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忽闻长乐钟,自惊误却上新封。觉来月照西窗白,寂寂柝声杂晓舂。
梦里忽闻长乐钟,自惊误却上新封。觉来月照西窗白,寂寂柝声杂晓舂。

zhìzǎoxǐngǒuchéng--yángshèng

mèngwénzhǎngzhōngjīngquèshàngxīnfēngjuéláiyuèzhào西chuāngbáituòshēngxiǎochōng

杨继盛

杨继盛

杨继盛(1516年-1555年)明代著名谏臣。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兵部员外郎。坐论马市,贬狄道典史。事白,入为户部员外,调兵部。疏劾严嵩而死,赠太常少卿,谥忠愍。后人以继盛故宅,改庙以奉,尊为城隍。著有《杨忠愍文集》。 ▶ 9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怅卧新春白袷(jiá)¹,白门²(liáo)落意多违。
译文:新春时节,我身披白衫怅然地卧在床上;幽会的白门冷落了,令我万分感伤。
注释:¹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²白门:金陵的别称,即现南京。南朝乐府民歌《杨叛儿》说:“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讲的是男女欢会。后人常用“白门”指代男女幽会之地。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红楼¹隔雨相望冷,珠箔(bó)²飘灯独自归。
译文:隔着蒙蒙细雨凝视红楼更觉凄凉,只好顶着珠帘般的细雨,在依稀闪烁的灯光中黯然归来。
注释:¹红楼:华美的楼房,多指女子的住处。²珠箔:珠帘,此处比喻春雨细密。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远路应悲春晼晚¹,残宵(xiāo)犹得梦依稀²
译文:凄楚的暮春,遥远的路途,哪里可以寄托我的悲凄伤感?只有在残宵梦中才能与你相见。
注释:¹晼晚:夕阳西下的光景,此处还蕴涵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²依稀:形容梦境的忧伤迷离。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玉珰(dāng)¹(jiān)(zhá)²何由达,万里云罗³一雁飞。
译文:耳环情书已备好,怎么才能送达?只有寄希望于万里长空中,那一只刚刚飞来的鸿雁。
注释:¹玉珰:是用玉做的耳坠,古代常用环佩、玉珰一类的饰物作为男女定情的信物。²缄札:指书信。³云罗:像螺纹般的云片,阴云密布如罗网,比喻路途艰难。

  《春雨》抒写了诗人与情人相见时的欢乐,离别后的怀思和失恋中强烈的痛苦。此诗开头先点明时令,再写旧地重寻之凄怆,继而写隔雨望楼,寻访落空之迷茫,终而只有相思相梦,缄札寄情。一步紧逼一步,怅念之情恰似雨丝不绝如缕。诗的意境、感情、色调、气氛都是十分清晰明丽,优美动人。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诗借助于飘洒天空的春雨 ,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春晼晚、万里云罗等自然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深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联,前一句色彩(红)和感觉(冷)互相比照。红的色彩本来是温暖的,但隔雨怅望反觉其冷;后一句珠箔本来是明丽的,却出之于灯影前对雨帘的幻觉,极细微地写出主人公寥寂而又迷茫的心理状态。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他想象着 ,在远方的那人也应为春之将暮而伤感吧?如今蓬山远隔,只有在残宵的短梦中依稀可以相会了。

  末联“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也富于象征色彩。特别有创造性地借助于自然景,把“锦书难托”的预感形象化了,并把忧郁怅惘的情绪与广阔的云天,融为一体。凡此,都成功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生活、处境和感情,情景、色调和气氛都令人久久难忘。这种真挚动人的感情和优美生动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艺术魅力,在它面前,人们是免不了要支付出自己的同情的。

  李商隐的爱情诗含蓄蕴藉、幽美凄艳。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将心中的朦胧意绪转化为恍惚迷离的意象。他善用哀婉的情调、美丽的意象与辞采,表达复杂的心绪。在这首诗中,红楼、珠箔、春雨、灯影等意象,加上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使诗境凄美幽约;春晚日暮和云罗万里,则烘托出离别的寥落、思念的深挚。

