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须芃芃田舍翁,倾身坐向钱孔中。长颊便便美少年,行步顾影私自怜。
黄须芃芃田舍翁,倾身坐向钱孔中。长颊便便美少年,行步顾影私自怜。
谁知腐鼠能为祟,纵是神仙有播迁。使君似识浮云意,蹉跎实为功名利。
谁知腐鼠能为祟,纵是神仙有播迁。使君似识浮云意,蹉跎实为功名利。
已拚酒隐富贵世,潦倒佯狂百无忌。浊醪恰供十日饮,酣法须与当时异。
已拚酒隐富贵世,潦倒佯狂百无忌。浊醪恰供十日饮,酣法须与当时异。
五斗乍可调燥吻,飞觞二子雄相视。醉杀不作傲杯人,迩来那得独醒事。
五斗乍可调燥吻,飞觞二子雄相视。醉杀不作傲杯人,迩来那得独醒事。
魏文大白满如月,曾托属车称国器。若言此物非其任,尔家破瓢亦应弃。
魏文大白满如月,曾托属车称国器。若言此物非其任,尔家破瓢亦应弃。

yòushǐ--pānlóng

huángpéngpéngtiánshěwēngqīngshēnzuòxiàngqiánkǒngzhōngzhǎngjiá便biàn便biànměishǎoniánxíngyǐnglián

shuízhīshǔnéngwèisuìzòngshìshénxiānyǒuqiān使shǐjūnshìshíyúncuōtuóshíwèigōngmíng

pànjiǔyǐnguìshìlǎodàoyángkuángbǎizhuóláoqiàgōngshíyǐnhāndāngshí

dòuzhàdiàozàowěnfēishāngèrzixióngxiāngshìzuìshāzuòàobēiréněrláixǐngshì

wèiwénbáimǎnyuècéngtuōshǔchēchēngguóruòyánfēirèněrjiāpiáoyīng

李攀龙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11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际晓¹投巴峡²,馀(yú)春忆帝京³
译文: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使我思念京城。
注释:¹际晓:犹黎明。²巴峡:长江自巴县(重庆)至涪州(涪陵)一段有明月、黄葛、铜锣、石洞、鸡鸣、黄草等峡,这些峡皆在古巴县或巴郡境内,因统称为巴峡。³帝京:帝都,指京都长安。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晴江一女浣(huàn)¹,朝(zhāo)²众鸡³鸣。
译文:江色晴明有位女子浣洗,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
注释:¹女浣:即浣女。浣,洗。²朝日:早晨初升的太阳。³鸡:一作“禽”。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
水国¹舟中市,山桥树杪(miǎo)²行。
译文:水边城市人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人如在树梢走行。
注释:¹水国:犹水乡。临水城邑。²树杪:树梢。杪:一作“上”。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登高万井¹出,眺迥(jiǒng)²二流³明。
译文:登上高处万家井邑出现,眺望远处阆白二流明莹。
注释:¹万井:千家万户。井:即市井,村落,指山城住户。²眺迥:远望。³二流:其一为长江,另一当指在巴峡一带入江的河流,如嘉陵江、玉麟江、龙溪河等。一说为阆水和白水。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人作殊方语¹,莺(yīng)为故²国声。
译文:人们都说着异乡的方言,黄莺却啼着故里的声音。
注释:¹殊方语:异乡语言。殊方:远方,异域。²故:一作“旧”。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译文:幸赖自己深知山水情趣,稍可排解离乡背井愁情。
注释:赖:多亏。多:一作“谙”。

  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词句清丽,景象雄伟。开头点明时间和地点,说在暮春的黎明作者行经巴峡,心中却思念着遥远的京城。接着写诗人沿途所见所闻,清江边有浣衣的少女,朝阳里传来一片鸡鸣。江面上舟船聚拢,水上人家的集市已经开始了;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跨在树梢之上。有人认为“万井”是指千泉万涓,而不是指千家万户。因为以巴峡的地势,不可能像平原一样聚居很多人家。也有道理,可备一说。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象并不能让诗人欢快起来,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

