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空月寒江露白,何人船头夜吹笛?参差楚调转吴音,定
江空月寒江露白,何人船头夜吹笛?参差楚调转吴音,定
是江南远行客。
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wénlínchuánchuī--yáng

jiāngkōngyuèhánjiāngbáirénchuántóuchuīcānchàchǔdiàozhuǎnyīndìng

shìjiāngnányuǎnxíng

jiāngnánwànguījiāfēnmíngshuōbìnhuá

fēnzhécánshàngliǔjiàochuīluòlǒngtóuhuā

杨基

杨基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吴中(今浙江湖州),“吴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倍加称赏:“吾意诗境荒矣,今当让子一头地。”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 34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
橘柚(yòu)¹垂华实,乃在深山侧。
译文:橘柚挂满了美好的果实,但却生长在深山旁侧。
注释:¹柚:或作“櫾(yòu)”,果名,橙类。
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
闻君¹(hào)²我甘,窃³独自雕饰
译文:听说您喜好我的甘美,我就暗暗自个修饰起来。
注释:¹君:指某位享用者。²好:喜爱。³窃:私下,私自。⁴雕饰:雕琢文饰。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
委身¹玉盘中,历年²³见食。
译文:托身珍美光洁的玉盘,经历年月期待主人品尝。
注释:¹委身:托身。“委身玉盘”,比喻投入仕途。²历年:经历年岁。³冀:希望。
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
芳菲(fēi)¹不相投²,青黄忽改色。
译文:但主人不赏识我的美质,久搁而颜色由青变黄。
注释:¹芳菲:芳香,香气。²不相投:言不合意。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人倘¹欲我知²,因君为羽翼³
译文:倘若要人们深入了解我,还得凭借您作介绍啊。
注释:¹倘:假使,如果。²欲我知:想了解我的意思。这是“欲知我”的倒装。³羽翼:指辅佐的人或力量。

  这是一首比兴体的作品,诗人借橘柚为比,来写自己的遭际和心愿。咏橘见志,屈原早年就写有《橘颂》,其开头几句写道:“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意思是说,天地孕育的美好的橘树,它只适应南方的水土,它把根深深扎入南国的土地,再也不愿意迁徙。这显然是借以表现自己的独立不阿、洁身自好的品格。这首“古诗”的写法当受到屈原的启发,但用意却不同。

  此诗开头写道:“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前句着一“垂”字,见出佳果累累,后句以一“乃”字转折,见出所生非地、难为人知的遗憾。可见此橘并不“壹志”于“不迁”,而是觉得自己具备这样的美质,就要见食、见用。这是比喻自己本是怀才而隐居的人。

  “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这里用第一人称。这表现了橘为人知时的欣喜、投其所好的心计。一旦听说就如此这般,也见出它的急不可待。由不为人知到为人知,这是橘的命运的一大转折。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果然得以进献于某公了,托身于珍美光洁的玉盘中,更觉得殊荣莫比,这句顺承前句,有一种如愿以偿的快意。下句略作顿挫,说经历年月期待主人品尝,这既见它心情的迫切、专注,又微露主人的倦怠、冷淡,似有不祥的预兆。

  “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到底愿望还是落空了,主人不赏识它的美质。“芳菲”,是香气,“青黄”,是美色,也就是《橘颂》所云“纷媪宜修”“青黄杂糅”。一个“忽”字见出打击的沉重。似为人知、终究还不见用,这又是一大转折,也是它命运挣扎中的失败。这两句以橘柚具芳香而不能中人之意,比喻自己虽怀才而不见用,年华空掷。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这两句是在“青黄忽改色”时还希望主人见食,主人见食它才能广为人知,若否,那就没有指望了.这是它忍着满腔的痛愤向主人恳求,见出心中的委屈、痛苦。这是希望在位者推荐的意思。此时它还没有完全绝望,用语也显得较委婉,可谓哀切。

