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枕里了功名,安乐窝中适性情。瘦石烟霞无尽藏,小山鸡犬亦长生。
邯郸枕里了功名,安乐窝中适性情。瘦石烟霞无尽藏,小山鸡犬亦长生。
云间彩凤衔金简,花底青鸾度玉笙。我是橘中同奕者,定骑龙尾共瑶京。
云间彩凤衔金简,花底青鸾度玉笙。我是橘中同奕者,定骑龙尾共瑶京。

寿shòushòushícānshí--zhùyǔnmíng

hándānzhěnlegōngmíngānzhōngshìxìngqíngshòushíyānxiájǐncángxiǎoshānquǎnzhǎngshēng

yúnjiāncǎifèngxiánjīnjiǎnhuāqīngluánshēngshìzhōngtóngzhědìnglóngwěigòngyáojīng

祝允明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 5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浅画香膏拂紫绵。牡丹花重翠云偏。手挼梅子并郎肩。
浅画香膏(gāo)¹拂紫绵²。牡丹花重翠云³偏。手挼(ruó)梅子并郎肩。
译文:画着浅浅的眉毛,脸上敷着海棠色的胭脂,那戴在发间的牡丹花重的快要把发髻压偏。捻梅浅尝,与你肩并肩同行。
注释:¹香膏:芳香的脂膏。²紫绵:是指西府海棠。宋朝人用“紫绵”色来形容它,白晕紫粉,绵柔静雅,让人见而忘俗。 诗词里常用“紫绵”来形容胭脂的颜色。³翠云:形容妇女头髮乌黑浓密。⁴挼:同“挪”揉搓。
病起心情终是怯,困来模样不禁怜。旋移针线小窗前。
病起¹心情终是怯,困来模样不禁²怜。旋移³针线小窗前。
译文:大病初愈心情总是郁闷难解,身体疲乏无力,精神困顿无法出门。只能移步在小窗下慢慢的做着针线。
注释:¹病起:病愈。²不禁:抑制不住,不由自主。³旋移:缓缓。

huànshā··qiǎnhuàxiānggāomián--chén

qiǎnhuàxiānggāomiándānhuāzhòngcuìyúnpiānshǒuruáméizibìnglángjiān

bìngxīnqíngzhōngshìqièkùnláiyàngjìnliánxuánzhēn线xiànxiǎochuāngqián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自是¹寻春去校(jiào)²迟,不须惆(chóu)(chàng)怨芳时。
译文:只遗憾自己寻访春色去的太晚,不必满怀惆怅埋怨花开得太早。
注释:¹自是:都怪自己。²校:即“较”,比较。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狂风¹落尽深红色²,绿叶成阴子满枝³
译文:狂风已吹尽了鲜红的花朵,现在绿叶成荫果实缀满枝。
注释:¹狂风:指代无情的岁月,人事的变迁。²深红色:借指鲜花。³子满枝:双关语。即使是说花落结子,也暗指当年的妙龄少女如今已结婚生子。

  关于此诗,有一个传说故事: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叹其事,故作此诗。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它表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诗人借寻春迟到,芳华已逝,花开花落、子满枝头,喻少女青春已过,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惆怅之情。此诗通篇采用“比”的手法,形象生动,含蓄自然,耐人寻味。

  首句的“春”犹下句的“芳”,指花。而开头一个“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那种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第二句写自解,表示对春暮花谢不用惆怅,也不必怨嗟。诗人明明在惆怅怨嗟,却偏说“不须惆怅”,明明是痛惜懊丧已极,却偏要自宽自慰,这在写法上是腾挪跌宕,在语意上是翻进一层,越发显出诗人惆怅失意之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的情绪。

