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眺西山色,苍然风物繁。渔樵秋草路,鸡犬夕阳村。
独眺西山色,苍然风物繁。渔樵秋草路,鸡犬夕阳村。
积水明荒泽,閒云度广原。阮宣今已矣,沽酒共谁论。
积水明荒泽,閒云度广原。阮宣今已矣,沽酒共谁论。
谢榛

谢榛

谢榛(1495~1575)明代布衣诗人。字茂秦,号四溟山人、脱屣山人,山东临清人。十六岁时作乐府商调,流传颇广,后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以声律有闻于时。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为“后七子”之一,倡导为诗摹拟盛唐,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后为李攀龙排斥,削名“七子”之外,客游诸藩王间,以布衣终其身。其诗以律句绝句见长,功力深厚,句响字稳,著有《四溟集》、《四溟诗话》。 ▶ 9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介亭南畔排衙石,剥藓剜苔觅旧题。
介亭南畔(pàn)¹排衙(yá)²,剥(bō)(xiǎn)(wān)苔觅(mì)旧题。
译文:介亭南边的排衙石,剥去层层青苔寻找着旧时的题字。
注释:¹畔:旁边;边侧。²排衙石:在将台山,又名排牙石。相传吴越王钱缪来此,见怪石排立两列,如衙役拱卫,故名。
读罢南丰数行字,满山烟雨共凄迷。
读罢南丰数行字,满山烟雨共凄迷。
译文:读完南丰县的几行字,山间已弥漫着雨雾,让人顿感凄凉迷茫。

chūnjué--yóu

jiètíngnánpànpáishíxiǎnwāntáijiù

nánfēngshùxíngmǎnshānyāngòng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我兄征辽东¹,饿死青山²下。
译文:我的哥哥去东征高句丽,已经在青山下活活饿死。
注释:¹征辽东:辽东:郡、国名。战国燕置郡,辖境相当于今辽宁大凌河以东。西晋改为国。十六国后燕末地入高句丽。隋大业七年至十年(611-614),炀帝三次东征高句丽。²青山:在今辽宁义县东北。
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
今我挽龙舟¹,又阻隋(suí)(dī)²道。
译文:我今日为皇帝龙舟拉纤,被困在这千里长的隋堤。
注释:¹挽龙舟:在岸上牵引帝王所乘的船。²隋堤: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谓之隋堤。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¹今天下饥,路粮²无些³小。
译文:现如今普天下正闹饥荒,一路上已没有多少粮米。
注释:¹方:正当。²路粮:途中所需粮米。³些:少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¹可保!
译文:望前方还有长长的路程,如何能平安地返回故里?
注释:¹安:如何、怎么。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寒骨枕(zhěn)¹荒沙,幽(yōu)魂泣烟草。
译文:荒沙中的寒骨令人哀叹,幽魂野鬼在荒草中悲泣。
注释:¹枕:横躺。一作“惋”。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悲损¹门内妻,望断吾家老²
译文:家中的妻子在日夜哀伤,高堂二老不见儿的影子。
注释:¹悲损:因悲伤而瘦损。²老:长辈,老父、老母。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
安得义男儿¹,焚此无主尸²
译文:怎能遇到一位侠义之人,怜悯这不知姓名的尸体。
注释:¹义男儿:仗义的男子汉。²无主尸:设想自己死后,尸体无人料理。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引其孤魂回,负¹其白骨归!
译文:引领这个孤魂返回故乡,背负这白骨回到家中去。
注释:¹负:背,担负。

  开首四句,即以高度概括的语言、自己亲历的事实,控诉了隋炀帝发动战争和三下江都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隋炀帝在大业八、九、十三年曾三次东征高句丽,仅大业八年一次,就分十二路发兵一百一十三万余人,战死者不下三十万。接着,就以“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来说明这种灾难简直是接二连三。“龙舟”,隋炀帝南下江都时特制的一种大船,据《通鉴·隋纪》载,龙舟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共四层,上有正殿、内殿、朝堂及许多其他房屋。儿子被征去打仗饿死途中的余痛未消,自己又被征来拉纤,这已经够痛苦了,更痛苦的是也被陷入了九死一生的困境。

