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宣皇履至尊,尧章焕焕满乾坤。三千在御均承宠,一匹沾恩便不群。
昔日宣皇履至尊,尧章焕焕满乾坤。三千在御均承宠,一匹沾恩便不群。
马法尽来空地类,龙图呈处是天文。丹青不逐乌号去,从此房星似掩昏。
马法尽来空地类,龙图呈处是天文。丹青不逐乌号去,从此房星似掩昏。

xuānzōnghuánghuà--zhùyǔnmíng

xuānhuángzhìzūnyáozhānghuànhuànmǎngānkūnsānqiānzàijūnchéngchǒngzhānēn便biànqún

jǐnláikōnglèilóngchéngchùshìtiānwéndānqīngzhúhàocóngfángxīngshìyǎnhūn

祝允明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 5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腊转鸿钧岁已残,东风剪水下天坛。
¹转鸿钧²岁已残,东风剪水下天坛。
译文:大自然运转到腊月,一年也就快过完了,寒冷的东北风把水剪成片片雪花,降落到天坛。
注释:¹腊:腊月,农历十二月。²鸿钧:指自然界的变化。
剩添吴楚千汪水,压倒秦淮万里山。
剩添吴楚¹千汪水,压倒秦天万里山。
译文:大雪纷纷,铺天盖地,更加增添了吴楚一带的千条江水。皑皑白雪,气势磅礴,仿佛要压倒秦天流域的万里群山。
注释:¹吴楚:泛指今江苏、安徽、湖北一带,这里古代分属吴国和楚国。
风竹婆娑银凤舞,云松偃蹇玉龙寒。
风竹婆(pó)(suō)¹银凤舞,云松偃(yǎn)(jiǎn)²玉龙寒。
译文:雪压竹枝,在阵风的吹拂下,摇曳不定,宛如银凤飞舞。高高的云松,像屈曲盘旋的玉龙,令人望而生寒。
注释:¹婆娑:形容盘旋的样子。²偃蹇:形容屈曲盘绕的状态。
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
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
译文:不知谁在天上吹奏横笛,吹落这琼瑶碎玉般的雪花撒满人间。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熛射江流血。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周郎年少¹,正雄姿历落²,江东³人杰。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熛(biāo)射江流血。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译文:周瑜正年轻,雄姿英发,是江东出类拔萃的人才。曹操八十万大军被周瑜的火攻之计一举烧光。曹军为火攻所败,战船被焚,旌旗一空,死尸逐波,血染江水。项羽焚烧秦咸阳宫殿,也赶不上这次火势凶猛。
注释:¹周郎年少:《三国志·周瑜传》载,建安三年孙策授瑜建威中郎将,“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建安十三年破操军时他才三十四岁。²历落:清矫拔俗的样子。³江东:长江以东,指东吴。⁴风卷滩前黄叶:形容火势凶猛。赤壁之战时曹操南征大军号称八十万,船舰泊于长江北岸赤壁之下,周瑜部将黄盖献火攻之计,遂烧操战船并延烧岸上营垒,操军败退。⁵楼舻:古时作战供侦察、防守和攻城用的木制高台,这里指曹军的战船。⁶熛:迸飞的火焰。《史记·项羽本纪》:“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⁷横绝:这里形容火势凶猛。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想他豪竹哀丝¹,回头顾曲²,虎帐³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xiá)。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译文:周瑜在军帐中听着音乐就指挥了这场战争。周瑜和孙策都天资挺秀,可惜在中年君臣就惜别了。赤壁战后,吴、蜀因争夺荆州连年攻战,加之东汉政权极度动荡不稳,因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计得以成功。周瑜死后,吴国终于灭亡,秦淮流水发出幽咽之声,宛如周郎叹恨不已。
注释:¹豪竹哀丝:指管弦乐器。²顾曲:《周瑜传》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³虎帐:军中帅帐陈虎皮,故云。⁴中道:中年。公瑾,周瑜字。伯符,孙策字。策,长沙太守孙坚之子,权兄。坚死后,孙策割据江东吴、会稽等五郡,封吴侯。孙策与周瑜是生死之交。建安五年,策死,年仅二十六岁,故云“中道惜别”。⁵交疏:关系疏远。⁶炎刘:汉,刘姓,以火德王,故称。⁷老魅:指曹操。周瑜临终前与孙权书:“人生有死,修短命矣, 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

niànjiāo··zhōuzhái--zhèngxiè

zhōulángniánshǎozhèngxióng姿luòjiāngdōngrénjiéshíwànjūnfēifēngjuǎntānqiánhuánglóuyúnbēngjīngdiànsǎobiāoshèjiāngliúxuèxiányángsānyuèhuǒguānghéngjué

