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郡良家子,幽并游侠儿。立乘争钦羽,侧骑竞纷驰。
六郡良家子,幽并游侠儿。立乘争钦羽,侧骑竞纷驰。
鸣珂饰华眊,金鞍映玉羁。膳羞殚海陆,和齐视秋宜。
鸣珂饰华眊,金鞍映玉羁。膳羞殚海陆,和齐视秋宜。
云飞雅琴奏,风起洞箫吹。曲终高宴罢,景落树阴移。
云飞雅琴奏,风起洞箫吹。曲终高宴罢,景落树阴移。
微薄承嘉惠,饮德良不赀。取效绩无纪,感恩心自知。
微薄承嘉惠,饮德良不赀。取效绩无纪,感恩心自知。

jiǔshìyànyóuyuànzhèngyángtángshī--liúbāo

liùjùnliángjiāziyōubìngyóuxiáérchéngzhēngqīnjìngfēnchí

míngshìhuámàojīnānyìngshànxiūdānhǎishìqiū

yúnfēiqínzòufēngdòngxiāochuīzhōnggāoyànjǐngluòshùyīn

wēibáochéngjiāhuìyǐnliángxiàogǎnēnxīnzhī

刘苞

刘苞

(482—511)南朝梁彭城人,字孝尝。幼年丧父,至孝。初为司徒法曹行参军,历官至太子太傅丞、南徐州治中。以公事免。梁武帝天监中为太子洗马,掌书记。居官有能名,性和直,与人交,面折其非,退称其美。与从兄刘孝绰、从弟刘孺并以文藻著称。 ▶ 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¹曰:“学²³时习之,不亦说(yuè)?有朋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¹⁰而不愠(yùn)¹¹,不亦(yì)¹²君子¹³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注释:¹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²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³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⁴时习:按时地去复习。⁵说:通假字,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⁶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⁷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⁸自:从。⁹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¹⁰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了解。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¹¹愠:生气,发怒。¹²亦:同样、也是。¹³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¹曰:“吾²³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有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注释:¹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²吾:我。³日:每天。⁴三省: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省:检查,反省。⁵为:替。⁶谋:谋划。⁷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⁸信:诚信。⁹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温故¹²³新,可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复习学过的有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注释:¹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²而:连词,表顺承,就。³知:领悟。⁴可:可以。⁵以:凭借。⁶为:作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学而¹不思则²(wǎng)³,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注释:¹而:连词,表转折。²则:连词,相当于“就”、“便”。³罔: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⁴殆: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由¹,诲(huì)²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有与不有的态度吧(或译为:我教授给你的,你明白了吗?)!有道就是有道,不有道就是不有道,这才是聪明的。”
注释:¹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²诲:教,传授。³女:通假字“女”通“汝”,你。⁴知: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也”:通“智”聪明,智慧。⁵之:代孔子教的东西。⁶乎:语音助词。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见贤¹²³,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注释:¹贤:德才兼备的人。²思:希望,想着。³齐:看齐。⁴焉:句末语气词。⁵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¹人行,必有我师焉²。择其善者而从之³,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注释:¹三:泛指多次;焉:兼词“于之”,在那里。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³之:代指善者。⁴之:代指不善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曰:“士¹不可以不弘毅²,任重而道远。仁³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译文: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注释:¹士:有抱负的人。²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毅:刚强,勇毅。³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⁴已:结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曰:“岁寒¹,然²³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有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注释:¹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²然:这样。³后:以后。⁴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¹而可以终身行²之者乎?”子曰:“其恕乎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注释:¹一言:一个字。 ²行:奉行。³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⁴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⁵施:施加。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有新】 :温习旧的有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沉沉¹夏夜兰堂²开,飞蚊伺³暗声如雷。
译文:夏夜沉沉,清静的堂屋门窗大开,飞蚊趁着黑暗,发出雷鸣般的声响。
注释:¹沉沉:昏黑貌。²兰堂:芳洁的厅堂。厅堂的美称。一作“闲堂”。³伺:等待,趁着。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嘈然¹(xū)²起初骇听,声(yǐn)³若自南山来。
译文:喧闹声突然而来,起初听了吃惊,像是隆隆的雷声从南山传来一样。
注释:¹嘈然:声音杂乱貌。²歘:忽然。³声声:震动声,形容雷声很大。⁴南山:即终南山。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喧腾¹鼓舞²喜昏黑,昧者³不分聪者惑。
译文:蚊子喜欢在昏暗的夜里嗡嗡地鼓翅飞舞,糊涂人分辨不清,聪明人也感到迷惘。
注释:¹喧腾:喧闹沸腾。²鼓舞:鼓翅飞舞。³昧者:糊涂人。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看不得。
露华¹滴沥²月上天,利觜(zī)³迎人看不得
译文:在露水下滴、月上中天的夏夜,尖嘴叮人,难于觉察提防。
注释:¹露华:露水。²滴沥:水下滴貌。³利觜:尖利的嘴。⁴看不得:看不清楚。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我躯七尺尔如芒¹,我孤尔众能我伤。
译文:虽然我有七尺之躯,你蚊子小如芒刺,但是我寡你众,所以你能把我伤。
注释:¹芒:草木茎叶、果实上的小刺。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天生有时不可遏¹,为尔设幄(wò)²潜匡床³
译文:天生蚊子有一定时节,我不可阻遏,为了避开你的叮刺,我只好躲进蚊帐。
注释:¹遏:阻止。²幄:帐幕,指蚊帐。³匡床:安适的床。一说方正的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清商¹一来秋日晓,羞²尔微形饲丹鸟³
译文:等到凉风吹来,在秋天的拂晓,你这细微东西就要给丹鸟吃光!
注释:¹清商:谓秋风。²羞:进献食物。³丹鸟:萤火虫的异名。

