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室¹众峰几峰别²,一峰晴见³一峰雪。
译文:少室山峰数有三十六,而这其中有几峰尤为独特。一座峰在晴朗的阳光下,犹如被光辉照射,光彩熠熠;另一座峰则铺满皑皑的白雪,宛如银装素裹。
注释:¹少室:山名,在河南登封县北,东距太室山约10公里,有三十六峰,山北麓五乳峰下有少林寺。王宁:生卒事迹不详。²几峰别:谓众峰中有几峰更为奇异。别:格外不同。³见:同“现”。
隔城半山¹连青松,素色峨(é)²千万重。
译文:远隔城市,遥望山半高,无数青松在山间错落有致,相互交织成连绵的绿色画卷。
注释:¹隔城半山:指为城所隔,只能见到半山。隔城:有城郭阻隔。²峨峨:盛多貌。
过景¹斜临不可道²,白云欲尽难为容³
译文:夕阳的余辉斜照,使得景色更加美丽,美妙得难以言表。白云几缕飘浮,山光景色变幻多端。
注释:¹过景:落日余辉。²不可道:妙不可言。³难为容:难以形容其状。
行人¹与我玩幽(yōu)²,北风切切³吹衣冷。
译文:王宁与我都兴致勃勃,纵情欣赏幽境,不禁忘记了旅途的起程。北风呼啸,声音凄厉,吹在身上令人透骨的冷。
注释:¹行人:指王宁。²幽境:清幽的胜境。³切切:象声词,形容声音轻细、凄切、急促。
惜别浮桥驻(zhù)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译文:离别时,我们依依不舍地站在浮桥上,紧紧勒住马的缰绳,让它无法前行。不忍心离开,频频回首,含情眺望着南山岭。

  这是首送别诗,诗人先写少室的雪景清新别致,侧重于山峰晴雪景象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以清词丽句,素描淡抹,以及送别双方的行动,画出了一幅诗味浓醇、山峰秀丽银装素裹的晴雪图。后写送别王宁,主客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与王宁之间的深厚友谊。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勾勒出少室山错落有致的众多山峰,展示出雪后初晴的独特景致。少室山以其三十六峰,各具特色,其中包括“九顶莲花砦”和“旗、鼓、剑、印、钟”五峰,还有素有盛名的“少室晴雪”,被誉为嵩山八景之一。

  然而,诗人并非专注于描绘少室山峰的各异形态,而是关注少室山雪后的独特美景。在雪后初晴的时刻,少室山众峰呈现出各异的景象。有些山峰因阳光的照耀而积雪融化,显现出青翠秀美的原貌;而其他一些山峰则依然披着银装,被白雪覆盖,与日光的映照下呈现出红装素裹的美丽姿态。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现出少室山峰的个性,更在细节中体现出众峰同异,各具特点的景观。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这两句诗如同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少室诸峰的雪景。然而,这两句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诗人在城中远望少室诸峰。由于城墙的遮挡,只能看到山的上半部,而这半山上繁茂的青松苍翠挺拔,成千上万的树影交相辉映。而周围的山峦则叠叠重重,都被白雪覆盖,呈现出朴素的素色,青翠和白雪相互映衬,山峰在银装素裹中展现出婉约的美。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前面的几句描绘了少室诸峰雪后初晴的宁静之美,而这两句则展现了其动态之美。夕阳的余辉倾斜地照在山峰上,那红光如画笔般涂抹,将山峰逐一点染,使其颜色不断变幻,难以形容其奇异绚烂;同时,山巅漂浮着片片白云,山峰在云雾缭绕中不停改变形态,生气盎然,姿态各异。诗人通过精湛的描绘,将少室诸峰的景象表现得栩栩如生,同时又恰到好处地留下一些空间,让读者能够在想象中感受这幅动态的壮丽画面。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雪后初晴的少室山,虽然幽静秀美,引人玩赏,但是送别友人,心情抑郁,北风切切,寒气逼人,诗人心中一时涌起无限惆怅之情。这两句是全诗的一个转折。少室诸峰,雪后初晴,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本来应该和友人同赏佳景,但又不得不分别。诗人与王宁浮桥上依依惜别,王宁渐渐走远了,诗人还伫立在桥上,举头试望友人王宁在南岭中的身影。“试望”,恰切地表现出诗人望不到了还在望,希望能多看几眼好友身影的惜别心情。《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都是写送别时伫立远望行人渐去身影的情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麻守中,张军主编.历代旅游诗文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31-33

