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簪前日,悬弧今旦,节值中秋刚半。玉山回首,升沈眼见多般。
投簪前日,悬弧今旦,节值中秋刚半。玉山回首,升沈眼见多般。
幸有丹崖翠壑,明月清风,天与吾人管。任他荣贵也高眠,无喜无忧便是仙。
幸有丹崖翠壑,明月清风,天与吾人管。任他荣贵也高眠,无喜无忧便是仙。
攀桂侣,曲江宴。看英雄三百纷消散。年七十,几人健。
攀桂侣,曲江宴。看英雄三百纷消散。年七十,几人健。

liángzhōuwéiqiāntóngnián寿shòu--wángào

tóuzānqiánxuánjīndànjiézhízhōngqiūgāngbànshānhuíshǒushēngshěnyǎnjiànduōbān

xìngyǒudāncuìmíngyuèqīngfēngtiānrénguǎnrènróngguìgāomiányōu便biànshìxiān

pānguìjiāngyànkànyīngxióngsānbǎifēnxiāosànniánshírénjiàn

王鏊

王鏊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7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兵散弓残挫(cuò)虎威¹,单枪匹马突重围²
注释:¹兵散弓残挫虎威:指楚汉战争的决定性战役------垓下之战。²单枪匹马突重围:指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率领28骑突围。
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英雄去尽羞(xiū)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¹
注释:¹看却江东不得归:指项羽在乌江边上自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拔剑自刎的典故。
《咏乌江》,本诗是咏怀项羽作品中的扛鼎之作,第一句就先说明垓下之战项羽的结局,第二句用通俗的词汇展现出了西楚霸王力能扛鼎的英雄之气。最后两句指明项羽的失败,表现了作者对这个悲剧英雄深深的同情。
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耳。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嗅之狂醒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绘,可以颒面,其用亦甚夥。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金粟¹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chǔ)²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³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zhǐ)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耳。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¹⁰,嗅之狂醒¹¹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jī)(lú)¹²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绘,可以颒(huì)¹³,其用亦甚夥(huǒ)¹⁴。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¹⁵。”
译文:金粟园后面,有一个二十多亩的莲池,靠近水的地方有一个园子,楮树生长得很茂盛。我想在那里建一个小亭子以供纳凉,有人劝我说:“楮树不是一种有材用的树,最好把它砍去,种上松柏。”我说:“松柏长得很慢,需要很久才会有阴凉,我怎能等得了?”又有人建议说:“种上桃李。”我回答说:“桃李成荫,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样游走,怎能滞留于一处呢?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楮树虽然不能有大材用,但也不像商丘的树木,闻了之后让人狂醉三天而不能自己,也介于有材用和无材用之间。如果认为它有材用,它却不能用来作为顶梁柱。如果认为它无材用,它的皮却可以做纸,结的果实可以用药,也可染丝织品,可以洗脸,用处还是很多的。以前苏轼作《宥老楮诗》,大概也是来源于此种说法。
注释:¹金粟:桂花的别名。因其色黄如金,花小如粟,故称。²楮树:落叶乔木。皮可制纸。³或:有人。⁴不材:不成材,无用。⁵道人: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之士。⁶迹:形迹。⁷枳:阻塞。⁸期:希望,企求。⁹庇阴:遮蔽。¹⁰商丘之木:见于《庄子·人间世》:“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嗅之,则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¹¹狂醒:极清醒。¹²枅栌:柱上方木。¹³颒面:洗脸。¹⁴夥:众多。¹⁵“昔子瞻作”二句:苏轼《宥老楮诗》中有句:“静言求其用,略数得五六。肤为蔡侯纸,子入桐君录。黄缯练成素。黝面颒作玉。灌洒烝生菌,腐余光吐烛。”宥,宽恕,赦免。静言,仔细地。蔡侯:指发明造纸的蔡伦。桐君:传说为黄帝时医师。曾采药于今浙江桐庐东山,结庐桐树下。人问其姓名,则指桐树示意。遂被称为桐君。烝,指气体上升。腐余,腐朽废弃之物。
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泠泠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一台。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之哉?且将九锡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今年夏,酷暑,前堂¹如炙²,至此地则水风泠(líng)泠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yuè)³一台。植竹为亭,盖以箬(ruò),即曦(xī)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¹⁰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植此,而况已森森¹¹如是,岂惟宥之哉?且将九锡¹²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译文:今年的夏天,天气非常炎热,待在前面的堂屋就像火烤一样,到了这个地方却清风送爽,凉快无比,而且楮树叶都有手掌那样大小,树荫很密很大,整个亭台都在树荫之下。在亭子周围种上竹子,亭子上盖上箬叶,阳光就遮住了,还可以避雨。太阳西移,隐藏于茂密的树林,枝叶间小鸟因为热而鸣叫着,沉闷的气氛就像是在深山老林里一样。这些日子以来,在楮树下纳凉就像穿衣吃饭,未曾有一天停息,甚是合乎我的心意。自己思量种植别的树木,还是应当种植楮树,而且到了现在,楮树已经长得繁盛茂密,难道不应该感谢它吗?那么就用最高的殊荣对待它,所以以之为我这座亭子的名字。
注释:¹前堂:前面的正房。²炙:烤。³遮樾:指树荫遮蔽。樾,树荫。⁴植:直立。⁵箬:竹笋外壳。⁶曦色:指阳光。⁷沸:喧嚣。⁸沉沉:形容寂静无声或声音悠远隐约。⁹废:抛弃,废弃。¹⁰有当:适合,合宜。¹¹森森:树木繁密的样子。¹²九锡: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

