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愁春尽向花索,不谓耽花情已癖。意中每作俟时思,多方滋树培春脉。
日愁春尽向花索,不谓耽花情已癖。意中每作俟时思,多方滋树培春脉。
悲秋有友晓相过,似于春事都有责。徙倚花间聊徘徊,指点春光倍怜惜。
悲秋有友晓相过,似于春事都有责。徙倚花间聊徘徊,指点春光倍怜惜。
人来乃说载花舟,溯流宛在浮春壁。携我披衣一观之,君翻为主我为客。
人来乃说载花舟,溯流宛在浮春壁。携我披衣一观之,君翻为主我为客。
几株芳艳出李桃,数本青青留竹柏。与君次第共平章,平分春色使君择。
几株芳艳出李桃,数本青青留竹柏。与君次第共平章,平分春色使君择。
为爱深红爱浅红,可怜瘦白怜肥白。红白阶前何纷纷,午光欲炽炎光赫。
为爱深红爱浅红,可怜瘦白怜肥白。红白阶前何纷纷,午光欲炽炎光赫。
花容懒惰如吾疲,贤哉主人急张席。谁能对此不花留,更许同人为春炙。
花容懒惰如吾疲,贤哉主人急张席。谁能对此不花留,更许同人为春炙。
传杯颇令花欲酡,移樽每见春难却。北海床头不易空,孟遵门内多藏轭。
传杯颇令花欲酡,移樽每见春难却。北海床头不易空,孟遵门内多藏轭。
花前莫问醉与醒,取醉为君君莫逆。君赋梅花令客酬,我馀竹马从儿策。
花前莫问醉与醒,取醉为君君莫逆。君赋梅花令客酬,我馀竹马从儿策。
壶奕分曹费黄昏,东墙日影正西掷。有友狂奔意若何,临桥脱履似飞舄。
壶奕分曹费黄昏,东墙日影正西掷。有友狂奔意若何,临桥脱履似飞舄。
举手终当恕醉人,连裾仍向子京宅。一丘曲折劳跻攀,十武仍须上山屐。
举手终当恕醉人,连裾仍向子京宅。一丘曲折劳跻攀,十武仍须上山屐。
含思转袂觅初筵,天镜溶溶窥岸帻。忽闻窦外大声呼,把臂登堂相肘掖。
含思转袂觅初筵,天镜溶溶窥岸帻。忽闻窦外大声呼,把臂登堂相肘掖。
屡舞傞傞向余歌,自誇一饮川吸百。白眼观天卮未倾,惊座雄谈顿冰释。
屡舞傞傞向余歌,自誇一饮川吸百。白眼观天卮未倾,惊座雄谈顿冰释。
独馀子云双鬓皤,主人歌骚扬拟易。庭花相对寂无言,舍花欲去念花只。
独馀子云双鬓皤,主人歌骚扬拟易。庭花相对寂无言,舍花欲去念花只。
出门不辞主不知,一天明月印归迹。看花得酒步月归,花月与酒称三益。
出门不辞主不知,一天明月印归迹。看花得酒步月归,花月与酒称三益。
閒步幽墀问我花,悠然不觉沁心魄。叮咛此意寄来春,好留烟景记今夕。
閒步幽墀问我花,悠然不觉沁心魄。叮咛此意寄来春,好留烟景记今夕。

kànhuāyǐnsòngěrqīngzhāimài--guōzhī

chóuchūnjǐnxiànghuāsuǒwèidānhuāqíngzhōngměizuòshíduōfāngshùpéichūnmài

bēiqiūyǒuyǒuxiǎoxiāngguòshìchūnshìdōuyǒuhuājiānliáopáihuáizhǐdiǎnchūnguāngbèilián

