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野垂四周,陡然横一丘。菩提无种子,莫向去来求。
平野垂四周,陡然横一丘。菩提无种子,莫向去来求。

hānshānshīānyǒng--liúfāng

píngchuízhōudǒuránhéngqiūzhǒngzixiàngláiqiú

李流芳

李流芳

李流芳(1575~1629)明代诗人、书画家。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歙县(今属安徽)人,侨居嘉定(今属上海市)。三十二岁中举人,后绝意仕途。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擅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爽流畅,为“画中九友”之一。亦工书法。 ▶ 3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姑孰溪
姑孰溪
译文: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
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
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
译文:荡起船浆怕惊动鸥鸟,垂下钓竿等待鱼儿上钩。
漾楫怕鸥惊,垂竿待鱼食。
漾楫怕鸥惊,垂竿待鱼食。
译文:水波翻动了朝霞映下的艳色,岸上的春山延绵着重重叠叠。
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
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
译文:不知是哪家的女子在水边浣纱,可惜与这红颜少女不曾相识。
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
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
译文: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丹阳湖
丹阳湖
译文:远处的商船象从天上而来,一片白帆在云间航行。
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译文:千岁之龟游于莲叶之上,鸟儿宿在芦花丛间。
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
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
译文:少女荡起轻快的小舟,歌声伴着流水的声音。
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
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
译文:青山日将瞑,寂寞谢公宅。
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译文:竹林里人声已经消逝,水池中映出的月色显得格外清冷。
谢公宅
谢公宅
译文:庭院里到处是衰败的荒草,厚厚的苍苔已积满废井。
青山日将瞑,寂寞谢公宅。
青山日将瞑,寂寞谢公宅。
译文:只有那清风显得幽闲自在,时时在泉石间奏起乐声。
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
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
译文:旷望登古台,台高极人目。
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
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
译文:重峦叠嶂在远空中排列,杂花绿树在高平的陆地上相间密布。
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
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
译文:闲云有时飘入窗内,翠野之中长出了松竹。
凌歊台
凌歊台
译文:我很想看一看碑上的文字,无奈那青苔侵满了碑石,怎能让我去读?
旷望登古台,台高极人目。
旷望登古台,台高极人目。
译文:桓公名已古,废井曾未竭。
叠嶂列远空,杂花间平陆。
叠嶂列远空,杂花间平陆。
译文:石壁上积出冷冷的苍苔,井中的寒泉中沉着一片孤月。
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
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
译文:山上的桃花到了春天还要开放,梧桐渐渐在秋风中落叶。
欲览碑上文,苔侵岂堪读?
欲览碑上文,苔侵岂堪读?
译文:可惜这里路远人迹罕至,谁能见到这古井之水依然清澈?
桓公井
桓公井
译文: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桓公名已古,废井曾未竭。
桓公名已古,废井曾未竭。
译文:那翠色的落影使江波澄绿,虚声中使人感到寒冷来得太早。
石甃冷苍苔,寒泉湛孤月。
石甃冷苍苔,寒泉湛孤月。
译文:竹制箫管能吹出龙吟的声音我未曾听到,但制成笛子吹出的凤曲应当更好。
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
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
译文:希望你不要学蒲柳的早凋,而要保持自己的坚贞节操。
路远人罕窥,谁能见清澈?
路远人罕窥,谁能见清澈?
译文: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
慈姥竹
慈姥竹
译文:江草不知道愁苦,岩间的花儿只管斗艳争红。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译文:远征的夫婿相隔千山万重,千里音信实难相通。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译文:春去秋来的年复一年,这苦苦的相思何时了终?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译文: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译文:乱石突兀于伏流之间,回波相激自成巨浪。
望夫山
望夫山
译文:我惊奇那林木的葱笼秀异,而不敢测知水下精灵的形状。
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
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
译文:更有那夜间的山猿啼叫,使我忧心忡忡像醉在江上。
江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
江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
译文: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
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
译文:潜身炼成了九丹,方随着彩云而去。
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
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
译文:今日这里的松树藤萝已掩蔽了修炼的幽深山洞,长年荒寂,桃杏已隐入在丛木深处。
牛渚矶
牛渚矶
译文:不知他成仙化鹤以后,往来于辽东与灵墟山之间有了几度?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译文: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
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
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
译文:江岸掩映在松色中显出了寒意,巨石将江浪激成花一样碎。
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
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
译文:天边的群山参差起伏,缥缈立于晚霞外围。
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
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
译文:航船随着落日远去,四看山色苍苍,如同沉于一片青霭。
灵墟山
灵墟山
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
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
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
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
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
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
天门山
天门山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
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
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
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shúshíyǒng