  从格律上说此诗是一首五言排律,中间几联在形式上都是对仗,在内容上都是写景,很有特色。作者既好山水,自然善于捕捉异地的自然景物、风俗民情等特殊的美感。“晴江一女浣”、“水国舟中市”等句子,写出了作者即目所得的优美风光。水国舟市,道尽水乡的独特风貌;桥过树梢,极写山乡的奇幻景观。“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使人视野开阔,诗歌意境也随之宏远。不同的方言俚俗,相同的莺啼鸟叫,写尽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念之情。此地虽有山水情趣,也只能稍事排解离别之情、思念之苦。虽然有淡淡的离乡之愁,但总的说来,全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消沉。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64-165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¹,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bó)²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³,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xǐ)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zì)之间哉?盖孔子(qì)¹⁰颜渊¹¹,而责子路¹²之愠(yùn)¹³见,古之难其人¹⁴久矣。
译文:我年少时喜欢阅读司马迁的《史记》,看见文章的内容情感愤激、充满了愤恨抑郁不平之气,这种情感十分激烈,难以抑制。我认为君子处在这个世上,对于事物加以权衡的标准、尺度,始终在于自己的个人情感,决不应该因为一时的遭遇,或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改变。假设不幸处于困窘的处境,那么利用这种处境使自己的心态平和,性情得到愉悦的人,一定是有他自己的方法。哪里会像那些道德修养不高的普通人,一旦外界的环境不符合他的心意,悲伤哀怨憔悴的神情就会表现在眉宇间?孔子常常赞美颜渊,责备子路的恼怒,从中可以看到古人能做到平其心志、怡其性情也是很困难的。
注释:¹司马长子:即司马迁(前145—前86?),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继承父亲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因替不得已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护,而受宫刑之辱。从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一百三十篇,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多有抑郁不平之气,后人认为是他个人遭际的反映。²勃勃:兴盛的样子。³轻重之衡:指对于事物加以权衡的标准、尺度。⁴迁徙:变化,改易。⁵设:假设。⁶处其穷:指陷入困难的境地。⁷闾巷小夫:指道德修养不高的一般平民。⁸孔子: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开创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极大。其言论事迹主要见于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所编辑的《论语》一书。⁹亟:屡次。¹⁰美:赞赏。¹¹颜渊:即颜回,是孔子得意的学生,孔子常常称赏其品质。如《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发以,回也不愚。”《论语·雍也》:“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始,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¹²子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时鲁国人,为人好勇。¹³愠:怒,怨恨。“愠见”语出《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大意是: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人都饿病了,爬不起来。子路怨恨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回答说:“君子虽穷,还是坚持着,小人一穷就无所不为了。”对子路的行为加以责备。¹⁴难其人:认为能做一个“平其心志,恰其性情”的人是困难的。
已而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查俗垢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易代之间,谓为大节,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憯于肤,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昔虞伯生慕陶,而并诸邵子之间。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扁其室曰陶庵云。
已而观陶子¹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²,悠然势分(fèn)³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查(zhā)俗垢(gòu)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易代之间,谓为大节,而不究其安命乐天¹⁰之实。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憯(cǎn)于肤¹¹,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pí)(fú)聚散¹²耳。昔虞(yú)伯生¹³慕陶¹⁴,而并诸邵(shào)¹⁵之间。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扁¹⁶其室曰陶庵(ān)云。