  袁中道的一生仕途不顺,命运多舛,但其兼济天下的热情始终未减,《楮亭记》即是这样一篇论及作者处世哲学的小品文。

  在第一段中,作者先提及自己欲在园中置一凉亭,然后通过问答的形式,驳斥了有人建议砍掉园中的楮树、改种松柏的建议。在问答之中,作者巧妙地赞誉了楮树的优点,并自然地引出了后文要论及的重点,也就是“材与不材”的问题。楮树“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绘,可以颒面”,却又“不中梁栋枅栌之用”。正因它不成材,所以不会被匠人看中;又因它有材,所以作者也不会移走它。作者认为正是因为楮树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所以才能够得以保全。

  在第二段中,作者写了一段夏天的经历。酷暑时节“前堂如炙”,楮树丛生的地方却“水风泠泠袭人”。“其阴甚浓,植竹为亭,隐蔽层林,啼鸟沸叶”,在灼热和清凉的强烈对比中,楮亭俨然成了一间天然的凉亭。这段诗情画意的描绘,既点明了楮亭命名的由来,又将作者对楮树的感情熔铸了进去,情景交融,极富情趣。最后,作者对介于“材与不材之间”的楮树赐以“九锡”,这就不单单是在赞誉楮树,而是在借题发挥,宣扬作者的处世哲学。仔细回味文中那介于“材与不材之间”的楮树,子瞻作诗取之,作者也称其“深当予心”,甚至说道“设有他树,犹当改而植此”,想必读者也会对作者为楮树“名为不材实为佳木”的翻案之议大加赞赏,可以说,全文最后“赐以九锡”的点睛之笔为这篇记加入了深厚的内涵。木之用,不在栋梁;人之才,不唯伟业。作者将“九锡”这种中国古代皇帝赐给有殊勋者的礼器赐予楮树,是将树的灵魂与自己的人生信条合而为一了。

  袁中道一生以自适为宗,却又被功名所牵绊。他的人生旅程既饱含着心酸的失意,也充满着对成功的期待。他的一生时时发出归隐山林的慨叹,却又无奈多次出山应对世缘。仕途的坎坷曲折,父兄的溘然离世,种种的一切,让他的心灵常常逃往山水之间。《楮亭记》一文的语言清新隽永,本色自然,既不乏清静悠闲的雅士生活的描绘,文字深处又饱含着一份失意和惆怅。楮非不材,人也必定不完全以功名论英雄,从袁中道的这份笔力深处的灼见和感喟,看来他一定是在材之辨的论说中寻求到了自己的精神高地和心灵安慰。

参考资料:
1、 乐燎原语文名师工作室编.高中古文阅读与鉴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11:72
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
春近寒虽转¹,梅舒(shū)²雪尚飘。
译文:春天临近,寒冷的天气虽然转暖,梅花开放,雪花却还在飘洒。
注释:¹转:意谓转暖。²舒:开放。
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
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xiāo)¹
译文:雪随着风一起零落,太阳照着,却并不一起融化。
注释:¹销:消失、融化。
叶开随足影,花多助重条。
叶开随足影¹,花多助重条²
译文:枝叶招展,梅影更多更密,花儿许多,梅枝显得更重。
注释:¹足影:梅影更多更密。²重条:梅枝显得更重。
今来渐异昨,向晚判胜朝。
今来渐异(yì)¹,向晚²³胜朝
译文:现在渐渐与昨日不同,时间临近傍晚分明胜于早晨。
注释:¹异昨:与昨日不同。²向晚:时间临近傍晚。³判:分明。⁴胜朝:胜于早晨。

