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彩肠逾结,伤心景自流。春风才七日,泉路自千秋。
剪彩肠逾结,伤心景自流。春风才七日,泉路自千秋。
凄断雁非字,悲看月又钩。登高一临眺,极目总堪愁。
凄断雁非字,悲看月又钩。登高一临眺,极目总堪愁。

rén--shěnxiū

jiǎncǎichángjiéshāngxīnjǐngliúchūnfēngcáiquánqiānqiū

duànyànfēibēikànyuèyòugōudēnggāolíntiàozǒngkānchóu

沈宜修

沈宜修

(1590—1635)苏州府吴江人,字宛君。山东副使沈珫之女,工部郎中叶绍袁之妻。工诗词,生三女皆能诗,母女相与题花赋草。因女死神伤而卒。绍袁集妻女之作,编为《午梦堂十集》。 ▶ 1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对酒当歌¹,人生几何²
译文: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
注释:¹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是对着的意思。²几何:多少。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pì)如朝(zhāo)露,去日¹²多。
译文: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
注释:¹去日:过去的日子。²苦:患,苦于。已经过去的日子太多了。用于感叹光阴易逝之语。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kǎi)当以慷(kāng)¹,忧思难忘。
译文: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
注释:¹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无实际意义。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唯 一作:惟)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¹。(唯 一作:惟)
译文: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注释:¹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子衿(jīn)¹,悠悠²我心。
译文: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注释: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衣服的交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²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但为(wèi)君故,沉吟¹至今。
译文:只是因为你们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注释:¹沉吟:沉思,深思,这里指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yōu)呦鹿鸣¹,食野之苹²
译文: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在原野吃着艾蒿。
注释:¹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叫的声音。²苹:艾蒿。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我有嘉宾,鼓¹(sè)吹笙(shēng)
译文: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注释:¹鼓:弹。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明 一作:皎皎)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duō)¹?(明明 一作:皎皎)
译文: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
注释:¹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另解: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 ,即停止的意思。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译文:心中深深的忧思,喷涌而出不能停止。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越陌度阡(qiān)¹,枉用相存²
译文: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注释:¹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²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谈䜩 一作:谈宴)
契阔¹谈讌(yàn)²,心念旧恩。(谈䜩 一作:谈宴)
译文: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注释:¹契阔:久别重逢。²讌:通“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译文: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喜鹊向南飞去。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绕树三匝(zā)¹,何枝可依?
译文: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注释:¹三匝:指三周,形容反复盘旋。匝,周,圈。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¹
译文: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注释:¹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bǔ)¹,天下归心。
译文: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于我。
注释:¹吐哺:吐出嘴里食物。极言殷勤待士。周公吐哺:典出《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求贤若渴,希望人才都来投靠自己。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全诗分为四节,逐而一一分析。

  第一节主要抒写了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第一节中有两处都提到了“酒”,酒在魏晋时期,多受到魏晋诗人的喜好。无论心情愉悦,或是悲伤,感慨时都不难找到酒的影子。本诗中,第一句话就用酒来作开头引出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第一节最后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其中“杜康”相传发明酿酒的人,这里也是指代酒的意思。其中我们如何去理解诗人这种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改变乱世局面,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

  第二节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沉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第三节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课本中“掇”的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94-196

duǎnxíng

cáocāo liǎnghàn 

duìjiǔdāng rénshēng 
zhāo duō 
kǎidāngkāng yōunánwàng 
jiěyōu wéiyǒukāng  (wéizuò wéi )
qīngqīngjīn yōuyōuxīn 
dànwèijūn chényínzhìjīn 
yōuyōu鹿míng shízhīpíng 
yǒujiābīn chuīshēng 
míngmíngyuè shíduō  (míngmíngzuò jiǎojiǎo )
yōucóngzhōnglái duànjué 
yuèqiān wǎngyòngxiāngcún 
qièkuòtányàn xīnniànjiùēn  (tányànzuò tányàn )
yuèmíngxīng quènánfēi 
ràoshùsān zhī 
shānyàngāo hǎiyànshēn 
zhōugōng tiānxiàguīxīn 
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飞。
秋老钟山万木稀,凋(diāo)伤总属劫尘¹飞。
注释:¹劫尘:即劫灰,佛教中指烧毁一切的大火后所剩的灰烬。
不知玉露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
不知玉露¹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
注释:¹玉露:白露。
倚月素娥徒有树,履霜青女正无衣。
倚月素娥(é)¹徒有树,履霜²青女³正无衣。
注释:¹素娥:即嫦娥。²履霜:踩着霜。意谓踩霜即预示着严寒将至。³青女:主霜雪的女神。
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
华林¹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yàn)归。
注释:¹华林:曹魏时的皇家园林,此泛指美好的树林园苑。