rénláinǎishuōzàihuāzhōuliúwǎnzàichūnxiéguānzhījūnfānwèizhǔwèi

zhūfāngyànchūtáoshùběnqīngqīngliúzhúbǎijūngòngpíngzhāngpíngfēnchūn使shǐjūn

wèiàishēnhóngàiqiǎnhóngliánshòubáiliánféibáihóngbáijiēqiánfēnfēnguāngchìyánguāng

huārónglǎnduòxiánzāizhǔrénzhāngshuínéngduìhuāliúgèngtóngrénwèichūnzhì

chuánbēilìnghuātuózūnměijiànchūnnánquèběihǎichuángtóukōngmèngzūnménnèiduōcángè

huāqiánwènzuìxǐngzuìwèijūnjūnjūnméihuālìngchóuzhúcóngér

fēncáofèihuánghūndōngqiángyǐngzhèng西zhìyǒuyǒukuángbēnruòlínqiáotuōshìfēi

shǒuzhōngdāngshùzuìrénliánréngxiàngzijīngzháiqiūzhéláopānshíréngshàngshān

hánzhuǎnmèichūyántiānjìngróngróngkuīànwéndòuwàishēngdēngtángxiāngzhǒu

suōsuōxiàngkuāyǐnchuānbǎibáiyǎnguāntiānzhīwèiqīngjīngzuòxióngtándùnbīngshì

ziyúnshuāngbìnzhǔrénsāoyángtínghuāxiāngduìyánshěhuāniànhuāzhǐ

chūménzhǔzhītiānmíngyuèyìnguīkànhuājiǔyuèguīhuāyuèjiǔchēngsān

xiányōuchíwènhuāyōuránjuéqìnxīndīngníngláichūnhǎoliúyānjǐngjīn

郭之奇

郭之奇

郭之奇(1607年-1662年),字仲常,号菽子,又号正夫、玉溪。广东揭阳县榕城东门(今广东揭阳市榕城区)人。为南明大臣,历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相当宰相)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率军转战闽粤滇黔抗清,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广西桂林为清将韦永福所俘,翌年殉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节。 ▶ 14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三日¹入厨下,洗手作羹(gēng)²汤。
译文:婚后第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作羹汤。
注释:¹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²羹:泛指做成浓汤的菜肴。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未谙(ān)姑食性¹,先遣(qiǎn)²小姑³尝。
译文: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注释:¹“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谙: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²遣:让。³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

  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诗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画眉入时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的。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妇的精细。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券的。她需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夫婿么,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而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请“尝”。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姑嫂之间,嫂是尊长。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情事各别,均应服从于规定情景。这两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写得细腻传神。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由于诗人善于描写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几笔便勾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xīnjiàniáng

wángjiàn tángdài 

sānchúxià shǒuzuògēngtāng 
wèiānshíxìng xiānqiǎnxiǎocháng 
烟轻雨小。紫陌香尘少。谢客池塘生绿草。一夜红梅先老。
烟轻雨小。紫陌(mò)¹香尘²少。谢客³池塘生绿草。一夜红梅先老。
注释:¹紫陌:多称京城的道路。²香尘:芳香之尘。 ³谢客:南朝宋谢灵运小字客儿,时人称为谢客。
旋题罗带新诗。重寻杨柳佳期。强半春寒去后,几番花信来时。
(xuán)题罗带新诗。重寻杨柳佳期。强半¹春寒去后,几番花信²来时。
注释:¹强半:过半。²花信:春花开时,有风应期而来,称花信或花信风。
这是一首伤春惜别的词。上片写春光归去匆匆,一夜细雨轻烟过后,池塘草绿,红梅变老,春天也就过去了。下片写离愁缠绵不断,只有通过做诗题句以追怀相聚的美好时光。而当春寒去后,花信风轮番吹拂之时,那离别相思的愁绪更是难以排遣的。池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孟夏¹草木长,绕屋树扶疏(shū)²
译文: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
注释:¹孟夏:初夏。农历四月。²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众鸟欣(xīn)有托¹,吾亦爱吾庐。
译文:鸟儿为有了依托的地方而高兴,我也喜爱我的茅庐。
注释:¹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众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译文: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穷巷隔深辙(zhé)¹,颇(pō)回故人车²
译文: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注释:¹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²颇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欢然 一作:欢言)
欢然¹(zhuó)春酒,摘我园中蔬。
译文:(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
注释:¹欢然:高兴的样子。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¹
译文: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注释:¹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泛览¹周王传²,流观³山海图
译文: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
注释:¹泛览:浏览。²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³流观:浏览。⁴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俯仰¹终宇宙²,不乐复何如? 
译文:(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注释:¹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²终宇宙:遍及世界。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

  诗的最后4句概述读书活动,抒发读书所感。诗人在如此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流览《山海经图》。“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叙周穆王驾八骏游四海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图》是依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的图。从这里的“泛览”、“流观”的读书方式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只是把读书作为隐居的一种乐趣,一种精神寄托。所以诗人最后说,在低首抬头读书的顷刻之间,就能凭借着两本书纵览宇宙的种种奥妙,这难道还不快乐吗?难道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