  同时,李商隐的爱情诗内涵极为丰厚,决不仅仅围绕单一的情绪反复吟唱,而是虚虚实实,忽此忽彼,或今或昔,一重情思套着另一重情思。将难言的情感表现得生动而丰富,却又让人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全诗借助于飘洒迷濛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真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隐喻着诗人难言的感情,抒发着诗人哀伤的情愫,并且具有相当的美感。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99-1201

chūn

shāngyǐn tángdài 

chàngxīnchūnbáijiá báiménliáoluòduōwéi 
hónglóuxiāngwànglěng zhūpiāodēngguī 
yuǎnyīngbēichūnwǎnwǎn cánxiāoyóumèng 
dāngjiānzháyóu wànyúnluóyànfēi 
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
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¹已老韦偃(yǎn)²(shào)
译文:天下有几人精于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还年轻。
注释:¹毕宏:当时著名画家,善画古松奇石,天宝年间官为御史,后拜给事中。²韦偃:《历代名画记》“偃”作“鷃”,是唐代著名画家,本为京兆人,后寓居于蜀。
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
绝笔¹长风起纤末²,满堂动色嗟(jiē)³神妙。
译文:画成停笔便觉松梢长风起,满堂观者无不动容叹神奇。
注释:¹绝笔:谓画成而搁笔。²长风起纤末:形容此画之笔力劲健,风格末举。³嗟:赞叹。
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回高枝。
两株惨裂苔藓(xiǎn)皮,屈铁¹交错回末枝。
译文:两株古松暴裂着长满苔藓的皮,盘绕的高枝有如青铁交错而屈曲。
注释:¹屈铁:比喻松枝弯曲而色黑如铁。
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
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¹雷雨垂。
译文:剥蚀的树干好像龙虎的白骨,阴森的树叶好像低垂的雷雨。
注释:¹太阴:这里指阴森黑暗。
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著。
松根胡僧¹(qì)²寂寞,庞眉皓首³无住著
译文:松很处一位西域僧人在静息,眉发斑白神情超脱无拘羁。
注释:¹胡僧:西域僧人。²憩:休息。³庞眉皓首:长眉白头。⁴住著:佛教用语,即执著。
偏袒右肩露双脚,叶里松子僧前落。
偏袒(tǎn)右肩¹露双脚,叶里松子僧前落。
译文:袒露右肩光着双脚,身前松子落满地。
注释:¹偏袒右肩:佛教徒身披袈裟,袒露右肩,以表示恭敬。
韦侯韦侯数相见,我有一匹好东绢。
韦侯¹韦侯数²相见,我有一匹好东绢³
译文:韦侯啊韦侯尽快来相见,我有一匹好素绢。
注释:¹韦侯:即韦偃。²数:快。³东绢:四川盐亭县有鹅溪,县出绢,谓之鹅溪绢,亦名东绢。
重之不减锦绣段,已令拂拭光凌乱。
重之不减锦绣段¹,已令拂拭光凌乱²
译文:其价不亚于锦绣缎,舒展时能把光影乱。
注释:¹锦绣段:精美的丝织品。²光凌乱:指素绢舒展时光影凌乱的样子。
请公放笔为直干。
请公放笔为直干¹
译文:我已让人把它修饰得平展,请您挥笔画直干。
注释:¹直干:指树干挺拔的松树。

  此诗起句语调平缓,“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总出韦偃善画松且正当年,接着,突然发出警语:“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是说当韦偃画成搁笔的时候,松树梢末忽起清风,满堂观画的人都为之动色,惊叹松画的神妙。这与“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的惊人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段八句,具体描绘韦偃《双松图》中的景象,诗境即是画境。“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回高枝。”意思长满苔藓的双松树皮,已经坼裂,屈曲如铁的松枝,交错回环。“白摧”、“黑入”二句分承上文诗意,就“皮裂”和“枝回”作进一步的形象描绘。“白摧朽骨龙虎死”,是指松皮坼裂的枝干好象龙虎的朽骨,韦偃用枯淡的笔法画枝干,所以说“白摧”。“黑入太阴雷雨垂”,形容回环枝干上的松叶,好像下垂的阴云雷雨,韦偃用浓润的笔触画树荫,因此称“黑入”。“松根胡僧”以下四句,描写松下入定僧,神态宛然。须眉花白的胡僧在松下入定,右肩和双脚任其袒露,寂无声息,似乎在休憩,连松叶中的松子掉下来也不知道。

