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
(xián)¹昨日夏云过²,愁向燕山³送玉珂(kē)
译文:夏天已经过去,我设酒为您饯行,想到你即将上马从燕山出发,心中难免悲愁万分。
注释:皇甫别驾:指明代诗人皇甫汸(1498—1583),字子循,号百泉,长州(今江苏省吴县)人,与其兄皇甫冲、皇甫淳、其弟皇甫濂在当时诗坛上著称,被誉为“皇甫四杰”,其中以皇甫汸为最,皇甫汸曾由吏部司勋郎贬开州同知,同知即别驾,其实唐以后别驾之名已废,此诗人以别驾之名代指皇甫访任开州同知,故称皇甫别驾。开州:治所在今河南濮阳。¹衔杯:指饮酒。衔:含。²夏云过:指夏天已经过去。³燕山:山名,在河北北部。这里指送别地。⁴玉珂:本指马勒上的饰品,此借指将上马出行的皇甫访。
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
吴下¹诗名诸弟²少,天涯³(huàn)玉左迁多。
译文:皇甫四兄弟,诗名才气都很高,为吴中少有。可是进入仕途却不顺利,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注释:¹吴下:指苏州。²诸弟:指黄甫四兄弟。³天涯:极远之地,这里指开州。左迁:贬官。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hù)子河¹
译文:您孤身赴任,渡过黄河,道经黎阳、瓠子口。耳听夜雨滴树,目视秋风动水,一路艰辛。
注释:¹“人家”二句:写皇甫汸行经之地景物。黎阳:古县名,故城在今河南浚县东北。瓠子河:在今河南濮阳县南。
自有吕虔刀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
自有吕虔刀可赠,开州别驾岂蹉(cuō)(tuó)¹
译文:您定会受到开州知府的倚重,像当年吕虔倚重王祥一样,别嫌别驾官小而虚度岁月。
注释:¹“自有”二句:三国魏徐州刺史吕虔有佩刀,相士说佩此刀者可作三公,吕虔即以赠别驾王祥,后果登高位。王祥临终又以此刀赠王览。这两句谓皇甫汸会有腾达的机会,不会在开州同知谪任上久困的。蹉跎:失时,虚度岁月。

  这首诗的首联紧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季节和人物。颔联一赞一慰,把才人遭贬事作轻描淡写,已见豁达;颈联写想象中友人行路的艰辛和一路的凄凉景象;尾联诗人以吕虔赠刀的典故来勉励友人,表示相信友人定能再振宏图而不会蹉跎岁月,浪费时光,无所作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皇甫别驾遭贬谪的同情,但更多的是诗人对朋友安慰和鼓励。全诗基调高亢,雄浑沉雄,词语俊美。

  “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两句扣紧“送别”的题意,以“昨夜衔杯”,今朝送别,表现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第一句“夏云”既点出时令,又与下文“秋风”、“夜雨”暗合,遥相衬托,相映生辉。第二句着一“愁”字,而依恋之情毕见。

  “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概括了皇甫汸的诗名籍甚和仕途偃蹇。诗人故作轻描淡写,希望以自己之旷达来影响友人,以减少心中的怨尤,寓情至深。王世贞《皇甫百泉序》云:“嘉靖中诸公能诗者,独皇甫氏最;皇甫氏昆季四人,独子循先生最。”故曰“诸弟少”;皇甫滴一贬黄州推官,再贬开州同知,故曰“左迁多”。语皆切事,事皆征实,而又工整典丽。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两句以“夜雨黎阳”“秋风瓠子”设想汸至开州所经之地和达到贬所的季节。诗人变换手法,丰富扩展“愁”的意蕴。这两句,词语俊美,对仗工整,轻淡中寓浓情,创造了很好的意境。句中“人家”和“客渡”相对,“夜雨”和“秋风”相对,“黎阳树”和“瓠子河”相对。诗人把人、树、风、雨、水组成一幅画面,开阔而具动态美和立体感。另外,“人家”和“客渡”都是陌生处所,诗人孤身前行,自然生愁。这两句以景衬情,雄浑深沉。

