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株云锦照江沙,沙上青旗卖酒家。
千株云锦照江沙,沙上青旗卖酒家。
莫怪狂夫狂得彻,吴姬玉手好琵琶。
莫怪狂夫狂得彻,吴姬玉手好琵琶。
袁凯

袁凯

袁凯,生卒年不详,字景文,号海叟,明初诗人,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洪武三年(137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终“以寿终”。著有《海叟集》4卷。 ▶ 31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情脉脉。半黄橙子和香擘。和香擘。分明记得,袖香熏窄。
情脉脉¹。半黄橙子和香擘(bò)²。和香擘。分明³记得,袖香熏窄(zhǎi)
译文:专注的凝视着握在手中的半黄橙子,细细慢慢的搓磨片刻大拇指已沾染上独有的香味。清清楚楚的记得,连那衣袖的一角都已满是清香。
注释:¹脉脉:凝视貌。²擘:大拇指。³分明:明确;清楚。
别来人远关山隔。见梅不忍和花摘。和花摘。有书无雁,寄谁归得。
香来人远关山¹隔。见梅不忍和花摘。和花摘。有书无雁,寄谁归得。
译文:离香已久的人远隔千里。看见这随处绽放的梅花不忍采摘。写好的书信却没有大雁能够传递,怎样才能让它到达收信人的手里呢。
注释:¹关山:关隘山岭。
路分蹊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
路分蹊(xī)¹夹烟丛²,十里萧萧³古树风。
译文:飘拂的烟霭下,一条曲折的小道顺着山谷蜿蜒而上,两旁乱石磷石旬,丛林苍苍,山风吹来,落木萧萧。
注释:¹蹊石:溪流中的石头。蹊:同“溪”,山谷。²烟丛:丛丛烟树。³萧萧:象声词。这里形容草木摇落声。
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
出寺¹马嘶秋色里,向陵²鸦乱夕阳中。
译文:到寺庙后,长途跋涉后的马儿,得以纵辔歇息,在悠闲地踢着蹄,打着响鼻,不时地仰头长嘶;夕阳染红了远远近近的山岭,觅巢归宿的乌鸦在层林之间飞来飞去,噪声乱成一片。
注释:¹出寺:指寺外。²向陵:对着陵墓的地方。陵:南朝诸帝陵墓。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竹间泉落山厨¹静,塔下僧归影殿(diàn)²空。
译文:寺内枯草遍地,乱竹丛生,泉水自落其间,无人汲用,虽时近黄昏,山厨依然冷冷清清;影殿空空,木鱼声绝,殿外不远处,墓塔林立,原来僧人已葬在那里。
注释:¹山厨:山野人家的厨房。²影殿:寺庙道观中供奉佛祖、尊师真影的殿堂。
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
犹有南朝¹旧碑(bēi)在,耻²将兴废³问休公
译文:虽然再也不见旧时寺宇的风貌,但是记载当年建寺的南朝旧碑依然存在,读读旧碑上镌刻的文字,再对照眼前的情景,开圣寺的兴废变迁已不言而喻,岂敢再去询问休公!
注释:¹南朝:南北朝时期据有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四朝的总称。²耻:一本作“敢”。³兴废:盛衰,兴亡。⁴休公:指南朝僧人惠休,后还俗出仕为官。借指开善寺住持僧。一本作“渔翁”。

  这是一首写景诗。开头两句写的是通往开圣寺的途中景象。诗人并没有设色描绘,而只是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进一个旅况萧瑟的境界。山道、乱石、古树、烟霭,旅途的荒凉、寂寞可想而知。但是诗人的感受程度似乎还不仅如此,“萧萧”一词状山中秋风萧瑟、草木摇曳的窸窣之声,更增添了旅途的凄凉况味。

  到了开圣寺,按常理,诗人该从旅途的寂寞中轻松下来,对这一建于三、四百年前的寺宇进行一番观瞻了。然而,颔联却避却寺宇,将目光移向寺外的天地。凭高望远,长天寥廓,万木萧疏,天地之间一派深秋的景致。

  寺外的秋色是如此萧然,寺内的景致也很寥落。颔联通过马嘶、鸦乱的寺外景色予以烘托,颈联则又以泉落竹间和厨房静寂,僧归塔下与影殿空空相比照,充分地描写了寺宇的衰败寥落景象。上下两联于工整的对偶中,寓抑扬低昂的情调,为尾联的慨叹之音,酝酿了充分的抒情气氛。