  诗人喜爱韦偃的松画,于是备绢求画。“韦侯韦侯数相见”,可见诗人与韦偃已是熟识的朋友,所以他便拿出“不减锦绣段”的“好东绢”,请画家纵笔作画。韦偃画松,以屈曲见奇,画直干松就难以显示出他画技的长处,杜甫却请求他“放笔为直干”,这里是说:你能纵笔画直干的松树吗?强人所难,戏之也。也可见两人交情深厚。全诗别无“戏”意,直到结句才照应题上的“戏”字。

  题画诗最基本的艺术要求是,诗人应当进入画的实境中,把绘画美转化为诗艺美。此诗开头四句和结尾五句,从《双松图》的艺术效果着笔,渲染韦偃画艺的出神入化,以至引起诗人的极大兴致,出绢求画。而中段八句,才是描写《双松图》的画面,画的实境是双松和松下老僧。前四句,描绘双松宛转盘曲之态、烟霞风云之变,着力表现松的奇崛之美;后四句,描摹松下老僧潇洒脱俗的神情,着力再现人物的灵异之美。松之奇崛和僧之灵异,融为一体,构成整幅《双松图》的绘画美。诗人用诗的语言再现了它们,造成了奇峭的诗境美。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99-300

wèiwéiyǎnshuāngsōng--

tiānxiàrénhuàsōnghónglǎowéiyǎnshǎo

juézhǎngfēngxiānmǎntángdòngjiēshénmiào

liǎngzhūcǎnliètáixiǎntiějiāocuòhuígāozhī

báicuīxiǔlónghēitàiyīnléichuí

sōnggēnsēngpángméihàoshǒuzhùzhe

piāntǎnyòujiānshuāngjiǎosōngzisēngqiánluò

wéihóuwéihóushùxiāngjiànyǒuhǎodōngjuàn

zhòngzhījiǎnjǐnxiùduànlìngshìguānglíngluàn

qǐnggōngfàngwèizhígàn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山桃¹红花满上头²,蜀江³春水拍山流。
译文:春天,鲜红的野桃花开满山头,蜀江的江水拍打着山崖向东流去。
注释:¹山桃:野桃。²上头:山头,山顶上。³蜀江:泛指四川境内的河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花红易衰¹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译文:容易凋零的桃花就像郎君的情意,这源源不断的江水就像我无限的忧愁。
注释:¹衰:凋谢。

  这首诗是写一位深情女子在爱情受到挫折时的愁怨。这挫折乃是薄情郎的负心,这原是一个很古老的主题,而表现这个古老主题的这首小诗,其情景之浑化无迹,意境之高妙优美,却是罕见无比的。

  头两句写眼前景色:“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上句写满山桃花红艳艳,下句写江水拍山而流,描写了水恋山的情景,这样的情景原是很美的,但对诗中的女子来讲,如此美景恰恰勾起了她的无限痛苦.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两句是对景抒情,用的是两个比喻:花红易衰,正像郎君的爱情虽甜,但不久便衰落;而流水滔滔不绝,正好像自己的无尽愁苦。这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了这个失恋女子的内心痛苦。比喻贴切、动人,使人读了,不禁为这个女子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而深受感动。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江水比拟亡国之痛的深沉悠长,历来被人们称为写愁的名句,其实这正是从“水流无限似侬愁”一句脱胎而来的。

