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芭蕉未著花,玉兰双倚丽人斜。
春尽芭蕉未著花,玉兰双倚丽人斜。
何如南郡从游日,一面红妆出绛纱。
何如南郡从游日,一面红妆出绛纱。

wèizhōuzhēnyángjiāoshìchéngmíngqīng使shǐjūn--pānlóng

chūnjǐnjiāowèizhehuālánshuāngrénxiénánjùncóngyóumiànhóngzhuāngchūjiàngshā

李攀龙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11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手写香台金字经,惟愿结来生。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
手写香台¹金字经²,惟愿结来生。莲花漏³转,杨枝露滴,想鉴(jiàn)微诚。
译文:将亲手所抄佛经置于佛殿之上,祈祷来生能再与你结缘。莲花形的更漏转动着,时间就这样一点点过去,夜已将尽,杨柳枝上露水滴落。我又抄写了一夜的经文,佛祖应该知晓我的诚意了吧。
注释:眼儿媚:词牌名,又名《秋波媚》。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中元:指农历七月十五日。旧俗民间于此日有祭祀亡故亲人的活动,是日于水上放荷灯,以奠亡灵。¹香台:佛殿之别称,即烧香之台。²金字经:佛经。³莲花漏:古代一种计时器;。⁴鉴:审察、辨明。
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
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¹与秋擎(qíng)²。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
译文:想要知道奉倩伤心至极的心情,惟有这秋日里的荷灯可以证明了。水面上孤单单漂着浮萍与几盏荷花灯,西风却毫不怜惜地吹了过去。
注释:¹凭诉:即凭说,辨明之证据。²秋擎:指所放之荷灯。

  纳兰作此词时卢氏刚亡故不久,又正值祭祀之日,近年陪伴之人,恍然竟成吊唁之人,怎能不泪零。伤怀处,亲手用金泥抄写金字经,即佛经,一遍一遍,虔诚写那经文,絮絮地祈求,唯愿来生,还能与其再续今生之缘,再结连理。要知自妻子卢氏亡故以后,纳兰对佛学的研究愈加痴迷。也难怪,困于情伤,痛于生死,自会萌生了净化、自慰之心。痴情无奈,苦困相思,只能反复苦写不停,企盼那来世之缘,精诚所至。

  “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两个典故,取自佛家之说。莲花漏,是一种雅致的时钟,具体的说法就很不一致了,一说惠远和尚因为山中不知更漏,所以用铜片做成莲花形的容器,底下有孔,放在水盆里,水从底孔里慢慢渗入,渗到一半的时候容器就会沉下去。一昼夜会沉十二次,是为十二个时辰。杨枝,就是杨柳枝,我们最熟悉的佛教当中的杨柳枝应该就是观音菩萨手持净瓶,瓶中插着的那一枝杨柳枝了。观音菩萨有时会把杨柳枝从净瓶里取出来,滴上几滴瓶中的甘露,马上就可以起死回生。——这样的事在正史里都有记载,《晋书》里说石勒的爱子石斌暴病而死,石勒请来高僧佛图澄,佛图澄用杨柳枝蘸了些水,洒在石斌身上,又念了一段咒语,然后便一拉石斌的手,说:“起来吧。”死去的石斌果然就起来了。纳兰性德用这两则佛门典故,语带双关,既点明自己此刻身在佛殿,一心向佛,也是在向佛祖袒露自己的心意。

  “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下片开始,语意转折。奉倩,即荀奉倩,也就是“不辞冰雪为卿热”那个典故的主人公。荀奉倩和妻子的感情极笃,有一次妻子患病,身体发热,体温总是降不下来,当时正是十冬腊月,荀奉倩情急之下,脱掉衣服,赤身跑到庭院里,让风雪冻冷自己的身体,再回来贴到妻子的身上给她降温。如是者不知多少次,但深情并没有感动上天,妻子还是死了。荀奉倩的妻子死后,大家前去吊唁,只见荀奉倩“不哭而神伤”。言语之中,好似有万千愁绪,不被理解,只能观景寻找依托之物。想象那场景,渺小的荷灯浮于苍茫的秋水上,微光寂寥,正似纳兰心中,此时百感交集,踌躇万千。这相思,这离愁,这回忆,又有何用,故人不再,天上人间,何似当年。