  面对这一片荒凉的情景,诗人不由得浮起了这座寺宇曾经香火鼎盛的揣想。寺中记载当年兴建时寺宇巍峨、香客络绎之盛况的南朝旧碑依然存在。这一联就眼前所见情景抒发感叹,寓意极深。南朝皇帝佞佛,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全国各地兴建寺庙(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不但严重地毁坏了农业,也加剧了阶级矛盾的激化,再加上统治者的荒淫腐败,使得南朝的几个小朝代都是国运匆促,接踵而亡。南朝的这一历史事实不但给后来的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训,也刺激了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引起了历史家、文学家们的反思。因此,诗人面对这荒废的寺宇,虽然也发出了“行人莫问当年事”(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的感慨,但是这一感慨里却融进了对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的思索,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无限悲凉的感悟。

  全诗以写景为主,由旅途的跋涉而开圣寺周围的徘徊,游赏一路秋景,迤逦写来,别具清畅流美的情致风调。诗人在感怀之余,似乎又对使他身心疲惫的功业之事感到厌倦,由此萌生了隐逸的想法。立意深沉,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20-621

kāishèng--wēntíngyún

fēnshíjiāyāncóngshíxiāoxiāoshùfēng

chūqiūxiànglíngluànyángzhōng

zhújiānquánluòshānchújìngxiàsēngguīyǐng殿diànkōng

yóuyǒunáncháojiùbēizàichǐjiāngxìngfèiwènxiūgōng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
子曰:“好学近乎知(zhì)¹,力行近乎仁,知耻²近乎勇。知斯³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
译文: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行善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如何修养德行;知道怎样修养德行,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 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注释:¹知:同“智”。²耻:差耻。³斯:这。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¹崖绿似苔。
译文:听说子瞻再回南山,此时应该已经春回大地,沿着山崖生长的树木将山崖装饰得像是覆盖了一层绿色苔藓。
注释:¹缘:沿着;顺着。
谷鸟鸣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谷鸟鸣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译文:山谷里的鸟儿鸣叫声像是在嘲笑哥哥独自爬山,估计山绿们笑着打招呼,还记得我们曾一起游玩。
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
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
译文:你一定会去道观里邀请道士们弹奏一首,不知道谁又与你在溪水旁的茅屋里共饮美酒。
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译文:相信不久你一定会有新诗寄给我,我一定会尽快和诗回寄,不能与你一起,就让这首诗陪你游玩吧。

wénzizhānzhòngyóunánshān--zhé

zhōngnánzhòngdàochūnhuíshānyuán绿shìtái

niǎomíngcháowǎngrénxiàocénglái

dìngyāodàoshìdànmíng鹿shuítánggòngjiǔbēi

yīngyǒuxīnshīháijūndāngyóupéi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
(qīng)¹烂兮,糺(jiū)²(màn)³兮。
译文:卿云灿烂如霞,瑞气缭绕呈祥。
注释:¹卿云:一种彩云,古以为祥瑞的象征。卿,通“庆”。²糺:即“纠”,结集、连合。³缦缦:萦回舒卷貌。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旦月光华,旦复旦¹兮。
译文:日月光华照耀,辉煌而又辉煌。
注释:¹旦复旦:谓光明又复光明。旦,明亮。
明明上天,烂然星陈。
明明¹上天,烂然星陈。
译文:上天至明至尊,灿烂遍布星辰。
注释:¹明明:明察。
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旦月光华,弘¹于一人。
译文:日月光华照耀,嘉祥降于圣人。
注释:¹弘:大,光大。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旦月有常,星辰有行。
译文:日月依序交替,星辰循轨运行。
四时从经,万姓允诚。
四时从经¹,万姓允诚²
译文:四季变化有常,万民恭敬诚信。
注释:¹从经:遵从常道。²允诚:确实诚信。
于予论乐,配天之灵。
于予论乐¹,配²天之灵。
译文:鼓乐铿锵和谐,祝祷上苍神灵。
注释:¹论乐:论,通“伦”,有条理、有次序;论乐,器乐演奏整齐和谐。²配:祭祀中的配飨礼。
迁于圣贤,莫不咸听。
¹于圣贤,莫不咸听。
译文:帝位禅于贤圣,普天莫不欢欣。
注释:¹迁:禅让。
鼚乎鼓之,轩乎舞之。
(chāng)¹乎鼓之,轩乎²舞之。
译文:鼓声鼚鼚动听,舞姿翩翩轻盈。
注释:¹鼚:鼓声。²轩乎:翩然起舞貌。
菁华已竭,褰裳去之。
(jīng)华已竭,褰(qiān)(cháng)去之¹
译文:精力才华已竭,便当撩衣退隐。
注释:¹褰裳去之:指让贤退隐。褰裳,撩起下衣。