  诗歌前八句集中笔墨写蚊子的特性,活画出了腐朽官僚的丑恶嘴脸。首先,它们的重要特点是都不敢正大光明地活动,只有在“沉沉夏夜”中,才“喧腾鼓舞”,“伺暗”而动。诗歌第一句“沉沉夏夜闲堂开”,一开始就点出时间,接着写“伺暗”、“喜昏黑”,深刻地表现出了“飞蚊”那种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本性。正因为它们是在黑暗中活动,所以使得糊涂人辨别不清,而聪明者也迷惑起来。其次,它们特别善于聚众起哄,“嘈然歘起”,其声“殷殷若自南山来”,好像从南山传来的隆隆的雷声。这里用雷声来比喻“飞蚊”聚集的鸣叫之声,虽带夸张,但却非常形象,并且暗用了《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传》中“夫众煦漂山,聚蚊成雷”的典故,使得诗意更为含蓄、深厚。第三,它们都心地歹毒,在花滴露珠、月色初上的朦胧中,乘人不备,利嘴相加,给人以突然伤害。这三种特性,既是“飞蚊”的特点,也是朝中那些腐朽官僚的特点,他们为了迫害正直的人,也像“飞蚊”那样,暗中活动,造谣惑众,纠集起来,乘机给人以致命的中伤。诗人抓住他们与“飞蚊”的共通处,进行比喻,使他们的本性更加鲜明突出,极为清楚地暴露在读者面前,这就比直接写他们生动得多,有力得多。从“嘈然歘起”、“喧腾鼓舞”、“利嘴迎人”这些感情色彩很强的措语中,诗人对它们的厌恶、鄙视之意,也溢于言表。在写法上,诗人纵横交错地来表现它们的特性,既井然有序又变化有致,且便于夹叙夹议,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充沛和强烈。

  从“我躯七尺尔如芒”以下四句,写诗人对待“飞蚊”的态度。从形体上看,以堂堂七尺之躯与小如芒刺的“飞蚊”相比,其间悬殊,不啻霄壤,诗中满含极为蔑视之意。但接着却一转,“我孤尔众能我伤”。“飞蚊”虽然小,但却很多,从数量上看,却又占着明显的优势,所以情况是“能我伤”,它们是足以给人造成伤害的,这表现出诗人清醒的头脑。因为只有正视现实,才能采取正确的应付措施。“天生有时”二句,就写出了诗人对付它们的办法:蚊子孳生之时是无法抵挡的,只好暂时躲进蚊帐里去。“遏”是阻止之意,“设幄”即装上帐子,“匡床”即方正的床。两句的意思,就是俗语所说的“惹不起,躲得起”。此时,作者贬官之后,待罪朗州,他在政治上孤立无援,明显处于劣势。那些如“飞蚊”一样的官僚把持朝政,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政治气候,诗人一时无法相与之抗衡。他所能选择的,只能是暂时的退避,这对于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来说,当然是明智的抉择,而决不是软弱胆小。这四句写得自然流畅,明白如话,但其中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政治意义,启人深思。

