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至韶州,两见日明昼。自馀两月来,千里如甑覆。
龙州至韶州,两见日明昼。自馀两月来,千里如甑覆。
岂宜蒲柳姿,禦此阴霾候。我行庾岭深,君渡洞庭久。
岂宜蒲柳姿,禦此阴霾候。我行庾岭深,君渡洞庭久。
相思远茫茫,魂梦忽相守。无因一寄音,飞鸿□寒湫。
相思远茫茫,魂梦忽相守。无因一寄音,飞鸿□寒湫。
张弼

张弼

(1425—1487)明松江府华亭人,字汝弼,号东海。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少善草书,工诗文,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有《鹤城稿》、《东海稿》等。 ▶ 8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花正芳,楼似绮,寂寞上阳宫里。钿笼金锁睡鸳鸯,帘冷露华珠翠。
花正芳,楼似绮¹,寂寞上阳宫²里。钿笼³金锁睡鸳鸯,帘冷露华珠翠
注释:¹绮(qǐ):有花纹的细绞。这里是形容画楼。²上阳宫:唐代宫名,在东都(洛阳)禁苑之东,遗址在今河南洛阳市。唐玄宗时,杨贵妃得宠,排斥有姿色的宫女,有些宫女在上阳宫里被关闭了几十年,头发都白了。白居易有《上阳白发人》诗,专咏此事。³钿笼:用金箔饰的鸟笼。⁴露华珠翠:露珠在草上如翠珠粒粒。
娇艳轻盈香雪腻,细雨黄莺双起。东风惆怅欲清明,公子桥边沉醉。
娇艳轻盈香雪腻¹,细雨黄莺双起。东风惆怅欲清明,公子桥边沉醉。
注释:¹香雪腻:香雪借代为女子的皮肤。腻:细腻光润。
这首词写宫女的寂寥。上片写上阳宫女,正当妙龄,寂寞倚楼,空对鸳鸯,难耐露重帘冷。下片写其倚楼所见,雨细莺飞,大有辜负娇艳丽质的感叹。于是产生了后两句叛逆的假想:还不如伴那浪荡的公子,踏青郊外,桥边沉醉!词中透露出对宫女们冷落身世的无限同情。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¹会东徐²,今日凄凉南浦(pǔ)
译文:楼外点点细雨飘洒,映得江上烟雨重重。遥记起当年,在东徐相会戏马,看今天,我独自一人在南浦,分外凄凉。
注释:¹戏马:即戏马台,位于徐州南。²东徐:即徐州。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莫恨黄花¹未吐,且教红粉²相扶。酒阑(lán)不必看茱(zhū)(yú),俯仰人间今古。
译文:不要怨恨黄花未吐露芬芳,不如依傍身边女子。酒兴阑珊,无须看那茱萸,古今事不过在俯仰之间而已。
注释:¹黄花:菊花。²红粉:歌女或侍女。

  赏析(一)

  该词上片写别情,开头两句写景由近及远:“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这两句词行文结构上的整齐对仗,也为这首词的意境铺开增加了无限的美感。然而,空间上的开阔却和时间上的收缩不同,后两句词人开始交代事件:“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这两句应题说明了送别一事,通过时间上由远及近的对比,借“当年”徐州聚会的热闹气氛与“今日”送别友人的凄清情景作比较,更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寂寞和失落的悲凉心情。上片营造出的词人送别友人时的矛盾心理,很好地暗示了他与徐君猷的感情之深,于是下片起韵先说道:“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这两句词人站在朋友的角度言语,他深知朋友还不想离去,重阳节后菊花就快开放了,但是由于离别两人无法共赏秋菊,这便是“恨”的由来。此时的词人已经不似过去那样对离别伤感断肠,历经人世风霜和厄运的苏东坡此时已经可以笑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仕途上的沉浮进退。人的一生就在俯仰之间,醉酒当歌,及时行乐,这才是把握与朋友短暂相聚的最好办法。所以词人一个“莫恨”便打消了“凄凉南浦”的婉约惆怅,“黄花未吐”“红粉相扶”两处相应的意象,在字面上也通过饱满的暖色色彩渲染了全词的温热的氛围。结尾两句词人点出心意:“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等酒喝得差不多了就不用再上山看茱萸了,人生就是转瞬间古今变换了。重阳节本来应该赏菊,还应该遵循旧习俗佩带茱萸香袋以辟邪气、求长寿。此时词人却认为这一切都不必要,人间一切都在俯仰之间,相聚总是短暂的,别离是令人悲伤的,不用拘泥于这些风俗。干脆纵情畅饮一番,直到尽兴酒阑。这种略带凄凉意味的超旷情怀与苏东坡早先写下的众多送别词都不同,这样的情怀也正是词人身处人生最低谷时的真实内心独白。看惯看穿了身边发生的一切,词人以空间上极广、时间上极长、内心极开阔的心理去面对喜乐,面对顺逆,面对一切。

  赏析(二)

  该词首句写眼前,系实境;次句写远眺,系虚境;第三句由远眺而思忆远方弟弟。“当年”在徐州同游戏马台,“今日”在黄州孤居长江边,于对比中落实心境的“凄凉”。过片以“黄花”点出重九。“莫恨”、“且教”,语似旷达而实含惆怅。结末二句反用杜甫诗意,给全词弥漫上一股浓浓的人生虚无之感。

