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食求神仙,何如孤竹子。一食西山薇,万古当不死。
服食求神仙,何如孤竹子。一食西山薇,万古当不死。

chánglùnshìshénxiānshūwèishénxiānxìnjué--zhāng

shíqiúshénxiānzhúzishí西shānwēiwàndāng

张弼

张弼

(1425—1487)明松江府华亭人,字汝弼,号东海。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少善草书,工诗文,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有《鹤城稿》、《东海稿》等。 ▶ 8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少留归骑促歌筵。
¹上西风急暮蝉²。夜来清露湿红莲³。少留归骑(jì)歌筵(yán)
译文:傍晚夕阳斜照,微风吹过湖面,蝉鸣不歇。夜晚降临,颗颗清露点缀在红莲之上,煞是可爱。稍作停留后便骑马赶赴即将开始的酒宴。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¹湖:指南湖,在商丘城南。²急暮蝉:指傍晚的蝉声十分急促。³红莲:红色莲花。⁴少留:同“稍留”,即片刻停留,稍作停留。少:稍微,略微。⁵归骑:指将归之人。骑:一人一马的合称。⁶促:就,近。
为别莫辞金盏酒。入朝须近玉炉烟。不知重会是何年。
为别¹莫辞金盏酒²。入朝须³近玉炉烟。不知重会是何年。
译文:在即将离别的时刻,切莫推辞杯中的美酒。回朝后要多多靠近皇上,才能仕途平稳,只是至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欢聚一堂。
注释:¹为别:分别。²金盏:华美的酒杯。³须:应当。⁴近玉炉烟:意为接近皇帝。玉炉:指朝廷、宫室的香炉。旧称帝都为玉京,朝廷、宫室为玉台,帝王用的香炉因亦称玉炉。

  这首词上片描写夜宴时的景色,为使归客稍有停留,催促为饯别准备的歌宴早点安排。下片写出了惜别之情,请求归客多饮几杯酒,他们的友谊是深厚的,因为在分别后,即使呆在朝廷,也不一定有这么轻松快乐,而这次离别后又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也隐隐含有回朝之念。词人心绪幽伤缠绵,尤其能想象到对方的心情,推己及人,意境深远绵长,柔情缱绻,深婉入微。全词含蓄委婉,于宁静淡泊中寓寄诗人内心深处的不平。

  作者以景起兴,逐渐转向歌筵现场,叙写举酒话别时的真情寄语,在相见渺茫的惆怅中收束,寥寥几笔,把离别场景勾勒得鲜活而动情,也透露了晏殊被贬后急于回京的心情。

  上片以景物起笔,点出了离任的时间——暮夏时节。细腻描摹四季景象的迁转,是晏殊词述说情怀的鲜明特色。此处景物不仅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更重要的是透露了心情的变化。人在黄昏暮色中,感觉到西风拂面,暑气袭来,似乎蝉也焦躁不安,加速了鸣叫。因为离别的焦虑,所以暮蝉之“急”乃是最强烈的感受。

  夜色来临,周围的气氛变得安静,人的情绪也稍微平静,于是安静下来欣赏那被清露打湿的红莲,顿觉神清气爽。心情的平稳才促使离别者坐近“歌筵”,参与这饯别的盛宴。上阕的三句,蝉声“急”意味着归人心急,“少留”意味不愿久留,“归骑”暗示归心似箭,“促”是坐近,却也暗示着催促上路的心情,字句之间透露出晏殊迫切归京的心情。