  最后两句,诗人以坚定的信念,预言了“飞蚊”的必然灭亡:“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清商”即秋风,潘岳诗:“清商应秋至。”“丹鸟”即萤火虫。据《大戴礼记·夏小正》及《古今注·鱼虫》说,萤火虫能吃蚊子。两句说,等到秋天一来,你们这些小小的蚊子,都要去喂萤火虫了。前一句与“沉沉夏夜闲堂开”相照应,夏去秋来,这是季节推移,谁也无法更改,暗示出蚊子的必然灭亡。后一句与上面对“飞蚊”的赫赫威势的描写,也恰成对比,那不可一世,“利嘴迎人”、“能我伤”的蚊子,这时都要被吃掉了。通过这样照应、对比,不仅使全诗显得严谨、完整,而且也突出了“飞蚊”的可悲、可耻的下场。“秋日晓”三字,以清秋丽日的美景,烘托出诗人政治家的乐观情怀;“羞”字,又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飞蚊”的鄙视。诗人在身处逆境中,能够往远处想,往大处看,不因一时的挫折而颓丧,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乐观豪爽的气度,值得推崇。全诗十四句,前十二句四句一转韵,平仄相间,读来既觉稳健,而又具有跳跃性的变化;最后两句另起一韵,且用仄声,在声情上使全诗收结得刚健有力。整篇语言较为质朴,但其中“露华滴沥月上天”、“清商一来秋日晓”等句,又富有文彩,在质朴中含着清丽,体现了诗人的独特风格。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78-480
幽居正想餐霞客,夜久月寒珠露滴。
幽居¹正想餐(cān)霞客,夜久月寒珠露滴。
译文:隐居在山野想着那些餐霞的人,夜晚越来越长,冷月珠露珠儿正在珠滴。
注释:¹幽居:隐居。
千年独鹤两三声,飞下岩前一枝柏。
千年独鹤(hè)两三声,飞珠岩前一枝柏。
译文:这地方千年来只有孤独的老鹤啼叫过三两声,一棵松柏从岩石上飞斜珠来。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去雁(yàn)声遥人语绝¹,谁家素²³织新雪。
译文:大雁的声音渐响渐远人声也随着消失,是哪家的纺织机织出了像新珠的雪一样的绸缎。
注释:¹绝:停止,罢了,稀少。²素:白色。³机:纺织机。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秋山野客¹醉醒时,百尺老松衔(xián)²半月。
译文:我这山野之人一醉醒来之时,百尺高的老松树正衔着半轮明月。
注释:¹野客:村野之人。多借指隐逸者。²衔:用嘴含,用嘴叼。
本诗是唐代诗人施肩吾所写的七言诗。在诗中运用了“幽居”、“月寒”、“珠露”等词渲染了居住地点的气氛。用“千年独鹤两三声”、“去雁声遥人语绝”等句子说明孤寂和幽静。而“谁家素机织新雪”是妙笔,写景状物意境深远。

qiūshānèrshǒu--shījiān

yōuzhèngxiǎngcānxiájiǔyuèhánzhū

qiānniánliǎngsānshēngfēixiàyánqiánzhībǎi

yànshēngyáorénjuéshuíjiāzhīxīnxuě

qiūshānzuìxǐngshíbǎichǐlǎosōngxiánbànyuè

记得同烧此夜香,人在回廊,月在回廊。而今独自睚昏黄,行也思量,坐也思量。
记得同烧此夜香,人在回廊¹,月在回廊。而今独自睚(yá)²昏黄³,行也思量,坐也思量。
译文:记得从前心心相印,祈愿美好姻缘,在小院里一同焚着香。人在回廊,月照回廊。如今人去廊空,黄昏独处心凄凉。走动中心烦意乱,坐着时也颇费思量。
注释:一剪梅: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阕句句用叶韵者,而此词上下阕各三平韵,应为其变体。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¹回廊:曲折回环的走廊。²睚:熬;拖延;忍奈。³昏黄:即无聊地度过黄昏。
锦字都来三两行,千断人肠,万断人肠。雁儿何处是仙乡?来也恓惶,去也恓惶。
锦字¹都来三两行,千断人肠,万断人肠。雁儿何处是仙乡²?来也恓(xī)(huáng)³,去也恓惶。
译文:苦苦盼着来信,来了信都只两三行,最怕是语焉不详。真是千断人肠,万断人肠。雁儿雁儿,哪里是你要去的仙乡?为何你到这儿是来也匆忙,去也匆忙。
注释:¹锦字: 织锦上所织的字。见前窦滔妻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其夫之典。²仙乡:仙人所居处;仙界。³栖惶:匆忙不安的样子。