  “自有吕虔刀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 ”最后两句高唱入云,诗人以“吕虔刀”来勉励友人,相信友人以后自有贵人提携,定能东山再起,施展宏图,而不必担心长期失意,虚度光阴。因此,今日的开州别驾、颠沛流离算不了什么。诗人引此典入诗,贴切恰当。于是困顿失意之不快一扫而光,也就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悱恻,诗的结尾落在一个强音上。

  从布局上看,这首诗与一般送别诗无二致,也是入题点送别,宽慰颂扬对方,然后转写行程,展望未来。但是,由于诗人与皇甫汸关系密切,所以在诗中倾注了自己的深情。全诗一气奔驰,如泉下注,笔力雄健。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第387页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历代友情诗鉴赏:海内存知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04:第209-211页
3、 羊春秋,何严编.明诗精华二百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246页
4、 李梦生编选.律诗三百首:图文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09月第1版:第219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夏天已经过去,我设酒为您饯行,想到你即将上马从燕山出发,心中难免悲愁万分。

皇甫四兄弟,诗名才气都很高,为吴中少有。可是进入仕途却不顺利,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您孤身赴任,渡过黄河,道经黎阳、瓠子口。耳听夜雨滴树,目视秋风动水,一路艰辛。

您定会受到开州知府的倚重,像当年吕虔倚重王祥一样,别嫌别驾官小而虚度岁月。

注释

皇甫别驾:指明代诗人皇甫汸(1498—1583),字子循,号百泉,长州(今江苏省吴县)人,与其兄皇甫冲、皇甫淳、其弟皇甫濂在当时诗坛上著称,被誉为“皇甫四杰”,其中以皇甫汸为最,皇甫汸曾由吏部司勋郎贬开州同知,同知即别驾,其实唐以后别驾之名已废,此诗人以别驾之名代指皇甫访任开州同知,故称皇甫别驾。开州:治所在今河南濮阳。

衔杯:指饮酒。衔:含。

夏云过:指夏天已经过去。

燕山:山名,在河北北部。这里指送别地。

玉珂:本指马勒上的饰品,此借指将上马出行的皇甫访。

吴下:指苏州。

诸弟:指黄甫四兄弟。

天涯:极远之地,这里指开州。左迁:贬官。

“人家”二句:写皇甫汸行经之地景物。黎阳:古县名,故城在今河南浚县东北。瓠子河:在今河南濮阳县南。

“自有”二句:三国魏徐州刺史吕虔有佩刀,相士说佩此刀者可作三公,吕虔即以赠别驾王祥,后果登高位。王祥临终又以此刀赠王览。这两句谓皇甫汸会有腾达的机会,不会在开州同知谪任上久困的。蹉跎:失时,虚度岁月。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至嘉靖三十一年(1552)之间,诗人任京官时。当时作者的朋友皇甫别驾遭贬赴开州同知,诗人为他饯行,写诗赠之。

参考资料:
1、 周蒙,冯宇主编.毛泽东喜读的古典诗词曲赋500篇: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05:第794页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历代友情诗鉴赏:海内存知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04:第209-211页
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紧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季节和人物。颔联一赞一慰,把才人遭贬事作轻描淡写,已见豁达;颈联写想象中友人行路的艰辛和一路的凄凉景象;尾联诗人以吕虔赠刀的典故来勉励友人,表示相信友人定能再振宏图而不会蹉跎岁月,浪费时光,无所作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皇甫别驾遭贬谪的同情,但更多的是诗人对朋友安慰和鼓励。全诗基调高亢,雄浑沉雄,词语俊美。

  “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两句扣紧“送别”的题意,以“昨夜衔杯”,今朝送别,表现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第一句“夏云”既点出时令,又与下文“秋风”、“夜雨”暗合,遥相衬托,相映生辉。第二句着一“愁”字,而依恋之情毕见。