  这首诗和前首诗一样,用的也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先写眼前水恋山的景象,然后再用它来作比喻,抒写愁绪,从而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全诗比喻新颖别致,形象感强。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
2、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7-841
4、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84-486
5、 施蛰存.唐诗百话(中).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123-134
6、 李丽 刘志林.浅析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特色.北方文学(中),2016(11):66.

zhúzhī ·shāntáohónghuāmǎnshàngtóu

liú tángdài 

shāntáohónghuāmǎnshàngtóu shǔjiāngchūnshuǐpāishānliú 
huāhóngshuāiláng shuǐliúxiànnóngchóu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lài)¹生来瘦硬²,浑³不怕、角吹彻
译文:梅花经历无数次的霜打雪压,受尽了寒冷的折磨。但它依旧凭着它生来就瘦细而劲健的身躯傲寒绽放,即使那凄凉的角声吹彻了《梅花落》,它也全然不怕。
注释:¹赖是:亏得。一作“赖得”。²瘦硬:体瘦细而劲健。³浑:全。⁴角:军中乐器。古曲有《梅花落》。⁵彻:彻骨。
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元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清绝¹,影也别²。知心惟有月。元³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译文:梅花清峭奇丽,超尘拔俗,连花影也与众不同。能与它知心的,惟有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梅花先春而发,它有不与众花在春风中争艳的本性,不能与那海棠共悦结缘。
注释:¹清绝:清洁得一尘不染。²别:与众不同,别有情趣。³元:原本。⁴性情:本性。⁵说:这里指结缘。

  梅花是一种品格高尚,极有个性的奇花,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所以骚人墨客竞相题诗赞颂,自六朝以至赵宋,咏梅篇什不可胜数,而脍炙人口者则不多见。萧氏这篇《梅》词,能脱去“匠气”,写出自己的个性,实属难能可贵。

  上片从两个侧面写梅:一、不怕霜雪。二、不怕角声之哀怨。首句即入韵。“千霜万雪”四字就烘衬出梅花生活的典型环境。“千”“万”二字极写霜雪降次之多,范围之广,分量之重,来势之猛,既有时间感、空间感,又有形象感、数量感。“受尽寒磨折”一句以“寒”字承上,点出所咏对象:梅。说梅受尽了“千霜万雪”的“磨折”,可见词人所咏,绝非普通的梅花,而是人格化了的梅花,咏物即是写人,梅与人相契相生。

  “赖是”三句,另赋新笔,极写梅花不为恶势力所屈的高尚品格。得亏是这副天生的铮铮铁骨,经得住霜欺雪压的百般“磨折”,即便是那“大角曲”中的《梅花落》曲子吹到最后一遍(彻),它也全无惧色,坚挺如故,因为它“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陈亮《梅花》诗)。

  “浑不怕”即“全不怕”,写得铿然价响,力透纸背,以锋棱语传出梅花之自恃、自信、自矜的神态,而“瘦硬”之词,则是从梅花的形象着笔。因为寒梅吐艳时,绿叶未萌,疏枝斜放,故用“瘦”字摄其形;严霜铺地,大雪漫天,而梅独傲然挺立,生气蓬勃,故以“硬”字表其质,二字可与林和靖咏梅诗中的“疏影横斜”相伯仲。“疏影”乃虚写,美其风致;“瘦硬”则实绘,赞其品格,二者各有千秋,而传神妙趣实同。

  下片写梅花的高洁,也有侧面描写:一、与月相知;二、不与海棠相争。过片以“清绝”二字独立成韵,从总体上把握梅花的特性,意蕴无穷,耐人咀嚼。“清绝”之“清”有清白、清丽、清俏、清奇、清狂、清高种种含义,但都不外是与“浊”相背之意。“清”而至于“绝”,可见其超脱凡俗的个性。“影也别”,翻进一层,说梅花不仅具有“瘦硬”、“清绝”与“众芳摇落独鲜妍”的品质,就连影儿也与众不同,意味着不同流俗,超逸出尘,知音难得,自然勾出“知心惟有月”一句。得一知己足矣,有月相伴即可。黄昏月下,万籁俱寂,唯一轮朦胧素月与冲寒独放的梅花相互依傍,素月赠梅以疏影,寒梅报月以暗香,词人虽以淡语出之,但其含蕴之深,画面之美,境界之高,煞是耐人寻味。