参考资料:
1、 刘尊明,朱崇才编著,休闲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07,第298页
2、 马玮主编.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3.09:第220页

西jiāngyuè ·chóngjiǔ

shì sòngdài 

diǎndiǎnlóutóu chóngchóngjiāngwàipíng dāngniánhuìdōng jīnliángnán 
hènhuánghuāwèi qiějiàohóngfěnxiāng jiǔlánkànzhū yǎngrénjiānjīn 
朝耕上平田,暮耕上平田
朝耕(gēng)上平田,暮耕上平田
译文:早上耕作在上平田,晚上耕作在上平田。
注释:借问:敬辞,请问。
借问问津者,宁知沮溺贤。
借问问津¹者,宁知沮(jǔ)(nì)²贤。
译文:请问追名逐利的人们,你们可知长沮桀溺的名贤?
注释:¹问津:孔子遇水,无法前进,派子路向别人问渡口的典故。津:渡口。²沮溺:长沮、桀溺的合称,是春秋时期的隐士。后代诗文中常以“沮溺”借指避世隐者。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天上秋期¹近,人间月影清。
译文:天上牛郎织女相会之期越来越近了,洒在人间的月光也显得更加澄澈明亮。
注释:¹秋期:谓男女相约聚会的日期。指七夕。牛郎织女约会之期。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入河¹(chán)²不没,捣药兔长生。
译文:蟾宫每天渡过天河也不会被淹没,捣药的玉兔也长生不老。
注释:¹河:银河。²蟾:蟾宫。这里指月亮。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只益河心苦,能添白发明。
译文:望着月亮只会增加我心中的痛苦,月光还会将我新添的白发照亮。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干戈(gē)¹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译文:月亮啊!你应该看到这遍地的战乱了吧,就不要再照着国家西边的军营了。
注释:¹干戈:代指战争。

yuè

 tángdài 

tiānshàngqiūjìn rénjiānyuèyǐngqīng 
chán dǎoyàochángshēng 
zhǐdānxīn néngtiānbáimíng 
gānzhīmǎn xiūzhàoguó西yíng 
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
三三两两谁家女¹?听取鸣禽枝上语²。提壶³(gū)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
译文:你看三三两两聚在树下的女子是谁?她们笑盈盈在聆听枝上的鸟儿巧语:“你们提壶出来买酒已经耽误这么久,现在婆婆的烙饼烧焦了还不快回去!”
注释:玉楼春: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韵。¹“三三”句:语出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²鸣禽枝上语:鸟儿在树枝上鸣叫像人说话一般。³提壶:鸟名,因啼声如“提壶”而得名。⁴婆饼焦:亦是鸟名,因其啼声如“婆饼焦”而得名。
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处。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树。
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婆¹。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jiù)²树。
译文:喝得醉醺醺的我已经忘了来时的道路,只能向行人打听自家住何婆。行人说:“只管向着古庙那边走,再绕过小溪南面那棵乌桕树就到了。”
注释:¹“借问”句:向过路人询间自己的家住在哪里。²乌桕:一种落叶乔木。叶子秋天变红,种子可以制造蜡烛。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上片写农女买酒,下片写醉汉的醉态,真切地反映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民风民习。词中妙用双关语,把鸟语和写实结合起来,又表现了词人用传神之笔刻画人物的功夫。文字清新活泼,诙谐幽默。

  上片写村女听鸟鸣。不知哪里跑来的年轻女子三三两两聚集树下,悄没声地倾听枝上巧舌如簧的鸟儿啼叫。你听那提壶鸟声声叫“提壶!提壶!”似乎在提醒一个受令出来打酒的女子:还不快买酒回家!更有趣的是那高叫着“婆饼焦!婆饼焦!”的饶舌鸟,似乎是在戏谑另一个贪玩忘归的小媳妇:婆婆已把烙饼烧焦了,还不快去帮忙!词人写到这里打住,下面的情景由读者去想象和补充。也许听完鸟叫后几个女子围着那女子打趣,于是一片追逐笑闹之声,也许女子们将禽语当作玩笑,嘻嘻哈哈继续逗它学舌,也许鸟叫声真的提醒了贪玩忘归者,于是大家互相伸伸舌头,一哄而散……短短四句,的确蕴含了丰富的农村生活的内容。

  下片写词人对农村风光迷而忘返。这种沉迷是用酒醉来体现的。词人边欣赏包括上片所写的动人风光,边将随身携带的酒呷上几口。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词人也不知不觉大醉了。风一吹,他清醒过来,想到应该回家了。可醉眼陶然,辨不清来时的道路了。于是只好向行人去打听。词的末二句,是善良而热情的乡间行人指路的话。指路指得那样耐心,那样认真,真是神态活现。词到这里戛然而止。词人知路后的情景,依然留给读者去想象补充。

  全词语言通俗平易,明白如话,而又含蓄幽默。巧用禽言诗体、拟人手法,又极力渲染主客颠倒情景,写来鲜龙活跳,富有谐趣。

参考资料:
1、 郑小军编注.众里寻他千百度 辛弃疾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5:154
2、 (宋)辛弃疾著;刘扬忠译著.稼轩词百首译析.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343-344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