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官绂绣,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蛛语蚕曰:“尔¹饱食终日以至于²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裹³。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jué)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¹⁰,天子衮(gǔn)¹¹,百官绂(fú)¹²,孰¹³非我为?汝乃枵(xiāo)¹⁴而营¹⁵,口吐经纬¹⁶,织成网罗,坐伺¹⁷其间,蚊虻(méng)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¹⁸蛛者寡矣夫!
译文:蜘蛛对蚕说:“你每天吃饱桑叶一直到老。口中吐出纵横交叉的蚕丝,金光灿灿,使它牢固地裹住于己。蚕妇将你们放入到沸腾的水中,抽取成为长丝,最后毁了你的身躯和茧壳。你口吐银丝的绝技恰恰成了杀死于己的手段,这样做不是太愚蠢了吗?”蚕回答蜘蛛说:“我固然于寻死路,但我所吐的丝,可以织成精美的绸缎,帝王穿的礼服,百官祭祀时所穿的礼服,哪个不是我吐的丝做成的呢?你现在空腹制造(网),吐出纵横交叉的丝织成网,在那上面等候着。看见经过的蚊、虫、蜂、蝶没有不杀了它们的,只为(让)于己(吃)饱。巧妙是巧妙啊,多么残忍啊!” 蜘蛛说:“(如果)为别人着想就做你,(如果)为于己着想就宁可做我!” 唉,世上做蚕不做蜘蛛的人少啊!
注释:¹尔:你。²至于:到。³固之自裹:使……坚固。⁴操:拿着。⁵沸汤:开水;蚕妇缠丝时先要将茧子在开水中煮。⁶厥:代词,同“其”,自己。⁷然则:虽然如此...那么...。⁸适:恰好。⁹固:固然。¹⁰文章:指带花纹的织品。¹¹衮龙:龙衣,古时帝王的礼服。¹²绂绣:祭祀时穿的礼服。¹³孰:哪一样。¹⁴枵腹:空腹。¹⁵营:营生,谋生。¹⁶经纬:织物的纵线叫经,横线叫纬。¹⁷伺:等待。¹⁸为:作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蜘蛛对蚕说:“你每天吃饱桑叶一直到老。口中吐出纵横交叉的蚕丝,金光灿灿,使它牢固地裹住于己。蚕妇将你们放入到沸腾的水中,抽取成为长丝,最后毁了你的身躯和茧壳。你口吐银丝的绝技恰恰成了杀死于己的手段,这样做不是太愚蠢了吗?”蚕回答蜘蛛说:“我固然于寻死路,但我所吐的丝,可以织成精美的绸缎,帝王穿的礼服,百官祭祀时所穿的礼服,哪个不是我吐的丝做成的呢?你现在空腹制造(网),吐出纵横交叉的丝织成网,在那上面等候着。看见经过的蚊、虫、蜂、蝶没有不杀了它们的,只为(让)于己(吃)饱。巧妙是巧妙啊,多么残忍啊!” 蜘蛛说:“(如果)为别人着想就做你,(如果)为于己着想就宁可做我!” 唉,世上做蚕不做蜘蛛的人少啊!

