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青云上,自昔为亨衢。亨衢岂无极,下视乃泥涂。
迢迢青云上,自昔为亨衢。亨衢岂无极,下视乃泥涂。
商君变法时,宁知裂其躯。贵贱更迭来,荣辱在须臾。
商君变法时,宁知裂其躯。贵贱更迭来,荣辱在须臾。
愿为双黄鹄,游戏江与湖。
愿为双黄鹄,游戏江与湖。
袁凯

袁凯

袁凯,生卒年不详,字景文,号海叟,明初诗人,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洪武三年(137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终“以寿终”。著有《海叟集》4卷。 ▶ 31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
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
译文:凌晨鸡鸣时人当出行,日落犬吠时人当回归。
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
秋来公事¹急,出处不待时²
译文:秋来官家劳役逼得急,不分白天黑夜不定时。
注释:¹公事:指为公家(官府)服徭役。²不待时:不按时。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
译文:昨夜大雨积水达三尺,锅灶底下淤积一层泥。
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
人言田家乐,尔¹苦人得知。
译文:人们常说田家生活乐,田家苦难你们哪得知。
注释:¹尔:你,你们,指田家。

  这首诗在主题上没有逸出元、白“新乐府诗”范围,也是为农民的悲惨生活状况呼吁。由于陈师道的生活比较接近人民,他对于农民生活的描写更具有震撼力。“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看似写农村习俗。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呜动身;归来惊动村里的看家狗。这似乎是一幅农村风俗画。然而两个“当”字点题了:本当应当这样,可是由于最近“公事”催促太急,农民已经不能按时出入了。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中的“三尺”是夸张,形容雨特别大。农民种庄稼有两怕,一怕干旱,二怕洪涝。“三尺雨”属于特大暴雨,足以引发一场洪水。诗中没有写洪水肆虐,却抓住生活的一个细节:烧饭用的灶,下面聚集着淤泥一一完全损坏了。屋漏冲倒了灶台,洪水卷来了泥沙。诗人没有说明,但已经暗示灾害十分严重。这一家人不能够对付灾荒。他们家的粮食可能没有剩余,他们无法修复被雨水毁坏的房子。“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诗人用这两句作了回答。不了解农民疾苦的官员眼中总有一幅“田家乐”的幻象,而农家的重重苦难却没人知道。

参考资料:
1、 乐云,黄鸣.中华诗文鉴赏典丛 唐宋诗鉴赏辞典:崇文书局,2015.08:第537页
幽梦初回,重阴未开,晓色吹成疏雨。竹槛气寒,莼畹声摇,新绿暗通南浦。未有人行,才半启、回廊朱户。无绪。空望极霓旌,锦书难据。
幽梦初回,重阴未开,晓色吹成疏雨。竹槛气寒,莼(chún)(wǎn)¹声摇,新绿暗通南浦²。未有人行,才半启、回廊朱畹。无绪。空望极霓(ní)³(jīng),锦书难据。
译文:从幽谧的梦境中初醒,空中密布的阴云尚未散开,拂晓的曙光催落一阵疏雨。竹栏上寒气漫溢,花圃里风声摇曵,一条新淌的绿溪暗暗通向南浦。寂寥的路上杳无行人,只看到回廊上半扇敞开着的窗户。我心绪繁杂,徒然地极目伫望,天边云霞瑰丽如梦,而我空有相思书信也无处相寄。
注释:¹蕙畹:种香花兰草的园圃。蕙:香草名。畹:面积单位,此处有畦之意。²南浦:本指南边水滨;又常用作送别之地,此处泛指别处通水口。浦,河流注入江海的地方。³霓旌:云旗。这里指女子乘坐的车子。原为皇帝出行时仪仗的一种。此处借指云霓。
苔径追忆曾游,念谁伴、秋千彩绳芳柱。犀奁黛卷,凤枕云孤,应也几番凝伫。怎得伊来,花雾绕、小堂深处。留住。直到老、不教归去。
苔径追忆曾游,念谁伴、秋千彩绳芳柱。犀奁(lián)黛卷,凤枕云孤,应也几番凝伫¹。怎得伊²来,花雾绕、小堂深处。留住。直到老、不教归去。
译文:踏过点缀着星星点点苍翠苔藓的小径,追忆着旧日游赏的踪迹。思念起曾经与她荡戏秋千的时光,芳柱上彩绳空自摇曵。犀角装饰的妆镜中黛眉轻卷,凤枕上云梦孤栖,在这样寂寥的情境下,她也应当久久地伫立,默默地遥怀着昔日情意罢?怎样才能等到她回到我的身旁,在小小堂屋深处,嗅闻花香如雾气缭绕,芳馥迷离。那时我一定会留住她,相守到老,不再分离。
注释:¹凝伫:凝立伫望。²伊:她。
本篇为抒写相思离情之词。题材陈旧,选用的意象也很传统,称不上名作精品,但从对本词的分析中,却能看出南宋密丽一派的长调在意象营构上的普遍特点。一是意象更为密集。表现在全词,不再是简单的上片景下片情,或上片情下片景,却往往以景代情,景中寓情;表现在词句中,不是一句一象,而是一句多象。二是意象更加精细。每个形象的中心词前面常用另一个词来修饰。这些修饰词往往来自作者对景物的敏锐感受,从中可以窥见主人公内心颤动着的深沉情思。三是意象更有层次。密集、精细容易“质实”而“凝涩晦味”,故需要恰当的层次节奏使其具有流美之感。本词从起处“幽梦”、“重阴”的抑郁,到结处自立盟誓式的率直,情感体现出一种向外扩张的趋势,与之相适应,句式往往是先短后长,使语势如浪阵阵外涌。另外,动词的选择也颇为讲究,如“初回”、“未开”、“暗通”、“半启”、“空望”,以程度副词来表现情绪的细微变化,耐人寻味。

