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袍纱帽去飘飘,风木声中思转遥。春树暮云愁对酒,绿波芳草暂停挠。
锦袍纱帽去飘飘,风木声中思转遥。春树暮云愁对酒,绿波芳草暂停挠。
白门月曙闻孤笛,杨子江寒见落潮。此度宦游须补报,未应空荷圣明朝。
白门月曙闻孤笛,杨子江寒见落潮。此度宦游须补报,未应空荷圣明朝。

mǐnjiāngbiézèngqiūmèngzhèngquèzhītiānguān--wánggōng

jǐnpáoshāmàopiāopiāofēngshēngzhōngzhuǎnyáochūnshùyúnchóuduìjiǔ绿fāngcǎozàntíngnáo

báiményuèshǔwényángzijiānghánjiànluòcháohuànyóubàowèiyīngkōngshèngmíngcháo

王恭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 105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¹见空桑²,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gài)(guàn)。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³。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yù),谢以一豚(tún)。”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xī)(hè),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pāng)(tuó)。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zhuó)之。
译文:南人张助在田里欲庄稼,看见一个李核,想把它带回去 ,又回头看见根部枯空的桑树里有土,所以就欲了进去,用剩下的水浇灌。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忽然长出了李子,以为是神,就互相转告,有一个眼痛的病人在树下乘凉,说:李树使我的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眼痛的小病,自己也会痊愈,众人盲目附和,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在边上下车马的常有数千,李树旁摆满了酒肉,过了一年,张助从远处回来,看见了惊讶地说:“这算什么神呀,这是我欲的啊。”于是就跑去把树砍了。
注释:¹顾:看见。²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³语:转告。⁴翕赫:轰动、惊动。⁵滂沱:原来形容雨很大,这里指摆满了酒肉。⁶间:过了。⁷乃:这。

  这个故事批评了那些不进行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眼睛的人们,以及这种不正常的随波逐流的社会心理、社会现象。

  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暂抛汴岸入斜坰,金果园中信马行。
暂抛汴(biàn)岸入斜坰(jiōng)¹,金果园中信马行。
译文:我上了汴河河岸,到了斜坡,在这金果园里骑马行走。
注释:¹坰:都邑的远郊。
满目桑麻俱沃壤,可怜持节看春耕。
满目桑麻俱沃壤(rǎng),可怜¹持节²看春耕。
译文:举目望去,肥沃的土壤上都种满了桑和麻,可惜这里被金人所占,我只能执符节看春耕。
注释:¹可怜:可惜。²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¹老树昏鸦²,小桥流水人家³,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¹枯藤:枯萎的枝蔓。²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³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⁴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⁵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⁶瘦马:瘦骨如柴的马。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布景:“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会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tiānjìngshā ·qiū