  自古诗人酷爱梅花,自然是为了其高风幽韵所沉醉。但更为诗人所倾倒的,则是梅花凌霜傲雪的高洁品格。阴铿的这首诗,就歌咏了梅花迎寒风、傲飞雪的姿态。

  开头两句直接入题,描写出梅花凌霜傲雪的自然属性。“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春天虽将迫近,严冬的寒气尚存,雪花仍在飘舞,这时梅花早已盛开,可谓是“冰雪独相宜”。这里,诗人赞美了梅花不怕雪霜侵,“万花敢向雪中开”的无畏品格。可以想见,那一树树傲然开放的梅花,或红或白,或粉或黄,在漫天飞雪的映衬下,色彩会是多么分明。这梅花,充满着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呀。望此景象,作者顿生敬意,也无怪历代诗人和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赞美它那“凌寒独自开”的大无畏的精神;或赞美它“畏落众花后”的积极进取精神;或赞美它那“凌厉冰霜节愈坚”的高洁品格。

  三、四两句,诗人是在写雪,也是在写梅:“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春天风大,被刮落的梅花风着春雪在春风中飞舞,景象真是美妙极了。或是白梅,那飘落之花与雪花齐风飞舞,难以辨认,真是“开时似雪,谢时似雪”;或是红梅,那鲜红的花瓣与如玉的雪花交相飘洒,红白分明的色彩,奇妙变幻的景象,怎不令人陶醉。这与宋代诗人韩元吉所写的“不风群艳竞芬芳,独自施朱对雪霜”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天晴日朗,在瘦枝上的残雪融化了,而留在枝头上依然微笑的梅花显得更加清幽、雅逸,真是别有一番神韵。观赏此花,自然心旷神怡。

  五、六两句,则分别写梅之花、叶情状。“叶开风足影”形容梅放叶的时间。梅先花后叶,当花儿凋谢之时,叶子才逐渐长出,这是仍是暮春之时,“风足影”用词极为巧妙,“花多助重条”一句,形容梅开花之多。梅瘦枝疏斜,然而却繁花满缀。这一句写得极为逼真。

  最后两句则形容梅花多变,不断给人以新貌。“今来渐异昨,向晚判胜朝”,一树树梅花,今天所见和昨天所见有异,早上与晚上有别,描写出梅花由花苞逐渐开到完全开放的不断变化。“向晚判胜朝”言其梅花越开越美,不断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这首小诗,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又有清新明快之感。状物写景都很细腻,以梅花傲雪开放到风风与雪飘落,以及花落放叶之状、花儿多变等都写到了,让作者观赏到了雪里梅花的千姿百态,创造了美的意境,留下的是不尽的想象和美的感受。

参考资料:
1、 李文禄.古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1-2

xuěméihuāshī--yīnkēng

chūnjìnhánsuīzhuǎnméishūxuěshàngpiāo

cóngfēngháigòngluòzhàoxiāo

kāisuíyǐnghuāduōzhùzhòngtiáo

jīnláijiànzuóxiàngwǎnpànshèngcháo

柳梢淡淡鹅黄染,波面澄澄鸭绿添,及时膏雨细廉纤。门半掩,春睡殢人甜。
柳梢(shāo)淡淡鹅黄¹染,波面澄(chéng)澄鸭绿²添,及时膏雨³细廉纤。门半掩,春睡殢(tì)人甜。
译文:柳树梢染上了淡淡的鹅黄色,清清的水波新添了淡淡的绿色,春天细细的小雨纤细绵绵,门半掩着,里面有人被春天困住而甜甜地睡眠。
注释:阳春曲:又名喜春来、惜芳春,属中吕宫曲调,也可入正宫。¹鹅黄:淡黄色,喻柳色。²鸭绿:形容清清的水色。³膏雨:甘霖。⁴廉纤:形容小雨。⁵殢:困扰,纠缠不清。

