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年秋始去,今年秋复来。
故年秋始去,今年秋复来。
译文:感觉去年的秋天才刚刚过去,今年秋天就又来临。
露浓山气¹冷,风急蝉声哀。
译文:山中露水浓重云雾弥漫,让人生寒,秋风中蝉在声声悲鸣。
注释:¹山气:山中的云雾之气。
鸟击初移树,鱼寒欲隐苔。
鸟击浓移树,鱼寒欲隐苔。
译文:鸟儿受袭击后,开始移树隐身,鱼儿因天寒欲隐水草之下。
断雾时通日,残云尚作雷。
断雾时通日,残云¹尚作雷。
译文:阳光不时从断断续续的烟雾中透下来,天上几朵残云飘散,偶尔还传来隐隐雷声。
注释:¹残云:零散稀疏的云。

bēiqiūshī--yáng广guǎng

niánqiūshǐjīnniánqiūláinóngshānlěngfēngchánshēngāi

niǎochūshùhányǐntáiduànshítōngcányúnshàngzuòléi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感觉去年的秋天才刚刚过去,今年秋天就又来临。

山中露水浓重云雾弥漫,让人生寒,秋风中蝉在声声悲鸣。

鸟儿受袭击后,开始移树隐身,鱼儿因天寒欲隐水草之下。

阳光不时从断断续续的烟雾中透下来,天上几朵残云飘散,偶尔还传来隐隐雷声。

注释

山气:山中的云雾之气。

残云:零散稀疏的云。

杨广

杨广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华阴人(今陕西华阴)人,生于隋京师长安,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麽。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的次子,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公元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 4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光老去,恨年年心事,春能拘管。永日空园双燕语,折尽柳条长短。白眼看天,青袍似草,最觉当歌懒。愔愔门巷,落花早又吹满。
春光老去,恨年年心事,春能拘管。永日¹空园双燕语,折尽柳条长短。白眼看天,青袍似草²,最觉当歌懒。愔³愔门巷,落花早又吹满。
译文:春天已经过去,可恨年年的心事,都被春天管束着。空寂的花里整日只有双燕的呢喃,长长短短的柳条也都被折尽了。用白眼望着青天,身上穿着春草般的青衫,也懒得去听楼外的歌声。冷落萧然的门庭院落,落花早已被吹得满地皆是。
注释:丁酉清明: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清明,时作者坐馆杭州汪氏听雨楼。¹永日:整天。²青袍似草:化用《古诗》“青袍似春草,长条从风舒。”句意,这里的“青袍”也包含“青衫”之意,即指学子所穿之服。唐李商隐《春日寄怀》:“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³愔:幽深寂静。宋周邦彦《瑞龙吟》:“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凝想烟月当时,饧箫旧市,惯逐嬉春伴。一自笑桃人去后,几叶碧云深浅。乱掷榆钱,细垂桐乳,尚惹游丝转。望中何处,那堪天远山远。
凝想烟月当时,饧(táng)¹旧市,惯逐嬉春伴。一自笑桃人去后²,几叶碧云深浅。乱掷(zhì)(yú)钱,细垂桐乳³,尚惹游丝转。望中何处,那堪天远山远。
译文:细想当年的烟月生活,在旧市上听卖糖老人的吹箫声,和伙伴儿一起春游嬉戏。自从伊人去后,只有几缕深浅的云彩相依伴。榆钱在空中漫天飞舞,乳形的桐子低垂长吊着,撩拨起旅人的相思之情,如游丝般千回百转。远远望去,所思之人在何方?我不堪忍受这看不到尽头的天和山。
注释:¹饧箫:卖糖人所吹的箫。《诗经·周颂·有瞽》:“箫管备举。”郑玄笺:“箫,编小竹管,如今卖饧者所吹。”²一自笑桃人去后:意调意中人离去之后,只留下怅惘的回忆。唐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³桐乳:桐子,状如乳形。⁴游丝:空中的蛛丝。

bǎilìngdīngyǒuqīngmíng--è

chūnguānglǎohènniánniánxīnshìchūnnéngguǎnyǒngkōngyuánshuāngyànzhéjǐnliǔtiáozhǎngduǎn