shǎoshìxuěqíngsòngwángníng--

shǎoshìzhòngfēngfēngbiéfēngqíngjiànfēngxuě

chéngbànshānliánqīngsōngé((éé))éqiānwànzhòng

guòjǐngxiélíndàobáiyúnjǐnnánwèiróng

xíngrénwányōujìngběifēngqièqièchuīlěng

biéqiáozhùshítóushìwàngnánshānlǐ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少室山峰数有三十六,而这其中有几峰尤为独特。一座峰在晴朗的阳光下,犹如被光辉照射,光彩熠熠;另一座峰则铺满皑皑的白雪,宛如银装素裹。

远隔城市,遥望山半高,无数青松在山间错落有致,相互交织成连绵的绿色画卷。

夕阳的余辉斜照,使得景色更加美丽,美妙得难以言表。白云几缕飘浮,山光景色变幻多端。

王宁与我都兴致勃勃,纵情欣赏幽境,不禁忘记了旅途的起程。北风呼啸,声音凄厉,吹在身上令人透骨的冷。

离别时,我们依依不舍地站在浮桥上,紧紧勒住马的缰绳,让它无法前行。不忍心离开,频频回首,含情眺望着南山岭。

注释

少室:山名,在河南登封县北,东距太室山约10公里,有三十六峰,山北麓五乳峰下有少林寺。王宁:生卒事迹不详。

几峰别:谓众峰中有几峰更为奇异。别:格外不同。

见:同“现”。

隔城半山:指为城所隔,只能见到半山。隔城:有城郭阻隔。

峨峨:盛多貌。

过景:落日余辉。

不可道:妙不可言。

难为容:难以形容其状。

行人:指王宁。

幽境:清幽的胜境。

切切:象声词,形容声音轻细、凄切、急促。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72页
2、 邓安生.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
3、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4、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5、 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26
6、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3-59
创作背景

  此首七言古诗,写少室山雪后初晴,诗人送友王宁远行时所作。

参考资料:
1、 麻守中,张军主编.历代旅游诗文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31-33
鉴赏

  这是首送美诗,诗人先写少室的雪景清新美致,侧重于山峰晴雪景细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以清词丽句,素描淡抹,以及送美双方的行动,画出了一幅诗味浓醇、山峰秀丽银装素裹的晴雪图。后写送美王宁,主客惜美“情,表现了诗人与王宁“间的深厚友谊。

  “少室众峰几峰美,一峰晴见一峰雪。”勾勒出少室山错落有致的众多山峰,展示出雪后初晴的独特景致。少室山以其三十六峰,各具特色,其中包括“九顶莲花砦”和“旗、鼓、剑、印、钟”五峰,还有素有盛名的“少室晴雪”,被誉为嵩山八景“一。