yānshāntíng ·yōumèngchūhuí

zhāng sòngdài 

yōumèngchūhuí chóngyīnwèikāi xiǎochuīchéngshū zhújiànhán chúnwǎnshēngyáo xīn绿àntōngnán wèiyǒurénxíng cáibàn huílángzhū  kōngwàngjīng jǐnshūnán 
táijìngzhuīcéngyóu niànshuíbàn qiūqiāncǎishéngfāngzhù liándàijuǎn fèngzhěnyún yīngfānníngzhù zěnlái huārào xiǎotángshēnchù liúzhù zhídàolǎo jiàoguī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¹围绕水平铺。
译文: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群山环绕,湖水汪汪一碧,水平如镜。
注释:¹乱峰:形容山峰很多。西湖三面环山,有南高峰、北高峰、葛岭等。乱,缤乱。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松排¹山面千重翠,月点²波心一颗珠。
译文:松树在山上排开层层一片翠色,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注释:¹排:排列松树众多,故称“排”。²点:明月一轮,故称“点”。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碧毯线头¹²早稻,青罗裙带³展新蒲(pú)
译文:早稻犹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的毛毯上绒头,舒展的新蒲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裙飘带。
注释:¹线头:指毛毯上的绒头。²抽:抽出、拔出。³裙带:裙子上的飘带。⁴蒲:香蒲,湖上生长的一种水草。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¹是此湖。
译文:我不能离开杭州到别处去,有一半原因是留恋这风景如画西湖。
注释:¹勾留:稽留,耽搁。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春景诗。这首诗前六句写景,突出一个“绿”字,后两句写情,突出一个“恋”字,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后人评论此诗“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眼前,诗人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春色如此秀丽,作者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划一。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作者以具有如此浓重感情色彩的字眼儿入诗,并非偶然。在孩童时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心愿得酬,自然为之欣喜,其对杭州的深情于此可见一斑。此诗不仅是白居易山水诗中的佳构,亦是历代描写西湖诗中的名篇之一。

  “乱峰”以下三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群山环绕,参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装点着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象一颗闪光的珍珠,这是多么诱人的美景呵!然而诗的旨趣并没有凝滞在范山模水的层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笔舌转到对农作物的体察上。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弄不好会雅俗相悖,很不协调,而白居易却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早稻犹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象青罗裙上的飘带。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人民的关怀,使读者由此可以联想到正是这位自幼向往杭州的白刺史,一到任便体恤民瘼,浚井供饮,把杭州变成了人间天堂,从而铭戢其德惠。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可贵的出新,它比作者描绘西湖的另一名篇《钱塘湖春行》,立意更加新颖,语言益见精妙。

  这首诗的结构曲折委婉,别有情致,特别是最后两句“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诗醇》)那么其“言外余情”是什么呢?这得联系作者的有关行迹和创作来探寻。除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书舍人。面对国是日荒,民生益困的现实,屡屡上书言事而不被采纳,眼见时局日危,朋党倾轧加剧,便自求外任,来到杭州。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做隐士不好,做京官也不好,只有做杭州刺史闲忙得当,正合其意,即所谓“霅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唯此钱塘郡,闲忙恰得中。”这话是出自《初到郡斋寄钱湖州李苏州》一诗,在其他篇目中 尚有不少类似的说法,这既是作者的心里话,也是此诗的“言外余情”。