  此诗通篇将橘人格化,除头两句外,都用第一人称,让橘自我表白,它的希冀,它的用心,它的颀喜,它的怨望,表现得很是真切。《橘颂》的橘还是居于客体位置,此处已为主体,就便于曲曲传出它的内心了。此诗仅十句,组织得法,两个波折,显示了命运的挣扎情状,也易动人观感。其作者的志趣与屈原相较,自有高尚鄙俗之分,却也是那个时代士人的常情常态。吏治的腐败,察举的荒谬,士人为求进身,只得投靠当权者。攀附请托,因人成事,是汉末吏治一大特征,所以有这种诗的出现,有“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呼喊。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83-184

yòuchuíhuáshí

míng liǎnghàn 

yòuchuíhuáshí nǎizàishēnshān 
wénjūnhàogān qièdiāoshì 
wěishēnpánzhōng niánjiànshí 
fāngfēixiāngtóu qīnghuánggǎi 
réntǎngzhī yīnjūnwéi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译文:今日的春光如同昨天一样明媚,碧树绿草间,有黄鹂鸟在唧唧鸣叫。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芜然蕙(huì)¹暮,飒尔凉风吹。
译文:但突然之间,蕙草就枯萎凋零了,衰飒的秋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顿感忧伤。
注释:¹蕙草:香草名。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
天秋木叶蕙¹,月冷莎鸡²悲。
译文:已经进入秋天,树木的叶子纷纷落下,一片凄清的景象。冰冷惨淡的月光下纺织的女子正独自伤悲。
注释:¹天秋木叶蕙:《楚辞·九歌》里有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蕙。”²莎鸡:虫子名。在这里指纺织娘。又名络纬、络丝娘。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zī)¹
译文:她为群芳的逝去而感到无限忧愁,繁盛的枝叶如今都已凋落,秋露浓浓,让人感到无限落寞。
注释:¹华滋:繁盛的枝叶。

qiū

bái tángdài 

chūnyángzuó shùmínghuáng 
ránhuìcǎo ěrliángfēngchuī 
tiānqiūxià yuèlěngshābēi 
zuòchóuqúnfāngxiē báidiāohuá 
日映纱窗,金鸭小屏山碧。故乡春,烟霭隔,背兰釭。
日映纱窗,金鸭¹小屏山碧。故乡春,烟霭(ǎi)²隔,背³兰釭(gāng)
译文:曙光照射入碧纱窗里,把香炉画屏映绿。兰灯初灭的时候,缥缈着袅袅的烟絮,缭绕着我的思愁,拨动着我对故乡春色的回忆。
注释:¹金鸭:即香炉。古时燃香之炉,常常涂金为狻猊、麒麟、凫鸭等形状,里面中空,香从口出,因以动物形状名炉。²烟霭(ǎi),云气,这里指室内的烟雾。³背,这里有闭灭之意。⁴兰釭:焚兰香膏油的灯,即所谓“兰灯”“香灯”。膏,油脂。古时在燃料中渗以香料,焚时有香气喷出。
宿妆惆怅倚高阁,千里云影薄。草初齐,花又落,燕双飞。
宿妆¹(chóu)(chàng)(yǐ)高阁,千里云影薄。草初齐,花又落,燕双飞²
译文:昨日的宿妆里,还残留着昨天的愁绪。倚着高阁眺望,几片薄云漂浮在天际,草绿的时候春花已凋落,成双的燕子飞来又飞去。
注释:¹宿妆:隔夜的旧妆。²双飞,一作“双双”。

  此词写女子春日怀乡之情。上片描绘室内之景。起拍二句写晨光透过窗纱,照着室内的香炉和屏风上并碧山。这是清晓时分典型的香闺景致。“碧”字用于句末,分量特重,其意脉与下句“故乡春”相连,由屏山碧翠,联想到故乡的山水也是一派春色,非常自然。怀乡之情,自在其中。紧接着由对屏风的描摹,顺势交代女子滋生出对于自己故乡春景的思恋;然而烟霭远隔,归途渺远,只能令人徒增怨叹。“烟蔼”二句接“金鸭”而写,兰灯已灭,室内的香烟还弥漫着,眼前如雾如霭,营造出一种迷茫的愁思境界,乡思蒙上了一层愁的阴影。

