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自圣明,制度高千古。平生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天王自圣明,制度高千古。平生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línxíngshīèr--yángshèng

tiānwángshèngmíngzhìgāoqiānpíngshēngwèibàoēnliúzuòzhōnghún

杨继盛

杨继盛

杨继盛(1516年-1555年)明代著名谏臣。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兵部员外郎。坐论马市,贬狄道典史。事白,入为户部员外,调兵部。疏劾严嵩而死,赠太常少卿,谥忠愍。后人以继盛故宅,改庙以奉,尊为城隍。著有《杨忠愍文集》。 ▶ 9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绕岸车鸣水欲乾,鱼儿相逐尚相欢。
绕岸车鸣水欲乾,鱼儿相逐尚相欢。
译文:绕岸车响水即将干涸,水里的鱼儿仍在追逐嬉戏不知灾难将临。
无人挈入沧江去,汝死那知世界宽。
无人挈(qiè)¹入沧江去,汝死那知世界宽。
译文:没有人带到沧溟大海去,死的时候都不知道外面世界的宽阔。
注释:¹挈:带,领。

ér--wángānshí

ràoànchēmíngshuǐgānérxiāngzhúshàngxiānghuān

rénqiècāngjiāngzhīshìjièkuān

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
(zhī)¹酒向人时,和此先倾倒。最要然然²可可³,万事称好。滑稽(jī)坐上,更对鸱(chī)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译文:有些人就象那装满酒就倾斜的酒卮,处处是一副笑脸,见人就点头哈腰。他们最要紧的是唯唯诺诺,对什么事都连声说好。就象那筵席上滑稽对着鸱夷笑,它们都擅长整天旋转把酒倒。不管是寒是热,总有一味药调和其中,这就是那号称“国老”的甘草。
注释:卮言:没有立场,人云亦云的话。¹卮:古时一种酒器,酒满时就倾斜,无酒时就空仰着。²然然:对对。³可可:好好。⁴滑稽、鸱(chī)夷:古时的酒器。⁵甘国老:指中药甘草。《本草纲目》称其性平味甘,能调和众药,治疗百病,故享有“国老”之名。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少年使酒¹,出口人嫌拗(ào)²。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³
译文:我年轻时常常饮酒任性,说起话来剔人总嫌执拗。这个和稀泥的处世哲学直到近来我才慢慢知晓。可惜我对那一套应酬语言,还没有学得十分巧妙。瞧他们真会讨人喜欢,活象那跟人学舌的秦吉了!
注释:¹使酒:喝酒任性。²拗:别扭,指不合世俗。³秦吉了:鸟名。《唐会要》载,林邑国有结辽鸟(秦吉了),能言尤胜鹦鹉,黑色,黄眉。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开篇两句,辛弃疾将人比作酒器,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那些见风使舵、阿谀奉承之人的可笑姿态。一个“先”字将官场小人低眉顺目,争先恐后吹捧的动作充分表现出来。接下来两句,词人进一步从语言上进行描写官员们笑眯眯,点头哈腰,顺从统治者,凡事都说“好、好、好”的谄媚之态。

  “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这两句描绘出腐败官场上人们应酬中相互吹捧、言谈虚情假意的场面。“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词人在此用来指那些没有原则,一味跟从,和稀泥的人。

  下阕开头中的少年指词人自己。史书记载,辛弃疾二十二岁就在抗金前线冲阵杀敌,可称少年英雄,但因其为人正直,不善奉承而遭人排挤,正如其说的“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会巧。”在官场中要顺从、虚伪才能讨得君主的欢心,这个道理,“我”现在才明白,但是要效仿这些人,“我”却正好不擅长。词人此处的自嘲和上文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词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

  结尾三句中,词人以幽默的笔调调侃:看他们那些得宠的人,都是像学舌鸟一样会唯命是从,攀附权势。

  辛弃疾用诙谐的口吻描述了一场“物”的狂欢,这些物都有着南宋官场得宠之人相似的特质:随人俯仰、圆滑虚伪、碌碌无为。当时南宋正处于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时,可朝廷却只一味偏安,宠信小人。词人正是通过揭露当时朝廷官员的丑恶嘴脸来反衬自己的正直和有为,但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得不到重用,因而内心充满悲痛与不甘。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524页
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隔翠幌银屏,新眉初画,半面犹遮。须臾淡烟薄霭,被西风扫尽不留些。失了白衣苍狗,夺回雪兔金蟆。
水亭凝望¹久,期不至、拟还差。隔翠幌(huǎng)银屏,新眉初画,半面犹遮。须臾(yú)淡烟薄霭(ǎi),被西风扫尽不留些。失了白衣苍狗²,夺回雪兔金蟆。
译文:在水亭旁注目远望,归期还没到,猜测着还差几天。隔着绿色的帷幔屏风,画着新长出的眉毛,犹如遮挡着半边的脸。片刻飞起的淡淡的薄雾,被西风吹得不留一丝痕迹。顷刻,变化不定,夺回了月亮。
注释:¹凝望:注目远望。²白衣苍狗:苍:灰白色。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出自唐·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意思是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乘云径到玉皇家。人世鼓三挝。试自判此生,更看几度,小住为佳。何须如钩似玦,便相将、只有半菱花。莫遣素娥知道,和他发也苍华。
乘云径到玉皇家。人世鼓三挝。试自判此生,更看几度¹,小住为佳。何须²如钩似玦(jué),便相将、只有半菱花。莫遣(qiǎn)素娥知道,和他发也苍华³
译文:乘云到了玉皇大帝家。人世间敲打三下鼓,试着自己判定今生,更是看了好几次,小住为最佳。何用形状像钩子一样的玦,相伴着半菱花。不要遣怪发鬓苍白的嫦娥。
注释:¹几度:虚指,几次、好几次之意。²何须:何必,何用。³苍华:发鬓苍白。