zhìyuǎn yuándài 

ténglǎoshùhūn xiǎoqiáoliúshuǐrénjiā dào西fēngshòu yáng西xià duànchángrénzàitiān 
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只有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菜圃。拾橡瑶阶,打鱼宫沼,薄暮人归去。铜瓶百丈,哀音历历如诉。
(lù)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只有青山围故国¹,黄叶西风菜圃(pǔ)。拾橡(xiàng)²瑶阶³,打鱼宫沼,薄暮人归去。铜瓶百丈,哀音历历如诉。
译文:胭脂井上的辘轳至今还在转动,但昔日帝王的繁华旧梦已无迹可寻了。只有青山依旧,繁华都已不再。昔日宫苑中的瑶阶和池沼,都变成了渔樵的场所。倾听井上铜瓶汲水声,分明为往事发出哀诉。
注释: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胭脂井:六朝陈景阳宫中景阳井。相传井栏以手拭有胭脂色,故名。公元589年隋大将韩擒虎攻入建康(今南京),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二妃藏于井中,被俘获,故胭脂井又名辱井。¹故国:故都,指南京。²拾橡:出自《晋书》”粮绝拾橡实而食之”。³瑶阶:宫殿的玉石台阶。⁴历历:清晰、分明。
过江咫尺迷楼,宇文化及,便是韩擒虎。井底胭脂联臂出,问尔萧娘何处?清夜游词,后庭花曲,唱彻江关女。词场本色,帝王家数然否?
过江咫(zhǐ)¹迷楼²,宇文化及³,便是韩擒(qín)。井底胭脂联臂出,问尔萧娘何处?清夜游词,后庭花曲,唱彻江关女。词场本色,帝王家数然否¹⁰
译文:隋炀帝杨广蹈陈后主覆辙,在扬州修筑迷楼,被宇文化及所杀,隋灭,也如昔日隋将韩擒虎灭陈一样。陈后主与张、孔二妃从井底一块被俘获,而隋炀帝被杀时,嫔妃却不知躲在哪里。陈后主与隋炀帝所作歌辞,到处被歌女所传唱。陈后主与隋炀帝都是词场行家,但却不懂皇帝怎么做法。
注释:¹过江咫尺:扬州在江北,与金陵只一江之隔,故云。²迷楼:隋炀帝在扬州建迷楼储美女淫乐。³宇文化及:炀帝时任右屯卫将军,大业十四年在江都(扬州)杀死隋帝杨广,立秦王杨浩,后杀浩自立,国号许,次年被窦建德擒杀。⁴韩擒虎:隋大将。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率兵攻入建康,俘陈后主。⁵尔:指隋炀帝。⁶萧娘:女子泛称,这里指炀帝嫔妃。⁷清夜游:乐曲名。《资治通鉴·隋大业元年五月》载:“上好以月夜从宫女数千骑游西苑,作《清夜游曲》,于马上奏之。”⁸后庭花:乐曲名。又据《隋书·乐志》载,陈后主于清乐中造《玉树后庭花》曲,与幸臣制其歌词,绮艳相高,极于轻荡,男女相合,其音甚哀。⁹家数:家法传统。¹⁰然否:疑问词,是不是这样。

  此词上阕写景,“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一句总领全词,巧妙将井中轱辘和历史的转动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事物展示出来,用法极其精巧。接下来通过萧瑟、荒凉的景色感慨逝去的繁华旧事。“青山”、“黄叶”、“拾橡”、“瑶阶”、“打渔”、“宫沼”、“铜瓶”一组组意象色彩丰富、冷暖色调对比强烈,更加突出了今夕对比,旧址的萧瑟。

  下阕抒情、议论,很自然地从陈后主过渡到隋炀帝,“过江,便是”这两个词语直接由“空间”转移到“时间”上的跨越。利用文字充分将时空结合在一起。从上阕写景转为联想、议论,作者想到了当年大将宇文化及、韩擒虎等人,还有躲在胭脂井里的女子,追叙陈后主、隋炀帝荒淫误国的史实,作者对此进行揭露和控诉。

  该词借胭脂井联想陈后主,继而又过渡到隋炀帝,表达了词人对王朝兴衰的思索和叹息之情。

参考资料:
1、 赵红;郑燮词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niànjiāo··yānzhījǐng--zhèngxiè

zhuǎnzhuǎnfánhuájiùmèngzhuǎnguīchùzhǐyǒuqīngshānwéiguóhuáng西fēngcàishíxiàngyáojiēgōngzhǎobáorénguītóngpíngbǎizhàngāiyīn

guòjiāngzhǐchǐlóuwénhuà便biànshìhánqínjǐngyānzhīliánchūwèněrxiāoniángchùqīngyóuhòutínghuāchàngchèjiāngguānchǎngběnwángjiāshùránfǒu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巴江¹上峡²重复重,阳台³碧峭(qiào)十二峰
译文:巴东三峡中山峦一重又一重,阳台山旁是碧绿峭拔的十二峰。
注释:¹巴江:水名。这里指鄂西、川东的长江。²上峡:高峡。³阳台:今重庆巫山县高都山,传为《高唐赋》所写楚王、神女相会之阳台。实为后人附会。⁴十二峰:巫山群峰陡峭,著名的有十二峰,峰名说法不一。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荆王¹猎时逢暮雨²,夜卧高丘³梦神女。
译文:荆王射猎时正逢巫山雨意云浓,夜卧高山之上梦见了巫山神女。
注释:¹荆王:楚王。荆:春秋时楚国的旧称。²暮雨:指神女。³高丘:泛指高山。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轻红流烟¹湿艳姿²,行云飞去明星稀³
译文:云霞、彩虹和微雨湿了神女艳姿,月明星稀神女化作行云在峡中飞逝。
注释:¹轻红流烟:淡红色的飘动的云气。²湿艳姿:沾湿的美丽姿容。³明星稀:星星稀少,指破晓时分。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目极¹魂断²望不见,猿(yuán)啼三声泪滴衣。
译文:极目远望、再也不见神女芳影,听到峡中猿猴声声悲鸣,不觉令人泪落打湿了衣裳。
注释:¹目极:极目远望。²魂断:销魂神往。