bái tángdài 

shú
àishuǐxián chéngliúxìng 
yàngōujīng chuígān竿dàishí 
fānxiǎoxiáyǐng àndiéchūnshān 
chùhuànshārén hóngyánwèixiāngshí 

dānyáng
yuánlián fēnghàonánzhǐ 
tiānwàiguī yúnjiānpiànfān 
guīyóuliánshàng niǎo宿huā 
shàozhàoqīngzhōu shēngzhúliúshuǐ 

xiègōngzhái
qīngshānjiāngmíng xiègōngzhái 
zhúrénshēng chízhōngyuèbái 
huāngtíngshuāicǎobiàn fèijǐngcāngtái 
wéiyǒuqīngfēngxián shíshíquánshí 

língxiāotái
kuàngwàngdēngtái táigāorén 
diézhànglièyuǎnkōng huājiānpíng 
xiányúnchuāngyǒu cuìshēngsōngzhú 
lǎnbēishàngwén táiqīnkān 

huángōngjǐng
huángōngmíng fèijǐngcéngwèijié 
shízhòulěngcāngtái hánquánzhànyuè 
qiūláitóngzànluò chūnzhìtáohái 
yuǎnrénhǎnkuī shuínéngjiànqīngchè 

zhú
zhúcuánshíshēng hányānyìngjiāngdǎo 
cuìluòshēn shēngdàihánzǎo 
lóngyíncéngwèitīng fèngchuīyìnghǎo 
xuéliǔdiāo zhēnxīnchángbǎo 

wàngshān
yóngwànglínkōng yuànqínggǎnbié 
jiāngcǎozhīchóu yánhuādànzhēng 
yúnshānwànchóng yīnxìnqiānjué 
chūnqiūlái xiāngshíxiē 

niúzhǔ
juélínchuān liánfēngshìxiāngxiàng 
luànshíliújiān huíchénglàng 
dànjīngqúnxiù jīnglíngzhuàng 
gèngtīngyuán yōuxīnzuìjiāngshàng 

língshān
dīnglìngshìrén xiàngxiān 
liànjiǔdānchéng fāngsuíyún 
sōngluóyōudòng táoxìngshēnyǐnchù 
zhīcénghuà liáohǎiguī 

tiānménshān
jiǒngchūjiāngshàngshān shuāngfēngxiāngduì 
ànyìngsōnghán shífēnlànghuāsuì 
cēnyuǎntiān piāomiǎoqíngxiáwài 
luòzhōuyáo huíshǒuchénqīngǎi 

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仕,将宦游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熙宁十年二月,始复会于澶濮之间,相从来徐留百余日。时宿于逍遥堂,追感前约,为二小诗记之。
辙幼从子瞻(zhān)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仕,将宦(huàn)¹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cè)²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³?”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zhì)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熙宁十年二月,始复会于澶(chán)(pú)¹⁰之间,相从来徐留百余日。时宿于逍遥堂,追感前约,为二小诗记之。
译文:余杭:此指杭州。⁵胶西:今山东胶县,宋代属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此指密州。⁶滞留:谓有才德的人长久不得官职或不得升迁。⁷淮阳:即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阳。⁸济南:即齐州,治所在今山东济南。⁹澶:澶州,今河南濮阳。¹⁰濮:濮州,今山东鄄城北。
注释:¹宦游:是古代士人为谋取一官半职,离开家乡拜谒权贵、广交朋友的旅游。²恻然:哀怜的样子,悲伤的样子。³“夜雨”句:此句见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⁴余杭:此指杭州。⁵胶西:今山东胶县,宋代属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此指密州。⁶滞留:谓有才德的人长久不得官职或不得升迁。⁷淮阳:即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阳。⁸济南:即齐州,治所在今山东济南。⁹澶:澶州,今河南濮阳。¹⁰濮:濮州,今山东鄄城北。
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逍遥堂后千寻¹木,长送中宵²风雨声。
译文:逍遥堂后千丈高的幽森古木,半夜里远方送来萧萧的风雨声。
注释:¹千寻:原本作“千章”,据别本改。一寻为八尺,千寻形容树木高大。²中宵:夜晚。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误喜对床¹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²
译文:误以为实现了对床共听夜雨的盟约而高兴,暂时忘怀了眼前不过是漂泊在彭城。
注释:¹对床:两人对床而卧。²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秋来东阁¹凉如水,客去²山公醉似泥³
译文:秋天官舍里夜凉似水,我离去后你将像山公烂醉如泥。
注释:¹东阁:一作“官阁”。²客去:一作“别后”。客,作者自指。³山公醉似泥:化用山简事,《晋书·山简传》载,山简为襄阳太守时,“每出嬉游,多之(习家)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时有儿童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山公,指苏轼。
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
困卧北窗¹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²
译文:困卧在北窗喊也喊不醒,只听得窗外风吹松竹寒雨凄凄。
注释:¹北窗:一作“纸窗”。²凄凄:寒冷貌。