  “方今”以下四句,即具体叙述自己所处的困境:当今普天下的收成都不好,路上的口粮简直没有一点点(“些小”),这一去路程有三千里,路遥无粮性命怎能保,恐怕是要死在路上了。“方今天下饥”一句,似轻实重,看似在解释“路粮无些小”的原因,实则已将普天之下民不聊生的境况概括反映了出来。看来,不仅是歌者陷入了“路粮无些小”,“此身安可保”的困境,大多数纤夫、普天下的百姓,怕也都要为无粮而丧命了。

  “寒骨”以下四句,是歌者想像自己死后的情景:我的尸骨将被抛撒在荒郊野外,任凭风吹日晒;游荡异乡的孤魂,将在烟雾荒草间哭泣。家中的妻子,将因悲伤而哭坏身体;父母双亲将因盼我归去而望穿双眼。这是何等凄惨的画面。这虽是歌者设想死后的情景,但却是十分真实的。无论远征军士也罢,无论远行民夫也好,该有多少人暴死荒郊,该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兄长饿死青山、全家悲痛欲绝的情景,他都是亲历了的。因此,对自己死后的情景也就描绘逼真。

  “安得”第四句,是诉说自己惟一的希望。歌者已自料必死,且尸陈异乡,因此,他只希望能有个义气男儿,将他这无人认领的尸体焚烧,把他的骸骨运回乡里,把他的亡灵引渡回家。这歌者竟不作活着归来之想,而把能将骨骸运回作为惟一的希望,其情也可哀,其境也可知。这是他对“义男儿”的希望,同时也是对逼迫他陷入死亡境地的统治者的控诉。若无隋炀帝的重赋繁役,他何以必死。把人逼到将尸骨运回便算幸运,这是一个何等黑暗残暴的社会。

  这是一首直接表达人民悲痛和愤恨的民歌。它全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控诉了隋炀帝给人民造成的灾难,高度概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语言质朴凝重,情感真切动人。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下):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1552-1553页

wǎnzhōuzhě--míng

xiōngzhēngliáodōng饿èqīngshānxià

jīnwǎnlóngzhōuyòusuídào

fāngjīntiānxiàliángxiēxiǎo

qiánsānqiānchéngshēnānbǎo

hánzhěnhuāngshāyōuhúnyāncǎo

bēisǔnménnèiwàngduànjiālǎo

ānnánérfénzhǔshī

yǐnhúnhuíbáiguī

日落红雾生,系舟宿牛口。
日落红雾生,系舟宿牛口。
译文:日落时分,红霞满天,系住船只,打算在牛口过夜。
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
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
译文:路边古柳下,三三两两的居民倚着古柳,悠闲地聊着天。
负薪出深谷,见客喜且售。
负薪(xīn)¹出深谷,见客喜且售。
译文:砍柴归来的山民看到我们,高兴地向我们兜售刚从山上背下来的柴禾。
注释:¹负薪:指背柴,谓从事樵采之事。
煮蔬为夜餐,安识肉与酒。
煮蔬为夜餐,安¹识肉与酒。
译文:这里民风淳朴,百姓生活简单,他们熬煮蔬菜作为晚餐,并不吃酒肉。
注释:¹安:表示疑问,相当于“怎么”、“岂”。
朔风吹茅屋,破壁见星斗。
(shuò)¹吹茅屋,破壁见星斗。
译文:人们住在破茅屋里,从屋顶看出去,北风吹动,漫天星斗。
注释:¹朔风:指冬天的风。
儿女自咿嚘,亦足乐且久。
儿女自咿(yī)(yōu)¹,亦足乐且久。
译文:旁边,孩子们在开心地数着星星,大人们无不感到快乐与长久。
注释:¹咿嚘:象声词。不清晰的人语声。
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
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
译文:人生本来应该像他们这样悠闲度过,可我却不得不汲汲奔走。
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
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
译文:尘世的富贵在前方或隐或现,仿佛在向我招手,对我来说安于贫贱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谁知深山子,甘与麋鹿友。
谁知深山子,甘与麋(mí)鹿友。
译文:若不是亲眼所见,有谁相信这些山民与麋鹿为友也可以那么快乐。
置身落蛮荒,生意不自陋。
置身落蛮荒,生意不自陋。
译文:他们从容地在这蛮荒的山野安身立命,完全不会像我们这样将山野视为鄙陋。
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
今予独何者,汲(jí)¹强奔走。
译文:跟他们相比,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硬要迎着北风往尘世中去,辛苦奔走。
注释:¹汲汲:引申为急切追求。