  最后一句,更是让人悲恸万分。“不管”一词,读来备感西风无情。“一池萍水,几点荷灯”,又甚是孤寂。又让人想到“萍水相逢”,“萍”是水上漂浮不定的浮萍。看秋水为那一池“萍水”,纳兰又暗比自己是无根之萍,只得飘荡于这无边的惆怅中。爱人已故,自己惟似漂泊客。

  全词围绕着中元节特有的习俗落笔,只在词的末尾摹景,用西风的无情反衬出自己悼念亡妻的深情,使自己所抒发的悲痛之情更加厚重深浓。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编著.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461页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jī)¹罢雾²³(cuó),镜水无风也自波
译文:会稽山上的雾气散了,显露出高峻的山体和葱郁的草木,明净的水面上没有风也起了水波。
注释:相和歌辞:相和歌辞是乐府诗集中的一类,盛行于汉魏时期。¹稽山:会稽山的省称。 原名茅山,亦称亩山,位于绍兴北部平原南部。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计功,故名。大禹一生行迹中的四件大事:封禅、娶亲、计功、归葬都发生在会稽山。夏禹大会万国诸侯于绍兴,成立中国第一个朝代“夏”。²罢雾:罢止浓雾。³郁:郁郁葱葱。⁴嵯峨:山高峻貌。⁵镜水:指镜湖的水。平静明净的水。镜湖,绍兴镜湖。⁶自波:自己起波浪。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莫言¹春度²芳菲³尽,别有中流采芰(jì)
译文:别说春天已经结束花草都凋谢完了,另有人在水流中央采摘菱叶和荷叶呢。
注释:¹莫言:不要说。²春度:春天度过。犹春去。³芳菲:芳香的花草。香花芳草。花草盛美。菲,花草的香气很浓。⁴中流:水流的中央。⁵芰荷:菱角与荷花。指菱叶与荷叶。菱,俗称菱角。两角的叫菱,四角的叫芰。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首句“稽山”即指越州之会稽山,大禹治水时会诸侯及计议于此,初名“会计山”,后称“会稽山”、“稽山”,它由许多山峰相连组成,长达百里。“嵯峨”指山峰参差巍峨之势。首句是说,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群峰连绵的会稽山是多么壮丽呵!这真是写山景的绝妙佳句。接着是“镜水无风也自波”,这句表面上看不像是在写越州之镜湖,因为镜湖平如镜,怎能够自动涌现出波澜呢?而实际上唐代的镜湖有上百个小湖组成,浙江潮水和山洪的冲击造成了各湖的落差,所以无风时湖上也有水流现象,造成“自波”。其实这是贺老在写湖景的奇美!写镜湖的动态及家乡的景色!

  第三句“莫言春度芳菲尽”,是说不要以为春天的芳香已经过去,炎热的夏天来临了。而夏天依然有比春天更好的景色呢!因此引出了“别有中流采芰荷”的一景。“芰”是四条角的菱,任安贫《武陵记》注云,四角菱曰芰,两角的曰菱。它有大小不同的青红色二种,红色的芰通常比青色的要大,出壳后食之,味特鲜美。它生长于湖河之中,吴越人特爱种植。夏天,乡人们用专用的菱桶采摘,晚上全家围坐一桌食之。

  “荷”是一种水生植物,荷花中生莲子,故称“莲荷”。莲子可食用,又能治病,所以采莲的人很多。镜湖中大片的荷叶、荷花及采莲的姑娘,形成了一道人与自然美交融相映的风景线,这在北方的长安城里是看不到的。贺知章年青时经常看到的这一景,五十年后在越州镜湖又看到了。旧景新发,于是写了《采莲曲》。