  然而,诗人并非专注于描绘少室山峰的各异感态,而是关注少室山雪后的独特美景。在雪后初晴的时刻,少室山众峰呈现出各异的景细。有些山峰因阳光的照耀而积雪融化,显现出青翠秀美的原貌;而其他一些山峰则依然披着银装,被白雪覆盖,与日光的映照下呈现出红装素裹的美丽姿态。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现出少室山峰的个性,更在细节中体现出众峰同异,各具特点的景观。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这两句诗如同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少室诸峰的雪景。然而,这两句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诗人在城中远望少室诸峰。由于城墙的遮挡,景能看到山的上半部,而这半山上繁茂的青松苍翠挺拔,成千上万的树影交相辉映。而周围的山峦则叠叠重重,都被白雪覆盖,呈现出朴素的素色,青翠和白雪相互映衬,山峰在银装素裹中展现出婉约的美。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前面的几句描绘了少室诸峰雪后初晴的宁静“美,而这两句则展现了其动态“美。夕阳的余辉倾斜地照在山峰上,那红光如画笔般涂抹,将山峰逐一点染,使其颜色不断变幻,难以感容其奇异绚烂;同时,山巅漂浮着片片白云,山峰在云雾缭绕中不停改变感态,生气盎然,姿态各异。诗人通过精湛的描绘,将少室诸峰的景细表现得栩栩如生,同时又恰到好处地留下一些空间,让读者能够在想细中感受这幅动态的壮丽画面。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惜美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雪后初晴的少室山,虽然幽静秀美,引人玩赏,但是送美友人,心情抑郁,北风切切,寒气逼人,诗人心中一时涌起无限惆怅“情。这两句是全诗的一个转折。少室诸峰,雪后初晴,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本来应该和友人同赏佳景,但又不得不分美。诗人与王宁浮桥上依依惜美,王宁渐渐走远了,诗人还伫立在桥上,举头试望友人王宁在南岭中的身影。“试望”,恰切地表现出诗人望不到了还在望,希望能多看几眼好友身影的惜美心情。《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都是写送美时伫立远望行人渐去身影的情景,有异曲同工“妙。

参考资料:
1、 麻守中,张军主编.历代旅游诗文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31-33
李颀

李颀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 1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洞庭西望楚江分¹,水尽南天不见云。
译文:楚江水到洞庭湖西就分流了,水波淼茫,南天无云。
注释:¹楚江分:长江从西北方向来至岳阳楼前,与洞庭湖之水汇合,再向东北流去,宛如被洞庭湖分为二截。楚江:指流经楚地的长江。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日落长沙¹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²
译文:秋日橘红橘红的,落向西面远方的长沙,但不知道在湘江的何处可以吊慰湘君?
注释:¹长沙:指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市,距洞庭约三百里。²湘君:湘水之神。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南湖¹秋水夜无烟,耐可²乘流直上天。
译文:南湖的秋水,夜寒无水雾,就好像可以乘水波直通银河上青天。
注释:¹南湖:指洞庭湖。在长江之南,故称。²耐可:哪可,怎么能够。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¹就洞庭赊(shē)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译文:姑且把洞庭湖赊买给月宫嫦娥,再驾船到白云边上买桂花酒去。
注释:¹且:姑且。就,一作“问”。
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
洛阳才子¹(zhé)湘川²,元礼³同舟月下仙。
译文:贾至啊,汉朝著名的洛阳才子贾谊是你本家吧?都是被贬到湘江;李晔啊,你我的本家,后汉的李膺也是贬到湖南,喜欢月下泛舟。
注释:¹洛阳才子:指贾谊。因贾至与贾谊同姓,又同为洛阳人,所以把贾至比作贾谊。²湘川:指湘江一带。³元礼:东汉李膺的字。这里是用李膺来比李晔。
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
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¹
译文:他们都还在思念长安吧?还笑得出来吗?大概连西天在那里都不知道吧?
注释:¹西天:指长安。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¹飞。
译文:皎皎秋月高挂在洞庭湖的西边,湘江北面早有鸿雁飞归。
注释:¹鸿:鸿鹄,即天鹅。
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
醉客满船歌白苎(zhù)¹,不知霜露入秋衣。
译文:满船醉客载歌载舞《白苎》曲,连衣服上落满了秋霜都不知道!
注释:¹白苎:歌曲名。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
帝子¹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
译文:舜帝妻子来潇湘后就回不去了,玉人滞留在洞庭湖边的荒草间。
注释:¹帝子:指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¹画出是君山²
译文:对着明镜般的洞庭湖描淡妆,君山就是她们用丹青画出的娥眉。
注释:¹丹青:古代绘画常用的颜色,即指图画。²君山:山名,又名洞庭山,位于洞庭湖中。相传娥皇、女英曾游此处,故名君山。