niúkǒu

shì sòngdài 

luòhóngshēng zhōu宿niúkǒu 
mínǒuxiāng sānliǔ 
xīnchūshēn jiànqiěshòu 
zhǔshūwéicān ānshíròujiǔ 
shuòfēngchuīmáo jiànxīngdǒu 
éryōu qiějiǔ 
rénshēngběnshì wéishìwèiyòu 
guìyào耀qián pínjiànnánshǒu 
shuízhīshēnshān gān鹿yǒu 
zhìshēnluòmánhuāng shēnglòu 
jīnzhě qiǎngbēnzǒu 
怎生来宽掩了裙儿?为玉削肌肤,香褪腰肢。饭不沾匙,昨如翻饼,气若游丝。得受用遮莫害死,果诚实有甚推辞?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
怎生¹来宽掩了裙儿?为玉削(xiāo)肌肤²,香褪(tuì)腰肢³。饭不沾匙(chí),昨如翻饼,气若游丝。得受用遮莫害死,果诚实有甚推辞?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
译文:为什么宽掩了绸裙?是因为肌肤损削,玉腰消瘦。吃饭不愿沾匙,睡觉像翻饼一般折腾,呼气细微像游丝。但只要能生活在一起不害怕性命,果然是真心诚意,万死也不推辞。可惜白白地闹腾这么久,本来是结发夫妻的欢乐生活,到头来却成了彻骨的相思。
注释:¹怎生:为什么。²为玉削肌肤:因为玉体减少了肌肤,即人消瘦了。³香褪腰肢:腰肢瘦了。⁴游丝:空中飘飞的细珠丝,比喻气息微弱。⁵遮莫:即使。

  起首一问,实是自怨自艾,却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裙儿宽掩,自然是因为身体减瘦的缘故,以下接出“玉削肌肤,香褪腰肢”的答案,自在意料之中。但我们并不觉得累赘,这是因为它强调了女主角的消瘦憔悴,且从“玉”、“香”的字样中,暗示了她在此前的年轻美丽。“自从别后减容光”,古代年轻女子玉削香褪,谁都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然而本曲所写女主角相思断肠的表现却不同寻常,细腻如绘而又令人触目惊心。“饭不沾匙,睡如翻饼,气若游丝”,活画出一位吃不香、睡不着、病恹恹的多情女子的形象。这三句同往后徐再思《蟾宫曲·春情》的“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都是曲中善于言情的名句。女子忍受着相思的折磨,而作者则进一步揭示出她一往情深、至死不悔的内心世界。“得受用”的两句对仗,纯用方言口语,内容十分感人。支持着女子的信念,仅是“受用”与“实诚”,但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两点也已深得爱情真谛的精粹。末尾的三句,显示了事与愿违的结局;语中虽含怨意,却仍表现出她不甘现状,愿为争取美满理想的实现而继续作出牺牲的心志。既有缠绵悱恻的外部表现,又有坚贞不渝的内心独白,这就使读者不能不为女主角生发出深切的同情。