  下片选取了筵席间话别的情景来呈现离别的情意。作者犹如摘录了友人的话来营造现场感。“为别”二句可视为送别者对晏殊的寄语。

  一劝他“莫辞金盏酒”。因为这酒杯中盛满了挚情厚意;二劝他“须近玉炉烟”,希望他回朝后应尽可能多接近皇帝,才能仕途平稳。这直白的言语在离别时分丝毫不显做作,也没有世故庸俗之感,只是朋友间诚朴的心声。送别的话大概也浇中了晏殊复杂的心绪块垒,于是他深长地感慨“不知重会是何年”,向歌筵中的友人们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这首小令内容虽取自普通的日常生活场景,然叙事婉转,立意含蓄,语言清雅不腻,确是一篇淡雅内敛之作。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二晏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第21页

huànshā ·shàng西fēngchán

yànshū sòngdài 

shàng西fēngchán láiqīngshī湿hónglián shāoliúguīyán 
wèibiéjīnzhǎnjiǔ cháojìnyān zhīchónghuìshìnián 
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
故人栖(qī)东山¹,自爱丘壑(hè)美。
译文:老友栖身嵩山,只因爱这山川之美。
注释:¹东山:东晋谢安隐居的地方,这里借指元丹丘山居。
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
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
译文:大好的春光,却空林独卧,白日高照也不起。
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
松风清襟(jīn)袖,石潭洗心耳¹
译文:松风徐吹,似清除襟袖中的俗气;石潭水清,清洗心里耳中的尘世污垢。
注释:¹洗心耳:洗心,《易·系辞》: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洗耳,据《高士传》记载,尧要让天下给许由,许由不答应,跑到嵩山隐居起来;尧找到他,又要让他做九州长,许由不愿意听,就在颖水里洗耳朵,表示尧的话污了自己的耳朵。
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
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
译文:羡慕你啊,无忧无虑,静心高卧云霞里。

  这首诗的头两句,先用东山表明故人隐居的事实和山居对他的意义,再写山壑之美和故人的喜好。这样交代一句,下面就不再写景了。

  中间四句刻画故人的形象,还在年富力强的时候,故人就高卧山林,太阳老高了,还不起床,这是一个疏懒的人的形象。古人所谓的高士就是这样的,他们鄙弃功名利禄,追求闲云野鹤般的人生境界。“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两句运用古典故事来刻画这个形象的精神风貌,将故人比作古代隐士高人,意境深远;松涛阵阵,伫立在风中的听者心有会意;石潭清清,住在它旁边的观者心耳早已清净。其人格之高洁,尽在不言之中。前两句是画肉,这两句是画骨,这样,诗人笔下的形象不但有形态,而且有精神,于是就具有了人格魅力,具有了诗人仰慕的人格魅力。其实,这也是诗人是在刻画他心目中的理想的形象,追求功成身退,隐居山林的生活。

参考资料:
1、 纪准.李白诗赏读.北京市:线状书局,2007年:57-58页

有来雝雝,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於荐广牡,相予肆祀。假哉皇考!绥予孝子。
¹²(yōng)³,至止肃肃。相辟公,天子穆穆。於(wū)¹⁰¹¹广¹²¹³,相¹⁴¹⁵肆祀(sì)¹⁶。假¹⁷哉皇考¹⁸!绥(suí)¹⁹予孝子²⁰
译文:一路行进很从容,到达庙堂肃又恭。助祭都是公和侯,主祭天子诚又敬。进献一头大公牛,助我摆好献神灵。伟大光明的先父,安抚孝子的心灵。
注释:¹有:语助词。²来:指前来祭祀的人。³雝雝:和谐貌。⁴至止:到达。⁵肃肃:严肃恭敬貌。⁶相:助。这里指助祭的人。⁷维:是。⁸辟公:指诸侯。⁹穆穆:容止端正肃穆貌。¹⁰於:赞叹声。¹¹荐:进献。¹²广:大。¹³牡:指大公牛等雄性牲口。¹⁴相:助。¹⁵予:周天子自称。¹⁶肆祀:陈列祭品而祭祀。肆,陈列。¹⁷假:大。¹⁸皇考:对已死去父亲的美称。¹⁹绥:安,用如使动。²⁰予孝子:主祭者自称。
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绥我眉寿,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宣哲¹维人²,文武维后³。燕及皇天,克(jué)。绥我眉寿,介¹⁰以繁祉(zhǐ)¹¹,既右¹²烈考¹³,亦右文母¹⁴
译文:臣子个个明道理,君主文武全能行。上天安宁又快乐,能让子孙都昌盛。祈求赐予我长寿,保佑多福有吉庆。已劝父王来歆享,再劝母后也来尝。
注释:¹宣哲:明达聪智。²人:臣也。³后:君主。⁴燕:安。指周国治民安,上天无灾异降临。⁵克:能。⁶昌:兴盛。⁷厥后:其后,指后代子孙。⁸绥:安。一说同“赉(lài)”,赐予。⁹眉寿:长寿。¹⁰介:助,佑。¹¹繁祉:多福。¹²右:通“侑”,权酒食之意。一说即“佑”,指受到保佑。¹³烈考:对已故父亲的美称。烈,言其功。一说光明。¹⁴文母:指有文德的母亲。旧以为指周文王之妃太姒。