  “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概括了皇甫汸的诗名籍甚和仕途偃蹇。诗人故作轻描淡写,希望以自己之旷达来影响友人,以减少心中的怨尤,寓情至深。王世贞《皇甫百泉序》云:“嘉靖中诸公能诗者,独皇甫氏最;皇甫氏昆季四人,独子循先生最。”故曰“诸弟少”;皇甫滴一贬黄州推官,再贬开州同知,故曰“左迁多”。语皆切事,事皆征实,而又工整典丽。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两句以“夜雨黎阳”“秋风瓠子”设想汸至开州所经之地和达到贬所的季节。诗人变换手法,丰富扩展“愁”的意蕴。这两句,词语俊美,对仗工整,轻淡中寓浓情,创造了很好的意境。句中“人家”和“客渡”相对,“夜雨”和“秋风”相对,“黎阳树”和“瓠子河”相对。诗人把人、树、风、雨、水组成一幅画面,开阔而具动态美和立体感。另外,“人家”和“客渡”都是陌生处所,诗人孤身前行,自然生愁。这两句以景衬情,雄浑深沉。

  “自有吕虔刀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 ”最后两句高唱入云,诗人以“吕虔刀”来勉励友人,相信友人以后自有贵人提携,定能东山再起,施展宏图,而不必担心长期失意,虚度光阴。因此,今日的开州别驾、颠沛流离算不了什么。诗人引此典入诗,贴切恰当。于是困顿失意之不快一扫而光,也就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悱恻,诗的结尾落在一个强音上。

  从布局上看,这首诗与一般送别诗无二致,也是入题点送别,宽慰颂扬对方,然后转写行程,展望未来。但是,由于诗人与皇甫汸关系密切,所以在诗中倾注了自己的深情。全诗一气奔驰,如泉下注,笔力雄健。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第387页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历代友情诗鉴赏:海内存知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04:第209-211页
3、 羊春秋,何严编.明诗精华二百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246页
4、 李梦生编选.律诗三百首:图文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09月第1版:第219页
李攀龙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11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画史¹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²
译文:古往今来,画家多得数也数不清,惠崇虽然晚出,可最让我倾心。
注释:纯甫:王安石的小弟弟,名安上。惠崇:宋初僧人,能诗善画。画工鹅雁鹭鸶,尤工小景,状寒江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¹画史:画家。²许:推崇。
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翛然堕洲渚。
旱云六月涨¹林莽,移我翛(xiāo)²(duò)洲渚(zhǔ)
译文:六月天气炎热,猛见到他的画,仿佛把我带到了水边小洲,顿生凉意。
注释:¹涨:升起,弥漫。²翛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黄芦低摧雪翳土,凫雁静立将俦侣。
黄芦低摧雪翳土,凫(fú)雁静立将俦侣。
译文:黄芦低垂,白色的芦花洒满了滩地,野鸭和大雁携带着伴侣,安闲可亲。
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
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dàn)西江浦¹
译文:往年所历忽然呈现在眼前,这平沙,这清水,不正是我家乡江西的水滨?
注释:¹西江浦:指诗人自己的家乡江西。
暮气沈舟暗鱼罟,欹眠呕轧如闻橹。
暮气沈舟暗鱼罟(gǔ)¹,欹(yī)眠呕(ǒu)(zhá)²如闻橹。
译文:沉沉夜气笼罩着渔舟,隐约见到张挂的渔网,渔民们斜躺着发出鼾声,宛如柔橹轻鸣。
注释:¹鱼罟:渔网。²呕轧:橹声。此指渔民的鼾声。
颇疑道人三昧力,异域山川能断取。
颇疑道人¹三昧(mèi)²,异域山川能断取。
译文:我真怀疑惠崇施展了无边法力,能把别处的山水轻易地截取进画屏。
注释:¹道人:有道之人。此指僧人,即惠崇。²三昧力:指神奇的法力。
方诸承水调幻药,洒落生绡变寒暑。
方诸¹承水调幻药,洒落生绡(xiāo)²变寒暑。
译文:他用方诸承来露水调和了幻药,洒向生绡,作出这绝妙的画图,能改变炎热寒冷。
注释:¹方诸:在月下盛露水的容器。²生绡:未经漂煮的绢,古人用以绘画。
金坡巨然山数堵,粉墨空多真漫与。
金坡¹巨然²山数堵,粉墨空多真漫与³
译文:翰林画师巨然所画的数座远山,空有粉墨藻绘,太过随便,怎比得惠崇精妙堪夸?
注释:¹金坡:指翰林院。²巨然:五代时南唐画家,尤工秋岚远景,适宜远观,景物粲然。³漫与:随意。巨然作画下笔多草草,故云。
大梁崔白亦善画,曾见桃花净初吐。
大梁崔白¹亦善画,曾见桃花净初吐。
译文:濠梁人崔白也善绘画,我曾见过他所绘的满幅初开的桃花。
注释:¹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善画花竹翎毛,体制清赡,熙宁时曾受命画垂拱殿御扆。
酒酣弄笔起春风,便恐漂零作红雨。
酒酣(hān)弄笔起春风,便恐漂零作红雨¹
译文:他喝够了酒随笔挥去,笔下生机盎然,我真担心忽然间花被微风吹落,如红雨飘洒。
注释:¹红雨:落花。
流莺探枝婉欲语,蜜蜂掇蕊随翅股。
流莺探枝婉欲语,蜜蜂掇(duō)蕊随翅股。
译文:黄莺儿在树林间穿行,似乎婉转欲语;蜜蜂在花间采蜜,振动着翅膀和小脚,飞上飞下。
一时二子皆绝艺,裘马穿羸久羁旅。
一时二子¹皆绝艺,裘(qiú)马穿羸(léi)²久羁(jī)旅。
译文:惠崇和崔白当时都驰名艺坛,可都衣服破旧,马匹瘦弱,只能流浪天涯。
注释:¹二子:指惠崇与崔白。²裘马穿羸:衣服破旧,马匹瘦弱。
华堂岂惜万黄金,苦道今人不如古。
华堂岂惜万黄金,苦道¹今人不如古。
译文:富贵人家难道吝惜万两黄金?硬说今人不如古人,谁也不肯青眼相加。
注释:¹苦道:硬说。