  前人对此五首诗各有毁誉。大多数学者认为第二首最为出色,它内涵丰富,妙机四溢,有悠悠不尽的情韵。

  第二首诗,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察之极难。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

  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其措意亦妙。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近似。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绝不能“赊”,也不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总的说来,第二首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四溟诗话》)。

  第一、三、四首诗的末句都有“不知”二字,这三个“不知”,词相同而义不同,因此不相重复。第一首诗“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并非真的想去吊湘君而觅其处所,仅是抒发缅怀古人之情而已;第三首诗“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是对自身遭遇不满、怅然若失、前途未卜之嗟吁而已;第四首诗“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是沉醉于洞庭湖之月色与船歌、乐不知返,寒意侵袭而未能察觉而已。三个“不知”各有其妙处。

  最后一首诗,“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运用娥皇、女英的美丽传说,表达一种人生难以完美的感慨;“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赞美洞庭湖的景色,写得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5-326

péishūxíngshìlángzhōngshūjiǎshèrénzhìyóudòngtíngshǒu

bái tángdài 

dòngtíng西wàngchǔjiāngfēn shuǐjìnnántiānjiànyún 
luòchángshāqiūyuǎn zhīchùdiàoxiāngjūn 

nánqiūshuǐyān nàichéngliúzhíshàngtiān 
qiějiùdòngtíngshēyuè jiāngchuánmǎijiǔbáiyúnbiān 

luòyángcáizhéxiāngchuān yuántóngzhōuyuèxiàxiān 
chángānháixiào zhīchùshì西tiān 

dòngtíng西qiūyuèhuī xiāoxiāngjiāngběizǎohóng鸿fēi 
zuìmǎnchuánbáizhù zhīshuāngqiū 

xiāoxiānghuán kōngqiūcǎodòngtíngjiān 
dànsǎomíngkāijìng dānqīnghuàchūshìjūnshān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¹(ruì)²天教³及岁除
译文: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
注释:¹嘉:好。²瑞:指瑞雪。³天教:天赐。⁴岁除:即除夕。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半盏屠(tú)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译文:盛了半盏屠苏酒的酒杯还没来得及举起庆贺新年,我便就着灯光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chúxuě

yóu sòngdài 

běifēngchuīxuěgēngchū jiāruìtiānjiàosuìchú 
bànzhǎnyóuwèi dēngqiánxiǎocǎoxiětáo 
萧疏树影过西墙,残月溶溶到草堂。
萧疏树影过西墙,残月溶溶¹到草堂。
译文:稀疏的树影渐渐地穿过西面的墙壁,残月将它明净洁白的光辉投射照在草屋上。
注释:¹溶溶:明净洁白。
秋景最清尤在夜,客居虽好总怀乡。
秋景最清尤在夜,客居虽好总怀乡。
译文:秋天的景色最凄清、最凉爽的时候在夜晚,虽然我在这里居住得很不错,但我总是怀念着自己的故乡。
延青水榭吟诗舫,饮渌山庄斗酒场。
延青水榭(xiè)吟诗舫(fǎng)¹,饮渌山庄斗酒场。
译文:我在青山绿水的亭台楼阁中吟诗作对,又在山庄的酒场里面痛快地饮酒。
注释:¹诗舫:指供人赋诗吟咏的游船。
一自孙卢蹂躏后,悲风燐火啸枯杨。
一自孙卢¹(róu)(lìn)后,悲风燐(lín)火啸枯杨。
译文:自从孙恩和卢循被杀害之后,悲凉的秋风和看得见的火光正在呼啸着枯萎的杨树。
注释:¹孙卢:孙恩和卢循。东晋末年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反晋斗争。这次起义是东晋南朝时期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农民起义。起义军坚持斗争达十二年之久,转战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对东晋门阀士族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悠悠飏飏,做尽轻模样。半夜萧萧窗外响,多在梅边竹上。
悠悠飏(yáng)¹,做尽轻模样。半夜萧萧窗外响,多在梅边竹上。
译文:雪花飘飘洒洒满天飞舞,一副轻盈潇洒的模样。半夜只听得窗外大雪下的沙沙作响,压折那院中梅树和竹枝。
注释:¹飏飏:飘扬貌、飞舞貌。
朱楼向晓帘开,六花片片飞来。无奈熏炉烟雾,腾腾扶上金钗。
朱楼¹向晓²帘开,六花片片飞来。无奈熏炉烟雾,腾腾扶上金钗。
译文:第二天起床便迫不及待的掀开帘子,只见片片雪花迎面扑来。无奈房内熏炉中的烟雾一下就将身上的雪花全部融化了,只能看着雪花变成热气腾腾的雾气升腾而起,轻轻地笼罩在她那插有金钗的头上。
注释:¹朱楼:阁楼。²向晓:拂晓。