xiāng ·cǎilián

zhīzhāng tángdài 

shāncuóé jìngshuǐfēng 
yánchūnfāngfēijìn biéyǒuzhōngliúcǎi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¹
译文:到哪儿去寻访吴道子的画?普门和开元两座寺院的墙壁。
注释:¹普门、开元:即普门寺和开元寺,都在凤翔。吴道子在两寺画有佛像,王维在开元寺画有墨竹。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开元有东塔,摩诘(jié)留手痕¹
译文:开元寺有东塔,留存着王维绘画的手迹。
注释:¹手痕:手迹,即谓开元寺的东塔上有王维的画。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吾观画品¹有,莫如二子尊。
译文:我看古往今来的画家,没有谁比得上这两位先生尊贵的品级。
注释:¹画品:画的品格、品评。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道子实雄放¹,浩如海波翻。
译文:道子的画风实在雄奇奔放,浩浩荡荡如同海浪翻滚。
注释:¹雄放:奔放,豪放。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译文:当他下笔时灵感像疾风骤雨,画笔未到处气势已先夺人。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亭亭¹双林²间,彩晕³扶桑(tūn)
译文:在那高高的两棵娑罗树间,灿烂的朝阳从扶桑冉冉东升。
注释:¹亭亭:高高耸立。²双林:吴道子画有所画的两株娑罗树。³彩晕:五彩光华。⁴扶桑:古代神话有的日出之处。暾:太阳升起。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有有至人¹谈寂灭²,悟者悲涕(tì)迷者手自扪³
译文:画中间有至高无上的佛祖,在讲说寂灭的教义是超脱死生。觉悟的信徒全都在悲哀哭泣,也有人手扪胸膛表示理解不深。
注释:¹至人:至高无上的人,指释迦牟尼佛。²寂灭:佛家语,“涅槃”的意译,意谓超脱世间入于不生不灭之境。³手自扪:以手捶胸,这是形容听者未解寂灭之意时的状态。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
蛮君¹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yuán)²
译文:天竺的众多君长和千千万鬼王,互相拥挤争听佛法,像鼋一样拼命把头伸。
注释:¹蛮君:天竺国的君王。鼋: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此处形容信徒众头攒聚、伸长。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摩诘本诗老,佩芷(zhǐ)袭芳荪(sūn)¹
译文:摩诘本是一位可敬的老诗人,如佩香草诗风秀美芳芬。
注释:¹佩芷袭芳荪:这是以美人佩带香草的形象来形容王维的诗风。佩、袭,穿戴。芷、荪,香草。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¹
译文:现在观看他的壁画,也像诗品一样朴美清淳。
注释:¹清且敦:风格清秀而又浑朴。
祇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qí)园弟子¹尽鹤骨²,心如死灰³不复温。
译文:画中的祇园弟子个个清瘦如仙鹤,内心枯寂宛若死灰不会再温。
注释:¹祇园弟子:佛徒。²鹤骨:形容佛徒的清瘦。³心如死灰:此处指佛门弟子六根清净断绝尘念,内心孤寂。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¹
译文:门前的两丛竹子,霜雪般清劲竹节贯连着竹根。
注释:¹雪节、霜根:形容竹子内在的清劲品格,不单指其颜色。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交柯¹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译文:枝干交错,繁乱的叶子像在摇动,一一都能找到根源和经脉。
注释:¹交柯:枝叶交叉。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译文:吴先生的画虽然绝妙,还只能看作杰出的画工技艺超迈。
注释:画工:指重视艺术技巧。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摩诘得之以象外¹,有如仙翮(hé)²³笼樊(fán)
译文:摩诘得到了物象内在的精神,就如仙鸟飞离樊笼超脱于形迹以外。
注释:¹象外:外部形象之外,指内在的精神实质,脱略形迹的悠远情韵。²翮:鸟翎的茎,即指鸟。³谢:离开。⁴笼樊:鸟笼。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吾观二子皆神俊¹,又于维也敛(liǎn)(rèn)²无间言³
译文:我认为两人的画全都气势飞扬寓于神采,对于王维我尤其崇敬说不出一句异议的话来。
注释:¹神俊:精神饱满,气势飞扬。²敛衽:整理衣襟,是表示尊敬的做法。³无间言:完全同意。

  这首诗表达了对王、吴二人绘画艺术的观感及评价。

  诗的发端四句,以错落的句法,点切诗题,交待王、吴二人画迹的所在,使人了然于普门、开元二寺俱有吴画,而王维的画则在开元寺的塔中。下面“吾观”二句,紧接着对二人的成就作概要的评断,肯定他们在画苑中并列的崇高地位。下面即分别描写二人的画象及是人所感受到的各自的艺术境界。