  全诗起句点出在历代众多的画家中,最为推许惠崇,为下文蓄势。接着十二句正面写画,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前八句实写画面景色;后四句则虚写惠崇的精湛技艺。下面八句为衬笔,以画家巨然和崔白的画从侧面烘托、陪衬。后四句以感慨三位画家的遭际而收结,结尾两句感叹时人只重金钱不重艺术,因而借口今人的画不如古人,从批评中称扬了三位画家的艺术成就。这首古体诗结构严谨,手法迭变,意脉连贯而运笔自如。诗分共为四段。

  第一段六句,写画面。起首两句,正面点出惠崇的地位,说惠崇的成就在众多的画家中十分突出。在正点中诗又不忘旁引,用“吾最许”三字作衬语,转入“旱云”句,开始描写所题画的画面,具体写时,又欲擒故纵,仍把“旱云”句作引,说六月里天气炎热,但看到这画,使人仿佛站在水边,顿生凉意。

  “黄芦”二句具体写画面上是一片黄芦摇曳,白色的芦花覆盖在沙滩上,一对对凫雁静静地依偎着。诗在写画时,时刻不离观画的人,写得盘桓曲折,色彩层次都很鲜明。“移我翛然堕洲渚”一句,既写画技又带画面,同时指出画中景色能使人深深投入,移人性情,这也就是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的意思。

  “往时所历今在眼”起八句为第二段,写观画的感受。先由上面画中的水边景象,唤起诗人对昔日游历的回忆,过渡得十分自然。诗说,画使他想起这么个场景:水边沙平,在沉沉暮霭中,渔船停泊着,依稀可见船上挂着渔网,渔民们斜靠着进入梦乡,鼾声宛如咿轧的橹声。通过回忆,诗人以自己的理解阐述了画家的笔情墨意。这样一转折,由画面似真,延伸到真实如画,换了个角度来把画面写深写透。此下,诗又倒回,接第一段直接作评论,出人意表。“变寒暑”三字是对画的高度概括,说惠崇的画能使看画人全身心投入画境,在暑天能因见到冷景而生寒意,呼应前“移我翛然堕洲渚”句。