译文:不久前我看了陶潜的文集,文章中表现出淡泊平和,洒脱自然,悠然自得地处在权势地位之外,不只是不被贫穷所困扰,简直是将贫穷也当作了一种快乐。百世以后的人,诵读他的文章,自己心中的世俗污秽的念头就全都消失了。确实啊,陶渊明是古代善于处穷不变的人。推想学习陶渊明处穷不变的方法,就可以做孔子的学生了。可是时下评论陶渊明的人,只看到他在东晋末年的行为,赞赏他的大节,而不谈他乐天知命的事实。陶渊明他外有穷困的逼迫,内有饥寒的痛苦,但是性情没有受到干扰,对于晋、宋朝代的改变,在陶渊明看来就像蚍蜉聚散一样,完全与自己无关。从前虞伯生仰慕陶渊明,将他与邵雍相提并论。我不敢望邵雍之项背,只喜欢陶渊明,如今我身处困境,所以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陶庵。
注释:¹陶子:即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晋浔阳(今江西九江)人。曾为州祭酒,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后为彭泽令,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隐居,后人称靖节先生。他以写田园诗著名,有自然朴素之美。有《陶渊明集》。《晋书》《宋书》均有传。²脱落:疏阔,洒脱。《梁书·处士传·何点》:“心游物表,不滞近迹;脱落形骸,寄之远理。”³势分:权势、地位。⁴融融然:和乐的样子。⁵尘查俗垢:指节俗间的尘土污垢。查同渣,即渣滓。⁶推:发扬光大。⁷元熙:东晋最末一个皇帝晋恭帝的年号(419—420)。⁸易代:指宋武帝刘裕灭亡晋朝并取而代之,建立刘宋王朝。⁹大节:指陶渊明忠于司马氏的东晋王朝,不肯做刘宋王朝的官员。¹⁰安命乐天:即乐天知命,指乐从天道的安排,安守命运的分限。¹¹憯于肤:使身体受伤痛。¹²蚍蜉聚散:比喻无关宏旨的小事情。作者认为晋宋易代,在陶渊明看来,本不足道。¹³虞伯生:即元代著名学者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历官国子助教、集贤修撰、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卒谥文靖。有《道园学古录》五十卷。《元史》有传。¹⁴慕陶:仰慕崇敬陶渊明。据《元史》本传,虞集“早岁与弟盘同辟书舍为二室,左室书陶渊明诗于壁,题曰陶庵;右室书邵尧夫诗,题曰邵庵。故世称邵庵先生”。¹⁵邵子:即邵雍(1011—1077),字尧夫,北宋哲学家。好《易》理,居洛阳三十年,名所居曰安乐窝。卒谥康节,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宋史》有传。¹⁶扁:用如动词,即题扁于室。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
朝旦发阳崖¹,景²落憩(qì)³阴峰
译文:清晨出发于南山岩崖,傍晚歇息在北山顶峰。
注释:南山:指今浙江省嵊州市西北的突山、石门山一带。北山:相对南山而言,指今浙江省上虞市南的东山一带。瞻(zhān):往前或往上看。¹阳崖:指南山。古时以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所以称南山为阳崖。²景:日光,这里指太阳。³憩:休息。⁴阴峰:北山。
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
舍舟眺(tiào)¹(jiǒng)²(zhǔ)³,停策倚茂松。
译文:离船眺望远处的沙洲,拄杖倚靠丰茂的青松。
注释:¹眺:远望。²迥:远。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也称洲。⁴停策:止步的意思。策,手杖。
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侧径既窈(yǎo)(tiǎo)¹,环洲亦玲珑²
译文:盘山的小径蜿蜒幽深,圆圆的小洲晶莹空明。
注释:¹窈窕:细长曲折的样子。²玲珑:澄明闪光的样子,形容小洲在天光水色辉映中的状态。
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
俯视乔木杪(miǎo)¹,仰聆大壑淙(cóng)²
译文:俯视可见高树的梢头,举首聆听深谷的水声。
注释:¹杪:树梢。²淙:流水声。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xī)¹绝踪。
译文:巨石横谷使涧水分流,密林遮断路径的去向。
注释:¹蹊:小路。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
解作¹竟何感?升长皆丰容²
译文:春雨普降催万物萌动,草木滋长正葱葱茏茏。
注释:¹解作:雷雨大作。²丰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
初篁(huáng)¹²绿箨(tuò)³,新蒲含紫茸(róng)
译文:初生的丛竹包裹绿皮,新绿的蒲草紫花待放。
注释:¹篁:竹子。²苞:包裹。³箨:竹笋一层层的外皮。⁴新蒲:新生的蒲草。蒲,即菖蒲,生于水边,有香气,根可入药。⁵紫茸:初生的蒲叶呈紫色,所以称紫茸。茸,初生的草。
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海鸥¹戏春岸,天鸡²弄和风。
译文:海鸥嬉戏于春日水岸,天鸡弃羽于和煦暖风。
注释:¹海鸥:一名江鸥,水鸟名,随潮水上下翻飞。²天鸡:鸟名,丹鸡。
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
抚化¹心无厌²,览物³(juàn)(mí)重。
译文:与万物同化内心仍是不满足,观照物象而悄然移情。
注释:¹抚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到自然万物之中,并与之融为一体;万物有盛衰荣枯的变化,自己也就随之而产生喜怒哀乐。²心无厌:面对美好的自然万物,总是看不够。厌,满足。³览物:观赏景物。⁴眷:留恋。⁵弥:更。
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
不惜去人¹远,但恨莫与同。
译文:不惜古人隐逸去久远,只遗憾今人情志不与同。
注释:¹去人:隐逸之人。
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孤游非情叹,赏废¹理谁通?
译文:独游违我真情而慨叹,赏乐废止玄理谁能通。
注释:¹赏废:赏心之事废止,也就是说,再也不能与好友欢会言笑了。