  周王室虽然还不能如后世中央集权王朝那样对全国进行牢固有效的控制,但周王毕竟身为天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诸侯们还是要对之尽臣下的职责;实质性者如发生兵事时的勤王,礼仪性者如祭祀时的助祭。这首诗的开头写的便是诸侯助祭的情况。

  因后世有“肃穆”一词,往往容易导致诗中“肃肃”“穆穆”属同义或近义的误会。其实两词含义用来颇有区别。“肃肃”是说助祭诸侯态度之恭敬,不仅是对祭祀对象——当时周天子的已故祖先,而且是对居祭祀中心地位的周天子本人;“穆穆”则既表周天子祭祀的端庄态度,又表其形态的盛美与威严。这样理解,二词分别用于助祭者(诸侯)、主祭者(天子),方可谓恰如其分。而那些丰盛的祭品(广牡),或为天子自备,或为诸侯所献,在庄严的颂乐声中,由诸侯协助天子陈列供奉。一个祭典,既有丰盛的祭品,又囊括了当时的政治要人,可见其极为隆重。

  《毛诗序》说,《周颂·雝》是“禘大祖(即后稷)”,但诗中明言所祭为“皇考”“烈考”,其说难通。朱熹《诗集传》认为“皇考”指文王,“孝子”是武王,其说近是。以武王之威德功勋,召诸侯或诸侯主动来助祭,不仅不难,而且势在必然。不过,这种有诸侯相助祭祀皇考的典仪虽然始自武王,武王之后也会沿用,如成王祭武王、康王祭成王都会采用《周颂·雝》所描写的诸侯助祭形式。这种形式,既表现周天子在诸侯中的权威,也表现诸侯的臣服,成为周王室政权巩固的标志。周王室自然乐于定期显示这一标志。至于后来周王室力量衰落,渐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乃至诸侯纷纷萌生觊觎九鼎之心,恐怕这种标志的显示便难乎为继了。

  “天哉皇考”以下八句,是祈求已故父王保佑之辞,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宣哲维人,文武维后”,即臣贤君明,有此条件,自可国定邦安,政权巩固,使先人之灵放心无虞。二是“克昌厥后”,这与《周颂·烈文》《周颂·天作》中的“子孙保之”意义相似,对照钟鼎文中频频出现的“子子孙孙永保用”及后世秦始皇的希望其后代“万世而为君”,读者不能不对上古(后世亦同)国君强烈追求己姓政权的绵延留下深刻印象。与这一点相比,“燕及皇天”(即使是虔诚的)和“眉寿”“繁祉”只能是陪衬而已。

  这首诗是父母同祭的,因此说“既右烈考,亦右文母”,但“文母”的陪衬地位也很明显,这又是父系社会的必然现象。以这样内容的两句结尾是周颂中唯一之例,透露出《周颂·雝》是祭祀后撤去祭品的乐歌的信息,并为诸多《诗经》注疏、研究者所公认。按理说,每一祭典都有撤去祭品这一程序,撤祭诗不会仅此一首,既然现 在《诗经》只收录了《周颂·雝》,可见《诗经》的整理删定者(旧说为孔子)认为它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篇。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73-675

yōng

míng xiānqín 

yǒuláiyōngyōng zhìzhǐ xiāngwéigōng tiān jiànguǎng广 xiāng xiàzāihuángkǎo suíxiào 

xuānzhéwéirén wénwéihòu yànhuángtiān chāngjuéhòu suíméishòu寿 jièfánzhǐ yòulièkǎo yòuwén 