  秋已深了,远望南京城东的钟山,万物凋零,寒山肃杀,犹如劫后余烬,一片寥落荒芜的气象。首二句紧扣题面,从落叶下笔,“万木稀”三字说明已是落叶纷飞的时候了。“秋老”的“老”字下得很重,表明金陵一带笼罩在萧飒的气氛之中,而“劫尘”二字已说出江山易代的沧桑之痛。杜甫本有“玉露凋伤枫树林”的句子,但如今木叶尽脱的景象使人感到的并不是风霜之侵袭,而是作为帝王之都的金陵气数已尽。所以三、四两句更明显地揭露出政治的变幻是诗人悲秋感伤的真正原因。就是在三年以前,清军南下的铁蹄践踏了这紫金山前、玄武湖畔的大好河山,弘光政权随之倾覆,钱谦益虽然觍颜事敌,偷生苟活,而心中却也充满着矛盾与痛苦,故他于诗中每每发泄其故国之思。“金陵王气”显然是用了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句子,而这里分明是指明王朝的衰败。故这两句中对明亡的惋叹是十分清楚的,说叶落缘于王气衰竭二非关金风秋露,自然是故作痴语,但用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确是十分沉痛的。

  李商隐的《霜月》中说:“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即借咏物而表现处于严峻环境中的乐观态度,然钱谦益则反其意而用之。嫦娥独自依月,涂有桂树相伴,青女履霜无依,倍感凄寒。五、六两句由落叶而想到月中的桂树,想到摧落黄叶的严霜,然分明以素娥、青女自况,暗示了自己于严峻肃杀的政治氛围中所感到的孤独与忧伤。最后两句归结到落叶上,原先一片葱翠茂密的树林,如今已是荒败如沙漠,在那广漠无垠的寒空中一只孤雁掠过,更增加了秋林的荒寒落寞之感,给全诗平添了低沉灰暗的调子。而那寒空中孤独的飞雁,岂不是诗人自身的象征吗?

  这首诗借咏物而自抒怀抱,表现了钱氏此诗的故园江山之思。这一方面自然出于他降清后未得重用、而又身系囹圄的处境;另一方面也有感于清政府的残暴肆虐,因此他的心情是颓丧的。

  王士祺论明末清初有三派,以为“虞山源于少陵,时与苏近”(《分甘余话》);钱谦益的弟子瞿式耜也说“先生之诗,以杜、韩为宗”(《牧斋先生初学集目序》),都说钱氏的诗源本杜甫,即以此诗为例,风格沉郁顿挫,遣词造句、用典使事都极为娴熟,也近于杜甫的诗风,所以向来被视为钱谦益的代表作之一。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等撰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第780-781页
拾遗曾奏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
拾遗¹曾奏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
译文:我担任左拾遗期间曾上奏过几次,但我生性懒散更适合在水竹旁居住。
注释:奉酬:酬答。¹拾遗:自称,因诗人曾官至左拾遗。
奉引滥骑沙苑马,幽栖真钓锦江鱼。
奉引¹滥骑沙苑马²,幽栖(qī)真钓锦江鱼。
译文:当年我作为“奉引”随意骑着皇家的马,现如今幽居在锦江边,是真正爱钓那江中鱼。
注释:¹奉引:为皇帝前导引车。²沙苑马:苑囿中的马。
谢安不倦登临费,阮籍焉知礼法疏。
谢安不倦登临费,阮(ruǎn)籍焉知礼法疏。
译文:您如谢安不吝惜宾客登临的耗费,我似阮籍未知礼法相信您能给予宽恕。
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无径欲教锄。
枉沐¹(jīng)(huī)²出城府,草茅无径欲教锄(chú)
译文:如果您能枉驾出城到草堂来,我可以在杂草丛生的门前用锄头开出一条路来。
注释:¹枉沐:白白地蒙受。²旌麾:旗帜,这里指严武出行的车马仪仗,借指严武。