  这是一首恋情词,民歌风情。上片追忆当初同在回廊,月夜同烧香的情景,烘托出眼下离别孤独的相思愁苦。下片由书信二三行引起内心的无穷思念,愁断人肠。结末以雁儿栖息何处作比喻,表现出惊恐不安的神态。此词全用口语,通俗浅近。

  上阙首句“记得同烧此夜香,人在回廓,月在回廊”。词一开头就从回忆写起,用“记得”回叙那个令人陶醉、难以忘怀的美好辰光:一个月色溶溶的夜晚,在九曲回廊与自己的情侣一道焚香拜月,默祷祝愿,互诉衷肠。词人撷取“同烧夜香”这么个典型事例,透露两情缱绻的无限消息,以少总多:借焚香拜月的动态,状情侣间不可言传的心态。月夜与回廊时空错呈,夜景与恋情水乳交融,是一幅寓情于景的绝妙画图。

  柔和的月色,“幽谧的夜晚,清香袅袅,情语绵绵,恐怕蟾宫嫦娥也忍不住要窺视妒羡吧。”可是,这一切已成过去,只能在记忆里重温,现实留下的却只有“思量”。“而今独自睚昏黄,行也思量,坐也思量。”“而今”正与开首的“记得”相对应,镜头从往昔摇回现实。现实是令人伤怀的,昔日双双偎依,今已影单形只,只能“独自”空守,因而对夜也就由迷恋转为怨恨,而要“睚昏黄”了。一个“睚”字,就是一个特写镜头,反衬出对恋人思念之强烈。你看,“行也思量,坐也思量”,无时无刻不在思量,与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以“行”、“坐”的动态概括,极写两情之深沉。

  下阙开头的“锦”字,系套用《晋书·列女传》中的一个典故:窦滔妻苏氏善属文。滔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词甚凄婉。词人以此典故象征鸿雁传书。“锦字都来三两行”,信算是传来了,可是这三两行使人读了凄婉的消息,非但没有稍解候信人的思念之情,反而触发和平添了无限倜怅。“千断人肠,万断人肠”,正是极言愁绪震荡撞击之剧烈。朝思葬想的情侣,就似虚无飘渺的绰约仙子,你究竟在于何方?鸿雁传书来来往往并没有个确信,“来也愜惶,去也牺惶” ,直弄得六神无主、惊慌烦恼。

  全词回忆与现实结合,表层行踪与深层心理交融,对比与复叠词语连用,音韵铿锵。这首词虽然抒发的是男女幽怨之情,但是于宛转缠绵之中,依然具有一种空灵蕴藉、情愫粗犷之美。

参考资料:
1、 吕美生.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合肥市:黄山书社,1990.11:821-822
王羲之,东晋之大书法家也。尝在蕺山见一姥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羲之因谓姥曰:“但言王右军书,以求百钱也。”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复见羲之,求其书之。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东晋之大书法家也。尝¹在蕺(jí)²见一姥³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yùn)。羲之因谓姥曰:“但¹⁰王右军¹¹¹²,以¹³¹⁴百钱也。”姥如其言,人竞¹⁵买之。他日¹⁶姥复¹⁷见羲之,求其书之¹⁸。羲之笑而不答¹⁹
译文:王羲之,东晋的大书法家。他曾经在蕺(jí)山见到一位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贩卖。王羲之在她卖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各写了五个字。老妇人起初有点生气,于是王羲之就对老妇人说:“你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凭此)就可以卖到几百钱了。”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果真人人都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找王羲之,请求王羲之再写一次。王羲之笑着没有答应。
注释:¹尝:曾经。²蕺山:古地名,今中国浙江绍兴市。³姥:老妇人。⁴之:代词,指代六角扇。⁵为:是。⁶愠:恼怒,生气。⁷色:脸色,表情。⁸因:于是就。⁹但:只要。¹⁰言:说。¹¹王右军:即王羲之,因其曾任东晋右军将军而得名。¹²书:写。¹³以:用,凭借。¹⁴求:索取。¹⁵竞:争着。¹⁶他日:过了几天,另一天。¹⁷复:又。¹⁸求其书之: 求王羲之再写一次。其—指王羲之。¹⁹答:答应。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