达人轻禄位,居处傍林泉。
达人¹²禄位,居处傍林泉³
译文:俞太中对于追求功名利禄视若鸿毛,居住在依林傍泉的幽静之处。
注释:逸人:隐士。诗人书其屋壁的友人,就是一位名叫俞太中的隐士。¹达人:通达知命的人,指友人俞太中。²轻:轻看,藐视。³林泉: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洗砚¹鱼吞墨,烹茶鹤避烟²
译文:他常去流泉洗砚,使得那里的鱼儿总是吞咽黑黑的墨水。他点火煎茶,炉边的仙鹤一见就赶紧跑开(怕被熏黑羽毛)。
注释:¹“洗砚”句: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典故,形容俞太中治学的勤奋,因为天天洗砚台,以致池水都成了墨汁,水里的鱼当然就只能“吞墨”了。²“烹茶”句:极写俞太中的高雅,宋人讲究茶道,沏茶时要以刚烧开的三滚之水冲泡茶叶,称为烹茶,而仙鹤有灵性,为了不被烟熏黑了羽毛,在主人烧水时就从主人身边跑开了,连豢养的仙鹤都知道自重羽毛,主人的高雅可想而知。
娴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
(xián)¹惟歌圣代²,老不恨流年。
译文:闲暇时他就用美好的诗词歌颂时鱼,就算人渐渐地衰老,也不觉得遗憾。
注释:¹娴:文雅美好。²圣代:封建时代的文人指称所处的时代。
静想闲来者,还应我最偏。
静想闲来者,还应我最偏¹
译文:静下来时想想那些有闲情的人,应当还是我最心境偏僻。
注释:¹偏:指心境偏僻。

  此诗抒写的是淡于功名利禄,远离尘嚣世俗的闲淡之情。诗人以潇洒之笔,写幽居之趣,意象清奇,境界高远。全诗风格冲淡,笔致空灵。

  “达人轻禄位,居处傍林泉。”写的是这位友人远离尘世的过着隐居生活。世人多追求禄位,这位达人却视之轻如鸿毛。他结庐在依林傍泉的地方,那里听不见尘世间的喧闹,又得以时时徜徉在深林流泉之间,优战游哉。此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具体描绘这种生活和心境:友鱼鹤,伴砚墨,品茶赋诗,老之将至而无憾。“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是说俞太中治学的勤奋,因为天天洗砚台,以致池水都成了墨汁,水里的鱼当然就只能“吞墨”了。俞太中的高雅,宋人讲究茶道,沏茶时要以刚烧开的三滚之水冲泡茶叶,称为烹茶,而仙鹤有灵性,为了不被烟熏黑了羽毛,在主人烧水时就从主人身边跑开了,连豢养的仙鹤都知道自重羽毛,主人的高雅可想而知。这位逸人到流泉洗砚,就招得鱼儿争先恐后地吞咽着黑黑的墨水。他点火煎茶,熏得那站在炉边的鹤来不及地避开。生活闲散自由,心境也闲逸安宁,令诗人忘了尘世外的一切。

颈联“娴惟歌圣代”。北宋初年,朝廷对这些清雅隐士颇为爱赏,常有征召。不赴召的人,则予以殷勤劳问,如林逋便曾受宋真宗“诏长吏岁时劳问”。魏野自己,也在真宗西祀时被召过,不过他“抱琴逾垣而走”了。俞太中也有过此种际遇,因此闲暇之时,也不忘作诗吟咏当时的“深恩厚泽”。隐者清心寡欲,随缘自适,一切听任自然,故而“老不恨流年”。韶华流逝,老之将至,也不觉得遗憾,他是一个无所忧虑、自得其乐的隐逸人。