  诗写到这里,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自己的感受及对画的评论,似乎话已说完,但诗人意犹未尽,又接“金坡巨然山数堵”八句,转向旁写。先说巨然描绘的山仅仅是粉墨藻绘,比上不惠崇,这两句是一衬;又描绘崔白所画的花卉虫鸟,栩栩如生,六句作一衬。此部分用了大量传神的笔墨来突出崔白的技艺,尤以“流莺探枝婉欲语,蜜蜂掇蕊随翅股”二句细微生动。先故设难局,然后以“一时二子”四句作双收,力挽千钧,点明赞赏崔白正是写惠崇,感叹崔白、惠崇身世飘零,不为世人所重,对此表示不平。这样收煞,前后兼顾,严密遒劲。

  全诗基本采用叙事性的语言,成功运用散文章法组织,使得全诗结构谨严,层次分明。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09-212页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4-55页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
紫禁仙舆(yú)(jié)¹来,青旂(qí)²遥倚望春台。
译文:清晨的朝阳破云而出,就像皇家的銮驾从天边驶来。高楼上谁穿着青袍眺望,就像望春台边随风飘扬的青旗。
注释:¹诘旦:平明﹐清晨。²旂:同“旗”。古代指有铃铛的旗子。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不知庭霰(xiàn)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译文:我不知道今天庭院中竟然落下了雪花,还以为是昨夜院中的树枝上开出的花。
不知道庭院里今朝落下了雪花(庭霰:指落在庭院里的雪花),还以为昨夜庭院枝上开了花,比喻生动、贴切。
黄莺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梨花小窗人病酒。
黄莺(yīng)乱啼门外柳¹,雨细清明后。能消²几日春,又是相思瘦(shòu)³。梨花小窗人病酒。
译文:黄莺在门外柳树梢啼唱,清明过后细雨纷纷飘零。还能再有多少天呢,春天就要过去了,春日里害相思,人儿憔悴消瘦。梨花小窗里,佳人正借酒消愁。
注释:¹门外柳:暗寓见柳伤别。古人每每以折柳指代友人或情人送别。²能消:能禁受。³又是相思瘦:意指相思之苦让人憔悴消瘦。

  这支有名的小令,是写思妇在春残雨细的时候,想到韶华易逝,游子未归,因而借酒浇愁,去打发那好天良夜。

  曲的前两句,都不着痕迹地化用了唐人的诗句。“黄莺乱啼门外柳”,是写思妇,是从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怨》的诗意点染出来的。意思是说,她正想在那里“寻梦”,让那千种情思、万般缱绻在梦里得到满足,可那“不作美”的黄莺,好像故意为难似的在门外乱啼,使人不能成眠,无法在梦里补偿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的甜蜜。“雨细清明后”,是写行人,是思妇魂牵梦萦的对象,是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的句意中浓缩出来的。妙在思妇被黄莺唤起,不是埋怨行人误了归期,而是关心游子在阴雨泥泞的道路上黯然魂消的苦况,这就进一步深化了曲的意境。作者在这里引用唐人的诗句,有撮盐入水之妙。

  “能消几日春”二句,是双承上面两句的曲意,即不但思妇禁受不起几番风雨,就是那天涯游子也同样受不了离愁的折磨了。这句话也是从辛弃疾的“要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词意中点化出来,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的怅然无限的相思,令人憔悴,令人瘦损,长此下去,如何是好呢?这里着一“又”字,说明这样的两地相思,已经不是破题儿第一遭了。这跟作者的“总是伤春,不似年时镜中人,瘦损!瘦损!”《庆宣和·春思》乃同一机杼。这支小曲之所以自然而不雕琢,典雅而不堆垛,正是作者博搜精粹,蓄之胸中,自然吐属不凡,下笔如有神助。

  曲的头部和腹部,写得如此婉丽清新,结语须是愈加精彩,愈着精神,才能收到“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所以“诗头曲尾”,古人是极为重视的。王骥德说:“末句更得一极俊语收之,方妙”《曲律·论尾声》。曲论家之所以不惮其烦,来总结曲的末句的艺术经验,说明它是关系到曲的成败的。这“梨花小窗人病酒”,就是俊语,就结得响亮,饶有余味。它既照应了前文的“清明后”和“几日春”,也概括了“相思瘦”的种种原因,又给读者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因为梨花是春光已老的象征,她隔看小窗,看到梨花凋零,春事阑珊,而远人未归,闲愁无既,于是只好用酒来解除胸中的愁苦。病酒,就是伤了酒。读到这里,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冯延巳的“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和李清照的“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词意来。作者正是在这样的词情和意境的基础上,在曲尾对曲的整个意境作了很好的概括和创造,这才使人感到“言简而余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曲鉴赏辞典珍藏本 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1216页