注释

尔:你。

至于:到。

固之自裹:使……坚固。

操:拿着。

沸汤:开水;蚕妇缠丝时先要将茧子在开水中煮。

厥:代词,同“其”,自己。

然则:虽然如此...那么...。

适:恰好。

固:固然。

文章:指带花纹的织品。

衮龙:龙衣,古时帝王的礼服。

绂绣:祭祀时穿的礼服。

孰:哪一样。

枵腹:空腹。

营:营生,谋生。

经纬:织物的纵线叫经,横线叫纬。

伺:等待。

为:作为。

江盈科

江盈科

江盈科(1553—1605),字进之,号绿萝山人。湖南桃源人,明万历二十年进士,先后历任长洲县令、大理寺正、户部员外郎、卒于四川提学副使任上。是明朝晚期文坛“公安派”的重要成员之一,诗文理论主张为文应抒发当时代个人的真性情,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法,极力赞成灵性说。 ▶ 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当涂解印后一日,郡中置酒,呈郭功甫。
当涂¹解印后一日,郡中置酒,呈郭功甫(fǔ)²
译文:免去当涂太平州知州职后一天,同僚为我在郡中摆设酒席,我写下这首词送给郭功甫。
注释:¹当涂:地名,今属安徽省马鞍山市。²郭功甫:即郭祥正,字功甫,自号谢公山人、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北宋诗人。
凌歊台上青青麦,姑孰堂前馀翰墨。暂分一印管江山,稍为诸公分皂白。
凌歊(xiāo)¹上青青麦,姑孰堂²前馀(yú)(hàn)墨。暂分一印管江山³,稍为诸公分皂白。
译文:凌歊台上长满青色的麦子,姑孰堂前只留下了佳篇名章。我暂且做官隐居,稍为百姓分辨是非。
注释:¹凌歊台:又作陵歊台,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城关镇(姑孰),在黄山塔南。²姑孰堂:当涂地名。姑孰:当涂古名。翰墨,义同“笔墨”,指文辞。³管江山:“吏隐”的代称,把做官作为隐居的一种手段,不以公务为念,优游江湖,怡情山林,亦官亦隐。
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谁分宾主强惺惺,问取矶头新妇石。
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谁分宾主强惺(xīng)¹,问取矶头新妇石²
译文:江山依旧,浮云碧天,昨天的主人今天成了客人。谁要勉强把主客分个一清二白,那就去问江边的“新妇石”吧。
注释:¹惺惺:此处意谓清醒、明白。²新妇石:即望夫山。

  该词从当涂的名胜古迹写起。开头两句概括了当涂的山川风物。缀以“青青麦”三字,引发读者“黍离麦秀”的联想。《史记·宋微子世家》写到殷商旧臣“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遂作《麦秀》之诗,诗云:“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青青麦”字面上又是用《庄子·外物》所引的逸《诗》:“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昔时高台离宫,而此时麦苗青青,透露出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呈孰本是当涂县的古名,呈孰溪流贯其中,呈孰堂凌驾溪上,颇得山水之胜。所谓“馀翰墨”,实即感叹昔人已逝,只留下了佳篇名章。这两句寄寓了山谷宦海浮沉的无尽感慨,无论是称雄一世的帝王,还是风流倜傥的词客,都已成历史的陈迹,只有文章翰墨尚能和江山共存,垂之久远。接下来两句写出知太平州。经过迁谪的动荡磨难,忧患馀生的作者已把做官一事看得十分淡漠,所以他把此事只称为“管江山”、“分皂白”。再加上一个“暂”字,一个“稍”字,更突出了这种淡然超脱的态度。

  下片开头两句概括了九日罢官的戏剧性变化,与上两句适成对照,大有物是人非之慨。“江山”承上而来,山川形胜,碧天浮云,着一“空”字,是因为“昨日主人今日客”,本来要“管江山”、“分皂白”的主人,一下子成了“诸公”的客人了!这一句集中揭示了政治生活的反常和荒廖,它运用当句对,一句之中既构成今昨主客的鲜明对比,语气斩截,强调了变化之突兀,其中有感叹、不平、讥讽、自嘲,内涵颇为丰富。最后两句则展现了作者自我解脱的感情变化。新妇石是千百年来历史的见证,阅尽了人世沧桑,但见人间的升沉荣辱都只如过眼烟云,本无须有是非彼此之分。“谁分宾主”句,看似作者劝大家无分宾主,尽欢一醉,深乃用“万物之化,终归齐一”的老庄哲学来作自我解脱。

  这首词旷达超然之中发泄了牢骚不平,最后仍归结为物我齐一,表现出作者力图老庄哲学中寻求解脱的思想倾向。一个“暂”字表现出作者不以进退出处萦怀的超脱。变化的万物本来只是“道”运行中表现出的一种暂时形式,故宜随形任化,淡然自若,不入于心。但一夜突变,毕竟难堪,所以还是不免有牢骚,最后又用齐物论否定牢骚,达于解脱。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94

lánhuālìng··língxiāotáishàngqīngqīngmài--huángtíngjiān

dāngjiěyìnhòujùnzhōngzhìjiǔchéngguōgōng

língxiāotáishàngqīngqīngmàishútángqiánhànzànfēnyìnguǎnjiāngshānshāowèizhūgōngfēnzàobái