  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褪尽,绿叶成阴,结子满枝,果实累累,春天已经过去了。似乎只是纯客观地写花树的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此诗主要用“比”的手法。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绿树成阴子满枝,暗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但这种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离,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咏物诗,也是出色的。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又使此诗显得构思新颖巧妙,语意深曲蕴藉,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97-1098页

tànhuā--

shìxúnchūnxiàochíchóuchàngyuànfāngshí

kuángfēngluòjǐnshēnhóng绿chéngyīnzimǎnzhī

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
五剧¹车声隐²若雷,北邙(máng)³惟见冢(zhǒng)堆。
译文:道路上达官贵人的车轮滚动之声犹如隆隆雷声,一眼望去北邙山上荒坟满布。
注释:¹五剧:道路纵横、四通八达的地方,指京城繁华 的街道。卢照邻《长安古意》:“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²隐:盛大,形容声音宏大。³北邙: 在河南洛阳东北,汉魏王侯公卿死后多葬于此。古代诗文常以北邙泛指墓地。⁴冢:坟慕。⁵千:言其数量银多。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千绕郭来。
译文:渐渐沉落的夕阳好像规劝客居异乡的游子珍惜时光赶快登楼远眺,放眼望去,只见秋光暮色围绕城郭而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寒甚¹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²栽。
译文:流落异乡的我太过贫寒又无依无靠,愁思太多想买些白杨栽种,让它在秋风中的萧萧声来代替我不断诉愁吧。
注释:¹寒甚:化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说自己的孤独愁苦超过杜甫诗中的佳人。这足采用 “加一倍”写法,使诗意推进一层,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自力度。²白杨:一个传统意象,源于《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遥望北郭墓。白杨何萧萧,松柏灾广路。…‘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白杨是一种肃杀悲凉景物,它萧萧作响,悲声呜咽,用以引起游子的憨苦情怀和思乡意忠。诗人故意要于居处多种白杨,意在强化并强调他的忧思愁情。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译文:深秋时节全家人都在萧瑟的秋风中颤栗;九月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但因家境贫困,御寒的衣服还无法准备。

  这首诗首联“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五剧:道路纵横、四通八达的地方,指京城繁华的街道。卢照邻《长安古意》:“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秦控三市。”隐:盛大,形容声音宏大。北邙:山名,在河南洛阳东北,汉魏王侯公卿死后多葬于此。古代诗文常以北邙泛指墓地。冢:坟墓。千:言其数量很多。下笔即写“都门”景象。四通八达的道路上,达官贵人的车轮滚动之声犹如隆隆雷声。北邙山上荒坟满布,一片萧索凄凉。由上句可见家门贵族名声显赫,趾高气扬,洋洋得意。下句写他们的没落衰败,最终不过是家中枯骨,留下一个个冷落的荒坟。在两个场面的对比中,说明好景不长,繁华如梦,得意一时,而今安在?在如实的平平叙写中,隐含着对权势人物的藐视、鄙视和嘲讽。

  颔联“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千绕郭来。”写登楼所见自然景色。给都城涂上一抹殷红的夕阳,好像规劝客居异乡的游子珍惜时光,及时去登楼远眺,欣赏黄昏时的短暂美景。登上城楼,放眼望去,只见山光暮色围绕城郭而来。千气迷漫天空,笼罩大地。诗人见景生情,感慨万千。夕阳西下,使诗人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迟暮之感。“登楼”,吻合王粲《登楼赋》的“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但登楼也不能销忧。夕阳将坠,残千来临,良辰易逝,美景短暂,愁心不展,悲情难消。此联写得舒缓沉稳,而浓情深慨已含蕴其中。

  颈联“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只买白杨栽。”突出表现诗人的愁思。诗句说:我太贫寒了,而且流落异乡,无依无靠。我愁苦的事太多了,很想买些白杨栽种,让它在千风中的萧萧声来代替我不断诉说吧。“寒甚”句化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说自己的孤独愁苦超过杜甫诗中的佳人。这是采用“加一倍”写法,使诗意推进一层,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有力度。诗中“白杨”,是一个传统意象,源于《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遥望北郭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白杨是一种肃杀悲凉景物,它萧萧作响,悲声呜咽,用以引起游子的愁苦情怀和思乡意念。诗人故意要于居处多种白杨,意在强化并强调他的忧思愁情。

  尾联“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诗人诉说个人愁苦后,进而想到自己的家人。于是转笔写到:深千了,全家人都在萧瑟的千风中颤栗。九月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但因家境贫困,御寒的衣服还无法准备。《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授衣: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做。)此联勾画出诗人全家所处的困境,抒写他无力养家的辛酸,是生活的真实再现,无限凄楚,感人至深。诗句反映了无数潦倒文人的共同遭遇,使人想到科举时代落拓书生的可怜。它是对不合理现实的揭露,是向“太平盛世”发出的强烈控诉。它既是悲叹之声,又是不平之鸣。