qīngjiāngyǐn--zhāngjiǔ

huángyīngluànménwàiliǔ

qīngmínghòu

néngxiāochūn

yòushìxiāngshòu

huāxiǎochuāngrénbìngjiǔ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流水何太急,深宫¹尽日²闲。
译文:流水为什么去得这样匆匆,深宫里却整日如此的清闲。
注释:¹深宫:宫禁之中,帝王居住处。²尽日:整天,天天如此。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yīn)勤谢¹红叶,好去²到人间。
译文:我殷勤地辞别这一片红叶,离开这好去到自由的人家。
注释:¹谢:告,嘱咐。一说意为辞别。²好去:送别之词。犹言好走。

  诗的前两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妙在只责问流水太急,诉说深宫太闲,并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一个少女长期被幽闭在深宫之中,有时会有流年候水、光阴易逝、青春虚度、红颜暗老之恨,有时也会有深宫无事、岁月难遣、闲愁似海、度日如年之苦。这两句诗,以流水之急与深宫之闲形成对比,就不着痕迹、若即若离地托出了这种看似矛盾而又交织为一的双重苦恨。诗的后两句“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运笔更委婉含蓄。它妙在曲折传意,托物寄情,不从正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不直说自己久与人间隔离和渴望回到人间,而用折射手法,从侧面下笔,只对一片随波而去的红叶致以殷勤的祝告。这里,题诗人对身受幽囚的愤懑、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的冲破樊笼的强烈意愿,尽在不言之中,可以不言而喻了。《题红叶》诗中的“到人间”三字,含有极其复杂的感情,这里,人生的要求、祝愿、遐想、幻梦是融合在一起的。总的看来,《题红叶》诗之空灵酝藉,言简意长,给人以玩索余地。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评李白的《玉阶怨》说:“其写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这话也可以移作对这首《题红叶》诗的赞语。

  唐代出现了大量宫怨诗,但几乎全都出自宫外人手笔,至多只能做到设身处地,代抒怨情,有的还是借题发挥,另有寄托。这首《题红叶》诗以及另两首题梧叶诗之可贵,就在于让人能够直接从宫人之口听到宫人的心声。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98-599

hóng

xuānzōnggōngrén tángdài 

liúshuǐtài shēngōngjìnxián 
yīnqínxièhóng hǎodàorénjiān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得西山后八日,寻¹山口西北道²二百步³,又得钴(gǔ)(mǔ)。西二十五步,当湍(tuān)而浚(jùn)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yǎn)(jiǎn),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dài)¹⁰不可数。其嵚(qīn)¹¹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chòng)¹²角列¹³而上者,若熊罴(pí)¹⁴之登于山。
译文:(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注释:¹寻:通“循”,沿着。²道:行走。³步:指跨一步的距离。⁴潭:原选本无,据中华书局版《柳河东集》补。⁵湍:急流。⁶浚:深水。⁷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⁸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⁹偃蹇: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¹⁰殆:几乎,差不多。¹¹嵚然:山势高峻的样子。¹²冲然:向上或向前的样子。¹³角列:争取排到前面去,一说,像兽角那样排列。¹⁴罴:棕熊。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丘之小不能¹一亩,可以笼²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³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yì)(huì)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¹⁰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áo)游,举¹¹(xī)熙然¹²回巧¹³献技¹⁴,以效¹⁵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líng)¹⁶之状与目谋¹⁷,瀯(yíng)¹⁸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zā)¹⁹而得异地者二,虽²⁰古好(hào)²¹之士,或²²未能至焉²³
译文: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注释:¹不能:不足,不满,不到。²笼:包笼,包罗。³货:卖,出售。⁴不售:卖不出去。⁵怜:爱惜。⁶售:买。⁷更:轮番,一次又一次。⁸器用:器具,工具。⁹刈:割。¹⁰其中:小丘的当中。¹¹举:全。¹²熙熙然:和悦的样子。¹³回巧:呈现巧妙的姿态。¹⁴技:指景物姿态的各自的特点。¹⁵效:效力,尽力贡献。¹⁶清泠:形容景色清凉明澈。¹⁷谋:这里是接触的意思。¹⁸瀯瀯: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¹⁹匝旬:满十天。匝,周。旬,十天为一旬。²⁰虽:即使,纵使,就是。²¹好事:爱好山水。²²或:或许,只怕,可能。²³焉:表示估量语气。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噫!以兹丘之胜¹,致之沣(fēng)、镐(hào)、鄠(hù)、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²之,贾四百,连岁³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译文: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这些繁华的地方),那么喜欢游赏的、争相购买的人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唯独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的要靠运气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遇合。
注释:¹胜:指优美的景色。²陋:鄙视,轻视。³连岁:多年,接连几年。⁴其:岂,难道。⁵遭:遇合,运气。⁶所以:用来……的。