  这是一首写景咏物诗,它以从南山往北山经巫湖中的所见为主要描绘对象,勾勒出一幅秀美的山水长卷。由于诗人在南山和北山都有住所,故经常往来于两地之间。

  诗的一开始,以“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指出湖中的旅程要行一天。这一天的浮游乐趣,所见佳景自然是不胜抒写的。诗人对此并未用墨,而将笔力放在登岸后的所见之上。当诗人结束水面漂泊,舍舟登岸并以马代步时,别是一种情趣。举目四望,远处的沙诸依稀可辨,驻马依傍于茂林古松之下,放眼远眺。“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这是远景描写,因为离得远,“侧径”显得“窈窕”细小,“环洲”也更见其“玲珑”巧妙。诗人用两个连绵字将陆地水中的景致写活了。 “侧径’’既弯曲细小,便以“窈窕”昵称, “环洲”在湖水的波光潋滟中愈觉高低明灭、娇小别致,故冠之以“玲珑”。然后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改变视觉角度,从听,闻两个侧面写景抒情,“俯视”是参天的乔木,反映出诗人是憩息于阴峰之上,故有俯视乔木的奇笔;“仰聆”是山间大壑中的波声,群岩叠嶂,谷中水流与怪石相搏,在万壑之问激起万千优美的回响。下句“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是对上文的承接。“石横”是指分水岭,水因之分流,这是沟壑中流水声响变化万千的原因;“林密”是对上文“茂松’’的照应,而“蹊绝踪"也正是因为“侧径既窈窕’’之故。谢灵运直睹除沅的风光,当他陷入路绝之境无法更向上攀登时,才会觉得情怀得到畅快的抒泄。只有到了险峰之巅可以栖迟的地方,他才能纵目四顾,饱览周围的景物。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这两句是用典,是据《周易》“天地解而雷雨作”仿改,天地变化,乾坤交泰,造物主使万物丰容繁盛。接下来,用工笔重彩绘出一幅山水图:新竹长出嫩绿的苞芽,芦蒲的初蕊绽出紫色的茸毛。沙鸥在春水江岸嬉戏,美丽的飞禽在和风中上下颓飞。诗人以客观的笔触刻画山水景物,使之历历如在目前。面对这秀丽的大自然,只有与万物同化才能不为外物所惑以致贪欲无厌。但是对景难排,眷恋人间之美的情感愈加强烈。由于诗人厌倦世态,宁愿离开喧嚣的人境,独处于此深山之中,唯恨憾的是没有古代贤人青甚与同游。既然已是孤居独游,一味伤感而嗟叹便大可不必。这种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情怀无人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世人莫余知”的遗憾心情。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姚奠中,胡国瑞等著.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03:第692页