báiyǎnkàntiānqīngpáoshìcǎozuìjuédānglǎnyīnyīnménxiàngluòhuāzǎoyòuchuīmǎn

níngxiǎngyānyuèdāngshítángxiāojiùshìguànzhúchūnbànxiàotáorénhòuyúnshēnqiǎn

luànzhìqiánchuítóngshàngyóuzhuǎnwàngzhōngchùkāntiānyuǎnshānyuǎn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芦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罗绮(qǐ)¹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²去。浦(pǔ)映芦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³
译文:春天即将结束,满城的人身着罗琦去到那百花洲上游赏美景。洲岸和岸边的野花互相映衬。看不到花的尽处和岸的尽处,恍惚之间好似身处通往往理想境界的小路。
注释:¹罗绮:罗和绮。多借指丝绸衣裳。²寻芳:游赏美景。³桃源路:通往理想境界之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莫怪山翁聊逸豫(yù)¹。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译文: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只会安逸享乐,功名的“得”和“失”乃是时运注定,连那黄莺都懂得唱新声,花蝶懂得新舞。那都是上天赋与它们的本能 怎么能要求我辈就没有欢乐的情绪呢!
注释:¹逸豫:安逸享乐。

  【定风波】的开头是“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是说穰城里虽然“罗绮满城”花花绿绿,但是春天已近逝去,于是到百花洲上寻找春天的美好景色。百花洲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呢?“浦映□花花映浦”,美极了。“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这种美好境界无边无际,走进去好象突然走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去“世外桃源”的路上的境界一般。这上片,字面上的意思是,城里的春天景色即将逝去,没什么好景致,到城外游咏之地寻美景吧;而那里,景致确实很好,真如世外桃源一般。换句话说,对城市的生活已没什么兴趣,必须离开城市,到山林原野之间去,那里远比这表面繁华的城市生活来得好。这表明了范仲淹对官场生活已经厌倦,对表面稳固的朝庭存在着反感,想离开朝庭,离开官场,寻找他途,退隐归田去,希望过陶渊明式的生活。(我想,这可能就是他屡次请贬的原因之一。)这是上片的思想感情的实质。所以,下片紧接着说:“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替自己的这种思想进行辩解,认为他想这样做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最后说,“莺解新声蜨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在词的意境上是写对景色的欣赏,实际上是表白自己去退隐归田是很愉快的、很乐观的、很自然的。

  这首词,反映了范仲淹在仕途受阻、政见受挫之时,其本阶级(中、小地主)软弱的一面的作用下,有退隐的念头,乍看起来,这种念头是不符合范仲淹的思想实际的。范仲淹“每感激天下事,奋不顾身”(宋史),“公少有大节,其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趍舍,其所为,必尽其力。曰:‘为之自我者,当如是,其成与否,有不在我者,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哉?’”。(《范文正公集》《褒贤集:神道碑铭》)可是我认为,范氏的世界也是有矛盾的,以上所引的活只道出了它的一面(而且是主导一面)。范仲淹消极低沉的时候也是有的,只是不很严重而已。这是因为他是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他所代表的阶级——中、小地主——在当时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地位都是不巩固的,虽然有上升的积极要求,却是很软弱的;他所处的时代是沉闷的时代。(关于范仲淹有积极一面和消极一面,从以上分析的三首词中亦可看出来,上面的分析也或多或少作了些说明,读者要更进一步了解这种两面性的具体情况,实质和根源,可参阅马茂元的《范仲淹的词》一文,我完全赞同马氏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也许有人会说,他既然在五十七岁左右有这种消极退隐思想,可是他在58岁时怎么能写出《岳阳楼记》这样积极的散文呢?不错,《岳阳楼记》是篇积极的作品,但我正要以它作为旁证,说明范仲淹在知邓州时(五十七、八岁)思想上消极面积极极面有着激烈的斗争,而斗争的结果是积极面占了上风。《岳阳楼记》写了两种人在洞庭湖两景色面前所表现的两种不同情绪,实际上与他自己的思想有关。他年轻时,生气勃勃,积极进取。后来三遭贬职(知邓州就是其中一次——知邓州前充边任),知邓州时,年纪老了,由此,他有一些消极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岳阳楼记》最后强调“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自己的矛盾着的两种思想倾向对立斗争的结果,积极一面占了上风了,他过去一贯的积极处世的思想复活了。所以他在末了说:“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否定了消极一面,希望、鼓励自己向古仁人看齐,希望、鼓励自己比古仁人更进一步。他在这时思想斗争的结果是积极一面占了上风,但当时的消极一面却在【定风波】中记录下来了。