  第一首是触景伤情,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前两句所写之景虽是徐州逍遥堂之景,却与十七年前他们在京师怀远驿所见之景酷似。苏轼《感旧诗》叙说:“嘉祐中予与子由同举制策,寓居怀远驿,时年二十六,而子由二十三耳。一日秋风起,雨作,中夜翛然(急速貌),始有感慨离合之意。”苏辙所说的共读韦苏州(韦应物)诗,“相约早退”,即在此时。《感旧诗》中又说:“自尔宦游四方,不相见者十尝七八。每夏秋之交,风雨作,木落草衰,辄凄然有此感。”这次逍遥堂的风雨声引起苏辙兄弟的“追感前约”,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次而已。秋风秋雨,一般给人以“凄然”之感,但这次给他们的却是“喜”,因为他们在“不见者七年”之后,总算“会宿逍遥堂”了。但这种“喜”又是“误喜”,是空欢喜,因为他们原来是“相约早退”,去过自由自在的闲居生活。而此时二人皆在做官,行动并不自由。虽对床夜语,仿佛“旧约”真的实现了;但不久就要“孤帆水驿”,再次离别:“贱仕迫程期,迁延防谴怒。”(《雨中陪子瞻同颜复长官送梁焘学士舟行汶上》)“不知”二字也用得妙,既是因“误喜”而暂忘“漂泊”,更是诗人对“误喜”的自嘲。暂时漂泊彭城,其实是没有什么可喜的。

  第二首是诗人想象自己离开徐州后苏轼的心情。首句“凉如水”既是写秋凉,也暗示了他离去后苏轼将很感孤独、清冷。次句化用“山公”山简事。山简官至尚书左仆射。他镇襄阳时,优游闲适,但是嗜好喝酒,一喝就喝到醉。(见《晋书·山简传》)苏轼常以山简自况,如“谁记山公醉夕阳”(《新葺小园》),苏辙这里也以山简比苏轼,说他离去后,兄长定很苦闷,只好以酒浇愁。第三句进一步补写苏轼的醉态,最后仍以凄风苦雨作结。全诗所写的秋凉如水,烂醉似泥,困卧不起,风雨凄凄,既造成了清冷的气氛,又突出了苏轼的苦闷,比第一首具有更浓厚的感伤色彩。

  张耒评苏轼苏辙两人的诗风:“长公(苏轼)波涛万顷海,少公(苏辙)峭拔千寻麓。”(《赠李德载》)苏轼诗如大海怒涛,汹涌澎湃;苏辙诗如高山茂林,幽深峭峻。这两首诗也颇能代表苏辙的诗风,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清幽冷峻,有一唱三叹之致。

参考资料:
1、 曾枣庄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82-484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30-232
大江阔千里,孤舟无四邻。
大江¹阔千里,孤舟无四邻²
译文:大江辽阔,千里茫茫,我一只小船在江中孤零零飘荡无人作伴。
注释:¹大江:指诗人月夜泛舟所在的江。无考证。²无四邻:指周围没有其他船只。
唯余故楼月,远近必随人。
(wéi)¹故楼²月,远近必随人。
译文:只有以前在家中楼上看到的月亮,或远或近的伴随着我。
注释:¹唯余:只有。²故楼:指家乡之楼。月随人行,故现在照“我”之月,仍是“故楼月”。
入风先绕晕,排雾急移轮。
入风¹先绕晕²,排雾(wù)³急移轮
译文:起风前它四周先围着一个彩环,冲开云雾时又像急速游动向前。
注释:¹入风:遇风。²晕:月四周有时有云气围绕如环叫做月晕。³排雾:冲开、排开云雾。⁴轮:月轮。
若教长似扇,堪拂艳歌尘。
若教长似扇¹,堪(kān)²³艳歌尘
译文:倘如它能永远像一把圆扇,可以拂去艳情场上的尘烟。
注释:¹似扇:古人咏扇的诗赋形容扇的圆常以月为比,诗中倒转过来,以扇比月。²堪:能,可。³拂:拂拭。⁴艳歌尘:指唱艳歌的人身上的尘土。