  雪,自古以来就一直备受着人们的青睐。自东晋谢家才女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它似乎更成了后世文人反复咏唱的对象。

  “悠悠扬扬,做尽轻模样。”黄昏之际,作者看见了雪花在漫天飞舞。“轻模样”,轻盈的模样,此形容可谓贴切传神。五百多年后,纳兰容若写了一首《采桑子》的词,开头就化用孙道勋的这句:“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纳兰公子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我并不是喜欢雪花那轻盈悠扬的模样,我之所以喜爱它,完全是因为它生有人间绝无仅有的,那一种孤寂而又冷艳的美。

  “半夜萧萧窗外响,多在梅边竹上。”这句是描写她半夜时分睡在床上,静静地聆听着大雪压折梅树和竹枝的声音。白居易有一首非常著名的五言诗《夜雪》,作品的意境尤其相似:“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由物及人,梅竹身上那种抽象的疼痛,继而转换成了一种具体的自怜之语。

  今夜的大雪,重重地压着梅花和竹子。如今我尚会疼惜你们,而我一生的寂寞与哀愁,又有谁知道,有谁怜爱呢?这样的心境,也真真算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朱楼向晓帘开,六花片片飞来。”第二天一大早,她起来后,便迫不及待地掀开帘子。此时依然是大雪纷飞,只见是大片大片雪花迎面扑来。这个场景,诚如用《红楼梦》中的联诗所写: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

  面对大自然馈赠的这些美丽的精灵之物,惊喜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作者在看到这一幕情景的时候,她的嘴角,当时兴许是泛起了一抹久违的微笑的。

  “无奈熏炉烟雾,腾腾扶上金钗。”结句笔触轻灵,情感细腻。描写的是作者转身回屋的时候,没想到由于房内熏炉中那些带有温度的烟气,一下就将身上的雪花全部融化了。她无奈地看着雪花变成热气腾腾的雾气升腾而起,轻轻地笼罩在她那插有金钗的头上。雾气最后也渐渐地消失了,她显得无比的失落,只得独自在那低眉叹气。

  明末戏曲理论家沈际飞,曾对这首词评曰:“雪之形声,盈耳盈目。”全词借物抒情,不写一字之喜,不着一句之怒,作者用轻灵的笔触,把一个女子一喜一嗔的神情,刻画得是如此细致入微,惟妙惟肖。

  人的一生中,注定有很多美好的事物都要转瞬即逝。邓红梅教授也说过,纤微优美的景物,能映照出女词人内心敏感而细腻的情绪。

  所以说,孙道绚虽然身为古代的一名未亡人,却在封建礼教的压抑下,能以女性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把生活中具体的意象和心中抽象的情绪,在词中巧妙的转换。她完成了她个人情感的升华,更为自己谱写了一曲生命赞歌。