内容结构

  第一段,写小丘的基本情况。“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两句,介绍发现小丘的时间及小丘的方位。“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句后的第一段内容,写小丘的景物。钴鉧潭的形势主体是水,小丘的形势主体则是石。作者仅用“生竹树”三字概括其一般景物,而把重点放在写山石的奇特上。着重描写石的“奇”,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怒偃蹇”,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负土而出”的“出”字,又写出了石的动作;“争为奇状者”的“争”字突出了山石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顽强地抗争逆境的品格: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也可看作是作者自身品格的写照。石的奇状既多到殆不可数,作者无法写尽,于是举出其中的两组作为代表,“其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一句,既是对偶又运用比拟的方法,形象地将一堆堆静止的无生命的石头描绘成了一群群虎虎有生气的牛马和猛兽,生动细致,联想奇妙,下笔传神,可谓“词出意表,而刻画无上”。

  第二段,写小丘的遭遇和小丘带给自己的享受。小丘美好奇特却被主人抛弃,作者自然萌生购买的念头。“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明写的是小丘的遭遇,实际上暗含着作者自身的遭遇;作者被贬到永州,怀才不遇,同样是被遗弃,和小丘的命运非常相似。“价止四百”进一步印证了小丘售价之低廉,同时也暗含着作者被无辜贬低的愤慨。得到小丘后,“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这番去除务尽的行动,是对自然界秽草恶木的憎恶,又传达出作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声东击西,指桑骂槐而已。“立”、“露”、“显”三个动词,准确地表现了作者除去秽草恶木的成果,暗含作者锄奸扶良、改革朝政的主张和理想。“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可见新生的小丘恢复了它天然幽美的风姿,主要写外部景致,把静物寓于动态之中。“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一段排比句写作者的感受,其所描绘的境界同文章开头有明显不同:开头写被弃山石的姿态,抒发了作者愤世疾时的愤慨;此时写在整修后的小丘上所感受到的暂时的怡适和宁静,既显示了小丘的价值,也表现作者为自己在不满一旬的时间里得到两处奇异的地方,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最后一段,作者直抒胸臆。作者感叹同样一个小丘,在繁华之地被争相购买,在穷乡僻壤遭人鄙视。被弃置的小丘“农夫过而陋之”,却被作者和他的朋友赏识从而彻底地改变了命运;如此前写小丘之胜,后写弃掷之感,高兴之余顿处凄清,转折之中独见幽怜,名为小丘,实为作者。“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一句表明了小丘遭人鄙视的原因;“果有遭”一是说小丘被“我”喜而得之,是它有了好的际遇,得到了赏识,二是说自己的遭遇同小丘一样;正如宋人洪迈所说:“士之处世,遇与不遇,其亦如是哉!”,刘海峰认为“前写小丘之胜,后写弃掷之感,转折独见幽冷”,也是这个意思。“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最后说明写此文的目的,字面上是祝贺小丘得到赏识,真正的用意是为自己被贬谪的不公平待遇而气恼和忧伤,通过“贺兹丘之遭”来发泄胸中的积郁。

