贼本王臣”的罪恶本质。末四句写诗人用友谊来勉励友人要为民谋福,友情与忧国忧民之情糅合一体,寄予美好的祝福。

  首段以八句为序,前四句为第一层,勾勒出一幅战火不断、百姓疾苦的画面,突显国家命运的艰难,着重关注人民的苦难。十载战乱,连绵不绝,沉重的赋税和劳役,令人民痛苦不堪,哀鸣声遍及乡野。这层描绘了时局中人民所承受的痛楚。然而,这场战争乃是捍卫统一的正义之战,因此尽管人民受苦,诗人并未过多谴责战争,而是真实地呈现,为下一层写作铺垫。随后四句组成第二层,揭示了严重的弊端和人民疾苦的真正源头:“庶官务割哀,不暇忧反侧”。这指出了最根本的弊端,描绘了贪官污吏的残酷行径,无视人民生死,恣意索取,苛捐杂税成风,导致百姓不安。诗人对庶官的谴责,对人民生计的愤怒,情感深厚,“贤者贵为德”与“庶官务割哀”构成鲜明对照,从而为上文提供了支撑,也为下文的展开作铺垫。。

  中间八句为第二段。“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操持纲纪地,喜见朱丝直。”诗人赞颂友人智慧博学,洞悉事理,身为地方官员,喜欢看到清正的政策执行。“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剖析了权贵滥权的丑陋,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认可,期望他能整治弊政。而“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二句,则展示了诗人推崇的政治理念,呼吁先铲除害群之马,以拯救国家的弊病。这段文字通过表彰友人的品德和智慧,转而呼唤他为改革政风、扶正祸乱的重任,凸显了诗人希冀友人能够斩草除根、治理腐化的决心。

  最终四句归入第三节,融为一体:“挥泪临大江”,仿佛大江奔流之势,诗人的泪水涓涓而下。“高天意凄恻”,宛如高远的苍穹,蕴含着深沉的凄楚情感。这表达了诗人的深切关怀,如同天地广阔一般,贯穿全篇的情感得以更加充分地展示。同时,这挥泪之情,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离情,更包含着对时局的忧虑和国家的兴衰。“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写出了诗人利用友谊来勉励对方,希望韦讽此去不断的为人民做点好事。把诗人的友情和忧国优民之情糅合一体,水乳难分、似漆如胶。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海客谈瀛(yíng)¹,烟涛²微茫³信难求;
译文:听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在烟波浩渺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
注释:¹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²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³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越人¹(yǔ)天姥(mǔ),云霞明灭²或求睹。
译文: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霞的明灭掩映之间有时候能看见。
注释:¹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²明灭:忽明忽暗。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姥连天向天横¹,势拔²五岳³掩赤城
译文: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注释:¹向天横:遮蔽天空。横,遮蔽。²拔:超出。³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⁴赤城:和下文的“天台”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四万 一作:一万)
天台(tāi)四万八千丈¹,对此欲倒东南倾。(四万 一作:一万)
译文:天姥山极为高峻,就连四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注释:¹四万八千丈:一作“一万八千丈”。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我欲因¹²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³月。
译文: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注释:¹因:依据。²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³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¹
译文: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身影,一直送我到剡溪。
注释:¹剡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谢公¹宿处今尚在,渌(lù)²水荡漾清³猿啼。
译文: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注释:¹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²渌:清。³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脚著(zhuó)谢公屐(jī)¹,身登青云梯²
译文: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注释:¹谢公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²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半壁见海日¹,空中闻天鸡²
译文: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啼鸣之声。
注释:¹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²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míng)¹
译文:无数山岩重叠,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
注释:¹暝:日落,天黑。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熊咆龙吟殷(yǐn)¹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diān)²
译文: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深林战栗,使高耸而重叠的山峰震惊。
注释:¹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²“栗深林”句: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栗:同慄。栗、惊,使动用法。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云青青¹兮欲雨(yǔ),水澹(dàn)²兮生烟。
译文: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薄薄的烟雾。
注释:¹青青:黑沉沉的。²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列缺¹霹雳,丘峦崩摧。
译文: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注释:¹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¹
译文: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注释:¹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青冥浩荡¹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²
译文: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注释:¹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²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¹兮纷纷而来下。
译文: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注释:¹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¹,仙之人兮列如麻。
译文: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
注释:¹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忽魂悸以魄动,恍(huǎng)¹惊起而长嗟。
译文: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注释:¹恍:恍然,猛然。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惟觉(jiào,旧时读jué)¹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²
译文: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注释:¹觉:醒。²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¹
译文: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注释:¹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¹青崖间,须²行即骑访名山。
译文:告别诸君,此番远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注释:¹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²须:等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安能摧眉折腰¹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注释:¹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至,体制解放,堪称绝世名作。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

  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96-298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20-127

mèngyóutiānyínliúbié

bái tángdài 

hǎitányíngzhōu yāntāowēimángxìnnánqiú 
yuèréntiān yúnxiámíngmièhuò 
tiānliántiānxiàngtiānhéng shìyuèyǎnchìchéng 
tiāntāiwànqiānzhàng duìdǎodōngnánqīng  (wànzuò wàn )

yīnzhīmèngyuè fēijìngyuè 
yuèzhàoyǐng sòngzhìshàn 
xiègōng宿chùjīnshàngzài shuǐdàngyàngqīngyuán 
jiǎozhuóxiègōng shēndēngqīngyún 
bànjiànhǎi kōngzhōngwéntiān 
qiānyánwànzhuǎndìng huāshímíng 
xióngpáolóngyínyǐnyánquán shēnlínjīngcéngdiān 
yúnqīngqīng shuǐdàndànshēngyān 
lièquē qiūluánbēngcuī 
dòngtiānshífēi hōngránzhōngkāi 
qīngmínghàodàngjiàn yuèzhàoyào耀jīnyíntái 
wéifēngwéi yúnzhījūnfēnfēnérláixià 
luánhuíchē xiānzhīrénliè 
húndòng huǎngjīngérchángjiē 
wéijiàoshízhīzhěn shīxiàngláizhīyānxiá 

shìjiānxíng láiwànshìdōngliúshuǐ 
biéjūnshíhuán qiěfàngbái鹿qīngjiān xíngfǎng访míngshān 
ānnéngcuīméizhéyāoshìquánguì shǐ使kāixīny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