花正芳,楼似绮,寂寞上阳宫里。钿笼金锁睡鸳鸯,帘冷露华珠翠。
花正芳,楼似绮¹,寂寞上阳宫²里。钿笼³金锁睡鸳鸯,帘冷露华珠翠
注释:¹绮(qǐ):有花纹的细绞。这里是形容画楼。²上阳宫:唐代宫名,在东都(洛阳)禁苑之东,遗址在今河南洛阳市。唐玄宗时,杨贵妃得宠,排斥有姿色的宫女,有些宫女在上阳宫里被关闭了几十年,头发都白了。白居易有《上阳白发人》诗,专咏此事。³钿笼:用金箔饰的鸟笼。⁴露华珠翠:露珠在草上如翠珠粒粒。
娇艳轻盈香雪腻,细雨黄莺双起。东风惆怅欲清明,公子桥边沉醉。
娇艳轻盈香雪腻¹,细雨黄莺双起。东风惆怅欲清明,公子桥边沉醉。
注释:¹香雪腻:香雪借代为女子的皮肤。腻:细腻光润。
这首词写宫女的寂寥。上片写上阳宫女,正当妙龄,寂寞倚楼,空对鸳鸯,难耐露重帘冷。下片写其倚楼所见,雨细莺飞,大有辜负娇艳丽质的感叹。于是产生了后两句叛逆的假想:还不如伴那浪荡的公子,踏青郊外,桥边沉醉!词中透露出对宫女们冷落身世的无限同情。
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¹马足轻。使君莫忘霅(zhá)²女,还作阳关肠断声³
译文:春光明媚的济南城,雪后的天色刚刚放晴。骑行到龙山镇中,顿觉马蹄轻盈。李太守千万不要忘记霅溪畔的歌女,她曾不时地唱出令人肠断的《阳关》歌声。
注释:¹龙山:济南郡城东七十里的龙山镇。²霅溪:水名,在今浙江湖州境内。³阳关肠断声:引用李商隐《赠歌妓二首》之一:“断肠声里唱阳关”。

  一、二句写雪后初霁,济南在望时的心情。将到济南时,见到大雪之后初次放晴,苏轼心中豁然开朗,不由赞叹济南的春光美好。苏轼刚到济南城东六十里处的龙山镇,便感到马蹄轻快了。这两句是即景而兼即事,并且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以及旅况的叙述,传达出轻松、欢快的心情,而这同即将与友人李常相见是分不开的。“马足轻”,应是从王维《观猎》诗“雪尽马蹄轻”一句变化而来,既关合自己风雪载途的旅况,与前句“雪初晴”相照应,又是借物写人,体现出人的轻快的心情,所以显得自然入妙。

  三、四句重提旧事,写当年湖州歌女送别的深情,并提醒李常不要忘怀。其所以如此着笔,一是因为李常来齐州前,曾任湖州知州,而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由杭州赴密州任时,又曾过访李常于湖州,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第二,此处写歌女(其社会身份是歌妓)送别,与唐、宋时代特殊的文化背景有关。写歌女临别时极度伤心(“肠断声”),带有夸张的成分,因而又成为苏轼、李常二人之间的戏谑之辞。第三,苏轼借写湖州歌女伤别,来表达自己的怀友之情。这是一种“请客对主”的写法,歌女尚且如此,何况苏轼别后怀思。而且提到湖州歌女,也会勾起李常对旧日会面与交往的联想,而使友谊的温馨油然而生。

  全词,以夸张、引用的写作手法,记录了苏轼要与友人李常重逢时的喜悦之情,和对过去苏轼、李常二人离别时情景的追思。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392-394