nánshānwǎngběishānjīngzhōngzhāntiào--xièlíngyùn

cháodànyángjǐngluòyīnfēng

shězhōutiàojiǒngzhǔtíngmàosōng

jìngyǎotiǎohuánzhōulínglóng

shìqiáomiǎoyǎnglíngcóng

shíhéngshuǐfēnliúlínjuézōng

jiězuòjìnggǎnshēngzhǎngjiēfēngróng

chūhuángbāo绿tuòxīnhánrōng

hǎiōuchūnàntiānnòngfēng

huàxīnyànlǎnjuànzhòng

rényuǎndànhèntóng

yóufēiqíngtànshǎngfèishuítōng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雨过一蝉噪(zào)¹,飘萧²松桂秋。
译文: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
注释:¹蝉噪:指秋蝉鸣叫。²飘萧:飘摇萧瑟。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青苔满阶砌(qì)¹,白鸟²³迟留
译文:青苔长满台阶,白鸟故意迟留。
注释:¹阶砌:台阶。²白鸟:指通常为白色羽毛的鸟,如鹤、鹭一类的鸟。³故:故意。⁴迟留:徘徊不愿离去。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暮霭(ǎi)¹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译文:暮霭已生深树,斜阳渐下小楼。
注释:¹暮霭:黄昏的云气。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谁知竹西路¹,歌吹²是扬州。
译文:谁知这条寂静的竹西路,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
注释:¹竹西路:指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道路。竹西,在扬州甘泉之北。后人在此筑亭,名曰竹西亭,或称歌吹亭。²歌吹:歌声和音乐声;吹,指吹奏乐器。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说明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十分精细。“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呈现孤单冷落之感。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反映了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静,格外的冷清,分外的沉寂。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至此,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文章已经做完。然而,忽又别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这首诗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一开篇,一煞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十分巧妙。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唐诗鉴赏辞典珍藏本 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684-1685页

yángzhōuchánzhì

 tángdài 

guòchánzào piāoxiǎosōngguìqiū 
qīngtáimǎnjiē báiniǎochíliú 
ǎishēngshēnshù xiéyángxiàxiǎolóu 
shuízhīzhú西 chuīshìyángzhōu 
艳阳不到青山,古阴冷翠成秋苑。吴娃点黛,江妃拥髻,空蒙遮断。树密藏溪,草深迷市,峭云一片。二十年旧梦,轻鸥素约,霜丝乱、朱颜变。
艳阳不到青山,古阴冷翠成秋苑¹。吴娃点黛,江妃²拥髻(jì)³,空秋遮断。树密藏溪,草深迷市,峭云一片。二十年旧梦,轻鸥素约,霜丝乱、朱颜变。
译文:明亮的阳光从来照不进青山。积聚已久的阴暗,加上寒冷的翠绿色将此山变成肃杀如秋的氛围。点点远山如吴娃的青黑色鬓发,又像江妃的云髻。但却被一片迷茫遮断,看不清楚。惠山丛林茂密,溪流隐蔽,草木深暗,市镇都迷。但,它却突出空濛,如一片高峭的云朵。这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如梦似幻!如今我重新经过轻鸥之约,可惜乳霜白的鬓发已凌乱不堪,朱颜也已经改变,衰老了。
注释:惠山:又称慧山、惠泉山,在江苏省无锡市西郊,为江南名山之一。惠山以泉水著称。酌泉:即其名泉之一。¹秋苑:满是秋色的园林苑囿。²江妃:传说中的女神。³髻: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龙吻春霏玉溅。煮银瓶、羊肠车转。临泉照影,清寒沁骨,客尘都浣。鸿渐重来,夜深华表,露零鹤怨。把闲愁换与,楼前晚色,棹沧波远。
龙吻¹春霏(fēi)玉溅。煮银瓶、羊肠²车转。临泉照影,清寒沁骨,客尘都浣(huàn)。鸿渐³重来,夜深华表,露零鹤怨。把闲愁换与,楼前晚色,棹(zhào)沧波远。
译文:泉水从龙吻状的石刻喷发出来,如春天的雨雪纷飞,又如片片碎玉迸射而出。茶在银瓶烹煮,发出的声音如车轮绕羊肠般。在泉边看到自己的倒影,顿觉一股清寒之气沁入骨髓,作客之尘被清洗干净。我重来此地,正如丁令威在深夜化鹤归来,站立在城门华表之上,身在零落露水之中,感慨不已。我唯有把闲愁抛却,而换取楼前之晚间景色,细听水波上的划船之声,渐渐地愈来愈远了。
注释:¹龙吻:惠山名“九陇山”,因山有九陇(峰),又名九龙山。泉出龙首,为第一山。龙吻,即泉水从龙口喷出。²羊肠:形容狭窄曲折的小路。此用羊肠路上颠簸的车声来形容煮茶,并暗示品茶的欲望急切。³鸿渐:唐代茶叶专家陆羽。陆羽字鸿渐,著《茶经》三篇。⁴华表:设立在宫殿、城垣等建筑物前作装饰、标志用的大柱。⁵露零:即零露、降露。又解一颗颗露珠。⁶棹:划船的一种工具。