jiāngshānjiùyúnkōngzuózhǔrénjīnshuífēnbīnzhǔqiángxīngxīngwèntóuxīnshí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¹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至高的品性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让自己停留在人们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水是很接近“道”的。最善的人,所处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因为不与人争,故于做人处事时,不会过于彰显一已的立场,而招至或激化矛盾。
注释:¹上善:至高。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因此,圣人致力于解决温饱,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所以要有所取舍。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
译文: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豫(yù)¹兮,若冬涉川²;犹³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孰(shú)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译文: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
注释:¹豫:一种野兽的名称,它性多疑,在此指迟疑谨慎的意思。²川:小河。³犹:一种野兽。⁴涣:疏散。⁵朴:未经雕琢的木头。
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孰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译文: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译文: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bì)而新成。
译文: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译文: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所以圣人掌握万事归一的法则,可以治理天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译文:不单凭自己所见,反能看得清楚,不自以为是,反而受尊敬,不自我夸耀,反能见功劳,不自高自大,反能长久。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是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译文:踮起脚尖想提高自己的高度,反而会站不稳。把正常的两步并作一步走路,反而不会走快。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只凭着自己的主意去判断事情,反而不会分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大自满的人反而不会长久。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译文: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劳,妄自尊大的人不会长进。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译文:上面的行为都是多余、累赘不堪的东西,就如同剩饭、赘瘤一样,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避免它,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善行无辙(zhé)迹;善言无瑕(xiá)(zhé);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译文:有德君王为民做事不留痕迹(人民不会发现);发布法令没有瑕疵(人民也不会知道);为民谋划不用器具(会自然繁荣);关城门不用栅梢(敌人)不可开;与邻国结交不用约定无人能离解。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译文:所以圣人总是以善对待人民,无人可弃;以善用物,无物可弃。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译文:所以说“以善待人的君王”是“不以善待人的君王”的老师;“不以善待人的君王”是“以善待人的君王”的借鉴。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如果不敬重老师,不爱惜借鉴,虽有聪明才智治国之时也完全迷惑,这就是我所谓的妙招。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译文:真实的话往往不好听,好听的话往往不真实。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译文:会辩论的人不强词夺理,强词夺理的人不会辩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译文:明白大道规律的人不会自认渊博,自认渊博的人不会明白大道规律。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译文: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译文: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¹在东海²,头事鬓(bìn)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³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xuān)(miǎn),遗恨寄沧洲
译文: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只有音乐可以减轻我的离愁别绪。谢安既出山用世,本想功成名就后退隐东山。不料抱病还京,未遂初志。入西州城(在今江宁县西)时,深以为憾。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
注释:东武:指密州。子由:苏轼之弟文学家苏辙字。彭门:指徐州。此曲:指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词。¹安石:谢安,字安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臣,以功封建昌县公,死后赠太傅。²东海: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面濒临大海,故称东海。³丝竹:泛指管弦乐器。⁴西州:指西州城,即古扬州城。⁵雅志:指退隐东山的高雅的志趣。⁶轩冕:古代官员的车服。借指做官。⁷沧洲:水滨,古代多用以指隐士的住处。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¹,须早计,要褐裘(qiú)²。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zhé)迟留³。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译文: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注释:¹岁云暮:即岁暮。云,语助词。²要褐裘:指换上粗布袍,意为辞官归乡,作普通百姓。³迟留:逗留,停留。刘玄德,刘备。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发端明点“安石”,领起上半阕。词人的写作角度比较独特,既不写他经天纬地的才能,也不写他建功立业的辉煌,而是写他人生的另一侧面。劈头就写谢安中年出仕的尴尬:他本来隐居会稽,踏上仕途时鬓发已开始染上秋霜,令人吃惊。再写人情的难堪:人到中年,与亲友相别时觉得难舍难分,于是借音乐来抒写离愁。而后突出他一向抱有的功成身退的心愿: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语气多么肯定,多么坚决,确实是对史书中所谓“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晋书》)数语准确的表述。而结果却是“扶病人西州”,这就反跌出困於轩冕不遂雅志的“遗恨”。这种“遗恨”,便是作者引出的鉴戒——“不早退”。词中的“困轩冕”只是一个文雅的或婉转的说法,实际上(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贪恋功名富贵是联系在一起的。