yángguān··gōng--shì

nánchūnhǎoxuěchūqíngcáidàolóngshānqīng使shǐjūnwàngzhàháizuòyángguānchángduànshēng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营高压汉营春。(营 一作:宫)
铁马¹云雕(diāo)²³绝尘,柳营高压汉营春。(营 一作:宫)
译文:云旗飘战马嘶尘头滚滚,大军浩荡直奔长安古城。
注释:¹铁马:铁骑,指强大的军队。²云雕:指画有虎熊与鹰隼的旗帜。雕:一本作“骓”。³久:一本作“共”。⁴绝尘:指行军速度极快。⁵柳营:细柳营,西汉周亚夫屯兵之地,这里比喻诸葛亮的军营。⁶汉营:指西汉长安宫殿。营:一本作“宫”。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天清杀气¹屯关右²,夜半妖星³照渭(wèi)滨。
译文:函谷关西战鼓号角正响,一颗将星坠落渭水之滨。
注释:¹杀气:战争氛围。²关右:函谷关以西的地方,在今陕西省中部地区。³妖星:古人认为天上若有彗星或流星一类的东西出现,就预示着灾难的降临。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下国¹卧龙²空寤(wù)主,中原逐鹿³不由人。
译文:蜀国卧龙空自忠心耿耿,统一大业终究难以完成。
注释:¹下国:指偏处西南的蜀国。²卧龙:指诸葛亮。³中原逐鹿:争夺政权,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逐:一本作“得”,得鹿比喻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获得胜利。
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象床锦帐¹无言语,从此谯(qiáo)²是老³臣。
译文:神龛里的遗像默默无语,只好让那谯周随意而行。
注释:¹象牙锦帐:五丈原诸葛亮祠庙中神龛里的摆设。锦:一本作“宝”。²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今四川阆中)人,曾任蜀汉光禄大夫,在诸葛亮死后深得后主刘禅宠信。公元263年(蜀汉炎兴元年)魏入蜀,劝刘禅降魏,遂被封为阳城亭侯。在晋官至散骑常侍。³老:一本作“旧”。

  此诗开头气势凌厉。蜀汉雄壮的铁骑,高举着绘有熊虎和鸷鸟的战旗,以排山倒海之势,飞速北进,威震中原。“高压”一词本很抽象,但由于前有铁马、云雕、柳营等形象做铺垫,便使人产生一种大军压境恰似泰山压顶般的真实感。“柳营”这个典故,把诸葛亮比作西汉初年治军有方的周亚夫,表现出敬慕之情。三、四两句笔挟风云,气势悲怆。“天晴杀气”,既点明秋高气爽的季节,又暗示战云密布,军情十分紧急。在这样关键的时刻,灾难却降临到诸葛亮头上。相传诸葛亮死时,其夜有大星“赤而芒角”,坠落在渭水之南。“妖星”一词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无比痛惜。

  前四句全是写景,诗行与诗行之间跳跃、飞动。首联写春,颔联便跳写秋。第三句写白昼,第四句又转写夜间。仅用几组典型画面,便概括了诸葛亮最后一百多天里运筹帷幄、未捷身死的情形,慷慨悲壮,深沉动人,跌宕起伏,摇曳多姿。温庭筠诗本以侧艳为工,而此篇能以风骨遒劲见长,确是难得。后四句纯是议论,以历史事实为据,悲切而中肯。

  诸葛亮竭智尽忠,却无法使后主刘禅从昏庸中醒悟过来,他对刘禅的开导、规劝没有起什么用。一个“空”字包蕴着无穷感慨。“不由人”正照应“空寤主”。作为辅弼,诸葛亮鞠躬尽瘁,然而时势如此,他实在难以北取中原,统一中国。诗人对此深为叹惋。诸葛亮一死,蜀汉国势便江河日下。可是供奉在祠庙中的诸葛亮像已无言可说,无计可施了。这是诗人从面前五丈原的诸葛亮庙生发开去的。谯周是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老臣”两字,本是杜甫对诸葛亮的赞誉:“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用在这里,讽刺性很强。诗人暗暗地把谯周误国降魏和诸葛亮匡世扶主作了对比,读者自然可以想象到后主的昏庸和谯周的卑劣了。诗人用“含而不露”的手法,反而收到了比痛骂更强烈的效果。

  整首诗内容深厚,感情沉郁。前半以虚写实,从虚拟的景象中再现出真实的历史画面;后半夹叙夹议,却又和一般抽象的议论不同。它用历史事实说明了褒贬之意。末尾用谯周和诸葛亮作对比,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系蜀国安危于一身的独特地位,也加深了读者对诸葛亮的敬仰。

guòzhàngyuán--wēntíngyún

tiěyúndiāojiǔjuéchénliǔyínggāohànyíngchūn

tiānqīngshātúnguānyòubànyāoxīngzhàowèibīn

xiàguólóngkōngzhǔzhōngyuánzhú鹿yóurén

xiàngchuángjǐnzhàngyáncóngqiáozhōushìlǎoch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