fèngchóuyángōngtíngzhīzuò--

shícéngzòushùxíngshūlǎnxìngcóngláishuǐzhúfèngyǐnlànshāyuàn

yōuzhēndiàojǐnjiāngxièānjuàndēnglínfèiruǎnyānzhīshū

wǎngjīnghuīchūchéngcǎomáojìngjiàochú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yīng)(wǔ)来过吴江¹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译文:鹦鹉曾经来到吴江的岸边,江中的小洲传着鹦鹉的美名。
注释:¹吴江:指流经武昌一带的长江。因三国时属吴国,故称吴江。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鹦鹉西飞陇(lǒng)¹去,芳洲²之树何青青。
译文:鹦鹉已向西而飞回到陇山,鹦鹉洲上花香四溢草木青青。
注释:¹陇山:又名陇坻,山名,在今陕西陇县西北。相传鹦鹉出产在这里。²芳洲:香草丛生的水中陆地。这里指鹦鹉洲。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¹生。
译文:春风和暖烟云缭绕飘来阵阵兰香,两岸桃花落入江中形成层层锦浪。
注释:¹锦浪:形容江浪像锦绣一样美丽。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迁客¹此时徒极目,长洲²孤月向谁明³
译文:被迁谪的旅人此时只有徒然远望,长洲上孤月朗照究竟是为谁而明?
注释:¹迁客:指被流放过的人。这里是诗人自称。²长洲:指鹦鹉洲。³向谁明:意即照何人。

  诗写鹦鹉洲,开篇便从鹦鹉入手,“鹦鹉”二字一出,便顿觉颇难收束,只好一气贯注,旋转而下,到了第四句才略略顿住,然而诗已过了半篇。鹦鹉洲是江夏的名胜,原在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外江中。相传由东汉末年祢衡在黄祖的长子黄射大会宾客时,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李白《望鹦鹉洲怀祢衡》)的《鹦鹉赋》而得名。后祢衡被黄祖杀害,亦葬于洲上。历代诗人临江夏,大都描写鹦鹉洲。此洲在明朝末年逐渐沉没。现在汉阳拦江堤外的鹦鹉洲,系清乾隆年间新淤的一洲,曾名“补得洲”,嘉庆年间改名鹦鹉洲。这鹦鹉洲是因为祢衡的一篇《鹦鹉赋》而得名,并不是因鹦鹉来过而得名。那么李白诗开篇的“鹦鹉”看似实写,其实乃是代指祢衡,“江上洲传鹦鹉名”,主要是指《鹦鹉赋》,而不是专指这里来过鹦鹉,至少是一语双关,虚实并用。接下第三句还是一语双关,它化用祢衡《鹦鹉赋》中“命虞人于陇坻,诏伯益于流沙。跨昆仑而播弋,冠云霓而张罗”的句子,说鹦鹉已西飞而去。相传鹦鹉生长于陕西、甘肃两省交界处的陇山一带,如今,洲上已不见鹦鹉,那么,定是飞回陇山去了。言外之意是说祢衡在这里被杀。因此,诗人感到非常的惋惜:鹦鹉曾来过这里,为此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然而又西飞而去。鹦鹉飞走了,不在了,可那芳洲之上还碧树青青。情韵幽深,余味无穷,表现了诗人对祢衡的无限怀念。这四句诗气势流转自如,而又一唱三叹,绝不是对崔颢《黄鹤楼》的简单摹仿,它是诗人的艺术创造。其中字面的点染,双关语的运用,词语的重叠出现,设问的语重心长,同崔诗比较,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有别具匠心之处。

  五六两句诗意开始转折,转的过程中,又同第四句藕断丝连,接“何青青”三字,生动地描绘了鹦鹉洲上明媚的春光:远远望去,鹦鹉洲上,花团锦簇,水气缭绕,花之浓艳似云蒸霞蔚,轻烟笼罩;水之蒸腾成雾气上升,迷濛缥缈。烟花水雾,似花似雾,即花即雾,彼此迷离一片。一阵春风拂过,鹦鹉洲上如帷幕轻轻拉开,淡烟薄雾逐渐散去,可见洲上那嫩绿的兰叶、葳蕤纷披,在微风中摇曳生姿,融融丽日、阵阵馨香,令人陶醉而感受到春天的温暖。正是阳春三月的季节,江洲两岸的树树桃花临水盛开,如同朵朵红云,互相簇拥着、升腾着,像是被江岸和洲岸夹束在一起似的。微风中,桃花落英缤纷。飘荡在倒映着枝枝繁花的水面上。水中的,水上的,倒映的,飘落的,艳丽的桃花将晶莹明澈的江水染得像一匹绚烂夺目的锦缎,随着江波的起伏,一浪一浪地涌向岸边。然而,景色尽管明丽,却丝毫撩拨不起诗人的欢快之情,他依然沉浸在孤寂和悲苦之中。此时,诗人毕竟还是一位被流放过的“迁客”,眼前这一切生机勃勃的良辰美景跟他内心的索寞痛苦恰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大好时光,烟花美景,都只是徒有。自己一生流离困顿,晚年蒙冤遭流放,更趋穷困,尽管内心还存在一种奋起搏击的暮年壮志,但终不免落花流水,悲愁难驱。面对如此芳洲,此时此地只不过是徒然纵目而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的景色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他所注望的仍是“鹦鹉”,是那位和自己有着相似遭遇的祢衡。据陆游《入蜀记》载:“鹦鹉洲上有茂林神祠,远望如小山,洲盖祢正平被杀处。”诗人问道:如今,祢衡长眠地下,而长洲之上那一轮徘徊的孤月,又将清辉投射给谁呢?