  “大江阔千里,孤舟无四邻”,开头两句交待了望月的时间、地点、环境。江,是横阔千里、浩渺无际的大江;舟,是孤舟,无四邻的孤舟。二者对比鲜明,表达了诗人旅途的孤寂。而旅途的孤寂又无处诉说,只有遥寄明月了,为引出下文做了铺垫。

  “唯余故楼月,远近必随人”,承接上句。诗人展开奇思妙想:他不觉孤独,认定此月正是老家楼上常见的那轮明月,原是“旧时相识”,因而不管自己去家远或近,它始终不离不弃跟随在身边,更深层地表达出了思恋与孤独之苦。诗人不再觉得孤寂,精神便不颓丧了。由此又自然列入三联对“故楼月”的描写,仍用拟人的方法。

  “入风先绕晕,排雾急移轮”,诗人一抛写月常用手法,别出心裁,故作错觉。月见风来袭,便让晕来围绕;见云雾来遮,便急忙调转车轮驶走。忽明忽暗之间,也暗示诗人思绪的起伏不定:感激它为照我陪我而作的辛勤,赞美它那艰难的经历和勇于防范的精神,这种模棱的认识又延续下去。

  “若教长似扇,堪拂艳歌尘”,此联以扇拟月,抒发人生感慨,设想它若长圆不缺似团扇,就能用来为唱艳歌的拂尘了。这里月似团扇,歌者持此唱着艳歌,更是美女,诗人借喻远在千里外的心中人。由“故楼月”到“故楼人”,经过一些联想的中介,怀人的意思就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合情合理,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陆坚主编.《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08:第182-183页
2、 蔡景仙主编.《汉魏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4:第319页

zhōuzhōngwàngyuè--zhūchāo

jiāngkuòqiānzhōulín

wéilóuyuèyuǎnjìnsuírén

fēngxiānràoyūnpáilún

ruòjiàozhǎngshìshànkānyànchén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城外土馒头¹,馅(xiàn)草在城里。
译文:城外堆着一个个土包子,包子的馅心却在城里。
注释:¹馒头:这里比喻墓冢。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译文:每人都须领受一个,没滋没味也没法嫌弃。

chéngwàimántóu

wángfànzhì tángdài 

chéngwàimántóu xiàncǎozàichéng 
rénchī xiánméiwèi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端州¹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²
译文:端州石工的手艺真是灵巧如神,磨刀采石山顶上,犹如脚踏青天割紫云。
注释:¹端州:今广东高要县一带,境内出石砚。²“踏天”句:石工登上峰顶开采砚石,好像拿刀割取天上的紫云一样。
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yōng)(wán)¹抱水²含满唇³,暗洒苌(cháng)冷血痕。
译文:砚台削磨均匀,注上水,像满含的嘴唇,砚台里花纹隐现仿佛苌弘的碧血印痕。
注释:¹佣刓:均匀地削磨。²抱水:注满水。³唇:指砚唇,盛水处。⁴苌弘:周朝人,传说他死后三年,血化为碧玉。这里形容砚台里隐约出现的青花纹理,犹如苌弘的碧血。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
纱帷(wéi)¹昼暖墨花春,轻沤(òu)²漂沫松麝(shè)³(xūn)
译文:纱帐中白天暖融融,磨动的墨花添春意,轻盈的墨泡和漂动的墨沫散发出松麝的芬芳。
注释:¹纱帷:纱帐。这里指书房。²沤:浸泡。沾水磨墨的意思。³松麝:磨墨时候发出松麝的芳香。⁴薰:香气。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干腻(nì)¹²³立脚,数寸光秋无日昏。
译文:墨汁干润浓淡,墨脚都均匀稳定,小小砚台里的墨汁像秋空般光洁,没半点浊浑。
注释:¹腻:润。²薄:淡。³重:浓。⁴脚:墨脚,即墨锭下端接触砚石的部分。⁵匀:均匀稳定。⁶数寸:指砚台上的墨。⁷光秋:形容墨汁犹如光洁的秋空。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
圆毫¹促点²声静新,孔砚(yàn)³宽顽何足云!
译文:译用笔尖蘸着墨花,发出细微、清新之声,那又大又粗的孔砚有什么值得称颂!
注释:¹圆毫:指毛笔。²促点:用笔蘸墨时的动作。³孔砚:孔子用过的砚台。⁴宽顽:笨头笨脑。一作“宽硕”。何足云:不值得称道。