  因为“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抱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西湖,这种情绪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西湖早已是驰名中外的湖山形胜之地,此诗亦不胫而走,值得玩味的是如今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景观的命名,有的很可能是从这首《春题湖上》中的相应诗句衍化而来的。

  从艺术上看,《春题湖上》最精采的是中间四句。诗人以幽丽华美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的旖旎风光。比喻的精妙,表现在比物与被比事物的密合无间上。用翡翠比喻松树的绿色,用明珠比喻夜半时分高而远的明月,用碧毯细短的线头比喻幼小的绿色秧苗,用青罗裙飘拂的长带比喻舒展着的绿色的蒲叶,无不妥贴入微,真切动人。同时,诗人对湖上春光的珍惜与爱悦的感情,也在这几个比喻中自然地隐隐泄出。全诗由于有了中间这四句精当传神的比喻,一二句中的“似画图”才有了充实的具体内容,末两句的“勾留”之意才得以顺势推出。

  “画图”二字是诗眼,下五句皆实写画图中景,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

参考资料:
1、 吴熊和,樊维钢,陈铭,朱宏达 .《唐宋诗词评析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 余冠英,陶文鹏,韦凤娟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chūnshàng

bái tángdài 

shàngchūnláihuà luànfēngwéiràoshuǐpíng 
sōngpáishānmiànqiānchóngcuì yuèdiǎnxīnzhū 
tǎnxiàn线tóuchōuzǎodào qīngluóqúndàizhǎnxīn 
wèinéngpāohángzhōu bàngōuliúshì 
柳边深院。燕语明如翦。消息无凭听又懒。隔断画屏双扇。
柳边深院。燕语明如翦(jiǎn)。消息无凭听又懒¹。隔断画屏双扇。
译文:柳树旁边深深的庭院,燕子在唧唧呢喃,叫声明快犹如刀剪。你没准儿的消息太多,我现在已经懒得再听。讨厌那假信儿传进来,我用双扇屏风把它隔断。
注释:¹消息无凭听又懒:指燕子每次捎来的情人归来的消息都不可靠,故自己懒得再听它了。
宝杯金缕红牙。醉魂几度儿家。何处一春游荡,梦中犹恨杨花。
宝杯¹金缕(lǚ)红牙²。醉魂几度儿家。何处一春游荡,梦中犹恨杨花³
译文:端着玉杯饮酒,打着节拍唱曲儿提神,每日用沉醉慰藉我的灵魂。你整个春天都在何处游荡啊,我在梦中也恨那水性的杨花。
注释:¹宝杯:酒杯。²红牙:调节乐曲节拍的拍板,多用檀木做成,色红。³梦中犹恨杨花:梦中充满了对情人的怨恨。
这也是一首春闺怨词,它的写法新颖别致,把闺中人的怨情表现得十分婉转生动。上片写深院独居的女子想念意中人的痴迷之状:庭间燕子的鸣叫声明亮而清脆,像是又在传播她所盼望中的意中人归来的好消息。燕子每次报告的这个消息都不可靠,于是女子懒得听、不愿听了,干脆把窗子关起来。下片以杨花为喻,抱怨意中人的轻薄、放荡和无情。表面上是在恨在骂,内心里却是爱恨交加,可谓思深怨切,连梦中都难以释怀。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欤?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¹;临水之观²,宜³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¹⁰空旷幽绝,蕲(qí)¹¹,顷刻之玩¹²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欤¹³
译文:月亮在中秋之夜最明亮,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然而,中秋大多数时候又没有月亮。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的少有之处。果真有好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在金沙滩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宁静,远离世俗)吗?
注释: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本文原题《观月记》。¹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²观:观赏。³宜:适宜,应当。⁴去:距离。⁵盖:句首语气词,表示假设,推测。⁶之:指代有中秋月而又近水的城郭宫室。⁷若夫……则……:“如果不是……那么……”。或者“要么……要么……”。⁸诚:果真。⁹独行以夜:在黑夜中独行;“以”:于。¹⁰之:去。¹¹蕲:通“祈”,求。¹²玩:欣赏。¹³“其具”句:大概具备了这四个好的条件吧?其:语气词,大概。四美:指上文所说赏月最理想的四个条件:中秋月,临水之观,独往,去人远。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盖余以八月之望¹过洞庭²,天无纤(xiān)³,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¹⁰,与月相夺¹¹;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¹²,体寒目眩(xuàn)¹³,阆(làng)¹⁴、瑶台¹⁵、广寒之宫¹⁶,虽未尝身¹⁷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¹⁸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¹⁹为备²⁰。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译文:我大约在8月15日去看过洞庭湖,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金沙滩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整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徒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湖面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注释:¹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历每月十五日。²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东北。³天无纤云:天空没有一丝云彩。⁴沙:指金沙堆。⁵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⁶当……之中:处在……之间。⁷“四环”二句:谓金沙堆四周环绕的水域,距离近的都还有几百里宽。⁸尽却:全部褪去。却,退。⁹童隶:书童仆役。¹⁰正黄:纯黄,指没有杂色。¹¹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¹²激射:喷射。¹³目眩:眼花。¹⁴阆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¹⁵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¹⁶广寒宫:即月宫。¹⁷身:亲自。¹⁸如是而止:如此而已。¹⁹于是:在这里。²⁰备:齐全,完备。