  “道子实雄放”之下十句写吴道子画。“雄放”二字概括地道出吴画的艺术风格特点。“浩如海波翻”句以自然界的现象尽致地形容出雄放的气势。“当其”二句是诗人从画像中所感受到的吴道子运笔时的艺术气概。这种对吴道子创作过程的体会,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艺术思想。后来诗人在其《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曾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么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若能意在笔先,成竹在胸,才能“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这是艺术家的创作获得神妙境界的三昧所在,只有内具于自身,才能领会到他人获得这种成就的匠心所在。“亭亭双林间”以下六句写吴画的形象,极精要地勾勒出画的内容,生动地显现出释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而那些“相排竞进”者的状貌,又表现得非常情急,这一切都栩栩如生。

  “摩诘本诗老”以下十句写王维的画。“摩诘”从王维的身份提起,寓含王维画品的精神特质。即所谓“画中有诗”。“佩芷”句是对王维的人品和艺术的高度赞赏,即王维的人品和诗画艺术都是芳美的。“今观”二句照应前面“诗老”句,引用人所熟知的王维的诗的成就来喻其画风。“清且敦”意谓其画亦如其诗之形象清美而意味深厚。“祇园”以下六句写王维画的内容。前二句写画中人物情态,不似吴道子画表现的强烈,而意味颇蕴蓄。后四句写画中景物,为吴画所无,俨然是一幅竹画,再现了竹的茎叶动摇于清风中的神姿。纪昀说“交柯”句“七字妙契微茫”,王文诰说这四句即“公之画法”,这里面即寓有诗人画竹的艺法。这六句的画面,都具有“清且敦”的艺术风味。

  诗末“吴生”六句,就对王、吴二人画的观感作总的评论,在尊重之中又对二人艺术造诣的境界,有所抑扬。对吴道子画评为“妙绝”,是对吴画中听众情态毕现形象的评价,而“妙绝”仅在迹象,只是画工的高艺。诗人认为王维画“得之于象外”,如神鸟离开樊笼,超脱于形迹之外,精神自然悠远,于是心中佩服,觉得无所不足。这里也体现了诗人美学理想的又一个方面。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又说:“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认为绘画不能但求形似,正如赋诗不能只停在所赋事物的表面,而要在形迹之外,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启发,有所感受。瘦竹、幽花与幽人、处女,物类的质性迥异,而从瘦竹之感到幽人的韵致,从幽花如见处女的姿态,俱是摄取象外的精神,意味无穷。这种脱略形迹、追求象外意境的美学思想,长期支配中国文人画的创作,形成中国绘画艺术独具的风貌。

  这首杂言诗以七言为主。七言古诗是盛唐诗人的一个胜场,李白、杜甫在这一诗体上是并峙的两座高峰。七古与五古同是在创作上极少拘束的,而七言长古更宜于纵情驰骋,在章法结构及气势节奏各方面更可变化无方,臻于奇妙之境。李、杜之后,中唐惟有韩愈能有不少佳作,再后就很寥落。苏轼的七言长古名篇迭出,成就之高,足与李、杜、韩相抗衡,这篇《王维吴道子画》即为其早年意气骏发之作。这首诗的章法很值得注意,整首诗的内容都在发挥诗题,而起结分合,条理清晰完密。诗的开始四句总提王维、吴道子,为全诗的纲领。“吾观”二句,又在分写王、吴画前先作总评。“道子实雄放”及“摩诘本诗老”两层,依次分写王、吴画面,为全诗的腹身。最后六句以评论收束,前四句分评吴、王,末二句于一致赞赏之余又稍有高低轻重,重申总评的精神。起和结的两节诗句于整齐中有参差,虽始终将王、吴二人并提,并极灵活而极错落之致。全诗章法如诗中所说:“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原。”

  全诗的韵调具有优美的节奏感。开端四句闲闲而起,似话家常,语极从容。结尾六句,因评论而有所抑扬,语气于转折间呈矫健之势,而掉尾又觉余音袅袅,悠扬无尽。中间写吴道子一层,形象奇突,如峰峙涛涌,使人悚异;而写王维一层,景象清疏,如水流云在,使人意远。作为诗的中心的这两层,意象情调,迥然异趣。而全篇四节,波浪起伏,如曼音促节,递相转换,在大体上为七言句中适当间以五言,整体形成谐美的旋律,而气势仍自雄健。这是七言长古所必具的,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19-322