  “巴江上峡重复重”,诗中明显有一舟行之旅人的影子。沿江上溯,入峡后山重水复,屡经曲折,于是目击了著名的巫山十二峰。诸峰“碧丛丛,高插天”(李贺《巫山高》),“碧峭”二字是能尽传其态的。十二峰中,最为奇峭,也最令人神往的,便是那云烟缭绕、变幻阴晴的神女峰。而“阳台”就在峰的南面。神女峰的魅力,与其说来自峰势奇峭,毋宁说来自那“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的巫山神女的动人传说。次句点出“阳台”二字,兼有启下的功用。经过巫峡,谁都会想起那个古老的神话,但没有什么比“但飞萧萧雨”的天气更能使人沉浸于那本有“朝云暮雨”情节的故事情境中去的。所以紧接着写到楚王梦遇神女之事:“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本来,在宋玉赋中,楚王是游云梦、宿高唐(在湖南云梦泽一带)而梦遇神女的。而“高丘”是神女居处(《高唐赋》神女自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却并非笔误,乃是诗人凭借想象,把楚王出猎地点移到巫山附近,梦遇之处由高唐换成神女居处的高丘,便使全诗情节更为集中。这里,上峡舟行逢雨与楚王畋猎逢雨,在诗境中交织成一片,冥想着的诗人也与故事中的楚王神合了。以下所写既是楚王梦中所见之神女,同时又是诗人想象中的神女。诗写这段传说,意不在楚王,而在通过楚王之梦来写神女。

  关于“阳台神女”的描写应该是《巫山曲》的画龙点睛处。“主笔有差,余笔皆败。”(刘熙载《艺概·书概》)而要写好这一笔是十分困难的。其所以难,不仅在于巫山神女乃人人眼中所未见,而更在于这个传说“人物”乃人人心中所早有。这位神女绝不同于一般神女,写得是否神似,读者是感觉得到的。而孟郊此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写好了这一笔。诗人是紧紧抓住“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高唐赋》)的绝妙好辞来进行艺术构思的。

  神女出场是以“暮雨”的形式:“轻红流烟湿艳姿”,神女的离去是以“朝云”的形式:“行云飞去明星稀”。她既具有一般神女的特点,轻盈飘渺,在飞花落红与缭绕的云烟中微呈“艳姿”;又具有一般神女所无的特点,她带着晶莹湿润的水光,一忽儿又化成一团霞气,这正是雨、云的特征。因而“这一位”也就不同于别的神女了。诗中这精彩的一笔,如同为读者心中早已隐约存在的神女撩开了面纱,使之眉目宛然,光艳照人。这里同时还创造出一种若晦若明、迷离恍惝的神秘气氛,虽然没有任何叙事成分,却能使读者联想到《神女赋》“欢情未接,将辞而去,迁延引身,不可亲附”及“暗然而暝,忽不知处”等等描写,觉有无限情事在不言中。

  随着“行云飞去”,明星渐稀,这浪漫的一幕在诗人眼前慢慢消散了。于是一种惆怅若失之感向他袭来,“目极魂断望不见”就写出其如痴如醉的感觉,与《神女赋》结尾颇为神似(那里,楚王“情独私怀,谁者可语,惆怅垂涕,求之至曙”)。最后化用古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结。峡中羁旅的愁怀与故事凄艳的结尾及峡中迷离景象打成一片,咀嚼无穷。

  全诗把峡中景色、神话传说及古代谚语熔于一炉,写出了作者在古峡行舟时的一段特殊感受。其风格幽峭奇艳。语言凝练优美,意境奇幻幽艳,余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市: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257-258页

shān

mèngjiāo tángdài 

jiāngshàngxiáchóngchóng yángtáiqiàoshíèrfēng 
jīngwánglièshíféng gāoqiūmèngshén 
qīnghóngliúyānshī湿yàn姿 xíngyúnfēimíngxīng 
húnduànwàngjiàn yuánsānshēnglè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