  此词记述作者重游惠山泉的经历,上下阕分别描写了惠山秋色与二泉景物,紧密结合酌茗观景,抒发了旧地重游、世事变迁的感慨。文意层层推进,极有情致。

  上阙记重游惠山泉。“艳阳”两句,泉边实境。言泉藏谷中,四周山荫蔽日,所以春天的艳阳也照不到泉水。泉边阴冷滴翠,仿佛将春天转化成深秋季节。“吴娃”三句,此是以“吴娃”、“江妃”喻泉边的锡、惠两山。言两山草木茂盛,苍翠如娇娘点黛。锡山上的宝塔高耸,好像妇人的发髻。当微雨空秋之时,就能遮断山色。“树密”三句是说:茂密的树林间不知泉水从何处而来?深草中露出楼阁,白云不时从山顶飘过。“二十年”三句,“二十年”是约数;“轻鸥”,指隐居这里如野鹤闲云般自在的高士。这是说:我多年前曾于隐居这儿的高士有过约定,如今旧地重游当时的少年人也成白头翁了。“朱颜”,这里指少年。

  下阙饮泉水兼抒怀抱。“龙吻”两句,“龙吻”茶叶名。言将惠山泉水“龙吻”茶一起放在银瓶中煮沸,饮之入口清香,使胃肠内也感到异常舒坦。“煮银瓶羊肠车转” 用典:“银瓶泻汤夸第二”,此苏轼句;“曲几团蒲听煮汤,煎成车声绕羊肠”,此山谷句也。“临泉”三句,言泉水“清寒沁骨”。词人说:在泉边照影清洗,仿佛将我这位游子的一身旅尘都洗去了。“鸿渐”三句。《易》“鸿渐于干”。注:“鸿. 水鸟名, 适进之义,始下而升者也,故以鸿为喻。”“华表鹤怨”,用丁令威学道后化鹤归辽东故里之典。事见《搜神后记》:“汉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徘徊空中而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冲上天”。此言已奔波多年,这次重返惠山泉,深叹人事俱非。“把闲愁”三句,言且去观赏楼前的晚景,把胸中的愁苦像江流中的小舟逐渐远去一样,也渐渐淡化。此是词人以闲淡之句作结也。

  此词艺术特色之一是脉络井井,结构严谨。开章写游山,结句写游毕归去,首尾圆合。上片扣住词题“惠山”,写阴霾天气下的山景。由总写到具体,由远山到近山,由上而下,抓住“阴”,写山之空漾迷漫;下片扣住词题“酌泉”,写泉水之清澈,围绕泉水写人的煮茗、照影等活动。不管在山景空漾、还是在泉水清澈的描写中都插入抒情的笔墨,抒发了旧地重游,人世沧桑的感慨。

  艺术特色之二,善化典故,创造新词。如“吴娃点黛”,“江妃拥髻”均化用李白、杜甫诗句,将远山近峦比拟成美女、神仙的画眉、发髻,使山峦富有一种空灵、飘逸的美感。再如将煮茶声写为“银屏、羊肠车转”,化用白居易、黄庭坚诗句,以清脆悦耳的声音比拟之,在化典中丰富了所写事物的内涵与意蕴。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78-8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