文学价值

  永州山水,在柳宗元之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但是这些偏居荒芜的山水景致,在柳宗元的笔下,却表现出别具洞天的审美特征,极富艺术生命力。正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柳宗元时而大笔挥洒,描摹永州山水的高旷之美,使寂寥冷落的永州山水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

  《钴鉧潭西小丘记》不是客观描摹自然风景,而是蕴藏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正如他在《愚溪诗序》中所说,他是以心与笔“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像《钴鉧潭西小丘记》中所写的景物“清泠之状与目谋,瀴瀴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山水便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听觉的客观对象,而是投射了作者心境的活生生的亲切的自然。所以,他笔下的山水,都具有他所向往的高洁、幽静、清雅的情趣,也有他诗中孤寂、凄清、幽怨的格调。在同病相怜的情况下,能够努力发掘、欣赏这遗弃的美好风景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够安慰孤苦受辱的柳宗元的也就是这些山水了。

  《永州八记》对自然美的描绘,贵在精雕细刻出一种幽深之美。八记描写的大都是眼前小景,如小丘、小石潭、小石涧、小石城山等,柳宗元总是以小见大,犹如沙里淘金,提炼出一副副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如《小石潭记》对小石潭周围环境的描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创造出一种空无人迹的山野清幽之美。又如《石渠记》对小石渠之水流经之处细腻的刻画,在长不过十许步的小水渠上,一处处幽丽的小景,美不胜收。越过石渠是昌蒲掩映、苔藓环绕的石泓,又折而西行,旁陷岩石之下是幅员不足百尺、鱼儿穿梭的清深的小水潭,又向北曲行,则全都是诡石、怪木、奇卉、美竹。

  作者眼前的这些小景,幽深宜人,展示出永州山水的特有风姿。柳宗元曾经说:“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他的意思就是说虽然因永贞革新遭挫,但他未改本色,于是借山水之题,发胸中之气,洗涤天地间万物,囊括大自然的百态,在用笔赞赏山水美的同时,把自己和山水融化在一起,借以寻求人生真谛,聊以自慰。因而,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刻画永州山水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动态美,不是纯客观地描摹自然,而是以山水自喻,赋予永州山水以血肉灵魂,把永州山水性格化了。可以说,永州山水之美就是柳宗元人格美的艺术写照,可谓情景交融。

参考资料:
1、 朱克文.自然的风景,心灵的境界——柳宗元《钴镫母潭西小丘记》赏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1).
2、 董艳艳.清丽流畅 简约凝练——《钴鉧潭西小丘记》语言赏析[J].郑州大学文学院,2011(20).
3、 教材编写组.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参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 彭新有.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景物描写赏析[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2008(3).

tán西xiǎoqiū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西shānhòu xúnshānkǒu西běidàoèrbǎi yòután 西èrshí dāngtuānérjùnzhěwéiliáng liángzhīshàngyǒuqiūyān shēngzhúshù shízhīyǎnjiǎn érchū zhēngwéizhuàngzhě dàishǔ qīnránxiānglěiérxiàzhě ruòniúzhīyǐn chōngránjiǎolièérshàngzhě ruòxióngzhīdēngshān 

    qiūzhīxiǎonéng lóngéryǒuzhī wènzhǔ yuē  tángshìzhī huòérshòu  wènjià yuē  zhǐbǎi  liánérshòuzhī shēnyuán yuánshítóngyóu jiē chūwài gēngyòng chǎnhuìcǎo è lièhuǒérfénzhī jiā měizhú shíxiǎn yóuzhōngwàng shānzhīgāo yúnzhī zhīliú niǎoshòuzhīáoyóu ránhuíqiǎoxiàn xiàoqiūzhīxià zhěnér qīnglíngzhīzhuàngmóu yíngyíngzhīshēngěrmóu yōuránérzhěshénmóu yuānránérjìngzhěxīnmóu xúnérzhěèr suīhàoshìzhīshì huòwèinéngzhìyān 

     qiūzhīshèng zhìzhīfēng hào   guìyóuzhīshìzhēngmǎizhě zēngqiānjīnér jīnshìzhōu nóng guòérlòuzhī bǎi liánsuìnéngshòu érshēnyuán zhī shìguǒyǒuzāo shūshí suǒqiūzhīzā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