  值得注意的是,本曲题作《寄远》,也就是说女子的自白全都是对远方丈夫的倾诉。这样一来,女子的怨艾、诉苦、申盟、述感,都更增添了生活的真实性与个性化的色彩。“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于本身的含义外,还带上了某种似嗔似娇的情味。诗人能将闺中思妇的心理,语言表现得如此深切,是令人为之击节叹赏的。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折桂令·寄远

zhéguìlìng··yuǎn--qiáo

zěnshēngláikuānyǎnleqúnérwèixuēxiāngtuìyāozhīfànzhānshizuófānbǐngruòyóushòuyòngzhēhàiguǒchéngshíyǒushéntuīgànnàoleduōshíběnshìjiédehuāndàozuòlechèérxiāng

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
主家十二楼¹,一身当三千²
译文:我夫主家富贵豪华,高楼连云;我受到夫主的看重,宠爱集于一身。
注释:妾薄命:乐府旧题,多写欢聚不久,良人远别不返等。原诗有题注云:“为曾南丰作。”曾南丰,诗人的老师曾巩。¹十二楼:指宅第豪华,楼台高峻。²一身当三千:谓美貌而受宠爱,一人抵当所有人。
古来妾薄命,事主不尽年。
古来妾薄命,事主不尽年¹
译文:自古以来女子薄命的不知有多少,如今轮到我,侍奉夫主,不能尽自己的天年。
注释:¹不尽年:不能到生命的尽头。《庄子·养生主》:“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起舞为主寿,相送南阳阡。
起舞为主寿¹,相送南阳阡²
译文:正在轻歌曼舞为夫主祝寿,忽然间送殡南阳雨泪涟涟。
注释:¹为主寿:为夫君祝福。²南阳阡:《汉书·游侠传》:原涉父为南阳太守,父死,原涉大起冢舍,买地开道,立表署曰“南阳阡”。此代指墓地。
忍著主衣裳,为人作春妍。
忍著主衣裳,为人作春妍(yán)¹
译文:我怎忍心穿着夫主为我做的衣裳,为别人歌舞打扮强作欢颜?
注释:¹春妍:即打扮。
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有声当彻天¹,有泪当彻泉²
译文:我悲痛呼叫,声彻云天;我泪如雨下,洒到黄泉。
注释:¹彻天:响彻云天。²彻泉:下达黄泉。
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
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¹
译文:死去的人恐怕不会知道,我是这样地日日夜夜惆怅自怜。
注释:¹长自怜:惆怅悲伤无休止。
叶落风不起,山空花自红。
叶落风不起,山空花自红。
译文:残叶落地,秋风再也不能把它吹回故枝;空旷的山野中,花儿寂寞地开放,一片惨红。
捐世不待老,惠妾无其终。
捐世¹不待老,惠妾无其终。
译文:你撒手西归还不待年老,我受到你的恩惠,却已是无尽无穷。
注释:¹捐世:犹弃世。
一死尚可忍,百岁何当穷?
一死尚可忍¹,百岁²何当穷³
译文:死亡的痛苦还能够忍受,苟活世上的惨味,何时能够告终?
注释:¹一死尚可忍:《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注引《魏氏春秋》:魏明帝临死执宣王手目太子曰:“死乃复可忍,朕忍死待君。”²百岁:指活着的人剩下的岁月。³何当穷:怎么打发。
天地岂不宽?妾身自不容。
天地岂不宽?妾身自不容。
译文:谁说天不高地不广?只不过我自己不能与世相容。
死者如有知,杀身以相从。
死者如有知,杀身以相从¹
译文:死去的人如果有知觉,我一定会杀身到地下相从。
注释:¹杀身以相从:谓自杀后得以在阴世相从。
向来歌舞地,夜雨鸣寒蛩。
向来歌舞地,夜雨鸣寒蛩(qióng)¹
译文:先前歌舞繁华之地,如今是一派荒凉,只有潇潇夜雨,把凄凉的蟋蟀鸣声伴送。
注释:¹寒蛩:秋天的蟋蟀。