xiǎngháozhúāihuítóuzhàngtánbīngxiēgōngjǐntiāntǐngxiùzhōngdàojūnchénbiéshǔjiāoshūyánliúdǐngfèilǎomèichéngjiānxiázhìjīnhènqínhuáiyōuyàn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开辟荆榛(zhēn)¹逐荷夷²,十年³始克复先基。
译文:披荆斩棘去开辟宝岛,驱逐荷兰侵略者;艰苦奋战了十多年,才收复了祖宗基业。
注释:¹荆榛:丛生的荆棘。²荷夷:荷兰殖民者。³十年: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田横尚有三千客¹,茹(rú)苦间关²不忍离。
译文:我们有很多将士,就像一家人一样亲爱团结;任何艰难跋涉,都不能使我们忍心离别。
注释:¹田横句:田横本齐王,汉灭楚后,横和他的部下五百余人逃亡海岛,汉高祖招降,横以为耻,自杀身亡,他的部下闻讯,也全体自杀;这里作者自比田横,表示他和同他一道入台的三千部下是同患难、共生死的战友。²间关:道路险阻难行。

tái

zhèngchénggōng míngdài 

kāijīngzhēnzhú shíniánshǐxiān 
tiánhéngshàngyǒusānqiān jiānguānrěn 
秋尽。叶剪红绡,砌菊遗金粉。雁字一行来,还有边庭信。
秋尽。叶剪红绡(xiāo)¹,砌菊²遗金粉³。雁字一行来,还有边庭信。
译文:秋天即将结束。叶子红得就像从红绡上剪下来的一样,台阶旁的菊花洒落黄色的花瓣。有大雁排成一字形从北边飞来,可是捎来了我的心上人从边疆写来的书信。
注释:甘草子:词牌名。¹叶剪红绡:秋天的植物叶子都变成了红色,落叶犹如裁剪下来的红丝绸一样。绡,生丝织成的绸子。²砌菊:栽种在门前台阶两边的菊花。砌,台阶。³遗金粉:撒落在地上的菊花花瓣或花粉,因菊花是黄色的花,因而称为金粉。⁴雁字:大雁飞行时所排列而成的字。⁵一行来:有一行大雁飞来。⁶边庭:边塞。此句与上句所说是一个意思,是说这位情郎从军边疆的女子,一看到有大雁从北边飞来,就想这大雁可是捎来了我的情郎从边疆写来的信?古时有鸿雁捎书的传说,因而人们常把大雁当成信使。
飘散露华清风紧。动翠幕,晓寒犹嫩,中酒残妆慵整顿。聚两眉离恨。
飘散露华¹清风紧²。动翠幕³,晓寒犹嫩,中(zhòng)残妆慵整顿。聚两眉离恨¹⁰
译文:秋风萧瑟,吹动露珠飘散,吹动翠色的帘幕,早晨还不是那么寒冷。喝醉酒身体不适,妆容已残,懒得打扮。两条眉毛因离愁别恨皱起来。
注释:¹露华:露水珠在阳光下闪烁的光华。一作“落花”。²紧:急。此句是说清风把早晨凝结的露珠吹得飘散而去。³动翠幕:清风吹动绿色的帷幕。⁴晓寒:早晨的寒冷。⁵犹嫩:还不十分太冷。⁶中酒:喝醉酒身体不适。⁷慵:懒。⁸整顿:梳妆整理。⁹聚两眉:皱眉头,人在皱眉头时两眉相聚,所以称聚两眉。聚,一作“蹙”。¹⁰离恨:对离别的幽怨。

  这首词是写闺中人思念远征之人,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意。全词淡雅蕴藉,意尤婉挚。

  此词过片两句妙。大雁为群居群飞之禽鸟,此以雁行雁阵反衬人之孤独寂寥,且以大雁能传书逗出盼边庭来信之意,两句绾结缠联,语含双关。特别是“还有”二字,纯用口语有。倘若改作“可有”“有无”,意趣就淡去了。小词淡雅蕴藉,意尤婉挚。能于传统的征人思妇题材写出一点新意来,诚为不易。

参考资料:
1、 王星琦 编选.柳永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

gāncǎozièr--liǔyǒng

qiūjǐnjiǎnhóngxiāojīnfěnyànxíngláiháiyǒubiāntíngxìn

piāosànhuáqīngfēngjǐndòngcuìxiǎohányóunènzhōngjiǔcánzhuāngyōngzhěngdùn

liǎngméihèn

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
(liù)¹²匆匆,如今不豢(huàn)³
译文:养龙能手飂叔逝去匆匆不复返,如今已经没有人培养重用英贤。
注释:¹飂叔:相传是飂国国君飂叔安的后代,名董父,善于养龙。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²去:一作“死”。³豢:饲养。⁴龙:指骏马。
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夜来霜压栈(zhàn)¹,骏骨折西风。
译文:寒夜里的霜雪把马棚压得坍塌,西风中骏马的脊骨已经被折断。
注释:¹栈:马棚。

  此诗为李贺组诗《马诗》二十三首的第九首。这首诗化用飂叔豢龙的典故,斥责当时统治者摒弃、残害贤才,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不平和对英才埋没的痛惜心情。

  刘辰翁谓“赋马多矣,此独取不经人道者。”盖李贺此二十三首皆借马以抒感。王琦谓“大抵于当时所闻见之中,各有所比。言马也而意初不征马矣。”二人所论皆是。此诗叹良马不得善养者则必为风霜所摧折,可为咏物诗之典范,所谓“不即不离”、“不粘不脱”于此诗中可以明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