  本诗抒发了一个自然崇尚者回归田园的绿色胸怀,诗人在物我交融的乡居体验中,以纯朴真诚的笔触,讴歌了宇宙间博大的人生乐趣,体现了诗人高远旷达的生命境界。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群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诗人起笔以村居实景速写了一幅恬静和谐而充满生机的画面:屋前屋后的大树上冉冉披散着层层茂密的枝叶,把茅屋掩映在一派绿色中,满地的凄凄绿草蓬勃竞长,树绿与草绿相接,平和而充满生机,尽情的展现着大自然的和谐与幽静。绿色的上空鸟巢与绿色掩映的地上茅屋呼应,众多的鸟儿们环绕着可爱的小窝歌唱着飞来飞去,重重树帘笼罩的茅屋或隐或现,诗人踏着绿草,徜徉在绿海中,飘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任性自得中感悟着生命的真谛。这是互感欣慰的自然生存形态,是万物通灵的生命境界,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四月天耕种基本结束,乘农闲之余,诗人偷闲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衣食是生命必备的物质需求,诗人自耕自足,没有后顾之忧,无须摧眉折腰事权贵,换取五斗粮,在精神上得到自由的同时,诗人也有暇余在书本中吮吸无尽的精神食粮,生活充实而自得,无虑而适意,这样的生活不只是舒畅愉悦,而且逍遥美妙。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身居偏僻陋巷,华贵的大车一般不会进来,偶尔也有些老朋友来这里享受清幽。“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根据下文的语境应分两句解,上一句是说身居偏僻陋巷隔断了与仕宦贵人的往来。下一句中的“颇回”不是说因深巷路窄而回车拐走,而是说设法拐进来的意思,根据本文语境“颇回”在这里应当是“招致”的意思。老朋友不畏偏远而来,主人很是高兴,拿出亲自酿制的酒,亲自种的菜款待朋友,这里除了表示对朋友的热情外,同时含有诗人由曾经的士大夫转为躬耕农夫自得的欣慰。这是诗人对劳动者与众不同的观念突破,诗人抛弃做官,顺着自己“爱丘山”的天性做了农夫,在世俗意识中人们是持否定与非议的。诗人却以“羁鸟恋旧林”世俗超越回归了田园,是任性自得的选择,且自耕自足衣食无忧,是值得赞美的事。这里凸显诗人以自己辛勤的劳动果实招待朋友,不但欣慰自豪,而且在感情上更显得厚重与真挚。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这里一语双关,既写了环境的滋润和美,又有好风吹来好友,好友如好雨一样滋润着诗人心田的寓意。“泛览周王书,流观山海图”,这里“泛览”“流观”写的非常随心所欲,好像是在轻松愉悦地看戏取乐一样。诗人与朋友在细雨蒙蒙,微风轻拂中饮酒作乐,谈古论今,引发了诗人对闲余浏览《山海经》《穆天子传》的一些感想,诗人欣慰地对朋友说:他不仅是在皈依自然中觅到了乐趣,还在《六经》以外的《山海经》与《穆天子传》的传说中领略了古往今来的奇异风物,诗人的人生境界不但在现实中得到拔高,而且还在历史的时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升华,这俯仰间的人生收获,真使人欢欣无比!

  与诗人生命交融一体的不仅是草木飞鸟,还有共享良辰美景的朋友,诗人体验到不仅是融入自然的怡然兴致,还有书中带来的时间长河中积淀的风物赏识,这样的人生快乐,在昏昏然的官场上是无法得到的。诗人在与天地与古今与人与物的交融中,合奏出宇宙运行中至高至美的欢乐篇章。

  此诗貌似信手拈来的生活实况,其实质寓意深远,诗人胸中流出的是一首囊括宇宙境界的生命赞歌。

shānhǎijīng ·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mèngxiàcǎozhǎng ràoshùshū 
zhòngniǎoxīnyǒutuō ài 
gēngzhòng shíhuánshū 
qióngxiàngshēnzhé huírénchē 
huānránzhuóchūnjiǔ zhāiyuánzhōngshū  (huānránzuò huānyán )
wēicóngdōnglái hǎofēngzhī 
fànlǎnzhōuwángzhuàn liúguānshānhǎi 
yǎngzhōngzhòu  
雨合飞危砌,天开卷晓窗。
雨合飞危砌,天开卷晓窗。
齐平联郭柳,带绕抱城江。
齐平联郭柳,带绕抱城江。

