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天连渚秋云夕。夕云秋渚连天碧。山远共江寒。寒江共远山。
碧天连渚秋云夕。夕云秋渚连天碧。山远共江寒。寒江共远山。
素裙飘薄雾。雾薄飘裙素。明月映波平。平波映月明。
素裙飘薄雾。雾薄飘裙素。明月映波平。平波映月明。
沈宜修

沈宜修

(1590—1635)苏州府吴江人,字宛君。山东副使沈珫之女,工部郎中叶绍袁之妻。工诗词,生三女皆能诗,母女相与题花赋草。因女死神伤而卒。绍袁集妻女之作,编为《午梦堂十集》。 ▶ 1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家住孟津河¹,门对孟津口。
译文:家住在孟津河旁,家门与孟津渡口相对。
注释:¹孟津河:指河南洛阳北部的黄河南岸一带,是“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之地,为古代交通要道。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译文:每天沿河有来自江南的小船,是否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呢?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¹自有乡²来,应知有乡事。
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注释:¹君:对对方的尊称,您。²有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有乡。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来日¹绮窗²前,寒梅³(zhuó)花未
译文: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注释:¹来日:来的时候。²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³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⁴著花未:开花没有?著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译文:看见梅花已经开了,又听见鸟儿的啼叫声。
愁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愁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译文:一颗充满忧愁的心看着春草生长,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其一:这首诗从触发、联想展开情感活动。女主人公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从门前经过;于是她就想,其中也许有从江南来的船。丈夫在江南的某地长久不归。既然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来,她想:大概书信已经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诗的结句“寄书家中否”便是这位少妇不断幻灭又不断复生的希望。 

  其二: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一时竟不知从何问起了。这句描写出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

  其三:这首诗以时序的递进、物候的变化,加深主人公的情感。“已见寒梅发”一句是对上一首询问寒梅著花的呼应。此句是女主人公失望的深深怨情。因为光景蹉跎,不能如期践约,此时在女主人公眼中,寒梅花发已由希望之光变为幻灭之色。不仅如此。便是这象征青春、爱情的春天,欣欣向荣的春天,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梅花开了,早春已过。百鸟叫了,仲春也已飞逝。现在是莺飞草长的暮春了。随着节序的推移,女主人公的心绪也由百无聊赖到终日惆怅,以至看花落泪、见月伤心了。以前,她觉得,时间过去一天,距离自己美好愿望的实现就近一日。现在完全是逆反心理:时间愈是过得快,幻灭就愈彻底,犹如滔滔日下的江河,无可如何。此时,鸟鸣,春草都变作主人公情感的对立物。诗人说女主人公是以一颗充满忧愁的心“视春草”,她看到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组.《唐诗选注上、下 》:北京出版社,1978-09:第75页

shīsānshǒu

wángwéi tángdài 

jiāzhùmèngjīn ménduìmèngjīnkǒu 
chángyǒujiāngnánchuán shūjiāzhōngfǒu 

jūnxiānglái yīngzhīxiāngshì 
láichuāngqián hánméizhuóhuāwèi 

jiànhánméi wénniǎoshēng 
chóuxīnshìchūncǎo wèixiàngjiēqiánshēng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亦知戍(shù)¹不返,秋至拭清砧(zhēn)²
译文:知道你在卫戍边疆,不会回家门。秋天到了,轻轻拂拭平平的捣衣砧。
注释:¹戍:防守边疆。²砧:捣衣石。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已近苦寒¹月,况经长别心。
译文:此时的季节,已是苦寒的月份。我们已经长期久别,时刻怀念在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宁辞捣熨(yùn)倦,一寄塞(sāi)(yuán)¹深。
译文:我不能拒绝捣衣熨衣的那份沉重的劳倦,因为要把它寄向遥远的边城。
注释:¹塞垣:这里指边塞、北方边境地带。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译文:我在家中用尽力气捶打,希望远隔千山万水的你能听到这响彻天外的声音。

dǎo

 tángdài 

zhīshùfǎn qiūzhìshìqīngzhēn 
jìnhányuè kuàngjīngchángbiéxīn 
nìngdǎojuàn sàiyuánshēn 
yòngjìnguīzhōng jūntīngkōngwàiyīn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者边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译文:这边走那边走,终日宴游寻花问柳。那边走这边走,时时歌舞贪饮金杯酒。
注释:¹者边:这边。