  陈师道的五言古诗《妾薄命》共有两首。诗人表达感情的方式是多样的,以一位侍妾悲悼主人的口吻抒写了自己对老师曾巩的悼念。要不是原诗题下有诗人自注:“为曾南丰作。”后世的读者会以为这是一首侍妾的哀歌。

  至于陈师道与曾巩的关系,宋人笔记上说得颇带传奇色彩:曾巩路过徐州,当时的徐州太守孙莘荐陈师道前往谒见,虽然送了不少礼,但曾巩却一言不发,陈师道很惭愧,后来孙莘问及,曾巩说:“且读《史记》数年。”陈师道因此一言而终身师事曾巩,至后来在《过六一堂》诗中还说:“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见陈鹊《耆旧续闻》)这种记载只是小说家之言。其实,曾、陈的师生关在史书上有明文记载,《宋史》中陈师道本传上说他“年十六,早以文谒曾巩,巩一见奇之,许其以文著,时人未之知也。留受业。”元丰年间(1078-1085),曾巩典五朝史事,举荐陈师道为史才,然而终因他未曾登第而未获准,因而,陈师道对曾巩有很深的知遇之恩。故1083年(元丰六年),当他听到曾巩的死讯后,即写下了这组感情诚挚的悼诗。

  第一首诗托侍妾之口,写主死之悲,并表达了不愿转事他人的贞心。起二句极言受主人的宠爱,“十二楼”即指十二重的高楼,鲍照《代陈思王京洛篇》中有“凤楼十二重,四户入绮窗”之句,这里是形容宫楼的高峻和豪华。“一身当三千”句,取自白居易《长恨歌》中“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意思,然以五字概括,更为精炼,所以陈师道诗最权威的注释者任渊说,此句“语简而意尽”。这正体现了陈师道诗工于锻炼和善于点化前人诗句的特点。

  “古来”二句陡然转折,主人公悲叹自己不能至死侍奉主人,与上二句连读,可谓一扬一抑。“起舞为主寿”句承首二句,“相送南阳阡”句则承三四两句。汉代原涉在南阳为父亲置办的墓地,称为“南阳阡”,因而后世以此泛指墓地。此二句以极概括的语言抓住典型事件,构成鲜明对照:本来为祝祷主人长寿而翩翩起舞,转瞬间却往坟地为他送葬。两句中意象丰赡,节奏跳动,可见诗人用墨的简炼,故陈模说,此二句“盖言初起舞为寿,岂期今乃相送南阳阡,乃不假干澹字而意自转者”(《怀古录》)。刘禹锡的《代靖安佳人怨》悼宰相武元衡遇刺,说:“晓来行哭里门外,昨夜华堂歌舞人。”也是写乐极哀来,生死的变幻无常,意境与此二句略同,然而陈师道的造语更为高古凝炼。

  白居易《燕子楼》诗说:“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着即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此诗中“忍著”二句,与白居易诗意蕴相近,但并非泛咏男女之情,而另有很深的寓意。北宋中期,政治上风云变幻,元祐党、变法派轮番掌权,所以一般士人都讳言师生关系,以避免党同伐异,受到连累。一些趋炎附势之徒,则随波逐流,诌谀权贵。陈师道此诗正是对此种风气的批判,他责问道:难道忍心穿着以前主人踢子我的衣裳,去博取他人的欢笑冯?