yángchūn··chūn--wángqīng

liǔshāodàndànéhuángrǎnmiànchéngchéng绿tiānshígāoliánxiānménbànyǎnchūnshuìréntián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春风倚棹(zhào)¹(hé)(lǘ)²,水国春寒阴复晴³
译文: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们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阴忽晴。
注释: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员外郎之职。¹倚棹:泊舟,停船。²阖闾城:即今江苏的苏州城。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阖闾所筑。³“水国”句:一作“水阁天寒暗复晴”,又作“水国春深阴复晴”。春,一作“犹”。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细雨湿衣看¹不见,闲花²落地听无声。
译文:蒙蒙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一点声响。
注释:¹看:一作“人”。²闲花:指野花。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¹南万里情²
译文:薄暮时你离开了,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
注释:¹湖:指太湖。²情:一作“程”。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东道¹若逢相识问,青袍²今已³误儒(rú)
译文: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
注释:¹东道:一作“君去”。²青袍:又称青衿。唐代贞观四年(630)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上元元年(674)又规定,八品官员服深青,九品官员服浅青。³已:一作“日”。⁴儒生:诗人的自称。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背景和本事,现在难以考证确切。从"春风倚棹阖闾城"句知道,此诗当作于今苏州城。从目前考知的史料看,作者一生中曾有过两次离苏州,一次是被贬为南巴尉时。一次是赴淮西鄂岳转运史判官时。被贬南巴在唐肃宗至德三年初,诗中"春风"、"春寒"句证明,作诗时是在冬末春初,时间与被贬南巴的时令相吻合。又诗末有"青袍今已误儒生"句。印证其作于遭贬之后,郁郁不得志之时。此外,青袍又称青衿,按唐朝的服饰制度,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每品又有正、从和上、中、下之别。南巴尉属从九品下,正好服青。由此推断,此诗大约作于至德三年初,诗人第一次被贬,行将赴任之际。

  这首诗气韵流畅,音调谐美,景物描写细腻委婉,耐人寻味。诗中抒情,于惜别中流露出愁哀,使人感到深沉凝重。"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水国指苏州一带,因这一带多江河水流而名。这一联说,在春风乍起的时节,诗人将起程作万里之行,船停靠在苏州城外,故友严士元前来送别。二人执手相向,百感交集。回首往事,瞻念前途,心中就象水国变幻莫测的天气,忽晴忽阴,忽好忽坏,还不时带些初春的寒意。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阴落地听无声。"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明白如话,但细细体味,会觉得韵味无穷。雨细得让人无从感觉,直到衣服由潮渐湿,方才知道。这种自然景象,只有"水国"常有。阴儿落地,皆因春风春雨所致,前后相承,互为因果。此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对床夜语·卷三》云:"人知刘长卿五言,不知刘七言亦高。……散句如‘叹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细雨湿衣看不见,闲阴落地听无声。’措思削词皆可法。"对这两句诗,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主客谈笑之间,忽略了客观环境的变化,偶然才发现雨已湿衣,阴已落地。笔者以为这种解释不确。诗中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阴落地听无声。"一"看"一"听",表明作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在探求。他看过,听过,然而一无所获。我们知道,残阴落地,是十分零乱的,声音之微;一般也是听不到的,倘或落阴有"声",倒是奇事。那么作者何以如此下笔呢?试推想来,大概二人谈话之中,触及心中不快之事,默然相对。在这暂短的沉寂中,感到衣服已润湿,方知下着细雨,努力去望天空,却是一无所见。看到阴办在纷纷飘落,认真去听,却也听不到半点声响。这里应是写一种极静的环境,以这种静反衬出二人心中的不静和无限忧郁。这样理解,全诗的气氛与作者的心境才统一。此外,作者将要远行,对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观察的格外细致。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这是写作者想象中的景象,由儿体的细写转向宏观景致的粗描。薄暮夕阳下,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愈发勾起作者的情思。应该说,这情思是非常复杂的,有对朋友、亲人的思念,有对仕宦生涯变化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前程黯淡、事业无成的忧愁,还有孤帆远行的寂寞,总之,作者设想着旅途上的景况和自己的心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东道可指严:七元,即东道主的省称;亦可指东路上的故交相识,与作者的南行相照应。临行之前,关照朋友,若遇到打听我的知己,请转告他们,我已被"青袍"所误。儒生,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代称。按古代传统观念,渎书人当以匡世济国为己任。有一颗成就事业的勃勃雄心。但而今诗人一领青衿,官微职卑,满腹雄才大略无以施展,仕途生涯坎坷不平。从这句诗中,我们看到诗人这里既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也是对朋友们的劝诫,抒发了自己久抑心头的忧怨。

biéyánshìyuán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chūnfēngzhàochéng shuǐguóchūnhányīnqíng 
shī湿kànjiàn xiánhuāluòtīngshēng 
xiéjiāngshàngfānyǐng cǎo绿nánwànqíng 
dōngdàoruòféngxiāngshíwèn qīngpáojīn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