  此诗一开头,就把赞辞献给青花紫石砚的采制者端州石工,称他们“巧”技赛过“神”功。“巧”、“神”这等字眼,用在这里,却力透纸背。

  接着,用神奇的彩笔描绘采石工人的劳动。唐代开采端砚石的“砚坑”,只有西江羚羊峡南岸烂柯山(一称斧柯山)的下岩(一名水岩,后称老坑)、中岩、上岩和山背的龙岩,其中仅下岩石有“青花”。杨生的这个砚,应是下岩所产的“青花紫石”。据宋代无名氏《端溪砚谱》说:“下岩之中,有泉出焉,虽大旱未尝涸。”又说:“下岩北壁石,盖泉生石中,非石生泉中。”采石工人则在岩穴下面那种水流浸淋的环境中操作。所以“踏天磨刀割紫云”一句中的“踏天”,不是登高山,而是下洞底,踏的是水中天。灯光闪烁在水面上,而岩石的倒影反映于水面,水面就像天幕,倒影就像凝云。开石用锤凿,李贺既以石为“云”,自然就说用“刀割”了。这里的“天”可“踏”,“云”可“割”,把端州石工的劳动写“神”了。

  “佣刓抱水含满唇”,“佣”是说把石块磨治整齐,“刓”是说在石面上雕刻成型。这一句写磨制雕刻石砚,极言工技的精巧。

  “暗割苌弘冷血痕”,写紫石砚上的青花。唐人吴淑《砚赋》说:“有青点如筋头大,其点如碧玉晶莹。”人们所重,即是紫石中隐含有聚散的青花。《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这里以“苌弘冷血痕”来形容砚上的青花。清代朱彝尊说:“沉水观之,若有萍藻浮动其中者,是曰青花。”(《曝书亭集》)青花在水中才显出它的美,所以前句用“抱水”。这里用“暗割”二字,说的是“苌弘冷血痕”般的青花。“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写把砚放置在书斋中,在天气暖和的时候试墨。试墨时用水不多,轻磨几下,墨香已经飘满了室内。表面上是写墨的好——是最好的“松烟”和“麝香”所制;而实际上是写砚的好,容易“发墨”。

  “干腻薄重立脚匀”,仍是写砚。砚要“扣之无声”、“磨墨无声”才是佳品。这块砚,石质干(不渗水)而腻(细润),砚体薄(平扁)而重(坚实稳重),品质极佳。所以在磨墨的时候,砚脚紧贴案上,不侧不倚,在那上面磨墨,平稳匀称。

  “数寸光秋无日昏”,写墨的色泽很明净,没有丝毫的昏暗和朦胧。“数寸”是说砚体不大。李之彦在《砚谱》里说:“惟斧柯山出者,大不过三四指。”正合“数寸”的说法。所以末句的“宽硕”,刚好与此相对。

  “圆毫促点声静新”,是说笔蘸了墨以后变得圆润饱满,砚不伤笔毫,拿起笔来点画,纸上有轻微的细静清新的声音,而不是说砚有声音。这一句由墨写到笔,但还是归结到写砚的美。

  以上对青花紫石砚的赞词已经足够了,但诗人意犹未尽,忽然来了一句“孔砚宽顽何足云”。“宽顽”这个词,有些版本作“宽硕”,其实用“宽硕”与上文的“数寸”对应得更好。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称他的出生地为尼山,好事的人取尼山石为砚,借以“尊圣”。然而尼山砚并不实用,徒有其名,所以李贺在诗的结尾处说“何足云”,与起句“端州石工巧如神”意思暗对。一起一结,表面上没有多少意义,实际上是有内在含义的。诗人心中的天平,称人称砚,都是有所轻重的。

  这首诗通篇写砚:砚质,砚色,砚型,砚体,砚品,砚德。而砚的使用,又离不开墨、笔、纸,尤其是墨,所以写的时候也会涉及。它们虽然是作陪衬的,却衬托出了青花紫石砚的美。全诗一句接一句,一路不停,络绎而下,如同缨络垂下;字句精炼,语言跳跃,没有一处浪费笔墨,也没有一处用语晦涩的地方。如果不是十分熟悉砚中的学问,极难写出这种酣畅淋漓、妥切中肯的诗歌。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29-1031

yángshēngqīnghuāshíyàn--

duānzhōushígōngqiǎoshéntiāndāoyún

yōngwánbàoshuǐhánmǎnchúnànchánghónglěngxuèhén

shāwéizhòunuǎnhuāchūnqīngōupiàosōngshèxūn

gànbáozhòngjiǎoyúnshùcùnguāngqiūhūn

yuánháodiǎnshēngjìngxīnkǒngyànkuānwányú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