wángwéidàohuà

shì sòngdài 

chùfǎng访huà ménkāiyuán 
kāiyuányǒudōng jiéliúshǒuhén 
guānhuàpǐnzhōng èrzūn 
dàoshíxióngfàng hàohǎifān 
dāngxiàshǒufēngkuài suǒwèidàotūn 
tíngtíngshuānglínjiàn cǎiyūnsāngtūn 
zhōngyǒuzhìréntánmiè zhěbēizhěshǒumén 
mánjūnguǐqiānwànwàn xiāngpáijìngjìntóuyuán 
jiéběnshīlǎo pèizhǐfāngsūn 
jīnguānhuà ruòshīqīngqiědūn 
yuánjìn xīnhuīwēn 
ménqiánliǎngcóngzhú xuějiéguànshuānggēn 
jiāoluàndòngshù jiēxúnyuán 
shēngsuīmiàojué yóuhuàgōnglùn 
jiézhīxiàngwài yǒuxiānxièlóngfán 
guānèrjiēshénjùn yòuwéiliǎnrènjiànyán 
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荻花风。
只有清霜¹冻太空,更无半点荻²花风。
译文:空中的飞霜使寒气仍在,风平荻静,江水无波。
注释:子江:长江在扬州到镇江间的一段,古人称为扬子江,因其地有扬子津和扬子县。¹清霜:空中的飞霜。²荻: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译文:云开雾散,东南的天空一片澄碧,晨光映照得江面火红一片。
千载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
千载英雄¹鸿去²外,六朝形胜³雪晴中。
译文:昔日的英雄如飞鸿一去,渺然难追,只有壮美山川照应着雪霁晴空。
注释:¹英雄:这里指岳飞、张浚等名将贤相。²鸿去:语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³形胜:(山川)壮美。
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
携瓶自汲(jí)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
译文:过江时携带着瓶子取一瓶江水,煮清茶一杯,在金山绝顶的吞海亭煮茶招待金使。

  这首诗开头写江上景色。

  首联上句写空中流霜,寒气犹在,见其时为晨;下句写风平荻静,江水无波,状其日为晴。

  颔联出句写云开雾散,天色澄碧,复状其晴;下句写旭日东升,光芒似箭,又见其时为晨。若诗到此结束,那也不过描写了清晨江面晴朗、平静的景色而已,但紧接着的一联,为全诗开拓了一个新的境地。

  颈联对句的一个“晴”字,将前两联的描写作了一个概括。但与“六朝形胜”连在一起,其意就不止于描写气候的晴朗了。扬子江畔,为六朝故都所在,而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又与南朝十分相像。此时宋金已缔结和议,宋朝以屈辱的条件,换得了一个苟安局面,因此扬子江畔,这古战场也渐趋平静。这里的“晴”字,除指气候外,也含有形势平静之意。“雪”字与出句“鸿去”呼应。此处“飞鸿”,指“千载英雄”,也就是杨万里同一年在《初入淮河四绝句》中提到的岳飞、韩世忠、赵鼎、张浚等名将良相。昔日的英雄如飞鸿一去,渺然难追,空于山川形胜,照应着雪霁晴空。在山川形胜中寄寓了对英雄人物的感怀和对局势的忧虑。

  尾联回到题上,“汲江心水”,正是过江之时,携瓶及水,煮清茶一杯,此时诗人正在迎接金国使者途中,将在金山绝顶的吞海亭煮茶招待金使,这两句看似旷达,实则流露了对现实的无奈。

参考资料:
1、 黄珅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89-1092
2、 章楚藩 等.杨万里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169-180
云里蟾钩落凤窝,玉郎沈醉也摩挲。
云里蟾(chán)¹落凤窝²,玉郎沈醉³也摩挲(suō)
注释:¹蟾钩:如钩之月,喻女子的弓鞋。²凤窝:这里指被子。³沈醉:一作“沉醉”,谓酒醉之极。⁴摩挲:抚摸。
陈王当日风流减,只向波间见袜罗。
陈王¹当日风流减,只向波间见袜罗²
注释:¹陈王:指三国魏曹植。²袜罗:指洛神。
这是一首艳情诗。诗中描写两情相悦,情真意切,然而从总体上来说,格调不高,思想与艺术上均无特色,属于被元结斥为“指咏时物,含谐丝竹,与歌儿舞女生污惑之声于私室”的作品之列。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