  最后二句写梅花孤芳自赏、不同流俗的个性。花之荣枯,各依其时,人之穷达,各适其性。本来不是春荣的梅花,一腔幽素是不可能向海棠诉说的,自然不必让好事者拿去和以姿色取宠的海棠攀亲结缘了。这里借前人“欲令梅聘海棠”(见《云仙杂记》引《金城记》)的传说反其意而用之,不仅表现了梅花不屑与凡卉争胜的傲气,词人借梅自喻的心事也就不语自明了。

  《庶斋老学丛谈》认为这首词与王澡同名之作意境相似,其《霜天晓角·梅》云:

  疏明瘦直,不受东皇识。留与伴春应肯,千红底、怎著得?

  夜色。何处笛?晓寒无耐力。飞入寿阳宫里,一点点、有人惜。

  此词上片写梅花“疏明瘦直”,不受“东皇”赏识,不与百花争胜的好形象,品格确与萧词“略相似”,惟下片则转写落梅之何处笛,“晓寒无耐力 ”,虽不讨东皇欢喜,然自有同病相怜之人惜其飞坠。这与萧词的“浑不怕角吹彻”及羞与海棠为伍的命意又自有别,两者相较,王词不免要逊一筹了。

  总之,这首咏梅词是词人有感而发借物寄兴之作。上下片分写梅的傲骨与傲气。傲骨能顶住霜雪侵陵,傲气羞与凡卉争胜。

  古人总结写诗方法有赋比兴三种,但有时因题材和命意的需要可以在写法上结合使用,如这首咏梅词就是赋而兼比的。因为在写法上它是以梅喻人。梅的瘦硬清高,实象征人的骨气贞刚,品质高洁,梅格与人格溶成一片,二者契合若神,由此显出无穷意蕴,耐人玩味。观其出语之侃切健劲(如“受尽”、“浑不怕”,“唯有”、“原没”、“如何共”等),既不同于动荡流畅之语,也与温婉轻柔之词迥异,故其情致既非飘逸,也非婉转,而是深沉凝重,于是便形成这首词沉着明快的显著特点。而霜雪堆积,月华流照,疏影横斜的词境,又显出超凡脱俗、清丽优美的气韵和格调。因而此词在沉著明快中,又略带几分清新俊逸,但这只如多历忧患的硬汉子眉宇间偶尔透露的天然秀气,它与风流儒雅的贵公子浑身的潇洒英俊之气是绝不相类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978-1981
2、 顾易生.宋词精华:巴蜀书社,1995:625-626

shuāngtiānxiǎojiǎo ·méi

xiāotàilái sòngdài 

qiānshuāngwànxuě shòujìnhánzhé làishìshēngláishòuyìng hún jiǎochuīchè 
qīngjué yǐngbié zhīxīnwéiyǒuyuè  méichūnfēngqíngxìng gòng hǎitángshuō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一路经行处,莓苔¹见履(lǚ)²
译文: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注释:¹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²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白云依静渚(zhǔ)¹,春草²闭闲门。
译文: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注释:¹渚:水中的小洲。一作“者”。²春草:一作“芳草”。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译文: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¹
译文: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注释:¹“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缭绕小渚。“依”字有意趣。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巖扉,近云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独闭的闲门,摇曳的小草,使人浸润在“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幽静自在境界,滋味咸化于这静默的世界之中。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过雨云松色,随山到水源”。这云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云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过雨”,涮新了松色,也带来冥想。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白云一样,已在写“禅意”(金性尧)。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云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27-229

xúnnánchángshāndàorényǐn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jīngxíngchù méitáixiànhén 
báiyúnjìngzhǔ chūncǎoxiánmén 
guòkànsōng suíshāndàoshuǐyuán 
huāchàn xiāngduìwàngy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