  末四句直抒胸臆,一腔悲慨,啧涌而出。然而死者无知,只有生者独自哀怜。整首诗便在生与死、哀与乐、有知与无知的对照中结束。

  第二首是组诗第一首的主题的延伸,表达了杀身相从的意愿,二首一气贯注。故范大士《历代诗发》评价说:“琵琶不可别抱,而天地不可容身,虽欲不死何为?二诗脉理相承,最为融洽。”

  “叶落”二句以写景起兴,然意味无穷,诗人的用意至少有三层:此二句承上文“相送南阳阡”而来,故写墓园景象,且兴起下文,此其一;又写墓地凄惨之状,以飘零之落叶与绚烂之红花相衬,愈见山野的空旷寂寥,写景状物颇能传神,并烘托出苍凉凄迷的气氛,故任渊说:“两句曲尽丘源凄惨意象。”此其二;此二句写景起兴中又带有比喻意,落叶指已逝之人,而红花喻主人公自己。但落叶飘败,花的娇艳,徒成空无。潘岳《悼亡诗》说:“落叶委埏侧,枯荄带坟隅。”这首诗以落叶比喻人的长逝,然而寓意的深刻远不及陈师道此诗,故陈模盛赞《妾薄命》中这两句说:“陈后山‘叶落风不起,山空花自红’,兴中寓比而不觉,此真得诗人之兴而比者也。”(《怀古录》)此其三。

  “捐世”以下八句一气流走,自然涌出。诗中说,主人不待年老即弃世而去,因而对我的恩惠未能到头。想来一死尚可忍受,而今后无穷的生涯怎样度过?偌大的世界,却容不得主人公微弱的一身,于是发出了最后的心声:“死者如有知,杀身以相从。”语气坚定,如铮铮誓言。此八句层层相绾,语意畅达,纯自肺腑中流出,读来不觉其浅率,唯感其真诚。

  至此感情的激烈已无以复加,全诗表面上应戛然而止了,然而“向来”二句,转以哀婉的情调结束:那以前歌声鼎沸、舞姿婆娑的地方,只留下夜雨的淅沥和蟋蟀的悲鸣,由此表达了盛时不再、人去楼空的感慨,一变前文率直奔放的激情,遂令诗意深远,避免了一览无余。这末尾的“歌舞”几句,正与组诗第一首的开头“十二楼”首尾相应,也表现了作者的匠心。

  《妾薄命》向来是被认为是陈师道的代表作,故《后山诗集》以此为冠,其原因便在于此诗集中体现了陈师道诗的风格。陈师道诗的佳处在于高古而具有真情,锻炼而以淡雅出之。这首诗造语极平淡,表面上没有用典故,不作艰深之语,只是直陈胸臆,实际上却几乎无一字无来历。任渊评价说:“或苦后山之诗非一过可了,迫于枯淡,彼其用意,直追《骚》、《雅》。”意谓他的诗须细细品味,不是一读即可明白其中用意的,这正说明,陈师道的诗在平淡的背后,有着惨淡经营的苦心。

  除了平淡典雅,精炼浓缩也是陈师道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此诗中“叶落风不起,山空花自红”等语,都以极简练的字句表达了丰富的意蕴,如前人所评,有“以少许胜多多许”的特点,故刘壎《隐居通议》说,陈师道“得费长房缩地之法,虽寻丈之间,固自有万里山河之势”。

  然而此诗最突出之处还在于用比兴象征的手法,以男女之情写师生之谊,别具风范。这种手法可追溯到《诗经》中的比兴,《楚辞》中的美人香草。这在古典诗词中是屡见不鲜的,因为男女之情最易感人。正如明人郝敬所说:“情欲莫甚于男女,声音发于男女者易感,故凡托兴男女者,和动之音,性情之始,非尽男女之事也。”(陆以谦《词林纪事序》引)托喻男女之情而实寄君臣、朋友、师生之谊的作品历代都有,但与陈师道此诗有明显血缘关系的可推张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诗中说:“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繻。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此诗是张籍为推辞李师古之聘而作,与陈师道此诗所述之事虽然不同,但抒写手法颇多相通之处。虽然后世也有人对此执不同意见,以为此诗“比拟终嫌不伦”(陈衍《宋诗精华录》),然而作为诗之一格,作为表达感情的一种方法,《妾薄命》还是有新意、有真情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