  下阕述怀,设想早日“退而相头之乐”。换头“岁云暮”三字承上转下,“岁暮”当指年华老大,“早计”是对“遗恨”而言,其内容便是“要褐裘”,亦即辞官归隐,过平民生活。以下七句是由此产生的设想:在归乡的千里长途中,每逢山水名胜或有贤主、良朋接待之类好的去处,可以随意逗留,尽情游乐,不必如官场中人因王命在身而行道局促,一层:我带着醉意唱歌时你跟着唱和,我因醉酒倒下时你要搀扶我,——只有酒是可以使人忘怀得失的,二层:这样,有雄心大志的人会瞧不起我们,那就悉听尊便好了,我们只管走自己的路,三层:这种种设想,情辞恳切,言由中发,有如骏马驻坡,不可遏止,充分表现出词人对辞官归隐而享弟兄“相头之乐”的夙愿。“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极写想象中“退而相头之乐”的情态,简直是对二人的“合影”。篇末“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两句,反用典故,并非真要趋同胸无大志的庸人,而只是强调素愿的坚定不移,这体现了用典的灵活性。

  同《南乡子》(东武望余杭)、《醉落魄》(分携如昨)、《减字木兰花》(贤哉令尹)等词作一样,这首词着重表现了苏轼前期思想的另一面,虽然“功成名遂”尚未实现,出仕思想仍占上风,但在某种程度上徘徊于出处之间,却是可以肯定的。早在嘉祐五年(1060)苏氏弟兄寓居怀远驿时,即有“夜雨对床”,“为闲居之乐”(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引、《再祭亡兄端明文》等)的口头约定,这一回正是对前约的重申,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其弟的安慰,词中流露出深厚的兄弟之情。不过,他在诗词中不断表达的这种归卧故山的雅志,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苏辙词中的“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倒成了他们此后生活的写照。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精品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124-128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15-417
3、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216-217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¹林。
译文:翡翠鸟栖息于南海之滨,雌雄相伴比翼树林间。
注释:¹珠树:即三珠树,古代传说中的树名。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译文:哪里知道美人的心思,对它的珍爱不下于黄金。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
译文:在炎热的南国被杀害,珍丽的羽毛被放在宫殿之中。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yǐ)(nǐ)¹光首饰,葳(wēi)(ruí)²烂锦衾。
译文:美丽的翠羽制成的首饰光艳夺目,用羽毛装饰的被褥绚丽多彩。
注释:¹旖旎:本为旌旗随风飘扬貌,引申为柔美貌,犹言婀娜。²葳蕤: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岂不在遐远,虞(yú)¹²忽见寻。
译文:难道南海还不算遥远么,可是猎人们还是罗网追杀而来。
注释:¹虞:虞人(周礼执掌打猎的官名)。²罗:罗网。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译文:因为自己有才华,却反被才华所累,可叹这珍禽翡翠鸟也遭此厄运!

gǎnshīsānshíshǒuèrshísān--chénziáng

fěicuìcháonánhǎixióngzhūshùlínzhīměirénjiāoàihuángjīn

shāshēnyánzhōuwěitángyīnguāngshǒushìwēiruílànjǐnqīn

zàixiáyuǎnluójiànxúnduōcáixìnwèilèitànzhēnqín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望君烟水¹阔,挥手泪沾巾。
译文: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
注释:¹烟水:茫茫的水面。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飞鸟¹(mò)何处²,青山空向人³
译文: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注释:¹飞鸟:比喻远行的人。²没何处:侧写作者仍在凝望。没:消失。³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长江一帆远,落日¹五湖²春。
译文: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注释:¹落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²五湖:这里指太湖。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谁见汀(tīng)¹上,相思愁白蘋(pín)²
译文: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注释:¹汀洲:水边或水中平地。²白蘋: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这是首送别诗,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友人已乘舟向烟水迷蒙的远方驶去,但诗人还在向他洒泪挥手送别。渐渐地,看不见友人的旅舟了,江面上鸟在飞着,不知它们要飞往何处;远处只有青山默默地对着诗人。朋友乘坐的船儿沿长江向远处去了,诗人在斜阳里伫立,想象着友人即将游五湖的情景。就这样离别了,不知有谁知道诗人对朋友的悠悠相思。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恨,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爵不详)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友人此刻又如何,读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第三句是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没”字,暗扣“望”。“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真诚的友情不同于一般的客套,它不在当面应酬,而在别后思念。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这使人联想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与徐庶分别时的情景。

  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别后更谁相伴?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回曲跌宕之中,见出诗人借景抒情的功力。

  五六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当指太湖)畔后休止。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于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

  诗的最后,又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苹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10-411

jiànbiéwángshínányóu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wàngjūnyānshuǐkuò huīshǒulèizhānjīn 
fēiniǎochù qīngshānkōngxiàngrén 
chángjiāngfānyuǎn luòchūn 
shuíjiàntīngzhōushàng xiāngchóubáipí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