  “宿云”为夜晚的云气,宿云亭是重庆市开州区盛山的一景观,作者以此寄寓自己,抒发情怀。

  “雨合飞危砌”。“合”乃聚集,雨合就是雨大之意,风雨交加。“飞”表明雨在风中飘舞的形态。“危砌”就是高墙,这里指宿云亭,有修建在地势陡峭险峻的危壁上的含义。它描写的是这一场很大的风雨,雨中夹风,风急送雨,风雨交集,笼罩在烟雨朦胧中。表明了此亭的险峻和多雨雾浓的气候特征。

  “天开卷晓窗”。“天开”云开雾散。“卷”拉开、卷起的动作。“晓”天亮。本句说明雨后天晴,天空亮堂,卷帘开窗,描绘的是古朴民风。显示城中的居民们拉卷起窗台上的帘子,让窗外的光线照进来,给予室内明亮,引申意义为老百姓渴望当政者带来光明。

  “齐平联郭柳”。“齐平”整齐,平正。“联”是连接成一片。“郭”指远处围着城的墙。它指雨停风住,烟雾缭绕的云雾正在渐行散开,俯瞰河边的开州府,遥见城墙和护城河边上的杨柳。隐含着杨柳作为城市绿化和风景树的生态景观。

  “带绕抱城江”。“带”是长条物,飘带或彩带。“绕”意弯曲迂回,指的是东河(清江)和南河(澎溪河)。“抱”环抱的意思。“江”指江河,以及长江。把婉亭曲折的河水比作绸带,将城市环抱,两条大河在山脚下(城池)汇集,向东流入长江(虽然曲折坎坷无所畏惧,溪河注江,最后归大海,寓意为大家团结齐心,终究会日子越过越好)。

  韦处厚紧扣开州府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特征,从而把山、水以及城联系起来,似乎看到掩映在波光粼粼水中生机苍翠画面,尽享人在画中,画在人中的诗、情、画意。吟诵品味,其乐无穷,我油然而生对千年古诗的感悟:

  诗人登山赋诗,寄情于山水之间,文字凝练,内容丰富,讲究对仗、押韵,取材、立意和表现手法清新自然,从这儿可窥探他整个山水诗的文人风骨及艺术风貌。同时,反映到他爱国忧民、深入实地、体察社情,站得高、看得远,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不气不馁的内涵和心态;彰显出他寻幽览胜、乐而忘忧,豁达开明、胸襟坦荡,蕴含哲思、旨趣深遂的气度和魅力;体现了他无论身居何处,不畏艰难、斗志昂扬、气势宏大、志气非凡,简直有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之韵致和意境。

shèngshānshíèrshī宿yúntíng--wéichùhòu

fēiwēitiānkāijuǎnxiǎochuāngpíngliánguōliǔdàiràobàochéngjiāng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¹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译文: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今日送别,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我又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自己飘零已久,赋归无日,自成天涯孤凉客。
注释:¹凭:凭仗,烦请。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yīn)勤且更尽离觞(shāng)¹。此身如传(chuán)(shè)²,何处是吾乡。
译文:哪里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分伤愁。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一样辗转流离,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注释:¹离觞:离杯,即离别的酒宴。²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苏轼爱妻王弗自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嫁到苏家以后,一直很细心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苏轼于婚后五年开始宦游生涯,王弗便在苏轼身边充当贤内助。苏轼性格豪爽,毫无防人之心,王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于逢迎的所谓“朋友”,夫妻感情极为深笃。不料到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这对苏轼来说,打击非常之大。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凭将清泪洒江阳”,凭,凭仗,烦请。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所谓“悲凉”,意蕴颇丰。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状了。

  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结尾两句,苏轼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此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歇拍“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对此,顾随评曰:“人有丧其爱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词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当初没你。’常人闻之,或谓其彻悟,识者闻之,以为悲痛之极致也。此词结尾二句与此正同。”(《顾随文集·东坡词说》

línjiāngxiān ·sòngwángjiān

shì sòngdài 

wàngquèchéngláishízǎi yīnjūnwèimiǎnliáng píngjiāngqīnglèijiāngyáng shānzhīhǎozài bēiliáng 
zuòshàngbiéchóujūnwèijiàn guīláiduàncháng yīnqínqiěgèngjìnshāng shēnchuánshè chùshìxi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