  下片转写室外,紧接上片而来,写女主人公思乡的焦渴心情。“宿妆”二句写她未曾梳妆就登高眺望故乡,而所见到的是千里云影,“薄”是因遥远而显得模糊。近看则是芳草平铺,花落燕飞的暮春景色。在这景色中,女主人公惆怅的感情,已不待多言。最后三句极写暮春景象,又以“燕双飞”反衬出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凄凉。这些景色,无不加深着换头处“惆怅”二字的色彩。词的下片将思乡情怀引向更为广远的境界,而且通过云影、芳草、落花、双燕等自然景物的渲染,越发增添了鲜明生动、清新疏朗之气。结尾三句又以景结情,含思悠远,感到余韵袅袅,余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胡建次 等.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40
2、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216-218
3、 朱孝臧.花间集注评.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19

jiǔquánzi··yìngshāchuāng--wēntíngyún

yìngshāchuāngjīnxiǎopíngshānxiāngchūnyānǎibèilángāng

宿zhuāngchóuchànggāoqiānyúnyǐngbáocǎochūhuāyòuluòyànshuāngfēi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回望高城落晓河¹,长亭窗户压微波²
译文:回头望高高城楼,银河已经渐渐暗淡向西下落,长亭的窗下,渠水荡漾着层层轻波。
注释:¹晓河:指银河。²微波:指银河之波,也指长亭下水渠之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水仙欲上鲤(lǐ)¹去,一夜芙蓉²红泪³多。
译文:远别的游子像那水仙就要乘赤鲤飞升,芙蓉如面的美人一夜来流下的红泪谁知几多?
注释:¹鲤鱼:典故出自《列仙传》,一名赵国人琴高,会神仙术,曾乘赤鲤来,留月余复入水去。²芙蓉:形容女子容貌。³红泪:典故出自《拾遗记》,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用王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这是一首与情人言别的诗。题中“板桥”,指唐代汴州城西的板桥店。这里正像长安西边的渭城一样,是一个行旅往来频繁的地方,也是和亲友言别之处。

  首句的“回望高城落晓河"中,高城指汴州城,晓河指破晓时分的银河。回望汴州方向,原先斜贯中天、高悬在城头上的银河,此刻已经黯淡了,西移垂地。在破晓时分微微发白的天幕背景下,正隐现出高城的朦胧暗影。这对一年一相逢的情侣,曾经在这座高城中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所以分别之际,不免怀着留恋和怅惘的心情翘首回望,彼此都感到刚刚逝去的日子仿佛是一场遥远的梦,正像宋代秦观在一首别词中所写的那样,“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出自《满庭芳》)。“落晓河”,既明点题内“晓”字,又暗寓牛女期会已过,离别在即。而这对情侣在分离的前夜依恋话别,彻夜不眠的情景也不难想象。

  然后是“长亭窗户压微波”该句,长亭是板桥上或板桥近旁一座临水的亭阁,它既是昨夜双方别前聚会之处,也是晓来分离之处。长亭的窗下就是微微荡漾的波光,“压”字画出窗户紧贴水波的情景。在朦胧曙色中,这隐现于波光水际的长亭仿佛是幻化出来的某种仙境楼阁,给这场平常的离别涂抹上一层奇幻神秘的传奇色彩。那窗下摇漾的微波,一方面让人联想起昨夜双方荡漾难平的感情波流,另一方面又连接着烟波渺渺的去路(板桥下面就是著名的通济渠),这两方面合起来,也就是所谓“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全句写景,意境颇似牛女鹊桥,夜聚晓分,所以和首句所写的“高城落晓河”之景自然融为一片。

  如果说,一、二两句还只是在写景中微露奇幻神秘的色彩,那么三、四两句就完全进入了神话故事的意境。

  “水仙欲上鲤鱼去"这句用上了琴高典故。诗人把游子暗比作琴高,板桥长亭之下,正停靠着待发的小舟,游子由水路乘舟离去,就像乘鲤凌波而去的水仙琴高一样。在前两句所描写的带有奇幻色彩的景色引发下,这里进一步生出浪漫主义的想象,将“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的现实场景幻化成“水仙欲上鲤鱼去”的神话境界。所以这想象虽奇幻,却又和眼前景吻合,显得自然真实。《楚辞·九歌·河伯》中曾这样描写送行的场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子。”“水仙”句似受到过它的启发,只不过这首诗里所描绘的境界带有童话式的天真意趣罢了。