  诗写鹦鹉洲,实际上是在吊古伤今,怀祢衡而抒发自己的沉痛感慨。诗人晚年的不幸遭遇和处境,会使他自然地将自己和祢衡联系起来,况且他平生倾慕祢衡,常以祢衡自比:“误学书剑,薄游人间。紫薇九重,碧山万里。有才无命,甘于后时。刘表不用于祢衡,暂来江夏;贺循喜逢于张翰,且乐船中。”(《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好友杜甫也曾以“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的诗句来称美他的才华。他在诗中也曾多次写到祢衡:“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愿扫鹦鹉洲,与君醉百场。”(《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并有一首《望鹦鹉洲怀祢衡》。《望鹦鹉洲怀祢衡》与《鹦鹉洲》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而《望鹦鹉洲怀祢衡》表现得比较平直、明朗;《鹦鹉洲》则深沉、含蓄。

  前人评诗认为李白这首诗同另一首《登金陵凤凰台》是与崔颢《黄鹤楼》争高下的。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曾对此说过这样一段话:崔颢《黄鹤楼》,千古擅名之作。只是以文笔行之,一气转折。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奇贵。太白《鹦鹉洲》格律工力悉敌,风格逼肖。未尝有意学之而自似。方氏所论还是比较切合实际。艺术不乏相互影响,但无论如何,像《鹦鹉洲》这样感情深沉,意境浑融的作品断不会是摹仿所能得到的。

  李白这首诗属于拗体七律,它前两联不合律,后两联合律。汪师韩在《诗学纂闻》中曾说:李白《鹦鹉洲》一章乃庚韵而押青字,此诗《文粹》编入七古,后人编入七律,其体亦可古可今,要皆出韵也。

  正是它未完全合律,前人曾将此诗看作七古:“李白《鹦鹉洲》诗,调既急迅,而多复字,兼离唐韵,当是七言古风耳。”(毛先舒《辩坻诗》)李白现存七律共十二首,且大都如此,同整个创作比较,七律诗比较少。关于这个问题的原因,前人多有论述,或认为李白不善和不愿作七律:“李太白不作七言律……古人立名之意甚坚,每不肯以其拙示人。”(贺贻孙《诗筏》)“他所以只有很少几首律诗,不是不善写,而是不愿写。”(王运熙、李宝均《李白》)“他是不耐烦在形式上和字句上下推敲工夫的。”(王瑶《李白》)或认为李白反对作七律:“太白之论曰:‘寄兴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所谓七言之靡,殆专指七律言耳。故其七律不工。”(翁方纲《石洲诗话》)这种种评价都缺乏公允,实际情况应该说是当时七律的发展现状决定的。李白所处的时代,七律尚未定型,因此创作难免不合律且数量少,不仅李白,其他人也多是如此。赵翼在《瓯北诗话》中对此曾有一段中肯的论述:

  就有唐而论,其始也,尚多习用古诗,不乐束缚于规行矩步中,即用律亦多五言,而七言犹少,七言亦多绝句,而律诗犹少。故李太白集七律仅三首,孟浩然集七律仅二首,尚不专以此见长也。自高、岑、王、杜等《早朝》诸作,敲金戛玉,研练精切。杜寄高、岑诗,所谓“遥知属对忙”,可见是时求工律体也。格式既定,更如一朝令甲,莫不就其范围。然犹多写景,而未及于指事言情,引用典故。少陵以穷愁寂寞之身,藉诗遣日,于是七律益尽其变,不惟写景,兼复言情,不惟言情,兼复使典,七律之蹊径,至是益大开。其后刘长卿、李义山、温飞卿诸人,愈工雕琢,尽其才于五十六字中,而七律遂为高下通行之具,如日用饮食之不可离矣。