  颔联、颈联中,诗人把友人的隐逸生活勾画得如此细致生动,闲情逸致临摹得如此精微真切,其原因在于,他与这位友人是同道,也是一位隐士。所以尾联便把诗人自己也拉入诗中,他从自身措辞,作者代为友人设想:静着的时候,想想那些有闲暇而来的人,还应当算我最心境偏僻。这种把自己拉入诗中,从自身出发,代友人设想的写法,更突出了自己与友人不好名利、喜欢脱离世俗过隐逸生活的志趣。

  赵与虤《娱书堂诗话》评价说,魏野的诗“冲淡闲逸”、“警句甚多”。此诗笔致潇洒飘灵,诗境冲淡闲逸,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所作。警句“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语言虽然浅显,但意境却很深;既富诗情,又具画意,是诗中的佳对。

参考资料:
1、 周慧珍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7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向夕临大荒¹,朔(shuò)²(zhěn)归虑³
注释:¹大荒:指极其偏远荒僻的地方。²朔风:北风。³轸归虑:意为归家的思虑使人心痛。轸:痛。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lǔ)¹猎长原,翩(piān)²傍河去。
注释:¹虏骑:指塞北匈奴骑兵,此处指突厥等少数民族骑兵。²翩翩:形容马骑轻疾的样子。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边声¹摇白草,海气²生黄雾。
注释:¹边声:边地所特有的声响。²海气:指湖泊上的雾气。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虽投定远¹笔,未坐将军树。
注释:¹定远:指定远侯班超。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早知行路难¹,悔不理章句。
注释:¹行路难: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秋草马蹄轻,角弓¹持弦²急。
注释:¹角弓:指用兽角装饰的硬弓。²持弦:张弦。
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去为龙城¹战,正值胡兵袭。
注释:¹龙城: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在今蒙古国境内。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长风金鼓¹动,白露铁衣湿。
注释:¹金鼓:分别指钲和鼓,是古时军中用于号令的两种乐器。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四起愁边声,南庭¹时伫立。
注释:¹南庭:指南匈奴单于的住处。
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断蓬¹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注释:¹蓬: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xiàn)涩。
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诗表达了一位投笔从戎多年的老战士因功业志向难酬而产生的一时懊悔之情。前八句主要写傍晚边塞的荒凉景象,写得情景交融,凄凉孤寂。最后,诗人借用典故,抒发了功业难成,歧路彷徨的矛盾心情。“悔”虽是一时激愤之语,但细细体味,亦在情理之中,传达出更多的辛酸与无奈。

  第二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边塞征战中的思归之苦。诗人用凝重的色彩描绘了战争的惨烈与悲壮及边塞萧索荒凉的风光景物,在景物描写中寄寓了长年戍边征战的将士们的思乡情结,写得苍劲旷远,意蕴深长。语言的锤炼,更是炉火纯青,在一系列极意铺陈之后于篇末点出戍卒的思归之情,读来更为撕心裂肺,凄怆感人。

cóngjūnxíngèrshǒu

wángchānglíng tángdài 

xiànglínhuāng shuòfēngzhěnguī 
píngshāwàn fēiniǎo宿chù 
lièchángyuán piānpiānbàng 
biānshēngyáobáicǎo hǎishēnghuáng 
bǎizhànfēngchén shíniánshuāng 
suītóudìngyuǎn wèizuòjiāngjūnshù 
zǎozhīxíngnán huǐzhāng 

qiūcǎoqīng jiǎogōngchíxián 
wèilóngchéngzhàn zhèngzhíbīng 
jūnhénghuāng zhànhānjiāng 
chángfēngjīndòng báitiěshī湿 
chóubiānshēng nántíngshízhù 
duànpéngzhuǎn hányànfēixiāng 
wànyúnshāzhǎng píngyuánbīngxiàn 
wéiwénhànshǐ使huán xiàngdāohu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