  最后一句“一夜芙蓉红泪多”转写送者。句子中的“红泪”暗用薛灵芸的典故,将游子暗喻为水中芙蓉,以表现她的美艳,又由红色的芙蓉进而想象出它的泪也应该是“红泪”。这种天真浪漫的想象,类似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忆君清泪如铅水”的奇想。不过这句的好处似乎主要在笔意,它是从游子的眼中来写送者,却又不直接描写送者在“晓别”时的情态,而是转忆昨夜一夕这位芙蓉如面的情人泣血伤神的情景。这就不但从“晓别”写出了夜来的伤别,而且从夜来的分离进一步暗示了“晓别”的难堪。昨夜长亭窗户之内,“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的情景,此刻板桥晓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的黯然销魂之状也就都如在眼前了。

  纵观全诗,可看得出李商隐喜欢从前代小说和神话故事中汲取素材,然后组合成充满新奇浪漫情调和奇幻绚丽色彩的诗歌,这是他作诗的一贯特点。但像这首诗这样,用传奇的笔法来写普通的离别,将现实与幻想融为一片,创造出色彩缤纷的童话式幻境,在送别诗中确实少见。前人曾说“义山多奇趣”(张戒《岁寒堂诗话》),说李商隐爱将平凡的题材写得新奇浪漫。此诗,正是体现出了李商隐这种“奇趣”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194-1195页
2、 肖剑.《唐诗鉴赏大典》.北京市:长征出版社,1999:1518-1519

bǎnqiáoxiǎobié

shāngyǐn tángdài 

huíwànggāochéngluòxiǎo chángtíngchuāngwēi 
shuǐxiānshàng rónghónglèiduō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桃源¹一向²³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lún)
译文:吕逸人隐居之地方,与尘俗世事隔绝。我专程来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
注释:¹桃源:即桃花源,此指吕逸人隐居之处。²一向: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时间。³绝:断绝,隔绝。⁴风尘:指尘俗的世事。⁵柳市:汉长安地名。此亦借指吕逸人隐居之处。⁶隐沦:隐士,隐居之人。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到门不敢题凡鸟¹,看竹²何须³问主人。
译文:来访未遇主人,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何必询问主人。
注释:¹题凡鸟:典出《世说新语·简傲》。²看竹:典出《晋书·王羲之传》。作者在此用典,也有两个意思:一是未见到主人;二是作者与主人不外,尽管主人不在家,仍可留下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³何须:何必,哪里还用。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城上青山如屋里¹,东家流水入西邻。
译文:城上的青山好像在室内一样,东邻流动的水流入西边邻居。
注释:¹屋里:室内。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闭户¹(zhù)书多岁月,种松²皆老作龙鳞(lín)³
译文: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老了,树的表皮都像龙鳞一样。
注释:¹闭户:闭门,关门。²种松:栽种松树。³龙鳞:谓古松躯干如龙鳞。这里用它来形容老松树的表皮呈现出鳞的形状,很老了。

  王维和裴迪是知交,早年一同住在终南山,常相唱和,以后,两人又在辋川山庄“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事迹未详。这首诗极赞吕逸人闭户著书的隐居生活,显示了作者艳羡“绝风尘”的情怀。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着一虚笔。于长安柳市之南寻访吕逸人,跟一实笔。一虚一实,既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又显示了作者倾慕向往的隐逸之思。

  “到门不敢题鸟,看访何须问主人。”访人不遇,本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不说,反而拉出历史故事来继续说明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凡鸟”是“凤”字的分写。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这是嘲讽嵇喜是“凡鸟”。王维“到门不敢题凡鸟”,则是表示对吕逸人的尊敬。“看访”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访,坐车直造其门观访,“讽啸良久”。而此诗“何须问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没有遇见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处,也会使人产生高山仰止之情。

  上一联借用典故,来表示对吕逸人的敬仰,是虚写。“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写吕逸人居所的环境,是实写。“城上”,一作“城外”。“青山如屋里”,生动地点明吕逸人居所出门即见山,暗示与尘市远离;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可以想见吕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环境清幽,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绝妙境地。青山妩媚,流水多情。两句环境描写,一则照应开篇的绝风尘,二则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最后从正面写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龙鳞”给“多岁月”作补充,并照应开头的“一向绝风尘”,全诗结构严谨完整。

  这首诗,句句流露出对吕逸人的钦羡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树,都为诗人所爱慕,充分表现了诗人归隐皈依的情思。描写中虚实结合,有上下句虚实相间的,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的,笔姿灵活,变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滞,颇有情味。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71-17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