  王衍是五代十国时前蜀的亡国君主。他不问朝政,生活荒淫无度。这首醉妆词就是他生活的写照。词调是王衍所自创。《花草粹编》卷一引《北梦琐言》说:“蜀主衍,尝裹小巾,其尖如锥。宫妓多衣道服,簪莲花冠,施胭脂夹脸,号‘醉妆’,衍作《醉妆词》。”

  词极写恣意游宴的乐趣。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这首词开头几句是说,这边走那边走,终日宴游寻花问柳。

  “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后几句是说,那边走这边走,时时歌舞贪饮金杯酒。

  为了透彻而极致的写出宴游的乐趣,作者采用民歌中常常运用的重沓交错的手法,从而构成回环往复的形式,创造了一个处处花柳,触目芳菲的环境,表现了流连赏玩,耽于淫乐的情景。

  “者(即这)边走,那边走”,这是略呈变化的重叠复沓。而“那边走,者边走”,则不仅本身重叠复沓,而且和前者又形成参差交错的特点。再加之它们稍被间开,而全词又是不分片的小令,一气直下,所以词既顿挫有致,又特别显得珠圆流走,音节上十分谐婉。“只是寻花柳”和“莫厌金杯酒”,因为被复沓句隔开,造成一种偏宕之致。它们前后的出现,表达了赏景和酣饮之间互为因果关系。而“只是”、“莫厌”二词,则又将人流连于良辰美景,沉溺于赏心乐事的一种极端的追求欲望表现了出来,这种沉浸于醉生梦死的颓废情绪是很强烈的。

zuìzhuāng--yǎn

zhěbiānzǒubiānzǒuzhǐshìxúnhuāliǔ

biānzǒuzhěbiānzǒuyànjīnbēijiǔ

洞口谁家?木兰船系木兰花。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
洞口谁家?木兰¹船系木兰花。红袖²女郎相引去³,游南浦(pǔ),笑倚春风相对语。
译文:洞口是哪户人家呀?屋前木兰树造的小船上系着好看的木兰花。身着襦裙长袖的女郎们互相邀约去水边游玩,春风湖面,女孩们的笑闹嬉戏声不时传来。
注释:¹木兰:乔木,又名杜兰、林兰,状如捕树,木质似柏树而较疏,可造船,晚春开花。²红袖:指古代女子襦裙长袖,后来就成了女子的代名词。³相引去:相互邀约而去。引:招引。⁴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这首词写南方少女的欢情。作品以虚拟问句开头,以“木兰船系木兰花”写洞口之家的实景,流露出无比赞美之情。“红袖”三句继续写洞口之家的人事,活现南方少女相引相招,相依相偎,亲昵欢快地游春谈笑的场面。

  此词表现的是,世事清明,心情舒畅,岁月静好,江山无声。有的只是红颜女子引舟,春风湖面,莺歌燕语。中原战乱之中,在偏安一隅的西蜀,却有着这般恬静、悠然的江南好风光,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栩庄漫记》对欧阳炯的《南乡子》八首作了一个总评曰:“《南乡子》八首,多写炎方风物,不知其以何因缘而注意及此?炯蜀人,岂曾南游耶?然其词写物真切,朴而不俚,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而为写景纪俗之词,与李珣可谓笙罄同音者矣。”的确,在《花间集》中,这样朴质清新的风土人情词作,是别具韵味的。

参考资料:
1、 拙风文化网.南乡子·其四
联翩漕舸入神州,梁主经营授宋休。
联翩(piān)¹²(gě)³入神州,梁主经营授宋休。
译文:过去连绵不断的运粮船队从南方经汴河来到汴京城,后梁朱温开始,苦心经营的汴京城到现在已至尾声。
注释:¹联翩:形容连续不断。²漕:漕运。³舸:大船。
一自胡儿来饮马,春波惟见断冰流。
一自胡儿来饮马,春波惟见断冰流。
译文:自从这里被金人占领,在汴河边给马喝水,如今汴河的春天只见到断冰层层。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