  金沙堆是一个“堆阜隆起”的沙洲,位于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夏秋水涨,洞庭、青草二湖相连,沙洲隆起部分显露水面,高达数丈。其上宽衍,有青草庙。张孝祥虽是罢官而归,但他登洲祭庙、赏月,饱览湖上风光,游兴浓厚,接连写了《金沙堆赋》《念奴娇·过洞庭》以及《观月记》等纪游之作

  这篇文章写作者罢官北归,途径洞庭湖,登湖中金沙堆观月所见。作者开篇先不写观月,而是以议论的方式层层递进,提出观月“四美”之说,体现了不同凡俗的审美趣味。后半部分叙写观月经过,先写中秋之夜的晴空明月,次写金沙堆空旷幽远的环境,再写孤舟停泊,独身而登,恰好满足“四美”的条件,表现了作者金沙堆观月时的舒畅心情,也透露出罢官后欲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以排遣烦恼的心态。全篇将议论、叙述、描写、抒情熔于一炉,笔法多样,见解独到,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颇见作者匠心。

  文章题虽为《观月记》,但对于观月经过、月下景象却记得很少,重点是写作者观月所产生的感受。文章前半部分强调金沙堆观月机会的难得,表现的是作者这次观月的满足心情。从表现艺术的角度看,这对突出湖上月色之美有一种衬托作用。这段文字反映出作者观月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趣味。他认为观月有四种境界,即看中秋极明之月、临水观中秋明月、独往临水观中秋明月、独往离人远处临水观中秋明月,而以后者为高,且最难实现。叙述中,句子由短而长,句式富于变化,或直言,或反问,或慨叹,一任情感流泄,显现出作者审美经验的个性色彩。而后续上一句:“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既点出作者此番观月达到最高境界的特点和得意心理,又对下文写观月起到引带作用。

  作者写洞庭观月所见,文字较为简略,仅言“天无纤云,月白如昼”“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及“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而已,可谓点到即止。但读后却能进入美好的想象世界,得到一种回味无穷的美的享受。其因一则是作者写其所见,取材典型,纵然一点两点,却能构成一幅富有意味的完整画面;再则是作者写景是和抒发领略景物之美的强烈感受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写景是在抒发感受时带出来的。不但文章前半部分的议论是写作者观月感受,在写景之中也有之。如写沙上观湖上月,即“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这类文字,既以想象之词拓宽美的境界,又抒写作者赏心悦目之感,映现出神思飞越之态,自有感发作用。

参考资料:
1、 董选辉编.语文精品诵读 上 八年级.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2:75-76
2、 臧维熙主编.中国游记鉴赏辞典.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318-319

guānyuè

zhāngxiàoxiáng sòngdài 

    yuèmíngzhōngqiū guānzhōngqiūzhīyuè línshuǐshèng línshuǐzhīguān wǎng wǎngzhī rényuǎnzhěyòushèng ránzhōngqiūduōyuè chéngguōgōngshì ānjiēlínshuǐ gàiyǒuzhī ruòyuǎnrén kōngkuàngyōujuézhī chéngyǒuhàozhīshì ānnéngxíngérzhīkōngkuàngyōujué  qǐngzhīwánzāi jīnzhīyóujīnshāduī shìměizhě 

    gàiyuèzhīwàngguòdòngtíng tiānxiānyún yuèbáizhòu shādāngdòngtíngqīngcǎozhīzhōng gāoshírèn huánzhīshuǐ jìnzhěyóushùbǎi chuánxià jìnquètóngérdēngyān shāzhīzhènghuáng yuèxiāngduó shuǐpán shājīn guāngcǎishè hánxuàn làngfēng yáotái guǎng广hánzhīgōng suīwèichángshēnzhì dāngshìérzhǐěr gàizhōngqiūzhīyuè línshuǐzhīguān wǎngéryuǎnrén shìwéibèi shūwéijīnshāduīguānyu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