  《卿云歌》,相传是舜禅位于禹时,同群臣互贺的唱和之作。始见旧题西汉伏生的《尚书大传》。据《大传》记载:舜在位第十四年,行祭礼,钟石笙筦变声。乐未罢,疾风发屋,天大雷雨。帝沉首而笑曰:“明哉,非一人天下也,乃见于钟石!”即荐禹使行天子事,并与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云》,云云。钟石变声,暗示虞舜逊让;卿云呈祥,明兆夏禹受禅。这一传说故事,充满了奇异神话色彩,《卿云歌》的主题,则反映了先民向往的政治理想。 全诗三章,由舜帝首唱、八伯相和、舜帝续歌三部分构成。君臣互唱,情绪热烈,气象高浑,文采风流,辉映千古。

  首章是舜帝对“卿云”直接的赞美歌唱。关于“卿云”之名,《史记·天官书》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卿云见,喜气也。”在古人看来,卿云即是祥瑞之喜的象征。“卿云烂兮,糺缦缦兮”,若云若烟,卿云灿烂,萦回缭绕,瑞气呈祥;这祥瑞之兆,预示着又一位圣贤将顺天承运受禅即位。“旦月光华,旦复旦兮”,这更明显寓有明明相代的禅代之旨。圣人的光辉如同旦月。他的受禅即位,大地仍会像过去一样阳光普照、万里光明。这与其说是舜帝的歌唱,毋宁说是万民的心声和愿望。

  次章是“八伯”的和歌。八伯者,畿外八州的首领。这里当指舜帝周围的群臣百官。舜帝首唱“卿云”,八伯稽首相和:“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旦月光华,弘于一人!”他们进而赞美上天的英明洞察,把执掌万民的大任,再次赋予一位至圣贤人。这里对“明明上天”的赞美,也是对尧舜美德的歌颂。《尚书·尧典》有云:“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而今者虞舜,效法先圣,荐禹于天,以为后嗣。没有尧舜的美德,就没有禅让的美谈。尧舜之举比起明明上天,更值得称颂。

  舜帝的赓歌,则表达了一位圣贤的崇高境界和伟大胸怀。十二句可分三层。前四句以“旦月有常,星辰有行”作比,说明人间的让贤同宇宙的运行一样,是一种必然的规律。只有遵循这种规律,才能使国家昌盛,万民幸福。中四句叙述“迁于贤圣”的举动,既顺从天意也符合民心。可谓普天之下,莫不欢欣。最后四句表现了虞舜功成身退的无私胸怀:“鼚乎鼓之,轩乎舞之。精华已竭,褰裳去之。”正当人们击鼓鸣钟、载歌载舞,欢呼庆贺夏禹即位之时,自感“精华已竭”的虞舜,却毫无声息地泰然“褰裳去之”。只此两句,一位崇高伟大的圣贤形象,便跃然纸上。

  尧、舜禅让,载于《尚书》,《卿云》之歌,流传秦季。而尧、舜均属传说人物,舜歌《卿云》,颇难征信。很可能这是身处战国、秦季乱世,目睹争夺劫杀,而向往礼让治世者的代拟之作。不过,自战国、秦汉以来,禅让传说和《卿云》之歌,代代相传,深入人心,对形成以礼让为美德的民族精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柳诒徵论“唐虞之让国”时写道:“吾民初非不知竞争,第开化既早,经验较多,积千万年之竞争,熟睹惨杀纷乱之祸亡无已,则憬然觉悟,知人类非相让不能相安,而唐、虞之君臣遂身倡而力行之。后此数千年,虽曰争夺劫杀之事不绝于史策,然以逊让为美德之意,深中于人心,时时可以杀忿争之毒,而为和亲之媒。故国家与民族,遂历久而不敝”(《中国文化史》)。这对认识《卿云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颇有启发。

  在艺术上,《卿云歌》辞藻华美,意境超迈,孕育骚赋句法,足可与《诗》之《雅》、《颂》媲美。

qìngyún

míng xiānqín 

qìngyúnlàn jiūmànmàn 
yuèguānghuá dàndàn 
míngmíngshàngtiān lànránxīngchén 
yuèguānghuá hóngrén 
yuèyǒucháng xīngchényǒuxíng 
shícóngjīng wànxìngyǔnchéng 
lùnyuè pèitiānzhīlíng 
qiānshèngxián xiántīng 
chāngzhī xuānzhī 
jīnghuájié qiāncháng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