  《木兰花慢·丁未中秋》是宋代刘克庄的一首关于中秋节的词。

  上片写闺中思妇,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下片进行了想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流露出一点点的伤感。

翩翩床前帐,张以蔽光辉。
翩翩¹床前帐,张²以蔽光辉³
译文:床前轻柔的绸帐随风翩翩而动,挂它为的是挡住来光。
注释:¹翩翩:床帐质地轻柔。²张:张设,即将床帐挂起来。³光辉:日光或月光。
昔将尔同去,今将尔同归。
昔将尔同去,今将尔同归。
译文:帐子呀,从前和你一块告别家人,今天我要带你回故乡。
缄藏箧笥里,当复何时披?
(jiān)藏箧(qiè)()¹里,当复何时披?
译文:回去把你锁入箧笥里,什么时候能够重新被挂起来呢?
注释:¹箧笥:盛书籍、衣物的竹器。

  这是一首写“床前帐”的咏物诗。诗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那架随风翩翩而动的帷帐,在床前已经挂了很久。它是诗人的嫁妆之一,当年,带着它来到夫家,如今,又要带着它回到娘家。把它解下来收藏在箱子里,不知何时还能再度挂起?

  语气极为平淡,自然道来,不假任何雕饰,却达成了一个情意浓厚的境界。卧室之内,心情凄苦至极的诗人,对着相伴她多年的帷帐呆呆地凝视着。这是一架华丽的帷帐,它那翩翩的动态,勾起了诗人无限的回忆。二十多年来,在这用作遮掩的帷帐之内,包孕了多少爱情蜜意!往事如烟,不堪回首。如今,主人再也不需要它了。“昔将尔同去,今将尔同归”,仿佛帷帐成了知己,诗人对它絮絮叙说着衷曲,叙说着今与昔的一切。然而这些又有何用!抛开这割不断的思绪,赶快收拾行装吧!解下帷帐仔细地叠好,连同那二十多年的情与意一并锁入了箱子里。此刻,诗人又禁不住叹息着:它什么时候能够重新被挂起来呢?

  乍看起来,诗人是写对帷帐的深深同情,“缄藏箧笥里,当复何时披?”对帷帐的命运充满了忧虑。而细细想开来,这种同情与忧虑不是诗人对自己发出的吗?自己青春年华已逝,这时被丈夫抛弃,何时能得到欢乐?又到哪里去寻找欢乐?因此,诗人只能自我哀怨,借咏叹帷帐来寄托自己遭遇的不幸。

  全诗运用了比兴手法,以不再被用的帷帐,象征被丈夫抛弃的诗人自己,以怨而不怒的笔调,借咏床前帷帐揭示自己的爱情悲剧,不失为一篇佳作。

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niè)¹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bō)²可随身。
译文:质上人有时打坐,静如枯木;有时出游,飘若浮云,心无所系,随性而行,超世脱俗。其他僧人云游,还带着盛水的瓶子和吃饭的钵,而他出门连这两件东西都不带,一身之外无所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注释:¹枿坐:枯坐。枿,树木砍去后留下的树桩子。²瓶钵:僧人出行所带的食具。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译文:遇到人也不会去聊人世间的琐事,仿佛他是一个置身于世间之外的人一样。

  因为是送给僧人的诗,所以诗开头便云佛事:“枿坐云游出世尘。”这是写质上人的形象。诗人抓住他的特征,刻画了他的不同凡俗。

  第二句进一步写质上人的形象。瓶钵是云游和尚喝水吃饭不可少的器具。可是质上人连应该随身携带的一瓶一钵都没有。这就更突出了质上人超出尘世的性格,成了飘飘然来去无牵挂的大闲人了。

  第三、四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这是从质上人的精神境界去刻画他的形象。他不说一句有关人世间的话,这才写出精神上大解脱的悟道者形象。人们口上说的,都是心上想的,不说人间事,是他心里根本不想这些事,因为他把人间的名利富贵看做是虚幻、短暂、无意义的。“所谓“世缘终浅道缘深”(苏东坡语),在这位质上人身上表现得非常彻底,他完全游离于尘世之外。

  他虽曾赞羡“万般不及僧无事,共水将山过一生”(《题道林寺》)的生活,但无论怎样也不能像质上人那样口不说一句人间事。所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既有对质上人的称赏和羡慕,也有诗人自己复杂心情的流露,字面上意义虽然浅近,而诗人的感慨颇深。

  杜荀鹤的诗在语言上通俗浅近,明白流畅,所以他把严于格律的近体诗通俗化了。正因为这样,他的许多诗句包括《赠质上人》在内都在长期流传中成了人们口头的熟语。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60-1361页

zèngzhìshàngrén

xún tángdài 

nièzuòyúnyóuchūshìchén jiānpíngsuíshēn 
féngrénshuōrénjiānshì biàn便shìrénjiānshì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