  由此可知,七律的成熟是在李白之后。这样,《鹦鹉洲》诸作不合律也就很自然了。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6-787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89-292

yīngzhōu

bái tángdài 

yīngláiguòjiāngshuǐ jiāngshàngzhōuchuányīngmíng 
yīng西fēilǒngshān fāngzhōuzhīshùqīngqīng 
yānkāilánxiāngfēngnuǎn ànjiātáohuājǐnlàngshēng 
qiānshí chángzhōuyuèxiàngshuímíng 
仙人揽六箸,对博太山隅。
仙人揽六箸(zhù)¹,对博太山隅(yú)²
译文:仙人们把揽着黑白各六枚棋子,悠闲地在泰山一角对博。
注释:¹六箸:古人博戏用的器具,类似于棋子,共十二枚,黑白各六枚,以此争胜。²太山隅:泰山的一角。
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
湘娥(é)¹拊琴瑟,秦女²吹笙(shēng)(yú)
译文:女神湘娥抚弄着琴瑟,秦穆公之女秦娥吹着笙竽。
注释:¹湘娥:湘水女神,一说即帝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²秦女:指秦穆公之女。她嫁给萧史,善吹箫。
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
玉樽(zūn)娥桂酒,河伯献神鱼。
译文:仙境中,不仅有美妙的音乐,还有美酒珍肴。
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
四海一何局¹,九州安所如²
译文:而尘世中天地何其狭小,不知道哪里才可以安身。
注释:¹局:局促,狭小。²安所如:到哪里可安身。
韩终与王乔,要我于天衢。
韩终¹与王乔,要²我于天衢(qú)³
译文:仙人韩终与王乔,邀请我来到天上。
注释:¹韩终:人名,传说中古代的仙人。²要:与“邀”相通,邀请的意思。³天衢:天上的路。
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
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
译文:还没举步就已经行了万里路程,轻轻一跃就登上了太虚仙境。
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
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
译文:在云端飞腾,天上的风吹着我。
回驾观紫微,与帝合灵符。
回驾观紫微¹,与帝合灵符²
译文:回头看到了天帝所居之所紫微,手持神符,让天帝信任自己得以升仙。
注释:¹紫微:星名,古代人认为天帝所居之地。²与帝合灵符:指手持神符,让天帝相信自己得以升仙。
阊阖正嵯峨,双阙万丈余。
(chāng)(hé)正嵯峨,双阙万丈余。
译文:只见宫门嵯峨,殿高万丈。
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
玉树扶道生¹,白虎²夹门枢。
译文:玉树夹生于道旁,门枢有守门的神兽。
注释:¹扶道生:即夹生在道路旁。²白虎:古代神话中为天帝守门的神兽。
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
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
译文:驾着轻风游览四海,向东经过王母的居所。
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译文:俯观五岳之间,人生就如寄居那样无所着落。
潜光养羽翼,进趣且徐徐。
潜光养羽翼¹,进趣²且徐徐³
译文:真希望能够隐居求仙,得道后长出羽翼,得以升天。
注释:¹潜光养羽翼:指隐居求仙,得道后长出羽翼,得以升天。²进趣:一作“进趋”,行进的意思。³徐徐:安稳的样子。
不见昔轩辕,升龙出鼎湖。
不见昔轩辕,升龙出鼎湖。
译文:想着往昔黄帝铸好鼎以后,上天便派龙下来迎接,黄帝就骑着龙升天了。
徘徊九天下,与尔长相须。
徘徊九天下,与尔长相须¹
译文:真希望我也如此。在九天中徘徊,希望与黄帝相约在天上。
注释:¹与尔长相须:与黄帝相约在天上。
《仙人篇》,杂曲歌辞。这种游仙题材在曹植诗中为数不少,他其实不信神仙,只是借此排解自己受压抑的苦闷。《乐府广题》曰:“秦始皇三十六年,使博士为《仙真人诗》,游行天下,令乐人歌之。”曹植《仙人篇》曰:“仙人揽六箸。”言人生如寄,当养羽翼,徘徊九天,以从韩终、王乔于天衢也。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