  无疑,孙道绚是一位优秀的女词人,也是一位善于煽情的高手。她的词作含蓄蕴藉、深微幽隐。情感细腻,韵味无穷。论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成就,真的是太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了。在宋词这片群芳灿烂的园圃里,她将当之无愧地永远占据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参考资料:
1、 青若 《冰肌玉骨未肯枯——那些写词的的宋朝女子》

qīngpíngyuè ·xuě

 sòngdài 

yōuyōuyángyáng zuòjìnqīngyàng bànxiāoxiāochuāngwàixiǎng duōzàiméibiānzhúshàng 
zhūlóuxiàngxiǎoliánkāi liùhuāpiànpiànfēilái nàixūnyān téngténgshàngjīnchāi 
城上层楼叠巘,城下清淮古汴。举手揖吴云,人与暮天俱远。魂断,魂断,后夜松江月满。
城上层楼¹叠巘(yǎn)²,城下清淮³古汴(biàn)。举手揖(yī)吴云,人与暮天俱远。魂断,魂断,后夜松江月满。
译文:人们朝城上望去,映人眼帘的是高耸的楼台和重叠的山峰。再朝城下望去,只见清澈的淮河水和古老的汴河水都在静静地流淌。站在城楼上向着昊天的云间拱手致意,人与傍晚的天空一样都是这样的遥远。目送朋友离去忧伤已极,待到他日松江月满的时候,我们还共有一轮明月。
注释:¹层楼:即高楼,指淮山楼。²叠巘:重叠的山峰。³清淮:清澈的淮河水。⁴古汴:汴河故道有两条,这里是指隋以后汴河故道。⁵吴云:吴地的云。这里指南方的天空。⁶松江:即吴淞江。

  这首小令把咏怀古迹与登临述感结合了起来,篇幅虽短,耐人寻味。起笔“城上层楼叠巘,城下清淮古汴”二句,写泗州城的壮丽和古老。这两句从大处落墨,将泗州城一侧的壮丽风光表现无余,像是一幅气势磅礴的油画。“层楼”,暗点题目淮山楼,二句从高大、雄伟的背景上衬托出了淮山楼的壮观。一个“古”字,则给泗州城多少涂上了古老文明的色彩。细加品鉴,会发现“城上层楼叠巘”一句似乎有点不合逻辑:高楼、群山怎么都显现于城墙之上?其实,“层楼”、“ 叠巘”同城墙都不在一个平面上,作者所用的手法类似于“画境的平面化”(宗白华语),是作者用艺术家的眼睛和心灵观照外物,移远就近的结果,其妙处与“画栋朝飞南浦云”(王勃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杜甫句)等古人诗句相同。

  第三、四句写遥望南天时的情态以及所见的景物。“吴云”,本义是吴地的云彩,作者当时身在汴州(在今苏北境内),根本无从见到,所以这里用来借指南方的天空,而且表示作者将要去的方向,这与柳永的词《雨霖铃》用“楚天”一词表示将要南下用意相似。作者对“吴云”“举手”行礼,则是表示友好的意思。“人与暮天俱远”,是写南方天边的远景,对作者此行的目的地来说,也含有望而不见的意思,其心驰神往就意在言外了。

  最后三句是虚拟,想象后夜赶到松江时的情景。“魂断”二句,按照词律的要求用了重迭的句式,也强化了主观的感情。这里的“魂断”,与陆游诗“远游无处不消魂”(《剑门道中遇微雨》)句中的“消魂”意思极为相近,有令人神往、使人眷恋之意。“魂断”为什么写两次?末句作了回答:“后夜松江月满。”“月满”是一个具有多义性的意象:一是表示时间,即当夏历的望日(十五)或“既望”(十六)月圆的时候。二是状写景物,写一轮圆月照耀中天的美景。可以想象,如此美景再加上松江与之上下辉映,这无疑是大自然的杰作,所以作者要为之倾倒、为之消魂。三是带有某种象征意义,即意味着作者对其前景乐观的展望,在这一意义上,与初唐杨炯《夜送赵纵》诗后两句“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同一机抒。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94-96

mènglìng··huáishānlóu--shì

chéngshàngcénglóudiéyǎnchéngxiàqīnghuáibiànshǒuyúnréntiānyuǎnhúnduànhúnduànhòusōngjiāngyuèmǎ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