  全诗扣住题日,围绕中心,但又无局促拘囿之弊,诗人先写“都门”景象,近观是高车宝马,远眺是北邙荒冢。次写登都门城楼所见,引出“千”,展现出千天的夕阳,千天的山色,笼罩城郭的千光千气。颈联写出自己的愁“思”,无修竹可倚,有白杨可栽。最后由自身想到家人,他们正在千风里瑟缩呻吟,寒苦无衣,将“思”拓展。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全诗在一定的框架中又能直吐胸臆,自然流贯。朴实无华,浑然成章。

  此诗景中寓意,景中含情,意蕴丰富,感情真切。首句“五剧车声隐若雷”,既写出了都市繁华,权贵声势,又反衬了诗人的穷愁潦倒,再接以“北邙惟见冢千难”,景象又转为冷落凄凉,符合千日气氛和情调。颔联的夕阳残照,大有人生迟暮、时不待我的惆怅与惶惧。“山色将千”,环绕一片衰飒之气,透露时代氛围。颈联的修竹、白杨,都显出清冷与萧瑟,与诗人的心情相契合。尾联的九月“风声”,阵阵劲吹,令人寒栗,令人难以忍受,甚至要发出呼号与诅咒了。何况衣裳毫无着落,尚未剪裁呢。情绪愈演愈烈,悲不自胜。它感人肺腑,动人心弦,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pín)笑语和。
译文:高入云天的玉楼,奏起阵阵笙歌;随风飘来宫嫔的笑语,与它伴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月殿(diàn)影开闻夜漏(lòu)¹,水晶帘卷近秋河²
译文:月宫影移,只听得夜漏单调嘀嗒;卷起水晶帘来,我似乎靠近银河。
注释:¹闻夜漏:这里指夜深。²秋河:指银河。
这首宫怨诗,与其他宫怨诗的不同处,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前二句写听到别处的笙歌笑语,相形到自己这里的寂寞;第三句是夜深听漏难以入眠,最后一句写自己独自卷帘看天上的银河,极言锁闭幽宫的孤凄冷落。如此相形比作,即使不言怨情,而怨情早已显露于言外。

gōngshǒu ·èr

kuàng tángdài 

lóutiānbànshēng fēngsònggōngpínxiào 
yuèdiàn殿yǐngkāiwénlòu shuǐjīngliánjuànjìnqiū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银烛吐青烟,金樽(zūn)对绮(qǐ)(yán)
译文: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离堂思琴瑟(sè)¹,别路绕山川。
译文: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
注释:¹琴瑟:比喻友情。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明月隐高树,长河¹没晓天。
译文: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
注释:¹长河:指银河。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译文: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共两首,这是第一首。约作于公元684年(武则天光宅元年)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旋即写成这首离别之作。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唏嘘。

  颈联“明月堂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堂”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堂堂哀愁。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此诗通篇畅达优美,除了开头一联因场面描写之需而适当选用华丽辞藻外,其余用语都不加藻饰,平淡自然。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诗的深厚和雅。清人纪昀说得好:“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开,即不得其佳处。如但摹其声调,亦落空腔”。再有,此诗虽写眼前景,心中情,却有所继承和借鉴。有人指出,它“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离夜》即谢朓《离夜同江丞王常侍作》,也是写一次夜宴。两相比较可知,陈诗在章法、用语等方面都明显受了谢诗影响。但陈子昂并没有简单地模拟前人,而是有所创新。谢诗较直露和简洁,陈诗则婉转而细腻,在结构上更善于回环曲折地精心布局,情和景的安排上,先以秾丽之笔铺写宴会之盛,次以婉曲之调传达离别之愁,再以宏大的时空背景烘托出宴会之久与友谊之长,最后以展望征途来结束全篇,层次分明。通篇情景合一,从优美的意象描写中自然地流露感情。胜于一般的离别之作。

chūnbiéyǒurénèrshǒu ·

chénáng tángdài 

yínzhúqīngyān jīnzūnduìyán 
tángqín biéràoshānchuān 
mìngyuèyǐngāoshù chángxiǎotiān 
yōuyōuluòyángdào huìzàin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